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例6篇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1

关键词:贫困县 县域经济 发展 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并发出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国家的重视与号召下,县域经济的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中国走向了县域经济时代。

县域经济位于国民经济的底层和中层之间,既向下与农村经济相联系,又向上与城市经济相关联,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处于沟通整体和局部联络城乡各产业的战略地位。县域经济总揽农村经济全局,又是全省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广西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是我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海洋以及动植物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然而,目前,广西仍然是我国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与相毗连的广东、湖南等省份仍有很大的差距。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滞后则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据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广西占有28个,占到所有县级单位总数的25.69%,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县。因而,重视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对于改善广西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如何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也成为了决策者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的内容丰富,视角多样。如邓舒平(2011)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探寻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和办法;肖越(2011)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全面考察县域经济运行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赵明霄(2011)则对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探索,提出完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机制;姜涛(2011)则对中小企业在陕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等。二是研究的区域不一,涉及面广。崔征和沈颂东(2011)着眼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要从经济发展规律入手,加大政府及国有经济的带动及引导作用。王昱等(2011)基于长三角地区60个县的数据,对其动态收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初步的建议。漆为俊(2011)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提出了促进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方略。三是研究的方法多元,各有特色。如王凯馨(2011)文章以广西忻城县为例,利用熵值法的数学模型,对产业中的资源的优劣势进行综合评价,为县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可行性选择作下铺垫;韩德军等(2011)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贵州省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杨松(2011)通过构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淮安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虽然,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在内容、区域选择以及方法应用上都比较丰富,关于广西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有全区县域经济的整体研究、县域经济差异研究以及一些具体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但针对广西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基本都只停留在定性研究上,没有对贫困县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考。如蔡翔等(2009)从资金、产业规模、产业实力、管理、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颜开发等(2011)基于ESDA分析,发现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桂西北地区是全区经济发展低水平集聚区域;李治国等(2011)基于广西北部湾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四大集团”的非均衡区域差异分布的发现,提出发展政策建议;吴柳雪(2010)、农建荣(2009)分别以广西防城港市、德保县为例,对县域经济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以广西贫困县靖西县为对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剖析其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发展策略,这不仅能利于改善靖西县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广西其他贫困县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区概况

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总面积3322平方公里,居住着壮、汉、苗等11个民族,总人口62.97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到99.4%,是壮族聚居的边境人口大县。靖西县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水平却比较低下。虽然,近年靖西县的县域发展水平,即GDP,呈逐年增长。但与广西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以2010年为例,广西的GDP为9569.85亿元,人均20219元;县级市桂平市、北流市的GDP为16.22亿元和15.33亿元,分别占全区GDP比重的1.69%,1.60%。博白县的GDP为14.13亿,约占全区1.48%。而靖西县GDP仅为71.93亿元,仅为全区GDP的0.75%。2010年人均广西全区的人均GDP为20219元,而靖西县的人均GDP为14098元,仅为全区的三分之二,远远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由于靖西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具有广西贫困地区的典型特点,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广西贫困县经济发展特点及制约发展的因素,对于开发有效的扶贫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文中数据均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1年《百色市统计年鉴》及相关公开资料搜集计算整理。在模型中,选取GDP(Y)作为因变量,由于靖西县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故选第二产业比重(X1)、第三产业比重(X2)作为自变量,其它的自变量还有财政支出比重(X3)、城镇化率(X4)、投资率(X5)。其中,财政支出比重=财政支出总额/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

(三)研究方法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对因变量进行定性分析,找出其与每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确定影响其变量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再通过自变量因素的改变预测因变量的变化趋势。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模型为:

Y=α+βX1+ +γX2+……+ξ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做出定量分析和预测。根据SPSS分析结果(如表1),剔除财政支出比重X3,建立Y与X的关系式:

Y=6.816+0.672X1+0.453X2 -1.126X4+1.118X5

由表1可以看到,X1、X2、X4、X5的相应概率Sig值均小于0.05,说明系数较显著。另外,表2中,可以看到模型可决系数R的平方为0.983,调整的R方为0.974,拟合集成度很高;DW=1.841接近2通过检验,不存在自相关。

四、结果与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投资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加投资率以及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可以显著增加靖西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百分点的第二、三产业能相应增加0.672、0.453倍的地区GDP,增加一个百分点的投资率可以增加1.118倍的地区GDP,可见,第二、三产业以及投资率对地区GDP的拉动作用相当大。而城镇化率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却有阻碍的作用,分析的结果与靖西县的现实情况一致。

首先,靖西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目前,靖西县已探明的矿产有锰、硫铁、铝土、红锑、磷、重晶石等18个矿种。其中铝土矿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储量达25亿吨,是广西探明的特大型铝土矿床之一。加上锰工业基地等的创建,引进了许多工业企业,特色工业经济成为靖西县县域经济发的主动力,回归分析的结果说明了近年来靖西县第二产业的加速发展,尤其是特色工业对靖西县县域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对靖西县县域经济的影响也很明显。靖西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古龙山、通灵、旧州三在核心景区,有山水“小桂林”之誉,气候“小昆明”之称,是新兴的旅游之地。近年来,靖西县的旅游经济慢慢发展起来,促进了该县的经济发展。由于靖西县仍然是部级贫困县,政府对靖西县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投资额度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工业领域,旅游业,这些举措都有效提高了靖西县的经济发展。

最后,城镇化率越高,在基础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就越大,对于靖西县比较贫困的地区来说,这些投入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目前靖西县的城镇化率增加速度远小于第二、三产业比率的增加速度,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给第二、三产业提供足够的动力,这些都会影响其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结果分析,可以明确看到第二、三产业对靖西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同时也看到了投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995~2010年靖西县GDP等指标呈现逐年增长,然而GDP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人均GDP还远远低了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投资率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和提高投资率都能有效增加GDP。另外,城镇化率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主要是该县城镇化水平的速度低于第二、三产业增长的速度,农村劳动力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的动力不足。而且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的投入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对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靖西县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发展特色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旅游业的兴起,靖西县应以特色工业,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大力促进特色工业的发展,同时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并依托特色工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促进新农业的发展。

1、培养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工业

目前,靖西县虽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的特色工业,是其一大优势,是带动靖西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的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小企业,自有资金非常有限,面对较好的市场需求和机遇,想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可是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不能做强、做大,最终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无法形成规模的发展。因此,靖西县应大力发展以矿产资源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加快实现工业信息化、自动化,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在培养龙头企业上,要实施名牌战略,扶持创优品牌,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知名度。同时,加强对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引进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增强企业实力,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

旅游业也是靖西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今后,应继续强化这一优势。首先,应加强其区位优势,大力进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大西南向东南亚重要陆路通道的作用。靖西县目前交通方面的通道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配套设施不齐备,应继续扩展其旅游、交通服务业,争取发展成为联系大西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其次,靖西县应继续加强其旅游业的发展,积极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靖西县以溶蚀高原地貌为主,山明、水秀,以奇峰异洞闻名。目前有古龙山峡谷群、通灵大峡谷、三叠岭瀑布等旅游景点,还有许多沿未开发的景点;同时靖西县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民俗旅游也是其一大特色。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强化边境跨边游、田园风光游、民俗风情游等靖西旅游特色,提高文化含量,增强竞争力,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加大宣传力度,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体系,同时利用旅游业促进相应服务业的发展。

3、大力招商引资,加强产业间的联系与协作

靖西县在特色产业上,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生产加工能力弱,生产的产品品种少,大部分企业只停留在采集等低级层面,加工以及深加工等方面的企业很少,并且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无论是纵向联系还是横向联系都比较少,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产业链条不长,导致县域特色产业实力比较弱。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招商引资,创新投融资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地资本流放。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以及大型的企业,加强其深加工能力。另外,政府在政策上要加强产业的规划,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注重引导产业间的联系与协作,形成前后一体化的产业链,加强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

4、在工业和旅游经济的带动下,促进新农业的发展

靖西县的土特产资源种类繁多,端午节药市历史悠久,现已逐步扩大到桂西南乃至越南等东盟各国。因而,要积极优化整合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其次,该县要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现代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大力扶持本地工业和旅游业以及相关联的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要吸引本地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城镇就业,给第二、三产业提供足够的发展动力,这样不仅能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还能提高城镇化的速度,避免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邓舒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1~62

[2]王凯馨.基于熵值法对县域经济发的综合评价[J].经济师,2011(01):82

[3]肖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论证[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01):113~114

[4]赵明霄.完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机制[J].中国金融,2011(02):73~74

[5]姜涛.中小企业在陕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的地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02):39

[6]崔征,沈颂东.内陆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理性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11(01):103

[7]王昱,肖红姗.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动态收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02):25

[8]漆为俊.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1(05):68

[9]韩德军等.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98

[10]颜开发等.基于ESDA的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8~29

[11]李治国,李莎.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兼论桂林市县域经济发展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1):57

[12]蔡翔等.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J].江苏商论,2009(06):145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

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企业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5.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发展,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企业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中国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与思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9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3

摘要: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工业推动型、非公有经济推动型、产业集聚型、劳动经济型、农业产业化推动型、开放带动型等模式。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

编辑整理本文。

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企业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八大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5.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发展,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企业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

编辑整理本文。

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中国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与思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9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县域经济;林业可持续发展;关联性;福建省大田县

一、引言

当前我国有1500多个县(不含县级市)。这些县的土地面积占我国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县域人口的数量也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0%以上,工农业的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以上种种数据表明县域经济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我国国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以大田县为例进行分析。大田县的县域经济属于资源禀赋型,这种类型在我国的县域经济中十分典型且分布极为广泛。因此,以大田县为例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区概述

林业资源一直是我国自然资源中十分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越来越深入到各个领域之中。林业的发展领域也在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某些时候是相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县域经济为了得到更好地发展会违背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论文研究的样本福建大田县地处福建省的中部,位于三明市的东南面,地理坐标117°28′58″-118°03′13″E,25°28′53″-26°09′42″N。全县横贯东西宽57km,纵贯南北长75km,地形南北走势,土地面积22.94万hm2,含18个乡镇。截止到2009年末人口数达367184,县域经济国民生产总值66亿元,其中人均20401元。

三、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本文资料主要来自2005年―2009年间福建省大田县的国民经济统计年鉴、大田县林业现状统计资料和林地征占用使用情况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结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研究。其一,对县域经济和林业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依据林业资源的变化指标和国民经济指标做为样本,对这两组样本中的各个数据两两一组进行对比分析,将数据记录成关系数矩阵,并分别置于SPSS(统计产品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用相关系数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线性关系。当一组变量显示为正态分布,且二者呈现线性关系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总体上是简单相关。其二,要建立县域国民经济预判模型。通过对两组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将县域的国民经济与林业的各项指标分别以因变量与自变量表示,利用多元的线性回归方程构建县域国民经济的预判模型。假定自变量县域国民经济和因变量林业各项指标之间呈线性关系并进行分析验证。

在数据信息的处理方面,主要使用Excel2010和SPSS17.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结果分析

经过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最终就县域经济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归纳总结。

首先,在县域国民经济和林业资源经济方面,通过对大田县的林业资源经济的量化分析,选取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分析两者的变化规律指标,借以反映林业资源经济在县域国民经济的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与关联性关系。通过整合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林业资源经济与县域国民经济在总体上具有极强的关联性。林业资源经济的发展和县域经济呈现正相关的趋势:一方面林业资源经济的发展与其自身规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另一方面林业资源经济也与相应时期的国家政策相联系,随政策的变化而有所波动。总体上来看,林业资源经济与县域国民生产总值呈现线性关系,林业资源经济是县域国民经济的自变量,对县域国民经济的产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

其次,从林业的保护与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来看,结合大田县从2005年―2009年的林地征占用情况可以看出,大田县资源禀赋型的经济生产模式必然会因资源的开发而大量征占用林地。县域国民经济和征占用林地的上升趋势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3]。

再次,从林业中的各个因素都与县域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方面来看,林业方面包括:林业总产值、有林地面积、林地保有量、林分蓄积、征占用林地面积和征占用林地数量等因素;县域国民经济方面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工业总产值以及农林牧渔总产值等。两两相比较可以发现两方面因素呈正相关的几率很高。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林业的各项因素与县域国民经济呈现正相关趋势,可以建立线性回归的县域国民经济预期模型。经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定性分析预定量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和各种文献数据,建立的关于大田县县域国民经济最优预期模型为:

Y=18570000+5.136X1-149.837X2+13.123X3+0.153X4

在模型中,因变量Y为县域国民经济,自变量X1为林业总产值、自变量X2为有林地面积、自量X3为林地保有量、自变量X4为林分蓄积。

五、结束语

对县域经济与林业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分析能更好地认识林业发展。经过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县域经济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通过本篇论文的分析可以选择最优方案实现县域国民经济预判,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提高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林业发展成为以实现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新型林业。

参考文献:

[1]苏迎平.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

[2]黄贤松.县域经济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关联性分析――以福建省大田县为例[J].林业勘察设计,2013,01:17-20.

[3]刘维纳.福建省县域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的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5

关键词:经济竞争力;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宁夏西海固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空间概念,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定的方位,大到数个国家小到一个自然村。没有完全相同的区域。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差异较大。宁夏作为西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区内差异也十分明显,其北部沿黄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南部西海固地区经济欠发达,宁夏经济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西海固,因此探讨宁夏西海固(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盐池县、同心县和海原县)区域经济竞争力很有必要,对于整个宁夏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宁夏西海固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经济系统产出的实际数量,以及通过经济成果所表现出的潜力和未来的可持续性。其本质是经济系统的数量与能力,数量反映现状,能力着眼未来。

(一)主因子分析评价指标设置

本文选取11个指标数据对宁夏西海固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各指标分别为:X1农村从业人数(人)、X2人均生产总值(元)、X3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X4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X5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元)、X8粮食产量(104kg)、X9人均工业产值(元)、X1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1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04元)。

(二)聚类分析评价指标设置

为了比较宁夏西海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宁夏中北部之间的差距以及在整个宁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宁夏19个市县为研究对象,进行聚类分析(指标同上)。

二、宁夏西海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一)宁夏西海固8县主因子分析

主因子分析是考察多个定量(数值)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根据其步骤,首先对原指标数据标准化,就是先将以全区数据为标准对各县二级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之无量纲化和标准化。再次通过经验法对二级指标进行权数赋值,加权计算一级指标数据。

其次由标准化矩阵求出协方差矩阵,如表2所示,由此看出前3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93.6%,故提取前3个主因子代表原有变量进行分析,其余的忽略。

第三对提取的3个主因子建立载荷矩阵,并对其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在X5、X2、X7、X10上有较大载荷,它们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第二主因子在第一X3、X1、X8上有较大载荷,这说明农业在本区中的地位及其对县域竞争力的影响。第三主因子在X9上具有较大载荷,这说明第三主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工业发展对其的影响。

通过求本区8县在第一、二、三主成分的得分,可以分析其代表的变量的综合水平。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前3位的是盐池县、原州区、同心县;第二主成分前3位的是原州区、西吉县、同心县;第三主成分前3位的是同心县、西吉县、盐池县。综合主成分>0(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依次为盐池县、原州区、同心县、西吉县。

(二)宁夏19县(市)县域经济竞争力聚类分析

根据聚类分析的步骤,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根据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然后运用DPS软件采用层次聚类法分类,结果如图1所示,从聚类图可以看出,宁夏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竞争力最强的县,包括银川市、石嘴山市,它们历史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第二类为竞争力较强的县,包括吴忠市青铜峡市、利通区以及银川的灵武市。因其引黄灌溉便利,农业优势明显,第二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沙坡头区、平罗县、中宁县、永宁县、贺兰县5个县(区)为竞争力一般的县,尽管农业基础较好,但工业化水平一般;西吉县、海原县、原州区、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9个县为竞争力弱的县,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三)宁夏西海固8县县域竞争力简评

盐池县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1位。虽然种植业条件较差,但畜牧业发达,宁夏滩羊集中产区,初步形成了煤炭、石油化工、金属镁、水泥建材、中药材、保健食品、草产业、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

原州区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2位。是固原市所在地,原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交通与基础条件良好,煤矿、石灰岩、石英砂储量丰富,境内还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初步形成了煤炭、酿酒、化工、建材、粮油加工、淀粉加工等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门类。

同心县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3位。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核心区,土地产出率低,非金属资源丰富,以农业为主,“三红一绿”(枸杞、红葱、红枣、西瓜)是同心县特色支柱产业。

西吉县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4位。农副产品众多,主要有马铃薯、白豌豆、胡麻、元元等,其中,马铃薯种植及其淀粉加工业在全区有一定地位,初步形成了淀粉、粉丝、建材、皮革、磷肥、骨粉、地毯、制糖、粮油加工等工业体系,旅游资源丰富。

彭阳县在竞争力排序中处于第5位。初步形成林果、畜牧、烟叶、药材、菌草、蔬菜为重点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以建材、化工、矿泉饮料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非公有制经济。

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6

关键词:云南省边境县域;产业结构;空间差异;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拓展模型;经济发展类型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4.006

云南省25个边境县域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及社会发展状况,25个边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内部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发育层次低、模式多样、演进混乱,从而导致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滞后。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云南省区域差异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如:骆华松[1]、王源昌[2]等研究某一产业对云南省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周嘉兴[3]、李继云[4]、史红亮[5]、张宝东[6]、王丽红[7]等对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内部差异进行研究,并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建议。但是极少有学者将云南省25个边境县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桥头堡”战略及“中缅石油管道”建设下,云南省25个边境县域为建设前沿,边境县域经济发展迎来巨大机遇,因此本文选取云南省25个边境县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从时间、空间维度上对边境县域产业结构空间差异进行定量化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为云南省25个边境县域,从云南省西北边到东南边25个县域依次为: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泸水县、腾冲县、盈江县、龙陵县、陇川县、瑞丽市、潞西市、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海县、景洪市、勐腊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马关县、麻栗坡县和富宁县(图1)。

该区域拥有特殊的地理区位,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具有复杂的地理环境、社会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维护边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云南桥头堡战略建设的前沿地带,其拥有4个一类口岸,11个二类口岸;边境县域森林、水力、矿产、人力等资源丰富。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传统偏离—份额模型

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和Creamer[8]提出,之后经DUN、Perloff、Lampard、Muth[9]等人相继总结并逐步完善而成。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科学、地理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10],该方法注重实效,是研究区域增长的有效方法之一[11]。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12],并将其区域所在的大区或者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进行研究,将区域自身的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段内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13-14],即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进而对研究区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15-16],评价研究区经济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选取的经济变量可以是人均GDP、三产产值、就业人数等各种变量。

设bij,0区域i第j产业部门初始期的经济变量值(j=1,2,3…,n),bij,t为区域i第j产业部门末期的经济变量值,假定经济变量选定的时间段为[0,t],则经济变量在假定时间段内的变化量可以表示为:

bij,t-bij,0=bij

=bij,0r-bij,0(ri+r)+bij,0(rij-ri)

其中r=■;r=■;rij=■

Bj,0指所选背景区域第j产业部门初期的经济变量值;Bj,t指所选背景区域第j产业部门末期的经济变量值;B0指背景区域初期的经济总规模量。从(1)式中看,增长分量为bij,0r,指某产业部门按照所选背景区域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bij,0(ri-r)为产业结构分量,指某产业部门的实际增长与背景区域增长的差异所导致研究区该产业部门增长相对于背景区域标准所产生的偏差,该值越大,说明区域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较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bij,0(rij-ri)为竞争力分量,指某产业部门增长速度与背景区域相应部门增长速度所引起的偏差,其值越大,说明该研究区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部门所占的比重大,具有较强竞争能力。

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利用的数据量小、分析速度快捷,能较好的反应产业随时间的变化,但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没有考虑各区域之间空间相互作用影响,实际上,区域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2.2 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

空间拓展模型认为每一个区域不是独立存在于系统中,各区域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时,各区域经济空间单位与其邻近区域经济空间单位高度相关。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定义一个空间权重矩阵来表示各区域之间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度。

2.2.1空间权重矩阵

区域系统中各单位空间上相互作用可以表示为权重矩阵W,元素代表空间单位i和k之间相互依赖的强度。权重矩阵W中每一个元素均表示两个空间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第i行则表示该行与整个区域系统中其它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权重矩阵W表示如下:

W= 0 w■ … w■w■ 0 … w■w■ w■ … 0

将权重矩阵W进行标准化,以满足0≤wik≤1及对任一行i,有■wik=1;其中权重矩阵W标准化后,主对角线上的元素为0,即i=k时,wik=0,说明相同空间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为0。权重矩阵W中各空间单位相互依赖度在地理学中主要考虑两大类变量,一类是自然地理变量,另一类是经济空间变量。

2.2.2自然地理变量

自然地理变量,依据著名的Tobler地理学第一定律[17],该定律认为:“任何事物之间均相互联系,在距离上离的较近的事物总比离的较远的事物相互作用度要高”,考虑地理距离相互作用度时,地理距离采用两个区域之间主要城市的距离或质心间的距离。Moran[18]定义的布尔矩阵可以用来确定地理距离,他认为在矩阵元素中,当i=k时,wik=0,也就是矩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为0,两空间单位地理距离进行如下定义:

wik=1 dik≥?啄0 dik< ?啄;wik=0,?坌1

dik指两个空间单位之间的距离,?啄为两个空间单位之间允许的最大距离。

2.2.3经济空间变量

经济空间变量较为活跃,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区域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区域之间经济空间变量相互作用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当两个区域之间商业贸易、人口流动等经济活动较为频繁,则认为这两个区域之间经济空间距离较近,Boarnet[19]定义了两区域间经济空间的权重随着区域之间相似度的提高而提高,在选择经济变量时候可以是人均GDP、产业从业人数、人口密度等经济变量,定义如下:

wik=■(k∈A) (2)

k∈A指在矩阵中A×A,k包括系统中各区域。

2.2.4空间拓展模型

空间拓展模型是Nazara和Hewings[20]提出,他们首次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中加入了空间变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更加科学、准确。根据前面所定义的的空间权重矩阵,模型引入一个空间修正增长速度:

r■■=■

其中,r■■指区域i第j产业部门在其邻近区域中的速度,也称为空间增长速度。则有以下公式:

bij,0rij=bij,0r+bij,0(r■■-r)+bij,0(rij-r■■)

则bij,0(r■■-r)为区域i第j产业部门在邻近区域中的空间增长速度与上级背景区域相应产业部门的平均增长速度产生的差异,称为空间产业结构分量;该值大于0时,说明j产业部门的空间增长速度大于背景区域平均水平,邻近区域对该区域产生积极、促进作用。bij,0(rij-r■■)为区域i第j产业部门实际增长速度与其空间增长速度引起的差异,称为空间竞争力分量;该值大于0时,说明j产业部门增长速度超过其邻近区域,邻近区域对区域i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该值小于0时,邻近区域对区域i的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比较式(1)、式(3)可以看出,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中的产业结构分量bij,0(r■■-r)仅测度了区域i第j产业部门实际增长速度与背景区域增长所引起的偏差,竞争力分量bij,0(r■■-r)测度了区域i第j产业部门与背景区域相应部门增长速度所引起的偏差;空间拓展模型中的空间产业结构分量bij,0(r■■-r),对区域i第j产业部门实际增长速度与背景区域增长所引起的偏差进行了测度,同时对其邻近区域的空间产业结构也进行了测度。空间竞争力分量bij,0(rij-r■■)测度了区域i第j产业部门实际增长速度与其相邻区域相对应部门空间增长速度引起的差异。上述说明传统模型仅考虑了研究区与背景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空间拓展模型则考虑了研究区、背景区、邻近区之间的综合作用,空间拓展模型测度更加科学准确,能正确描述研究区的产业结构空间差异。

2.3 数据处理与数据来源

笔者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9年为终期年,利用《云南省统计年鉴》中25个边境县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为基础数据,以25个边境县域人均GDP作为A×A矩阵模型中测算其空间相互依赖度的数据,并依据空间相互依赖度测算25个边境县域的经济空间变量wik,以边境县域为研究区,云南省为上级背景区域,通过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云南省边境县域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3 空间拓展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利用空间拓展模型对云南省25个边境县域2005—2009年间各县域GDP、人均GDP及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增长分量、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空间竞争力分量测算;确定空间权重时,主要从经济距离来考虑,经济距离为所选研究区域之间空间上相互影响的作用度,空间作用度的测算依据25个边境县域人均GDP作为数据,通过式(2)及空间权重矩阵模型确定矩阵中各空间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度。

3.1 边境县域GDP空间拓展模型分析

将数据代入空间拓展模型中进行计算,得出25个边境县域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分量(图2)。

从图2中看,各县域空间产业结构分量均为负值,说明区域内三产产业发展速度低于云南省平均增长速度,各邻近区域没有对该区域形成较强的积极、正面影响。从空间竞争力分量看,25个县域均为正值,说明三次产业的实际增长速度均高于空间增长速度,邻近区域对该区域产生了积极、正面的效应;其中腾冲县、景洪市三次产业空间竞争力在21.5亿元以上,总偏离量景洪市为20.812亿元,在25个边境县域中增长量最大,经济发展最好。

3.2 边境县域三次产业明细空间拓展模型分析

根据三次产业产值及人均GDP数据和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我们得到边境县域三次产业明细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分析表(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25个边境县域第一产业空间产业结构分量为正值的有: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龙陵县、盈江县、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孟连县、潞西市、澜沧县、江城县、景洪市、勐腊县,说明邻近区域第一产业发展速度快于云南省平均水平,邻近区域对该县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二产业空间产业结构分量大于0的仅有澜沧县,为0.52亿元,其余均小于0。第三产业空间产业结构分量25个边境县域均小于0,说明邻近区域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小于云南省平均水平。从空间竞争力分量看,25个边境县域三产空间竞争力分量均大于0,其中第三产业空间竞争力分量最大,即邻近区域三产实际增长速度高于空间增长速度,说明各县域充分利用邻近区域经济发展对其产生积极、正面影响(图3)。

第一产业结构对边境县域经济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作用不大;第二产业结构从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看,阻碍了边境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因为边境县域第二产业较为落后,处于工业化初期;第三产业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空间竞争力分量均为正值且值较大,说明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边境县域各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结构性失衡及产业结构演变不合理,影响了边境县域国民经济发展。

4 经济发展类型划分及政策建议

依据云南省25个边境县域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空间竞争力分量、空间总偏离量作为指标进行分析,并依据以上指标划分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类型;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空间竞争力分量、空间总偏离量值处于边境县域领先地位,且值远大于其余县域,将其划分为经济发展优势区;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空间竞争力分量、空间总偏离量均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域,将其划分为经济发展均衡区;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空间竞争力分量、空间总偏离量中有一指标相对较好,其余指标均处于边境县域最差水平的县域,将其划分为经济发展劣势区(图4)。

4.1 发展优势区

发展优势区包括腾冲县、景洪市,占边境县域8%。发展优势区指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空间竞争力分量、空间总偏离量等经济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的县域。该区域旅游业在全省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腾冲县随着机场投入使用,通达性增强,目前为云南省重要的旅游热点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成为腾冲县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景洪市是西双版纳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基础设施较完善,经济发展势头好;所以第三产业对发展优势区经济增长起到主要推动作用,发展优势区在积累了经济基础之后应该加大第二产业发展力度,依托强劲的第三产业培育关联度较高的第二产业,促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在“桥头堡”战略及“中缅石油管道”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经济基础较强优势,发展相关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2 发展平衡区

发展平衡区包括10个县域,占边境县域40%。发展平衡区指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空间竞争力分量、空间总偏离量均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域。该区域第一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滞后;第二产业落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发挥效用;发展平衡区将来应提高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及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业,在第二产业发展中,增加投资力度,扶持现有产业使其做大、做强,强化企业科学管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稳步推进工业化。

4.3 发展劣势区

发展劣势区包括13个县域,占边境县域52%。发展劣势区指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空间竞争力分量、空间总偏离量中有一指标相对较好,从整体看发展劣势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人才缺乏,如:泸水县、贡山县、福贡县等。因此,发展劣势区应加大基础设施、教育投入;在“桥头堡”战略及“中缅石油管道”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商人投资、人才集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及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5 结论

本文利用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云南省边境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依据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空间竞争力分量、空间总偏离量为指标将25个边境县域经济类型划分为三类,结果显示:边境县域经济空间内部存在差异,引起内部差异主要来自于以旅游资源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发展优势区县域旅游业及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强劲,成为发展优势区县域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第二产业发展滞后,阻碍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整体上对边境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作用大小不一,其中对腾冲县、陇川县、瑞丽市、勐海县、绿春县、金平县、河口县第一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推动较小。现今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阻碍因素较多,今后应抓住“桥头堡”战略及“中缅石油管道”建设机遇,对第一、二产业加大倾斜力度,做大做强第三产业,依据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一条具有边境县域特色的经济增长路线。

参考文献:

[1] 骆华松,谢洪忠. 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分析[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18(3):51-56.

[2] 王源昌,张华. 对云南支柱产业的反思[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69-72.

[3] 周嘉兴. 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管见[J]. 经济视点,2002,3:42-43

[4] 李继云,孙良涛. 云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90-91.

[5] 史红亮,蒋永宁. 云南省地州(市)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11-13.

[6] 张宝东. 云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 大理学院学报,2006,11(5):42-43.

[7] 王丽红,骆华松,杨琳,李兆隆. 云南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与协调性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1,3(209):15-23.

[8] Dunn ES. A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J]. 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60(6) : 97-112.

[9] DUNN JES. A 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J].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6: 97-112.

[10] 史春云,张捷,高薇,等. 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 经济问题探索,2007,(3):133-136.

[11] 艾合买提.新疆各地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 新疆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16-19.

[12]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03.

[13] 李煜爽,陈依元.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分析[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5):34-38.

[14] 王绮,王利,高志远.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分析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2):1098-1099.

[15] 郑纯辉. 河南省县域产业结构空间差异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046-6047.

[16] 杨艳俊,骆华松,刘韬,李雯. 县域产业结构空间差异分析—以昆明市为例[J]. 工业技术经济,2012,3(221):82-83.

[17] 吴继英,赵喜仓. 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J]. 统计研究,2009.26(4):73-75.

[18] Moran P.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atistical maps[J]. J R Stat Soc B, 1948(10): 243-251.

[19] Marlon G. Boarnet. Spillovers And The Locat ional Effects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8, 38(3): 381-400.

[20] Nazara S, Hewings GJD. Spatial structure and taxonomy of decomposition in shift share analysis[J]. Growth and Change,

2004(35): 476-490.

Analyzing the Economic Space Differences of Frontier County Rigion Based on Spatial Shift-share Model in Yunan Province

YANG Yan-jun1, LUO Hua-song2, LIU De-jiang1, HUANG Li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 China;

2.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 Yu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