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乙卯重五诗范例6篇

陆游乙卯重五诗范文1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菩萨蛮》 (宋·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

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

陆游乙卯重五诗范文2

端午节的诗词佳句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4、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5、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6、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8、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9、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1、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2、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3、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5、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6、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17、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18、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9、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20、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2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2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25、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27、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28、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29、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30、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3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3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33、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3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35、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3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3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40、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1、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42、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3、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陆游乙卯重五诗范文3

【关于端午节的谚语8字】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江苏)

端午佳节,菖蒲插屋。 (江苏)端午节卖菖蒲 。(温州)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 。(温州)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上海)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浙江)

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 (南京)

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 (南京)

吃菜豆仔茄,吃了会嬲跳 。(湖北)

最怕端午节水,不怕七月半鬼。 (江西)

吃了端午筗,还有三更冻。(客家)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广东潮汕)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广东)

五月节,小哒埠。 (广东潮汕)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 (福建)

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 。(福建)

未吃五月节粽,破裘毋甘放。 (福建)

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 (福建)

未吃五日节粽,破裘不甘放。 (台湾)

洗午时水,无肥亦嫷(漂亮)。 (台湾)

午时水洗目睭,明到若乌秋(大卷尾,鸟名) (台湾)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台湾)

吃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老。 (台湾)《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端午佳节,菖蒲插屋。

端午节卖菖蒲 。

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 (南京)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浙江)

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 (南京)

五月节,小哒埠(划水)。 (广东潮汕)

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吃菜豆仔茄,吃了会嬲跳。(湖北)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 (福建)

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 (福建)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湖北)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温州)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最怕端午节水,不怕七月半鬼。 (江西)

洗午时水,无肥亦嫷(漂亮)。 (台湾)

午时水洗目睭,明到若乌秋(大卷尾,鸟名) (台湾)

陆游乙卯重五诗范文4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曲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 巴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 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 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鬊鬣动, 螮蝀饮汀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 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 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 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 罗袜凌波呈水嬉。典终人散空愁暮, 招屈亨前水东注。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五月五日

(北宋)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陆游乙卯重五诗范文5

帝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在当地的统治,增加了赋税,大力发展农业,更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1)命诸道教民种树,种植桑麻,开垦圹田或募民耕种荒地;(2)贷给贫苦农民耕牛、种子、农具和粮食,减免租赋;(3)禁止富室放高利贷盘剥农民;(4)禁止各军官非时放牧妨农;(5)灾荒时给予补救、免租,赈济及设置义仓备荒;[5](6)通括户口。《辽史》记载了很多,如:《辽史》卷七十七《耶律挞烈传》载:“会同间,为边部令稳。应历初,升南院大王,均赋役,劝耕稼,部人化之,户口丰殖。”《辽史》卷一十三《圣宗纪四》载:“统和十三年六月丁丑,诏减前岁括田租赋。”《辽史》卷五十九《食货志上》载:“道宗初年,西北雨谷三十里,春州斗粟六钱。时西蕃多叛,上欲为守御计,命耶律唐古督耕稼以给西军。唐古率众田胪河侧,岁登上熟。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每斗不过数钱。以马人望前为南京度支判官,公私兼裕,检括户口……”等等。这样既巩固了契丹族统治,又增加了帝国的财政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辽西京具有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即盆地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气候宜人,十分适合农业发展。加之统治者的鼓励政策和当地人民的勤劳,西京的农业经济在有辽一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西京地区地处与宋朝和西夏的交界处,经常会有战争,有诗云:“父子尽从蛇阵殁,弟兄空望雁门悲。”[6]战争会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所以人民对战争的恐惧心理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逃逸,耕地自然也会荒废,帝国的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恢复生产力,经常会制定一些鼓励的措施,如:“乾亨四年(公元982年),契丹以山后诸州给兵,民力凋敝,田谷多躏于兵,乃诏复今年租。又敕:诸州有逃户在庄田,许番汉人承佃,供给租税。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还一半;十五周年内,三分之一分。诈认者罪之。”[7]从这条史料中还可以看出,为了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已经开始鼓励“番”人转为农业人口了,这里的“番”人应该包括了契丹、沙陀、党项等西京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而且在西京的辽墓中出现了铁农具,如在山西省天镇县夏家沟地出土文物中,有不少辽代的铁器,如铡刀、车辖、羊毛剪、车穿(直径8寸、5寸各一个),现存于山西省博物馆内,足见辽时铁器已经普遍用于农业、畜牧业和运输业了。[8]同时也可以说明西京地区的“番”人已经开始转变生产方式,意味着这些民族的人口开始了自己的封建化进程,是民族融合在生产领域的重要体现。

另外,古代农业经济的生产和发展还经常遭遇天灾或者人祸,辽统治者为稳定统治,收拢人心,采取减免租赋等措施,以鼓励农业生产,例如:“统和十年(公元992年)二月壬午,免云州租赋。……辛卯,给复云州流民。……五月癸巳,朔州流民给复三年。……八月癸亥,观稼,仍遣使分阅苗稼。”[9]“寿隆元年春正月乙卯,振奉圣州贫民。二年春正月辛酉,市牛给乌古、敌烈、隈乌古部贫民。……六年二月癸丑,出绢赐五院贫民。”[10]此外,还选拔负责任的官员出任当地的官员,稳定人心,发展生产。重熙十五年,杨佶“出为武定军节度使。境内亢旱,苗稼将槁。视事之夕,雨泽沾足。百姓歌曰:‘何以苏我?上天降雨。谁其抚我?杨公为主。’漯阳水失故道,岁为民害,乃以己俸创长挢,人不病涉。及被召,郡民攀辕泣送”。[11]兴宗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御清凉殿宴劳之。

在自身无法解决发展的问题之时,帝国的统治者们会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将危机转嫁,让宋帝国为其输送血液。《老学庵笔记》载:“辽人刘六符,所谓刘燕公者,建议于其国,谓:‘燕蓟云朔,本皆中国也,不乐属我。非有以大收其心,必不能久。’虏主宗真问曰:‘如何可收其心?’曰:‘敛于民者十减其四五,则民惟恐不为北朝人矣。’虏主曰:‘如国用何?’曰:‘臣愿使南朝,求割关南地,而增戌阅兵以胁之。南朝重于割地,必求增岁币,我不得已受之。俟得币,则以其数对减民赋可也。’宗真大以为然,卒用其策得增币……及洪基嗣立,六符为相,复请元议……遂尽用银、绢二十万之数,减燕云租赋。”[12]既减轻了自己的境内人民的负担,又起到了收获人心、发展农业的双重功效。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辽帝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西京地区的农业发展,因此在国内其他地区遭受灾害之时,西京成为其重要的救灾粮食基地。统和元年九月癸丑朔,“以东京、平州旱、蝗,诏振之。乙卯,谒永兴、长宁、敦睦三宫。丙辰,南京留守奏,秋霖害稼,请权停关征,以通山西易,从之”。[13]甚至在战乱年间资助宋朝的边军将士,“保宁七年(公元975年),汉有宋兵,使来乞粮,诏赐粟二十万斛助之”。[14]

从辽西京地区的农业发展可以看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历程是当地各民族封建化进程的一个历程,他们从游牧人口或者其他类型的人口转向了农业,成为了农业人口,基本上消除了民族间的标志,从生产领域融为一体,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15]随着经济生活的转变,其他方面也会跟着发生变化。于是“番”人开始读书,从事宗教活动,从文化上和信仰上实现彼此间的认同。在以后的史书中很少看到或者基本看不到有关他们的记载,可能的合理解释便是:他们融入了当地的农业社会,接受儒家文化、佛教、道教等,彼此之间认同,就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任何一个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平原,落入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里,迟早就会服服帖帖地融入汉族之中。”[16]从而实现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1][2][4][元]脱脱等撰.辽史(卷五十九)・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4.

[3][元]脱脱等撰.辽史(卷四)・太宗纪下.

[5]曹冠一.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52.

[6]陈述校.全辽文(卷十二)・无题佚句.中华书局,1982.

[7]辽史拾遗(卷六).

[8]乔志强.山西制铁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89.

[9](元)脱脱等撰.辽史(卷一十三)・圣宗纪四.中华书局,1974.

[10][元]脱脱等撰.辽史(卷二十六)・道宗纪六.中华书局,1974.

[11][元]脱脱等撰.辽史(卷八十九)・杨佶.中华书局,1974.

[12]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516.

[13][元]脱脱等撰.辽史(卷一十)・圣宗纪一.中华书局,1974.

陆游乙卯重五诗范文6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有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端午古诗五月五日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古诗乙卯重五诗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古诗浣溪沙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古诗端午日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古诗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宋 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端午古诗五日(选一)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古诗竞渡诗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古诗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端午古诗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古诗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古诗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关于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诗词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端午诗词竞渡曲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诗词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唐 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端午诗词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 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诗词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宋 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端午诗词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宋 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端午诗词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