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范例6篇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范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主管单位:吉林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吉林省农科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8701

国内刊号:22-1102/S

邮发代号:12-7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0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林业科学范文2

今天,国家林业局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国林业科学技术大会,学习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表彰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部署“*”期间林业科技工作。我代表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示祝贺,向全国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表示问候。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和一项公益事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林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建设。“九五”期间,全国各类林业建设资金投入比“*”期间增长近四倍。“*”计划纲要*要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了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城市绿化、治理水土流失等重要任务。可以说,林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林业建设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不断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危害。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加快林业发展已成为我国人民面向21世纪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成为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

搞好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要靠投入、靠政策、靠机制,最根本的还要靠科学技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无比强大的推动力。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完成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的历史性任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运用高新技术促进林业发展。这就对林业科技人员*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的形势,在这里,我对林业科技工作提几点要求。

第一,加强林业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林业建设是一项“生物工程”、“生命工程”。林木生长发育和森林生态群落演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进行林业建设,要遵循两个基本的自然科学规律。一是生态适应性规律。即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有着特定的生物种类与数量;而各种生物,又都需要有其特定的适宜生存的环境。我们的任务就是促使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二是地域分布规律。地球上不同空间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方面环境是有差别的,因而生物的分布与适应性也是不同的。同样一个地方,种杨柳,就长得枝繁叶茂,种松树,就可能长得枝瘦叶黄;同样一棵树,种在海南,就生机勃勃,而种到青海,可能就难以成活。这就是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违背生物生长的内在规律和特性,不顾环境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盲目布局,就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这方面,我们有过十分深刻的教训。由于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导致杨树天牛、松毛虫等林木病虫危害,由于不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导致随处可见的“小老头树”,等等,都给我们以强烈的警示。事实证明,如果不尊重科学,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就会影响生态建设的效益,甚至会给国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林业发展的决策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专家。

人类对林业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在森林经营思想和理论上发生了深刻变革。特别是*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不再是一个狭窄封闭的追求内在自我调节平衡的产业,而是在全球人口、环境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广泛影响的事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被提到空前的高度。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林业发展基本上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林业发展支持了经济建设,这一点应当充分肯定。但是,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充分认识自然资源和环境这种重要财富的价值,我们确实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期间,也*过“森林资源永续利用”、“林业分工论”等理论,但一直被强大的需求所掩盖,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没有上升为指导思想和主导理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没有跟上,也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有限的森林资源总量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我们警觉。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对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全社会对提高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大的形势下,我们对林业的认识和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林业不仅是一个产业,主要还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发展要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生态效益优先。要实现这个重大转变,需要加强对林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进一步理清林业发展的思路。

当前林业发展面临一些重大战略问题,主要是:全国林业布局和地区布局问题;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林业发展问题;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绿化问题;西部大开发中的退耕还林还草、森林保护和建设问题;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总体规划问题;林业发展与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等等。这都需要从宏观和战略上进一步加强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更科学的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林业科学本身,而且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希望林业科技。作者同其他学科的科技人员,相互配合,组成多学科的研究队伍,从民族生存大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分析林业发展所面临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理论概括和实践总结,揭示出一些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科学规律,*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和总体规划,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围绕林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组织攻关,力争突破。

林业建设点多、面广、线长,建设周期长、难度大。国家林业局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整合归纳为“六大工程”,更加突出了工作的重点。实施六大林业建设工程,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一是研究森林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揭示各个地区森林与水、森林与大气相互关系的规律;二是研究荒漠化控制与治理、退化天然林的恢复与重建等关键技术,以指导林业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三是研究森林生态群落的稳定性规律,指导多树种、多林种的科学配置;四是研究复合农林(果、牧)生态系统建设理论,探索农、林、牧协调发展的规律;五是研究林木遗传育种及良种培育技术,加快我国林木良种更新,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六是研究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林火管理与控制等重大技术,保护森林安全;七是研究以木材为主的林产品加工利用技术,提高我国森林资源利用水平。上述七个方面的问题,涉及了林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是当前林业工程建设中急需加强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利于减少林业建设的盲目性,提高预见性;能够对目前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做出更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实现森林经营与农业、水利和环境的更协调发展;能够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工程建设的一些重大“技术瓶颈”,带来林业生产建设质的飞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森林生态和产业功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第三,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林业科技发展的有效机制。

林业科学范文3

关键词:生态林业 科学造林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225-01

1 发展生态林业的意义和原则

(1)发展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

生态林业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林业生产力和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有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林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对稳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起着资源支撑作用。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可以帮助农民增收,扩展就业范围,延伸产业价值链,为促进小康社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其二,有利于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林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林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势必会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达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三,有利于践行低碳经济。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备清洁、安全、可降解等优势,开展生态林业建设可以将这项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物质保障。

(2)生态林业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生态林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因地制宜。生态林业建设要遵循生态系统规律,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合理规划生物种群,对林、渔、牧、农进行科学布局,保证生产结构以及林种树种的多样化发展;其二,优化组合。生态林业系统拥有丰富多样的物种,为了给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应当对不同类型的物种进行优化组合,使物种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三,经济效益。生态林业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并在其可承受能力范围内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合理利用森林、环境、生物等各项林业资源,实现最小化投入、最大化产出;其四,综合发展。生态林业建设要根据环境资源的生态位原理和特异性,实现不同林种、树种的相互协调,力求构建复合型林业生产生态系统,建立由多种层次构成的林业经营结构。

2 发展生态林业,提倡科学造林的措施建议

(1)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生态林业的发展离不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应加大以下工程的实施力度:首先,搞好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制定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目标,积极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其次,搞好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根据农田生产要求,逐步提高绿化标准,通过增加乔灌混合林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的作用,营造农林复合型生态系统。再次,搞好森林抚育工程。对于新造林地而言,必须加大抚育力度,提高新造林地中树种的成活率;对于中幼林而言,应实施科学规划、细心管理,保证林地具备良好的生产力;对于低效林而言,应加大力度改造生态区位重要的林区,力求达到公益林标准,使该林区具备完善的功能。同时,还应当对生态区位一般的林区实施集约化经营,提高商品林的产量和质量。

(2)制定科学的造林计划。

造林工程作为森林资源培植的重要实现路径,在工程建设初期,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计划,确保造林工程的有序实施,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在造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将造林计划作为主要依据,明确造林作业的重点和难点,强化造林工程的全过程管理。造林计划的制定要以深入勘察造林地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为前提,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状况以及当地树种生长习性,设计造林方案,并对造林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研究论证。

(3)科学规划造林结构。

在造林工程中,由于造林带林木产量、质量受林木树种分布的影响程度较大,所以必须对林木结构进行科学规划,使其满足造林要求。首先,在造林结构中分析不同树种选择与分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严格遵循造林标准强化苗木培育,根据造林地的地质条件与经济发展状况,合理选择树种、林种。其次,在种植林木过程中,为促进苗木生长发育,应当合理安排不同林木树种的种植地点,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再次,在考虑光合作用的前提下,均匀配置不同种类的林木,为林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林木自身生存能力。

(4)提高科学造林水平。

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必须将提高科学造林水平作为重要基础,摒弃快速成林的错误观念,通过实施合理选种、科学整地、优化树种配置等一些列措施,确保造林取得良好成效。林业部门要做好造林指导工作,根据林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推广与此相适应的科学造林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部门要推广使用高效、节水的先进造林技术,如容器苗造林技术、滴管造林技术等;在高山、高原的植被贫瘠地区,林业部门要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强化对乡土树木、灌木林和草本植物的保护。同时,科学造林还要根据当地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对造林密度和树种配置进行统一规划,努力营造可以容纳多树种混交、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的多层次复合型森林生态系统,不断提升造林的科技水平。此外,在造林过程中应积极引进良种壮苗,根据造林地的实际情况推广机械化作业,利用科学技术提高造林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我国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

3 结论

总而言之,科学造林是发展生态林业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林业建设要以科学造林为出发点,利用科学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为发展生态林业奠定基础。同时,林业部门要加大科学造林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加造林的科技含量,通过强化林木抚育管理,不断提高营造林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韦小满.生态林业建设及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J].吉林农业,2011(10).

[2] 杨飞星.论生态林业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现代园艺,2013(12).

林业科学范文4

森林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特性及其管理的应用基础学科。林业要发展,林地生产力要提高,很重要一点就是以森林土壤学为指导,根据土壤特性与林木生长关系,在生产中采用适宜的技术。现就造林、森林经营及林区上应用土壤的实践作一简述。

1.森林土壤的作用

森林土壤是发展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林木生物积累所需的水分、养分、光、热和空气除部分来自大气外,水分、养分和一部分氧气都要依赖森林土壤的补给,并依靠它的基础支撑,使林木挺立于大地进行多种生命活动[1]。肥力是森林土壤的重要特性,它是决定森林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其中养分、水分、空气和温度,即水、肥、气、热四者的协调状况。因此,森林土壤肥力水平既受到成土条件的制约,也可以通过人为管理措施加以调控。森林土壤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不但是现有森林植物及其他物种的繁衍基地,而且还使之有再生的功能。林木及森林中的多种资源,在采集利用后,及时采取更新恢复措施,并保持良好的地力,就能够继续保证森林植物的后续生长,实现森林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2.与林木生长密切相关的森林土壤属性

2.1土壤质地

质地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以各种比例组合而成。根据各种土粒级百分比,土壤质地划分为砂土、砂壤土、壤土和黏土。质地在化验室用比重计法或吸管法测定,在野外用手感法也能确定。森林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有效水含量、养分含量和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通气性、透水性及温度变化,因而质地与林木生长关系密切。

2.2土层厚度

土层厚度是指可供林木根系生长活动的土体厚度。它关系到土壤中水分、空气的容积及林木所需养分贮量,也影响根系伸展及林木抗风倒性能。土层厚度在山区尤为重要,由于山地森林土壤中石质多、土层薄,因此土层厚度是宜林地选择的主要因素。在调查研究中土层厚度划分以a层、b层厚度总和为准,30cm以下为薄土层,31~60cm为中土层,60cm以上为厚土层。山地土壤厚度与地形部位及母质类型有关,一般坡下部堆积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厚度较大,山脊山顶或坡上部残积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土层较浅薄,由于具有这种分布规律,在造林地选择或立地类型图绘制中可以地形部位作为土层厚度的参考依据,并辅以实测为佐证。

2.3腐殖层厚度

土壤腐殖质是有机质经过微生物深刻作用后形成具有多功能团的、含氮的、酸性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即胡敏酸、富里酸。通常用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ha/fa)评价腐殖质质量。通常草甸上ha/fa比值大于1.0。阔叶林土壤ha/fa比值为0.5~1.0;针叶林土壤ha/fa比值小于0.5。腐殖质在森林土壤肥力上具有多功能,它是林木营养物质的主要源泉,土壤中大部分氮、磷、钾等养分存贮在腐殖质中,通过逐渐释放而为森林植物吸收利用,成为稳定的长效肥源。由于腐殖质的多功能性,在森林土壤调查中人们都非常重视腐殖质的调查研究,通常以腐殖质含量和厚薄来确定土壤的利用途径。腐殖质质龄一般用腐殖质层(a层)及其亚层的厚度、颜色衡量,颜色愈暗,厚度愈大,则腐殖质质量愈高。a层厚度在10cm以下。灰褐色土壤为少腐殖质;a层厚10~20cm,暗灰褐色土壤为中腐殖质;a层厚度在20cm以上,黑褐色土壤为多腐殖质。不同地区、不同森林土壤类型的腐殖质含量有很大差别,腐殖质在森林土壤培肥中具有重要作用。

2.4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湿度)影响到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林木生长有显著制约作用。水分在土壤中受到各种作用力的影响,分为重力水、毛管水、吸湿水和膜状水。重力水受重力作用影响极易渗漏或流失,甚少为林木利用。吸湿水和膜状水受土壤颗粒的强烈吸附,也难于为林木吸收。毛管水可长时间在土壤孔隙中滞留,能为根系充分吸收,是林木利用的主要水分类型。

2.5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是构成林木生物量的基本物质,在林木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有20种左右。碳、氢、氧等元素自于空气和水中,其他养分元素都依靠土壤补给。氮、磷、钾、钙、镁、铁等在林木器官中含量多,土壤中含量也较丰富,通称为常量元素。硫、锰、铜、锌、硼等在林木及上壤中含量均少,通称为微量元素。林木各种器官含氮量为0.1%~0.3%,缺氮量时其根、茎、叶生长均受到抑制。人工林常见缺少氮、磷而生长受挫,因此林地施肥成为速生丰产林培育的必要技术措施。

2.6土壤酸碱性

土壤酸碱性由土壤溶液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二者相对数量决定的。一般用氢离子浓度来反映土壤酸碱性,并用ph值表示。当ph值=7时为中性,ph值<7时为酸性,ph值> 7时为碱性。土壤水溶液ph值一般为4~9,但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山地土壤类型多为酸性,平原土壤为中性或碱性,森林土壤除少数类型外多为酸性。土壤ph值还可通过微生物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和固氮作用的强度。此外,土壤酸碱度还会影响土壤营养元素的化学形态、溶解度及土壤保持养分的性能。

3.森林土壤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

3.1在造林中的应用

在绿化造林和速生丰产林培育中,从树种和造林地选择(适地适树)、造林前整地方式、幼林抚育乃至成林后的施肥灌水,都需根据土壤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立地类型是造林设计中落实技术措施的基本单元,无论山区或是平原都根据土壤某些属性如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等择其要者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因子。在造林中树种选择是关键环节,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生态特性与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以获取最大效益。江南地区杉木是主要造林树种,但它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上才会有达到高产。北方平原造林树种有杨树、刺槐,但它们生态特性各异。杨树好水肥,并能充分发挥其速生优势;刺槐抗逆性强。因此,在水肥条件好的土壤上栽植杨树更为合适。造林前整地可以改善土壤透水性与通气性,易于幼树根系扩展,有利于成活与生长,是一项重要的造林措施,但各地要因地制宜。营造速生丰产林养分耗用多,林地又多贫瘠,应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树木生长需求,适时施用化肥。

3.2在森林经营中的应用

林业科学范文5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林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林业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市林业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生态立市工程建设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3、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党的*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对林业部门提出的新任务,是我们党为林业工作确立的新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林业发展目标,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林业实际,研究制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林业工作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就林业系统而言,今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林业工作:

第一、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打造”战略目标,坚持省委、省政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好系统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切实加强对贯彻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大精神落实到林业具体工作当中。

第二、结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林区维稳。林权制度改革是江西林业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林改本身。通过市委、市政府和林业系统的共同努力,全市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已基本结束,当前主要是进行相关配套改革。针对,要把始终林农作为林业建设的主体,把林农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好林改扫尾工作,让林农深刻体会到改革带来的成果和实惠。

第三、是结合“生态立市”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我市城乡绿化步伐。在对我市林业现状全面分析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市林业局主动靠前,并确定了“创建生态家园、打造绿色名城”的发展思路,以积极的姿态“插手”各乡镇植树绿化工作。

市林业局利用市财政支持的100万元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生态立市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了龙珠寺后山绿化补植200亩,通道绿化工程(大柏地、叶坪)荒山造林800亩,九堡、武阳重点圩镇绿化种植榕树1200株,新农村绿化点、公路绿化、城市街道绿化种植杜英、樟树大苗8000株。

2月28日,由市采购办牵头,经过林业局具体运作,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集中采购了6个品种的2.5万余株苗木,用于全市生态立市工程规划及全民义务植树需要。由市林业局统一购买赣油13号高品系油茶苗7.5万株,在我市油茶主产区种植500亩示范基地。与赣州华劲纸业合作推广种植丛生竹2万余株,全市共完成毛竹造林0.25万亩。

今年挂点云石山石背村松山坪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市林业局结合示范点村落资源,以打造生态新村为目标,以搞好房前屋后和庭院余坪绿化美化为重点,于植树节期间为全市各乡镇免费提供杜英50株用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植树绿化,并组织34名技术人员深入全市17个乡镇指导乡村干部、护林员参加植树造林、补植补造,为新农村建设助力添绿。在做好“生态立市”工程造林及荒山造林、平原造林的同时,市林业局根据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灾后重建组织开展“创园林城市、建生态瑞金”为主题的全民义务植树周活动,并动员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活动中,通过报刊、网站、短信、语音留言等形式广泛宣传,大造舆论,使义务植树运动的重大意义深入人心。

林业科学范文6

一、组织机构健全,安排部署周密

xx区林业局党支部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参学党员23名,正式党员22名,预备党员1名,领导干部6名,股(站)、所7个。

1、注重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在全区动员会后,立即召开局务会,就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专题研究、专题布置。并于10月10日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召开动员大会后,马上制订了《实施方案》,。

2、落实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局办公室,制订了《实施方案》,配备专用办公室,档案柜、并将组织机构、职责、实施安排上墙。

3、安排部署周密,落实学习任务。安排好学习计划,通过组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从10月10日开始,规定每星期二、五、六为集中学习,其余时间为自学。严格签到制度、考勤制度,严格学习纪律,无论自学还是集中开会,都做到了每个党员干部一个不漏,一次不缺。共安排

13

个课室集中学习,在学习培训阶段邀请区委党校校长陈永泽同志开展了“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国民经济又红又快发展”的专题辅导讲座。并坚持学习考勤制度,要求大家认真记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局领导班子成员轮流进行了授课辅导,党员干部参加率达100%。督促党员干部在认真做好了读书笔记的,每位领导干部认真写了不少于10000字的读书笔记,党员干部撰写了不少于8000字的读书笔记,根据所学所做所思所想认真地撰写了心得体会,撰写了不少于2000字的心得体会2篇。局机关在林业局上开避了“学习园地”,将一些较好的心得体会文章刊登出来以供大家借鉴学习,活跃学习氛围,使全体党员干部在浓厚的舆论氛围中自觉接受教育和熏陶。组织全局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考试,引导党员干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广泛调查研究,主题切实有效。开展“破解林业发展难题、促进林业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围绕这一载体深入开展调研,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推动林业科学发展这一主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切入点,着力破解发展生态文化、共建绿色家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格执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5个方面的难题。

5、深入开展讨论,明确发展思路。围绕“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这一问题,紧密联系我区林业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专题讨论,深入思考如何把学习与工作实践、履职尽责有机结合,在学习思考中找准存在问题,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更有针对性的深化学习,提高认识。坚持实事求是,查深找透。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查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避重就轻,从作风、能力和体制机制上找根源、找原因。坚持形式多样,听取意见。采取自查与互查、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讨论、召集座谈会、深入挂钩村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做到虚心征集、用心查找,真心整改。开展

“科学发展观”一系列大讨论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开展“解放思想,四求先行”专题讨论。明确科学发展的标准和思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决破除陈腐观念。

二、主要成效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局党支部始终抓住本阶段的主要环节做工作,着力从“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指导思想、严格学习纪律、细化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这五个方面入手,全局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严格按照要求,系统学习,积极讨论,强化观念,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明确了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激发了党员干部参加学习、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提高思想认识,使全体党员干部认识到开展这次学习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引导督促和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使“要我学”的思想转化为“我要学”,激发和调动了党员干部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克服了学习讨论前存在的“重复”、“厌倦”、“无用”的消极情绪,消除了“懒”、“躁”的不良心理;通过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党员干部能主阅读教育读本,主动了解学习内容,并表示要提高思想认识,生动交流学习信息,谈心得体会,营造了和谐的、互动的学习氛围,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二)明确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责任感。大家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强化了五种观念,自觉增强了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尤其是在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全局党员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转变作风,坚持科学发展观,服务发展,才能促进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学习讨论活动中,领导干部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做到了“两亲自五带头”,即亲自作动员报告,亲自抓学习讨论;带头讨论发言、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听取意见、带头遵守学习纪律、带头边学边改。每次集中学习讨论都以普通党员干部身份参加,又以良好的姿态接受一般党员干部监督,为学习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学”的良好学习风气。(三)坚持边学边讨论,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明确工作思路。

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评边改,立学立行,促进了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在服务发展工作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关心群众生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开拓创新的思维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立足实际边学边改,查找存在问题:

(1)思想不够解放,工作方式单一,深入基层调研少。(2)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不顺,林业技术力量薄弱。(3)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4)执法人员少,轮岗时间较长。落实整改措施:(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入调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大历史意义,对全会的精神实质要理解透、把握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以“破解林业发展难题,促进林业科学发展”为载体,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四求先行”主题,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坚持发展现代林业为主题,以完成造林绿化、资源保护、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大任务为载体,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林业工作全过程。紧紧围绕推动林业科学发展这一主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切入点,着力破解发展生态文化、共建绿色家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格执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5个方面的难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为建设新兴旅游生态工贸城市建设作出林业应有的贡献(2)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一是要理顺林业站的编制关系,林业站编制收归区林业局,以发挥林业工作的职责;二是要充实基层林业站力量,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三是重视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把数字林业延伸到基层林业站,进一步方便农民,提高办事效率;四是要加强林业站对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林业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的指导和联系,规范乡村护林员队伍管理,积极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3)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完善林业行政审批项目、程序、方式以及行政审批收费,明确各个审批环节的标准、条件、时限和相应的责任,严格执行清理后公布的林业行政许可事项,做到依法许可、规范收费,确保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事项规范实施。完善配套措施和制度。对林业行政许可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进我局行政许可工作质量和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重点开展被许可人的监督措施,行政许可实地检验、检测、检疫、鉴定程序,行政许可听证、复议以及专家评审、评价机制研究等。(4)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在成立林业行政执法大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整合城区林业检查站和森林公安队伍的执法力量,实现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另一方面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对执法人员定期轮岗,高效开展林业执法工作。

(四)做好结合文章,以学习促进工作。一是与林业生产任务相结合。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迅速理清了工作思路,确定了今后林业生产奋斗目标。工作中,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坚持做到围绕“一个中心”:围绕建设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这一中心;做好“两篇文章”:(1)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一是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二是强化林地管理;三是做好泉州湾河口湿地(洛阳江段)的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2)主动融入区委区政府四大产业中的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做好特色林业和生态旅游。一是以泉美为龙头,做大做强花卉产业;二是发展油茶产业,建立油茶示范基地。三是以“森林人家”为抓手做好罗溪森林公园,河市市田森林人家旅游;落实“三大举措”:(1)找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分解责任,明确时限,抓好落实;(2)创新机制:实施项目责任制、政策激励机制、绿色通道机制、责任追究制;(3)扎实推动年终岁末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区委区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深入调研,谋划好明年工作。组织开展一次森林资源保护专项行动和森林防火“四无一优”活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征滥占、乱采乱挖、乱收乱购、违章用火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我区森林资源的安全。二是与机关自身建设相结合。紧紧围绕“创建高效机关,做人民满意部门”的机关建设新目标,以机关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着力实施“三抓”,即:“抓学习、抓制度、抓考核”,努力创建高绩效机关。首先,抓学习,着力提高服务本领。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走出去与请进来、组织讨论与写心得体会、平时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全面性与时效性、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在全局形成“自我加压找着学、组织要求促着学、同事之间帮着学、科室之间比着学、年底考核逼着学”的良好氛围。其次,抓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完善了制度项目责任制、政策激励机制、绿色通道机制、责任追究制;形成了用制度教育人、启发人、管理人、约束人、激励人,用制度来做事、成事、谋事的管理体制。第三,抓考核,促进高绩效机关建设水平。建立健全了执行责任体系,将全局年度重点目标和科站室目标、个人目标联系起来,各科站室依据重点工作目标将其细化分解到具体人员,明确完成时间和质量,建立“人人肩上有目标,个个身上有任务”的工作机制,激励全体干部职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