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国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国文化

英国文化范文1

英国人对茶具非常讲究,喜欢精美、华贵或简约、充满自然与和谐气息图案的骨瓷杯碟、青花瓷或银制茶具,主要包括茶壶、茶盘、茶杯、茶刀、茶滤、茶罐、茶匙、三层点心架、饼干夹、糖罐、奶盅、蕾丝杯垫等,营造优雅饮茶氛围。

英国下午茶餐点品种繁多。塔盘中摆放的餐点有固定顺序,最下层是口味浓郁的三明治、奶油松饼及各式饼干,中间层则有各种蛋糕果馅派等,顶层则是精巧的水果塔。吃的顺序从口感上的由咸至甜,从下面的三明治开始品尝。下午茶营造了轻松的家庭氛围与风格,所以取点心至今的传统仍是用手而不是用刀叉。

维多利亚时代赴茶会女人要穿缀满蕾丝花边的束腰长裙,戴插羽毛的帽子,男士则穿燕尾服戴小礼帽手执礼杖。小声交谈,轻放茶具,举止优雅。吃松饼要先涂果酱再涂奶油。每吃完一口再涂一口。喝完茶后如果不想主人再续茶,则将茶匙放在茶杯中。现在正式茶会中男士仍穿燕尾服,女士则穿礼服并戴帽子。点心食用遵从味道的由淡而重、由咸至甜的法则。

英国在饮茶的方式及时间规划方面已成为一种文化模式。英国人的清晨是从红茶开始的,在丰富的早餐中同样少不了一杯加了牛奶的红茶,在上午十一点左右会喝杯红茶吃些点心稍作休息,午餐时间红茶必不可少,从维多利亚时代一直延续至今的下午茶为上班族提供了惬意的休息时间,也可以让家庭享受家居生活的乐趣,晚餐后家人聚在一起边喝红茶边聊天,睡前还可以在茶中加一点白兰地,以茶结束英国人的一天。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在英国大学的校园里也很流行下午茶,喝茶的地方大都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剑桥大学很多教授的灵感都是在喝下午茶时产生的,剑桥的学者们都有很深的下午茶情结。剑桥大学的校长亚力克布罗厄斯爵士认为下午茶时间里教授学者们的自由交流是形成剑桥大学精神氛围的重要形式,他甚至无不骄傲地说:“瞧,喝下午茶我们就喝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06年英国BBC曾通过网络向全球网友调查,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最能代表英国文化的是“下午茶”。

英国现已成为世界上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英国不产一片茶叶,但英国人每年平均消费茶叶在3千克左右,伦敦还有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茶叶市场。英国茶饮主要以红茶为主。1999年世界茶的生产量约285万吨,红茶就占72%的产量,2006年生产量是352.28万吨,红茶占70%以上。中国茶的传入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英国的历史与文明。英国为了改变茶叶输入而白银外流的状况,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英国和东印度公司赚取了丰厚的财富,支持了大英帝国庞大的东方殖民地,为早期工业文明提供了资本积累,从而为英国驱动的世界贸易体系奠定了基础。饮茶对英国人的文明与修养也带来巨大影响。在维多利亚时代不会茶艺的女子被认为缺乏良好的教养。而今,茶早已融入英国的大众生活,并不断结合现代元素加以发展。英国茶顾问委员会每年要评出年度顶尖的饮茶场所,每年要挑选一批惯于乘飞机旅行并爱茶的人,通过专业的评茶师长期训练后组成评委会,评出茶水服务最佳的航空公司。该委员会每年还要在高速公路边的加油站和休息区考察,评出“高速公路上最好的一杯茶”。茶甚至被认为是英国人的“图腾饮料”。

随着饮茶在英国社会的普及,英国人越发不甘心于大量进口瓷器的状况,于是开始积极探索瓷器的制造。英国著名陶瓷制造家乔治亚威基伍德为英国瓷器制造业的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乔治亚威基伍德出生于1730年,时值英国逐渐普及饮茶的时期。乔治亚威基伍德先后试制成功多种瓷器后,为提高产品竞争力以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威基伍德大幅革新瓷器的生产制造,将蒸汽动力代替人工引入生产过程,并采用石膏模型简化了陶瓷制造技术,减少对技术工人的依赖,有效节约了工资支出。同时威基伍德实现了工厂内生产组织科学化,制定了一套规范的工作纪律,合理安排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乔治亚威基伍德具有非常出色的商业才能,保证了商品的畅销,极大推动了英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而威基伍德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恰恰依赖于中英茶叶贸易促使英国饮茶的普及而导致英国人对瓷器大量需求的背景。如今英国人制造的茶具已成为很多崇尚红茶的国家首选的器具。

英国文化范文2

1、格林威治皇家气息十足的建筑

亨利五世于15世纪时设立了皇家庄园,并于后来分封给其同父异母的兄弟格洛斯特公爵(duke humphrey of gloucester)。大约在1433年,格洛斯特公爵将现为格林威治公园(英国最老的皇家公园)的地方圈起来并新建了一座河畔宫殿。后来继位的亨利六世和亨利七世对该宫殿进行了修缮,并将其重命名为“普拉森舍宫”(palace of placentia),又名“令人愉悦的地方”。亨利八世于1491年生于普拉森舍。他是一个有强迫症的建筑师和一个热情的骑师,他进一步改造了建筑形态,其中包括修建了新的小礼堂、马厩、带塔的骑士比武场及画廊。1515年,亨利八世还在格林威治公园里驯养了鹿,现在,这些鹿所繁衍的后代仍生活在那里。亨利八世与凯瑟琳及安妮的婚礼分别都是在格林威治宫举行的,而他的女儿伊丽莎白和玛丽也出生于此。她们后来分别都成为了英格兰的统治者,即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

世界闻名的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始建于1675年,位于伦敦东南郊的格林威治花园中。它是世界本初子午线——零度经线和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所在地。用于在航海时确定经度的大型标准钟成为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最宝贵的财产。1997年,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它成了一处热门的观光景点和天文学教育基地。格林威治公园是伦敦最古老的封闭式皇家公园,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遗址。该公园坐落在山顶,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以欣赏到壮观的格林威治全景。在面积广大的格林威治公园内,设有旧皇家天文台、航海博物馆、天文仪器馆等,陈列着古代天文仪器,如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各国早期设计的时钟、地球仪、浑天仪等。在这里游客还可以了解很多天象发现的经过,如著名的哈雷慧星等。

皇后之屋原为旧皇家宫殿的建筑,是皇宫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建筑。帕拉第奥建筑风格的皇后之屋拥有完美的比例,由伊尼哥·琼斯(inigo jones)于1916年设计,是一座壮观的美术馆,陈列着国家海事博物馆的部分海军画像和海景画,以及关于格林威治的绘画作品。旧皇家海军学院建立在都铎王国(tudor palace)遗址之上,是英国巴洛克风格建筑的最好典范之一,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就在这座宫殿出生。该学院由部分当代最杰出的建筑师设计,包括雷恩(wren)、霍克斯莫尔(hawksmoor)和范布勒(vanbrugh)等。美丽的教堂和壮观的华丽彩绘厅每天都免费开放,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牺牲的海军上将尼尔森的遗体也安放在这里。扇子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展示扇子艺术和工艺的博物馆。博物馆拥有两个乔治王朝时代早期风格的精美展馆,陈列17、18世纪美丽、时尚的扇子配饰。扇子博物馆收藏着3500把扇子,成为了建筑和艺术瑰宝。

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格林威治一些最受关注、最特别的地方将会被选作最刺激且最有趣的赛事主办场,其中包括6项奥运会比赛项目和3项残奥会比赛项目。

2、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

泰晤士河是英国著名的母亲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希尔斯,全长402公里,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在伦敦下游河面变宽,形成一个宽度为29千米的河口,注入北海。在伦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诸如伊顿、牛津、亨利和温莎等。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充满了英国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则以其静态之美而著称于世。伦敦的主要建筑物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两旁,尤其是那些有着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历史的建筑,如有象征胜利意义的纳尔逊海军统帅雕像、葬有众多伟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曾经见证过英国历史上黑暗时期的伦敦塔、桥面可以起降的伦敦塔桥等,每一幢建筑都称得上是艺术的杰作。

英国文化范文3

关键词:英国;酒吧文化

在英国,酒吧随处可见,不管是身居闹市还是处于穷乡僻壤,在不足5min的行程内肯定可以看到一处酒吧。酒吧是英国人日常活动与休息的主要场所,酒吧文化已经渗透到英国人的思想与生活中。英国酒吧文化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从11世纪的“济贫院”到如今的“大众之家”,酒吧的种类与形式不断改变,虽然今天的酒吧同昔日相比已经不能同日而语,然而几乎现在的所有酒吧都有意识的表现出一种古香古色,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一、英国酒吧受欢迎的原因

首先,英国人生活习惯与性格。英国人通常非常保守,很少如中国人一般时常走亲访友,因此,日常的朋友聚会或邻里交往均需要在某个场所中进行,酒吧不失为一个良好选择。其次,伦敦有“雾都”之称,英国天气多变,而且娱乐设施相对较少,加上英国人酷爱足球,特别是有英超联赛或者欧洲杯时,人们喜欢欢聚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看球,酒吧就是这样一个承载喜悦的地方。具体来说,酒吧之于英国人,相当于欧美的咖啡馆与中国的茶社,早已成为英国人难以割舍的一种生活习惯。酒吧融入到英国人的生活中,男女老少在每天闲暇时都会去酒吧小坐,男男女女,三五成群,畅饮侃谈,因此说酒吧承载的是英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丝毫不为过[1]。

二、英国酒吧酒的供应种类

一般的英国酒吧都会提供烈酒、葡萄酒、啤酒与各种软饮料。英国人在酒吧中最常点的就是啤酒,要想迅速的融入到一个氛围中,喝啤酒是最简单的方式,啤酒仿若催化剂,能够帮助人们缩短心理距离。英国酒吧中虽然销售的啤酒种类多样,但是总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最为常见、具有代表性且最为传统的苦啤,苦啤一般呈琥珀色或红色,上面浮有白沫,口感较干,酒劲儿强,喝下一口会感觉齿间残留苦味。二是淡啤酒。口感清爽,颜色较浅,酒花轻盈,类似于国内啤酒,每个酒吧几乎都会供应。三是黑啤,这种啤酒最黑最烈,是将大量酒花加入到麦芽中制成。另外还有一种特色酒名为果酒,它是利用水果制成,味道甜美。若不想喝酒,也可以点柠檬水、果汁或可乐等不含酒精的饮品。倘若肚子饿,酒吧中还有提供一些简单可口的食物,但是英国人不像中国人一般喜欢“下酒菜”,他们一般都是直接喝酒,在英国酒吧,你很少会看到边吃边喝的人。啤酒在酒吧中的计量单位是品脱,酒吧使用的啤酒杯通常非常高大,一杯大约就是一品脱。许多酒吧还会根据客人性别采用不同酒杯,男士酒杯往往简单厚实,女士酒杯则是上宽下窄,整体呈细腰形,这样即使开怀畅饮也不会失去女性韵味[2]。

三、英国酒吧的规则与礼节

酒吧是英国人社交与休闲的主要场所,体现着英国的传统与特性。因文化上存在一定差异,与国内酒吧不同,英国酒吧不会有侍应生专门端酒,顾客需要自行到吧台买酒。乍看此种做法可能造成不便,但是事实上该做法蕴藏着深刻内涵。英国人性格冷漠保守,不喜与人主动接近,而这种酒吧礼仪恰恰可以有效改变此类状况,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排队买酒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与周围人随意交谈而不需刻意的将自己介绍给别人,聊点轻松话题,如啤酒、天气等均是和陌生人交流的良好话题,然后邀请新朋友坐下来喝一杯,此种方法能够帮助自己迅速的融入到酒吧整体氛围中。如果你与客户到酒吧洽谈工作,注意应是提议人请第一轮的酒,之后为了感谢,你需要迅速回请,最佳的回请时间为对方的酒仅存1/4时。若与一帮朋友共同去往酒吧,买酒的人最好只派其中的一两个,这是因为酒保通常最讨厌一大伙人边讨论买什么样的酒好,边堵住吧台前面的路。英国人非常遵守秩序,在英国你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干什么,所有人都会自觉的排队,但是这种规矩在酒吧例外。来吧台买酒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正规队形,所有人都挤到吧台前,但是酒保却非常神奇的清楚该轮到谁,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凭着个人记忆在脑海中将每个人排好了号。买酒过程中应注意某些细节,因为某些行为会引起酒保的厌恶。“请”需要挂在嘴边,这样能够体现出对服务人员的尊重;当遇到许多人等待买酒时,不要在吧台旁边闲站着;点酒时不要犹豫不决而让酒吧在一旁等着;不要最后才说想要爱尔兰黑啤,因为这种酒相较于其他的酒准备的时间明显较长。说到“小费”,大家通常认为是指现金,但在英国酒吧里,千万不要把现金作为酒保的小费,因为现金会让人认为这是对服务人员的不尊重,以一杯酒回赠酒保会让他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平等相待。令人称奇的是,英国人这般嗜酒,但酒吧的关门时间却很早,所有酒吧都严格恪守晚上11点的打烊时间,通常10:50的时候店老板就会摇响打烊铃,示意大家尽快解决完手中剩余的啤酒,待11点整,酒吧就会停止酒水供应,即使客人的兴致再高也要离开酒吧[3]。

结束语:

对于英国人来说,酒吧在日常生活与生命中无法取代也不可或缺,酒吧文化是英国的一个缩影,体现着独特、鲜明的英伦文化,同时也反映着英国人的特质,研究英国的酒吧文化对深入了解英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新敏.英国酒吧文化评析[J].文化研究.2010,09(04):66-67.

英国文化范文4

【关键词】英国;生活方式;文化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联合王国,统于一个中央政府和国家元首。它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的崩溃,英国仍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举足轻重的强国。

一、按部就班

心脏不好的人适应不了这里的节奏,只是看几眼步履匆匆的过客就会让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更别说有心思去观赏伦敦城雄伟的建筑和历史古迹了。英国人的生活富有节奏,同时也宽裕很多。这里的宽裕不是说闲散的自我时间很多,而是每个人都会为要做的每一件事情留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有节奏的去穿过贝克街,有规律的走进午餐餐馆,然后去健身屋锻炼身体,每一天都会充实并快乐的生活着。

伦敦就好比是英格兰甚至英国的缩影。英国的方方面面:好的、坏的、令人愉悦的、令人震惊的都或多或少地在伦敦有所体现。贵族和乞丐可以和睦相处,游客和上班族可以互不打扰,安全和犯罪可以共存。这种现象得益于英国人的国民性格。规律的生活是英国人的性格特征之一,他们不喜欢毫无章法的活动,任何事情都要有节奏的去完成,比如说每一周的固定一天去固定的餐馆,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吃固定的饭菜。英国人就是用这样有步骤的行为来完成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所以说,英国人的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被传统意识所压迫,但是这样却不妨碍他们的冒险探索,因为他们总会把事情考虑的很周详,安排的很恰到好处。

二、不温不火

在很多外国人眼里,英国人的“管好自己的事情”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表现留下了 “冷淡”的坏名声。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在与人相处中,英国人的确不愿意先伸出手,但是如果你伸出手,只要没有干涉他们的隐私,英国人的冷淡会慢慢消融的。

当然冒险不只需要有节奏和有安排的性格就可以达成愿望,还需要与世无争的适应能力,从英国人不温不火的待人处事能力中就可见其冰山一角。在英国与人搭讪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除非之前认识,或者最近有利益相关的事情发生在两人身上。这不是说英国人很冷漠,相反,他们很热情,这在于互相之间的关系程度。单靠在公园长椅上的聊天是不足以结交朋友的。可以理解为英国人的感情不易外露,看重自己的私人空间的同时,又害怕自己干涉到别人的私人事务。

三、自嘲幽默

在英国如果学不好自嘲幽默就很难能够领略到日常生活谈话中的乐趣。英国人豁达的自嘲缓解了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医生在英国不如在美国的生意好。幽默无处不在,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位英国朋友向你推荐一部极好的电影,他会说“It is not a bad film,you know.”其实,句中的not bad(不坏)代表的意思是“极好的、第一流的”。

英国的广告里或多或少的都会有挖苦的意味。年长的长辈不但没有“长幼尊卑”的观念,而且很乐意表现自己有趣的一面。涉及到他人隐私的事情是英国人很忌讳的,由此导致很多的英国人很善于自嘲,而且说的一些贬低的话大多数时候都是针对自己的。这种心理下的人们往往都很有耐心,而且不容易生气,即使在机场被通知:和平常一样,航班被取消了。大家会有秩序的等待航空公司的下一步安排,并且不忘调侃一下:如果我减肥的话,是不是飞机就能起飞了?

四、作风绅士

英国人在交际中的作风相当绅士,就是客套,也是实打实的。像在宴会上,中国人是劝酒、灌酒,喝醉几个才尽兴。英国人则敬酒不劝酒,宾主饮多少全随自便。若不会喝酒,更不勉强。

英国人习惯于把自己表现的很有教养,对他们来说神秘的王室在公众场合都非常的有礼貌,并且彬彬有礼,出于对王室的忠诚和热爱,人们就会发自内心的去效仿自己的偶像,效仿他们的高贵,模仿他们的举止,以至于最后形成了整个国家的风气。大家很少抱怨服务质量差,更不会在公共场合高声抱怨,因为这样会使自己被看起来很没有教养。这种绅士的作风曾经风靡全球,在它的根源保留了更加浓厚的绅士气氛。如同粗呢子大衣带给人利索整洁的着装一样,礼貌使英国人给人以高洁的形象,展示了自己不畏阶级,思想进步的心理。

五、讨论和建议

英国的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也有着供给外国人研究的神秘情结。在研究英国人的平时社交文化方面,还需要更加努力的融入英国的生活来体会和感受。理性的了解英国文化,对开展和学习英文语言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英国文化范文5

关键词:公众外交;BBC;英国皇室

利用坚船利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将势力范围蔓延到全球四分之一地区的“日不落帝国”在努力维持其帝国影响力和魅力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外交手段,从1923年首次在非洲殖民地和埃及推进教育政策以及在拉美地区创建学校推广英语教育到1932年BBC帝国服务(BBC Empire Service)开始面向44个国家开展同步的英文广播;从1934年成立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1940年更名为英国文化委员会到冷战后配合三环外交的英联邦、英语国家和“欧洲”为重点的英国文化外交再到冷战后的“新英国”“动力英国”“创意英国”的新的文化外交政策。英国一直在试图给予自身正确的定位,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国家形象,并且积极改善自身在海外公众中的印象。2011年英国拍摄的《国王的演讲》荣获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片中乔治六世在成功之路中的坚韧的精神给予人们莫大的精神鼓舞,同时他也和普通人一样经历着迷茫、无助、卑微以及皇室和议会的压力,却万般无奈的只能靠自身去克服。这些从另一个侧面向观众展示了不为人知皇室生活,一种远非表面那么光鲜,有着自身的苦恼和烦闷,有血有肉的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既满足了观众内心一种“窥探皇室”的欲望,也通过塑造皇室的亲民形象拉近了皇室与大众的距离。同时这部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描绘了英国人的性格特征,严谨、绅士、些许刻板、同时内心也渴望着释放,电影中一个有趣的情节生动的表现了这一点,医生发现乔治六世说粗话的时候不会结巴,乔治六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对医生说了一句“滚开”,“骂人也只能骂到这种程度么,连小学生程度都比你高,试试以F开头的词”,乔治六世想了一会,慢吞吞的说了一句“Fornication?”(羞于说出FUCK),最后在医生的引导下爆发了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

影片本身以励志的故事情节、感人的场景、以及精致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配乐向全世界展示了英国皇室同时也是英国的形象。片中的细节同样也展现出了英国在公众外交众多特色中的两大亮点。

BBC与英国的公众外交

第一个亮点在电影中的情节表现为乔治六世通过BBC广播向包括肯尼亚、牙买加等44个国家同步发表的圣诞讲话和二战战时动员讲话。BBC的成立是英国公众外交重要的一步,它的持续发展和广泛的影响时BBC成为英国公众外交的一个亮点。

有着90年悠久历史的BBC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界的龙头,他国公众谈起英国BBC一定必不可少的话题之一,可见BBC早已成为英国文化外交的拳头品牌之一,它的发展和变化也代表着英国为了适应时代需求不断的需求自身变革。1922年成立的BBC公司起初一段时间着眼于报道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新闻,随着英国政府公众外交政策的推行;1934年,BBC开始了向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英联邦国家发表广播,电影中国王和首相的每一次重要的演讲都是通过BBC传到全世界;1938年第一个阿拉伯语电台开播,直到二战结束后BBC已经以英语、阿拉伯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7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1936年,BBC开始了全世界第一个电视播送服务;1991年,BBC正式开始了全世界第一个全球电视服务新闻频道;1998年,BBC的国内频道也开始采用卫星播送,这么做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只要欧洲观众使用英国制造的卫星解码器,他们也可以收看BBC 1和BBC 2。目前为止,BBC覆盖国家地区的数量为223个,驻外记者站数量40个,驻外记者人数450个,年收入465亿美元。BBC24小时滚动的全球新闻覆盖了200多个国家和超过2亿多个家庭,向世界第一时间进行国际新闻报道。1BBC不仅从规模和覆盖面积上独占鳌头,影响了世界大部分国家,其权威性和专业精神也受到了极大的认可。“独立性、权威性、客观性和为全球提供公开论坛”2是BBC一贯标榜的从业准则,而其客观权威的特点也为其贴上了难以替代的标签。BBC不仅在新闻报道领域备受瞩目,他的其它产业更是日益的渗透到世界各国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BBC所拍摄的例如《神探夏洛克》《梅林传奇》等英剧成为当下英语学习者和电视剧热爱者热捧的节目;BBC的娱乐节目在美洲、亚洲、中东、非洲等地大受好评,引领者娱乐节目的潮流2005年,BBC在家庭娱乐(含DVD、录像带、有声读物等音像制品)的经营收入达1.68亿英镑,比2004年增加了1680万英镑3;BBC的《Radio Times》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的发行量1000648份,在世界电视类杂志排名第三4;BBC的儿童节目也是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儿童,其《天线宝宝》等节目成为小朋友必看的节目之一;BBC的旅行手册《Lonely Planet》是全世界旅行爱好者几乎人手一份的经典指南。BBC以其专业的品质和创新的模式早已走进世界各国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大部分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BBC成为公众外交的亮点原因:

英国文化范文6

然而,今天全世界已几乎公认古代那种良好的“讲话艺术”早已消失了,它让位给了东拉西扯,狡猾的闪避,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说谎,胡乱扣帽子等。这是一种“讲话的沉沦”,这也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的“交谈”(convelsation)及“说服”(persuasion)为题的著作大增的原因,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姆(David Hume)认为,文明进步的能够发生,乃是我们有一个“可以交流的世界”(conversable world),当交谈的讨论让位给了胡言乱语,又怎么可能寄望将来的进步呢?

当令的胡言乱语已多到不可胜数,在此姑且举例为证: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饱受国内外批评,布什的标准说法就是“不支持我们,就是支持我们的敌人”。这种类型在谈话上,是一种“二元论的恐吓修辞学”,世界非善即恶,而我是善,不支持我即是恶,听他架出这一招,美国人谁还敢多讲一句话?

――有男女名流起争执,女名流速到一句话,就大声嚷嚷,说是“歧视全国妇女同胞”与“妇女同胞为敌”云云,这是典型的离题与拉扯,就是把话题扯离本题,而后嫁接到另一个不相干的题目上,给对方戴上沉重的帽子。最近台湾因为工业灾害而被居民抗议,官方和资方就架出“反商”的大帽子;鸿海(富士康)出了问题而受到批评,他们就扬言“是不是要逼我们出走?”可以说都是这种“东拉西扯地转移焦点”及“扣帽子”修辞学的具体例证。人间事总是可以做无止境的分类,找到一两个在当时政治正确的分类,然后把自己放在占便宜的一边,即可把坏的那一边当作帽子,不管是否适合,只要帽子对就立于不败之地。

――当代更普通的乃是从“动机论”和“阴谋论”的角度来谈问题,批评我的必是某个团体或集团的人,他们必有“阴谋”。当“动机论”或“阴谋论”一出,我原本的问题即消失了,或变得不再重要,另一种“敌我矛盾”已突然跃居首位。会搞“动机论”或“阴谋论”的,已等于是在动员自己这一边的人出来助阵打群架,近代网络文化就很有这种打群架的特性。

因此,现在正是“争吵文化”取代了“讨论文化”的时代,前几年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在国会被参议员利希(Patrick J Leahy)质询时,甚至连FUCK这种“4个字母的脏字眼”都夺口而出,第二天他还补充说:“一般我都不会用这么强的字,但当时我骂过觉得很爽口。”对于这种讲话风格,已有学者称之“自我咆哮”(ego shouting)。属于这样的时代,难怪人们要缅怀18世纪那种讲话有礼貌、有机智、能深刻讨论与相互说服的时代了。

西方极早即有起源于西西里岛的修辞雄辩演讲术,在罗马帝国时代固然出现过像西塞罗这样的演说家及政治家,但也同样出现许多舌灿莲花的辩士。像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里,就把罗马帝国时代的辩士那种靠一张嘴颠倒是非黑白的局面特性做了极坏的评价。英国直到17世纪霍布士时,也还对靠着嘴的政治评价相当负面。霍布士就说过,靠着嘴而搞的政治,会造成“演说家的贵族政治”,也会煽动出社会的冲突与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