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辅导范例6篇

网上辅导

网上辅导范文1

乙方:_______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甲方为通过________年____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自愿接受乙方的辅导。为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利,拟订本协议。

第一条 在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前,乙方必须按下列计划对甲方进行辅导:

(1)当乙方收到甲方的辅导费时,发放有关资料。根据甲方的详细介绍,制订辅导计划,甲方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和提问。

(2)一次性或定期给甲方发送学习资料,并通过阅读指南和模拟试题等形式促进甲方对资料的掌握和消化。

(3)甲方随时可通过网上课堂http:// ________/中的“自考辅导答疑”版块中的相应栏目或电子邮件进行提问和咨询有关考试的问题。(乙方响应时间:不超过一个工作日,特殊情况下不超过两个工作日)。如果以上方式发生变更,乙方有义务及时通知甲方。

(4)学习期间,为甲方提供三套模拟试题,甲方完成后提交,由乙方批改并进行试题分析。(响应时间:不超过两个工作日,特殊情况下不超过三个工作日)。

第二条 甲方在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一次性向乙方交纳辅导费_______元。(专科____门,本科___门),因甲方自身原因,因故不能参加考试或者中途退出学习的,不予退款。

第三条 甲方在报名时向乙方提供本人的考籍号,以及当地准确有效的查分方式,甲方如在____年____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有课程经乙方辅导,完全按照乙方制订的学习计划学习并完成并上交所有模拟试题但未通过者,经乙方核实,可以选择:

(1)乙方向甲方退还____元/科。

(2)甲方可免费重修一次同等级,同科目的课程(论文除外)。

第四条 甲方要妥善保管乙方提供的辅导计划、书籍/教材、光盘、模拟试题及分析与解答、电子资料等,如有遗失或损坏,乙方不再提供。如果甲方需要乙方提供,则需加收成本费和手续费。

第五条 甲方不得在任何场合公开自己在csai网站的注册用户名,或公布自己是csai的学员。否则,乙方有权取消甲方的学员资格,单方面终止对甲方的继续辅导。

第六条 甲方不得将乙方的辅导资料/教材、乙方批改的作业、甲方在考试辅导答疑区域的帐号和密码等作任何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若甲方违反上述约定,必须赔偿由此给乙方带来的经济损失。且乙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对甲方的继续辅导。

第七条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使得本协议的履行不可能、不必要或者无意义的,任一方均可以解除本协议。遭受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的一方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本协议、解除或迟延履行本协议的,应将事件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并向另一方提交相应的证明。订立本协议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协议无法履行的,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本协议相关内容或者终止协议的履行。

第八条 本协议经双方签字即生效并立即执行,有效期至_________年_____日为止(辅导有效期至_______年____月____日为止)。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网上辅导范文2

乙方:_______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甲方为通过____年____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自愿接受乙方的辅导。为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利,拟订本协议。

第一条 在____年____月____日前,乙方必须按下列计划对甲方进行辅导:

(1)当乙方收到甲方的辅导费时,发放有关资料。根据甲方的详细介绍,制订辅导计划,甲方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和提问。

(2)一次性或定期给甲方发送学习资料,并通过阅读指南和模拟试题等形式促进甲方对资料的掌握和消化。

(3)甲方随时可通过网上课堂 ________/中的“自考辅导答疑”版块中的相应栏目或电子邮件进行提问和咨询有关考试的问题。(乙方响应时间:不超过一个工作日,特殊情况下不超过两个工作日)如果以上方式发生变更,乙方有义务及时通知甲方。

(4)学习期间,为甲方提供三套模拟试题,甲方完成后提交,由乙方批改并进行试题分析。(响应时间:不超过两个工作日,特殊情况下不超过三个工作日)

第二条 甲方在____年_____月_____日一次性向乙方交纳辅导费_______元。(专科___门,本科__门),因甲方自身原因,因故不能参加考试或者中途退出学习的,不予退款。

第三条 甲方在报名时向乙方提供本人的考籍号,以及当地准确有效的查分方式,甲方如在____年____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有课程经乙方辅导,完全按照乙方制订的学习计划学习并完成并上交所有模拟试题但未通过者,经乙方核实,可以选择:

(1) 乙方向甲方退还____元/科。

(2)甲方可免费重修一次同等级,同科目的课程(论文除外)

第四条 甲方要妥善保管乙方提供的辅导计划、书籍/教材、光盘、模拟试题及分析与解答、电子资料等,如有遗失或损坏,乙方不再提供。如果甲方需要乙方提供,则需加收成本费和手续费。

第五条 甲方不得在任何场合公开自己在csai网站的注册用户名,或公布自己是csai的学员。否则,乙方有权取消甲方的学员资格,单方面终止对甲方的继续辅导。

第六条 甲方不得将乙方的辅导资料/教材、乙方批改的作业、甲方在考试辅导答疑区域的帐号和密码等作任何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若甲方违反上述约定,必须赔偿由此给乙方带来的经济损失。且乙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对甲方的继续辅导。

第七条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使得本协议的履行不可能、不必要或者无意义的,任一方均可以解除本协议。遭受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的一方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本协议、解除或迟延履行本协议的,应将事件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并向另一方提交相应的证明。订立本协议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协议无法履行的,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本协议相关内容或者终止协议的履行。

第八条 本协议经双方签字即生效并立即执行,有效期至____年________日为止(辅导有效期至____年____月____日为止)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字: 乙方代表签字: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传真: 传真:

身份证号:联系地址:_______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联系地址: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网上辅导范文3

[关键词]网络互动社区;辅导员;专业发展;易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3-0038-04[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基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易班’推进策略研究”(2013-D-107)研究成果;同时,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思政项目“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研究”(13JDSZ2034)资助。

[作者简介]王雅静(1980―),女,山东青岛人,硕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

2013年8月,教育部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要求,积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逐步把“易班”建设成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示范社区。

2012年一次面向上海市8所高校8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通过网络联系的教师群体中,辅导员以49.32%的比例高居榜首,其次是专业课教师的37.3%。(数据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秦文佳主持的2011年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控与被控之间:‘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研究”的研究报告。)

学生的网络社区黏度与自己辅导员的网络社区黏度相关性极高,学生对网络社区的忠诚度和使用频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培育引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骨干力量的辅导员,既是各高校开展网络德育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易班”等示范性网络互动社区的核心用户。探索“易班”在以辅导员为代表的高校教师群体中的推进策略,对进一步吸纳更多的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协同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有积极意义。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式发展要求

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角色定位、选聘培养、管理考核、发展路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深入推进,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建设进度参差不齐,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探索,许多做法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或者囿于某个高校内部,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体系、更具操作性的推广模式及社会认可度高的统一工作机制。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必须重视辅导员专业发展,依托辅导员学科学理支撑,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提升其理论水平,拓展其业务能力,凝练其职业形象。

辅导员应自主、自愿地进行专业学习,并且将个人学习的内容、过程、结果与其他成员沟通交流,分享各类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辅导员专业发展不应仅停留在知识和经验传递的层面,还要通过彼此的情感共鸣,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促成统一的教育思想和工作理念的形成。

辅导员专业化的目的是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德才兼备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每一位辅导员在职业生涯中都是“不断发展的个体”,通过逐步完善自身专业内涵走向专业纯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一方面强调辅导员个体发展的自主性,辅导员要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必然要求辅导员之间相互引导促进,专家型辅导员、骨干辅导员可以通过师徒带教的方式将先进经验、工作技巧传授给新手辅导员,提升新手辅导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促使他们快速成长。

二、构筑以网络为基础的辅导员专业发展模式

伴随大众传媒的普及尤其Web2.0时代网络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博客(BLOG)、社会网络(SNS)、站点摘要(RSS)、百科全书(Wiki)、即时信息(IM)、对等联网(P2P)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强调用户参与贡献,集聚形成网络效应,极大地提高了终身学习的可操作性,也为辅导员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理顺网络背景下辅导员之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及教育行政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基于网络的辅导员专业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有助于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图1 基于网络的辅导员专业发展模式网络可以为辅导员自主性学习提供充足的共享资源。这有助于辅导员不受时空局限,随时调阅学习,并能够实时参与贡献个人的知识经验,改善和丰富共享资源。网络可以为辅导员专业发展提供更高效的观点表达、思辨争鸣、合作解决的工具和总结反思、自我提升的空间。每位成员在分享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影响,从不同视角理解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为参与者提供了朋辈互动体验。网络可以为辅导员专业发展建立更为广泛的协作关系;借助Web2.0新媒体技术突破时空瓶颈,吸纳不同空间的辅导员及相关人员跨校、跨领域、跨地区参与。网络可以为辅导员行动研究和能力提升提供实践渠道。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多重挑战,媒介素养成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构成要素。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应立足学生培养的工作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借助网络在发展共同体内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构建和最大程度的共享。

当前高校开展网络德育的力量分散于各类商业社会网络,缺乏能够凝聚广大师生的校园网络平台,更缺乏掷地有声的网络群体话语权。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时常需要转战各类BBS、SNS社区、朋友圈,同步更新博客、微博,熟练切换微信、QQ、MSN、飞信、电子邮箱。虽然辅导员整体的媒介素养得到相应提升,却也有几分疲于应付的意味。相应地,网络发展促进了辅导员专业化的进程,对辅导员共同体而言,也亟待构建起能够集教育管理、工作研究、专业发展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发展平台。

三、基于“易班”的辅导员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易班”(http://)是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自2007年8月诞生以来,经过逐步试点推广、不断改版升级,在上海乃至全国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易班”积极尝试借助网络力量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水平。点击“易班主页―班级―全国/市级”界面,可以发现全国高校辅导员互动社区的班级列表。以各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为建制,现有班级42个,成员1929人。令人遗憾的是,各班级的活跃度不高,班级主页内容多是宣告新成员加入、寻求培训资料等,缺乏原创性作品。班级成员的活动时间也基本局限在培训班授课期间。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在2013年向上海市30余所高校的辅导员发放自编的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所调查的106名辅导员中,专职辅导员占88%;工作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44%;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占81%,仅有4%的辅导员取得博士学位;48%的辅导员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只有2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

57%的被访辅导员认可当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径,但同时有54%的被访者在进行自我定位时选择“说不清”,更无一人认同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说明辅导员缺乏相应的职业自信心和认同感。

当前辅导员专业发展活动以传统类型为主(如图2所示),参与程度最高的是各类培训、讲座(76%),其次为主持参与课题研究(52%),约30%的辅导员会坚持积累工作案例、撰写学术论文、参加辅导员论坛等。仅有23%的辅导员选择通过网络与同行进行专业交流。

图2 辅导员专业发展活动类型68%的辅导员认为“易班”是自己的日常工作渠道之一,36%的辅导员使用“易班”是为了与学生互动,17%的辅导员认为可以通过“易班”开展同行交流,仅有3.7%的辅导员认为“易班”平台有助于专业学习提升(如图3所示)。可见绝大多数辅导员使用“易班”,是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而较少涉及自身专业发展需要。

图3 辅导员“易班”功能需求选项以“易班”为平台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65%的被访者为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投票,40%在“易班”上加入辅导员培训班级下载培训资料、提交作业,32%的辅导员会选择在“易班”上浏览其他(高校)辅导员的博客、工作案例,仅有6%的辅导员会主动通过“易班”查找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课件视频。绝大部分辅导员只关注自己学校的“易班”,对其他版块了解较少,超过70%的辅导员不知道有外地高校和上海市中小学进驻“易班”。

就进一步拓展“易班”辅导员专业发展活动而言(如图4所示),高达72%的被访辅导员对辅导员在线培训系统(资料库、测评反馈)产生浓厚兴趣,54%的辅导员支持设立辅导员工作研究讨论区(含问卷调研系统),另有30%的辅导员乐于尝试生涯时间轴(成长档案),还有28%的辅导员支持建立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含风采展示)。

图4 “易班”辅导员专业发展活动四、辅导员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建设创新

(一)为辅导员的专业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一方面,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系统整理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学科知识、教育方法、工作技巧等资料,形成辅导员专业数据库,方便辅导员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突破学校、区域限制,鼓励全体辅导员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兴趣方向自由组合,贡献个人学习成果与工作经验。通过发帖、撰写博文、上传视频、参与群组讨论等形式引发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网络效应,发挥群体智慧完成知识构建的同时,打造辅导员的网上精神家园,实现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积极认同。

(二)为辅导员实践研究提供更高效的操作平台

“易班”既要为辅导员个体提供反思空间,引导辅导员通过撰写日志,记录工作个案,进行德育叙事,也要为辅导员发展共同体提供协作空间。不仅仅是辅导员之间,专业教师、理论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者都可以是辅导员交流对话、切磋研讨的对象。“易班”可设立专题研讨区,举办上海高校辅导员论坛线上分论坛,以解决工作实际问题为导向,倡导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还可以增设在线测评和调查问卷等反馈评价应用功能,为相关辅导员实践研究提供信息搜集和数据支撑功能。

(三)为辅导员的生涯发展提供路径支持

新手辅导员的成长,离不开代际互动。辅导员与学生一样,也需要名师引领。“易班”平台陆续引入“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发挥示范作用,但是也存在时效局限。可以结合上海市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进展,同步设立辅导员名师“易班”工作室,将优秀辅导员的工作思考、教育经验、成长轨迹一一呈现,便于广大辅导员进行定向追踪和对话交流,学习体会其教育理念和工作艺术,从而提升自身工作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雅静,齐宁,袁海萍.辅导员专业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SNS网络社区优化策略――以“易班”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2).

[2] 张博文,林娜.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困境透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8).

[3] 王西亚,赵宇光,张宏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 徐涌金,章.关于有效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网上辅导范文4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辅导员工作;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各类网络新技术的应用,高校的网络化建设也经历着前所未有发展和变革。在这变革中,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参与公众舆论、表达个性意见、进而影响其思想、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辅导员作为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指导服务的主要工作者,如何把握网络舆情主阵地,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及时把握舆情动向、引领舆情方向、处理舆情危机,已成为新形势下辅导员一项新的工作要求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在互联网上表达对某一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在高校,校园网络更是一个能够形成公共意见、可以自由交流和辩论的公共空间。网络舆情的形成是学生意见表达到一定量度和强度,即一方面要看学生借助网络空间对某一问题发表的议论和意见达到一定的学生比例,另一方面要看期诉诸意志的坚定程度,应表现为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对坚持某一意见态度明朗的指向。在互联网上不同学生的意见经过广泛的交流、碰撞、退让、融合来进行彼此较量、修正、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校园网络舆论也经历了议题的来源阶段、舆论领导及其意见产生阶段、网络意见扩散和放大阶段、网络舆论的形成等几个阶段。从高校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来看,突发事件的激化、社会热点问题的触发以及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事件的引发这几方面原因及易引发形成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论形成中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舆论形成迅速,具有时实性与交互性,传播较难控制。(2)内容多元与分散,追随主流话题,贴近校园生活。(3)凸现网络语言特点,表达多为非理性。

二、辅导员参与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分析

笔者于2011年3月在宁波大学开展辅导员参与网络舆情工作的调研,其中向辅导员发放并收回有效调研问卷65份,被调查人数占全校辅导员人数的73%,同时,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也作了相关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反馈出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以下几个方面情况:

(一)对网络舆情工作重要性的有较大的共识,但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技能略显不足

随着网络舆情对高校现实工作的影响,辅导员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在对某高校辅导员调研中发现,有50%辅导员认为掌握学生网络舆情“非常重要”,50%辅导员认为“比较重要”;57%辅导员认为掌握学生网络舆情对本职工作“紧密相关”,39%辅导员认为“有一定关联”。在调研中还发现,辅导员在网络上基本拥有QQ、博客、社交网站等众多网络工作平台,但仍有38%辅导员认为自身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不太擅长”,有62%的辅导员在网上浏览学生舆情的基本情形是“经常浏览只是偶尔发表意见”。由于辅导员自身网络技能、舆情研判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的相对欠缺,导致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二)关心关注网络舆情,但有效的工作应对机制尚未完善

辅导员对网络的关注度较高,有40%辅导员每日会关注网络舆情,对校内突发事件、校内热点问题、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反应等方面较为关注,同时,辅导员也具备了相对较高的网络舆情的工作意识,对网上出现的反动非法言论、易引发个体或群体安全事件、诋毁学校声誉等情况会即时上报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对当前高校工作来讲,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部门牵头、基层单位全面覆盖的体系,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网络舆情工作要求与具体职责,针对不同的舆情有不同的应对方式,特别是要在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中进一步发挥辅导员作用。在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的建立上,有53%辅导员认为“非常必要”,有40%辅导员认为舆论领袖的培养对网络舆论引导来说“非常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44%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有这样一支队伍,32%辅导员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舆论领袖,有22%的辅导员认为需要学校加强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三)对网络舆情工作研究分析不足,学生网络素养及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对缺乏

调研发现,有25%辅导员认为自身在学生网络舆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网下事务过多,对学生网络舆情关注不够,有19%辅导员认为对网络上有学生舆情不能有效掌握全貌,有11%辅导员认为缺乏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研究。辅导员又承担着较多的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因此工作具有基层性、繁琐性、复杂性等特点,大部分(尤其是新任辅导员)大部分时间忙于网下具体事务,对于新的网络工作缺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网络舆情工作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网络素质和道德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对目前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道德行为也有客观的评价,有31%辅导员认为当前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状况比较好,62%认为一般,4%认为比较差;有38%辅导员认为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无克制地宣泄个人情绪”,其次37%认为是“盲目转贴、跟贴”,有21%辅导员认为在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三、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应对建议

(一)强化高校辅导员在网络上的角色意识,主动把握网络工作阵地

一是校园网络积极的建设者。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学校、学院主题教育网站、论坛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针对学院的学生的特点设计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校园主题网站,通过主流网络平台加强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主题讨论、网上讲坛等,及时各类学生关心的学习生活信息和正面权威信息。同时辅导员还要对新型的网络手段和工具及时加以应用和深入,要善于运用QQ(群)、博客、论坛、校园BBS及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等作为工作中必备的“网络利器”,合理规划并搭建各类各级班团组织的相关网络平台,建立与现实组织对应的网络集体,为网络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基础。

二是网络舆情有效的观察者和引导者。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学生在网上更容易说出平时不敢说、不便说的话,网络也成为辅导员了解学生真实想法、收集各种学生信息的一个重要阵地。辅导员在网上首先是要保持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在网络上关心关注学生的言论,融入学生,聆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参与重要问题的讨论和进一步询问解答,对网络上的学生思想和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总结,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在网络环境中,辅导员作为网络舆情引导者的角色要求是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又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和评论技巧。一方面作为学校要加强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素养的培养,多开展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讨论及重大形势政策的深入解读,同时更要注重对辅导员网络技能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培养,加强典型案例讨论和资深网络评论引导员的经验传授;另一方面,作为辅导员自身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扎实政治理论基础、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及个人品德修养作为基本要求,同时更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能,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增强网络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网络上的服务沟通者。坚持网上与网下结合,在网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服务内容,在现实中协调解决学生在网上提出的相关困难和问题。辅导员在网络环境中应采用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服务工作。在集体服务上,要为广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如在政治思想方面,结合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及时把有关权威评价通告给学生,并加以适当评论引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学习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有用的竞赛、活动及讲座信息,介绍好的学习方法,树立优秀学子的榜样风范;在生活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安全防范等信息。在个人服务上,通过网络的快捷性和隐秘性,对个别学生在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进行个别沟通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疏导。针对网络上学生的舆情焦点,除了作好有效的网上引导外,辅导员还应及时把相关情况和问题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并针对需要事后解决的问题情况反馈到网上,充分发挥联系网络与现实工作的纽带作用。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在高校各类突发、危机事件的网络应对机制下发挥应有作用

在高校当前网络环境下,凡是现实中的危机都会在网上体现,凡是网络上的焦点问题都具有引发现实中对抗的可能性。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的危机紧密关联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网络舆论促使危机事件产生新形式、新特点,网络时代所特有的基于网络舆论的危机就是一种新型危机。高校必须完善创新危机管理体制,加强危机管理框架的系统构建,加强危机队伍建设。作为参与学校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学校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要求。首先,根据危机管理原则,辅导员要重点做好危机的预警工作,也就是在舆论危机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先兆。如在发生校内外重大事件时要加强对网上学生舆情的关注密度和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网上形成的焦点问题进行及时收集分析,根据内容的链接、来源(原创与否)、性质(负面与否)、负面等级、点击量、评论量等几个方面进行判定,将有可能诱发危机事件的舆情加强反馈,为学校是否启动预警机制作好决策基础。当学校启动相应的预警机制后,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立即开始动态跟踪,从增长速度、议题显著度、意见分布等方面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跟踪,同时密切关注现实舆论情况,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第一时间有效反馈。其次,在危机爆发期和蔓延期,要配合学校作好舆论的缓释工作。将学校对事件的实情或解释实情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学生,以树立舆论的权威,消除恐慌和猜测,同时,对网上舆论加以进一步引导,促进危机向转机方向发展。再次,在危机衰退期配合做好反思工作。加强对每一次危机事件引发的原因、处置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误、能否再次避免发生等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提高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能力。

(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培育“舆论领袖”和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

辅导员要善于指导各类学生组织加强网络建设,提高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中,更要把“舆论领袖”和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作为有效的依靠。在高校校园许多网络舆论事件中,网络当事人或由网络信息联络起来的大学生装网民群体之间的呼应往往比较积极,而与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之间却缺少互动。因此,辅导员要主动去发现网络舆论事件中能影响他人意见和选择、引导着舆论走向的声音,发现那些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拥有更多媒介源和消息源及众多“粉丝”的“舆论领袖”,特别是要在学生骨干和资深网民中发现并培养“舆论领袖”,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在各类舆论事件中强化主流言论,形成网络舆论的最强音,以带动整个舆论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信息员队伍,实行组织覆盖,在班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设立信息员,明确学生信息员的职责,加强对其网络知识和网络舆论引导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信息收集、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同时可指导学生信息员开展网络舆情研究,可以校园网民、网情为对象,设计相关课题,开展问卷、访谈、舆情分析等调研工作,为今后网络舆论引导方向、方法储备舆论及经验。

(四)加强对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规范网络舆论行为

网络媒介素养是网络时代人们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素养,它是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以及在网上获得、辨别、利用信息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要结合各类载体和平台,让当代大学生去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网络传媒资源,通过相关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自觉抵制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和虚假甚至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首先要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地融入网络素养的培育中,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上网方式和言论道德,结合相关课程和活动大力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以及《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树立“爱国、守法、无害”网络道德标准,促进网络道德自律;其次,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走出“网络孤独”、“网络成瘾”阴影,正确对待网上人际交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人际关系,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优秀班团网站评比、网上名人堂、网络主题短信创作大赛等等;再次,要坚持“网上”与“网下”共同教育的原则,听取学生不同舆论的声音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反馈,及时调研和分析学生的网络素养改进提高状况,在现实的工作体系中加以完善和巩固。

参考文献

[1]于亚光,王想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3).

[2]张再兴,张瑜.加强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J].高校理论战线,2006(5).

[3]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网上辅导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博客;定位;日常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其中大学生网民比例占到10.8%,博客规模达2.95亿,年增7310万人,年增长率33%。博客的快速增长与即时通信、人人网(社交网站)、微博等国内社交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这对高等学校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更应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迅速转变育人观念,灵活拓宽教育管理渠道。

一、辅导员博客定位

辅导员博客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交流信息的平台,也是展现个人魅力的窗口,既可以工作信息,如公告、通知等,也可以记录个人的工作感悟,生活随想,人生体验等。同时,辅导员博客还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特点,拓展日志的内涵、外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为了使辅导员更好地发挥博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明确其定位。

1.辅导员日常工作的新工具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一项重要渠道,甚至变成一种被学生所依赖的生存空间。针对青年学生对网络空间的浓厚兴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逐渐向网络空间渗透,把网络平台变成辅导员日常工作的新工具。通过网络,实现辅导员工作的全面开展,从而进一步得到青年学生积极的配合。在网上实现常规化管理,可以使学生在网上了解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和工作安排。辅导员工作在网上的常规化,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够拓展日常辅导员工作的空间。

2.师生无障碍交流的新路径

在博客上,辅导员和学生可以实现平等对话,进行无障碍、无顾虑思想交流,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现实中许多身份、地位的差别,从而促进师生在网上的平等交流。与此同时,辅导员如果能够通过博客等网络平台正确进行引导和交流讨论的内容,则可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通过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是建立辅导员博客的最重要目的。

3.辅导员自我提升的新动力

博客既是一个交流平台,又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博客主人的精神风貌、知识素养等内容。建立辅导员博客,对辅导员来说,既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又是一面自省的镜子。通过博客这个平台,一方面,辅导员为了使博客内容更加完善必定不断学习,提升知识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和同事日常所反映的问题,在客观上也会成为辅导员自我完善的动力,促进辅导员努力地提升自我工作水平。

二、辅导员博客建设的相关工作

辅导员博客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为进一步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而设立的工作博客,也就是说,辅导员博客的撰写和设置不再只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而是一项规范性的工作,需要依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为此,应当从日志内容与栏目设置、日志更新与文章转载、评论回复与意见处理及制作班级的专用空间四方面加强辅导员博客的日常建设。

1.日志内容与栏目设置

作为一个工作博客,辅导员博客应与大学生的实际校园生活相关。辅导员可以有选择性地针对一些网络热点问题进行阐述和评论,发挥网络舆情引导的作用。也可以将诸如学生恋爱、消费等由于时间和场合的原因不便于在公共集会的情境下进行说明的问题通过网络日志进行交流和讨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辅导员对于一些学生活动的设想可以放在网上进行方案的征集和讨论,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另外,辅导员工作博客还应该彰显不同的个性,带有一定个人博客的色彩。博客栏目不易过多,需要突出特色,主题鲜明。自己创作的歌曲、诗词或者绘画作品可以有选择性地发表在博客上,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整日志内容和栏目设置。适度展现辅导员的个人魅力,以便吸引学生对辅导员博客的兴趣,增加学生对辅导员本人的了解和信任,从而一定程度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效果。

2.日志更新与文章转载

在某种程度上,日志的更新频率将直接导致博客的点击率,为了保障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辅导员需要经常更新博客。在建立辅导员博客的初期可以采取定期新贴、转载文章等方式。根据自己的工作周期,定期发表自己撰写的新博文是吸引学生关注或稳定学生浏览量的有效方式。转载自己发现的优秀网络文章或者推荐其他辅导员的优秀博文,同样也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转载他人文章时,还需要按照网络转载的要求,标注好转引文章的出处,保护好文章著作的版权。

3.评论回复与意见处理

评论是博客中交换意见和观点的区域,是辅导员博客的工作难点。辅导员要特别注意对博客中的评论进行及时回复和认真处理。及时回复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对负面评论和偏激评论的回复上,避免这些评论在博客上占据主导地位,产生不良影响。对于一些无理评论,可以不予理睬,必要时进行删除或隐藏。认真处理是指要善于抓住机会,对评论进行相关的批驳、指正和引导,对博文进行调整和补充。评论是学生或网友对博文的一种反馈,负面评论的存在对于博文撰写者来说是一种提醒,说明博文观点、论据或论证中存在问题。这也促进了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过程。

网上辅导范文6

【关键词】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独立地获得资讯并对事物作出判断,继而产生和传播信息。新媒体信息已经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等。在教思政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号)文件中明确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作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知识之一。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重视自身的新媒体素养,研究和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领新媒体的思想教育阵地。

1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界定

媒体素养是由多种能力组合而成的,包括获得、分析、交流、批判、创造等,是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对媒体内容、形式、策略等进行意识形态的、历史的、社会的、性别种族等的综合批判能力[1]。新媒体素养是对于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媒体而言的。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因职业定位的特殊性,辅导员新媒体素养还应包含对学生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能力、网络舆情的研判及引导能力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2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现状分析

为了对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展开分析,我们选取了5所高校①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为88.33%。其中,男性辅导员69名,女性辅导员90名,25岁至35岁的辅导员人数达79.25%。

2.1 辅导员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

2.1.1 使用的新媒体工具种类多,QQ与微信的使用频率最高

辅导员在工作中主动采用多种新媒体工具与平台,比如QQ、微信、易班等。在使用频率的调查中,有84.28%的辅导员每天使用QQ,80%的辅导员每天使用微信。QQ的覆盖面、即时性和群功能使得它成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使用最频繁的新媒体。微信的公众平台拥有自媒体功能,部分辅导员已经尝试建立公众平台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2.1.2 实现事务型工作的便捷高效是辅导员使用新媒体的首要目的

新媒体使师生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实现与学生的快速沟通,使事务型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是辅导员使用新媒体的首要目的。81.76%的辅导员表示在使用新媒体时,有一半及以上的时间是用来“转发各类通知和文件,保证信息的上传下达”。52.2%的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发送自己撰写的指导性文章、博客、微博等”,然而使用时间仅占10%以下。就工作类型而言,辅导员依托新媒体便捷事务性工作的比例较高,例如评优评奖、就业工作、党团建设和社区管理等占一半以上,用于进行思想引导工作的辅导员比例仅占28.30%。

2.2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现状分析

2.2.1 辅导员擅于从新媒体获取信息,但新媒体素养偏弱

辅导员擅于通过网站、博客、论坛等获取信息,具备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在“使用新媒体的目的”调查中,有75.47%的辅导员选择了“工作”。对于“偶然中接触到的,自己不熟悉但与工作相关的信息”,85.5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做精读分析。可见,辅导员能自觉养成从新媒体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能自觉、敏锐地捕捉有用信息,积极参与新媒体活动,然而49.0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媒体素养的具体内容和内涵。

2.2.2 辅导员对新媒体素养培训的需求迫切

辅导员对新媒体知识素养知识缺乏,表示有必要参加相关培训。调查显示,“比较了解新媒体信息的制作过程”的辅导员仅占6.92%,“认为自己在认识和使用新媒体方面的能力比较好”的辅导员也只有24.53%。76.1%的辅导员觉得很有必要参加培训,已经参加过相关培训的辅导员仅有11.95%。已参加的培训的辅导员表示,曾接受培训的主题为“网络素养培训”、“新媒体认识学习”等,时间多为1周。

2.2.3 辅导员具备新媒体的常规运用能力

在新媒体运用素养的调查中,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引领学生思潮的比例不高,只占34.81%。辅导员对于新媒体运用技能的掌握情况基本能算合格,最常用的如“文献检索”、“课件制作”、“易班平台”等掌握比例较高,分别占79.87%、81.13%和67.92%。在熟练程度的排序中,“文献检索”与“课件制作”也名列前两位。掌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和”的超过半数,达到51.57%。辅导员在“网页制作”和“视频拍摄与编辑”方面的能力不足。

2.2.4 辅导员具有一定的新媒体批判素养,但行动力不足

辅导员们在调查数据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新媒体批判素养。如“当媒体呈现的观点与您自己的已有观点相矛盾时”,81.13%的辅导员选择“要多方面考察一下该事件”。对新获得的信息,53.8%的辅导员有时会进行真实性验证,25.32%的会经常进行真实性验证。但是辅导员在批判素养方面表现出的行动力远远不足,调查中,“如果发现新媒体报道的某些信息有错误或偏差”,只有8.18%的辅导员“要跟媒介联系,要求纠正”,甚至有6.92%的辅导员认为“无所谓,不会有什么想法”。

2.2.5 多数辅导员能遵守新媒体使用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对搜集到的所需信息,54.14%的辅导员会“整理变为自己的信息后再使用”,35.67%会“完全理解并编辑后再使用”。这也体现了大多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新媒体道德素养。所有的辅导员在“上网时如果遇到诸如反动、迷信、暴力、色情等信息时”都能选择“批判遏制”或“保持自律”。但能主动“批判遏制”的比例是38.99%,低于选择“保持自律”的比例。对于“学术上滥用新媒体信息的行为”,有80.38%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应予坚决反对”,但仍有近两成的辅导员觉得无所谓。

2.2.6 辅导员重视网络舆论引导

在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调查中,71.07%的辅导员“经常浏览学生论坛、人人网、微信等,关注普遍性和群体性的话题”,42.77%“依托党员干部或学生干部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在重大事件或敏感话题上进行引导”。仅有6.29%的辅导员“主要依靠学校宣传部、信息办等部门力量,目前个人没有采取特别的措施”。辅导员群体普遍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能力,但大多仍未建立高效的网络舆论管理团队。

3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现存问题

新媒体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然而新媒体的特性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一是自创信息呈现上的被动局面,二是话语权上的被动局面。新媒体平台上各类信息传播迅速,受西方社会思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辩证分析能力,容易被不良行为和言论影响,形成歪曲的认知。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工作通常是一个“发现后再引导”的过程,是滞后和被动的。要改变这种被动的态势要从提升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入手,着力解决如下现存问题:

3.1 新媒体工具和平台纷杂阻碍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提升

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工具以高用户黏度为目标,注重娱乐性、新奇性和私密性,学生选择这些工具可以自由而私密地与同辈和朋友们交流互动,这些互动模式大多是一对一或一对多,而这里的“多”指具有非行政属性的群体。辅导员能够主动选择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工具与学生互动,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正如我们调查显示,辅导员使用新媒体工具主要的功能是实现上传下达各类信息或开展事务型工作。由于新媒体工具和平台纷杂,每天在这些平台进行信息上传下达的工作量很大,辅导员缺少系统提升新媒体素养的时间和精力。

3.2 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缺乏是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不足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显示,辅导员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5岁以下,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学科背景分散,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上明显不足,即缺少意识形态理论、中外意识形态辨析、意识形态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工作范畴、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在社会热点和难点的辨别、判断和说服能力方面较弱,难以掌握引导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侵袭的话语权。显然,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导致辅导员对新媒体信息的综合批判能弱,对新媒体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控能力不足。

3.3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培训机制欠缺

经调查,只有24.53%的辅导员认为自己能较好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75.1%的辅导员认为有必要参加新媒体素养相关的培训,以获得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能力、制作或加工新媒体信息的能力、新媒体的批判能力等。以上海为例,仅有上海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宣传处和德育处举办的“辅导员网络素养轮训班”的培训是以提升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为目的。

3.4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大学生是当今受新媒体影响程度最深的群体。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在正确理解新媒体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建设性地使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与资源,具备信息批判和运用能力,遵循新媒体使用规范和道德,以能充分地利用新媒体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未开设媒体素养相关的课程,导致大学生缺少媒体素养相关的普及教育,在使用新媒体工具时不遵循相关规范和道德要求。

3.5 辅导员新媒体创作能力弱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声,成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是现行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挑战。调查显示,仅有34.81%的辅导员会利用新媒体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效果与辅导员新媒体创作能力密切相关。新媒体创作能力是在对新媒体信息广泛阅读、分析、批判和整理的基础上,对个人观点进行创作(写作、录制、编辑等)的过程,是辅导员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的全面体现。这不仅与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有关,也与辅导员的培训和实践密切相关。

3.6 辅导员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能力不足

辅导员对新媒体舆情引导的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普遍重视新媒体舆情,71.07%的辅导员经常浏览学生论坛等关注敏感话题,42.77%的辅导员建立了舆情监管团队。由于网络舆情具有传播爆炸性和影响显著性的特点,辅导员应明确其重要性和严肃性,意识到单靠个人力量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是远远不够的,应围绕上级文件要求,建立健全网络应舆情监管机制及应对措施,确保能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4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策略

为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应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它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一样,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包含保障机制、学习培训、研究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体系急需建立。

4.1 建立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机制是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专题培训是目前辅导员比较赞同的培训方式,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整合新媒体素养提升上的各类资源,建立健全培训保障机制,依托辅导员培训基地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培训方案应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各能力模块进行设置,着力提高辅导员在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创作及制作方面的能力,具备新媒体应用的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法的整合的方法与模式,训练辅导员的媒体公关艺术网络舆情处理技巧和网络语言表达艺术等。

4.2 加强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

加强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能增强辅导员在新媒体中跟学生沟通的能力,将沟通交流由单向传播、单纯灌输、控制为主变为双向传播、互动交流和引导为主。从传播学角度看来,高校德育就是一个以信息传播优化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精神行为状态的过程[3]。随着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提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科特色和思想特点,打造有吸引力、有针对性和有影响力的校园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4.3 创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

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与传统教育活动相比具有参与性低、材料与新媒体技术整合难度大、活动素材制作复杂、活动效果难以保证等劣势,目前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热情不高。要突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亟待建立辅导员开展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作为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的进一步推进,也作为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实践检验。

4.4 鼓励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骨干

在我国,除北大、中国传媒大学等重点高校开设有传媒素养教育的课程外,绝大多数学校相对而言还是空白 。在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开设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有难度的情况下,应鼓励辅导员通过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来推进。具备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能力也是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体现。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研究,建立研究团队,定期开展新媒体素养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完善大学生新媒体教育的教学资源。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不是单一的能力模块,而是与辅导员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表达能力、思想观念密切相连的综合修养。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提升能促进辅导员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备研判和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翔.媒体素养的理论了内涵、核心观念及其跨学科性[J].北方论丛,2012(4):56-58.

[2]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Z].

[3]曾海艳.高校学生辅导员媒介素养及其提升策略[J].学术论坛,2012(5):200.

上一篇唐诗名句

下一篇虚幻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