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谚语大全范例6篇

人生谚语大全

人生谚语大全范文1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曾经说过:“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arethedaughterofdaily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English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straitsofDover),东面隔北海(theNorth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thatwouldsailwithoutdangermustnevercomeonthemainsea.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doghashisown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olddogbarksnotinrain.(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doesnoteatdog.(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me,lovemydog.(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riseupwithfleas.(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catsaregreyinthe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catinglovescatchesnomice.(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heartknowshisownbitterness.《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manmustcarryhisown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fruit(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fruitis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homewithoutloveisnomorethanababywithoutasoul.(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isshortandtimeis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eyeisthewindowofthe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beanhasit’sblack.(凡人各有其短处。)

A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daughterisfairerthanfairmother.(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theskyfalls,weshallcatchlarks.(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bathdrownedmorementhanNepture.(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isaworkmanwithouthistools.(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thatliveswithMuseshalldieinthestraw.(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8]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人生谚语大全范文2

【关键词】谚语 翻译因素

一、引言

何谓谚语呢?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经说过:“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1.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会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会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并且占领不列颠达400年之久,所以罗马文化对英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 (喻:殊途同归。)

这两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2.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东面隔北海。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3.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love me, love my dog. (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例如: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 (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4.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例如: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 (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 fruit(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 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翻译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准确表达谚语的意思,才能全面地理解谚语的深刻含义。

参考文献:

人生谚语大全范文3

【关键词】 动态等值;谚语翻译;民族文化

一、谚语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谚语(пословица)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具有训导、评价功能。它表达人们的意愿、观念、情感,传播智慧、生活经验、事物哲理及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同时,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社会、宗教及习俗等方面,它是民族文化的直接映像,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中俄两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谚语,这些谚语是汉语和俄语的宝贵财富。谚语是语言的精华,谚语在民间用语、神话典故、文学作品以及宗教典籍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使用谚语能使语言通俗易懂、形象鲜明、生动、寓意深远,简洁,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因此,正确地翻译谚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当数量的谚语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文化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俄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表达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在俄汉谚语翻译过程中寻找等值单位非常困难。

二、等值理论在俄汉谚语翻译中的应用

在进行俄汉谚语翻译时,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有借鉴意义。该理论主要包括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的目的是在译语中尽可能地再现原语原始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则重点强调着眼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不拘泥于形式对应,“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提出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

谚语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意味,加之俄汉两门语言属于不同语系,词汇、修辞、句法结构差别较大,因此很难在俄汉谚语翻译中寻找完全的等值单位。因此,要更多地遵循动态等值,翻译出谚语背后的文化特色、民族特性。这要求我们在翻译俄汉谚语时首先要考虑谚语的文化含义和民族特性。当然,俄汉谚语也存在形式上的对等,并且所表达的含义也相等的情况。我们根据翻译时等值层次的不同,举例并分析俄汉谚语翻译的应对策略。

1、俄汉两个民族思维规律有很强的相似性,对世界和事物的认知也有一定共性。因此,反映的两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经验的谚语在词汇、语法结构上也很相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在翻译时找到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等值单位”,即形式对等,可直译,例:

Близкий сосед лучше дальней родины.远亲不如近邻。

Счастье дороже богатства.幸福胜过金钱。

Ученье свет, а не ученье тьма. 学则明,不学则暗。

Мир не без добрых людей. 世上还是好人多。

Всему своё время. 物各由所时。

Век живи век учись. 活到老学到老。

Был бы лес, а дрова буду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 、要把谚语背后隐含的文化含义、哲理表达出来需要遵循奈达等值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原则,使读者能理解谚语的“话外音”,这种对等主要是达到本质上的对等,而将词汇、句法结构等形式上的对等放在次要地位。

(1)俄罗斯民族对动植物有特殊的情怀,许多动植物都有很强的并且是固定的文化含义,因此,带有动物名称的俄语谚语非常多,并且一般会有表面文字之外更深层的含义,翻译时,需要将文化含义译出,可采取同化、异化以及同化加异化的手段。

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如雨后春笋。(谚语原意是“如同雨后的蘑菇”,蘑菇深受俄罗斯人喜爱,蘑菇雨后生长迅速,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而在汉语谚语中是使用春笋来达到此修辞效果。因此这两个谚语文化含义等值。)

Каков пастырь, таков и овцы.有其父必有其子。(谚语原意为“有什么样的牧人,就有什么样的牧羊”。俄罗斯游牧业发达,因此谚语选用的对象为牧人和牧羊,来表达养者对被养者的影响。在汉语中,表达这层含义的谚语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此翻译,既保留所译谚语的文化含义,又能使读者体会到谚语的美感。)

От свиньи не водятся бобры.虎父无犬子(谚语意思是“母猪生不出海狸”,谚语所选用的意象是“母猪”“海狸”,这两种动物在汉文化背景中也出现过,但与俄罗斯文化背景中的意义不同。原谚语是比喻愚笨的母亲生不出出色的孩子,把该谚语译为“虎父无犬子”,比喻出色的父亲不会有一般的孩子。我们采取了反向思维的方法进行翻译。)

(2)数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在不同民族中,数字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汉语背景还是和俄罗斯文化背景中,都有用数字表示概数的情况,但是所用数字不同。因此,翻译时要转换处理数字,才能达到动态等值。

Лучше один раз увидеть, чем сто раз услышать. 百闻不如一见。(在这个谚语中,“百”和“一”在俄汉两国文化背景中含义一致,可直译。)

Два сапога пара. 半斤八两。(谚语愿意“一对笨蛋”,形容臭味相投的一对,有讽刺含义。翻译时,改变了原语中数字,才能准确的表达谚语。)

Семь пятниц на неделе.朝令夕改。(谚语原意“一周七个星期五”,来比喻反复无常,可译为“朝令夕改”,原语中有数字,译文却没数字,这同样可达到等值效果。)

В каждом деле есть свои умельц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原语中没有数字,而译文中出现了数字,这也是翻译谚语时的等值策略之一。)

三、奈达等值理论的局限性

来自于俄罗斯文学之中的谚语,有些用奈达等值理论进行翻译有点行不通。例如,《Демьянова уха》(杰米扬的鱼汤)、《Свинья под дубом》(橡树下的猪)、《Подписано, так с плеч долой》(签字了事)等语句,背后的文化含义很强,没有很强背景知识的读者,很难了解这些谚语的言外之意。而这类谚语的翻译极有难度。

四、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谚语的翻译大多数是遵循动态等值理论的。同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两门语言背后的所隐藏文化是那样的博大精深,也更认识到谚语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使我们读时沁入心脾,读后余音绕梁。正因此,在俄汉谚语翻译的过程中,寻找恰当的表达,达到谚语翻译的“信,达,雅”,达到等值,绝不是易事。这也鞭策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更好地完成谚语的翻译。

【参考文献】

[1] 丛亚平.论俄汉翻译中词义表达的正确选择[J].俄语学习,2000(2)4851.

[2] 丁树杞等.(东方)大学俄语6[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2.

[3] 工淑馨.常用谚语九种语言对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谷岩,范一萌.俄汉谚语对照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03(04).

人生谚语大全范文4

【关键词】谚语;认识

谚语,是语言中最生动、最简洁、最风趣、最富生活气息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谚语的洗炼和深刻是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语言文化发展史中大浪淘沙、去粗取精的结果。无论是中国语言文化、俄语语言文化还是其他语言文化,谚语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即社会性、广泛性、生活性、通俗性、简洁性、传递性和教化性等等。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与精神都可以在谚语中找到。”(FrancisBacon)[1]所以,对谚语文化的比较研究和翻译一直是语言研究界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谚语作为民族文化传递的使者,如何发挥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递与获得的途径很多,如了解目标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以及欣赏目标语国家的电影、电视等文娱节目等等,都是获得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谚语作为语言的精髓部分,是浓缩了的文化。因此,对目标语谚语的学习是迅速获得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知识的获得又有助于对目标语谚语的正确理解。谚语作为语言的精华部分,理所当然地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只有理解了目标语谚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能理解谚语本身。因而,谚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文化的传递过程。

所以,在俄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谚语的重要性。本文试图在谚语的定义、性质、概念及特点等方面加强我们对谚语的认识。

1、 谚语的定义

谚语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是语言文库的明珠。谚语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熟语,它是人民群众经验积累的形象而富有意味的概括,所以在内容上充满了哲理和智慧色彩。它是民间流传的言简意赅而又具有训诫意义的箴言,通常包括形象叙述和道德告诫两个部分[2]。谚语的对比对于我们和俄罗斯人的交际、外语学习、掌握汉俄文化差异等方面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谚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固有的睿智、过去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谚语是俄罗斯文化的沉淀,它包括了长时间以来民族的传统和习惯的资产,它具有超越适口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谚语形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3]。

2、 谚语的性质

谚语是俄罗斯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同词汇一样,它不仅是重要的载蓄手段,而且是积极的交际手段。从语言国情学角度对谚语进行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俄语及其文化的认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俄语是形态丰富的屈折语,它拥有更为关阔的表达交际结构的自由空间。俄语谚语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是其固有的特点,两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俄语谚语就如同一面镜子,折射着俄罗斯民族的缩影,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俄罗斯民族个性这一涉及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核心问题的特征。

从人民群众的智慧这个方面来讲,因为人类共同的特性,各个国家的谚语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点。在俄罗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巨变的今天,同世界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加之在世界范围内全球一体化的取向的影响。人类的共同进步,民族之间的差异会缩小,相交的部分会扩大。人类在客观实际中的共性,同样会反映在中俄两国语言负载的文化中。所以中国学生在今后俄语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谚语应该根据其国情来理解和应用。

3、谚语的概念及特点

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谚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短小精悍、寓意精辟、形象生动,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可是,究竟什么是谚语,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

根据《辞海》中记载,“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苏联百科字典》中对“谚语”是这样定义的:“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是结构紧凑,形象生动,语法、逻辑上完整的有一定韵律组织形式且带有教育意义的语句”[4]。这两种解释都总结出谚语是语法、逻辑上完整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语句,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们可以对谚语下这样一个定义:谚语是劳动人民的创作,是流传久远的具有特定转义性教义的语言简洁、形式固定且有一定韵律的语言。

总之,对谚语中折透出来的语言世界图景进入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中俄民族及其文化内涵。对民族性、动态性的理解和认识是我们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基础。

谚语是俄罗斯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同词汇一样,它不仅使重要的载蓄手段,而且是积极的交际手段。从语言国情角度对汉俄语进行对比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中俄文化的差异和共性的认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张冬贵,《谚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2002年6月。

[2]彭在义,俄语成语释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1页。

[3]陈亦燕,《谚语:管窥他国文化的窗口》,《西安外国语学校学报》,2003年6月第11卷,第2期

[4]吴国华:《文化词汇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Brief Analysis on Deep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Proverbs in Teaching Process of Russian

Yu Yi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Jilin 132101)

人生谚语大全范文5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

引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Constantdroppingwearsthestone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distancetestsahorse''''sstrength.sotimerevealsaperson''''sheart.

英谚:1、Outofsight,outofmind.

眼不见,心不烦。

2、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lipsmakethoughtlessslips.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onelosesontheswingsonegetsbackontheroundabouts.

英谚:1、Aeeidentswillhappeninthebest-regu-latedfamilies.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vesselsmakethemost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longasgreenhillsremains,there''''llneverbeashortageoffirewood,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bethehead0fadogthanthetailofalion.

英谚:1、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Acontentedmindisaperpetualfeast.知足者常乐。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Aburntchilddreadsthefire.

2、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

英谚:1、Likebegetslike.龙生龙,凤生凤。

2、Wallhaveears.隔墙有耳。(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iseasytododgeaspearintheopen.buthardtoguardagainstanarrowshotfromhiding.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fireonthecityh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

英谚:1、Forbiddenfruitissweet.禁果分外甜。

2、Halfaloafisbetterthannobread.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而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谚: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lossmayturnouttobeagain.

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theoldmanonthefrontierlosthismare.whocouldhavesuggesteditwasablessingindisguise?”

2、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在英语当中也有很多只宜意译的谚语,如: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

(四)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直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兼用意译作适当补充,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

对一些喻在言外的汉语谚语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丁当。Onebowlisquiet,tWObowlsmakearow.(译文中的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中的“丁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翻译为:SimaZhao''''sintentisknowntoall.thevillain''''sdesireisobvious.

四、英汉谚语互译时需注意的“三化”

(一)民族化

谚语和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且要了解译人(书面语)语的社会习惯、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翻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译英语谚语,反之亦然。

下面这个例子都是有欠考虑的,译文充满了异国文化色彩,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译文1:UntilQingFuisdoneawaywith.thecri-sisinthestate0fLuwillnotbeover,译文2:Therewillalwaysbetroubleuntilhewhostirsitupisre-moved.

分析:如果读者不了解这句汉语谚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看到译文1就会大惑不解。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所以还是选择译文2比较好,因为把这句汉语谚语的寓意翻译出来了,读者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口语化

谚语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谚语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

汉谚:少见多怪。试比较两种译文:Wonderisthedaughterofignorance,(口语化)Seeinglittleisthecauseofamazement.(书面语)

英谚:Theleopardcan''''tchangeitsspots.试比较两种译文: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面语)

(三)艺术化

谚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一要注意用词的精练,二要注意上下两句的对仗,尽量使译文具有韵律又押韵,通俗易懂。

汉谚:酒后吐真言。Winein,witout,看菜吃饭,量体裁衣。Fittheappetitetothedishesandthedresstothefigure.

英谚:Menmaymeetbutmountainsnever.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Whohasnevertastedbitter,knowsnowhatissweet.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

人生谚语大全范文6

关键词: 英语谚语 汉语谚语 中西文化差异

1.引言

汉语中的“谚语”一词与英语中的“proverb”大体一致,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将“谚语”定义为: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词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proverb”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英语版)中的定义为:a short well-known statement that contains advice about life in general。学习作为人类语言和思想浓缩的结晶的谚语,有助于深刻理解西方文化,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英汉谚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谚语,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文明成果,反映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和道德取舍。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宗教习俗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所创造的谚语在某些方面所体现的文化色彩有着很大的地方差异。

2.1与历史典故有关的谚语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的典籍中,谚语多出自诗书、诸子论著,如:“千丈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很有教育和警示作用。

而英语中的典故多来自《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等西方经典著作,根据《圣经》记载,Adam是人类的始祖,即最古老的人,所以as old as Adam就是“非常古老,非常陈旧”的意思。再比如:A great ox stands on my tongue.(一头壮牛站在我的舌头上。)“壮牛”代表不可挪动的重物。全句的意思是:说话极其谨慎。与汉语“三缄其口”相近。

2.2与地理有关的谚语

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因而不同民族的一些谚语的产生和该民族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山川物产密切相关。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有关农业的谚语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如:“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田要深耕,土要细碎”;“春天起的早,秋后吃得饱”。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因此,英语中有很多与水和船有关的谚语。如: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海水很难造就优秀的航海家。);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好像航海没有罗盘。);Still waters run deep.(静水流深/沉默者深谋。)。

各国的地理特点,作为素材反映在谚语里也会给谚语增加民族的色彩。如英谚中有一句“Northampton stands on other men’s legs.(北安普敦靠别人的腿站住脚。)”。由于这个地方从古以来皮革及制鞋业就很发达,所以在17世纪就有了这句风趣生动的谚语。Lemster’s bread and Weabley’s ale,Dunmow’s bacon and Doncaster’s daggers.这句谚语说的是Lemster,Weabley,Dunmow and Domcaster are known for the products:bread,ale,bacon and daggers.这句谚语就和中国的那句俗语很像: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姑娘美如花。汉谚中也有反映我国地理特点的谚语,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等。

2.3与宗教文化有关的谚语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许多民族的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人大多信奉佛教,因此有许多谚语与佛有关,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而西方人信奉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神,有许多谚语借助宗教来宣扬为人处事之道。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天网恢恢,疏而不漏。);Whom God would ruin,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上帝要毁灭谁,必先夺其理性。)。

2.4与民族心理有关的谚语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文价值取向,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心理特点。从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态度即可看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在汉语里,“龙”是吉祥之物,“正月十五把龙蒸,保得一年好收成”;“二月二,龙抬头,妖魔鬼怪犯了愁”是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两句谚语,它们都体现了人们相信龙有保佑人和庄稼的威力。而在西方,人们却把dragon看成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的怪物,应予消灭。比如the old dragon用来指魔鬼,dragon’s teeth用来指争斗的根源。

即使对于同一种动物,两个民族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以狗为例,狗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仗人势,雪仗风势”;“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好狗不挡道”等。在西方人的眼中,狗是人们所钟爱的动物,英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多含有褒义。如: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之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度难关。)。

3.结语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展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从不同文化角度对中西方谚语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特性,这对于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搞好对外交往很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李庆军,丁华.轻松学谚语.新世界出版社,1998.

[2]林瑞娟.浅析英语习语、谚语、典故与西方文化.甘肃科技纵横,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