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中少儿班范例6篇

北京八中少儿班范文1

中国建国初期幼儿园作为福利制度,由国家或集体举办,但只覆盖少数部门的子女。自从中国步入市场化经济,企事业逐步剥离社会职能,也因国力羸弱,百废待新,幼儿教育领域几乎彻底推给市场解决。这是民营幼儿园经营环境最好时期,然而,由于资金匮乏,经营者的素质和专业先天不足,民营幼儿园并未真正形成对公立园的竞争压力。民营幼儿园呈现数量众多,硬件落后,质量不高,品牌薄弱的局面,各地仍以公立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它们的市场份额不高,却在知名度,性价比,硬环境,教育质量方面拥有极高的美誉度。

民营幼儿园之所以没有成为初期市场化的主角,一个是老百姓钱袋还没有厚实起来,同时,教育标准和权威仍然掌握在国家教育部门手里,民营幼儿园并没有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运动员兼裁判的双重身份下,公立幼儿园在市场竞争中显得从容不迫。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的大量涌现,结合独生子女的累积效应,几个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从而提前推动中国进入幼儿教育的旺盛需求期。这是民营幼儿园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这也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市场转折点。

上海浦东新区拥有公立幼儿园十余所,收费低至三四百元。当地私立园只有两三所,收费却是10-20倍。这也将是中国未来10-30年绝大多数城市的缩影。纵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也是必由之路。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经济实力将幼儿教育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但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民营幼儿园分享市场盛宴时,更应看到未来发展的隐忧。快速规模化是赢利递增的重要保障,却无法确保市场的终极位置。试图通过连锁发展建立庞大帝国的设想,最终会以黯然出局作为收场。美国的教育行业,无论幼儿园,还是到大学,最富有影响力的均是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作为金字塔的塔基,以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为主,私立学校却占据塔尖位置,以贵族化、赢利化、品牌化为特征,教育品质是核心标志。今日的民营幼儿园如何市场定位,如何确定目标,这关系到未来市场成长和格局分配。目前众多民营幼儿园通过建立连锁品牌、资本介入、经营效率、统一标识、高档装修、西化教育、爱心教育等,积极塑造市场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却远离真正的竞争焦点—教育领域。与名目繁多、徒有虚名、华而不实的民营幼儿园推行的幼儿教育模式相比,公立园建立在扎实的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幼儿教育,虽然不好看,效果却客观实在。

这种窘境并非只存在于幼教领域,整个中国教育行业,民营学校都有类似困境,也就是在教育领域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即使目前做得声名卓著的新东方也没有脱离这样的边缘处境。如果民营教育不改变只图赚钱,不图品质的经营方向,则随时可能成为市场过客。集中有效资源投入教研,经营者静下心关注教育,让教育家做教育,勇于创造教育改革试验田,等等,这才能逐步赢得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从而逐步占据教育的主导位置。以美国哈佛作为基业常青的发展楷模,这是中国民营教育的最好选择和最终归属。

二、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主要引自西方,此时,幼儿教育还无法成为关注领域。延续几千年的私塾教育一直是中国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建国初期的幼儿园严格说应是育婴所或托儿所,在教育研究和发展方面近于空白。以陈鹤琴和陶行知等少数代表的教育大家,他们各自提出对幼儿教育的主张和设想,并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尝试,但是比起同期的西方幼教专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等,无论在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无法相提并论。随着思想的影响,中国幼儿教育客观上变成简化版的小学教育。

二十一世纪前后,西方幼教思想和教育模式逐步被中国民营幼儿园引入,这是教育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蒙台梭利、卡尔威特、约翰洛克、斯宾塞、瑞吉欧、华德福、七田真、井深大、塞德兹、卡曼、斯托夫人等,这些西方著名的幼教专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一股脑地涌入中国幼教市场。众花迷人眼,中国幼教模式精彩纷呈,然而,多数却是昙花一现。水土不服、张冠李戴、舍本逐木、物是人非、不符国情,这是西化教育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也极大地促进国内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本质上却没有改变中国幼教的落后局面。民营幼儿园也没有借此赢得幼教市场品质竞争的法码。

谈论中国幼教市场就无法忽视高考指挥棒的大环境影响,让幼教服务于高考竞争,这是当今多数家长的关注焦点。追求自由、纯真、快乐、健康、个性、内涵等教育目标,在很多家长眼里更多让位于知识教育。这些目标并不矛盾,也不是非此即彼,可以同时实现,相互促进。然而,中国幼教市场既无力实现服务高考竞争的市场需求,也无法摆脱这种市场压力,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却在破坏儿童的身心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幼教市场的困惑。任何教育理念、模式、过程、效果,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个人的素质成长、竞争能力、幸福感受等目标,因此,回避、漠视、放弃市场真实需求的幼教也注定是虚伪的、无法获得发展的。

当前幼儿园可划分为:一、自由发展型,以北京李跃儿芭学园作为代表。她们完全放弃知识学习,给孩子极大的自由空间,追求培养易于生存和个性发展的孩子。二、传授知识型,这是多数幼儿园的核心工作内容。艺术培训、学科知识、社会活动等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远非幼师能胜任。三、思维发展型,这是少数幼儿园在尝试的教育新领域。传授知识虽然可以帮助婴幼儿发展,却很难形成绝对优势。学习能力是影响婴幼儿学习发展的重大因素,而思维能力则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标志。教师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到高级状态的必然趋势。少数成功案例均揭示一个现实,这须孩子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参与。这两者都是稀缺资源,导致无法全面推广。四、主动发展型。这种新型教育有别于由外向内、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主要依靠婴幼儿在特定时期对外界的敏感性和主动发展而创设的新型教育模式。

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是当前幼儿教育的最新发展,它从理论上解决了传统教育所无法克服的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两大难题,但能否全面超越传统教育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上的验证。日本千叶县有间著名的天才幼稚园,专门招收2岁幼儿,毕业孩子的智商均在140以上。这些孩子在入园时智商并非超常,而是经过专门培养后才达到超常水平。教育过程很平常,但因教育得法、环境适宜,教育效果显著。国内个别园也已取得如此教育成果。归纳该模式要素:1、教育关键期;2、混龄组合;3、自由空间;4、全面发展;5、无为而治。主动发展型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自由发展型非常相似,但是后者的教育效果远逊色于传统教育,而前者却创造出传统教育从没有实现的教育高度。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思想是中国幼儿教育界的主流思想,他们虽然也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有别于小学教育,但是两者没有本质差别。幼儿园就是简化版小学。不可否认,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的规范性、实践性和效果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以河南为例,占据主导品牌地位的几乎都是隶属于学校的附属幼儿园,其中包含很多民办学校的幼儿园。他们具有资源优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区域,幼儿园的品牌影响和认可还取决于该园的历史渊源和特殊地位。传统教育模式里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从属地位,优秀导师和学生悟性制约教育效果,这已经成为阻碍传统教育模式发展的无解难题。

(二)、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的全球影响力、教育理论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教育效果的显著性,促使蒙台梭利成为对中国幼儿教育影响最大的西方幼教专家,她揭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幼儿世界。蒙氏教育法带有强烈的个人烙印,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杜威、克伯屈等大教育家的严厉批评。它的理论基石—形式训练理论—早在19世纪下半叶便被证明有缺陷。但同时,蒙氏教育法独特的教学效果又使得它大受父母的欢迎,它强调知觉发展、动手操作、注意力培养,是让儿童自由选择,促进优化的有效学习模式,但在语言发展、个性培养和想象力塑造方面则没有显著提升。因此,蒙氏教育“中国化”需要长期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早期教育

东方爱婴、金宝贝等早教中心,以西方早教专家的系统理论为依托,利用丰富多彩的早教形式,在中国开创了0-3岁全新的婴幼儿早教高端市场。特点:高利润、低成本;经营模式简单化和市场的高速发展;连锁经营促进规模化。他们资本雄厚,手握资源,成为幼儿园市场竞争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但是未来软肋恰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早教模式,早教理论和实践活动缺乏有效论证,教育形式过于商业化,教育过程过于取悦家长,教育效果无从考证。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均没有脱离传统范畴。如果不克服简单、浮躁、轻率的教育态度,他们注定会成为幼教市场的边缘角色。

(四)、双语教育

国人对英语的狂热和外教资源长期短缺将是双语教育高成本的根源。南京一家收费十万/年的贵族幼儿园打得就是外教牌,利用全天候外教、中外混合班、游戏化教学、大型表演剧等吸引高端市场的家庭。把握婴幼儿的语言敏感期,有效促进外语能力发展,这是具有旺盛市场需求的教育目标。虽然语言氛围是婴幼儿最优的成长模式,但是高昂的外教成本让它成为不可能的教育选择。如何摆脱成人学英语模式,建立适合婴幼儿外语语言发展的可行的低成本学习模式,这是幼儿教育界努力探索的教育课题。

(五)、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是美国立法实施的教育模式,也称天赋教育,精髓就是自我教育,它是利用学生的自身天赋结合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加速个体发展的教育思路。天赋教育没有强迫教育,也没有放任教育,是一种顺其天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它承认个体差异,主张平等和个性。教育平等是通过倡导用不平等的教育对待天资不同的学生而实现,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精英教育。日本千叶的天才幼儿园、北京八中少儿班、中科大少年班等与美国天赋班的教育模式极为相似。中国民营学校要想改变公立学校的主导地位,只有在教育领域掀起革命风暴,占据教育制高点,才有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处境。

四、幼儿教育的发展机遇

西安交大少年班从初中生中招录预科-本科-硕士连读的少年大学生,目前这种学生素质还只能零散培养。北京八中少儿班是集体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特例,四年学完八年课程,一半学生考进北大清华,最次的均达一本线。这是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高度,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教育尝试。然而,这种教育模式为何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可能教育本身的推广难度远小于政治因素的阻力。这是中国民营学校获得发展助推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选择。

年北京市小学四年级有1700个优秀学生报名参加北京八中少儿班30个名额的竞争。可以说,北京八中少儿班是建立在特殊群体之上,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发展型教育模式,它们筛选学生标准:高智、独立、自学。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卓越的教育成就、26年的品牌沉淀,这些都是民营学校无法轻易实现的教育资源。既然短期难以复制,我们不妨换个视角看问题,北京八中模式给民校的最大启迪:四年级的学生素质和未来高考成绩密切相关。

民营学校尤其努力做第二个北京八中少儿班,还不如尝试更有开创性的工作,就是以培养八中少儿班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北京八中少儿班的成功整个社会已经不再置疑,利用它们的历史成就和社会影响,提出崭新的教育培养目标,这就象站在巨人肩膀,会迅速被推升到聚光灯下。无论是营销炒作赚取眼球,还是教育目标的实际价值,这都是值得为之的工作。何况,小学四年级前教育环境宽松,家长心态平和,这种以培养高素质的主动学习型学生为目标的教育尝试和革新很容易获得社会和人们的热烈响应。

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均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民校利用附属幼儿园增加教育革新时间,教育效果必将更加突出。但是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理解幼教和小教的差别,从教育的角度看,这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教育越向源头延伸,婴幼儿潜力和可塑性越大,然而,传统幼儿教育模式已经将教育效果做到极至,目前仅个别家庭教育实现教育效果的飞跃。只有跳出传统教育思维,幼儿教育才能实现质的提升。日本千叶天才幼稚园及国内个别园均在教育效果上超越传统教育的极限,而它们基本上都是采用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

北京八中少儿班范文2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国际班”不仅收费昂贵,而且教学质量堪忧。专家呼吁,“国际班”泛滥之风亟须整治,选择留学须谨慎。

高收费:动辄十多万元

北京市某高中今年第一年招收“国际班”。除了每年九万八千元的学费,学生每年还要交纳三千元的校服费、每月六百元的住宿费和每天将近一百元的伙食费。这样算下来,一个学生一年需要交纳的费用近十三万七千元。

相比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每学期八百元的学费,“国际班”的学费的确惊人。记者调查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国际班”学费并没有统一标准,大多价格不菲。

记者登录上海市示范性中学进才中学国际部网站发现,高中英文部一年学费七万六千元;此外,学生还需要交纳每年一万六千元的膳宿费、四千八百元的“代办费”和两千二百元的校服费,总计九万九千元。

有的高中“国际班”学费看似不高,但额外收费项目很多。

2012年,北京某营利性培训机构举办了国际高中。学生小新(化名)的父亲告诉记者,小新每年的学费、食宿费用是九万元,但学校组织他参加了“联合国青年大会”和参观世界银行的游学活动,费用是三万九千八百元,而参与采访亚运会参访团的费用是七千元,再加上SAT(“美国高考”)考前培训、预计三次赴香港考试团费等,合计将近七万元。

据了解,考前培训服务、组织学生赶考、申请学校等服务费用独立于学费之外,学生可以自选。但家长表示,为了成功出国,增长见识的游学、考试培训等费用“一个都不能少”。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学校竞相开设“国际班”。上海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有的高中国际部能够容纳二十多个班级、近五百名学生,仍然供不应求。很多国际部、国际班实际上是出国留学培训班,收费未经审批。

上海市教委有关人士也向记者证实,除了五所经过审批的学校、幼儿园国际部外,上海一些学校开设“国际班”均未经审批,师资课程水平参差不齐。

“国际班”也搞“应试竞赛”

交纳了昂贵的学费,不少家长期待能够提高“素质教育”,为孩子将来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基础。然而,为了帮助学生参加“洋高考”,不少“国际班”也搞“应试竞赛”。有的因为师资不足,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上海的张先生把儿子送到某知名高中“国际班”。到高二下学期,他发现儿子班里好多学生跑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上课,突击学习SAT。按照张先生给儿子的计划,高中第一年全力考托福,第二年拼会考,同时准备SAT,第三年,SAT1、SAT2和AP(美国大学预修课程)都要取得达标成绩。

为提高孩子的外语考试成绩,许多家长要求“国际班”从高一开始直接上托福、雅思培训课,以应付“洋高考”,因而这些孩子的“应试压力”不亚于普通高中学生。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国际班”近几年刚刚开办,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安排不协调,教学质量难以迅速提高。

小新的学校开了九门会考课程,但会考科目的学习贯穿高一、高二阶段,与托福、SAT等考试课程穿行。小新说,每个学期都要分出精力应对会考九门课、托福或者SAT的四门课,感觉很累。

“我们孩子是国际高中的第一届学生,感觉他们在课程计划、时间安排方面没有经验,学什么没有提前安排,弄得孩子手忙脚乱。”小新的父亲告诉记者。

据一些孩子家长反映,这所国际高中的部分语言老师是兼职的,学生上课的时间要根据老师的时间来确定。老师的更换也让孩子不适应。今年5月,北京市某知名中学“国际班”因为大批更换老师,引发学生、家长的强烈不满。

受访教育专家认为,高中“国际班”本来是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探索,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它的“国际精英教育”等宣传,只能是一句空话。

办学亟待规范,留学需要谨慎

“出国留学热带来的客观需求,是高中‘国际班’越办越多的主要原因,而审批和监管上的缺位,造成了办学机构蜂拥而上、良莠不齐。”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

牟利因素也不容忽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表示,由于财力不足,部分高中靠创收乃至高收费来解决经费来源问题,导致了“国际班”等高收费行为盛行。

专家建议,应该在加大对高中教育投入的基础上确保教育的“公共事业”属性。中外合办的“国际班”应明确审批制度和权限,规定本土学生的招生比例;规范课程设置,明确中方和外方课程所占比例;应该在财务上公开透明。

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表示,高中“国际班”亟待规范,特别是示范性高中,更要控制开设“国际班”,避免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被少数家庭子女占用。

北京八中少儿班范文3

虽然照片记录的是当时一顿午饭的片刻情景,但通过它还能够回忆起不少事情。因为在那个“”的时代,我们不仅下农村,还要大炼钢铁。学院在操场边上建了几个小高炉,领导动员后,师生随即走街串巷,深入民宅四处收集废铁,风雨无阻。全院师生打破常规,不论上课、睡觉,昼夜排班,上小高炉炒钢。炒钢,就是把废铁和焦碳在炉膛烧化,用长钢钎一个劲翻搅。男同学还要负责动力,把自行车定位,飞快蹬踏,带动鼓风机。几分钟一换人,活儿很累,出炉的却全是蜂窝状的钢渣。

除此还搞过体育。当时全市高校有劳卫制三级运动员、三级裁判百分之百达标的评比。北京电影学院怎能落后?于是,全院女同学都去摄影棚打羽毛球,却互为运动员和裁判。大家按顺序一一入场,轮到该谁通过,对手一定要确保她连赢三局。裁判不停地吹哨,喊“得分!”“换发球!” 一个通宵下来,羽毛球项目的指标竟这样百分之百拿下了。那一边男同学在捉对摔跤,也是确保按顺序全部通过。虽然个别男生一时摔得性起,忘了大局,在输赢上较起真来,却被当场批评,令其马上改正!如此这番后,大家再敲锣打鼓欢呼体育。当然还搞过文艺,这些风风火火的活动,耽误了不少课堂上系列学习的苏联电影学院教程。

那时我们每年下乡,除了劳动锻炼,改造思想,也有体验生活的目的。一次秋收归来,我们编创了表现劳动的舞蹈。张暖忻、颜学恕和我等人,把砍棒子秸,掰棒子、刨花生的动作舞蹈化、节奏化,参加全院文艺会演。节目虽然幼稚,却让我由衷感悟到生活是创作的源头。

话还回到这张照片所处的一九五八年。我们修完水渠后,赶上春播,先是翻地起垅,然后点豆。就是在田垄上间隔地用镐刨小坑,撒二、三粒豆,用两脚

土浅埋,最后在沟里浇水。还学着种棉花。摇耧撒籽是技术活儿,要摇得匀。高天红从小干过农活,是把式。我只能拉耧,像纤夫一样背绳弯腰在地里拽着耧走,汗如雨下。这时,二站村党支部建议我们年级帮他们编印反映社员生活的“快报”,班上责令我去完成。采访、写稿、刻蜡板、推油滚子印刷,全由我一人干。每周要化两天时间。由于工作的关系接触了不少当地老乡。交谈中听到不少社员对“一平二调”的议论,我就编导了独幕话剧《算账》。剧中老头老太太反对当队长的儿子把家里的井绳拿去充公。儿子讲“可以做价”,老太太说他是“哄小孩上炕”。儿子对父母讲了“锅里有了,碗里才能有”的道理,最后二老同意了儿子的做法。我演老太太,赵矛演老头,王岚演儿子。在村礼堂的社员大会上演出,反映极为热烈。

回到学院汇报后,系主任张客教授很肯定《算账》,让我继续加工,以突出其深刻性。到学年考试时,我的表演课得了全班最高分,老太太的动作、语言,注入了我平时的细致观察。

北京八中少儿班范文4

约在星巴克采访的李天哲还没能从下午考试的紧张状态中回过神来,一个劲儿地跟妈妈杨立洁说,有一道题实在太粗心了,扣掉的4分好可惜。见到记者时,他显得有些亢奋,妈妈说这是他第一次接受采访。当把网球的话题打开时,14岁孩子的纯真天性马上显露出来,考试的炳恼立即抛到脑后了。

“哪怕只有一两片”

别看李天哲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他可是网球业余爱好者,黝黑的皮肤、洁白的牙齿显得很健康。目前,他就读于北京八中,作为初三的学生正面临着升学的压力。

北京八中是北京市西城区乃至全北京的重点中学,学校的体育设施相对齐全,其中游泳馆还曾经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游泳训练馆。但是,全校没有一片网球场。“同学们谈论网球的时候不多,大家都不了解这项运动,课余时间主要还是玩篮球。”李天哲说。后来,班上有不少同学看了《网球王子》漫画后,议论纷纷,有关网球的话题才逐渐多起来,特别是女生,她们常会聚在一起谈论某个角色很帅。“我觉得演得太幼稚,太假了。”李天哲说出这话时,让记者感觉到他有着与同龄孩子不一样的成熟。据了解,他所在班级的41名同学中,有4名女生到校外报班学习网球,而他是唯一的男生。与网球结缘李天哲还得感谢妈妈。2003年“非典”时期,学校放假三个月,妈妈杨立洁所在的单位文化宫也放假三个月。在人心惶惶之时,杨立洁觉得锻炼好身体才是最根本的,就带着8岁的儿子去报班学打网球。最初,身材矮小的李天哲首先打的是短式网球。在每班十来个孩子的氛围里,每次按教练安排的课程训练两个小时,享受着网球带来的乐趣。这次网球入门维持了两个月。

因为某种原因,李天哲把网球搁浅了。直到2007年5月1日,李天哲的生日,他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是,重拾网球拍。这回,他不愿再和网球分开了。每个周曰下午1点到3点,李天哲都会准时出现在网球场,直至今天。每次请教练的费用和场地费,与同伴马天行分担,每人大约200元。“只要孩子喜欢,我们做家长的还是很支持的,尽量给他们创造好条件。”杨立洁说,她每次开车把孩子送去训练后,傻愣愣站着也很无趣,就和别的妈妈打乒乓球,慢慢地交了好多朋友,还曾经自己也报班学网球,儿子下课她也正好收工。

“学校很多体育馆都建得很好,我觉得学校在资金方面是有能力建网球场的,哪怕只有一两片,也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孩子们都拿拿球拍上场感受一下,此外,对教师员工也是有好处的。“杨立洁说。她还给记者设想了一番,如果学校的领导刚好是懂网球的,建网球场一定能很快成行,主要是看领导的兴趣。杨立洁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某个学校校长因为喜欢围棋,结果这个项目在学校马上风行起来。李天哲虽然也希望学校能有一片网球场,但他知道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堂体育课只有45分钟,全班41人,你让哪位同学上场打呢?好像不太现实。”

尽管如此,李天哲还是一副乐天派,升学压力虽然大了些,但他说要懂得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平时练练京剧,打打网球,等自己的网球水平提高了,还可以参加一些业余比赛,能拿个证书当然好,不行的话,也能丰富业余生活。

“建网场不太可能”

北京八中的初中生李天哲和十一中的高中生马天行在同一片网球场相遇了,两方家长商量请了同一个教练刘晓冬,这样,每周他们都在一起训陈,共同分担费用。

北京市十一中也是市重点中学。马天行的妈妈姜英介绍,学校建有两片室外网球场,偶尔见有人在网球场打球,但次数并不多。“我觉得网球项目在中学开展还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像篮球、足球那些适合群体的运动,费用还偏高,再加上学校的地段很贵,开出一片地儿来建网球场不太可能。”

北京八中少儿班范文5

且行且思,

重口味的九门小吃

“要是没有豆汁儿和大冰糖葫芦,那还是北京吗?”梁实秋散文中淡淡的一笔,却充满了浓浓的北京情结。也许,了解北京文化,真得从喝豆汁儿开始。

如今,豆汁儿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但要喝到倍儿地道的豆汁儿,非北京的九门小吃莫属。提起这九门小吃,还得翻一下老北京的皇历。话说当年胡同里的叫卖声甚是嘈杂,市井里的店面是家儿挨家儿,摊儿挨摊儿。九门小吃则主要取自老北京俗语“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中关于内九门(东边儿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儿的西直门、阜成门;北边儿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儿的崇文门、正阳门即前门、宣武门)的说法,意思是指老北京的传统小吃。

半个多世纪以来,以九门小吃为代表的老北京传统小吃虽然历经了潮起潮落,但是以“食是味,诚是道”为原则的多元形态则始终与时俱进。京城生活节奏的变化,使“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传统小吃更需要耐下性子来慢慢咂摸,除了做工的讲究外,氛围也变得十分重要。因为,正是对那个时代的念想,才使它成为京城文化的一种独特形态,同时也使它获得了相对多样化的发展空间。最终,九门小吃在后海孝友胡同的一处正宗四合院内亮相,大门两侧的对联更是醒目:“寻根溯源,大栅栏小吃摊宴古今,闻多见少大大小小传四方;传承发展,什刹海四合院聚八仙,小吃大义多多少少美名扬。”

在倾听历史与触摸现实后,九门小吃颇显老成与持重,现在它更喜欢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看待老北京传统小吃的发展和变化。今年,经历了四个多月的短暂“告别”后,从经营模式到管理团队再到环境改造,九门小吃重装上阵,俨然准备大干一场。如今,这种以传统小吃自己当家作主、自己当股东的新模式,是由九门小吃代表店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广聚老爷子牵头,其他几家小吃店共同协商实现的。多年来,以冯老爷子为主的老一辈小吃传人们一直致力于传统小吃的传承发展上,以九门小吃包含的文化、历史价值来推动其品牌影响力。他们“老”里求“新”,利用“老”来整合新资源,以创新的方式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也许将来的一天,“吃了吗,您哪”会是京城最美的声音。

游园“京”梦,

小清新的西城文化馆(南区)

北京的文化是个大圈圈,大圈圈里有重口味的京味儿文化、时尚味儿的国际文化,小清新味儿的市井文化。其中,小清新味儿的市井文化主要集中在西城南区(即老宣武区),这里包含了士人文化、民俗文化、会馆文化、戏曲文化等多种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据西城文化馆(南区)馆长康国庆介绍,“国粹京剧源于清朝时徽班进京,当时的班底主要来自宣南地区,即宣武门以南地区。历史上这里曾是文人的聚集地,后来相应地出现了一些商业,并形成了宣南文化。例如,琉璃厂、白纸坊、大栅栏都与宣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发扬文化。对此,康国庆认为应依据文化肌理来疏通文化发展脉络。

首先,了解文化的普世价值,肩负起文化普及的职责,让文化真正走进群众。自文化馆被定位为公益性文化单位以来,“文化惠民”活动也各有各的精彩。“对于公众来说,门票是一道门槛,要让尽可能多的公众参与文化活动,免费很关键。多年来,文化馆采取政府出资“搭台”,百姓“唱戏”的方式,多次向公众免费提供诸如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等剧院的门票。同时,康国庆自始至终都把推进空竹文化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工作。目前,13所中小学已将其列入课程。此外,为体现宣南“梨园之乡”的特色,文化馆开展了“椿树杯”京剧票友大赛,并成立了开阳剧社,以振兴戏曲艺术。

其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同样适于文化领域,表现为文化的选择性。康国庆介绍,当年天桥八怪中的一部分在今天已经消失。但并不意味着这段文化的“销声匿迹”。例如,皮影艺术在演出上可能与现代人的需求存在一定距离,但是这种艺术所赋予的技巧、雕刻等工艺仍有拓展空间。对于此种情况,一方面需要把消失了的古老文化,搜集、整理后挖掘其内在文化资源,寻找传承的脉络;另一方面,对于濒临灭绝的文化艺术,需要尽快缩小年轻人与传统文化间的鸿沟。

再次,不同区域的文化之间具有包容性,这在整体上决定了北京文化的集聚性。康国庆认为文化是共荣互生的,因此,北京文化通过外延,形成合力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文化馆曾与密云、延庆、大兴等区县共同开展文化共建活动,通过经验交流、优势互补,更好地为群众文化服务。

来者不拒,

京味十足的文化混搭范儿

丰厚的历史积淀、灿烂的文化瑰宝是北京的宝贵资源。可以说,北京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凸显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夯实文化软实力。

北京八中少儿班范文6

    每逢双休日,在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群群肩背画夹、行色匆匆的孩子。5月30日,周六,上午 九时, 记者随二年级小学生郭虹一同走进北京西城区一所校外美术辅导班。这个班有近三十个学生,年龄最小 的六岁,最大的十岁。

    “今天上人物素描课。”一位看似已届退休年龄的美术教师问道,“谁知道什么叫素描?”只见坐在最前 面的郭虹张着小嘴儿呆呆地看着老师,其他孩子也是一脸茫然。老师显然知道这些幼小的学生不懂素描是什么 ,便接着讲:“你们将来想成为画家就必须学会画素描。”这位老师随即叫上一个学生作模特并告诫其他学生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画儿童画了。他指着几幅专业画家的素描范画讲,要准确画出对象的形体、动态,不仅画出 衣褶,还要画出里面的结构……从孩子开始东张西望和做起各种小动作不耐烦的样子可以看出,他们听不懂。 这时,来“陪读”的郭虹的爸爸轻声自语道:“现在教孩子画素描是不是早了点儿?”这位家长转而对记者说 ,让孩子学画是为了培养她的爱好,并没想让她将来就一定成画家,可这种教法会使孩子越学越没兴趣。临下 课,老师举起一幅学生的“素描”批评道:“这幅画的缺点是将衣服上的花朵画得太突出,太夸张了。”其实 老师说的未必正确,因为儿童作画的特点主要是凭直觉,而直觉中有一个很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这“错 觉”里恰恰蕴含了超越客观尺度的艺术真实。毕加索曾说过,我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也是许多画家追求 的艺术境界,为什么在我们的少儿美术教育中要扼杀它呢?

    记者采访了近百个正在各类美术班学画的小学生,他们都上过或正在上石膏头像写生、人物素描、速写和 国画写生。“你们喜欢上这些课吗?”“不喜欢”,“没意思”。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去过美术馆,也从未上 过艺术欣赏课。老画家、美术教育家王琦先生对此颇多感慨:“我到过许多国家,在参观美术博物馆时,几乎 都能看到由老师引领的一队队中小学生。美育就是要通过教孩子欣赏好的艺术作品而懂得什么是美。”一位小 学美术教师告诉记者,现在的美术统编教材,内容单一,与学生的兴趣脱节。另一位多年从事校外少儿美术辅 导的老师也坦言,喜欢画画本来是孩子的天性,可现在少儿美术教学的确存在“重技轻美”现象,使学生感到 枯燥,明知这样教法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也无奈。

    硬向少年儿童灌注所谓专业知识,违背他们天真活泼的本性,强迫接受所谓的艺术技能,急于让他们成为 “人才”,不但美术方面如此,在音乐、舞蹈、表演之类的教育中这也是通病。看看舞台上表演的孩子,举止 常常拿腔拿调,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大概就是这种教育的后果。

    家长抱有太多的功名心

    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对记者谈起一件事。大连一位家长带着还未上学的孩子慕名找到他,求其为小孩拟出版 的画集作序。王老婉拒,并坦诚地对他们讲,现在学画画的孩子很多,但将来能成为画家的仅是极少数。学画 不是目的,是美育的过程。而对孩子过早胡吹乱捧会使其片面发展并助长功利之心。记者曾听几位家长聊起, “现在孩子们课业负担都很重,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学画画?”“因为我那孩子打小就喜欢画画,想在这方面好 好培养他,望子成龙啊!”“我看现在装饰装修很热门儿,这一行需要懂点美术,想让孩子将来也从事这类工 作。”“现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招收‘特长生’,让小孩学画是为以后升学做准备。”

    我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一段话:“我教艺术科……不求学生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 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这正是艺术教育之于孩子最大的效用,可 是如今由于升学率等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少儿美育一接触到实际便出现偏颇。

    在一所重点中学校门前,记者看到刚刚张榜公布的初中录取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后的入选名单,不时有家 长匆匆赶来在榜上搜寻自己孩子的名字。据该校教导处一位老师介绍,今年虽仅录取四十五名特长生,却有近 千人来应试。“您的孩子如果在哪次全国性少儿绘画比赛中得奖,在招考艺术特长生时还可优先考虑。”“六 一”前后,记者在一些小学校、文化馆和少年宫看到又有不少有关少儿绘画比赛的通知。在各处报名点,许多 家长纷纷打听参赛事宜,而最令他们关心的是参赛费和奖项。据闻,不少学生为尽快成名和其它目的而成了“ 参赛专业户”。

    施教者不该唯利是图

    据西南某省教育部门最近统计,十所小学的一千名小学生中业余从事艺术学习的占百分之九十五点三。另 据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一位负责人介绍,该市现有近两万名小学生在校外美术班(不含少年宫、文化馆)学画 。少儿艺术教育的火爆,使家长投入资金不菲,无疑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创收的机会。记者对此做了一番调查。 四年级小学生王娟现在一家区属文化馆美术辅导班学素描,共十六课次,每课次一个半小时,学费一百六十元 ,外加纸张画具费近五十元;她还学萨克斯管,十二课次共五百元。记者在某少年宫1998年下半年招生简章上 看到,在儿童画、绘画、国画、书法等课目后面,学费自二百八十八元至五百七十六元不等,每项还须交杂费 十元。家长们对此收费数额普遍认为“涨得够狠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术教师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教师若每月在一处教十六个课次,月收入就在千元以 上,这还不包括向学生推销画具纸张的进项,而且一人还可能兼课多处。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一位负责人也证 实,这不薄的收入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学包括部分大学的美术老师甚至还有非教师职业的美术工作者跻身此业。 据介绍,过去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还组织在各校外美术辅导班任课的教师定期进行教学观摹和研讨,但近些年 因缺少经费,管理有所放松。北京市教委的一位同志对此也不无忧虑,因为教委只对少年宫负责,所以社会上 五花八门的各类美术辅导班便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使教师优劣难辨,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