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爱国诗范例6篇

陆游的爱国诗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1

关键词: 陆游 爱国梦诗 主要内容 创作原因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爱国梦诗,是纪梦诗中最具特色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梦中表现最多的是诗人深厚而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他的爱国梦诗中,他“梦”见过:铁马冰河,自己驰骋在沙场上;北伐胜利,中原光复,金兵投降;跟随皇上御驾亲征,收复凉州……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经作过统计:“即如纪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陆游为何有如此之多的纪梦诗呢?本文从爱国梦诗的内容,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渊源的影响,以及诗人内在的独特个性因素等角度对陆游倾心创作的纪梦诗进行探讨。

一、陆游爱国梦诗的主要内容

陆游的爱国梦诗,描述的是一个忠实爱国者的“梦”,是自己救国救民的政治梦想和先进的社会理想在现实中不能成真、无法得到推行与实施的一种心态;同时,这更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共鸣,反而遭到误解、打击、排挤甚至陷害,因而处于济世无助、壮志难酬的处境,也就不由自主地借夜晚、借梦境、借幻觉甚至白日梦,在无意识状态下求得心理虚有寄托的抒写。这是一种人生幻灭感,是现实生活中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导致的心灵深处的痛苦,无法自我排解,只能默默无期地承受。陆游的梦诗中叙述着他一心报国、驰骋沙场的梦境,但那也只能是当年的记忆,美梦一旦碰触现实,就凝结成无尽的失望。因此,从内容上看,可以把陆游的爱国梦诗划分为以下几类。

1.报国梦。

陆游生活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矛盾最为尖锐的南宋时代,杀敌报国是他毕生的追求。诗人把“抗金救国、统一中原”视为自己一生的理想。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强压在心中的强烈而深厚的爱国情感在现实中不足以排遣,甚至还在他的梦境中汹涌澎湃。如《异梦》:“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诗人将其满腔热情与高昂志气,全部寄托“梦”的形式表现出来,又如“我亦思报国,梦绕古战场”(《鹅湖夜坐书怀》),以及“恍然唤起西征梦,身卧金牛古驿亭”(《独夜》),在这些诗中,到处充斥着诗人的拳拳赤子之心、报国之情。

2.回忆梦。

陆游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三年任满后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为干办公事,在南郑前线军营工作,这是陆游有生以来第一次以“从戎”身份投身于抗金收复斗争的最前线。因此,他常常在梦中追忆、回味这段军营的战斗生活,如:“梦觉空山泪渍衿,西游岁月苦。”(《梦至小益》)又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诗人欲重返战场、昂扬斗志的爱国情怀,唤起了他对前线和军营生活的回忆,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到:无论白天、黑夜,醒时、梦时,诗人始终惦记着“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这一永恒的理想。

3.失望梦。

陆游一生奋斗,一生辛苦,目的就在于坚持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的政治主张,与腐朽软弱的南宋统治者卖国求荣、苟且偷生的主张相冲突,因此,诗人只有在自己的梦中吐露报国无期、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哀怨,如《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云:“前来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当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这首诗写了诗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并且以当年泛舟东海、射虎南山的豪壮之举来强烈反衬目前寂寞凄凉、闲散投置的冷官生活。当他想到强虏未灭、中原未复时,不禁脱帽大叫,攘臂大呼,甚至连自己的宝剑也在床头发出不平之鸣,于是诗人的一腔悲愤之气就跃然纸上了。

二、陆游纪梦诗的创作原因

阿德勒曾说:“梦并不是和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的,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和表现符合一致。”可以说,梦是现实生活在人的潜意识中的一个映像,它与人的情感、欲望、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某种意想不到的默契。因此在研究陆游的纪梦诗歌时,我们发现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感”是此类诗中的一个亮点,然而诗人又为何选择“梦”来表达这份深厚的情意,寄梦抒怀呢?我认为这其中既有社会根源、文化渊源的影响,又源自诗人本身独特个性的内在因素。

1.国破家难的历史时代和个人遭遇的影响。

陆游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中级官僚家庭,童年基本上在战乱和逃难中度过,他有诗云:“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莽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见伏,往往经旬不炊爨。”(《三山杜门歌》)”后来金兵南侵浙江,陆游随其父陆宰及全家老小流离转徙,四处避难,饱尝了离乱之苦,对故土沦陷极感痛心;父辈们的爱国思想在艰难困苦中又浸透到他的心灵深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培植了他终生不忘忧国忧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陆游出仕后,本希望自己能够为国效力,救国杀敌,然而,他没想到朝廷如此黑暗腐朽,他不仅官职卑微,不受重用,而且屡次遭贬,英雄才略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更何况他一生的政治生活大都是在“奉祠”中度过的,正如他自己所言:“宦游强半是祠官。”因此,诗人壮志难酬,悲愤之余发出了“平生铁石心,志家思报国。即今冒九死,家国两无益”(《太息》)的悲叹。

现实的黑暗、社会的残酷,就像一场恶梦,把陆游的理想敲打得粉碎,诗人知道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了,只能无奈地借助梦境来表达,抒怀言志,以幻想来构筑现实,以梦境来寄托人生的理想,回味从前走过的实境,也梦到想象中的幻境,以此抨击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寻觅难酬的壮志。

2.儒、释、道等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多苦读儒家经典,喜习佛道之说,到了唐宋时期,这些思想更为盛行。陆游也不例外,他博学多才,不只宗六经,崇雅放郑,而且对佛道之学也素有所爱。在他传世的作品中,有关佛道禅理的文字很多,如:“《发华》之为书,天不足以喻其大,海不足以喻起深,利根之士,一经目,一历耳,自不能舍,虽举天下但之,彼且不动,尚可劝相之有哉!”(《渭南文集》)可见陆游对佛教经典的膜拜与虔诚。又如:“万事极知终变灭,一官那得久低头。床头幸有《楞伽》在,更炷炉香手自开。”(《雨夜偶书》)可知陆游常常通过诵读佛经来安慰自己的心灵。此外,陆游的道学思想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的,“吾家学道今世,世佩施真‘三住铭’。一窗梦月照孤咏,万壑松风吹半醒”(《剑南诗稿》)。

3.诗人独特个性的影响。

诗人出身于一个笃好道教的仕宦之家,又生逢南渡之际,从小就看见父亲与朋友在一起议论国事,流涕扼腕,这使爱国思想在他心里扎下了根。道教思想则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给他思想中注入幻化成分。而佛教思想也渗入到陆游的日常生活中去。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认为佛家思想同样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认为佛教经典可以安慰自己的心灵。由于这三种思想在陆游思想中相辅相成,造就了诗人性格中一种特殊的浪漫性。因此,当诗人正确的抗战主张不被采纳,遭到排挤后,他不屑与奸佞为伍,不愿同流合污,又未能与民众合群,只好孤芳自赏,用诗歌来抒发壮志难酬的孤独、苦闷、不平。在现实的刺激下,陆游这种独特的个性被激发出来,用一个忠实的爱国者的“梦”来成就他“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现实理想,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陆游的纪梦诗,无疑是其创作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既因沿、发扬了前人的梦幻文学传统,又契合了自己“重构”社会现实与谋求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还将多种艺术手法与风格熔于一炉而自成体系,不愧为我国梦幻文学花苑里的一朵奇葩,更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增添了一抹耀眼的亮色。

参考文献: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2

1.临门一脚――经过第一轮、第二轮系统复习以后,第三轮已到了5月中旬,时间紧迫,就更要求选准临门一脚的突破口。各个知识板块中,诗歌鉴赏往往是难点,从山西省近五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来看就可见一斑。

2.学生现状――诗歌鉴赏题是最难以琢磨,最难以把握的题,读了没边际,答了没感觉。因此,能在考前作一次比较贴近高考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不提倡“猜题”,但是考前引导显然有着这样的导向性。

考前引导,诗歌鉴赏题确定哪个朝代,哪位诗人呢?

二、确定陆游

1.中国历代著名诗人、词人一千五百余人。

在群星璀璨的历代著名诗人中,根据考纲不成文的规矩“名家非名篇,非名家名篇”,我选定了名家非名篇,从唐代、宋代各选几位有代表性的诗人的作品引领复习。尽管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考了宋词,而临门一脚之际,我确定了宋代,选定了诗人陆游。

2.陆游――宋诗流派纷呈,风格迥异,一般说来,最称大家的是苏轼、黄庭坚和陆游。

我这样看陆游,他的定位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陆游一生,从读书学诗、科举失意、初仕罢归、复试被黜,到因支持主战将领张浚北伐,在张浚北伐失败后先被贬至镇江,接着又被罢职,再到后来在家闲居三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1170年―1189年,为入蜀从军、东归宦游、再遭免职时期。陆游生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在这近二十年时间中,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经常身着戎装,骑着战马,驰骋在当时的西北边防前线。却屡屡被贬,回到故乡山阴闲居,然后又被起用,又被贬。这正像朱熹所说的:“恐不合作此好诗,罚令不得作好官也。”我认为,陆游这一阶段的思想极为广阔深刻,感情极为复杂深沉。(2)1190年―1210年为退居山阴时期,除一度入朝主持修史外,一直闲居在家。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光宗即位后,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被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

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陆游诗的成就最为显著。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一类的为主;(下转2―7版中缝)(上接2版《临门一脚话陆游》)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陆游诗作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同样贯串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其词一百三十首,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我认为,陆游诗作、词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深受学者关注,而他第一阶段抒发抗战复国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复杂感情的诗词可能被忽略,这些诗词恐怕恰恰被高考命题者锁定。

三、确定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南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乾道8年(公元1172年),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了此诗。他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都市,是去安就危,去劳就逸。这样的“远游”而“入剑门”时,又一次“黯然销魂”!

一步一步确定了思路之后,我于6月初,用一课时引导理10班学生欣赏了陆游的这一首诗,熟悉诗人的思想情怀、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四、对比鉴定

高考结束了,细细研读新课标语文试卷,一看到诗歌鉴赏题,我恍如做梦!命中了一道11分的高考试题?起码学生觉得“脸儿熟”,心理贴近了试题,顺利进入状态了!

2013年新课标卷高考诗歌鉴赏题:

《鹊桥仙》陆游(南宋)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数属闲人,又何必皇恩赐予!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3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以诗教子、训子,且数量最多者,非陆游莫属。据统计,在现存的陆游9300多首诗中,专门训子或者言及教子的就有200首之多。陆游的教子诗,与他的《放翁家训》一样,是其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对子孙的苦口婆心的嘱告。字里行间,既洋溢着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又饱含着一个慈祥的父祖对子孙们的浓浓亲情、深深爱意。

平等、开明的训喻方式

读陆游的教子诗,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他从不板着面孔训人,总是以民主的方式、平等的态度与儿孙们交流,给他们以教诲或忠告,从来不摆封建家长的架子。陆游自己说他与儿子的关系,不仅是父子,更是师友。“我钻故纸以痴蝇,汝复孳孳不少惩。父子更兼师友分,夜深常共短檠灯。”陆游与儿辈们一起同窗共读、切磋学问,共同议论国家大事,家庭生活虽然贫穷,却是其乐融融。“父子共薄饭,忍饥讲虞唐”“好学承家夙所奇,蠹编残简共娱嬉”。在《示儿》中他写道:“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

幼子子聿科场落第,陆游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反而表扬他学习努力,不计生活艰苦,鼓励他不要灰心,坚持学习,以便将来为国效力。诗中写道:

“雨暗小窗分夜课,雪迷长K共朝饥。名场未捷宁妨学,史限虽严不废诗。”

这样开明的父亲,真可谓是良师益友!在“父为子纲”的中国封建社会,尤其在因封建统治者和理学家们的倡导而纲常礼教更加强化的宋代,陆游对子辈的这种民主平等的训喻方式,更是弥足珍贵。

陆游不仅与儿辈一同读书,一同劳作,而且与他们一起出游、娱乐、嬉戏,彼此亲密无间。《秋晴每至园中辄抵暮戏示儿子》中生动地描绘了这样一幅老父童心未泯、爱心不减、与子相戏的场面:

老翁七十如童儿,置书不观事游嬉;园中垒瓦强名塔,庭下埋盆聊作池。青蒲红蓼鸿共掩映,病棕瘦竹相扶持。衰颓已作老骥卧,来往尚如黄犊驰。

陆游的许多教子诗都是在与儿辈散步、访友、出游时写下的。如《冬晴与子坦子聿游湖上》《夜与儿子出门闲步》《东邻筑舍与儿辈访之为小留》《与子坦子聿元敏犯寒至东园寻梅》等。他在与儿孙们共同活动中,常常触景生情、即事寓教。譬如,《与儿子至东村遇父语,因作小诗》教育儿子丰年要想到歉年,要重视农事,“丰凶岁所有,农事更深论”;《东邻筑舍与儿辈访之为小留》诗中写邻居新居落成,他带儿子前去祝贺,教育儿子和睦邻里关系(“邻里追随故不疏”)、爱护房舍物品(“穷人从昔爱吾庐”)。

亲情爱心的濡染浸润

作为一个热爱生活、感情丰富而细腻的诗人,陆游在对儿辈的关怀和培养上同样无微不至,对儿孙的教育是那样地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孩子出门,他拄杖远送,反复叮咛;孩子返乡,他远远相迎;孩子出门,他夜深独坐等候;孩子生病,他忧心忡忡;孩子学业进步,他欣喜若狂;孩子遇到挫折,他热情鼓励;孩子在外做官,他时刻挂念;孩子躬耕田间,他送饭送水。在陆游家训诗中,这种舐犊深情时时跃然纸上。长子到淮西做官,陆游送行达二十余里,写诗表达自己的思念,梦中都要溯钱塘江而上迎接儿子:

吾儿适淮迹送之梅市桥。三年安得过,思汝双鬓凋。今年当代归,秋色已萧萧。迎汝不惮远,梦钱塘潮。

子坦、子聿外出敛租谷,鸡鸣而起,初更方回,陆游非常心疼,亲自为儿子斟酒解乏:

吾儿废书出,辛苦幸庶几。夜半闻具舟,怜汝戴星归。手持一杯酒,老意不可违。

他的幼子子聿去临安行期虽不太长,可他时刻惦念,接到儿子归家的消息,夜不能寐,自觉病体大好,同时勉励儿子勿忘学者之责,共同为国效力。其中有几句写道:

今日坼汝书,一读眼为明,知汝即日归,明当谴舟迎。……草草一尊酒,为汝手自倾。夜分不能寐,顿忘衰病婴;岂惟病良已,白头黑丝生。渐别亦不恶,益重父子情。自今日相守,北窗同短檠。……

俗语说“爱其师,信其道”。陆游是一个深得家教真味的家长,这一切都像润物的细雨滋润着儿辈们的心田,他们从慈父那里接受了浓浓的亲情,也接受了爱家人、爱邻居、爱苍生、爱国家的教育和熏陶。从陆游的教子诗中可以看到,这种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的儿子个个都很孝顺、知书达礼。他的长子子 和三子子修官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子 ,他在淮西做官时,清正廉洁,颇有政声,故任满离职,百姓挽留;州郡长官上表朝廷,赞扬其政绩。他的幼子子聿与长兄才德不相上下,他的孙子元用(德儿)也很有出息。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4

关键词:陆游 《关山月》 爱国情怀

在词家辈出的宋代,有一个人却是因写诗名垂千古,这就是陆游。陆游在南宋诗坛的地位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说明。有一天,宋孝宗问宫人:“当今之世,有没有跟唐朝诗仙李白一样的诗人?”宫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出陆游的名字,从此陆游就有了“小李白”的美誉。

陆游的诗歌创作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爱国主题贯穿了陆游60年的创作历程,并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关山月》就是一首强烈体现陆游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怀的佳作。

《关山月》 陆 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陆游以“燕饮颓放”的罪名,被再次免官,闲居成都。而当时宋朝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却不能收复,陆游对此感慨不已,用乐府旧题写下了《关山月》、《出塞曲》、《战城南》三首诗,自成一组,表现了诗人谴责朝廷议和、要求恢复中原的爱国精神。

《关山月》本是笛曲,原来以边塞为题材,主要抒发从军战士怀人思乡的情感。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到:“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奈)金闺万里愁。”陆游的这首诗却从三个画面展开,即和戎下诏的统治集团、边塞戍楼的战士和中原忍死的遗民,使诗的内容和境界更加丰富和拓展,思想意义也更为深刻。

画面一:高官乐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这一画面是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写降而合议后文恬武嬉,武备松弛的局面。

和戎诏是指宋朝皇帝向金求降的诏书,即“隆兴和议”。“隆兴和议”又名《干道和议》,是南宋与金继“绍兴和议”之后签订的第二个屈辱和约。宋孝宗赵继位之后,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采用主战派,积极备战,可是张浚北伐,却遭到了符离之败,这为主和派抓到了把柄,他们暗示金人出兵两淮。南宋被迫在隆兴二年(1164年12月)与金签订了《隆兴和议》。该和议与“绍兴和议”相比主要是在以下方面有所变化。

(1)张浚被杀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

(2)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银绢从二十五万两、匹改为二十万两、匹。

应该说,隆兴和议使宋金之间旧的不平等关系有所改变,但对南宋仍是一个耻辱的和约。

1164-1176年,从签订隆兴和议到陆游写这首《关山月》时,已整整十三年,(在这里说十五年是取其整数)从那时起,统帅兵马驻守边境的将军们白白地死守在边境,无仗可打的他们只有看着大片河山沦陷而不能收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南宋朝廷已经下诏和议了,这些统治者们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只为了自己的安乐与享受。关山外是“将军不战空临边”,关山内的达官贵人们则是“朱门沉沉按歌舞”。“朱门”一句将笔触从边境转到关山内,这里是后方,“朱门”二字是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面对金人入侵,半壁河山沦陷的惨痛局面,这些达官贵人们想的不是怎样去收复失地,而是整天地轻歌漫舞、浅斟低唱,想着怎样地去享受这种歌舞酒绿的奢靡生活。即使现在不能打仗,也应该积极备战,操练军队,一旦时机到来,就可以挥戈上阵,收复河山,而不是让那些用来抗敌的战马,杀敌的弓箭,肥死在马厩里,朽断在仓库里。 “厩马肥死弓断弦”既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也是再一次证明这些都是和戎诏下的结果。可见,那些文臣武将们根本没有一点忧患意识,只会苟且偷安,每天是过着“只把杭州作汴州”的醉生梦死的生活。

画面二:战士怨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画面由关山内转到边防战士,写守边战士报国无门,老死边疆的悲愤情感。

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无法收复,战士们只能长期驻守在戍楼,既无仗可打,又不能怀乡会亲,从青春年少熬到了苍苍白发,心中是何等的郁闷、凄凉!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凄清苍白的月光下,听着一声一声的刁斗报时,寂寞无助地过着毫无意义的日子。“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他们希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夙愿。可是这种壮志和愿望却难以实现,他们只能用哀怨和悲凉地笛声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可是那些达官贵人们,他们只知道在朱门中载歌载舞、逍遥快活,怎能够听懂并理解边关战士笛声中的含义呢?望着死去同伴的累累白骨,活着的战士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前途未卜地老死边关,怎能不悲从心来呢?

画面三:遗民悲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画面又从边防战士转到了关山外的遗民,写他们盼望恢复却连年失望的痛苦。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历史上虽然也曾有少数民族入侵过中原,但从来没有让他们长期盘踞,以至于传宗接代的?诗人在这里既表达了敌人总有一天会被赶走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妥协政策的谴责。因为,在南宋统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人四代相传长期盘踞中原,甚至不断南侵,威胁南宋,金海陵王完颜亮更是做着“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美梦。面对这种局面,宋人却无力恢复失地、统一祖国。诗用反问句式表达作者的满腔愤慨。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遗民们饱受外族蹂躏,生不如死,可是支持他们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就是希望有一天南宋军队能够挥戈北上,收复失地,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可是他们的愿望却始终无法实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年年盼望,却年年失望,空望着南方,他们怎能不伤心落泪呢?怎能不泪痕满面呢?这泪痕是对金人残酷统治和南宋朝廷和戎政策的无声控诉。

这首诗以月夜统摄全篇,思想深刻,感情充沛,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和抗战爱国将士和遗民的同情,诗风沉郁苍茫、悲凉激越,有一种摧人泪下的力量。

可以说,《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

在陆游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爱国激情始终不衰,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家庭教育分不开的。陆游不到两岁时,就遇上了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耻。北宋靖康元年11月(1126年)间,来自北方的女真族金朝军队攻破宋朝都城东京(又称汴京)(现开封)。第二年4月(1127年)掳走北宋皇帝宋徽宗、宋钦宗,以及近乎所有皇族、后宫、官吏,甚至首都平民超过十万人的重大战争灾难,北宋由此灭亡,由于事件发生于宋钦宗靖康年间而得名,史称“靖康之变”。陆游的父亲陆宰虽然是朝廷高官,却是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一直教育陆游不要忘记靖康之耻。这些都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陆游非常注意学剑术学兵书。20岁时,他就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使陆游早年积极支持张浚北伐,中年则从军南郑,晚年又支持韩胄北伐,即是赋闲成都,他也一直没有忘记收复中原,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关山月》。

“至死不变以身报国”,陆游的爱国热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也没有停止。“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多么赤诚坚定的爱国之心啊!

陆游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始终占据他诗歌创作的主要位置。在他那留存的近万首诗歌中,爱国主题是永远不变的主线,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更是陆游诗歌中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

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一文中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类: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他认为:“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不仅在当时,也给后世的诗坛以深刻的影响。梁启超先生在《读陆放翁诗》中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把陆游的诗用来鼓舞民族的斗志。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5

一个动荡不堪的年代,一个风狂雨骤的清晨,一条风雨飘摇的船上,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黎明的寂静。陆游出生在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他慢慢地长大,受到了家庭的文化熏陶,他爱上了读书。在那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南宋,金兵入侵中原,许多爱国之士群情激昂的抗敌情怀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便立志报国。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陆游已长成一个雄姿英发的少年,20岁的他便写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之志。此时的他还沉醉于爱河之中,他与爱妻唐婉都擅长诗词,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对翩飞于花丛中的彩蝶。但好景不长,封建家庭虽然给了他良好的教育,但毁了他的爱情。由于他的母亲不喜欢唐婉,他们夫妻离散了,伤痛欲绝的他,忿忿地写下了“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的愁绪……

弹指间,他已人到中年,在那段金戈铁马、豪情飞纵的军旅生活中,他的怀抱为之一开,写下了“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的爱国诗篇。当时的他看到了川陕险要的地势,觉得可用吴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当时他向王炎(他曾在王炎手下当谋士。)提出了一些战略,充满信心的他,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那拳拳报国这心,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南宋朝庭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为“报国欲死无战场”而难过。不久,朝庭罢免了王炎,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欲罢不能的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失地的希望一点点破灭……在那个污浊不堪的官场上,他洁身自傲,发出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感慨……

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伤痕,是离愁、是国痛?被罢官的他闲居家中,已经62岁了,闲居乡村的他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得到了孝宗皇帝的激赏,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新的职位虽不适合他,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他诗中所说:“怀民怀懔懔,谋已耻营营”那样。

陆游的爱国诗范文6

罨画,意为彩色的画。此园始建于唐代,成胜景于宋代,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烟柳为胜。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蜀州任官时,留下不少吟咏罨画池美景的诗篇。

崇州罨画池景观为西蜀名胜,分为罨画池、陆游祠和州文庙,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此为官而闻名。

罨画池水面呈椭圆形,面积约10亩,被誉为蜀州胜景,以广植梅花著称。唐代裴迪与流寓成都的杜甫曾来此赏梅,相互和诗,杜甫在此留下了被誉为“古今咏梅第一”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逢早梅相忆见寄》一诗。现崇庆每逢春梅早发,均在此举办赏梅花会。罨画池池周楼桥亭阁古朴典雅,山石墙曲径通幽,名贵花木千姿百态,盆景艺术享誉川西;池中游船往来,风荷左右,倒影如画,五彩缤纷。

陆游祠是全省保护最完整、成都地区唯一的一座木质结构园林。陆游祠为一江南园林风格四合院式建筑,祠内有梅园、梅阁、花径、放翁堂、风雨楼等建筑。放翁堂内有陆游像,气宇轩昂。祠内陈列有陆游的诗、画及《怀成都十韵》、《游近村》等草书手迹石刻。陆游曾两任蜀州通判,在蜀州大地上留下了他永久的足迹和众多吟咏蜀州美景的不朽诗篇。陆游祠也是除浙江绍兴陆游家乡之外,全国唯一一个可以纪念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地方。

上一篇房产调控

下一篇中材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