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写的诗范例6篇

陆游写的诗范文1

关键词: 陆游 爱国思想 历史渊源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国势衰微、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社会背景下,他用激昂壮烈的歌声,唱出了抵御外敌、报仇雪耻、恢复中原的时代最强音。他的诗词作品,大部分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给南宋的文坛,甚至给腐败的南宋封建王朝带来了激昂的战斗讯息。

陆游的爱国思想是在南宋社会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其对陆游一生的排挤、打击和压抑,几乎占到六十多年写作生涯的十分之九,抑郁和愤怒影响到其诗歌创作。因此,必须看到陆游风格中沉郁悲壮,踔厉风发的一面。就如王国维所说:“剑南有气而无韵。”[1]雄浑豪迈不同于李白,沉郁顿挫不同于杜甫,两者似乎在陆游诗歌中有所融合。陆游走向田园,与陶渊明有别,因此不少诗既有素雅清幽、恬静淡泊的一面,又有平中见奇、悲慨外溢的一面。陆游有意学苏轼的旷达和诙谐,但不少诗歌“旷放中有冷峻,深沉中有郁勃”[2]。因此,陆游爱国思想的历史渊源是深厚、复杂的。

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腐朽的政治,大胆地进行揭露,讽喻时事,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杜甫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在他笔下的人民是勤劳、勇敢、善良的;他热爱人民,并不断揭露战争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和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这些与陆游关注同情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的作品,是相通的。陆游和杜甫的作品都侧重写实,但陆游写实却多写主观感受,而不作具体描绘,形成概括性强、抒情性强的特点,把现实内容高度浓缩在一首诗或一两句诗中,抒发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如《书愤》就是把向往、愤慨的现实内容浓缩在一首诗当中,向往“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那样的战斗生活,表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愤慨。杜甫诗歌也有高度概括的特点,但其往往选取带有典型意义的事务,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兵车行》则是通过人物对话进行概括。

陆游和杜甫的作品表现手法虽然各有千秋,所处时代也不尽相同,但二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是一致的。陆游的爱国主义作品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他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用自己的诗笔深刻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报国的强烈愿望,但是他豪迈的作品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由此可见李白对陆游的影响。

李白诗中流露出的往往是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是追求个性解放、蔑视权贵的精神。陆游的七言古诗受李白的影响颇深,陆游那些抒发理想抱负、欲为国献身而不能实现的作品,与李白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权贵、轻王侯、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的作品是一脉相承的。像《醉歌》、《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出征,尽复唐故地》等作品就与李白的一些作品一样,也具有壮阔的气势、瑰丽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由于时代不同了,创作背景变了,陆游诗中更多的是写出师北伐、夺取胜利的内容,侧重于书写理想、豪情,激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坚定乐观的战斗精神。所以说陆游的浪漫主义带有更多时代的新特点。因此可以看到,陆游的爱国主义作品是现实主义兼具浪漫主义的。[3]

自北宋苏轼大力标举陶渊明后,陶诗成为宋一代的审美风尚。陆游也受陶渊明的影响,在用典、用词、用韵、句式、意趣等方面借鉴或化用陶诗。如《和陈鲁山十诗》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为韵,《幽居记今昔事十首》用陶渊明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口》“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韵。可见,陶渊明对陆游的诗歌创作确实是有影响的。陆游曾自谓:“归来偶似老渊明”,这说明他对陶诗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在老年的时候才大力推举陶诗,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对陆游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放翁更多的是倾慕陶渊明归隐的情趣,也倾慕他归隐时候的大节:“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确实很深厚、复杂,陆游的老师曾几也是一位爱国诗人,陆游深受曾几的影响,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陆游的确是传承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陆游以他那热情洋溢的爱国主义诗篇,鼓舞着历代的仁人志士,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

陆游写的诗范文2

陆游是我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是浙江绍兴人。他不仅聪明而且非常勤奋,在他12岁的时候就可以写诗文了,在28岁时,赴临安考试,陆游考第一,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同时参加了考试,秦埙考第二,考得没有陆游好。秦桧知道此事很不高兴,竟要降罪主考官,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将陆游除名了。秦桧是谁?他就杀死岳飞的大奸臣、大坏蛋。可怜的陆游直到秦桧死后才出来做官。

陆游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战火纷飞。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经常攻打中原。当时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向南迁移,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他从小受到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40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

然而,那个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只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把精忠报国的大元帅岳飞都杀了,又怎么会让你陆游去上阵杀敌呢?——陆游被罢官了。他后来又当官、罢官,一直被当权的投降派压制排挤,壮志难酬。

闲赋在家时的陆游一边关心国事,一边教育子女,他将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陆游有七子一女。我们书中的那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他陪他的第七个儿子陆子聿读书时写的。陆游告诫儿子: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还不够的。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亲身实践。

85岁的陆游抑郁而终。在临终前他写下了一首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出陆游那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死了都还想着收复失地。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多首,这些诗中很多是写抗击侵略者的。他是我国着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写的诗范文3

梅花绝句

[宋]陆 游

闻道①梅花②坼晓风,

雪堆③遍满四山中。

何方④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⑤一放翁⑥。

【注释】

① 闻道:听说。

② 坼(ch 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③ 雪堆:指梅花盛开的景象像雪堆似的。

④ 何方:有什么办法。

⑤ 梅花:一作梅前。

⑥ 放翁:即诗人陆游自己。陆游号放翁。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翻译】

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堆一般洁白。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站一个赏花的陆游。

【赏析】

梅花姿态优雅、色彩缤纷而味清香,深秋时节傲霜怒放。人们多用它来赞颂那种不畏风霜、傲骨铮铮的高尚品格。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为梅花所陶醉,引梅花为知己,以梅花为化身,表达自己高洁不屈的品格。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正是继承了这种思想传统,抱着对梅花无比热爱与眷恋的心情写下这首诗。

诗前两句的意思是:听说梅花在清晨的寒风中开放啦,于是上山观赏,见到山上开遍了一簇簇、一团团的梅花。梅花洁白似雪,在枝头盛开,犹如雪缀霜枝。四面群山都开遍了白皑皑的梅花,可以想象,诗人在这景象面前,该是多么心花怒放!于是诗的后两句写下奇特的想象:有什么方法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千万个,让每棵梅树前面都站一个陆放翁去仔细观赏呢?这两句不仅写出梅树之多,在意境上与“遍满”“四山”相呼应,而且表现诗人爱梅之深、观梅之切,那雀跃心情,隐约可见。这实是不可多得的妙句。

这首诗笔触轻快而含蓄,饶有情趣,令人吟赏不绝。

【故事链接】

陆游写的诗范文4

关键词:爱国主义 诗歌 杜甫 陆游

我国有许多优秀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们的爱国主义诗歌也被我们广为传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多诗人都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把爱国主义融入到自身的作品创作当中。屈原把他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融入了《离骚》当中,并被后世所仿效和发展。在唐朝,杜甫受屈原的影响很大,他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写出了流芳后世的爱国主义诗歌。杜甫的爱国主义诗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我国的爱国主义诗歌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南宋时期,由于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侵略,当时国家受到屈辱,所以陆游把自己的爱国之情融入到诗歌创作当中,他用其一生的时光来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直到弥留之际还表达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热情。通过杜甫和陆游的爱国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诗人的爱国之情,我们通过对他们二人的爱国主义诗歌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对我们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一、从成长和生活环境角度来杜甫和陆游的爱国主义诗歌

杜甫和陆游都是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教育,儒家的正统思想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儒家所提倡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是他们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国家处于乱世,自己时运不济、壮志难酬,不能够被朝廷所重用。杜甫曾经在朝为官,但是安史之乱以后,他到处飘零,生活也非常艰苦。而陆游在年轻时候也做过官,但是由于自身遭到排挤,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这种生活背景使他们更多地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使他们的诗歌当中更多地体现出对人民的怜惜之情。在他们的诗歌中把爱国主义和爱民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他们爱国主义诗歌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分析,当时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中,人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杜甫和陆游对当时人民的疾苦都非常的同情。而统治者不顾人民的疾苦,继续吃喝玩乐,杜甫和陆游站在人民的立场和角度,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进行揭露,不断地批判黑暗的现实。在杜甫的诗歌当中就描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在他的诗歌当中很多都是在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在陆游的诗歌中,很多都是揭露统治者对于人民的剥削,反应出黑暗的社会现实。其创作的《秋荻歌》,就痛斥了官员的残暴和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杜甫和陆游两位诗人都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深刻地揭露社会现实。这与他们长期和普通人民生活在一起,与之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有深刻的关系。他们希望通过他们的自身努力来为人民减轻痛苦。他们把普通的农民作为朋友,在内心深处与他们产生共鸣。

在杜甫和陆游的诗歌当中,含有很有希望国家和平安定,希望国家能够统一的元素。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自己经历了颠沛流离,他看到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所以他不希望看到战争的发生。在他所著的诗歌《春望》当中就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抒发了希望祖国统一,国家太平,人民能够不再流离失所的美好愿望。而当国家收复失地之后,杜甫也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祖国收复失地之后的兴奋。但是在杜甫的诗歌当中,像这样的好消息太少,很多时候都是坏消息。所以他的诗歌总体来说还是略显沉重。

二、从爱国爱民的角度,来分析杜甫和陆游的爱国主义诗歌

在陆游的一生之中,他把抵抗外族的入侵,维护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志向。在他的诗歌当中,很多地方都表现了希望能够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愿望。陆游的一生都志在恢复国家统一,虽然他这个信念屡遭打击,但是他丝毫没有动摇。陆游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这样写道:“报国计安出,灭胡人未休。”随着年龄的增长,陆游的爱国主义热情丝毫没有降低。在他老年的时候,他还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杜甫和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们二人都把自己的爱国热情与民生、爱民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在他们的诗歌当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描写过老妇、老翁、官兵、贵族、军阀、恶吏等等。他还在自己的诗歌当中对这些人物的形象进行对比,这样来突出人物间的矛盾。就诗歌创作与人民的疾苦相结合的角度,杜甫无疑是所有诗人当中做得最好的。

陆游的诗歌相对于杜甫来说,与人民的结合就少得多。由于他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是很多时候是在朝为官的,即使不做官也不用为衣食所担忧。这使得陆游没有像杜甫那样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所以,陆游对人民的苦难的理解并没有杜甫深刻。

在陆游的诗歌当中,很多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战事,他把家仇国恨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当中,陆游希望能够为国家上阵杀敌,在他的诗歌当中处处都体现出忧国爱国的感情。他想要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陆游的诗歌当中,处处都透露着慷慨激昂的热情,这样的诗句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是很难找到的。杜甫虽然有忧国忧民的感情,但是他毕竟为文人,不能够上阵杀敌。而陆游从小就习武,身上具有侠义之气,所以在他的诗歌当中,很多地方都抒发了自己希望能够上阵为国而战的思想。

杜甫和陆游同为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被人们称之为“诗圣”,陆游也是南宋诗人当中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二人的诗歌对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师承关系上,陆游也向自己的前辈杜甫进行学习,在他的诗歌当中,吸收了杜甫诗歌的精华。他们都属于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们在诗歌的风格方面的差异比较大。杜甫的诗歌中比较重视诗歌的韵律性,强调诗歌的抑扬顿挫。而在思想方面,杜甫的诗歌更多是体现出社会的现实,显得比较凝重。这种诗歌风格与杜甫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杜甫作为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面对社会黑暗的现实,自己又不能够救助国家和人民,他显得非常的无奈。在陆游的诗歌风格中,更多的是突出了自己的开朗洒脱之情,虽然他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但是他丝毫没有哀伤,更多的是体现出了自身的侠义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虽然杜甫和陆游的诗歌风格不同,但是在他们的诗歌当中都表现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更多的是描述社会的现实,而陆游的诗歌更多是抒发自己的感情。杜甫的诗歌是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历史,而陆游的诗歌是为我们表达了激昂的爱国热情。在杜甫的诗歌当中,处处都体现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意识。在陆游的诗歌当中,处处都彰显着诗人的侠义之气。

杜甫和陆游所创作的爱国主义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虽然他们的爱国主义诗歌有着差异之处,但是都值得我们去深刻地体会和学习。通过对他们爱国主义诗歌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现代人的爱国主义热情,给我们的爱国主义以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傅庚生.杜甫论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陆游写的诗范文5

《诉衷情》是长春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板块的一首包含悲壮沉郁之感的词,作者是宋朝词人陆游。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闲居山阴所作。积贫积弱、日渐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伸。“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二、设计理念

“以诗解诗”,就是用正学的或积累的诗词解读新学的诗词。诗人陆游和他的几首名诗,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应当不陌生。对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示儿》,学生都曾学习积累过。此思路紧紧抓住词中的“梦”、“泪”、“空”三个字,相机引入陆游的其他三首古诗,引领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解读作者的“衷情”,真正感悟这份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调动已有,引出主题。

1.教师点题目,学生背诵。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词,接下来我点题目,同学们来背。好不好你?岳飞的《满江红》。学生齐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生背诵。

2.真不错,从年代看,这两首诗词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南宋时期的)。

3.关于南宋这段历史,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南宋始建于公元1127年,灭亡于1279年,是北宋灭亡后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来的小王朝,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下,直至被元消灭时,也未能恢复宋朝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4.同学们,文史不分家,了解历史对学习古诗词十分必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的作品。(板书课题:诉衷情)。

5.解题。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其实它是词牌名,宋朝有100多首诉衷情,怎么理解这三个字呢?(诉:诉说,衷:内心,情:情感,连起来就是诉说内心的情感。)是谁在诉说内心的情感?(陆游)

6.学习“衷、衰、哀”。(竖是衷,横是衰,不横不竖就是哀。)

7.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学过的熟悉的宋朝的诗词入手,首先让学生通过背诵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唤醒学生对宋朝诗词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然后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词的兴趣。对于题目《诉衷情》中的“衷”字,下足了工夫,让学生分析字形,并指出其形近字衰、哀,把字均写在黑板上。且让学生记住了一句顺口溜“横戌点戍空点戊”,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预习情况的反馈,又为后文理解课文埋下伏笔,由于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距离遥远,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所描述的景和情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新课伊始,对作者及历史背景有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体味全词的意境。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请打开书,出声读一遍课文,争取把它读准。

2.请一个同学朗读,教师点评,纠正字音、字形和节奏错误。

貂裘diāo qiú鬓bīn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3.教师范读,请同同学们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了怎样的情感?并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明确:悲伤、郁闷、无奈――

4.学生齐读,把这种感情融进朗读中。

5.明确:自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边读边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6.学生汇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教师总结。相机学习“戌、戍、戊”(横戌、点戍、空心戊)。

设计理念:诵读是理解词句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地步入词的意境。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的兴趣,同时正确地把握词句的朗读节奏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词往往是用字简练、含义深远,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关键字词意思的基础上意会,根据词人的思路展开想象。

(三)品味词句,入境悟情。

1.对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梦”字,感悟诗人的报国之梦。

(1)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知道陆游写这首词的时候多大年纪了吗?(67岁)

(2)是啊!陆游写这首词的时候已年近七旬,他回忆起当年的戎马生涯,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我们想象一下,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自己在沙场冲锋陷阵,为国杀敌。)

(3)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这首诗中进入陆游的梦里又是什么?(铁马冰河入梦来)

(5)这两篇诗作中,都有一个“梦”字,它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板书:梦)那是指什么?(梦想)诗人的梦想是什么呢?(梦想自己能报效祖国,梦想祖国统一,梦想人民过上好日子。)

(6)(课件出示陆游年轻时的照片)看到年轻时的陆游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英姿勃发……)

(7)(课件出示陆游年老时的照片)看到年老时的陆游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人老体衰、老态龙钟……)

师:英姿勃发也好,老态龙钟也好,唯一不变的是什么呢?通过朗读体会陆游报国之梦吧。

(8)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的上阕。

2.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体会“泪”字,体验诗人的忧国忧民。

(1)诗人的梦想实现了吗?

(2)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什么而流?(板书:泪)

(3)在那个时代里,流泪的不仅仅是诗人,我们再来看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学生齐读。这是谁的泪?(移民的泪)

(5)同学们,看到陆游的泪,移民的泪,到此刻,你理解陆游的心吗?陆游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3.对比《示儿》,体会“空”字,倾听诗人的满腔激愤。

(1)指导朗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剧的色彩,陆游的情感多么强烈。是呀,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生);本来是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把遗憾融进去,读下阕。

(2)再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呀,可惜,――再齐读。

(3)胡未灭,鬃先秋,泪空流。“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白白地流)(板书:空)

(4)同学们,陆游67岁写的这首词,他活了87岁,算算这空流的泪水还要空流多少年?(18年)整整18年,泪都流干了,所以在临死前他给儿子留下了千古绝唱《示儿》。

(5)出示《示儿》。

(6)如果说“泪空流”是泪白白地流,这里“万事空”的“空”又是什么意思?(万事皆空)

(7)虽然诗人知道人死之后万事皆空,但他遗憾的是什么?(没有看到九州统一)。所以临死之前他叮嘱儿子什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同学们,这也许人类自从出现文字以来最可歌可泣,最可悲可叹的遗嘱!齐读。

设计理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读词不仅要了解词的内容,更要品味词的佳句,诗人陆游和他的几首名诗,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应当不陌生。“举一反三,以诗解诗”,抓住了这首词中的“梦、泪、空”等关键字眼,引出了陆游的其他三篇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通过壮年陆游和老年陆游的对比,感悟作者的衷心爱国之梦;通过南宋百姓的泪和陆游的泪对比,感悟南宋的腐败、百姓的凄苦、作者的无奈与遗憾;通过“泪空流”的“空”和“万事空”的“空”对比,感悟作者的豪迈与那颗衷心爱国的拳拳之心。整节古诗词教学随着老师艺术的引导,学生深入的感悟,荡气回肠,使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深入的共鸣,从学生一遍又一遍充满感情的诵读,从学生那精彩的回答,从学生眼睛中那闪动的泪花,我知道,古诗词教学不难,离学生不远,他需要的只是教师有思想的引,有意义的导。

(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1.同学们,我们这44个字的《诉衷情》,浓缩了三个字――梦、泪、空,而这三个字又让我们联想到很多很多。一个“梦”字让我们想到“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个“泪”字,让我们想到“遗民泪尽胡尘里”;一个“空”字不能不让我们想起“死去元知万事空”。是《诉衷情》让我们走进了陆游的后半生。我们再来读读这三首诗。(大屏出示三首诗)

2.同学们,当你读了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这几首诗作,再看看黑板上的三个大字,你的心里什么滋味?(难过、愤怒、悲伤、遗憾……),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朗诵这首词。(欣赏配乐朗诵,再次感悟情感。)

3.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这三个字:衷――衰――哀,此时此刻,我们不仅仅在字形上记住了它们――竖是衷,横是衰,无横无竖就是哀。看到这个衷字,你心里有什么感受?看到这个衰字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到这个哀字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4.配乐,大屏出示本首词。师:陆游是高寿,但他终究没有盼到祖国统一,他死后的69年,(1279年)忽必烈就彻底踏碎了没落的南宋王朝,陆游已感知我们无法体会,但是,正是他的《诉衷情》让历史天空更加璀璨。[品味历史]

5.齐读《诉衷情》。

设计意图:在深入感悟体会了“梦、泪、空”三个关键字后,把这三个字分别与衷、衰、哀一一对应,报国之梦体现了陆游的衷心,无奈遗憾的泪充分体现南宋的衰败,“死后元知万事空”中的“空”充分展现了陆游一生的哀伤与凄凉。这一点睛之笔,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对陆游的忧国忧民、对陆游的壮志未酬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陆游写的诗范文6

勉县城西10公里108国道旁有一巨大岩石,相传为陆游刺虎处。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三月十七,四十八岁的陆游携妻子儿女从成都经利州(今广元)至南郑(今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帐下当幕僚,任宣抚使暑干办公事。王炎与陆游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与金兵在大散关激战。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反攻计划未能实现。十一月初二,受友人范成大之邀,陆游一家离汉中至成都,在成都府安抚司就参议官的新职。虽然陆游在汉不到八个月,“扫胡尘”“靖国难”的志事落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亦未实现,但陕西国防前线的军事生活,提高了他的抗战意志和胜利信心。这抗金前线的经历和汉中美好的山川成为他一生许多诗歌的营养源泉,正因为有一生中唯一一次带兵打仗的经历,才成就了他许多军旅诗歌。

在汉期间,陆游还过得较开心。一次,诗人和同伴吃过丰盛的野餐,饮干了酒,便提着弓箭长矛攀山越岭,寻找狐兔去了。但竟碰到一只乳虎。同来的30多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所措。陆游挽起衣袖来,大喝一声,挺起手中长矛,直向虎咽喉戳去,但见“吼裂苍崖血如柱”,一下把虎刺死了。地点就在勉县城西的秦岭南坡。在诗人自己的作品里也有记载,《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

写 诗

陆游的《次韵张季长题龙洞》写汉中位置之重要:“西望接蜀道,北顾连秦中。”龙洞,在今宁强唐渡乡。《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概然感怀》:“雪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四百余里的骆谷道,在今周至西南至洋县北,是关中与汉中之间的交通要道之一。

上一篇蜡烛的作文

下一篇牵妈妈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