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蝉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蝉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蝉的诗句

有关蝉的诗句范文1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文注释

①西陆:指秋天。

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所作。两句意思是说,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诗文翻译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的清廉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诗文赏析

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而且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骆宾王《在狱咏蝉》就是借蝉的这种品行,“寓于物”,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任侍御史的骆宾王,“数上书言天下大计,后怒,诬以法,逮系狱中”。在囚禁骆宾王的狱所墙垣外,有几株苍老的古槐,夕阳照着扶疏而低垂的枝叶,树上有蝉鸣叫,鸣声“哀弱羽之飘零”,清幽凄切。诗人闻蝉鸣而触衷肠,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句法上是对偶,写法上是起兴,分别从蝉和己两方面写起。最喜炎热的盛夏的蝉,度过了它生命的辉煌时期,到如今,白露既降,金风飒飒,已临近它生命的尽头,鸣声自然会变得凄切。而诗人身陷囹圄,从荣耀的朝廷命官变成阶下囚,也走上了人生的末路。人生天地间,无异匆匆过客;仕途多风波,尤其宦游之人。遭逢厄运闻蝉鸣,怎能不起悲怆而客思深重?这样,在“西陆蝉”(秋蝉)与“南冠客”(囚犯)之间,无形中就建立起了一种沟通。细心体味,不难发现二者的契合点:时运不济!以下诗句,就是这种感情的进一步表露。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翅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并由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竟至入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白头吟”,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诗人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颗忠爱之心。“白头吟”在这里有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意在言外,含蓄曲折。此联是以“己”的角度写蝉,又是从蝉的形态写己,蝉与己相应,互为表里,心与物相融。

颈联从蝉着笔,写蝉的生态及环境,实为借蝉喻己。“露重”、“风多”,既实写蝉所处的季节特点,又比喻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飞难进”、“响易沉”,既是刻画蝉的形象,同时也喻写自己内心的痛苦。“飞难进”,喻仕途受阻,欲诉无门;“响易沉”,喻有志难酬,心迹难明。两句对仗工稳,句句咏蝉,句句喻己。蝉与己,浑融为一,“寄托遥深”,自然无痕。

尾联主要写己,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不正像诗人品性高洁,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吗?“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屈原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这样,自然之物“蝉”又与人格化身“己”相契合。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诗和诗人的故事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骆宾王诞生在乌伤城外的骆家塘。骆姓是古乌伤望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学之士。骆宾王七岁那年,祖父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饭罢,祖父带骆宾王陪客人外出散步。当走过村边的一口池塘时,他们看见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颈高歌,白毛翻腾,清波荡漾,煞是好看。客人心里一动,就把宾王拉到身边,指着塘中的景象,附耳对他说:“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宾王听罢,凝视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声念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短短18个字,把白鹅戏水的神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客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位神童!”这个故事,迅速传遍遐迩,他也被人称为“齐鲁神童”。

骆宾王在22岁那年入京应试。试前,他把家移居到兖州的瑕丘县,投靠父亲生前的好友韦明府,然后直奔长安。骆宾王对自己的学识颇为自负,对科举场上的种种流弊不屑一顾。考试前后,人家忙着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考试结束,他名落孙山。此后他以更务实的态度潜心书海,闭门苦读。几年以后,骆宾王在长安出仕。但也仅仅过了几年,就遭人排挤,罢去了官职。幸好有人推荐他到道王李元庆府中担任新的职务,才算摆脱了困境。

在官场混迹近十年后,骆宾王决定过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于是他闲居兖州,前后一共12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创作高峰,为列名“四杰”奠定了基础。后来由于生活艰难,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只好重谋出仕。之后不久,便被举荐入朝对策。白发满头的他这时已经49岁了。经过对策考试,他被授予奉礼郎。不久,又兼任东台详正学士。刚任至第三年,又遭人排挤,被罢了官职。

正当骆宾王进退维艰的时候,西北边境发生了战争,吐蕃大举寇边,占领了西域的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进讨。于是骆宾王上诗给朝中掌管人事的大员,要求从军以自效。很快得到吏部同意,于当年七月离开长安,开始了军旅生涯。他在《从军行》中高喊:“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大有投笔从戎去,马革裹尸还的英勇气概。在此时创作的别的一些诗歌中,也都表露了这种心声。但目睹将士低落的情绪、塞外荒凉的自然景色,他的心境也就渐渐地落寞起来。

后来,骆宾王离开西域,随军入滇,参加姚州(云南)境内的平叛战斗。战争结束后,骆宾王随主献捷,得以和老母及家人小聚。因还在服役期,不久就奉命入蜀。骆宾王在四川担任的是军中的幕府书记之类官职,主要负责文字工作。他把在四川的所见所感融入诗歌,掀起了他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潮。骆宾王在蜀中停留了两个整年。56岁那年的冬天,他返回长安,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军生活。

骆宾王回到长安,吏部按绩考核,量功补过,授予他武功县主簿的职位。长年漂泊边庭,历尽艰辛,却落得这样的结果,心里难免耿耿。就在武功主簿任上,骆宾王著名长诗《帝京篇》写成,朝野传诵,誉为绝唱。不久,调任明堂县主簿。这年底,母亲病故,骆宾王离职守孝。待三年服满,补授长安县主簿。几个月之后,他突然被提拔担任御史台御史――这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的职位。但他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就因人忌恨而以“赃罪”入狱。骆宾王在狱中受尽折磨,在狱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赋,控诉司法的腐败,抒发内心的郁闷,表明自己的清白。最有名的就是《在狱咏蝉》。

骆宾王在狱中被关了将近两年,62岁遇赦出狱。第二年夏天,到东南边远的临海(浙江台州),担任一名小小的县丞。

公元683年腊月,高宗驾崩。来年一月,皇太子李显即位,他就是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不愿把朝政大权交给儿子,就借故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即唐睿宗。为了防止天下反对,武则天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大开告密之风。

骆宾王于这年春天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心中颇感愤愤。他带着一腔郁郁之气离京南下,去了扬州,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迅雷震宇。檄文一出,人们奔走相告,闻风而动,“旬日间得胜兵十万”。但徐敬业没有利用这有利形势,挥师西进。这给了武则天反扑的机会。武则天派几十万大军围剿夹击。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但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说被杀的,也有说逃亡的,还有说投江水而死的。综合各种史料考证,逃亡一说似较可信。因为武则天死后,朝廷曾令山东人郄云卿搜集骆宾王的诗文,并结集发行,作为对骆宾王匡扶唐室的褒扬。至于逃亡后的行踪,也众说纷纭。而灵隐为僧,月夜为宋之问续诗一说,流传最广。实际情况大约是脱逃以后,就隐姓埋名,在吴中一带流亡。隐匿几年之后,带着一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终年约70岁左右。

明正德九年(1514),传说南通城黄泥口一曹姓农民挖地时发现骆宾王墓。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知识延伸

“蝉”意象解说

蝉作为物出现在诗文里,最早是作为悲秋的一种常见意象。如在千古悲秋之祖宋玉《九辩》中写道:“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雁而南游兮,鸡啁哳而悲鸣。”又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寒蝉之鸣,不仅报道了秋天的到来,与白露、秋风、大雁、霜菊等物候性景物共同组成了最具普遍意义的秋景图,而且感发着士人的家国之思、漂零之感。骆宾王诗中的蝉,当然也就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积淀了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

汉魏以后,蝉成了美好品格的象征。许多文人作赋称颂蝉的美德,如曹植《蝉赋》:“惟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称颂蝉具有清素、淡泊、忠贞、耿介的品格。又如西晋陆云《寒蝉赋并序》:“夫头上有,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以蝉形貌、习性比附人的美德,称赞蝉具有文、清、廉、俭、信五种美德。

现在,这两个意义,在诗中都比较常见。

方法归纳

咏物诗词鉴赏要领

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但要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会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要注意:

一、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采用了“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诗人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

二、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所以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有关蝉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蝉 时光流逝 离愁别恨 羁旅之苦 高洁心志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18-01

蝉,是一种能飞的动物,吸食树木的汁液,发出吵人的叫声,确是一种害虫。它的成长的确不易,法布尔曾说它,“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即使如此,能原谅它的当今世人还是不多。但古代的诗人却多歌之咏之颂之,来言己情己思己志,创作了大量以“蝉”为题的诗。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在《诗经》中《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庄周的名篇《逍遥游》中,也有过它的身影。在《礼记·月令》中有“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句子,到了唐代,以蝉为题材的诗更多出现,以蝉为题的诗就有70多首,在网址hanyu.省略,输入“蝉”,搜到与“蝉”相关的古诗词共1000首。

笔者经过筛选整理,把这些诗大致归为四类:

一、感慨时光流逝

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蝉的这一特征引起了古代诗人对个体生命的自怜与自伤。晋无名氏《鸣蜩赋》:“有嚖嚖之鸣蜩,于台府之高槐。物处阴而自惨,奚厥声之可哀?愁日凄凄兮,感时事之若颓。何时逝之是感兮?感年岁之我催!孰知命之不忧?咏梁林之有摧,生世忽兮如寓,求富贵兮不回。”作者因蝉声凄苦,渐感自己老之将至,生发出一种惆怅。初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该诗表面上写在白露到来之时,蝉必将死去的无可奈何之情,实质上是诗人以蝉喻指自己老迈,已到了生命暮年的悲剧情怀。唐司空曙写的《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微风方满树,落日稍沉城。为问同怀者,凄凉听几声。”也透露出一种时光易逝的思绪。

二、抒发离愁别恨

秋天给人的感受是一种悲凉,蝉的鸣叫极易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气氛,使送别的场面更加悲凉与痛苦。

白居易的《答梦得闻蝉见寄》:“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愁苦。唐许棠一首《蝉》:“初离何处树,又发去年声。骚屑随风远,悠扬类叶轻,报秋凉渐至,嘶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引。繁音人已厌,朽壳蚁犹争,……此时吟立久,万绪一时生。” “默守”、“欲行”语义双关,既写蝉,又写人,诗人把离愁别恨寄于蝉,而蝉的孤单悲凉何尝不是诗人情感的化身,宋代婉约派代表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冷落清秋节”已使人“难堪”,诗人开篇又以秋蝉凄切的鸣叫,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使离别更加让人肝肠寸断。

三、抒发羁旅之苦

寒蝉凄切的鸣叫,使许多游子倍感羁旅的孤独与悲怆。所以,许多诗人就把自己的羁旅之悲寄托于蝉。写这类题材的诗人颇多,如白居易《早蝉》“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写诗人一听到蝉声就感到愁绪难平,再听这蝉声使长年漂泊在外的大诗人乡愁顿起。唐卢殷《晚蝉》:“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似乎故意与人为难,诗人走一程,蝉跟一程,并鸣叫一程,写出了诗人走一路愁一路的沉重心态。贾岛《风蝉》:“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听处无人见,尘埃满甑生。”别人都回到了故乡,只有诗人自己还在水边独行,这时,蝉声从高树上传来,在这傍晚的山边使得客心更加浓,使得其景更加悲凉。

四、表达高洁心志

蝉的短暂一生,又加上在“难堪”的悲凉秋风中凄切鸣叫,很容易与仕途坎坷、命运不济的感伤而迷惘诗人的心灵相契合。通过诗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悲剧美,抒发文人对政治、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感受。

翻开《唐诗鉴赏辞典》,所选的第一首诗是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虞世南为人正直、学识渊博,被唐太宗重用,但其为隋朝旧臣,受着忠臣不事二主影响。作者托物言志,就以鸣蝉来表白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诗鉴赏辞典》)

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当时,骆宾王任侍御使,因上疏触怒武后,遭诬陷,以贪赃罪名被捕入狱。颔联“露重”、“风多”比处境险恶,“飞难进”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说言论上的受压制。尾联“无人信高洁”,是作者对坐赃的辩白,“无人信”而自信,坚信自己的品格是高洁的。此诗表面在写蝉,骨子里却在写自己,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于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有关蝉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顾浩;诗词作品;艺术创作;评价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with Eyes and Ears:

Mr. GU Hao's "Looking" and "Listening" Poems

WANG Tong-shu

顾浩同志的词作中有两组写“观”、“听”作品,十分精美。写“观”的词作有《瑶台月•观月》、《高阳台•观日》、《望明河•观星》、《望云涯引•观云》、《喜朝天•观天》、《透碧霄•观太空最新照片》、《锁窗寒•观美军虐俘照片》等;写“听”的词作有《声声慢•听蝉》、《清风满桂楼•听风》、《潇潇雨•听雨》、《如此江山•收听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和听歌、听笛等。

读顾浩同志这些观、听词作,如行山阴道上,奇境美景,目不暇接;如入音乐殿堂,籁鸣琴响,心迷神往。现将初步的感受,分述如下。

上篇 目观万象美――说“观”词

顾词中的有关写“观”词作已如前述,这些词作所观对象不同,但各具特色又有共同的精彩,现举三例以斑窥豹。

高阳台•观日

天灯一盏,金光万道,驱尽朵朵云烟。冉冉东升,亮遍天上人间。团团笑脸热心肠,只送暖、不计华年。当空照,花也新鲜,果也香甜。顾及这边又那边。依依西沉,彩霞片片。满腔圣火,都铸亘古诗篇。无论昼夜和阴晴,红红日、总跃心田。更悟得:索取患多,贡献怕浅!

望明河•观星

堆堆颗颗,看时现时隐,或明或灭。仙街夜市,正千里灯亮,万家珠列。天堂好生意,飞驰过、心诚意切。银河斜,鹊桥常连两岸,车腾马跃!高处桩桩谁说?也一一问档,还藏金阙。流光至今,可望可知者,数得几个?神舟已扬帆,遨碧海、把天书翻阅。总相信,有北斗指向,捷报纷如雪!

望云涯引•观云

长空行旅,何处来,哪里去?铺绸堆锦,天仙爱美如许!眨眼间,又换装更衣,笑溢玉宇。变幻难测,累了牛郎织女!一霎掩翠,翻浮墨,腾乱絮。情深泪多,顿作倾盆暮雨!然高风过后,彩桥举。纵描千姿,难道神态半句!

细品这几首词,感到有三大精彩!

(一)特色修辞绘形、神

顾词修辞仓库中储藏丰富,多种修辞手法运用自如。这里只举烘托和双关两种。

烘托。如《观日》词以“金光万道,驱尽朵朵云烟”来烘托太阳的光芒和“观日”者的心情。如以“当空照,花也新鲜,果也香甜”,来烘托阳光“光合作用”的效果。如以“堆堆颗颗,看时现时隐,或明或灭。仙街夜市,正千里灯亮,万家珠列。”来烘托夜幕初垂,群星满天的情景。如用“铺绸堆锦”烘托彩云冉冉,“变幻难测”等。

双关。如写日。日,既是自然之日,也是大公无私对人类作贡献的仁人、志士,“索取患多,贡献怕浅”!如写星的变幻不定,双关世事无常,可是星空千变万化,但“有北斗指向”,就不会迷失方向,就双关世事虽纷纭变化难测,但有掌舵、指路者,就能直迈胜境,“捷报纷如雪”。同样写云,也是双关世事变幻,白云苍狗,难以捉摸,但往往是雨后必现彩虹,“高风过后,彩桥举”,双关人间苦难过后,必定是幸福康宁!

双关还关涉到观者的情怀,对日、月、星、云的变化总是持胜景在望,欢情在前者,必然是对生活满怀信心者!正是这些修辞手法,绘出了日的光华耀眼的形象,星的闪灼变幻的魅影,和云的绚丽多姿、舒卷自如的形象!

(二)物解为民显襟怀

顾词人“观”词中所观的对象,日也好,月也好,星也好,云也好,都既是美丽的天象,也是智慧逼人的仁人志士,总是千方百计、默默无声的为人类争作奉献。有的如日金光万道,只争贡献;有的如星辰明灭变幻,宣示世事难测,但又是指路之心,永恒不变,永远闪亮!有的如云虽色彩变幻,迷人万状,却总是告人,勿为色迷,误入歧途,应记苦尽甘来,胜景在后。这种双关、烘托,物解为民(人),不仅仅是所举者如此,其他《喜朝天•观天》、《瑶台月•观月》等,也是如此,都付与了志士、智者的情怀,自有“千种情”,与人“百年伴”(月),让人“心田花开”,“情连九垓”(天),可知这些自然天象,都在为人类争贡献,述甘苦,示前程,这一切其实都是词作者(观者)的襟怀展示,物犹如此,人焉能后!这种方法正是古贤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闲处作奇峰”(来鹄);“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宋太祖咏日);“频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写蝉);“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写夕阳西下);“蛙声哪复论公私。”(梁晋竹写青蛙);“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咏蛙)。咏天象也好,咏物也好,都是展示作者的襟怀也!

(三)词采斑斓诗味美

顾浩同志创作词作时就非常重视作品的诗味,作品实践不负所想,这些观词堪称诗味浓郁,色彩斑斓。试从下列几方面来看。

境界高。顾观词中的高境界重点体现在所写的客观对象,都是形神融汇,形的特色鲜明,日则是日,“天灯一盏,金光万道,驱尽朵朵云烟。”;月则是月“莫道阴晴圆缺,一样玉轮转”;咏日者不可移用于月,咏月者不可移用于日。虽然朝阳东升“驱尽朵朵云烟”,“月出东山”,也一样“烟消云散”,但却是只有日、月才能对号入座。而日、月之“神”则都是和悦安祥,与人为善,尽心尽力,为人贡献,而不是高高在上,傲视万物,或者自诩自得,飞扬跋扈。不为浮云掩日月,自缘身在最高层,词写高情、高人倾情,从而构成了全词的高境界。

形象美。如写日的“团团笑脸热心肠”,正是慈祥长者的美好形象。如写星星的“正千里灯亮,万家珠列”,群星灿烂,一望无际,“时现时隐,或明或灭”又有动势之美。正和郭沫若的名作《天上的街市》一样优美开阔。如写云的,不仅“铺绸堆锦”有色彩斑斓之美,又有“一霎掩翠,翻浮墨,腾乱絮。”更有云彩的变幻之美。“浮墨”、“乱絮”也是云催倾盆雨之前奏,不让“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而多豪婉结合之美!

顾之观词的形象美,正像各有风华的人物,自然自在的展示自己的形象,虽然有的光华逼人,有的柔媚亲和,有的活跃多姿,但多是环肥燕瘦,各具其美,他们的整体形象又各具美质,各有特色,组成了所观对象的形象美,组成了各词的形象美!

构思巧。顾的观词构思十分精妙,细看来有四条线索。

一条是物的特色。如“观日”,抓住“日”的恒久、无偿的发射光和热。从而写“热心肠”、“只送暖”,让世上“花也新鲜,果也香甜”等等。每个情状都是非“日”莫属。如“观星”则抓住星星的既有“时现时隐,或明或灭”的群星,又有亘古不变的大熊星座,北斗七星高,为人指方向。这些也是星星所特有的。词人再在其中穿插美好神话“银河”与“鹊桥”,“银河斜,鹊桥常连两岸,车腾马跃!”星星的特色就十分鲜明。如“观云”则抓住“云”的色彩众多(彩云、白云、乌云),变幻难测,从而写其“笑溢玉宇”和“情深泪多”,“纵描千姿,难道神态半句!”如此,“云”之特色也随构思而鲜明。

一条是所观对象之变化情状。如观“日”,从旭日“东升”写到“当空照”,写到“依依西沉”,再写到“无论昼夜和阴晴,红红日,总跃心田。”这是日出日落全过程。如观“星”,从夜幕初下群星初现到“银河斜”夜色深沉,再晨星寥落,仍见“北斗指向”,也是全夜星空景观。如观“云”,主要写“云”的圣手难画的变化神态。写“云”的飘浮不定,似居无定所,行无定处之“远行客”。再写色彩多姿,彩云则似天仙锦衣,积雨乌云则带来“倾盆暴雨”和雨过天晴,彩霞彩虹,令人注目。“云”的特色一路写来,十分鲜明。

一条是观者的感受。观者的感受,从来是观类词的血脉,“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古贤有许多示范。顾观词的感受,既有总体的积极、开朗、乐观,感慨振奋有为,也有对所观不同的对象的不同感受。如观“日”,则强调的感受到“无论昼夜和阴晴,红红日、总跃心田。更悟得,索取患多,贡献怕浅!”如观“星”,则凸出星空虽万家珠列,但也会产生“迷乱”(迷乱的星空),只有依靠北斗,才能永不迷航而“捷报纷如雪”!任何时候,不能目迷珠光而忘方向也!如观“云”,作者的感受是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难测”,彩云也能变成乌云催来倾盆暴雨,只是应有风雨过后,必有彩虹的乐观心态,才能不负美景,不负人生!

这些不同的感受,正是这些观词的线索。

一条是上下片情、景、感的转换。顾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兴感。但细看来,各词多有不同,总是由所写的题材内容来确定的,情、景、感的安排呈现多彩多姿。

如观“日”,上片写红日初升到当空朗照之景,“只送暖,不计华年”是感,是推想。作者崇敬、欣喜、乐观之情则从颂“日”传出。下片只“依依西沉,彩霞片片”是景,其余都是兴感、抒情。上片是景多、感少,情含景中;下片则是景少感深,情满篇章!

如观“星”,上片景感杂陈。“堆堆颗颗”到“万家珠列”是景,“天堂好生意”到“心诚意切”是感。下面“银河斜”三字是景,再接“鹊桥”两句是推想,是感。词人感叹星空奇幻难测之情也随之传出。下片“遨游太空,翻阅天书”等,一派浪漫想象,只“北斗指向”一句是景,其余全是观“星”兴感,望“星”抒情!是景少、感多、情富!

如观“云”,上片只“铺绸堆锦”和“换装更衣”是景,(“换装更衣”还是暗写景),其余全是兴感、抒情,是感、情远多于景。下片则景、情、感相当,从“一霎”到“暴雨”是乌云翻滚,暴雨倾盆之景。“然高风”二句,则是推想之景,而非当时所观实景,实际上是以想象之景发当时兴感,抒“苦尽甘来”之情,结尾两句写妙笔难画“云”之变化神态,仍是兴感、抒情,延伸世事变化难料之感,和叹“云彩”变幻难以描画之美!补足题意,充实观“云”之感。

由此可见顾词之构思可谓总体虽多统一,每篇却各有精采!

语言俏。顾词语言创作多吸收了文言白话之长,多精当俏丽,生活情趣,文学气息,都很浓。锦词佳句,俯拾即是。如“团团笑脸、热心肠”通俗形象写太阳之温暖可爱,直似佛祖面目。如“花也新鲜,果也香甜”对偶精妙,准确写出红日的“光合作用”,颇具现代科学意味。“索取患多,贡献怕浅”八字结句,也是意味深长的对偶,俏丽而含蓄!观星、观云同样也佳句连连。有的还多弦外之音,如观“星”中的“飞驰过,心诚意切”虽说是天从人愿,也是勉励告诫天堂好主意是要人真心向善,意诚福至。观“云”中的“然高风过后,彩桥举”也同样含蓄有味,精当俏丽!

综上境界高、形象美、构思巧、语言俏四个方面解读,可证顾词词采斑斓,诗味浓郁。

下篇 耳听天地心――说“听”词

顾浩同志的“听”词诸作,同样激扬婉丽,风华万种。也举三例来解析品赏。

清风满桂楼•听风

身周无影,耳边谁声?呼呼习习,谁个漫话到三更?桂婆娑,未名舞曲谁哼?云海千军涌,谁横空、号催远征?转眼里、夜雨激烈,双响谁铿?繁星满石城,凭窗谁筝?看遍地落红,飕飕知是谁扔?庭院快步,哗哗谁伴程?系万古高风,君猜取、谁与长绳?失人间正气,天堂谁登?

潇潇雨•听雨

现在是几更?谁倾盆,唤回我梦魂?似银钎击地,玉珠敲窗,鼓乐闹春。木床草席竹枕,卧听落纷纷。心随哗哗去,进村串门。面对天河倒泻,问张王李陈,积水可深?越久旱田野,咝咝一抹龟痕!嘀嗒声中,山乡塘满流涨,万户碰金樽!过大街小巷,潺潺遍洗浊尘!

声声慢•听蝉

忽高忽低,时断时续,何情何意何绪?声声变幻无已,怎解其曲?阵阵垂首嘶号,是不是酷暑难御?突然音色惶惶,可因还有风雨?凄凄短叹长吁,试一问:甚事眷眷如许?孤鸣丛绿,为念远飞儿女?更听此唱彼应,这交响谁主律吕?闻吟罢,君猜我又拾几句?

从中华诗史看来,关注、摹拟万物声象一直成为作者展示才情襟怀的题材。以往诗词作品中写声音,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声;一类是社会之声。自然之声包括风号雨啸,浪吼雷鸣,山摇地动,泉鸣溪潺等等。社会之声,则包括人嘶马喊,鸡鸣犬吠,夏日蝉噪,秋夜虫吟等等。自然之声,多系无生命之声;社会之声,多系有生命之声。但不论是自然之声或是社会之声,在诗人艺术家耳中都是“声声入耳”。“万壑有声含远籁,数峰无语立残阳”。总是受到关注的,许多文学家因创作了写声之文而名声大著,如宋玉的《风赋》、如著名唐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之声的和欧阳修的《秋声赋》。但是,细看古贤写声作品(包括一些篇章中涉及的非专门写声的,如《琵琶行》中的几句),多为闻声兴感,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愁,与顾词不同。顾词写声有多重美质、内涵。

细品这三首词深感其新颖别致,识见卓异,既有各所听事物之声的特点,又有丰富的弦外之音,试从下列几方面来论述。

(一)变无形为有形,变泼妇为爱神

风,现代科学说是法是空气流动所致,历来无形,人们只可感受,而难以捉摸,“捕风捉影”就是说的是虚构之事。宋玉的《风赋》说风有雄、雌,是将风拟人,劝谏王爷的,既没写到风形,也没写到风声。顾词却生动地写出了风的声音,由绘声进而绘出风之形。“呼呼习习”,正是风声,“漫话”漫话之声也是风声。舞曲“哼”声、军“号催远征”、“双响谁铿”、“筝”声、弹筝之声、“飕飕”等,都是风声。正是这些大小、高低、如筝似歌,如鞭炮、如军号的声音,在我们眼前勾勒出了风的形象。

顾词以“声”将风由无形变为有形了,这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这是一个美好的与人为善、劝人向上的形象。

在现代科学里,风是无形的,可是在古老的神话里,风是有形的,是一个妇女,名叫“风姨”,是个老泼妇!凶悍无情,嫉妒,“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镜花缘》里还说“风姨”设局害百花仙子。《聊斋》作者还被花神召去写讨风姨檄文!可见,风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个泼妇形象,与顾词中的风形象迥然不同。

顾词中的风在寂寞夜深伴人漫话(聊天),有时自哼舞曲伴舞,有时又吹响激昂军号,励人远征,有时与雷雨闪电合作为友,放起震撼人心的双响,有时又向世人献一曲古筝,并不断劝告人,要系万古高风,要盈人间正气!……一副与人为善、与人为友、劝人向上的好心肠!分明是爱神形象。顾词中这种对所听之声扬善崇美,不仅听风是如此,听雨、听蝉皆如此。

(二)变无情为有情,变为己为人

鬼才李贺名句“无若有情天亦老”,是说天是无情的。其实不仅天是无情的,自然万象、人间万物,除人和一些高级动物而外,都是无情的,这是由它们的本身特性决定的。“月如无恨自长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月有恨、花有情都是诗人赋予的。

可是顾词中自然之象,虫鱼之类,都是有情的,这个情是由他们的声音传出的。它们的情还是丰富而多样的。如风,去泼妇之凶悍,变爱神之亲和与人为友,与人为善,劝人向上。如雨,不仅配合人的盛世欢欣,解除人的久旱忧虑,来“玉珠敲窗,鼓乐闹春”,滋润龟裂的农田(丝丝一抹龟痕!),贮满枯涸的水库(“山村塘满流涨”),让千家万户放心开情畅饮(“万户碰金樽”)!给人带来无限欢乐,真是风雨也是(似)人有情!不仅如此,雨声,还触动了人的公仆情怀,让人“闻雨起舞”,“心随哗哗去,进村串门”,“问张王李陈,积水可深?”这也是雨的启人爱民之情!

顾词还使这些物的行为原是为自己今变为别人。例如风,本是空气的流动,是空气自身的本能而已,无所谓为别人而起而作的,可是在顾词中,“风”,是善解人意,促人上进的。如雨,是水气凝聚而成,落到地上,也是自然现象,大雨也好,微雨也好,都是积蓄太多饱和了,在大气中待不住了,才降落人间的,山间、海上,田边,院里,都是为了解除自己的饱和状态,而不是为了其他!可是,如前所述,在顾词里,雨,也成了渭何人者!这种变无情为有情,变为己为人,在《听蝉》中更为具体化。蝉,在古今诗词中常被吟咏,仅唐诗中就有许多锦章佳篇。例如:

蝉 虞世南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三首诗都是以蝉喻人(喻己),或写居高声远,应深自惕励;或写被冤入狱,申言难进,比蝉不如;或写位高境艰,声多无用,清高相励,与蝉相似。都是取蝉之某一特点来写自己襟怀处境。蝉在他们词中只是客体。顾词与之不同,是以蝉为主体,为一感情丰富,忧国忧民的人,朝朝蝉鸣,实日日吐心。开头三句,写断续蝉声,显示了无限的感慨、意愿和情绪。下两句进一层蝉声,随时随遇,变化,衷曲难解。再下写蝉声的两种类似哀鸣,推想其是否因酷暑和风雨(世态炎凉)灾祸。整个上片,以蝉声表蝉心,生命存在,发声不止,高低不断,顺逆无休,志者情操,可见一斑。下片续加深化,开始五句(到“远飞儿女”)凸出“凄凄”,并推想是否宿愿牵心,儿女挂肠。这是人之常情,智者尤甚。再下两句,写还有其他蝉声与之“此唱彼应”,似在求友,求助,求知,求领唱者(能“登高一呼,从者云集”之人)。末二句很有趣,类似“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与蝉告慰、对话。趣在不似虞、骆、李等将蝉引为同调,而是请其猜测,似调侃之语显示了旁观者清的诗人本色。这种含蕴深厚的声音,引动了他多少诗情,得到了多少佳句,也有点儿“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情味。以此结尾,别有情趣,别开生面!听蝉得诗,出人意外,又在意料!

听蝉词作变无情为有情,变为己为人的词意,有力而巧妙写出!

(三)借听声、绘声,表达听者的襟怀情愫

顾浩同志的听词还有一大特色是借听不同之声、绘不同之声,展示听者的襟怀情愫。世上人有良莠,声有乐哀,可是同一声音在不同的人耳中有不同感受。委琐软弱者“闻鸣镝而股战”;亟思求贤者,“听颦鼓而思大将”;激昂志士听“风萧萧兮易水寒”而奋起,祖逖“闻鸡起舞”,……这也是正常情理,然而,听声之作,确实是人的素质的晴雨表。

顾词展示的听者的襟怀、情愫是公仆情怀、达观进取和心系诗词。这三点在前述的解析中已多提到,这里就简要的集中汇合一下。

公仆情怀。前文曾分析观风、听雨时曾说这些词不是如古诗词中的闲情逸致,吟风弄月,词中的所体现的自然之物启发人的公仆情怀,其实也是展示了词人自己的公仆情怀,词人身为省委领导成员,一贯持公仆之心,这点在多篇作品中表露,所以在听雨这些词中显现,是自然、必然的。

达观进取。词人的达观进取襟怀,在词中有多处展现,前文曾述过词人听蝉声呜咽,劝慰其不必忧郁,要着眼生活中美好欢愉,要改变低沉的呜咽,要唱出昂扬的交响,这种达观进取的情怀,又不仅仅存在这些词句中。顾浩同志许多词作中都活跃起这种达观进取,如经历几度雷霆,要人“扬眉一笑”而已(《青松礼赞》);如面对谣琢(闲言)“一笑后,还倍增虎劲”(《深夜梦荷记》);如面对种种意外,是“我无心对花,有意凭栏”(《登玉女峰》);如面对流言诽谤,“扬眉一笑又何妨?”(《思友人》);如劝同窗友人“闻鸦休惊诧!”(《雨夜寄友》);如梦友人“衷肠久郁一吐后,更觉得地绿天蓝”等等,都体现了词人的达观进取情怀!

达观,从来是中国文人美德,陶渊明“性达形迹忘”;王勃“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杜甫“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但古人多指人宽容大度,不计个人得失,淡于名利,实际上是一种能忍自安的明哲保身,所以往往都是横逆、坎坷逼人来时,都是“退一步天地宽!”可实践往往是退一步天地更不宽,而且越退越不宽,为何呢?因为只是达观,而无进取!所以达观必须与进取并驾,达观才能产生积极效应。顾词中可贵处正是达观伴随进取,“一笑后还倍增虎劲!”达观优化了进取也!

诗文情愫。顾词中展示的诗文情愫,更是词人所独有的。我曾接触过词人的亲属、秘书、友朋,他们谈起顾浩同志,都说顾词人除公务外,就是读诗作词在日常交往中,都异口同声说,看样子不像官员而像诗人。驾驶员同志更介绍说,各种在外的会议散后,顾词人从不打牌也不串门,都是伏案写作。顾浩同志也曾亲口告诉我,他就是嗜好诗词,爱读、爱写。这种与生俱来的诗缘正是诗文情愫,这种诗文情愫在其作品中也是多处闪现。观日、观月作词,听风听雨作词,听蝉,也要蝉猜猜,自己又拾到几个好句!

有关蝉的诗句范文4

鹧鸪作为一种意象,在送别诗中经常见到,借以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中说:“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末句写茫茫的白苹遮住了远去的征帆,和鹧鸪的啼鸣静动相应,深深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鹧鸪叫声悲婉凄切,后多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清代尤侗的《闻鹧鸪》中说:“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诗中写困顿不堪的征人在夕阳西下时,偏又听到了鹧鸪的啼鸣声。最难以忍受的还是前路的重重关隘,使人无法前行,而鹧鸪不知疲倦地啼鸣,更增添了征人的凄苦与怅惘。

鹧鸪喜爱雌雄对啼,也有诗人借鹧鸪来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象征爱情和美。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双双金鹧鸪”,李珣《菩萨蛮》中的“双双飞鹧鸪”,顾夐的《河传》中的“鹧鸪相逐飞”都是男欢女爱的象征。

古诗词中的“鹧鸪”有时是乐曲的名称,有两种情况。一种指当时流行的乐曲《鹧鸪曲》,曲调哀婉清怨。为这个曲子写的词,大多抒发相思别恨。如唐代郑谷的《席上贻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诗人的思乡之心早已被歌声撩动,如果歌者再唱《鹧鸪曲》,诗人会更加不能自已,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另一种指歌唱男女爱情的《鹧鸪词》,如宋代周紫芝的《鹧鸪天》(下阕):“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昔日欢聚的回忆,一个调弦抚瑟,一个拨动炉香。在这无限温馨的情境中,又同唱欢快的鹧鸪词。可是这个和谐的生活场景已成为过去,更加衬托出今日的孤栖寂寞。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原诗是“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时,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首联概写鹧鸪的形貌流品习性。颔联是诗眼所在,“雨昏”、“花落”的春暮,鹧鸪声繁而凄切,这样的气氛描写为后面游子佳人的心理感受作了烘托。颈联写游子闻鹧鸪之啼而伤心落泪,并由此而想象佳人独居,也会因唱罢鹧鸪曲而愁眉不展。尾联又进一步从环境上加以渲染,在那辽阔的湘江边、寂寞的苦竹丛中、日暮黄昏之时,令人不堪再听的鹧鸪声偏是你一声我一声相呼相应,这就更加重悲凉情绪。郑谷这首诗善于运用气氛渲染和环境烘托,创造了一个鹧鸪声啼客子愁的迷茫境界。他也以此诗而闻名,并被誉为“郑鹧鸪”。

乐府诗中有《鹧鸪词》的题目,在内容上主要是表现愁苦之情,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如唐代李益的《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斑竹与鹧鸪构成了一幅有静有动的画面,烘托了女主人公思念远方情郎的愁绪,含蓄而有韵致。宋词中有“鹧鸪天”词牌,首见于宋祁的词集中,抒写的是哀怨愁苦的情感。后来的词人们在创作时把范围扩展到很多方面。

古诗里的昆虫

蟋蟀,属于直翅目蟋蟀科,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其鸣声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备寒衣,所以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蟋蟀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其中有“季夏之月,蟋蟀居壁”、“处暑蛩鸣”、“立冬蟋蟀入室”等诗句。唐代以后题咏蟋蟀的诗歌越发多起来。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到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文人雅士对蟋蟀的鸣声又有着独特的感受。白居易的“惜渠止解能催织,不识穷檐机轴空”,杨万里的“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陆游的“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都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苛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读来令人悲愤。

蟋蟀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诗家吟咏此虫,多以此出笔。如戎昱的“蛩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白居易的“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蟋蟀彻夜不停的鸣叫,令人愁肠百结。

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常见有鸣蝉和寒蝉。鸣蝉俗名知了,古称蜩,在夏天出现,鸣声粗犷亮。寒蝉在深秋时节鸣叫,又称秋蝉。

蝉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的“夏”形似蝉。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蝉形的文饰。《诗经》中也有“仲夏之月,小暑蝉始鸣”、“五月鸣蜩”等诗句。

古人认为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饱而不食者蝉也”(《荀子大略》)的说法,所以常常用来形容清高纯洁。“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虞世南《蝉》),体现出一种清俊高逸的人格气韵之美。诗人借此道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蝉是弱质昆虫,有不少天敌。正如曹植《蝉赋》中云:“苦黄雀之作害,患螳螂之劲斧,毒蜘蛛之网罟,惧虫草之袭予,有翩翩之狡童,运微粘而我缠。”特别是秋风一起,蝉的生命也就将近终了,因此诗歌中多用秋蝉渲染悲凄愁苦的气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面对着长亭,又是傍晚时分,凄切的蝉声更加重了离人的愁绪。

螽斯,属于直翅目螽斯科。螽斯也叫斯螽,俗称蝈蝈,早在《诗经·周南》中就有记载:“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全诗用六个迭字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穷冬无大雪,三月无阴雨。早气产螽斯,戢戢遍禾黍。一日父生子,三日子如父,四日子复生,五日孙见祖”(蒋廷锡《螽斯》),诗人在这里用螽斯的多而能食对贪官进行了尖刻的讽刺。

古人还把螽斯视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孙繁盛,故有“螽斯延庆”之说。《明宫史》中就有记载,以螽斯命名宫门,希望皇帝借此感触动物的生机,多生后代。

莎鸡,属于直翅目螽斯科,也称络纬。最早见于《诗经·七月》:“六月莎鸡振羽。”

有关蝉的诗句范文5

晚凉可爱,是黄昏人静,风生萍叶。谁做秋声穿细柳,初听寒蝉凄切。旋采芙蓉,重熏沈水,暗里香交彻。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

老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可惜良宵人不见,角枕兰衾虚设。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银河西去,画楼残角呜咽。

【前言】

《念奴娇·晚凉可爱》是宋朝朱敦儒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秋夜景物的点染,表达出词人的情意,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同时词人又巧妙地化用古代诗文,自然贴切,已臻化境。

【注释】

①念奴娇:著名词牌名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歌伎,名篇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赏析】

这首悼亡词,写得深曲婉转,语淡而情深,是见作者之词品颇高。

开头“晚凉可爱”一句领起了上片词意。经过炎热的夏天,到了初秋夜晚,有些凉意,颇为喜人“是黄昏人静,风生苹叶。”夜深人静之际,习习的凉风吹来,使人郁闷之感全消,就是这个可爱的晚凉之夜,勾引起词人对往事的回忆。“风生苹叶”本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的文句。

“谁做秋声穿细柳?”这个反诘句式,显出了词情的波澜,表现出倾听的神情,穿过细柳传入耳鼓的是寒蝉鸣叫的凄切之声。“寒蝉凄切”原为柳永著名词篇《雨霖铃》的首句,此句断断续续的蝉声,引起了词人的“凄切”之感,似乎更深切地反映出他蕴蓄内心深处的悲凉情绪。“旋采芙蓉,重熏沉水,暗里香交彻。”是虚写,重化用古代诗句抒发情怀。《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末两句尤切合词人的境遇,不同的是彼为生离,此为死别。南朝刘宋时期的乐府民歌中有一首是:“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这首诗是用香和炉的密切关系来比喻男女情爱的。此处词人偏写沉香犹存,山炉已杳。接着道“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独卧”一词里隐含着酸楚,透露出悼亡的词旨。

有关蝉的诗句范文6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前言】

《齐天乐·蝉》这首词借咏秋蝉托物寄意,表达国破家亡、末路穷途的无限哀思。开始由蝉的形象联想到宫女形象,由宫妇含恨而死,尸体化为蝉长年攀树悲鸣的传说,为全章笼罩悲剧气氛。

【注释】

①“一襟”句:喻蝉是饮恨而亡的宫女怨魂所化。

②凉柯:秋天的树枝。

③瑶佩:以玉声喻蝉鸣声美妙,下“玉筝”同。

④“镜暗妆残”二句:谓不修饰妆扮,为何还那么娇美。魏文帝宫女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

⑤枯形:指蝉蜕。

⑥消得:经受得住。

【翻译】

宫人忿然魂断,满腔余恨无消处。化作哀苦的鸣蝉,年年栖息在翠阴庭树。你刚在乍凉的秋枝上幽咽,一会儿又移到密叶深处,再把那离愁向人们倾诉。西窗外下过了一阵疏雨,我奇怪,为何你的叫声不再凄苦,反而好似玉佩在空中流响,又像佳人抚弄着筝柱。明镜已变得暗淡无光,你也无心打扮装束,而今又是为了谁,你却鬓发尚如此娇美?

金铜仙人离开了国度告别了故乡,流下的铅泪如洗,可叹她携盘远行,再也不能为你贮存清露,你残弱的双翼害怕秋天,枯槁的形骸阅尽人间的荣枯,还能经受得几次黄昏日暮?凄咽的残鸣尤为凄楚,为何独自把哀愁的曲调反复悲吟,一时间变得如此清苦。你只有徙自追忆那逝去的春风,吹拂着柔弱的嫩柳千丝万缕。

【赏析】

王沂孙生活于宋末元初,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一丝极深的抹不去的痛。在这首词里,词虽隐晦纡曲,却也深婉有致,借咏蝉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思考。

“一襟余恨宫魂断”。起笔不凡,用“宫魂”二字点出题目。据马缟《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为齐女焉。”词中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词的起笔直摄蝉的神魂,从而避开了蝉的环境和形态。“年年翠阴庭树”,齐女自化蝉之后,年年只身栖息于庭树翠阴之间,于孤寂凄清的环境之中处活着。写蝉在“翠阴庭树”间的鸣叫声。它忽而哽咽,忽而哀泣,声声凄惋。蝉在哀鸣,如齐女魂魄在诉怨。“离愁深诉”承上“宫魂余恨”,“重把”与“年年”相呼应,足见“余恨”之绵长,“离愁”之深远。

“西窗过雨”,借秋雨送寒,意谓蝉的生命将尽,其音倍增哀伤。然而,“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雨后的蝉声却异常宛转动听,清脆悦耳,恰如击打玉佩流过夜空,又如玉筝弹奏声在窗外起,令闻者极为惊讶。“瑶佩流空,玉筝调柱。”形容蝉声,它使人联想到有这样一位女子:她素腰悬佩,悠然弄筝。这位女子或许就是齐女宫魂生前的化影吧!一度欢乐与“西窗过雨”后的悲哀相对照,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对比。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是赋蝉的羽翼,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却仍然是一位幽怨女子的形象。女子长期无心修饰容颜,妆镜蒙尘,失去了光泽。既然如此,此时何以如此着意打扮?不甘寂寞还是心中有所期待?这里的“为谁”和上文“怪”字呼应,实为怜惜。

上片咏蝉,从正反两面互为映衬。转而写蝉的饮食起居。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词从“金铜仙人”故事写入,含意深远,用事贴切,不着斧痕。据史载,汉武帝铸手捧承露盘的金铜仙人于建章宫。魏明帝时,诏令拆迁洛阳,“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李贺曾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有句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以餐风饮露为生的蝉,露盘已去,何以卒生。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写哀蝉临秋时的凄苦心情。蝉翼微薄,哪堪阵阵秋寒,将亡枯骸,怎受人世沧桑。

“馀音更苦”,蝉之将亡,仍在苦苦哀鸣,令人顿觉凄苦异常。“馀音”与上片“重把离愁深诉”呼应。“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清高”意谓蝉的本性宿高枝,餐风露,不同凡物,似人中以清高自许的贤人君子。哀音飒飒,苦叹造化无情,结局竟如此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