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消费范例6篇

手机消费

手机消费范文1

中国手机市场正成为全球手机厂商必争之地。各种性能、各种品牌、各种价格的广告让我们眼花缭乱,本期调查的目的便是为了帮助业内人士及消费者认清手机市场发展特点与趋势。

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主题:手机消费调查执行:鹰之健企业形象策划中心文字整理: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使用网上调查、入户访问、媒体问卷回收的方式进行。整个调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广大消费者参与调查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本次调查共采集样本245205个,有效样本243260个,问卷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活动的包括国家公务员、在校学生、公司员工、个体劳动者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

调查结果:

被调查对象电话费节约方式不知道6.8%话费套餐44.7%给对方发短信73.3%拨打ip电话75.6%被调查对象手机更换的频率半年左右3.4%半年至一年12.8%一年至两年24.4%两年以上7.2%没有换过52.2%七成多的被调查对象把短信作为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五成多的被调查对象从未换过手机由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早期应用的都是gsm网络,联通新建的cdma网络在年月8日刚刚开始试商用,原电信长城发展的cdma用户仅为60万用户。因此,现中国大部分手机用户选择的都是gsm制式的手机。本次调查显示,97.4%的用户使用gsm手机,1.4%的人选择cdma手机,选择gprs手机的被调查对象最少,只有1.2%。

本次调查中,68.6%的用户选择中国移动,31.4%的用户选择中国联通。调查显示的用户比例与中国移动与联通的实际用户比例大致相符。

此次调查显示,中国的手机市场仍以国外品牌为主,中国国内品牌手机份额依旧很小,市场占有率不足7%,仍无法与国外厂商抗衡。

此次调查中,半年左右换一次手机的用户比例为3.4%,这部分基本为高收入或对手机时尚比较敏感的客户;半年至一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12.8%,一年至两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24.4%,在换手机的用户中,一至两年换一次手机的用户的比例为最高;两年以上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7.2%。从未换过手机的用户比例为52.2%。

手机消费范文2

手机的普及率开始升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且使用者范围也开始扩张,还记得前几年,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还是大人们事而已,大学生、中学生......想也别想!但是20世纪的今天,却不同了学校里,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讯工具,接着是中学生,小学生,父母为了跟儿女得到第一时间的联络,纷纷给儿女们买起手机来,有得学生身上还有两部手机呢,那更不用说手机电话卡了从以前的水壶”现在只有手掌大的手机,无论从功能到外表都是一个大飞跃,但是价格却成反比,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买机好时期,所以不少学生赶上了这好时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而且越来约年轻化。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手机价格的下降、短信服务的开通和各种手机sim卡的呈现,手机不再是一种高身份的象征或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通讯工具。

摘要:

抽样调查,这次调查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就购买手机的心态、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总体利弊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学生购买决策的因素等。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胜利回收93份。性别构成上基本持平,其中男性占52%女性所占比例是48%经过对调查询卷结果的统计,其结果分析如下。

80%同学已经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调查中发现。就算暂时还没购买手机的同学,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在学里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机。其理由是首先,便于联系,这既包括自己联系亲人,也包括同学朋友联系自己。

手机消费范文3

[关键词] 手机;增值业务;运营商

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增值业务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短信、彩信、彩铃、手机上网(WAP)、无线音讯互动服务(IVR)到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移动支付、移动IM、移动电邮、位置服务、二维码,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工作、娱乐、购物、交友等,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便捷。尤其是3G时代的来临,移动信息传递速度的大幅度提升,很多基于大容量数据传输的增值业务也将更加迅猛的发展。目前针对武汉市的手机用户,分析了手机增值业务的消费特征,就运营商更好地提供手机增值业务提出了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

1.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手机增值业务的消费行为,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在内容上,此次调查问卷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设置了20个问题:一是手机增值业务的使用类型及消费行为情况,共设置了10个问题;二是消费者对目前手机增值业务的评价以及使用后的满意度,共设置了7个问题:三是当前手机增值业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共设置3个问题。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手机用户,通过在部分高校和客流量较大的商业街做拦问,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问卷477份,问卷回收率为91.7%,其中有效问卷436份,问卷有效率为91.4%。

2.样本特征。(1)在性别方面,男性较多占56.4%的比例,女性占43.6%的比例。(2)在年龄结构上,18岁以下占22.0%的比例,18~30岁的年轻人居多,占31.4%的比例,30~45岁占23.6%的比例,45岁以上占22.9%的比例。(3)在工作结构上,学生比例占据31.2%,企业单位占26.4%,政府事业单位占23.1%,其他职业占19.3%的比例。(4)在月收入结构方面,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34.6%,其中大部分是学生群体,目前还无较大收入来源。其次,月收入在800~2500元的人群占比例也较多,占37.8%。月收入在2500~5000的人群占16.3%,月收入在5000以上的占11.3%的比例。总体来看,样本分布与手机消费主要群体分布基本相符,样本代表性较好。

二、手机增值业务使用的消费情况

1.消费者特征分析。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已开通增值业务的比例达到86.5%,仅有13.5%的人群暂未开通。其中,男性用户开通增值业务的比例为87.8%,女性为84.7%,男性比例略高;从年龄上看,18岁以下人群开通增值业务的比例为91.7%,18~30岁的人群为99.3%,30~45岁人群为95.1%,45岁以上人群为55%,可见年轻人开通增值业务的比例明显较高:从职业上看,学生开通增值业务的比例为88.2%,企业单位人员为89.6%,政府事业单位人员为86.1%,其他职业人员为79.8%,可见职业对通增值业务的开通情况影响不是十分显著。

2.手机增值业务使用动机。人们使用手机增值业务的动机主要分布在交友聊天、浏览新闻、搜索资料、方便生活和娱乐等几个方面。其中84.2%的消费者认为交友聊天是使用增值业务的主要动机,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浏览新闻和搜索资料是使用增值业务的主要动机(比例分别为53.4%和50.2%),另外分别有40.4%和30.0%的消费者使用增值业务的主要动机是方便生活和娱乐。由于手机上网和短信订阅是最普遍使用的增值业务,因此交友聊天、浏览新闻、搜索资料等比例较高的动机都这两项业务有关。

3.手机增值业务的使用情况。在使用内容上,有74.7%的消费者已开通手机上网业务,证明手机上网已经非常普遍;短信订阅也吸引了广大的消费群体,占据了72.4%的比例:还有43.3%的消费者在使用彩铃下载业务,37.6%的消费者在使用彩信业务,13.6%的人开通手机语音业务,11.9%的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游戏,仅有2.1%的消费者使用了手机电视业务。可见由手机上网和短信订阅是最普遍使用的增值业务,彩铃下载、彩信业务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手机语音、手机游戏和手机电视等新业务使用人群还较少。

4.手机增值业务消费情况。根据统计结果,有49.3%的消费者每月用于增值业务的费用在10~20元左右,32.5%的消费者每月将增值业务费用控制在10元以下,14.4%的消费者每月用20~30元的增值费用,只有3.8%的群体会在增值业务上消费超过30元。可见,将近一半手机用户的月消费在10~20元之间。虽然从绝对值上讲,消费者每月用于增值业务的费用并不高,但相对我国月均手机消费额来讲(中国移动2010年为73元,中国联通2010上半年为42.9元)比例较高,说明增值业务收费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的重要收入来源。

5.手机增值业务开通渠道。在手机增值业务的了解渠道方面,统计结果显示消费者通过朋友同学介绍和家人推荐从而了解开通某项增值服务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0.3%和21.2%,通过营业厅介绍了解开通的比例为6.8%,通过户外广告了解开通的有4%,因互联网广告了解开通的占5.6%,收到业务宣传单了解开通的有8.7%,无其他外界因素而主动去开通的仅占3.3%。可见对手机增值业务来讲,口碑对消费者的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

6.手机增值业务满意度分析。手机增值业务在生活、交友、娱乐、新闻、搜索资料各方面部很大程度上给用户带来方便,尤其是交友和资料查询。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增值业务也极大程度的丰富了消费者的业余生活,让消费者感到轻松快乐,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效率。还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手机增值业务还可以减轻其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压力。虽然手机增值业务给用户带来了诸多方便,但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导致用户对其不满和抱怨。根据调查结果,在内容上面,消费者对短信订阅、手机上网、彩铃和手机电视的业务内容吸引力表示满意,但对彩信、手机语音、手机游戏等业务的内容吸引力表示不太满意;在业务收费上,消费者除了对短信订阅收费表示满意外,对其他业务收费情况都不太满意,特别是对手机电视和手机上网的收费情况表示很不满;在开通、使用、退订便利性方面,消费者除了对短信订阅和彩铃业务表示满意外,对其他业务都表示不太满意。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短信订阅等消费者需求量较大以及普及度较高的业务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真正达到了使用者的满意,而类似手机游戏,手机电视这类作为增值服务发展时间较短的业务还需要在进一步的提高业务本身的成熟程和普及程度,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业务使用的

便利性,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7.手机上网使用情况专项分析。在初步调研过程中,本研究已经发现大部分人群已经开通手机上网业务,因此在本次问卷调查过程中对手机上网使用情况做了专项调查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在已开通手机上网业务功能的消费者中,大部分使用的是5元月租的形式进行上网,约占38.7%的比例。其次使用10元套餐的占31.6%,选择其他套餐业务的占15.3%。有14.4%的被调查者使用根据流量计费的方式。目前,3G手机的推广,使得手机上网越来越方便,不少商务人士使用上网卡加套餐业务来解决无线上网问题。在手机上网内容方面,聊天交友、看小说、逛论坛写微博、浏览新闻等活动比较常见。高达98.6%的消费者在手机上网时都会使用交友聊天功能;其次就是通过手机看小说,占85.5%的比例;上网逛论坛写微博、浏览新闻的比例也比较高,分别为64.3%和595%;上我网玩在线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和手机支付这三项业务的使用者比例较小,分别为11.9%,10.4%和1.2%。在本次调查人群中,未来有意向使用的业务以下载类和便民服务类为主,二者所占比例都在50%左右。即时通讯、网页浏览、游戏等的增长趋势并不是很大,可能是因为目前已经有较多的消费者已使用这些业务。而手机电视的增长趋势仅有1.2%,此业务可能受到消费者收入和手机本身功能的限制。为了了解手机增值业务目前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本次研究也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根据结果显示,有68.4%的被调查者认为手机增值业务的收费高或收费不明,有些消费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开通某项业务。51.3%的用户对业务的操作性感到不是太满意,与此同时,用户对手机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47,8%的用户希望手机上网类的业务能提供更加充实新颖的内容。

三、手机增值业务发展建议

1.从内外部构筑核心能力,推广增值业务的使用。虽然大多数手机用户已经开通了增值业务,但开通的业务主要是手机上网和短信订阅,还有手机语音、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移动支付等业务应用还不普遍,彩铃下载、彩信等业务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移动运营商来讲,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构筑增值业务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广增值业务的使用。从内部来讲,要提升客户需求的管理能力,对用户的需求和选择进行初步识别,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推和服务;从外部来讲,要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为用户提供更好和更方便的内容服务,比如加强在终端定制手机中的作用,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将特色业务与手机更紧密的结合起来,而对于一些行业应用、专业应用,应尽可能简化流程,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保持多种增值套餐业务,增加高端客户比例。根据对手机消费情况的分析可知,用户对增值业务的费用比较敏感,新业务费用是影响消费者使用新业务的重要因素,在各种收费形式中套餐收费吸引了大量顾客。因此,运营商有必要保持并新设计一些增值套餐业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消费者。另外,从平均水平来看,消费者对增值业务的消费占手机消费总体比例已经较高,因此要想获得更多的增值业务收入,移动运营商必须更多的吸引高端消费者。在3G时代,消费者将主要通过各类互联网门户进入自己喜欢的服务区域。为了吸引高端消费者,运营商应该与增值业务企业联合建立3G业务运营平台,培养具有特色、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服务门户,提升现有业务向3G业务形态转化。

手机消费范文4

【关键词】手机校园网;收费;消费者权益

一、调查背景

自从2010年的“3.15”晚会上曝光了手机“吃费”的问题后,人们对手机的关注程度正在逐年加强,关于手机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手机网络消费。随社会发展,手机早已成为一种普通的消费品,在高校里面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大学生作为手机消费者已经成为一个庞大且相对集中的手机消费群体,因此各通信运营商争相向高校进军,试图占领乃至独占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如此一来,手机消费问题的暴露就将出现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问题的集中性和普遍性。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不仅消费个体数量庞大,而且相对集中,手机消费问题的出现自然将是集中性的,也是普遍性的,同时也能代表在其他手机消费市场出现的问题。第二,危害性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特殊性,在生活上并不能自给自足,主要生活资金来源还是依靠家庭供应,而手机消费问题的出现,必将加重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进而增加了学生自身的生活压力,因此手机问题对大学生的危害性是较大的。因此对大学生手机消费问题展开调查意义重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完善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可以为电信法的拟草提供一些立法建议。通过对南昌航空大学在校生抽样调查发现,和学生手机消费分不开的就是手机校园网。据了解,新生在入校时都会收到一张由学校指定的通信运营商的手机电话卡,同学们称之为校园卡,所谓校园卡就是用学生的身份证进行注册登记,里面有针对学生设计的多种优惠套餐的一种手机卡,而其中最主要的业务套餐就是校园局域网,俗称校园网,即在固定的区域内(通常只限本校区),都加入校园网的双方相互通话免费,而该种免费是有时间限制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理业务套餐不自由,存在霸王条款。通过调查,通信运营商在高校推出的业务在搭配上往往是不合理的。通信运营商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所以在套餐搭配上就会搭售一些“垃圾”业务,如彩铃、手机报等等,但是对于大学生这么一种特殊消费群体来讲,手机套餐还是实用点的好。调查中了解到,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约70%的学生希望自己月手机费在50元到75元左右,故通信运营商推出的业务套餐一些额外服务项目属于霸王条款;再者,学生办理退订套餐业务困难,学生在办理退定套餐业务时通常会遇到阻碍,营业厅工作人员会以不正当理由不予办理,所以很多学生不得不继续使用自己并不需要或者不愿消费的手机业务。(2)收费不透明,扣费提醒不及时。据我们调查了解到,每到月末学生去营业厅缴费时,缴完通信费后营业厅出示的缴费单并没有详细的扣费信息,一般只简单地显示何种套餐的扣费情况,这显然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此外,在遇到“吃费”手机时,通信运营商缺少必要的扣费提醒,或者提醒不及时。通信运营商的这种行为间接的帮助了“吃费”手机“盗窃”学生的通信费,严重不利于学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需要提到的是手机信用度的问题,所谓信用度就是通信公司根据客户的通信费消费情况及校园卡的使用年限评定出的客户信用度,信誉度越高,可以享受一些特殊“优惠”。比如信誉度越高的客户可以享受不停机的时间越长,这本来是方便客户的一种设计,但是信用度高的客户在手机欠费时迟迟不能收到欠费提示,直至欠费金额近乎超过信誉度时,才予以提醒或者停机,这反而增加了学生的麻烦,因为要缴的通信费已经不是一笔小数目了。(3)学生个人信息保护不够。上文提到学生办理的校园卡是经过身份登记注册的,即校园通信营业厅备份了学生的个人信息,这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妥,问题是这些信息有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据我们了解到,有近90%的学生会收到校外有关商品促销广告的群发短信或骚扰电话,比如有房地产,驾校等众多商业广告,这些信息被学生称之为“垃圾短信”。当然不排除有些学生自己泄漏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比如在网购过程中泄漏了自己的手机号码等,但是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也有三分之二的人不认为是自己泄漏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网购,就算喜欢网购,可作为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还是很强的,所以不致于轻易就泄漏了自己的个人信息。那么有学生就反映可能是通信公司在保护用户信息方面做得不够,这无疑给通信公司敲醒了警钟。

三、保护高校大学生手机校园网消费合法权益的建议

(1)加快《电信法》的出台,完善法律规范监管体系。该提议是由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原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在2010年两会上提出的,而且工信部也给予了答复,表示将推动《电信法》早日出台。长期来,我国一直缺少关规范通信行业的专门法律,出现问题只能依靠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签发政府文件予以规范,这种方式并不能合理有效的处理问题,尤其很难达到长期规范通信行业的目的,更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电信法》的出台就将改变这种状况,使通信行业的运作模式纳入到法律轨道中来,通信公司就只能按照严格的收费标准来扣取用户的通信费,从而避免扣费不透明的问题,也将遏止霸王套餐的出现。就高校校园网的手机收费,我认为:首先,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避免通信运营商滥收费用,通信运营商给手机消费者办理业务应当依照公平自由的原则,进而保护大学生的手机消费上的权利,也使大学生维权有法可依;其次,通信运营商应当严格遵守保密义务,不得泄漏客户的个人信息,从而免去大学生“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的烦恼;第三,通信运营商开通局域网服务应当由当地通信部门批准,并接受其监督,以此来规范手机校园网的使用。(2)大学生应加强维权意识。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维权意识,尤其是当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时候,一方面要了解消费者的权利,比如消费者的自由选购权、知情权等,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却发现,大学生并不是很关心这些权利,体现在在手机消费上就是被动消费,即从办理手机业务到缴纳通信费都是被动的,甚至有部分大学生盲目跟从办理手机业务;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权利,如果对自己的缴费账单都不愿看清楚,遇到不明扣费也不去营业厅问明白,那么就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消费权益,同时也间接助长了通信运业商的侵权行为。另外,同学们在办理手机业务时要充分了解该业务的性质,不能盲目跟从,自主消费,培养科学合理的手机消费理念。(3)通信运营商应区别对待高等院校的客户。在高等院校里,通信运营商主要的客户就是大学生,而大学生作为手机消费者有其特殊性(前文已有详述,这里不再重复),所以通信运营商在制定套餐上也应符合大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服务时应当更加周到。具体方式有: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办理或者退理手机业务的权利,而不会出现退理业务难的问题;涉及扣费情形时通信运营商应及时提示,具体拿信誉度这项优惠来讲,当学生用户通信费使用完毕后,应当及时提醒用户,而不是等到快要超出信用度时才予以提醒;在套餐设计上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等。(4)加强学校对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高等院校在保护学生权益上也担当重要的社会角色,而不仅仅是单管教学。学校在选定合作通信运营商时应当更多地从学生利益角度考虑,维护学生利益。同时提供方便快捷的为学生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如成立有关学生社团维权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再者也可以运用学校本身的媒体,加强媒体监督,特别是要加大对高校学生被侵权的相关报道,关注学生的维权状况,从而营造很好的维权氛围。

本次调查仅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反映出来的问题可能存在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也有相当的代表性。笔者希望这次调查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从而更多的关注高校手机校园网的问题,进而更好地维护大学生在手机消费上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手机消费范文5

近日,本刊接到不少消费者投诉,称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中国联通办理宽带业务,却被告知必须接受附赠的手机号码卡,如果该号卡欠费还会影响宽带网络的使用。

据消费者张先生介绍,前段时间,他前往北京联通办理宽带业务时遇到令人气愤的一幕:其被营业员告知,除了负担安装固定电话及宽带的费用外,他还会收到两张联通的手机号卡,卡内包含了联通2G和3G的消费套餐。

“我们全家人都不用联通的手机业务,办一张手机卡只能当摆设,根本没必要。”张先生说,他拒绝办卡,却被告知“宽带套餐就是这样”。

10月17日,记者来到北京市某联通宽带营业厅。偌大的厅堂内,宽带套餐宣传海报被放在醒目位置。记者上前咨询相关业务,所得答复和张先生描述相同。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如果绑定的手机号卡出现欠费,所办理的宽带也会被停用,直到手机号卡缴费为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在北京联通的各大营业厅中,“套餐”成为推销的“主力”,而不需要绑定附加业务的“纯宽带”安装则鲜被提及,对相关知识不了解的消费者很容易“被套餐”。

对于中国联通的此种做法,消费者颇有微词:“联通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将相关业务强制捆绑销售,违背消费者意愿,其合理性值得怀疑,有‘霸王条款’之嫌。”

而对于联通公司的捆绑式销售,也有消费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记者在采访时遇到一位前来办理宽带业务的女士,这位女士表示“包年套餐”虽被绑定手机卡,但对于有需求的人来说也会得到一定的实惠。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一看什么是霸王条款。所谓“霸王条款”,其实也就是一些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义务、减免自身责任的不平等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和店堂告示或者行业惯例等,限制消费者权利,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律师表示,联通将宽带上网卡和手机卡绑定在一起销售,有“霸王条款”的嫌疑。

记者手记

“霸王条款”之所以遭到广大消费者的痛恨,主要是因为个别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供求关系不平衡,将不平等的消费条款强加给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如今,面对联通公司捆绑销售的这一潜规则,恐怕大多数碰到的“上帝”都会“伤不起”,发几句牢骚,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手机消费范文6

关键词:人际互动;消费;符号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76-02

“白领”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的美国,是当时美国新出现的一批穿白衬衣坐在办公室上班的群体,在本文中白领概念最重要的两个维度就是从事脑力劳动与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所谓“80后”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

综合说来,“80后”白领是一个走在社会前沿的群体,不仅能快速感应社会变化并自我调整,而且对社会及个人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各种事务也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与见解,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尝试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包括手机媒体,所以“80后”白领具有研究的价值。

手机本来是奢侈品,技术进步使生产成本下降,种类繁多,成为一种普通的耐用消费品,随着手机媒体化的深化,人们对手机本身的关注度正在下降,对手机媒体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关注度在提升,在本文中关注的是“80后”白领关于手机媒体的消费观念及背后的符号意义。

一、“80后”白领的手机消费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个人所有物,已经具有了社会性特征,这种社会性特征既包括手机媒体的社会化的作用,也包括手机媒体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在20世纪末,手机作为一种奢侈品使用的人并不多,可以说是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之一,其符号意义是财富,但是当下,手机已经非常普及,所以这里考察的是手机现在是否还承担着财富的符号意义。

根据调查结果,仅有16%的调查对象认为手机是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之一,而48.4%的调查对象则认为手机并不能作为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标志,而且社会阶层定位、使用手机的价格与月均收入对是否同意“手机是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之一”这一陈述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也就是说现在手机购买行为本身只是一种普通的消费行为,其炫耀性消费的意义已经不大,手机本身并不能作为“80后”白领的财富符号。虽然手机并不是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标志,但是与手机相关的经济行为是值得考量的,这也是我们了解“80后”白领关于手机媒体消费的一个途径。从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调查对象购买手机的价格、月平均费用支出与月收入是有相关性的。

表1手机价格与月均收入的相关分析

在表1中,手机价格与月均收入是呈正比的,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36,即月收入越高,手机价格价格也越高。这主要反映的是手机价格与“80后”白领群体经济承担力的关系,收入高,经济承担力越高,可以购买的手机的价格也越高。表2手机月平均费用支出与月均收入的相关分析

在表2中,手机月平均费用支出与月均收入是有中度相关性的,二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26,月均收入越高,手机的月平均费用越高,而且特别集中在51元~100元段,这证明手机消费虽然是日常消费中的一个固定环节,但是在整体消费中的比例并不是特别大。

二、手机媒体的符号意义

语言、文字、动作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符号,对于符号具体的定义要在不同的情景之下。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中,手机为媒介的人际互动中的符号传播及意义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在理解符号意义之前对情境的理解是必要的。手机人际互动的规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无明文规定,所以实质上是自我互动的过程。手机的文字符号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呈现出来,如同网络聊天中的表情符号系统,在手机文本中也有这种符号系统,如:-)表示开心,T_T表示流眼泪等,脱离了人际互动,这种符号便不存在意义。

1.时尚符号。不论哪个领域都存在着时尚,手机领域也是如此。手机外形从最初的“大哥大”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饰品工业的一部分,如人们常使用的手机外壳、手机吊坠等,都使手机具有了时尚领域的特色,而这种时尚特色也是个人价值观、文化审美意识的体现,还有许多手机制造商会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地区生产不同型号、颜色、材质、价格的手机成品,这意味着,购买与使用手机同时成为一种时尚行为,也成为界定各人的标志,是个性、自我意识、风格与品位的区分手段。此外,手机时尚符号还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群体,因为手机消费过程中不同群体有着不同消费模式与消费习惯,如“80后”白领的消费行为具有其群体的独特性。

但是对于“80后”白领群体而言,手机的时尚符号意义并不明显:一方面,手机的工具性极强,加之“80后”白领消费观中的实用性倾向,所以手机只是一种沟通互动的必需品而不是展示个性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手机属于批量生产、普遍使用的产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容易遇到相同型号、相同颜色的手机,已经不能称之为个性化的个人用品。

2.身份象征与群体标志。手机作为一种品牌符号,随着国内外的手机品牌越来越多,其质量符号已经不足以吸引大众的眼球,所以要抽空原有的手机符号意义,注入新的符号意义,如身份象征符号等,目前手机有一个发展趋势,即将手机打造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所以手机价格高低不一,但是手机在“80后”白领群体中的身份、财富符号并不突出,因为对于“80后”白领群体来说手机只是个实用的产品,并非奢侈品。但是手机媒体的群体标志意义逐步显现,即手机不同的业务品牌代表了不同的身份群体,如学生、白领工笔者、老年人等,如“校园动感地带”、“老年卡”、“公务员移动卡”等。

3.社会资源符号。在人际互动中最重要的客体是自我、规范与价值,在手机人际互动中表现为社会网络价值。当手机的原始沟通意义被完全挖掘后,人们开始赋予手机更多的深层意义,我们可以将社会网络背后的社会资源作为手机的一个独立象征意义进行考量。在“80后”白领群体的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会依赖于不断地复制其已有网络结构与特征而获取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当“80后”白领体会到通过手机建立人际关系从而获取社会资本的优势后,出于维持已有社会资本的目的,在扩展已有的社会网络时,会趋向于使用同一种渠道复制已存在的关系模式,从经济学说,这是一种有偿行为,其不同点在于这里的报酬既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非物质,在手机人际互动中,社会资源的汲取成为了社会互动的内容、方式与目标。

4.文化符号。手机是一个独立的文化载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文化,传播学者詹姆斯・凯利就指出,“传播的最高表现并不在于信息在自然空间内的传送,而是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创造,参与传播的人们构筑和维持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

因此,手机既可以作为一种时尚符号与身份符号、群体标志区分个人与群体,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符号作为手机人际互动的交换内容,更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独立成为一种文化特质。换句话说,手机人际互动的过程实际就是符号互动的过程,既是信息与社会资源交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更是一种符号与群体交换的过程。

三、结语

根据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人际互动的过程就是符号互动的过程,在符号消费的框架下,“80后”白领通过手机消费着时尚、财富、文化与社会资源,同时也获得了对等的人际关怀、情感支持与社会资本等。符号互动论强调符号意义应该在具体互动过程中定义,因此在不同群体交往过程中涉及到诸多的重点内容是不同的,而在“80后”白领群体的手机消费过程中,其社会资源符号意义最具有工具性,其情感、信息、文化的符号意义则更多体现的是价值性。当手机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互动渠道,人际交往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交谈,更多的是这种人际交往背后的符号交换,这也是对手机媒体的一种全新的解释。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王佳煌.手机社会学[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出版社,2005.

[3]陈力丹.试论人际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

[4]徐伟峰.手机的符号与符号消费[D].无锡:江南大学,2004.

上一篇荷花教学设计

下一篇高速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