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朗诵范例6篇

长恨歌朗诵

长恨歌朗诵范文1

男:诗歌是我国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女:诗歌是我国的文明的精神支柱

男:正是因为有了诗歌,才有了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对历史的感慨。

女:才有了王昌龄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中战士守边防的悲壮与忧伤。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

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中,敞开心扉,释放激-情,

男:今天,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那么,就让这快乐响彻云宵吧。

女:陈捷,你知道吗?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像,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

女:我当然知道,就如《出塞一样》,作者以诗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战争的仇恨和失去家人的痛苦。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由劳获、陈捷、朱朗晴、李煜涛、冯朗荣、周钧信等同学带来的朗诵《出塞》,希望你们能从中体会到边防战士们远离家乡,失去亲人的情感。

男:让我闪一直来感受吧。

男:人未还。战争是多么残酷,诗人用真切的情感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诗,体现了自己对战争的痛恨,诗是如此裸露地展现了自己。

女:的确,接下来,陈麒名、林文静、黄子谦、戴健锋一组同学将描写春夏秋冬的四首诗结合在了一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次来自四季的感受吧。有请

女:多美的意境啊!四季真 。)好!我们知道,描写四季的不仅有古诗,还有现代诗。

男:接下来,请曹雪华和陈颖茹朗诵现代诗《秋》

女:用农民的喜悦体现秋的生动,多妙的方法!我们的眼前呈现了一幅田野收割图,好和-谐啊!

男:对!现代诗是那么自由,然而却如此美好,周哲和郑立言黎乐怡、阙乔爱、陈家恩、陈麒名、朱恩霖也准备了一组《四季诗》,就请她们上台表演吧!

女:在古诗的世界里,友谊诗也占其大部分,有请朱恩霖与陈麒名朗诵一首《赠汪伦》

男:以景衬托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与关怀,诗人多聪明!

女:对啊!友谊是珍贵的,我们可要好好珍惜身边的友谊喔。接下来,请梁倩雯,刘兴禺,周芷晴朗诵《太阳的话》

女:好可爱的太阳啊!相信你们通过这首诗一定会更加喜欢太阳吧。

男:好一轮太阳,现在,月亮升上了天空了,看见了吗?有请徐振超、骆子扬、李浚彪等同学带来的中秋组诗。

女:诗歌,让我们陶醉

男:诗歌,让我们震撼

合:诗歌,让我们思想升华

男:诗歌的余韵,在我们心中回荡

男:借这次的诗歌朗诵会,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女:借这次的诗歌朗诵会,我们领悟到了人们诗歌的美好

男:让我们在诗海拾贝

女:让我们步入诗歌的殿堂

男:让我们记住今天,并用我们的笔描绘明天,愿我们在诗歌里茁壮成长

长恨歌朗诵范文2

关键词: 古典诗歌 教学策略 诵读 诗境 主旨

在诗歌的国度里,古典诗歌以其含蓄蕴藉、瑰丽多彩的风姿与汉赋元曲争奇斗艳,与明清小说比翼齐肩。那么如何将这种流动美的文字代代传承下去呢?其实,诗歌教学是有章可循的,依据其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把流程设计为七步:指导诵读,体悟诗境,明确主旨,辨明手法,美读涵咏,强化背诵,拓展延伸。期望借此给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在诗歌的国度里自由飞翔。

一、指导诵读

(一)读准字音

例如《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中加着重号的字较难读。可先正音,再让学生试读。还要注意不增减、颠倒、重复字,只有读得准,才可能在默写中写得准。

(二)划清节拍

诗歌诵读讲求平仄对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三言句子连读即可,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四言句子采用二二节拍。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五言的节拍方式有两种:二二一和二一二式。前者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后者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七言的节拍也有两种: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式。前者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后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诵读时每个节拍后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就容易达到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三)读出重音和声调

读鲍照《拟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两句,重音应落在“岂无感”和“不敢言”上。诗人的愁绪在“岂无感”的反问中达到一种高潮,声调自然是激昂上扬的,然而有感却不能发,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体现在“不敢言”中,声调应是低沉降下的。若注意了节奏鲜明、音调的升降、语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让诵读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那么整个朗诵就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动人心弦。

(四)读出情感

此层次的朗读应在全面理解诗歌之后进行,也就是后文提到的美读涵咏。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表现的是宴饮时热情劝酒的场面,读时必然要轻快欢畅。而“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描写的是天崩地坼、惊心动魄的场景,读时要紧张急促。读《长恨歌》,当诵读到明皇与杨妃相伴相守的内容时要带着轻松愉快的情感,但当读到安史之乱发生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句子时,情感应是紧张的。读出情感是一切诵读的最高境界,这既是朗诵者与作者产生的心灵共鸣,又是听众与诗作产生的情感共鸣。

二、体悟诗境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这是诗歌赏析的第二步,就是要置身于诗歌的情景中,体会和感悟意境美。联想和想象是必不可缺的手段。赏诗时,应鼓励学生调动以往相关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必要时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去引导,还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手段为想象创设情境。

三、明确主旨

诗歌主旨的表达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式

把握主旨几乎无需知人论世,读懂了诗句也就触摸到了诗人的情感。如《长恨歌》的一个主旨就是称颂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坚贞的爱情。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歌咏的是归隐山林的情怀和志趣。《李凭箜篌引》描写了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和乐曲的美妙动听。以这样的方式表现主旨的写景咏物诗居多。

(二)间接式

这类诗歌主旨的把握完全要借助知人论世。如《长恨歌》的一个主旨就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联系安史之乱,这批判的内容不难理解。又如《拟行路难》,结合作者的出身和生活的时代就会发现:魏晋南北朝时实行门阀制度,这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这一不平等的制度阻挡了那些有才华且出身寒门的人的取仕之路,鲍照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以诗人借诗篇传达出自己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

(三)半直接式

就是诗歌在字面上传达出诗人的一部分情感态度,而另一部分则需要读者知人论世才能得出来。如《长恨歌》的一个主旨就是既称颂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坚贞爱情,又批判了唐玄宗“重色”误国。

四、辨别手法

古典诗歌中艺术手法多样,这也是高考的一个考查点。对手法的辨别绝不是在明确主旨之后进行的。恰恰相反,在理解诗歌意思、体悟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若不辨诗中手法的运用,就很难正确感悟诗境、明确诗歌主旨。辨析诗歌手法不是学习诗歌的终极目的,这一切都是以感悟诗人情感、接受美的熏陶为最终目标的。

五、美读涵咏

即前文提到的有感情地诵读,也称为情读。新课改关于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当学生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与诗人产生共鸣并获得审美感受时,诗歌教学也就成功了。

六、强化背诵

如何背诵古典诗歌更有效呢?其一,抓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可是背诵篇目的领头字词,也可是背诵内容的关键性动词。例如“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记住一系列动词:燎、消、呼、侵、窥、语,那么背诵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二,理出思路。诗歌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背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的整体思路可以是梦游之因、梦游之境、梦醒之感。其三,复习回忆强化。背诵本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记忆曲线降到波谷的时候要及时复习,才不至于事倍功半。

七、拓展延伸

长恨歌朗诵范文3

唐朝   杜牧

教学目标:

1、理解解诗句含义及诗歌的内容

2、通过古诗改写领悟诗的意境。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配乐)

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翻开历史的画卷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但统治者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杜牧面对此情此景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无比的愤慨。

二、了解作者

(一)、读诗句

知诗人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走进作者,来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我检查一下,看谁预习的好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配乐读诗歌

(师:作者的爱国之心,济民之意,有诗为证,朗读时要注意语速、停顿、感情,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遍《泊秦淮》的朗读。听读的时候注意老师在大屏幕上标出的停顿。(大屏幕朗读))

2、学生自由读诗歌

师:《泊秦淮》这首诗意境凄迷,感情深刻,在朗读时一定要把握他的感情,接下来按老师的要求同学们大声的自由诵读几分钟。

3、分组选代表读读,进行pk(配乐)

师:时间到,男同学中推举一名,女同学中推举一名,男生女生比拼一下,看谁读的好,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后给出评价。

师:以上两位同学都读完了,谁来评价一下,这位男同学把手举动这么高,就你吧!

请坐

师:你认为谁读的好,哦!你说男同学好,是不是因为你是男生呀!你带有主观臆断

,同学们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客观的评价态度!

师:这位同学你评价一下,评价的很客观,非常不错。

4、齐读诗歌

师:我总结以上两位同学的评价,整体来说还不错,男同学的声音略小,女同学停顿语速过快,其他同学也要注意以上几点,接下来拿起书大家再来分行读一遍课文,从读中品味其语言的朦胧美。

二、释诗意

品语言

师:好诗不厌百回读,百读欣赏美点现,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富有深远意境的诗歌,在品读之前老师给同学介绍赏析诗歌的方法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1、练字(重点字词)

2、修辞方法

3、描写方法

4、抒情方式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按照赏析诗歌的这四个方面,选择一方面进行赏析就可以。首先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个示范,我就第一方面抓住重点字词赏析诗句。

“笼”字“笼”是什么意思?(笼罩)映射出美丽的秦淮河笼罩在皎洁的月光下,画面十分的唯美。。

1、赏析一、二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生:“寒”字

一提“寒”令你想到了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给人以朦胧冷寂的气氛。

生:我是从描写方面赏析的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生: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秦淮河夜晚寒烟淡水的美丽景色。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什么是互文。(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谁来按照互文的手法释义一下

生:如烟的水汽,淡淡的月光笼罩在秦淮河上,映照着江边的沙岸。这样宁静的夜晚淡烟寒水,凄迷朦胧。

师:

释义的很好

看样这个手法是真的学会了。哪位同学说一说你还从哪方面进行赏析了。

生: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的融合的在一起,会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师:王国维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杜牧笔下凄迷朦胧的夜景将蕴含怎样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接着品析下一句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说明当时的人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生:从描写方面(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生:运用典故

《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是南北朝时陈朝最后的国君陈叔宝所做的舞曲,词调淫靡凄伤,被称为亡国之音。作者此时引用这个典故意在批判当时的人们。

生: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表面看似作者是在斥责歌女

,我个人认为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师:这位同学思考的非常深刻,想问题很深入,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生:(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师: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生:(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

师: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三、抓词句

悟情感

师: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板书),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三、借诗境

学手法

师:诗人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四、扩语言

延意境

师: 既然秦淮河畔的歌女用《后庭花》感怀身世之苦,那么作者杜牧的这份忧伤

悲愤必须也得用最优美的文字书写出来,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同学们了,用你们大胆的想象描绘一幅秦淮晚景图,写完之后和同学们分享,看谁写得最好。

找同学朗读写得散文,通过写意境锻炼其语言能力

、背古诗

悟感情

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诗最重要的是熟读成诵,在背诗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同学们大声的自由背诵吧

六、全诗小结。

(大屏幕配乐)

长恨歌朗诵范文4

关键词:现代诗歌 诵读 品味字词 揣摩手法 联想 写作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其不受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诗歌都比较感兴趣,因为诗歌富有节奏,有些诗歌用韵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音乐的美感。“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诗歌感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但是,现在的诗歌教学却令人担忧,老师对诗歌单元不够重视,认为在课堂上读一读,了解一下作者的思想就行了,学生也不会花多大气力去学诗歌。上到初三,因为课程紧张,诗歌单元往往成为自读单元,教师不再讲解,学生自然也不会去阅读。诗歌为何成为附属品,可有可无?我看是跟现在的考试制度有很大关系。中考、高考作文是每年的热门话题,前几年写作要求是“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现在虽然写作要求有一条是“文体不限”,但历年来也极少有考生写诗歌,满分作文也从不是诗歌。为了迎合考试和阅卷老师的口味,在教学与考试当中,诗歌被逐渐排除在外。再看看现在的文坛,著名的诗人有哪些?屈指可数。小时候,我读过席慕容的诗,读师范时读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诗中优美的意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现代诗歌似乎没有了发展,即使有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其他的如小说、散文却是得到迅猛发展,小说家、散文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试想一下,学生在学校没有了读诗的兴趣,以后还会有写诗的兴趣吗?所以诗人少也在所难免了。这样看来,现代诗歌的教学在初中就应该重视起来。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获得美的享受,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产生写作的欲望呢?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诗歌语言文字的美。

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中,《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当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屏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在语文课上,只听见老师的滔滔不绝、不闻学生的琅琅读书声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诗歌具有独特的形式,富有美感节奏感的诗句更是适合朗读。诵读,相对于文字来说是具体的,是形象化的。朗读得好的,是基于将相对抽象的文字,经过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体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声音表达出来。艾青说:“诗必须有韵律。”教学中,紧紧围绕诗歌的这一特点反复诵读,就能使学生进入到艺术氛围中,加强对诗歌美的感受。

我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时候,用了最朴素却又最有效的方法:朗读法。朗读时,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分散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齐读,齐背。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几分钟,初步感受诗的停顿、节奏、重音。这个时候,学生还不是把握得很准。然后由一两个同学来读诗歌,其他同学参与评议。评议也是可以有多种形式,师评生,生评生,生评师。读读议议中,学生逐渐体会文中的感情了。接下来听录音,标节奏和重读的词,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诗人的感情的词语,包括中心语和修饰语,就应该重读。然后分散朗读。一次次地朗读,学生对语调、语速的快慢、音长音短、节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较好了。每读一次,也是学生对文本推敲一次,理解也就更深了。这个时候,老师也要来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范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的先导。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诗歌,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意境。我在范读这篇课文时,“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我读得轻缓抒情,学生评价时说好像看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光明就在眼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在朗读声中显现出来。

二、品味推敲诗题和字词,揣摩艺术表现手法。

今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注重选材的教育功用与人文价值的充分体现。诗歌赏析题目前尚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考查内容较为浅显明了,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能力、对于诵读诗歌的语感表达能力、品读诗歌进行情境体验的能力、对诗中人物形象的认知能力等。基于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和品析能力。要理解一首诗,就要抓住诗的题目和关键词。有许多诗的题目就点出了诗的主旨。余光中的《乡愁》,题目告诉我们他在诗中抒发了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之情,《雨说》的诗题点出春雨告诉孩子们要笑着生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写出天上的繁华。通过推敲诗题,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写作视角等,为进一步揣摩艺术手法打下基础。

推敲诗歌的字句,要注意诗中最传神的字词。从这些字词,往往可以感受诗人写诗的用意。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体会诗歌的感情可以从词语的感彩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即“诗眼”)所蕴含的丰富感情,比较各种不同词语句式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就可以挖掘出感情之“泉”。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用“清脆的喉咙歌唱”?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嘶哑”一词写出鸟儿饱受折磨,痛苦不堪,这样写实际也写出中国人民受尽帝国主义者的蹂躏,更能突出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很强,表达技巧相当丰富,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如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这就要指导他们体味诗中所运用的物象、由物象所构成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从而看诗词的意境。诗中的意象看似随意,实际都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这都是客观事物,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则为诗的意象了。这些意象都有特定的内容。“土地”象征遭受战乱、受苦受难的中国和人民,“河流、风”象征愤怒的人民,“黎明”象征光明的未来。作者运用这些意象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感情。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意的跳跃、意象的模糊,要靠读者的想象。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诗歌。“想象”是无中生有,联想是“由此及彼”。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就应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补充诗里没有的内容,联想诗里的言外之意。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一阵微风”、“一片阳光”,这里运用比喻,从这些比喻中,可以联想到什么?学生通过对诗的反复朗读和思考,自然会体会到前两个比喻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点,他们充满青春和活力,代表了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后两个比喻写出诗人的歌声要像“微风”一样吹拂少男少女,像“阳光”一样温暖少男少女。推敲字句,可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凝练;揣摩艺术手法,又让学生了解到诗歌创作的技巧,为写诗打下基础。

三、堂上推荐和课外积累优秀诗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

吕叔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给学生打造的一笔终身财富。由于考试和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的滞后,应试教育的格局迄今尚无根本改变。因此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简单有效的方法,多数老师不愿实施。我在教学中除了规定学生每学期阅读名著之外,还向学生推荐优秀诗篇。这一年中,推荐了《再别康桥》、《死水》、《中国的土地》,诗歌集《繁星、春水》等等。我每周坚持开设“阅读课”,每次都有一个专题。在诗歌阅读交流课上,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同学之间也相互推荐新诗。一个学年下来,每个学生就读了几十首现代诗。有些诗歌是高中才学的,现在他们才读初一就已读得琅琅上口了。在课外的积累中,学生会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语言比诗歌的语言更凝练。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诗歌语言构建的意象在我们面前展开,能积极地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获得巨大飞跃。这优美雅致的语言,给我们无限音乐般的享受。诗读得多了,就会产生写诗的兴趣,所以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创作。

四、用教师的写作来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现在的初中生,向师性和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能写好文章的老师,我相信他一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的学生也必定会模仿他的字,模仿他写文章。朱永新的论文《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有一个观点说到师生共同写日记,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写是形式,但写带动的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对他的这个观点,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教师坚持写日记,大部分人可能做不到的,但如果能坚持写文章,并拿出来和学生分享,这应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我教学诗歌单元,也尝试写一些诗歌。在课堂上我满怀激情地朗诵自己的诗。我的《游贺州姑婆山》、《母亲是一面旗帜》这些诗都得到学生的喜爱。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也产生了写作兴趣,开始尝试诗的创作。七年级的杨振宇同学写的《爱与恨》,“有一种力量/能使干涸的海洋泛起波涛/能使百丈的寒冰融化成水溪/能使秃平的高山长成茂盛的森林/气馁的人遇见它重现希望的阳光/它是那么伟大而神圣/但又那么平凡/那便是爱/是爱给予的力量/还有一种力量/能使和平的世界笼罩厚厚的乌云/能使美好的家园瞬间变为废墟/能使美丽的草原变成干旱炎热的沙漠/她来自每个人的心中/那便是仇恨/我相信/恨会随时间逝去而变得暗淡/爱却会散发熠熠光芒。”这首诗虽稚嫩,也不押韵,但他看到爱的力量,联想丰富,抒发了情感,实在难得。还有其他学生的如《夏夜》以明快的格调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蜜蜂颂》以朴素的语言赞颂蜜蜂奉献精神等,这都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小诗,他们能大胆想象,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这不正是现在教学所提倡的创新吗?想象是创造的先驱,是人类腾飞的翅膀,诗歌的创作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长恨歌朗诵范文5

我们发现,两位老师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不一样。黄芳老师只安排了两次朗读,都是齐读,一是在学这首诗之前读,一是在学完后读,两次加起来大约2分钟。而杨敏老师则安排了四次诵读,而且每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第一次是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第二次是个别诵读,之后学生点评,教师正音;第三次是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由课代表点评;第四次是听读,播放了一个音频文件,学生点评:读出了“忧”,但格调太低沉,没有读出应有的慷慨激昂。通过这四次诵读,从字音到思想情感,读的层次提升了,这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是非常成功的做法。课后杨老师说,本来她在课文内容讲完之后还安排有一个录音听读,是名家朗诵,感情把握非常准确,用以和第四次的听读作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更深入的领会,可惜后面没时间了,留下了遗憾。

两位老师都是从诗眼“忧”切入的。黄芳老师是让学生到诗中找感彩最浓的字眼(即“诗眼”),杨敏老师则是让学生从诵读中悟出“忧”的情感,可谓殊途同归。两位老师都让学生到诗歌中找出哪些句子写“忧”,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是学习这首诗的重点。两位老师对于这一重点的处理是不相同的。黄芳老师采用填表格的方式(见下图),更加直观清晰,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表格,老师将某学生的答案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书面展示与口头展示相结合。而杨敏老师采用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方式,显得有点零散,师生对话花了很长时间,其实内容全部都囊括在那个表格中了。虽然学生全部找出来了,无一遗漏,但花的时间大约是黄芳老师的两倍,正因为费时太久,导致课文没有上完。课堂还是要讲究效率的,所以我个人认为黄芳老师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效果更好。

诗眼 文中的诗句 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

《短歌行》这首诗的情感,用一个字表示就是“忧”,那它到底是消极悲观的“忧”还是积极昂扬的“忧”?对于这个问题,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是不相同的。杨老师是让学生在听音频朗读后思考得出的,不仅明确了感情基调,而且提升了诵读的层次。而黄老师是让学生明确了作者“忧”的内容之后得出的,使学生对诗人的胸怀抱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深入的领会了诗歌的主题。两位老师的方法不同,收效都是很好的,可谓异曲同工,各得其妙。

如果将两位老师比较的话,杨老师更感性,黄老师更理性,杨老师更投入,黄老师更实在。杨老师娓娓道来的语调、不着痕迹的引导、与生俱来的亲和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黄老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点拨、删繁就简的智慧,也是可圈可点的。我想,如果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那一定会是比较完美的。

“同课异构”活动已经结束,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则刚刚开始。诗歌教学,我们应该更感性还是应该更理性呢?诗歌作为一种最纯粹的文学样式,是非功利的。“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中丰富的意象、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极富魅力的意境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这些都是诉诸感性的,要求学生去诵读,去想象,去感受,去品味。像李煜写的诗词,被评为“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他的绝命词《虞美人》更是被视为“泣血之作”,读者只有化身为词人,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抵达诗人的灵魂深处,才能真正地领会词人的心境。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从这个角度来说,诗歌教学,应该要更感性一些。

然而,中学教师不可能像大学教师一样,用一个月的时间讲一首诗,讲得沉醉其中,不知今夕何夕,讲得声泪俱下,听者为之动容,唏嘘不已。因为课时不允许,最重要的,我们老师总忘不了高考的指挥棒,遵奉“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恨不得教一首诗,就能使学生掌握大量术语,恨不得学生的诗歌答题技巧迅速提升,成绩一下子提高几分。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太功利了一点?现实的经验是:不功利不行,考试的时候,会有诗歌鉴赏题,你不讲方法与技巧,那你班上的人平分就低,你的教学效果就差。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师上一首古典诗词,介绍作家作品背景之后,老师让学生朗读了一遍,就让学生思考问题一二三四五,而老师着重就这几个问题讲诗歌的规范答题,一堂课下来,诗味全无。诗歌教学变成这个样子,是不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也许学生卷面上的分数提高了,但一定要以牺牲诗歌的生命为代价吗?课堂呼唤原汁原味的艺术,而不是变了味的教学。

中学课堂的诗歌教学,我认为最好的状态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先走进去,再走出来。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诗境,我发现很多名师都会在以下四个方面做足功夫。一是反复吟诵。很多名师都特别注重诵读,字音、节奏、情感,都要靠诵读来体现。二是想象画面。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然后把这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或绘画的形式再现出来。三是品味词句。要求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诗句、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悟。四是体会情感。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诗人面对的此情此景,揣摩诗人的内心世界。诗歌教学,要求教师“入情―动情―唤情”,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带领学生一起去品意象、意境,品情感、语言,品人格、主题。如果各方面的条件允许,最后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来,总结方法与技巧,进行能力迁移,高考链接等等。

长恨歌朗诵范文6

在现行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是朗读法,有时我们称之为朗诵,但实际情况是有读无诵,没有诵之情感投入,没有内在的节奏,常太急,太匆匆,也患了当今时代浮躁功利的毛病了。如把七言诗“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的节奏,读成了“四一二”或“四二一”,句与句之间也往往连接太紧,不留时间也就留不了空间,想象、联想展不开,也就没有了诗味。

吟诵,重在诵。诵是依照一定的节律有节奏地读或背,多用于背。诵,更多是指一个人对诗词有较高程度的熟悉,乃至很熟,然后依诗词的节奏、情感诵读出来。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句,能高昂雄壮,能节奏鲜明,能抑扬顿挫。诵特别强调与诗歌本身的情感节奏一致,是诗词内在节奏与情感的外化,而且能体现汉字本身的平平仄仄、铿锵顿挫之美。吟诵方面,最推荐《梦游天姥吟留别》(第十一届齐越节朗诵作品)《长恨歌》(土豆网中乔榛、丁建华朗诵)两首诗诵读的特征明显,感染力强,配乐高妙,很能激发听者想象力。至于一般的被称为朗诵的,多数本质上是“读”而非“诵”。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普通话标准,语言或圆润、或浑厚,节奏感强,节奏以“四二一”或“ 四一二”为主,以诵读要求来看缺乏个性,听了几无印象,对教学与品味诗词,均似没什么作用。虽不算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也确实缺少与诗词本身的节奏、内在情感的交流。

可以这样认为,勤搜索、勤积累是拥有较丰富的优质吟咏诵唱古诗词资源的基本方法。教师本身要善于学习积累,尽量学习使用吟咏诵唱的方法,并大胆运用于课堂。借用韩军讲学时所述观点:“不论声音美不美、普通话准不准,投入吟诵,就一定会带来巨大收获。”借用窦桂梅语:“教学时吟诵,只有放得下才能放得开。”放得下并放得开了,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吟咏诵唱便会形成一种习惯。

用吟咏诵唱的方式方法来教古诗词、学古诗词,会带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多数观点认为,吟咏诵唱在教学中的运用,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激发想象、联想,激发吟诵者快速进入诗的境界。在吟诵过程中,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一个个文字所描绘的事物、景象便很自然地呈现在吟诵者及听诵者的眼前脑际:在“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曼声咏哦中,我们仿佛见到了远处山上曲折延伸的斜石径;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曼妙吟诵中,鸟鸣之声如在耳畔,其鲜艳的色彩、鲜活的动态历历在目。人在一瞬间即进入了诗的意境。默读及和尚念经般的读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吟诵还往往配合肢体动作及脸部表情。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句,一挥手,一仰头,豪壮气顿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脸上深沉含悲之情,自然与作者情怀发生共鸣,感动诵者,震撼听众。其次,吟诵本身可以创造一种艺术形象,即音乐艺术美。被谱成曲的《一剪梅》《虞美人》等,都是最好的例证。古诗本身的音韵节律之美转化成抑扬顿挫的音乐形象,与古诗词内容感情形象相互配合,或高亢或低沉,或轻快或厚重。“唐人诗一家有一家的声韵,高下疾徐皆为律吕,吟而绎之,令人有闻《韶》忘味之意。”(刘绩《霏雪录》)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吟唱好了,越发能让人更深地理解诗歌,再现诗的韵律之妙。再次,有助于我们记住古典美诗好词。因为吟诵调动的是人的视觉、听觉、语言、想象等多种感官,调动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各个方面,诗词文章的内容也就容易刻印在吟诵者的大脑之中。朗读可能是一种语言活动,吟诵则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活动,古诗词如此,古文同样适用。最后,吟诵别容易发现问题。古诗词中的字、词、句、典故、主旨、手法等各个方面,因为是吟诵,在诗句中留下了空间,若存在疑问,自然就容易浮现出来。发现问题及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会进而提高欣赏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愉悦感,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在吟诵中,古诗词的句式因此得以熟悉了解,形成语感,这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构成。学习古诗词有了语感,也就基本上可认为大体成功了。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

下一篇文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