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中少年班范例6篇

北京八中少年班

北京八中少年班范文1

本人***,性别男,汉族人,一九八五年七月二十八日出生,籍贯河北,大学本科在读,工人家庭出身,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加入中国共青团组织,现就读于北京**大学自动化学院******专业,攻读学士学位,并自入学以来在班内担任班长职务。

我于一九八五年七月二十八日开始生长在北京市海淀区一个普通的家庭,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我是沐浴着党的阳光、伴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的。我的父亲是北京***厂的一名工人,母亲是****的一名员工,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从小时候起,母亲谦虚严谨,细致谨慎的工作态度,父亲刻苦好学、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就一直无形地感染着我,深深地教育着我。一九九一年九月我进入了北京市海淀区****小学,清楚地记得上学的前一天,祖母对我说:“鲜艳的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是少先先锋队的标志,只有像战士那样不怕苦,最勇敢的人才配戴上它。”我带着祖母谆谆教会走进了校门,学习上,努力刻苦,争当先进;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通过努力,我在前四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四个双百的优异成绩,并在班内担任了卫生委员,以实际行动征服了老师和同学,经过评选,第一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峰队,站在天安门广场的英雄纪念碑下,我抚摩着胸前的红领巾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进步,将来还要向团组织靠拢。在二年级的下半学期,我渐渐的喜欢上了乒乓球这项运动,并加入了西城区****体校,利用课余时间学打乒乓球。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与附近一所实力较强的兄弟学校合并,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区****小学,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下,我较好地完成了剩余近三年的小学课程,一九九七年六月,通过了小学毕业考试,顺利地结束了小学六年的学业。

一九九七年九月至二零零零年七月,我就读于北京市第***中学初中。在班内担任数学和地理两科的课代表,通过选拔,我还加入了校乒乓球队,物理科技小组。身为班级干部,我在各方面都能较严格地要求自己,对待工作尽职尽责,积极协助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搞好班级建设,主动帮助宣传委员做好班级的板报,壁报等工作。在思想上,我也不断地要求进步,在初二的下半学期,我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团校学习课程,并顺利结业。在校期间,受校方推荐,我参加了由中国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大赛”,并获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我还两度代表学校参加了由北京市海淀区体委主办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乒乓球赛团体组和个人组的比赛,并获得了两个团体第二,一个单打第五名的好成绩。

北京八中少年班范文2

北京一中:传承与改革

北京历史最早的义务教育学校是北京一中。该校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所老校,有近400年历史。但目前的北京一中与四中、八中等相比,却要差一些。这是因为北京一中是前代遗留的皇家学校,而封建皇帝早已被了。四中、八中等学校虽然年代稍晚,却是近现代教育名家创立,根红苗正。

1644年,少年天子顺治皇帝入关那一年把八旗子弟送到国子监读书,这就是一中的由来。清朝光绪年间建立书院,称之为八旗书院。1902年取名“宗室觉罗八旗中学堂”,从这时起可称为学校。1912年,蔡元培先生任教育总长后提出“五族皆可入”,包括平民都可以进入这所学校。这是一中历史上很重要的转折――从皇家学校开始变为平民学校。这时就更名为“京师公立第一中学”。1928年至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学校更名为“北平市立第一中学”,很多学生也相继投入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著名作家刘白羽就是其中一位。

1949年后,北京一中达到巅峰时期。当时,学生学习与生活已经是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了。校史记载,有一个班的所有学生都考入了第一志愿大学。文艺、体育、科技各个方面也培养了很多知名校友,如北影导演黄健中,演员李法曾、韩善续等,当年都是北京一中文娱小组的成员。体育方面,北京一中有足球队、篮球队,在参加北京市三好杯篮球赛、足球赛中每次都能拿到冠军。1958年,北京一中开始招收女生,从此,北京一中开始男女合校。国家女足成绩最好时期的主教练商瑞华就是北京一中足球队队员。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师李之檀也是当时一中的学生。历史上,北京一中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材,如许嘉璐、强卫、林军等部级和省部级领导人。

“”结束后,北京一中首先提出分快慢班,在全国推开后对于快速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1990年,北京一中成为12年一贯制整体改革学校后,提出来一套改革方案:“突破两道门槛,摆脱升学战车”,把学制缩短。小学五年级r,超前的学生直接升入初中,一般的孩子就上6年。英语则分成A、B两个班,程度好的申请上A班,有困难的上B班,由学生自愿选择。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一中提出4门基础课,就是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而且在课程设置当中给予足够课时保证。

校长汤朝晖表示:我们的教育理想不是师资一流、校舍一流,而是在一中的学生走出校园的时候,其成长一定是优于、大于他进来的时候。一中历史上每一步发展都是为了学生。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很多校园选修课。今天选修课已经开设到几十门,这几十门不是学校硬性给学生们规定的,而是征求学生意见之后开设的。

上海:老校未必是名校

上海近代小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实现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也一直担当着中国近代教育“领跑者”的角色。尽管建校百年以上的小学有105所,但其文化特征正悄然淡化,被社会认可的名校并不多。一份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以1990年登记在册为基点,上海百年小学数量呈迅速减少趋势,14年间从194所减少到105所。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是,不少百年老校对“传承与创新”的课题有着自己的说法。

前不久,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教育》编辑部组织力量,以1904年中国首部通过法令形式正式颁布的《癸卯学制》为标志,对上海小学进行了调查,最后确定截至2004年,上海已有百所小学跨入了百年老校的行列。

作为百年老校,办学文化是最基本的要素。对60所百年小学的调查显示:虽然80%的学校能够写出百年办学至今的最大特色,但其中近半内容雷同,另20%的小学不清楚自己特色是什么;30%的学校表示对校史“十分清楚,了如指掌”,而60%的学校则只“大致知道脉络和几个阶段”;60%的学校没有专门的校史陈列室。

老校文化特征的“淡化”,有三大原因:一是区域调整原因,一些学校迁址后,因缺少相应的配套宣传,当年的辉煌逐步削减;二是历史上小学蓬勃而起,公办、私立等学校同时集聚,规模较小,使得学校办学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易显现;三是校长和教师对学校历史缺乏足够认识,也没在继承发展上下工夫,直接削弱了老校文化特征的延续。

北京八中少年班范文3

阅古知今 颜值的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通向成功的道路上,颜值从来都不是重要因素。正视颜值,加强修养,虚心向学,培养能力,这些才是成功的基础。北宋禁军的悲剧正是高颜值惹的祸,不可不谨记于心啊!

“豹子头”林冲堪称《水浒传》中人气最高的角色之一,他不仅武力值、颜值都很高,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拉风的头衔:“东京80万禁军枪棒教头”。如果真像施耐庵写的那样,北宋末期京城还驻守着80万精锐部队,两个皇帝会轻易地被俘虏吗?要搞清楚这些,就得从宋朝禁军的起源说起。

何为“禁军”?《宋史・兵志》谓:“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又有蕃兵。”可见,在由4种部队组成的国家武装力量中,禁军无疑是最精锐的一支,其职责主要是卫戍首都和对外作战。

那么,当时的开封,到底有多少禁军呢?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九谓:“艺祖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宋史・兵志》统计说:太祖临终前,全国兵力“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宋仁宗执政时,宋朝兵力达最高峰,为“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但很快因各种因素急剧减少。宋神宗时,王安石推动强军改革,“天下禁军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由此可推断,北宋期间,京城从没真正驻守过80万禁军。另外,据史学家们推测,北宋末期,开封常住人口大约在140万至150万之间,虽驻守的禁军没有80万,但一二十万肯定有。由此看出,京城禁军的存在感依然很强。

相比v防边关的禁军,京城及附近禁军生活条件优越得多,由于宋王朝允许京师禁军将士家属随军屯驻,一个士兵的经济待遇可养活一家人。京师禁军除了日常的巡逻,到宫禁执勤或扈从皇帝出行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身材高大、衣甲鲜亮的将士组成的严整队列,是天子威严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政治仪式。他们的旗帜鲜明,军容雄壮,人马精锐,成为开封市民眼里“一景也”。

京师禁军也要进行军事训练,并按期举行校阅和演习。禁军演习时,皇会亲临现场观摩,进而挑选武艺出众者担任将校。《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每年春夏之交的禁军虎翼军水战演习,都会招来大批市民“围观”。正是考虑这种公共效应,京师禁军士兵的选拔,特别注重外表。以至于这些“高大上”的禁军士兵娶妻,也要找身材高、皮肤白、外表美的,为的是强化遗传优势。宋仁宗时期,文学大家欧阳修曾上疏批评京师禁军“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侍之;禁兵给粮,不自荷,雇人荷之”。这样一支连进皇宫值班都要仆人背铺盖的所谓“高颜值”少爷兵造成的严重后果,很快随仁宗对西夏开战暴露无遗:当时被紧急派遣到陕西边境的京师禁军“难称魁头,大率不能辛苦,而摧锋陷阵非其所长”,反而是就地招募的“士兵”,“虽不及等,然骁勇善战”……

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仓粮。京师禁军也把追求“颜值”等少爷兵的恶习传染给新兵,致使北宋后期禁军整体皆无战力。宣和年间,京师禁军斗志全无,贪生怕死,以致金兵攻破外城时,“班直卫士与官兵虽排布如织,而无一人死敌,于是皆下城遁走”……

北京八中少年班范文4

此后,大观园商场、人民商场、济南百货大楼、山东华联商厦等相继开业,并称为济南传统商业史上“五朵金花”。

1990年3月20日,济南大观园商场南楼开业,“扶梯、消防自动喷淋、中央空调、大电子屏幕”,这些新鲜的事物顿时吸引了济南市民。如同两年前的八一立交桥竣工一样,人们为了去看看这些“洋货”奔走相告,甚至挤坏了商场的两扇门。

那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时代,传统的商业模式在时代的囹圄里延续着它巨大的惯性,它显然有些自得其乐;而新兴的现代商业模式也正在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块显然毫不设防的领域,它正在虎视眈眈。

大约也就在那时,济南商业五朵金花的说法被媒体正式提了出来。包括济南人民商场、济南大观园商场、济南市百货大楼、山东省华联、济南第一百货的济南五家零售企业,在计划经济为主的时代,占了济南零售营业额的95%。

辉煌只是一时。1996年,济南银座商城开业,1997年,济南贵和购物中心开业,再之后,大润发、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企业入驻济南,这些新兴的商业形态给了“始终在路上疲于奔命”的五朵金花致命一棒。

2000年,济南第一百货更名为,主营业态从综合商业变为休闲娱乐项目;山东华联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而选择了退出。2002年,位于八一立交桥的山东华联商厦被银座商城八一店取代,山东华联成为一家单纯的物业租赁企业,靠租赁商场物业维生。

位于泉城路黄金地段的济南百货大楼命运更加坎坷。作为山东省首个挂牌上市的商业企业,济南百货大楼上市之后屡遭重组、停业、转型、易名,最终淹没在新建起的各类城市综合体中。

当年繁盛的五朵金花如今只余两朵,虽仍在经营,但也失却了济南本土元素:大观园商场前面早已被冠以“欧亚”之名,人民商场也已归至烟台振华旗下。

周到的服务赢得旅客的信任

2014年1月5日下午15:30,一位叫邓利荣的旅客来到青岛机场售票处柜台。售票处的胡克平接待了这位旅客,旅客从处买了一张5日青岛至包头17:05的机票,到了机场以后旅客发现她的订座被取消了,并且这个航班也没有票了。胡克平通过邓利荣旅客的身份证查到了她的订座记录是被别的售票处误取消了,为了能让旅客顺利登机,也为了提升公司的形象,胡克平将情况报给了当天的值班1号经理。1号经理又联系当次航班机长看能否解开一个位置,但是因为无法减掉机组配备人员,所以旅客只能等候补。为避免旅客情绪焦躁,胡克平安抚了旅客的情绪,主动拿着客人的证件到A16值机柜台为旅客进行了候补登记。

到了包头航班候补的时候,胡克平领着旅客到值机柜台等待后补。但是因为航班本身是CR7,座位较少,再加之该航班的旅客全部到齐,所以旅客最后没能候补该航班。

北京八中少年班范文5

这里是丰台西站,位于北京市西南郊的卢沟桥畔。车站南北长9.5公里,东西最宽处3.5公里,比澳门还大,连接着京广、丰沙、京原、京沪、京九、丰双、京秦、京承八条铁路干线,是华北地区铁路车辆的主要集散地和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

在这个钢轨与货车的世界里,有一位女硕士,自2008年在此实习后就留在这里。一晃6年了,她从一名学生到见习生、车站值班员、上行车间副主任、职教科长、调度车间党支部书记,一路走来,过得充实而快乐。她叫张建平。

“领导和同事对我挺重视,像什么“三八”红旗手,优秀青年大学生等荣誉称号没少给,今年又被路局评为十大杰出青年。我就想,身边优秀同事那么多,为啥好事总会轮到我头上?”谈到自己为啥获得那么多荣誉,张建平似乎自己也说不清,“我就是一名普通员工嘛。”

有同事笑谈,在丰台西站,张建平属于稀有物种――男职工超过1700人,女职工不到100,一线工作的就更少。在他们看来,能像男职工一样盯大夜班,下现场,这很了不起。

不过,张建平的研究生导师却不这么看,她觉得自己的弟子是以不变应万变,随遇而安的人。工作上的事交到她手里,都会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完成。“呵呵,我觉得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张建平腼腆地笑了,“一开始大伙并非都了解我,于是,我让不少人看走了眼。”

来基层镀金?错!

铁路的基层很苦、很累,尤其是编组站的现场,更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到现场的女大学生。2009年,张建平与十多名大学生一起下现场进行定岗学习,当时,她是下现场锻炼的唯一女研究生,学习的岗位是上行系统到达场车站值班员。初到岗点,师傅对她很不认同,觉得一女孩子,还是研究生,也就是来镀镀金,熟悉熟悉就去站机关了。“当时我就在心里较劲,干不出一番名堂,决不离开这个岗位!”张建平说。

上了岗,她发现,研究生的课程和现实情况完全是两码事,用不上。怎么办?“把自己当成一小学徒,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师傅请教呗!”

同时,张建平利用休班的时间到现场去走线路,看现场道岔、信号机的位置,从每一条股道的有效长学起,从每一个信号机的位置学习。一遍不行走两遍,两遍不行走三遍,就这样,她成为同届入站大学生里第一个能够单独盯岗的大学生,并且在师徒合同期满后,满班满勤盯岗作业。师傅们也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说她是值班员岗位的“女汉子”,“尤其是夜班,一女孩子,在车流大出大入的情况下,一晚上,丰沙、京原、京广、北环列车到达,本务机车转线、入房,调车机迂回挂车,驼峰解体,建平合理利用到发线,沉着应对,保证了畅通。”师傅的评价令张建平至今难忘。

职教科享清闲?错!

2010年,张建平调整岗位到职教科。很多同事向她表示祝贺,因为从惯例上看,职教科有两个功能,为岁数大的提供养老的地方;为岁数小的提供“进步”到局里的机会。

面对周围同事的羡慕、质疑,张建平充分调整心态,给自己定了“一定要把职教工作吃通吃透”的规矩,要用最短的时间熟悉职教科工作,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关键点是什么,要求自己能独立处理科里每一项工作,并且高标准完成。

在一次年度全员电气化安全培训后,张建平登记成绩时发现,很多技术档案存在缺项、登记不全,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登记不规范的问题,她立即组织全科室人员对1500多本职工技术档案进行全面整理,发现档案中存在不少问题。于是,张建平当即决定对全站技术档案进行全面的整理。很多人都告诉她说:这是多年留下的问题,没必要这么较真。

可张建平还真想较这个真,“技术档案关系到职工的职业生命、关系到企业的重大权责,必须要科学、准确。”向路局主管处室、兄弟单位咨询,定出档案、合格证书规范样本后,张建平拿出了一年的业余时间,对车站1500份职工技术档案和所有一线生产岗位职工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进行梳理,查缺补漏。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提出了全员考试入档“横向查数量、纵向查笔迹”的检查方法,解决了全员考试存在代答现象的老大难问题,实现了全员培训考试规范化。

丰台西站的班前考试系统是全局第一套考试系统。为了提高车站职工技能业务水平,作为车站职工教育工作第一负责人,张建平每月对近7000人次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将错误率高的题目纳入次月班组学习计划中。同时,她对全站92个岗位的考试题库进行了3次更新,每岗位从原来题库的100道扩展到400道,每月组织一次题库修改维护会,保证了题库维护的及时性,在全站的技术业务培训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心姐姐爱八卦?对啦!

去年,张建平被调整到调度车间担任党支部书记。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两天的时间把车间58名干部、职工的名字记在心间,这样在一见到职工时就能热情地把名字叫出来,后面再加上师傅二字,一下拉近了距离,工作开展起来少了些生分,多了些亲切。

做完手头上的工作,张建平会泡在调度室,向师傅请教,趴台子,掌握调度业务知识,“不为别的,调度室一天24小时不能离人,谁家没个大事小情的?能替下就替下。”她说。

担任党支部书记,张建平没扔了自己职教工作的特长,将与本车间职工相关的政策条款摘录,利用职工大会、班前点名、值班答疑等多种形式,向职工宣讲;同时随时注意与职工聊天,并将话题引到路局的新政策上,逐渐地,职工对这些政策都了然于胸。2013年,在路局政策的惠及下,调度车间刘海以583190调动车数的工作量获路局车站调度员创先争优劳动竞赛第一名,并被推荐为全路局技术能手。此外,车间两个集体,4名个人分获2013年度局级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

“我不会忘记刚入路时师傅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的帮助和贴心指导,我还记得,师傅们在烈日下光着膀子,大大咧咧地干活,甚至时不时蹦出粗话,可他们的内心火热善良,时时处处护着我。” 丰西历来有“老带新”的传统,对于新入路职工,张建平带他们可不像师傅们那么糙,“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都牢记在心,尽我最大努力去纾解新职工们内心的疑虑。”说到这儿,她乐了,“我有点小八卦,喜欢搜搜花边新闻,逸闻趣事什么的,自己知道了就忍不住讲给新职工听,大家嘻嘻哈哈聊起来,就没了距离,于是,我顺手就把思想工作给做了。”

比起优秀大学生、“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张建平更喜欢新职工私下里对她的称呼――知心姐姐,“说真的,这个称呼让我感到更温暖,更有成就感”。

北京八中少年班范文6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本是形容江南佛庙之众多。我一直以为杜牧归纳的这个数目带有夸张的性质(“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然而北京的寺庙,比之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并不亚于日本的京都、奈良;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泰国曼谷等被号称‘寺庙之都’的城市。”(郁寿江语)《北平庙宇通检》一书记载:北京旧城内及近郊区有寺庙八百四十余处。这还算是比较保守的统计。其实在鼎盛时期,已超过了一千座,可谓“十步一寺,五步一庙”。细细地数一遍,都够费劲的。其香火之旺盛,恐怕会使烟雨南朝汗颜的。

只可惜很少有人替北京的这道风景作诗罢了。看来北京人自古即不太重视广告效应。当然,皇家的建筑太多,分散了游客的注意力。尤其在君主制的时代,神的殿堂再伟大,其豪华程度也不可能超越皇宫吧?天子脚下,寺庙再多、再辉煌,依然是一种陪衬,作为对盛世的装饰与点缀。

而雍和宫之所以不同凡响,在于既是寺庙,又是皇家建筑,集两者的荣耀于一身。自清乾隆朝开始,雍和宫既是皇家第一寺庙,同时还为中国历届中央政府与蒙古、地方的联系,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走在雍和宫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特色的楼阁殿堂之间,我不禁想了解:藏传佛教何时在北京兴盛的?元世祖忽必烈将喇嘛教奉为“国教”,并且下令修建了集皇权与神权的象征于一体的大圣寿万安寺(即今“妙应寺”)大白塔,本质上仍是为了贯彻“以佛治心”的政策。“坐镇都邑”的白塔再高,也高不过忽必烈的王冠。

到了清朝,大力倡导喇嘛教。顺治帝为接待达赖喇嘛五世来京朝觐修造了东黄寺(作为其驻锡之所),雍正帝又允蒙古部落之请兴建西黄寺——“东黄寺与西黄寺,同垣异构,时称双黄寺”,也是为了加强“民族大团结”(满、汉、蒙、藏诸民族和睦的象征)。雍正甚至将自己登基前的私宅捐出,作为黄教的上院(即雍和宫),够慷慨的。到了乾隆年间,为礼待来京祝寿的斑禅六世额尔德尼,在香山仿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形式创建大昭庙,供班禅郊游(俗称“班禅行宫”);后班禅因病圆寂,乾隆帝敕建清净化城塔于其临终前居住的黄寺之西,同样是为了纪念彼此的情谊。

北京的不少寺庙,都映射着帝王的影子。要么是遵奉圣旨而修筑,要么则留有一代代皇帝的履痕或墨宝。

在这方面,雍和宫最有代表性的。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称雍亲王府。1723年雍正当了皇帝,把自己做世子时的私宅,即所谓“龙潜福地”,一半作为行宫,一半则捐赐给章嘉呼图克图,成了黄教敬的上院,故名雍和宫。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所以殿宇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同等规格。

乾隆将雍和宫改建并扩大,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雍和宫在清朝绝对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匠心独运的迷宫:庭院深深深几许】

雍和宫由三座牌坊和五进大殿组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就像一座匠心独运的迷宫。著名的五进大殿是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殿、万福阁。各司其职。庭院深深深几许?

穿过南院的三牌楼,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称辇道。往北,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

鼓楼旁,一口重八吨的大铜锅值得一看。旧时代,每到腊八节,雍和宫用这口大锅熬腊八粥,施舍贫寒百姓,连皇亲国戚也以分得一杯羹为吉祥。腊八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难,每年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以纪念。雍和宫的腊八粥,在北京城里名声最响。

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讲述雍和宫宫改庙历史渊源的乾隆御制碑文,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刻于左右碑。

两碑亭之间的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和天王殿。

过雍和门的那一进院落,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想当年雍亲王在此接见文武官员。宫改成庙后,相当于普通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

紧接雍和宫大殿的是永佑殿,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宫。雍正驾崩后,曾于此停放灵柩,后成为清朝供奉先帝的影堂。永佑的意思,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

殿最能体现汉藏文化的交融。殿内正中巨型莲花台上,安放藏传佛教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的铜像,面带微笑,高六米多。此像塑于1924 年,耗资20万银元,整整花了两年时间。铜像两侧有两座木质讲经台。1954年,班禅和达赖到北京,曾在此讲经布道。宗喀巴像背后近五米高的五百罗汉山,全部由紫檀木精雕细刻而成,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

五百罗汉山前,那只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传说当年乾隆帝诞生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飞檐三重的万福阁,两侧是辽金时代建筑风格的永康阁和延绥阁,中有飞廊连接。

万福阁内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这座白檀木雕弥勒佛属国内最大的木雕佛像,是七世达赖喇嘛于1750年进献给乾隆皇帝的,以感激乾隆出兵协助他平息了一次叛乱。这棵白檀巨木本是尼泊尔从印度采集的,达赖又以重金换取,转赠大清皇帝。据说由尼泊尔经四川运抵雍和宫,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如今又有几百年过去,来自异域的白檀,不会忘却那三年的风雨兼程吧?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

木雕三绝的第三尊,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叫做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总共呈现99条云龙。

【一座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宝库】

在清代历史上,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历王府、行宫、庙宇三个时期,才造就出雍和宫建筑群的富丽堂皇。

新中国建立后,、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都曾来雍和宫视察,对保护这一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宝库做了重要指示。

1981年农历正月初一,雍和宫正式对香客与游人开放。1983年,雍和宫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年年香火旺盛。譬如2013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来雍和宫烧头香的客人,就将近七万。

路过雍和宫,我会联想到。尤其是下雪天,我会联想到藏北的雪,还有热腾腾的奶茶,在屋脊上飘拂的经幡……雍和宫究竟跟有什么关系?我的联想究竟是荒诞的,还是应验了某种冥冥之中的安排?

雍和宫建筑群,从东西牌坊到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百余间。这座君权与神权达成统一的寺庙里,住的都是喇嘛。喇嘛们大都是从来的。雍和宫也就成了藏传佛教在北京的一大根据地,同时又是皇帝的家庙。在清朝时,它应该算最正宗的会馆吧,或者叫驻京办事处。的喇嘛得到皇帝的关照,在北京城里有了落脚点,迎候着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

昭泰门外,辇道两侧,是历代活佛的住所,又叫佛仓。西侧佛仓三座,自南向北为洞阔尔呼图克图佛仓、萨木萨呼图克图佛仓和诺门罕呼图克图佛仓。东侧佛仓一座,即阿嘉呼图克图佛仓。在中路东侧,还有佛仓三座,即土观呼图克图佛仓、济隆呼图克图佛仓和果蟒呼图克图佛仓。

雍和宫的红墙,既有佛光四射,又皇气逼人。雍和宫的雪是京城一景。雪是冷的。血是热的。红墙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这是一座属于佛的壁炉。穿黄袍的喇嘛,日积月累地在给炉火添柴吧?他们想念故乡了吗?那儿有一座布达拉宫,与雍和宫遥遥相望。雍和宫与布达拉宫,北京与拉萨,很远又很近。

还有我,雍和宫的一位多情的看客。身体伫立在雍和宫门前,思想却回到拉萨,回到遥远的年代。如今有一首全国人民都爱听的流行歌曲,就叫《回到拉萨》,郑钧唱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吧。寺庙是神的会客室,又是人类的精神别墅。

雍和宫又是北京环城地铁的一站。我每天上班,都要在雍和宫换乘地铁。在红墙下停驻片刻,就坐带扶手的电梯到地下去了。地下也有佛吧。我一边频频回首一边想:下次,该去雍和宫烧一炷香了。或者想得更远点:明年暑假,争取去拉萨看一看。

TIPS

门票价格:25元,学生凭证12元。

开放时间:08:00 - 17:0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雍和宫大街12号

乘车路线 :乘坐地铁2号线、5号线雍和宫站下车;乘坐13路、684路公交车国子监站下车;乘坐116路、117路公交车雍和宫站下车;乘坐特2路、18路、62路、606路、909路、44路、800路、858路公交车雍和宫桥东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