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范例6篇

反思范文1

中国封建么?

套用欧洲的史学范畴,把从秦到清这一段历史附会成封建社会,把官僚、士大夫附会成贵族统治阶级,这是几十年来中国知识界不容置疑的 定论。诸多对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讨论,都以这个定论为出发点。

在欧洲,贵族是中世纪的领主。领主受封采邑,采邑中的自然资源为领主所有,采邑中的人民为领主的奴仆、附庸。领主又效忠于君王。采 邑和封爵靠血缘世代相传,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这种以领主和采邑为主体的制度,欧洲史学称为 Feudalismus (由拉丁文的 Feudum ——采邑一词衍生而来)。武王革命,建立周朝,把国土分封给共同灭殷的诸侯、功臣和殷商的旧贵族,让他们世代相传,服事周 室。各国除去向周室纳贡,政治和经济基本上是独立的,甚至文字不同,车轨各异,度量衡和货币不相沟通。我们的史书把这段历史叫做封 建(夏、商两代或许也是这样,文献不足,不能臆断)。 Feudalismus 与此类似,因此把它翻译成“封建”,是很恰当的。

幽王被犬戎所杀,诸侯立平王,东迁洛阳,周朝的封建制就开始动摇了。先儒说:春秋五霸,一霸不如一霸。这是因为,越后来的霸主,就 越把自己势力的扩张放在藩屏、维护周室之上。到了战国时,大家干脆把日益衰弱的东周扔在一边,互相兼并征战,要一统天下了。所以, 在记载战国事迹的《国语》中,周仅仅是诸国之一。那时候的很多思想家,包括儒家的孟子,都在到处游说,鼓吹“王道”。天下统一,权 力集中,实在是大势所趋。秦灭六国,结束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特有的中央集权政治。《史记·秦始皇本记》详细记录了秦王自称皇帝, 和大臣议论,反对封建的过程。汉初的大功臣,都被封了王爵和国土。但很快,高祖就把他们一一消灭,而把国土改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甚至与大臣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后来,中央向各王国派驻傅(老师)和相(行政总管),教导诸王,主持行政,大大削弱了 他们的自主。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失败,诸王彻底失去了对自己领地的政权,实际地位降为臣子。贾宜的《治安策》就是劝文帝压抑诸 王的名著。从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彻底结束,开始了延续两千年的中央集权政治,封土建国,血缘相传,世袭领地基本上消失。这样看来, 在中国,封建制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结束了,而贵族也随之消亡。“反封建”与“反贵族统治阶级”的口号,都是无的放矢。

但是,在欧洲文化中心论盛行的二十世纪,搬用欧洲的成论,比附、分析中国的历史、政治,这种方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占据 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的大师胡适提倡:“大胆假设、细心求证”,无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它奉为座右铭。这样治学,把结论放在证据之 前,难免先入为主,曲解事实。很多人明明知道中国封建制度的始末,却依然契而不舍地在秦、汉以后的历史中,寻找封建制度的蛛丝马 迹。证据不足,就不惜把概念软化,把封建制度改成“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模糊它的定义,扩展它的外延,以寻求符合。靠了这样 牵强的推导,商、周是奴隶制度;秦、汉到明、清是封建制度;晚清才刚刚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个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一切对它 怀疑和批评的观点都淹没不张。

中国落后么?

既然,欧洲主要国家两、三百年前就已陆续进入资本社会,而中国还盘桓在封建社会,当然是落后了。把十八、十九世纪科学、技术、军 事、金融等方面与欧洲诸国的巨大差距,解释为整个文明的差距,中国“封建”,中国“落后”,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主旋律。

科学、技术,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却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但迷信历史决定论和社会进化 论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却不是这样看问题。一次交响音乐会后,一个北京大学的教授满怀感慨地对我说:“人家两百多年前的音乐就那么雄 壮,乐器就那么先进。咱们中国怎么就没有交响乐呢?落后啊!”首先,形式和风格不是判断音乐质量的标准,乐器制造技术更不说明文化 的“先进”与“落后”。十七世纪意大利艺人们制做的乐器,其音质饱满浏亮,富于特色,无与伦比。一只斯特拉迪瓦利琴,价值钜万,为 全世界的小提琴大师们所珍爱。很多人使用最先进的声学、材料学和计算机技术,企图仿其万一,都没有成功。交响乐的创作在海顿、贝多 芬、舒伯特的时代达到了高峰,以后渐渐萧条下来。这些当然是我们的名牌大学教授不能或不愿意知道的。迷信欧洲“先进”,诅骂中 国“落后”,“五·四”以来知识分子论断荒谬,大抵如此。

西方人讲现代政治,政、教分家是个大关键,因此,与鼓吹建立伊斯兰圣国的宗本主义发生冲突。在中国,三千年前周朝建立时,就开始明 确限制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周朝的最高统治者自贬帝号,称为王。帝是天帝;王是人王。这恐怕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政教分离的政权。从此 以后,中国的政治哲学,特别是儒家、法家和道家等对政治影响深刻的流派所讨论的,几乎完全是人与人类社会的题目,是很彻底的人文主 义哲学。中国的官僚行政体系,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高度成熟,高度实用,是诸多朝代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中国的仕进制 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建制最完善的,培养、选拔、任用平民成为政治人材的制度。假如说封建比较“落后”,中国的封建制度早在两 千年前就结束了。中国的佛学,精深博大,应该是思辨趣味最高的哲学之一(希腊文“哲学”的本义为“爱智慧”)。中国文人丰富、精致 的诗、词创作,是世界抒情文学中最杰出的部分。闭眼不看这些事实,一味人云亦云,自我否定,把传统中的一切,甚至很多不相干的东 西,如裹小脚、抽大烟、留辫子、穿长衫,一概当作落后、不开化的象征。然后,痛哭流涕,慷慨激昂,要“救亡”,实在是人不亡国国自 亡。

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落后,不说明整个文明、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全面落后。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说得一无是处,远远落后于西洋,要彻 底决裂,脱胎换骨,是“五·四”人偏见。

中国有贵族阶级么?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流行的观点,把中国社会划分成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两个阶级。一切官僚、文人、士大 夫都是“高高在上”,不识耕种的贵族统治阶级;农民则是“劳动人民”,被统治的阶级;阶级之间的划分和矛盾极端深刻。

事实上,中国至晚在战国时,世袭贵族的制度就开始瓦解了。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汉武帝下诏求茂才异等,乃至于隋唐以后的科举, 是中国官僚制度从荐贤、贡举到分科考官,逐渐成熟,逐渐制度化的主线。以唐朝的科举制度为例:所有官员和农民的子弟,只要出身清 白,没有犯过法,都有机会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钱开办的学校学习。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全国人口约八百多万户,而各中央、地方学校在 校学生总计约七万三千五百人。学成之后,依照品行的优劣,由邻里乡亲推荐,地方长官核实,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而科举考试是获得作 官资格的最主要的途径。另外,还有约六万四千公共职员,也可以通过考核选拔,成为九品以上的正式官员(在唐朝叫做入流)。这些都明 确记载在史书中,不能有什么怀疑。二千多年来中国官僚政治的原则,从来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的!在中国,有贵人,而没有贵族 阶级;有穷人,而没有平民阶级,那种与欧洲封建时代类似的阶级划分和对立,早就绝迹了,官、包括大官的来源几乎全都是“劳动人 民”。

最近这两千年,中国的“穷人”与“贵人”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所想象的亲密得多。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有一段精彩的开端:“仕 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 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 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对穷人与达官之间的关系,摹写、论述之确当,古今中外,无与伦比。欧阳修自己就是这样一个“穷人”出 身,而成了名满天下、身踞要职的人。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没有改嫁,而是带着年轻的欧阳修艰苦度日。欧阳修学写字,家里 买不起纸、笔,就在沙土上划。后来,欧阳修不仅作到参知政事(副总理)、枢密使(国防部长),而且成了一代文坛的领袖,开创了有文 人特色的宋朝诗、文和词的风格。“劳动人民”入仕作官,致仕(退休)之后,又回家去种地,这是绝大部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履历。嫂子 不肯煮饭给他吃的苏秦,和被妻子唾骂出门的朱买臣,是两千年前的例子,而《红楼孟》中的贾雨村和《儒林外史》里的范进,是晚近的故 事。

“五·四”时的那些有良心、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们,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归纳起来,编出一部“中国阶级斗争史”的剧本,为的是给自己安 排一个英雄角色:挺身而出,以被统治、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监护人自任,保卫他们的利益,捍卫他们的文化,抱怨他们的愚 昧,为他们启蒙。这种令人陶醉的自我升华是他们生存的意义和战斗的动力,是自我激励的心理疗法,而阶级对立的理论正是其中的兴奋 剂。为此,他们无视中国农民与士大夫的密切关系,无视社会道德共识的形成与发展,无视士大夫文化的来龙去脉,不惜删改事实,曲解历 史,拿来做行动的依据。我们把这种历史观叫做“平民主义”,这个“平民主义”至今毒害着众多善良的知识分子。

文言文、繁体字是贵族文化么?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五·四”人最大的敌人。他们不仅把《诗经》、汉赋、唐诗、宋词看成统治阶级的垄断文学;把社会的道德共识看成是 压迫人民的工具;甚至连语言、文字都被认为是专门用来愚弄、难为老百姓的。陈独秀提出要推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和“山林文 学”;胡适把两千年的文学成就斥为“用死的语言做的死的文学”。

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载体。中国人读书学文。孔子说:“何莫学夫《诗》”,说:“不学《诗》,无以言”。学好了,入仕作官,富贵显 达。所以,与其它民族不同,中国古代的文学大家很多都是朝廷大臣。这是中国的制度对政治家的素养要求特高,鼓励天下人学习文化的结 果。并不是先有一个贵族阶级,然后才有贵族文化。更谈不到贵族阶级故意把语言、文字弄得艰涩难懂,把文化据为己有,垄断起来,不让 老百姓学习、创作。 文学是这些政治家的业余创作:他们得官在位,居庙堂之高,则或描写官宦生涯,或时而反映国家大事;去官归隐,处 江湖之远,则或抒发个人情感,或依然拳拳顾恋中央政治,忧国忧民。至于他们对市井田里的普通人的命运和日常生活描写不够,最多只能 算作不足,可以补充,不能一概“推倒”,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古代,有“文人的文学”和“非文人的文学”,却没有“贵族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话本和戏剧是非文人文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 分。而这些话本和戏剧的主要体裁,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被病诟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些作品中常常带着明确的道德 判断;含着做好事、受曲折,会有好报应的愿望,正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古今中外,没有很大的差别。好莱乌那些顶叫座的片子, 无非如此。

城里说书,讲的是三国演义、封神榜,下边座无虚席,听众如醉如痴;乡下演戏,唱的是张生、莺莺、杜丽娘,农民拖家带口,骑驴撑船, 争着来看。“五·四”人以为这些都要不得。他们批判话本,写小说;鄙夷戏曲,编话剧。以为只有舶来的形式,老百姓才喜欢;非要讲破落 小人穷困潦倒的故事,老百姓才觉得有认同感。其实,哪个老百姓会自愿去同那些生活中失败的角色认同呢?分析心理中的阴暗面,把普通 人见不得人的东西拿来曝光,斥为“民族劣根性”,正是“精神贵族”们的爱好。偶尔在网上看到一个报导,说鲁迅成了现在学生的“公 敌”。大家一致认为他的东西难懂、偏激,遣词造句亦颇可非议,其中以“狂人日记”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尤。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虽然因为被放在中、小学课本里,成了人人必读的东西,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伤逝》拍成电影,就是不叫座。假如有人鼓起勇气去 拍阿Q ,一定不如那些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宣扬统治阶级糜烂生活,陈旧腐朽的“杨贵妃与唐明皇”、“还珠格格”、“杨家将”一类 受人欢迎。“五·四”知识分子以使命自任,强迫老百姓合上他们的口味,不合他们的口味,则或者是“歌颂统治阶级”,或者是“低级趣 味”。

深刻、揭露的文学不是不好,不是没有价值,只是不能神化,不能硬说老百姓喜欢,否则就是强奸民意了。

和而不同——自信与宽容

古人说:大道和而不同。所谓“和”,是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观念和行为,以自己的条件和经验为出发点,考查、借鉴他人的优 劣、得失,取长补短。这样,自身可以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又给予他人生存的空间,所以能够即自信,又宽容。所谓“同”,则是以为 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一个规律、一个高尚的道德、一条正确的道路。于是,狂妄的人则将自己的一管之见强加于人;而自卑的人则放弃自 我,一味追求与众人相同。结果是:或者剥夺他人自立的权力,或者牺牲自己的优点与特长;或者刚愎自用,强暴专横,或者朝秦暮楚,随 波逐流。唯有见识广,阅世深,勤于思考的人,才能明白“和”的道理。而孤陋寡闻,愚钝懒惰的人,见到一样,尝到甜头,立即奉为至 宝,无暇旁顾。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反思范文2

点;系统化;实践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3—0048—01

教学反思不是课堂内容的重复,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升华。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循序渐进,量变引起质变,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以后的教学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它能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克服教学的单向性,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为了写好教学反思之再反思,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再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多数处于实践的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准“再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再反思”明确自己“再反思”的目标、方向;其次,“再反思”要结合实际教育资源,如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再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二、注意“再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每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再反思”不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者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活力。因此,要做好“再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再反思、再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

三、注意“再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四、注意“再反思”的“发展性”

传统的教学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教师需要对教学不断学习、探索和改进。在探索中求发展,在运行中找规律,把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运行中形成的规律,通过“再反思”后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风格和发展方向。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把握了“再反思”的注意点,下面就教学反思后的再反思谈几点意见:

1. 再反思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情境创设中突显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情境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改进,就变得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条理性。

2. 再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果,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奇思妙想的引导与探究。教学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也会产生一些认识的错误,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未及的突发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及认识的错误,因势利导加以探究,从科学性、严谨性及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再反思,然后加以整理记录,使以后的教学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反思范文3

其实,该老师让学生写“反思”并非个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值得我们也进行“反思”。

反思一般是指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变革或完善。开展反思活动在成人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成年人在工作、学习和人生修养上开展自我反思活动,有助于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近年来不少学校就大力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活动,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利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未成年人而言,开展上面的学习反思活动意义何在呢?有教师指出,之所以让学生写学习反思,是希望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可能不切实际。其一,一年级孩子都还没有组织语言和写作的能力,这反思该怎么写?”其二,将反思直接和考试分数挂钩,即使满分也要写,学习兴趣何以提高呢?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高声呼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试想,让一个一年级的、考了97分的学生写不少于100字的反思心得,他还会有学习兴趣吗?他还能自信和高兴起来从而抬头走路吗?这种反思活动,是一种负面性的权威评价,是典型的“高分崇拜征”,是教学的急功近利,虽具有对学生的督促作用,但对学生身心发展极为不利,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主旨。

所以该“反思”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成人―包括教师、家长、学校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

我们必须“反思”: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培养的对象是走向全面发展的人,是兴趣爱好广泛、创造潜力较大、个性特征突出的学生,不是千人一面的“高分机器”。

我们必须“反思”:好心会不会办坏事?督促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不等于分数至上,“高分低能”现象已经成为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我们不能、不必、不可再围着考试分数转。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

反思范文4

母亲经常在父亲面前表功,说孩子的成绩单里,有着自己的一份辛劳。十多年来,孩子参加过多少补习班、兴趣班、培训班,她都要在门外相伴和等候;孩子每天作业做到深夜,她都要准备精美的点心;书店的每一个角落,她都跑偏了,花钱购买参考书籍从不吝啬,把书架塞得满满的。

其实,父亲的功劳也不容抹杀。他是学校的常客,与凤儿的每一届班主任都混得很熟。凤儿在学校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记得女儿在读高二时,班主任向他反映,说孩子最近与班里的一个男生很亲近,关系好像非同一般。听到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他忧心如焚,每天孩子放学,他都要守在校门口,亲自接她回家。他是女儿这条航船的舵手。不管风吹浪打,大雾弥漫,航船没有偏离过方向。

现在女儿大学毕业了。好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在园丁的栽培下,修成了正果。当她手捧鲜红的毕业证书,踏进家门的时候,母亲张开双手,给了一个深深的拥抱。父亲接过她的行李,脸上浅浅的皱纹,像绽放的荷花,湿润的眼眶,是荷尖的露水。高中时的班主任老师,登门祝贺。老师说,你们的女儿这么优秀,肯定有出息。

他们对女儿就业的要求很高。女儿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身上的光环很多。职业应当体面一点,待遇不能太低,还要有发展的空间。招聘会参加了无数次,但都是满怀希望出门,抱着失望回家。

在蒙蒙的细雨下,母女俩撑着一把雨伞回家。一路上,他们默默无语。母亲的鼓励,激不起女儿的憧憬。今天的招聘会,女儿又落空了。那是一家著名的大公司,工作和待遇都是那么的诱人。女儿提上精心制作的简历,等待考官的提问。考官提的问题,都是她事前没有准备过的,如果让她做一道有难度的数学题,也许难不住她,可这些题目,她从来没有学过,不知怎么回答能让考官满意。越是心急,越是语无伦次。她脸色通红,额头上冒出了汗珠。显然,考官对她的面试很不满意。

女儿坐在书桌前,紧锁双眉。招聘的失意,使她丧失信心,她不知如何面对未来。父母也许比女儿更着急。他们请来高中时的班主任,帮助女儿一起分析。老师说,你参加招聘会好多次了,应当知道考官会提什么问题。面试不是学校考试,你要收集各个考官的问题,作好充分准备。考官的问题难道比高考的试题还难么?学生目光呆滞。她摇摇头,说每次考官提的问题都不同,也没有标准答案,怎么准备?父母似乎有点义愤填膺,他们对考官表露出极大的不满,认为他们有意刁难。“我女儿的简历和成绩明摆着,哪里不符合条件?”

反思范文5

试卷讲解后的反思:

……试卷中的课外阅读精心节选了巴金老先生的《怀念萧珊》一文,学生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一位成绩较优秀的学生问我:“老师,巴金是哪国人”?作为初三的学生,问我这样的问题……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反思:

本课设计的导入是请同学谈古典四大名著中哪部你最感兴趣,当我提问一位男同学时,他竟然不知四大名著具体是哪几部……

以上节选的两段反思让我惊刹不已同时反思: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面竟如此窄,学生对课本之外的知识了解如此之少,出乎我的意料,试问作为语文教者,我们提倡的“大语文”教学体现在哪呢?我们现在只能叫“教书匠”,单纯一味地把课本有关于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期望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本身就是教者的误区,甚至是失败,语文课之所以难教,就难在教者应时时利用语文课本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给学生感悟文本的方法……让学生自发地去感悟、涉猎知识,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我们口干舌燥的传授知识,要尽快的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打造生动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我们的课上受到受益终生的教诲。

二、三维目标的渗透应得法

复习《过零丁洋》:

美文的魅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复习《过零丁洋》这首诗时学生表现得很兴奋,由衷敬佩文天祥的同时,对其遭遇深表同情,有一位同学当时发表议论:“文天祥为什么不假投元呢?这样既不丢性命,又有许多好处。”许多学生对他的意见表示了支持……

我们固然不是文天祥,不知其当时的真实想法,但我们至少知道他信念中的责任、价值观取向、诚信观念都不允许他那样做,在生与义的抉择面前,容不得一点含糊。而我们现在中学生对这种现象的不理解,是因为学生本身缺失这些信念,学生认为诚信可以不讲。道义是可以用它来换取生命的,价值观取向的歪曲造成社会道德沦丧,才会有部分学生有以上的看法,以至于雷锋、焦裕禄似的人物被现代人称为傻子,最可悲的是这类现象竟数见不鲜。

为教者是否意识到危机:“我们的每一节课设计时是有个重要环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而通过部分学生的表现来看,我们的这一环节是不太成功的,至少在一部分学生心里认为我们渗透的这些只要在试卷上表现出来即可,平时是可以不遵循的,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根植于学生内心,只是停留在语言上,常此下去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传统又如何传承呢?语文教者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应该重新认识,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的渗透是要讲究方法的,并不是简单的用文字强加给学生。

三、教学不是在打造无真才实学的理论家

《曹刿论战》反思:

对曹刿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学生分析其爱国的性格特点,并谈历史上的爱国文人志士后,表态自己也应向曹刿学习,信誓旦旦……随着下课铃声走出教室,内心还得意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然而,间操升旗仪式却彻底打蒙了我的得意,在唱国歌这一环节有学生不仅不唱,还挤眉弄眼,而其中恰好就有刚才慷慨陈词,高调爱国的那个同学……

《送东阳马生序》反思:

学生为宋濂的求学经历所打动,纷纷发表见解,所有观点总结起来就是:“我们要立志苦读,勤奋自强。”而在以后一段时间里我观察这些学生,他们的行为刺痛了我的眼睛:课间疯闹、上课走神溜号、偷偷地摆弄手机……可就是没有立志苦读的。

我们精心准备的每一节课并不是要锤炼出一个个口若悬河,空洞演说的“理论家”,而是需要打造在理论指导下的“实干家”。我们的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做人,教书育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些话不仅仅是对我们教者的高标要求,更是要求我们对学生有个榜样作用,让教师的德行对学生有影响,影响学生不做言行不一的人。

反思范文6

今天,我因为晚上的时候忘记做值日了,我没有去把垃圾倒掉,因而我扣分了,还扣了两分的劳育分,我可心疼了。

起初的时候,我怪妈妈。都是因为妈妈经常催我要快一点,害得我一心急,就忘记做值日了。不过,我后来反思了一下,就像妈妈说的,又不是妈妈叫我不做值日,再说倒垃圾那么简单的事情,只要下楼的时候随手带上扔到垃圾桶不就完事了吗!其实,还是要怪我自己,没有把做值日这件事情放在心上。管妈妈什么事情呢?

这一次是个教训,我以后得好好记住这次教训,不能再扣分了。

上一篇劳动节放假

下一篇蓬头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