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例6篇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1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易被新异的刺激所激活,而多媒体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1)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2)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页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3)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4)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创设所需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例如,我在执教《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到过北京的不多,对北京夜晚的“亮”,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对北京的亮丽感受不深,初读课文时,感觉孩子们的情感很平淡,当时我就想:怎样让他们感受到此情此景呢?到讲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设计了一组课件,有长安街夜景图、有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有火树银花的环形路、立交桥的夜景图。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北京去做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按下画面上的声音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北京,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屏幕上看到了北京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北京真美啊,北京太美了……学生们置身于北京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图文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句也跃然到了一张张绚丽多彩的夜景图上,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向往。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三、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充分、最有效地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如在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静止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草》这篇古诗时,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离我们比较远,加上用词凝练,不像儿歌,一读就懂,所以,有的学生对学古诗不感兴趣,多媒体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理解词语“离离”时,许多同学不知道什么意思,我就出示了一幅草原图,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同学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一名学生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长得很茂盛。另一名学生说:“草原上的草很多,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到边。”我说:“太棒了,‘离离’就是这个意思。”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态画面,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离离”的意思,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多媒体也好比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那么,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对多媒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先进,它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只能起配合作用,必须为教学服务。

其次,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信息是很丰富的,所表达的意境是很精妙的,需要学生反复的涵咏、揣摩、深思,方能领悟其内涵。

我们用多媒体时,一定要考虑好使用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切忌盲目使用。

最后,我们应注意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之间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2

张瑞悦

只要我看到她,就会想起让我难堪的那一幕情景。

记得那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了,吃过早饭,我背起书包就去上学。一路上,花儿向我点头,小鸟给我唱歌。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昨天叔叔去北京出差,给我买回来了一件新衣服,所以我要让同学们见识一下。我刚来到教室,同学们就目不转睛的盯着我看,我对同学们说:“漂亮吧?”突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昨天,我的那件衣服跟你的一模一样,可惜在体育课上丢了。”我急忙辩解说:“这是我叔叔从北京捎过来的呀!”这时,另一位同学飞快地跑过来说:“拿了别人的衣服还不觉得丢脸!”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儿,哭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老师来了,了解了情况后,批评了那几个同学。然后走到我的身边,和蔼的对我说:“瑞悦,我们要做诚实的孩子,千万不要说谎啊!”可这衣服的确不是我拿得别人的呀!心里委屈极了。

第二节课下了,开始上课间操。一个同学又喊又叫得把丢衣服的同学拉出来,告诉她,衣服找到了。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3

一、加标点读题

不同的标点符号,可以恰当地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部分的文章题目,已经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呈现,那么,在课的开始,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后,通过给课题加标点符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初读课题的一种情绪。如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我让学生给课题加标点,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表达完整,可以加上句号,成为陈述句,朗读起来语气比较平淡;有的学生觉得北京亮起来了,多美呀!可以加上感叹号,读起来语气惊叹;有的学生想加问号,因为他不明白北京为什么亮起来,亮起来了是什么样的,产生疑问,所以读起来语气上扬,带着疑问的味道朗读;还有的学生觉得可以加上省略号,因为读了课题,他就产生了很想去看看北京亮起来是什么样子的想法,他认为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美丽的景色……瞧,不同的标点,学生根据自己的读题感受进行朗读,带着不同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品味和学习,凸显了新课标倡导个性化朗读的理念。这样的读题方法,像《鱼游到了纸上》《延安,我把你追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样的课文,都可以使用。

二、扮角色读题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扮演课文不同的角色来朗读课题: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爸爸,请你来朗读课题。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糟糕透了”读重音,而且边读边摇头)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妈妈,你又怎么朗读课题?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精彩极了”读的调子较高,动作夸张)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怎么朗读课题?

生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强调“精彩极了”,理由是他喜欢妈妈的表扬)

生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强调“糟糕透了”,理由是他能接受爸爸的严厉,不喜欢妈妈夸张的表扬)

生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的语速都很快,因为他觉得这两种爱对于他来说都很重要)

……

不同的人物角色,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去读题,带着不同的情绪体验进入品读课文,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又培养了语感。

三、抓题眼读题

题眼,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都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联系着全文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学《舍身炸碉堡》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不同的题眼读课题,有的学生认为是自己非常钦佩的英雄人物,在读的时候重音读“”;有的学生认为“舍身”这个词最能体现的精神所在,读的时候强调读出“舍身”;而有的学生觉得“炸碉堡”这件事情才是最主要的,所以强调读重音“炸碉堡”。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语调,不同的重音,读出不同的理解和不一样的效果,允许学生通过不一样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才能体现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像《飞夺泸定桥》《一定要争气》《你们想错了》《最后一分钟》等类似的课题,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不同的题眼进行朗读课题,带着不一样的感彩走入文本的品读。

四、想象补白读题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学语文教学 整合 作用

一、创设丰富鲜活情境,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记者进行采访时,因为采访的情境精心设计,促使采访获取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也一样。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和学生谈心,孔子想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志向,设计了一个谈话情境,消除了学生的谈话顾虑:孔子是老师,年龄比学生大了很多,学生一开始会有顾忌。营造了很好的谈话氛围,这样,他的弟子们尽情畅谈各自的志向。例如讲述《悲壮的一幕》时,这篇文章叙述的是外国航天员的故事,小学生很难进入课文情境。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些亦真亦幻、给人恍如隔世之感的苏联宇航员和他的妻子、孩子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配以悦耳动情的解说,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资源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的氛围,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心理距离,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情境,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二、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激起浓厚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讲述《让北京亮起来》时,这篇文章叙述的是夜晚的北京,没有到过北京的小学生不好想象。教师把从因特网上下载的夜晚各种灯光下的北京图片,配以浪漫抒情的音乐播放,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有古老的街道王府井大街,学生看后兴趣盎然。接着联系自己的城市景观,鼓励学生回想自己所在的城市夜晚景色,让学生建立起一个新的兴趣点。接着讲述所在的城市近年的发展,播放亮起来后的城市夜景,夜晚灯光辉映下波光闪动,彩灯投射下显得雄伟美丽的立交桥,夜景中五颜六色的街道,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群情激动,原来,自己居住的城市亮起来如此之美。这种延续的兴奋促进了教师很好地完成了《让北京亮起来》一课的目标。正如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产生疲劳。”多媒体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了情感,拓展教学内容画龙点睛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一节课教学的结尾,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纵观一节课,学生通过前面文章内容的学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基本了解,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运用精心制作的课件演示,总结和升华课文内容,让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结局。让学生产生预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四、 增加思维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仙剑奇侠传”里有一个的寓言故事:古时候一位读书人没出过家门,每天认真读书。有一天,这位书生终于决定要出门,然而,读书已经读得让他不知道出门应该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他的读书不能转换成跨门槛的能力,还不如一个没有读书的人。因此,教学不能培养反而抑制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仅仅学到了一些死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转换为能力或创造力,这就意味着教育彻底的失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把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制作、串接、展示,准确而巧妙的处理,形象直观的演示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讲述《赤壁之战》时,教师没有使用学生比较喜欢的图像和视频动画,而是进行了各种声音效果的剪辑,模拟赤壁之战的情节,箭射在船身上时箭杆震动的声音学生听得清清楚楚。教师精心制作的全黑的电脑背景,学生通过音效的调动与渲染,能够愉悦地想象出这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的宏伟场面。

五、互相渗透融合,提供综合性学习的平台

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上天,震撼美国政界,预示着美国的航空业落后于苏联。于是,着手研究苏联的科学家和美国相比有什么不同,研究表明:苏联科学家的艺术素养优越于美国科学家。1967年,美国政府出资10亿美元,集中了100多名专家进行 “零点项目”的研究,零点代表着美国科学家对艺术教育的从零开始。因此,这以后,美国的学校教育空前地注重综合学科的教育,现代美国教育的繁荣发达起来,这和重视艺术与学科的综合教育是分不开的。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仅仅是对语文单科的整合,也可以是小学语文与其他各科内容的整合。综合性学习是当今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的必然趋势。教师必须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小学语文与音乐、美术、历史、自然等学科的整合,互相结合,互相沟通,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从不同角度诠释语文,巩固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六、直观形象,诠释语文学科一些模糊现象

汉语表达的有一些字词句的意思不好用语言讲清楚,有的时候教师讲解了好半天,没有把字词句讲得很清楚。小学语文教学时就经常会遇到语言很难解释的现象,例如一些自然方面的知识,教师不好讲解清楚的,有些内容单凭小学生的想象根本理解不了,有时想象出的和自然完全不一样,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彰显在学生面前的是可感的画面、解释和演示直观,让课堂中的每个知识点的教学使用最恰当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突破了教学难点,压缩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讲述《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有的词语对小学生而言理解很难,蒲公英“乘着风”、苍耳“挂住”小动物,豆荚“炸开”……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抽象的词语变得形象、直观有趣,最难的内容变成了成了最吸引学生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拓展一片蓝天--浅谈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 新课程学习?中旬 - 2014(4)

[2].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的意义及应用 - 成功(教育版) - 2013(8)

[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综合学习中的应用 - 新课程学习?下旬 - 2013(11)

[4].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 课外阅读(中旬) - 2012(10)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5

文件下达后得到了北京各个中学的重视,北京三十五中就是其中的一例,1月20日上午记者借三十五中初中部家长开放日契机对该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实地探访,收获颇丰。

记者了解到,学校为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整个教学楼开放了35个学科主题教室。这其中不仅有语数外这些常规的教学课程,还有沙画、脸谱、彩蛋、串珠、剪纸、茶艺等科目,而最吸引记者眼球的当属机器人课程。

据机器人课程的老师介绍,学校这个学期开设了16个课时的机器人课程,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每个学生从机器人最入门的拼插基础开始学起,慢慢接触代码,学习编程,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机器人的外观和功能。另外,运用在机器人课程中学到的代码知识,还可以自己编程,开发一些简单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不仅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开拓了自身的创新精神。未来孩子们还计划将3D打印技术作为一个零部件纳入到机器人当中,目前正在探索可行的方案。

据了解,本次家长开饭日活动以“走进学校课程·寻找成长亮点·陪伴孩子进步”为主题,在北京三十五中初中部整个教学楼35个教室、实验室,开设了35个学科主题教室。语文学科的书法习作、经典品鉴、书摘感悟;数学学科的立体模型、知识导图、个性笔记;英语学科的“文学哲理”、“我家绘本”、中西文化;物理学科的”地心引力”、电动机、平衡鸟等系列神奇模型、历史学科的电影赏析、创意典故、“我家文物展”;地理学科的中国民族版图、个性笔记、古建赏析;生物学科的细胞模型、种子“剖析”......艺术学科的水墨、卡通、散发墨香,彩蛋、油画、篆刻、风筝、脸谱、剪纸、串珠、茶艺、水晶雕塑、手绘团扇、韩语会话、魔方比拼、乒乓对决、无伴奏合唱等都在其中,学生们在各自擅长的科目中张扬个性、各显神通,得到了在场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北京亮起来了课件范文6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生态文化景观;小人物叙事;《我和我的家乡》

主旋律电影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时代主旋律为主旨,能够激发人民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的电影作品①,既要从艺术角度满足视听上的感官和审美趣味,更从价值上承载着反映意识形态、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功能②。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指出,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走环保之路、走绿色之路、走生态发展之路。景观是多元素的组合,是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构成特征,是形成场景时间和文化的交织,是自然和文化的产物。生态源于希腊语“oikos”,具备“家”的意思,是有机体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文化景观既承载自然的地表特征,亦反映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文化特征。《我和我的家乡》中生态文化景观的建构,映射着人民对乡村发展的美好生活的期许,鼓舞着人民坚持生态发展的信心。

一、自然景观:人与自然和谐之声

自然景观的呈现不仅能唤起受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和向往,更极大地增强了人民对祖国山川的自信,对绿水青山理念的认同。从青山如烟的贵州黔南苗寨,到沙尘滚滚的陕西毛乌素沙漠,再到碧波荡漾的浙江千岛湖,以及遍地金黄的沈阳稻梦空间,《我和我的家乡》展现了祖国西南、西北、东南和东北各有千秋的自然景观,搭建出一副多姿的乡村百景图。自然景观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呈现,更暗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其中以《最后一课》和《神笔马亮》两个单元最具代表性。

(一)顺应自然的绿水婉转《最后一课》取景于浙江省千岛湖景区,悠悠绿水与山野风光更具几分缱绻的韵味。影片通过还原场景的情节设计,将片中的现实空间与记忆空间联立,从时间维度上隐含着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自然气候和山脉等作为景观中的大尺度因子,不易被人类改造,自然生态以大尺度因子为中心,延展出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复原记忆中的教室景观是山林环绕中坐落一间小屋。绿意盎然的山林地貌投射着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以及自然资源丰富的自然属性。范老师记忆空间中一汪绿水、一只小船,送别的学生立于湖畔挥手,人情风味如山水悠悠的江南风光含蓄而婉转。在以自然尺度为主导的生态中,人类尺度让位于自然因子,景色秀美的村落闭塞穷困,教育成为发展的星火希冀。影片中人与自然的联动并不紧密,自然景观更多地只是作为故事的背景板而存在。范老师记忆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交织的表现中,以建筑和人群作为分割锚点,自然景观相去无几———人类的发展不应影响自然。整体社会环境提升,而生态自然仍一如从前,既顺应自然绿水青山的追求,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要求。

(二)改造自然的金黄之歌由导演闫非和彭大魔执导的《神笔马亮》在沈阳稻梦空间取景,从连绵的向日葵到广阔的稻田画,一片金黄的东北风光尽收眼底。与《最后一课》中呈现的互不干扰的江南生态相反,《神笔马亮》中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大了人类尺度在生态中的作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其所利用的空间的自然安排。一望无际的向日葵田和稻田是人类典型的耕地类土地利用。耕地要求砂土和黏土混合的壤土,广阔的人类利用耕地实际上依赖于自然因素的支撑。在晴空下村民在田野间种稻,连绵不绝的向日葵灼灼盛放,人类借助于自然生态得以栖居,又反哺以辽阔壮丽的自然景观。以耕地为锚点,自然因素的支撑与人类因素的奋进,自然与人的关系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自然规律中寻得平衡。以营造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经济发展与自然风光兼而得之。马亮作为扶贫第一书记,领导村民以创意十足的稻田画营造村庄特色,呈现着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农民创作稻田画自然景观,反映着绿水青山正等同于金山银山,以自然景观推动乡村发展,从而实现自然与经济发展的统一。

二、人文景观:小人物叙事的交响

随电影艺术的发展,主旋律电影业已逐步从脸谱化人物走向多元。《我和我的家乡》从小人物叙事切入,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鲜活立体的人民形象,使故事充满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同时,也通过反转的手法表现小人物的选择和转变,呈现着小人物闪烁的大梦想。企图联合表舅冒用医保的张北京为亲情舍弃个人愿望,荒诞的发明家黄大宝怀揣着为家乡建设物流的梦想。伟大交织在平凡之中,微小孕育着无限力量,中国梦的每一步都落实在小人物们聚沙成塔的点点滴滴间。

(一)市井温情小市民:张北京导演宁浩执导的《北京好人》中,张北京延续着《我和我的祖国》中的那股子热心,展现其小市民身份下的复杂面,使故事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张北京终于攒够买车的钱,正欲实现成为专车司机的梦想时,表舅忽然因患淋巴瘤登门借钱。一心准备买车的张北京一开始推脱了请求,表舅问起电脑屏幕中张北京看了很久的车,张北京立刻合上了电脑;表舅提到桌上的存折,张北京立刻将存折扔进了垃圾桶。正是这样有自身愿望的个人利益诉求,在亲情的一步步推进中,舍弃个人利益拥抱亲情的选择才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二)荒诞发明梦想家:黄大宝《天上掉下个UFO》中,黄大宝的设定中加入了更多时代色彩,一边设计各种荒诞的发明,一边在直播中讲解。幽默是将一方的地位放低,呈现为对比式的优越感③。通过对黄大宝一系列荒诞的设计和喜剧桥段的安排,其人物形象呈现为低于大众的地位,而后揭开他一直梦想着为家乡物流做贡献,致力于设计物流工具的愿望,整个人物得到升华。其心理地位从低于大众转为高于大众,营造出小人物也有大梦想的心理反差,易于观众在接受反差的同时对小人物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做出贡献的观点产生认同。

三、生命景观:人情与乡村发展的奏鸣曲

生命景观呈现为自然与人文的共鸣,跃升为一种抽象的精神文化景观,隐喻和象征着人们的精神世界④。《我和我的家乡》以乡情、人情为主题色彩,立足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层层推进地展现着进入新时代以来科技的进步和乡村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人间温情与绿色发展交织的祥和氛围。

(一)浓浓亲情引出发展的成果亲情是《北京好人》的重笔,农村医保的普及和完善是其家乡变化的着力点。在实现成为专车司机的愿望和借给表舅手术费的选择间,张北京想出挪用医保的歪招。直到事情败露,他自费帮表舅交了手术费,完成了亲情战胜个人愿望的升华和转变。而表舅从递给张北京儿时爱吃的大白兔奶糖,到为避免牵连张北京而承认自己偷卡,在影片中承担着更为主动的行动者角色,促使张北京转变。而后二人回到家乡,才发现农村医保已经拥有与城镇医保相同的服务保障条件,急于赶去村里报销。借此展现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医保制度的全面普及。从亲情到公共服务的关怀,映射着人间的温情和医保给人带来的便利和惠民。

(二)融融乡情汇聚发展的期盼乡情是《天上掉下个UFO》的核心,从旅游行业到物流发展,呈现为乡村发展战略的指向之一。UFO事件一出,村长立刻联合商人以UFO作为噱头,大兴旅游业,原本落后的阿福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态势。为避免谎言拆穿影响阿福村的发展态势,村长等人竭尽全力,从用柴油伪造UFO降落的痕迹到同发明家一起掩藏自制UFO模型。发明家看似不靠谱的“滚蛋”、UFO等发明都立足于改善山村交通,人物行为的荒诞与其崇高的目的构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振兴家乡的愿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旅游业和物流业的发展改善了乡村面貌的缩影。

(三)师生情谊共诉发展的感恩《最后一课》从微观的师生情出发,到不畏艰苦的献身精神,再到面貌一新的乡村场景,展现着人情的温暖和乡村的发展。一方面,当年在村庄里曾受到老师教育的人们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为身患老年痴呆的老师尽心竭力地还原当年的情境;另一方面,老师身处国外多年后仍没忘却当年执教的经历,牵挂着村里的每一个学生,浓厚的师生情谊呼之欲出。随着还原课堂的进程推进,片中展现出了当年任教条件的艰苦。用“十年就这么一个老师”映射了老师不畏艰苦、为教育事业付出的奉献精神。最后,通过现实空间和记忆空间的闪回对比,凸显了现今乡村的繁荣,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展现出在各种扶贫政策下进入新时代的乡景白描。

(四)抗沙英雄构建发展的斗争《回乡之路》从防风治沙的角度出发,既呈现了恶劣环境下的农村发展,又歌颂了不忘家乡建设家乡的人文情怀。影片先塑造了主角骗子的形象,而后反转为抗沙治沙的英雄,形成强烈的反差,展现着一位略显狼狈的小人物因热爱家乡而投身于家乡建设的精神。而因直播走红的女主播则呈现为建设家乡意识的唤醒和从意识到行动的转变。一方面呈现了直播给乡村发展带来的契机,另一方面传达了在艰苦地区人们建设家乡的努力与成就。影片中最后出现的多个真实的抗沙治沙英雄将短片的艺术空间延伸至现实空间,将电影的感动蔓延至真实生活。

(五)扶贫书记展现发展的崇高《神笔马亮》讴歌了放弃个人利益而投身于集体事业,为更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个人情操,起到了优秀的价值导向作用。片中从正反两面反映着伟大理想的实践和力量。一方面是以马亮为主导的投身乡村建设事业的有志青年和其乐融融的乡村氛围。马亮为回报乡村而决心去扶贫,在村里广受拥戴,为帮马亮圆谎,村民还自发准备假发、集体静止。欢乐情节的背后是书记与人民一条心共建设的融融氛围。另一方面则是以秋霞为主导的注重个人利益的思想转变。一开始因为被派去扶贫而直接闹到办公室,反映着将扶贫视为苦差,将出国研修奉为圭臬的思想。在亲眼见证了欣欣向荣的新型农村和个人矛盾冲突后,以个人利益为重的思想转变为个人为集体利益服务的更高价值选择。

上一篇年会活动

下一篇爸爸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