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作文范例6篇

北京四合院作文

北京四合院作文范文1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与后院,有东院与西院,有正院与偏院,有跨院,书房院与围房院,有马号,还有一进,二进,与三进……等等。

北京的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北京冬季和春季风沙较多,居民住宅多用门帘。一般人家,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贫苦人家则可用稻草帘或破毡帘。门帘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装夹板的目的是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风掀起。后来,门帘被风门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帘,凉快透亮而实用。

四合院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北京糊顶棚是一门技术,四合院内,由顶棚到墙壁、窗帘、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称之“四白到底”。

北京四合院作文范文2

关键词 北京民居;保护理念;民居改造历程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18-02

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民居代表了北京城内在的生命力、人文精神品质和最富魅力的记忆,在古都历史文化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传统街区、四合院以及京韵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古都北京历史文化、古都风貌保护的重要部分。虽然,北京四合院的保护任务艰巨,但是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更新理念,建立科学的保护观和有效的保护机制,才能有效推进北京民居保护的进程。

1 保护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1.1整体性、原真性保护观

城市的形成、发展、肌理、格局、环境、建筑风貌、各类文物建筑及无形文化等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系统。因此,强调整体性保护非常重要。即要从宏观的整体环境和组成元素的有机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制定整体保护规则,建立整体的、和谐的、有机的保护体系与机制,以提升历史街区环境、空间格局、建筑、传统经济、人文网络等整体的和谐特色。其次,还要强调原真性的保护。这就要求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组成元素及历史建筑的环境以及历史建筑的构成比例、尺度、材料、色彩及装饰特色等等,延续历史信息的原真性、真实性,以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珍贵价值。

1.2“新陈代谢”、“有机更新”保护观

1999年的《北京》指出:“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建筑循环过程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中。”这种观念是将城市的构成系统和因素,包括城市整体环境、肌理、商业住宅及文化等要素看成是犹如相互关联的人体细胞,共同构建成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从而,吴良镛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的保护观念,并应用于北京旧城保护的实践之中,开辟了一条积极有效、稳步发展的科学保护之路。

1.3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20世纪人类针对工业革命破坏自然生态、造成全球性的资源恶化、人类文化趋同等问题进行反思而提出的,它以新的伦理观和价值观来审视问题,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持续发展的战略。1972年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使用,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共同的权利和需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点。“发展”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协调和谐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了“系统”、“和谐”、“永续’等基本观念的主导意义。

2 北京四合院民居保护改造历程

古都北京历史悠久,从50万年前的猿人故乡至3000年前的西周古城,从秦、汉、唐时期的北方重镇至元、明、清的封建帝国首都,成为了一座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清朝统治者完整保留了明代北京城,并经过几代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分布于城市街巷中富有特色的北京四合院民居,更是我国封建特殊历史积淀形成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北京经历了帝国主义入侵后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历了丧权辱国的耻辱,北京的历史建筑及城市环境惨遭摧残和破坏。之后,北京的城市功能、容量及建设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到了近代,北京城经历了为了适应城市新发展而拆除皇城城墙、打通和平门等处城墙、拆除瓮城、打通东西长安街等几条道路的举措,目的是扩大城市现代功能。同时,随着西方文化和现代西方技术的传入以及国人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古老的北京城开始摆脱封建守旧状态而逐渐向现代化城市演进。此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国民族形式建筑和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商店、剧院及四合院民居,增加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的时代特征。北京城虽然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发展,但古都的风貌、格局与肌理、历史古迹、街巷及大片民居四合院等保存尚好,历史文化资源依然是丰富多彩。

建国后,作为首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北京的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从以故宫为首的宫殿、庙宇、皇家园林到古都风貌、旧城街区、四合院民居等逐渐开展了越来越全面和有效的保护工作,期间经历了不同的历程:

2.1 20世纪北京旧城保护与改造

1953年,北京市委提出了《改建和扩建北京城市规划草案要点》。其中提出:“在改建首都时应当从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出发,既要保留和发展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和优点,又要打破旧城格局的限制和束缚,改造和拆除妨碍城市发展的和不适合人民需要的部分,使首都成为适应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城市。”“对古代遗留的建筑物必须加以区别对待,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不对,一概保留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1958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了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采用有的保护、有的拆除、有的迁移、有的改建的方针。主要内容包括:“故宫要着手改造,把天安门广场、故宫、中山公园、文化宫、景山、北海、什刹海、积水潭、前三门、护城河等组织起来,拆除部分房屋,扩大绿地面积。城墙、坛墙一律拆掉。”

1962年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结草稿》提出:“对待古建筑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的保护、有的拆除、有得迁移、有得改造,区别对待的方针。”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六十年代,北京旧城保护与改造工作中受到建国初期思想领域“破旧立新”意识的影响。强调“改造与发展”而拆除了城墙、坛墙等。传统街巷及四合院民居的保护未提到日程上。

198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扩大保护范围,提出对文物古迹和革命文物不但要保护建筑本身,还要保护古建筑的历史环境,保留北京的特色,注意与园林、水系的结合和现就建筑的协调。

1983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对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确定“既要提高旧城区各项基础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又要继承和弘扬北京历史文化城市的传统,并力求有所创新。”该批复,确立逐步地成片地改造旧城的保护方针,推进旧城保护的新进程。

1993年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批复确立了“整体保护”理念,建立从单体历史建筑、寺庙、风景区到城市格局、商业区、街区、胡同、传统四合院居住区及传统生活场景及京味文化和风土民情等无形文化的整体保护体系。强调了从北京城整体格局、历史环境、历史建筑、传统文化及人文环境等综合构成的有机整体上保护北京古都风貌,全面地推进了北京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北京旧城是几朝古都所在地,构成要素多元,其中历史街区、胡同四合院居住区是大量分布广、聚集人口最多的历史区。因此,旧城区保护与改造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量大、面广、难度大、持续时间长与民众最密切的保护改造工程。

据统计,建国初期北京旧城区留下的四合院及平房约有1700万平方米。到1982年旧城保存质量好的四合院约有200多万平方米。80年代的旧城危改工程对西城区小后仓胡同、东城区菊儿胡同和宣武区东南园三片进行了试点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90年代又先后进行了三批危改建设。其中的菊儿胡同和小后仓试点工程对如何保护古都风貌作了有益探索。

专家、学者和居民对四合院保护的强烈呼吁得到了市政府高度的重视,2002年政府作出了停止旧城新开试点项目的决策,编制了已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这些规划在总结危改工程经验教训、大量历史分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理念,确立了“整体保护”、“原真性保护”、“动态保护”、“有机更新”、“可持续保护”的新观念,为北京历史名城的历史文化区保护开启了新的探索之路。

2.2 21世纪北京旧城保护与改造的新里程

进入21世纪,北京旧城保护进入了新的里程。自2000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在旧城内组织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确定保定较好的四合院为挂牌四合院;扩大旧城内历史文化保护区;还颁布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确定了旧城四合院的改造原则。政府采取了政府补贴改造四合院民居、加大胡同居住区市政设施建设、提升绿化环境、合理疏解人口、保护传统的人文环境和传统民居文化、开展老北京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措施,推动了旧城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四合院作文范文3

北京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她的雏形产生于商周时期,元代时作为主要居住建筑大规模地出现在都城大都(北京),而且明清两朝得到长足发展。它们展示着北京人传统的民间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四合院有优于其他任何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阔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聚落,有高度私密性和亲和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四合院的建筑构造和工艺技术,反映出北京民居建筑技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所以保留它还是很有用的。除了新建的四合院,那些历经沧桑保留下的老宅院自然更受追捧。

虽然有些院子已经陈旧不堪,想要入住必须重新进行改造。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诸如让排污、下水及采暖问题这些如今必不可少的生活便捷要素巧妙地出现在传统四合院里,让传统四合院既保持老宅院的古典美,又暗含了现在气息,能满足当今居住者各种现代生活才是关键。

从网上发现一位外国人设计师改造了位于什刹海风景保护区的毡子胡同里,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四合院,这套院子占地约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49平方米,共有14间房,属于标准的老北京一进四合院。他在堂前加上了不失古典的现代门厅;正房加上了独立而不张扬的现代设施;耳房增加卫生间打通正耳房;把东厢房打通成为客厅与客房;西厢房重新建设了下水和排污设施……总之既有现代家私,又有古典韵味。

北京城市在经历了建国以来50余年建设发展的历程后,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北京旧城,亦称为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大都市的交融体,旧城内大量现代建筑体在体现着我国现代首都的城市功能;旧城内保存着至今的众多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区域,反映着北京历史名城特有的传统文化风貌,尤其是在目前首都城市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城市风貌,越来越呈现出北京历史名城特有的传统的文化价值。随着当今社会整体认识的提高,世世代代生活在四合院街区的居民住户,也将同全市人民一样,追求着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居住环境。所以,进行改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给四合院进行改造,外国旅游的游客,可以感觉好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而又不乏新鲜感。还会给外国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岂不是一举三得。

北京四合院作文范文4

十几年来,北京的四合院在大幅减少、道路拓宽、旧城内的机关扩建,都在不断蚕食着它们。奥运会前,人文奥运的理念渐入人心,保护之声日显,这实在是四合院的福音。

近年来,四合院宾馆发展得如火如荼,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将保护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和商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确实值得关注。

奥运会的到来,更是对四合院宾馆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文是星级四合院宾馆,还是四合院里的青年旅舍、家庭旅馆,虽然层次不一,但无一例外的火爆异常。

笔者不久前走进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宽街附近的一家四合院宾馆。这座四合院原为清代大将军僧格林沁的官邸,现有客房57间。回廊院落古色古香,如果不是背着行囊的游客不时擦肩而过,仿佛时空倒流一般。在房间里,是一水儿的木质仿古家具,显得古色古香,但钥匙却已经改成了房卡。此外,卫生间尽量保持了现代风恪,抽水马桶和浴缸看上去有点儿不太协、调,只能算是“文明”的代价了把。庭院里的石凳、石桌一应俱全,从天井里望出去,不大的一块蓝天,不时能看到飞过的鸽群。

据该宾馆工作人员讲,这里的顾客基本上都是外国人,他们看中的就是这里浓郁的老北京特色。这里所有的服务员都会英语,“马上要开奥运会了,到时候外国人一多,我们这个旅馆的生意差不了。”这位姓张的工作人员自信地说。

现在,这家普通客房的价格在700元人民币左右。不过,工作人员表示,奥运期间本来就是旅游的旺季,因此现在尚不能预订房间,“如果要预订,只能提前一两个月”。

当笔者打电话到目前经营较好的竹园宾馆、好园宾馆和远东饭店青年旅舍询问是否还有房间,前台工作人员无一例外地告知,房间早已满了。

北京四合院作文范文5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小导游—(小吴),我将带你们去一个风水宝地—北京!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平方公里。人口1150万。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14XX年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北京之名从此开始。不久兴建紫禁城等,经过十五年施工于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北京获得了新生,被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XX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从十三陵出来,我们来到了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的府邸—亲王府

大门入园——后罩楼——龙王庙——西洋门——独乐峰——蝠池——安善堂——流杯亭——垂花门——明道斋(展室)——大戏楼——绿天小隐——福字碑——澄怀撷秀——秋水山房——榆关——出园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有说法称、明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也曾经置第于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

约值白银两千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半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与此同时,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欣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如果说恭王府代表的是王府文化的话,那么四合院应该就是能代表我们百姓文化的了,现在让我们来到北京的老宅子—四合院!

四合院,可说是天下闻名,老北京人都说如果没有了四合院,北京就像没有了生命一样,它倒是成了北京的“掌上明珠”!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四合院,也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之所以这样,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

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北京四合院作文范文6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平方公里。人口1150万。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14XX年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北京之名从此开始。不久兴建紫禁城等,经过十五年施工于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北京获得了新生,被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XX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从十三陵出来,我们来到了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的府邸—亲王府

大门入园——后罩楼——龙王庙——西洋门——独乐峰——蝠池——安善堂——流杯亭——垂花门——明道斋(展室)——大戏楼——绿天小隐——福字碑——澄怀撷秀——秋水山房——榆关——出园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有说法称、明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也曾经置第于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

约值白银两千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半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与此同时,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訢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如果说恭王府代表的是王府文化的话,那么四合院应该就是能代表我们百姓文化的了,现在让我们来到北京的老宅子—四合院!

四合院,可说是天下闻名,老北京人都说如果没有了四合院,北京就像没有了生命一样,它倒是成了北京的“掌上明珠”!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四合院,也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之所以这样,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

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