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范例6篇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范文1

1.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有待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指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以怎样的规则和原则进行管理活动,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工作准则和规范,以及通过工作准则和规范表现出来的企业管理者对员工资源的态度和管理目的。我国各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已经进入了科学管理的时代,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仍受到传统管理的影响,这在国有企业和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制度性极强,但实际管理力度却比较弱,与“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灵活但管理效力强的管理要求相反;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则明显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以人为本”管理思想趋同,但管理方法却刻板的问题,例如,强调企业文化的建设,试图从员工思想建设入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力,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方式还是加强制度建设,以过多的条框规定来约束员工。这说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还有待发展,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拟合度还有待提高。

1.2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有失偏颇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定制、员工激励、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管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影响着管理效力,但是,纵观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状态,却不难发现,大多数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都存在着重点偏颇的问题。企业肯在员工招聘的过程中寻找猎头公司网罗优秀员工,也采取与优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的方法不断储备人才,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吸纳人才之后,却忽视了对人才的进一步培养,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处于固定或者贬值的状态。大多数企业因为没有看到长远利益,不舍得对组织中的人才进行投资;或者因为担心不能长期留住培训后的人才,所以不敢大规模对组织中的人才投资,进行培训与开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的偏颇以及企业对员工入职后的能力发展的忽视,使得大多数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资本,呈现出动力性不足的状态。

1.3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必然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而呈现不断进步的趋势,但是这个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发展也不会有“最优”的结果和终点。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按照企业发展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今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常常重视员工招聘、绩效考核、工作考勤、档案管理等有关事项,却忽略了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视,所谓人力资源规划不外乎是按照企业岗位的需求和企业增设的部门进行员工招聘,很少将员工作为企业资本的收益、员工个人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等纳入到人力资源规划当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从实际出发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实际”不仅包括了员工本身能力的实际、员工的身心特征的实际,还包括了企业对人力资源整体发展要求的实际,事实是,只有企业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才有可能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成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规划不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始终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只能起到表面上的促进作用,并不能表现出其对企业发展的真正意义。

1.4对管理方法生搬硬套不符合国情目前,我国企业中没有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他们经验不足,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实践也较浅显。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很多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发展的重要性,在员工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采用“360度考核”的方法,认为这种考核的模式是符合人本管理要求的,但实际上,企业对生产、运营责任的分配不平均,企业的薪酬结构不合理,企业利益分配不公平,360度绩效考核方法非但不能起到公平、公正、全员参与的“人本化”绩效考核作用,反而成为了员工之间互相排挤、员工表达对上级管理者的缘分情绪的一种途径。这实际上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说明,我国企业目前还没有完全把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转化为适合本国企业特点的可操作性的制度、手段和途径,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的生搬硬套,成为制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的一种阻碍。

2.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2.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企业对员工作为企业资源和发展资本的重视,但并未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单纯地将员工作为企业流动资产进行管理,而是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将员工作为企业的分子进行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挑战均由企业员工共同承担,着眼于一时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对员工个人发展也是不利的,员工发展不足必然会造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建议各企业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例如以三年、五年、十年为期制定与企业规划协调一致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聘任专业的人力资源测评师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测评并预测发展趋势,发现人力资源发展的不足并进行改进;根据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析制定人力资源风险规避制度和措施。这些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的组织结构,使组织实力稳定增长。

2.2重视并创新员工的职业培训“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企业对员工的全面了解、认识、尊重,在此基础上使员工对企业有所贡献,这就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从招聘员工、分配岗位和进行绩效、薪酬管理方面转移到员工的职业培训方面。通过职业培训,企业才能够对员工了解的更为深刻,也正是符合员工发展的职业培训,才能表现出企业对员工的重视,而职业培训本身,也是发展员工职业能力,使员工作为企业资本不断扩张的主要途径。很多企业为空对员工培训投入多,导致员工离职时遭受损失,因此建议企业对员工培训进行一些创新。首先,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企业可以采用“业绩比赛”的培训方式,除了对员工进行企业制度和工作规范的宣传之外,新入职的员工并不需要马上投入工作,而是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即复杂由极具创造性的编程任务。在“业绩比赛之后”,大多数的新员工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能力的特点:有些员工善于创新,有些员工能够承受压力比较大的工作量并获得成就感,管理者根据这些员工在培训中显示出来的特点进行不同种类的岗位分配;其次,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半年后,可以针对全公司的技术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培训,企业并不需要送员工进行进修,而是将员工职业能力中的有点和短处进行匹配,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对一的互助小组,通过三个月的互相培训,再次进行职业能力测评,根据测评的结果进行调岗、调薪。企业对员工培训的创新,使企业员工从客观上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能力,并且通过企业的培训活动感受到企业对自身职业能力的有意识的培养,员工之间的“培训小组”使整个企业处于“学习型”的发展模式之中,他们对企业的认同和依赖感增强,员工流失量也会有所下降。

2.3管理制度发展与人本管理方法共同使用企业应该将精细化管理制度与人本管理方法共同实施,首先,企业应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和调整,从企业员工的岗位说明书编写开始进行精细化的责任确定。企业应将企业发展规划细化成为每个部门的发展规划,再细化成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员工的岗位说明书应该包括员工在工作中所担负的责任,在一定时期的工作任务量、工作任务完成的标准。根据企业员工的岗位说明书编制绩效考评制度和企业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将各部门的精细化管理规范综合起来,形成企业管理制度并执行,这个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企业规划的实施而不断变动的。其次,在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人本管理,对精细化管理制度下规定的企业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特征进行总结,并对照企业员工自身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和个人性格特征、能力、基本需要等,制定每个岗位的人本管理形式,例如是否可以实施弹性工作制,或者将绩效工资转化为带薪假期等。这来以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就能够为人本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补充和奖惩依据,在人本管理无法全面涉及和控制的员工主动行为方面,精细化管理制度给予了妥善的解释,使员工的个人行为在自主的情况下有所约束,提高人本管理的效力。

2.4从企业实际出发进行全面的人本管理制度建设“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管理,为了使人本管理真正发挥这个作用,必须进行全面的人本管理制度建设,这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极为必要。我国目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个各环节之间衔接的不紧密,致使人本管理行为效力不高,实际上是因为对企业实际把握的不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因此,在进行人本管理制度建设时,还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时,应至少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对企业目前正在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进行总结,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角度分析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和缺点,并从企业发展需要角度,对优势进行发展方向探究,对缺点提出改善建议;第二,对企业目前已经实施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效果分析,评价管理效力的高低,如果管理效力低,则从影响管理效力的因素角度进行改善,例如,在薪酬管理方面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但受绩效考核的影响,管理效力并不高,则对绩效考核方法进行改革;第三,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效力和发展等级评价,无论是已经实施人本管理的环节,还是以制度作为约束的环节,只要是效力高的就进行保留,保证人力资源各个环节的发展等级水平一致;第四,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建设全面的,以“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并不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每个环节都完全符合人本管理的要求,但是要保证“以人为本”为核心,并保证管理效力。

3.在“以人为本”理念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3.1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要与管理方法相匹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代表着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力和实际作用的发挥,是以管理者的能力和管理行为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尽管企业建立了比较全面的人本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然有可能受到管理者的影响,而不能体现出全部的管理作用。因此,要实施人本管理,必须是管理者的能力与人本管理的方法相匹配。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参加高级管理研究班、人力资源管理研讨会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3.2不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创新和开发“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核心在于合理地利用人,进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而员工作为时刻变化的企业资源,必然对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起到反作用。这意味着,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实施人本管理,就必须重视到员工集体发展的特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并开发新的管理方式,使其更加符合员工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人本管理的效果才能持续下来。

4.结语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范文2

以人为本是指在管理中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高职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目前,高职在实施这一教学理念时,并未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职人才培养存在明显的目标缺失。因此,高职教育管理的推进和改革具有必要性。

1高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树立的必要性

11为高职教学管理提供思想保障

以人为本管理具有先进性,其主体思想强调人的思想意志。对教学管理来说,就是关注学生这一主体。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这一点上,以人为本思想的实现具有必然性。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高职院校已经将以人为本思想应用于其教学管理,帮助其解决复杂的、特殊的问题。

12有助于了解教育的本质

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教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以人为本的思想则是其管理效率提高的关键教育的本质是确保教学效率,而以人为本思想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创造财富。高职教学新课程的改革过程明显受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人在这一指导下,新课改的方向开始发生改变,其主要表现为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13以人为本管理符合高职教育改革的需求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对我国高职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传统的教学管理忽视学生这一主体,而以人为本思想则强调管理层次化这一理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责和管理权利,使高职教育得以突破和发展。管理者不再只是少数人,这样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既提高教学效率,又降低高职教师的压力。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要想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动力源泉是关键。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则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管理顺理成章。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符合现代管理的需求。其在教学管理中的表现如下。

2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教学管理策略

21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管理制度创新

教学管理是教学的辅助,其目标在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管理中,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柔性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相结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使得教师获得更多的管理空间,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在管理中,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注重对学生的多元化考核,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管理内容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管理,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交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使学生能够了解教师的感受。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允许学生转换专业,对于一定专业倾向并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将其转入其他专业,使得管理和教学更加人性化。以校园或者专业为单位建立完整的教务管理系统,规划选修课管理。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中的媒体资源,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使管理获得学生的认可。

22建立全新的管理机制

管理下发、执行是传统高职教学管理的主要特征,随着教育改革,这种过于程式化的管理方式与高职人才目标不相符。忽视了管理对象甚至是社会团体作用的发挥,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高职应认识到其传统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高职教务管理的服务作用。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科研,都应吸收多元化的意见,其中也包括优秀学生的意见,鼓励教师和学生认清形势并树立服务意识。将服务学生、服务教育管理作为其宗旨。使高职管理从传统的管理中脱离出来,实现“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发挥个体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推进高职教学和管理。

23以“以人为本理念”完成教育活动设置

教学管理服务于教学,教学活动是高职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学管理还要从学生出发,确保其学习欲望的激发,并致力于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活动的设置上缺乏针对性,教学设施陈旧,并且在教学评价中存在明显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理念则强调为学生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知识吸收和转化的中介,其任务在于为学生提供知识和学习方法,而发挥其导向作用则需要激发其内在的潜力,满足其工作和生活需求,甚至是培训需求,这就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教学活动的需求。基于此,高职要从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条件的改善等角度出发,合理控制教学节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能力,对课程的兴趣等,始终坚持以全面培养为主题。

24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高职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关系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为此,高职院校应对其传统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即在教学中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具体上应从两个方面出发。其一:时刻关注人这一管理主体。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所有方法、情感表达等。同时,将单项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利用适当的评价制度来提高学生的信心,引导学生不断的革新自我。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为主体还能够帮助其将自身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提高评价本身的实际性意义。其二:坚持主体取向。主体评价是指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自己可以了解,因此发挥其自我评价能够提高评价的实用性。作为学习主体来说,应获得教师的支持,使其能真正参加到教学评价和教学监督中。评价过程则应实现民主性、协商性和全面性等特征,尊重多元化的发展,及时发展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提高自身能力,这也是其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25以“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将参与企业的管理岗、操作岗等工作,为此在学生时代,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其职业化能力。其中,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教学最易忽视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教学中,师资队伍不强,他们过分强调基础知识教学,而对于实践则被忽略。为此,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教师的自我修养与其管理能力相比,更容易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以人为本”理念还强调终身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重视教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教师的精神给予支持,优化校园环境,降低教师的管理压力。实施必要的奖励制度,激发教师的管理积极性,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思想之一。总之,高职院校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传递,用于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其对工作的认可度,提高工作效率。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范文3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学生管理 工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98

贯彻执行并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其核心内容,理应体现在各个方面与各个环节中。“以人为本”就是一切都应遵循人的发展,一切都是为了人。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其工作对象是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围绕学生展开,以此来促进高校与学生发展。因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依据高校教育形势,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与思想的实际情况,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以人为本的概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实践性活动[1]。其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人的主体部分,属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部分。人的社会属性其实就表明其本化性的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应当被理解为命令性强制性的工作性质,而应给予学生充分尊重。人的自然傩钥沙浞痔逑衷谄淠谠谇蹦苡敕⒄骨蹦苌希以此充分表现出在社会中所应得的尊重与鼓励。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满足学生自然属性,随后才能够发展其社会属性。将学生单纯的理解为管理对象,就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状。充分尊重学生,就会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性,促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与此同时,学生还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学生管理工作,在满足其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给予其精神、心理与情感上的需求,以此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以此来实现高校学生高效管理。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即便已经认识到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但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可了解到并不乐观。首先,沿袭传统管理经验。大部分高校在进行管理学生工作的时候,仍旧停留在传统管理经验上。学生管理工作仍旧遵循严格的原则与方法,管理要求非常严格,且规章制度细化到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此种管理模式其实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较大差异。沿袭传统的学生管理经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次,重视管理,忽视服务[2]。现代化的高校学生管理采取的是管理方法,仍然认为学生应服务于学校,缺乏学校服务学生的理念,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以此制约学生全面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发生很大变化,如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服务理念,必然难以有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最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旧依赖各项规章制度来完成,学生的被动性表现的尤为突出,极大的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不能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发展。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忽视学生兴趣爱好、自我价值的实现,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一味地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和约束学生,不能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有效指导和激励学生,由此导致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产生抵触心理,影响高校学生个体发展。

三、基于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途径

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认识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维护和实现高校学生根本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此期间就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切身利益服务,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展开中,应给予学生关怀与体贴,并切实解决学生困难,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尊重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促使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处理各种关系,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创造力。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探索学生管理长效机制。实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期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信息化,并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以此来提高管理水平。要想高效学生管理工作在实际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校教育与时展保持相同的步调。同时借助现代化科学信息手段,加强高校现代信息化的建设,实现对学生的系统化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便捷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实现高校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效率。

(三)坚持为学生服务的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非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约束[3]。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是为学生服务,不断完善为学生服务的保障机制。为学生提供服务,可从经济、精神以及就业等各方面予以现实性的服务内容,以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校园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人文关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心理指导与资助学生作为主要的内容,加强学生的精神沟通。针对心理危机的学生,予以安慰与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如学生有实际的困难,就应给予实际的资助,从实际中关心学生,同时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良好精神素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属于高校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世海.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工作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3):89-91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范文4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念 机关后勤 管理措施

机关后勤,作为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机关物资、卫生、安全等的管理工作,同时对机关形象、效益等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机关后勤管理人员必修提高管理认识,创新管理观念,结合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的要点,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措施,以激发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机关后勤管理的效率,进而为机关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后勤基础,促进机关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在此,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几点“以人文本”管理策略,希望能够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1.机关后勤管理中坚持“以人文本”的必要性

(1)机关后勤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简单的物资管理之外,还涉及到建设设施、水电服务、机关卫生与安全等等方面,因此,机关后勤管理是机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中的物资管理为机关工作提供有效的物资基础、绿化管理为机关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等,所以说,高水平的机关后勤管理工作对机关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经实践调查说明,“以人为本”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对提高管理效率具有直接促进作用;(2)对于后勤工作人员来说,不仅要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并不注重工作人员的培育工作,所以这种模式下不利于工作人员的长足发展。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是以尊重人、关心人、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人的发展。

2.“以人文本”理念下的机关后勤管理措施

新时期,“以人为本”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它是以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这种管理理念下的管理模式,对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对“以人为本”的重视。机关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行业,具有服务属性,其管理主体是人,被管理的主体也与人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后勤机关管理中,必须结合科学发展观,加强对“以人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提高“以人为本”的重视,并树立“服务意识”,将机关后勤管理工作与人本管理工作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形成新型综合性管理观念。

2.2加强机关后勤工作人员“以人为本”管理能力培训。作为机关后勤管理的主体,机关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管理到“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的效率,所以,机关必须重视后勤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的学习与提高小组,不仅要培养其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习惯,并能够运用先进的“以人为本”理念,实施科学适宜的管理措施,为提高自身素质与管理效率奠定基础。

2.3构建“以人为本”管理制度,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任何部门中都必须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不仅是约束工作人员工作的准则,同时也是激励工作人员发挥主体性的关键。所以,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机关后勤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以人为本”管理制度,如绩效工资评定制度、薪酬激励制度、按劳分配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等,不积实现制度管理的约束作用,同时也实现了人本管理的激励作用,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提高机关后勤管理效率。

2.4创建“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促进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化。机关后勤的所有工作人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际关系与文化氛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要想提升“以人为本”理念在机关后勤管理中的效力,可以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入手。如,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文化交流会、设置文化展示墙,等等,使所有机关后勤工作人员能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提升自身素养,努力团结他人,以便促进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化,进而为“以人为本”理念在机关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机关后勤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构建“以人文本”的管理模式,并结合各项管理内容的特点,实施科学、适宜的管理措施,从而有效地提升机关后勤管理的效率,促进机关后勤工作的高效开展,进而为机关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资基础。虽然现阶段,我国机关后勤“以人文本”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难度,但是相信,随着相关管理人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总结,必将找到一条科学、适宜的“以人文本”管理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促进机关后勤与机关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谭英华.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不容曲解[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8,62(01):45—46 .

[2]吴建国,侯志军,李德臣,于 娜.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9,27(01):55—56 .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范文5

关键词:以人为本;基层图书馆;图书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83-01

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是人本思想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它要求管理过程中以人而非事或物为中心,通过重视对馆员的发展与图书馆的长远目标相结合,从而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业务能力及个人素养,最终实现图书馆的目标和功能。

一、以人为本是“读者第一”的具体体现

一是它以图书馆员工的提高和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目标为追求。“读者第一”是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力图通过增强馆员素质和能力来提高服务质量,管理中注重人性化,使馆员充分发挥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读者从馆员的热情服务中也感到温馨,从而在馆员与读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达到让读者满意的服务效果。

二是通过各种措施激发馆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本管理通过设定工作规程,提出工作目标任务,使员工把实现工作目标与自身努力结合起来,让员工充分认识到要出色完成工作任务,需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

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发展如同其它管理理念一样,经历了一个以事或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图书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

1.现代化的图书馆对图书管理员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创造力,有敏锐的思维和强烈的事业投入精神。而这些要求,只能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来实现。也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尽自己的聪明才智,自由地使用任何资源,才能协助读者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充分发挥本职业的巨大潜能,成为图书馆兼知识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也只有以人为本的管理,图书馆的建设、服务和发展才能健康运行,并持久地发挥知识和信息的巨大作用。

2.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和管理领域的不断拓展也促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实施。图书管理员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不太高的图书管理员,而要让自己真正担当起信息专家、信息向导、信息管理者、信息顾问、系统专家等角色。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是影响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新形势下的图书管理员,要能掌握时代脉搏,完成从书本典藏者到知识导航者的角色转换。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要求馆员发展与读者需求形成互动、相互促进,加强管理就要实施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

三、以人为本是“图书管理”的具体应用

1.读者第一与馆员素质提高并重,开发人才资源,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图书馆必须有一批专业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的学术型人才作支撑。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必须不断组织学习,提高馆员的整体文化水平, 给渴望得到提高的馆员创造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如,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派出学习、进修等等多种途径,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2.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有效的人本的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位馆员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种环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管理激励机制创造的人际关系;二是指管理制度所创设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到人的心境和情绪。因此,营造一种和谐的环境, 激发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成为人本管理理念实施的必然要求。

3.实现民主管理,重视馆员参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每位馆员的意志和能力。因此,通过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 增强馆员的主人翁意识,让馆员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能够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满足其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图书管理作为一线的服务工作,本身是一项群众性、渗透性很强的综合性活动,必须动员馆员积极参加到本馆的建设当中,从而强化馆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欲望。在管理过程中,馆员上进心强的优点可以引导他们增强自主管理意识;馆员参与意识强的优点可以引导他们增强主人翁意识;青年馆员个性张扬而解放的优点也可以引导他们争当管理改革的先锋……总之,多种民主管理手段的综合使用,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拓宽馆员参与的渠道,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范文6

一、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意义重大

(一)对于高校教育精神的发扬有积极作用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教育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高等教育不断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必须率先垂范,高校要以身作则。但是,在实际的高等教育中,存在很多令人不齿的现象:招生中不乏黑幕,抄袭学位论文,用论文数量片面地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职称评定中的造假现象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求真至善的教育精神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高等教育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教育工作者把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热爱融入自己的思维及行为习惯当中,进而形成性格及人格的一种基本倾向。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要一切为了学生,以人为根本,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发扬高等教育精神。

(二)顺应和谐社会的要求

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分别是: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以及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因此,人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在建设和谐社会时,坚持以人为本,也是我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并且,人的综合素质、品质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会对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提高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人对真善美的向往以及对情感、知识、能力及素质品质等多方面地追求。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施行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三)有利于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目的及本质

我国没有清晰地界定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只是局限性地考虑了高等教育和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侧重高等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了高等教育对人本身的意义。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下,凸显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即在于关注人的发展与自我完善。明确这一目的以后也让人自然而然地明确了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及本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高校教育管理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在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学生和老师是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树立教育理念不能脱离这个主要对象,因此要完全地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此融入实际的管理中,最终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第一,在实际的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进步”这一理念。以医学生为例,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专业及课程,以社会需求及学生个性为基础,合理而科学地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主。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在进行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多使用互动、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应用能力。再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不同个性为基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最后,不要忽略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包括学生的高尚品质、综合能力及文化素养。

第二,树立“以教师为本,鼓励教师参与和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不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而且还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因此,各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应注重教师的参与性,增强教师责任感的同时,使教师能意识到自己本身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增加教育管理的透明度,加强教师对于学校的归属感。此外,还要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二)施行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在高等教育管理当中起到了监督、控制、调节、改善等作用,“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要求各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师这一方面来看,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多注重评价教师的教学技能,而极少涉及教师的自身发展、人格魅力、教学方式等方面。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其不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的同时,其也需实现自我发展。因此,在评价教师时,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及适宜的奖惩制度,以此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兴趣。从学生这一方面来看,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极少涉及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及道德素质等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评价学生时,需注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制定弹性化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打造以人为本的教育文化

学校文化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近些年来已成为各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重点。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物质、精神及制度,诠释了各高校的办学理念,也是学校教育精神及价值标准的完美体现,也是高等教育管理当中最为隐蔽的一个影响因素。为此,各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改善校园环境开始,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打造以人为根本的校园文化,进而增强学校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四)管理中注重民主,加强情感教育

高等教育的管理中要注重民主,民主的管理办法能够保证学校办学的合法性,也会影响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更会影响高校教育的发展。民主管理在《高教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保证师生的合法权益,让师生可以依法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更好地反映多数人的意志,集中多数人的智慧。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要敢于和善于实行民主管理,为师生参政、议政创造条件。

在民主管理的同时,领导者还用注重情感管理,人的感情会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作为管理者要在感情上作些投资,多与教师和学生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可以了解师生的合理需要,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减少消极的情绪,进而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态度,最终达到提高育人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