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示儿范例6篇

陆游示儿范文1

都说人将死时,会有许多话要说。其中大多数人都是财产分配问题,但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将死时并没有说到财产半字,却慷慨的写下一首诗:死去元之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示儿》。而这位即将西去的老人,就是宋朝的大诗人———陆游。

天已暗下来,屋里的烛光亮着,陆游躺在床上,目光空洞,心情异常沉重,呼吸十分急促。他已快要溘然长逝,到天国去了。可他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事。这时,他对着月光长叹一声:“唉———祖国未统一,我大宋还是四分五裂呀!”两颗豆大的泪珠飞快的滑过脸,世界也好像停止了转动,四周静静的。忽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来,屋子里进来很多人,他们都是陆游的亲戚朋友。

妻子为陆游梳了头,洗了脸,等着陆游说话。“纸、、、、、、”陆游终于开口了,却说的断断续续,有气无力。一边说,一边指着书柜。可能声音太小,没有听见。陆游把儿子叫来,贴在耳朵上说了句话后,儿子立马从书柜找出了一个竹皮的小本,陆游抽出笔,挥笔写了《示儿》,话重心长的说:“儿子,父亲死后再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了,再也看不到祖国统一的壮丽画卷了,你要记住,一但祖国统、、、一,一、、、定要告诉、、、我、、、”大家听了,个个为陆游游这种爱国心感动了,而陆游游却已带着遗憾西去

陆游示儿范文2

【案例1】

师:(出示挂图)仔细看图,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

生:陆游在冬天的夜里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师:还画了什么?

生:翠竹、苍松。

师:你认为翠竹和苍松有什么特点?

生:坚强,有韧劲。

生:坚韧不拔。

师:读书需要怎样的韧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

【点评】插图形象生动、画面精美,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利用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相关性,运用探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也渗透了课文的思想内涵。由于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变得跃跃欲试了。

【案例2】

师: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自由读古诗,找出读不懂的地方,待一会儿互相交流。

生:“无遗力”是什么意思?

生:不留余力,工夫全用在读书上。

生:“老始成”是什么意思?

生:到老才有所成就。

生:“绝知”是什么意思?

生:深切地理解。

师:绝,单独的意思是极、最。

生:“躬行”怎么理解呢?

生:亲自实践。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诗句中词的意思,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点评】改进“主导”,引入“主动”,教师只说了一个“绝”字的意思,便顺利完成了古诗词义的教学。对古诗具体词语的解释一定不能忽视,因为古代的词语与现代的词语意思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让学生望文生义。

【案例3】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生:古人做学问是不留余力的,青壮年时花的工夫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生读)

师:陆游想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观点?

生:读书要勤奋,要持之以恒。

生:读书不能急于求成,到老了自然会有所成就。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师:就是说读书要与——

生:实践结合。

【点评】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拾级而上,解决了诗句的意思。有效的设问把学生推到了语言的深处——古诗内涵的品味,朗读也升级成了品读。

【案例4】

师:我们换一种节奏来读诗。(投影映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子聿取得一点成绩就滋生骄傲情绪,于是陆游说——(生齐读诗句)

师:陆游想提醒贪玩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才能超越父亲。他说——(生齐读诗句)

师:在寒冷的冬夜,在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微弱的灯光,慈祥的诗人陆游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儿子,他说——(生齐读诗句)

师:窗外是凄风苦雨,北风吹来的地方,是胡人铁蹄下的中原遗民。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未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儿子——(生齐读诗句)

师:面对陆游的谆谆教诲,子聿又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

【点评】节奏——诗的鼓点,随着律动的改变,品读出现了另一种境界——涵泳。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涵泳诗句,力图让学生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前面是读懂了诗,现在就是读懂了作者陆游。精巧的小练笔试图从另一头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沉浸在自己就是子聿的忘我境界。

【总评】范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既遵循了教材的“序”,也遵循了学生心理的“序”,通过两者的融合,突出地表现在引导学生于“读”上下工夫,引领他们循序渐进地步入了诗的情境,让诗的味道更浓,更醇。

1.原境之读——重于理解。古诗阅读教学之读,是古人和现代小学生的对话,必须重视原境的复原,通过准确理解古诗的含义,为古诗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关键的一步。如何引领原境之读?一是通过课文插图翠竹和松柏的寓意与课文意境的相关性,从整体上理解古诗;二是采用了“个体自读”到“同班合作”的方式,教师改进了“主导”方式,引进了主动,活跃成为了课堂显著的特征;三是通过对陆游心境的合理揣摩,引领学生入文本之情,入文本之境。

2.意境之读——品味诗趣。古诗阅读教学之读,必须重视文本的意境开掘,这节课采用设置语境引读的办法,引领儿童与古诗的作者对话,走进古诗作者的内心;诗是流动的意象,改变诗的节奏,让儿童在流动的意象中品味情感;回归文本,走进作者,在朗读中领悟文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的深刻内涵。

陆游示儿范文3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

注释

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问的意思。

4、遗:保留。

5、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8、始:才。

9、纸:书本。

10、终:到底,毕竟。

11、觉:以为。

12、浅:肤浅,浅薄。

13、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4、行:实践。

15、躬行:亲身实践。

诗意: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生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的深刻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译文:

陆游勉励儿子: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青壮年时期肯下功夫,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毕竟还是不够的。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注重亲身实践。诗的后两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佳话。

创作背景

子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本诗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使人回味无穷。

作品鉴赏

特点概述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毫无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不要死读书,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当然自己不可以满足在这不完整的书本内容的东西了。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一个途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你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种独到的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大有裨益,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诗词解读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作者简介

生平概述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所写诗近万首,以及大量的词,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高。他的诗前期多为爱国诗,批评投降主义,主张抗战杀敌,收复故土,统一中国,慷慨激昂,雄浑豪放;后期多为田园诗,清新雅丽,平淡自然,有“小太白”之称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桧已死亡,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陆游示儿范文4

编号:

教学设计模板

语文

版本册数

课目名称

(示儿)

教学目标

1.体会《示儿》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基本读懂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

使用方式和意图

一、出示课本中的古诗和图片,导入新课。

(一)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

1.学生交流对陆游的了解。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

2.学生交流陆游临终时中国的情况。

(金兵南侵,南宋偏安,中原陷落,百姓凄苦)

(二)理解诗题的含义。

二、学生图文结合自学古诗,教师检测古诗自学情况。

(一)学生自学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初步理解诗意。

(二)学生在组内朗读古诗,相互纠正读音,并说明纠正理由。

(三)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朗读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四)齐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三、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

(一)在组内交流已经理解的字,向组员请教还不明白的字词。

(二)全班交流:

1.讨论古今异义词,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但”,只是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扫祖宗

“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

2.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

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扫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三)指名学生连贯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陆游明知死后万事皆空,还要叮嘱儿子家里祭拜祖先时把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告诉自己?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指名学生读,点评。

(二)教师范读。

(三)齐读,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五、拓展阅读。

(一)出示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二)教师点拨

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厩:马房。

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遗民:沦陷区人民。

(三)交流,提高认识

这首诗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写的,从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六、布置作业:课外收集爱国的诗歌。

课件出示诗人陆游的头像和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外搜集资料,对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认识,从而为深入学习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课件出示古诗诗句,充分让学生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古诗诗句,其中关键字词用红色标示出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读懂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件出示的诗句,加深对古诗思想内容的感悟。

课件出示补充材料,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加强对爱国诗人陆游的认识,感悟诗人的爱国热情。通过补充阅读爱国的诗歌,也扩大了学生阅读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示儿

陆游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陆游示儿范文5

沈园的千古留名却不是沈家的功劳,更不是如苏州园林一样有达官显贵居住,或是有价值连城的奇花异木怪石在其中。它的成名,是两阙词,与两阙词相连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那是一个大诗人和一个被时代埋没的美才女的爱情,悲伤、凄美、怨恨、惋叹,于是亘古。沈园,孤单地呆在绍兴,却也呼应着苏杭天下园林的半壁江山。

园子的产权主人是沈家,但园子的文化身份主人却是陆游和唐婉儿。我奇怪的是,就是在今天,这两个名字都是很有诗情画意的,一个风流不羁,一个温柔妩媚。历史上,这二人是表兄妹关系。男主人公陆游是中国诗坛上的一位大家,堪与李、杜齐名,尤其在存诗的数量上,已是登峰造极,经他自己删减后尚有九千多首,按黄金年龄30年计算,要不间断地每天写一首诗,此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唐婉儿与陆游自小青梅竹马,也许是受了陆游的影响,总之也是才情难得,二人走到一起,是情理之中的事。初婚的二人耳鬓厮磨、缠绵不尽,诗书功名都弃之不顾了。如在今日,可能也是悲剧,近亲结婚已是法律所不许了,故那阙痛彻心扉的《钗头凤》是注定要产生的。可巧的是,二人的定亲礼物就是陆家的一支凤钗,和这词牌名不知是不是巧合。

二人的结合刚开始一定是高兴的,变化发生在后来。这原因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得有几种解释;其一是说陆游的母亲见儿子沉溺于与唐婉儿的欢爱中,不思事业功名,为让儿子继续读书博取功名,拆散二人;其二说是唐婉儿太有才气,与陆游诗酒唱和,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这不仅招女人嫉,也招男人嫉,唐婉儿命中注定了一场婚姻悲剧,当然,这无损爱情。今天的人们来审视陆母的行为,都会片面。相亲相爱和沉溺酒色是有雷同的,望子成龙和强加理想有时也是一码事。这时陆游的行为如果他是皇帝,一定有人说他是昏君,唐婉儿就与杨玉环一样有罪名了。所以今天的我来看,陆游的母亲是不是棒打鸳鸯也不能贸然下结论。试想陆游和唐婉儿如果一直在一起会有后来的陆游大诗人和这段流传千古的爱情吗?或许也会“泯然众人矣”!

其实世界都一样,也许是人类的共同审美流变,流传下来的爱情都是悲剧,或是先悲后喜,或是先喜后悲,总是要流泪流血方可永恒经典,而且是人、仙、鬼通用法则。从这个角度看,我倒不为陆、唐二人的婚姻悲哀,因为他们的爱是完美的,我倒是替赵仕程悲哀,是典型的“留住你的人,留不住你的心”,但悲哀过后我又觉有一种敬佩,在那种封建年代,他是君子,是真正的“江南名士”。

陆游在与唐婉儿分开后,按照陆母的设定,开始进入科举仕途,可是悲剧连连。他尽管满腹诗书,被举为第一,但是因与秦桧的孙子同科,居然被除名,由此埋下一生的悲剧隐患。但是,这却成就了他作为一个杰出诗人的成长环境,他的诗作量之大、质之高也许就是这种磨砺所致。后来他曾随与他一起被誉为“南宋四大家”的范成大入蜀,成其幕僚,写就爱国诗作中的千古名篇,由一个柔弱的诗人演变成一个“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雄,树立起文化品格和人性品格的双重刚性。可悲的是他身处南宋,那是一个“只把杭州作汴州”的时代,就连刺字在背要精忠报国的岳飞也屈死风波亭,陆游的命运也不会有多大起色。越是在这样的时代,想报国的人越无门。后来陆游又被皇帝赏识,几起几落,直至最后告老还乡,还是在沈园用诗词呼唤已化作尘土的心中红颜。沈园,成为怨的起点,也是怨的终点,陆游和唐婉儿,用两阙词把沈园变成一个承载千古哀怨的地理坐标和文化符号。

我们无法体会那种场景,那么深爱的人在被逼分手十年后再相遇了,相遇在一个狭小的的园子里,各自身边有着丈夫和妻子,而心中却还是初恋般激荡,相遇而不能言,何其痛哉!四目相对,万语千言!更加不能忍受的是,豁达的赵仕程居然同意唐婉儿宴请(或说为在此饮酒的陆游敬酒),当双手接过酒杯的一刹那,目光不管是对视还是避开是何等的伤痛和哀婉,不能言、不能拥,一口烈酒,一道伤痕!此时的陆游带着仕途的失意,此时的唐婉儿也许还带着被休掉的伤痛,二人同时都有对彼此的爱的记忆和仍然深爱的温度。无法排解,无法倾诉,背影虽离去,芳香犹可闻,酒不解愁,摇头无语!于是,只有用文人的手段,抒发在字里行间。积淀了十年的感情,就着狼毫,饱蘸着浓浓的相思,渗透着对母亲、对世俗无奈的怨恨,流泻在雪白的墙壁上,墨迹酣畅淋漓,自此不再褪色,一阕穿透历史、洞穿有情人心扉的怨词破壁而出: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儿离去了,如果就此离去不再回到这个沈园来,故事又会是另一种模样,但是,她又来了,催她回来的,是爱。她也许还是来温习那种爱的温度的。蓦然,她轻移的莲步停了下来,秀目钉在白墙上的那阙词上,又已是数年的风雨,字开始暗淡,墙开始斑驳,但是在唐婉儿的心里,还是浓得像刚流出的血,从陆游心里流出的血,一滴一滴渗到她的心里。也许,此时她才明白,那个诗意飞扬的男人一直在心中装着自己,心,从没有分开过,和自己竟然都是这等思念,精通文墨的她再也忍不住,同样是挥起纤手,蘸着心中澎湃起伏的热血书就一阙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时代的限制,理智的提醒,礼教的约束,这个美才女选择了装和瞒!但是这种痛苦岂是她的娇弱之躯能承受的,一年之后,香魂逶地,唐婉儿带着对陆游的思恋香消玉殒,只剩下那面伫立在沈园的墙,见证着这一个怨恨生死的故事,沈园,于是开始摈弃风景,只用一个怨字挽留爱情和脚步,风雨难蚀!

行走在沈园里,我开始变得木然。古今中外,流传的爱情都是含悲带泪的,我们是不是也开始有了审美疲劳?现实生活中,还不知有多少比这更哀怨的故事,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现代人从陆游唐婉儿的身上,学会了放弃和忘怀,有的甚至学会了麻木和游戏。来来往往的脚步都是追求真爱的,但是不再作诗的人们总是把下一个想象成唐婉儿,一个一个放弃,一路一路找下去,结果只剩下失望和哀怨。最可悲的是,不是像陆游和唐婉儿,心中哀怨着对方,而是失败到不知为谁哀怨!速食主义和急功近利让人们没了装欢的耐心和瞒的承受,于是,愈见苍白和肤浅,自然不会流传千古,只好随风而逝!那首《十年》的流行歌,玩世不恭地唱,牵牵手就像旅游,你不认识我,我不属于你,却怎么就有了一种堕落的感觉。爱情,也许和月亮一样,有一个“抱缺定律”,一满就亏,与其有亏的伤口,不如留下一个待盈的期许!如今,不是没有悲剧,只是少了经典!

陆游示儿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低结构游戏;介入;指导;策略

缘起于一次低结构游戏。

今天我看到思雨(化名)和陆羽(化名)两个人在益智区玩起了瓶子游戏:他们两个把瓶子摆放得像小虫子一样,长长的,还拐了很多弯儿,两人有说有笑,玩得不亦乐乎。我表示很感兴趣,于是问他们两个这是什么,他们两个告诉我那是一条长长的蛇,后又说是一条大龙。我们班王铭哲(化名)是个小淘气,他看到思雨摆了那么长的一条龙,就来搞破坏,突然推倒了大部分瓶子。思雨和陆羽两个人很不开心。我就对他们说:“你们看这些瓶子倒得多齐呀, 你们摆的是长长的龙,倒下的时候也像一条大龙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倒下,真好看。”他们两个若有所思的样子,随后陆羽说:“刚才我看到了!”思雨却对我说:“可我没看见呀。”正说着,王铭哲就把剩下的一半瓶子给推倒了!“这不就看见了吗!”或许该感谢王铭哲这孩子,让思雨看见了瓶子倒下的样子。

我借机引导他俩:“瓶子倒下好壮观啊,你们能不能让它连着多倒几个呢?这样会不会更像一条大龙呢?”这倒是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王铭哲也参与进来,“我们摆一条长长的大龙吧。”我在旁边观察,他们摆了多次,每次摆的距离没有规律,很多次还没摆很长,就迫不及待地推倒,看看这些瓶子能不能连续倒下,结果失败了很多次。区域活动结束时,我们班建筑区的小才子胡穆泽(化名)说:“老师我见过这个,他们这个像……像……桃乐比……我看iPad上一推就一个个都倒下,好长好长呢。”我想他说的是多米诺骨牌,于是在区域活动结束后我给他们留了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后向爸爸妈妈求助,或是请爸爸妈妈帮忙查询多米诺骨牌的摆放规则。他们兴致都非常高。第二天区域活动时他们早早来到益智区玩瓶子游戏,互相分享着各自查询的成果,他们的摆放距离不再像之前那样一个挨着一个了,而是有距离地排长龙。孩子们的表现都很好,他们仍然实验很多次,每次摆放的位置和距离都稍稍有些变化,每次都叫我观看,最终成功了。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通过区角游戏,可以让幼儿对现实生活起到回忆、再现、想象的作用,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该怎么介入?

一、在区角游戏中要先观察后介入

幼儿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我们很多老师要么是任其自由玩耍,根本不去观察幼儿游戏情况。不观察就没有思考的过程,就不会对幼儿游戏进行分析,思考其指导措施是否益智;有的老师要么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指手画脚,或者大声呵斥。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老师对游戏的观察分析。

我认为,在幼儿进行游戏之前和游戏当中,我们老师可以先观察分析,然后再思考指导对策,进行游戏介入。比如,在构建“快乐书吧”游戏中,先让幼儿准备卡通软垫、布娃娃、破损的书、剪刀、贴胶、硬纸盒、纸板等。在游戏构建前,先让幼儿想想“快乐书吧”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在游戏中应怎么样体现这个主题。然后幼儿开始构建,笔者在旁边先进行观察。有的幼儿先把卡通软垫铺在地上,说是非常卫生整洁。有的幼儿直接把破损的书粘到墙上。有个幼儿则主张不要把整本书粘到墙上,只需要把破损的书的封面剪下来粘到墙上即可,我用赞赏的目光朝他点头。有的幼儿把布娃娃直接放到卡通软垫上。这时,有两个小朋友开始讨论,硬纸盒是用来干什么的?布娃娃直接放在卡通软垫上不是在睡觉吗?怎么是“书吧”呢?“书吧”是睡觉的吗?通过观察分析,我接下来介入指导的:创建的是“快乐书吧”,应该突出读书的主题;布娃娃躺在地上绝对不行的,不能体现主题。可以指导幼儿把布娃娃靠墙立着而不是躺着;硬纸盒的用处怎么体现, 可以用硬纸盒做成书桌;硬纸板可以做成凳子,布娃娃也可以靠这硬纸盒立着;墙上贴的破损的书的封面,让人看后了解是什么书,这个表现不错。通过这样的观察分析,就会知道接下来应该给幼儿指导哪些内容,怎样指导,所以介入前的观察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二、在区角游戏中要掌握时机及时介入

在哪些情况下需要教师掌握介入的时机呢?比如当幼儿在游戏中不知道怎么玩,或者在游戏中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在游戏中感到很被动,在游戏中需要进一步提升技能的时候,这些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及时介入进行指导。

例如,在带领幼儿玩建造屋顶游戏的时候,屋顶的类型有很多,如三角形屋顶、梯形屋顶、半圆形屋顶等,幼儿尝试搭建各种屋顶,但是在搭建这些屋顶时老是不成功。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介入指导,带领幼儿分析搭建不成功的原因,然后启发幼儿用其他方法来搭建。在进行介入的时候,老师要掌握时机,在介入之前要注意观察:如果介入过早,幼儿还没经历过失败,就没有经历;如果介入过晚,幼儿已经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可能不玩该项游戏或者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游戏上,就失去了指导的意义。

三、在区角游戏中教师以何种身份介入

在幼儿玩游戏的过程中,有些游戏是教师可以参与的,既是游戏的参与者,又是游戏的介入者。但是,教师要考虑游戏时以什么身份介入,这样在游戏中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又不会影响游戏的进行。

比如,在低结构“一起来开车”的游戏中,先让幼儿准备方形纸箱、橡皮条、彩色胶带、彩色笔、塑料碗、圆形等材料。游戏时,幼儿先把方形纸盒上面和下面的盖板剪掉,方形盒的两侧粘上圆形纸板并涂上颜色,当作车的轮子。盒子的前后方装上塑料碗做的灯光,用橡皮条把纸盒系住。然后幼儿站在盒子中,把盒子用橡皮条挂在肩膀上,这样就可以开车出发了。在游戏中,幼儿都是各自开着自己的车在教室里乱窜,玩得很开心。笔者分析:既然是汽车,司机应该遵守交通规则,所以游戏中可以设置一盏红绿灯;将方形纸盒装饰成不同类型的汽车,如公交车。可以在纸盒前方写上92,表示92路公交车;车辆行驶中,不能到处乱窜,应该是有秩序的,可以通过游戏让幼儿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游戏中,以乘客,汽车司机或者是交通指挥员的身份介入。分析完这些后,问小朋友:“老师也加入进来,做一名交通指挥员,可以吗?”幼儿都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先用彩色笔在一个黑色纸版上画两个圆圈,一个红的一个绿的,小朋友将自己的车依次开过来,我先用东西遮住绿色的,显示红色的圈,表示红灯亮,通行的车要停下来,即“红灯停”;然后遮住红灯显示绿色的圈,表示绿灯亮,通行的车可以继续前行,即“绿灯行”。老师的介入,游戏能顺利进行,同时培养了小孩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总之,游戏是魅力无穷的,我们要多观察,细思考,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当然,教师应该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多加了解,这样在开展区角游戏指导的时候,才能为不同幼儿提供相应的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