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工艺设计范例6篇

三维工艺设计

三维工艺设计范文1

随着CAD/CAM/CAE以及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欧美各航空制造大国均已全面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全面采用三维数字化产品定义和仿真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飞机设计与制造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飞机设计制造技术水平。波音公司在波音777飞机的研制过程中,由于全面采用了该项新技术,使研制周期缩短50%,出错返工率减少75%,成本降低25%,其研制过程是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在飞机研制中应用的重大突破。近几年在美国波音787、F-35、欧洲A400M及A350的研制中,数字化设计及装配技术有了更为深入的应用[1]。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航空业的扶持力度,我国的航空制造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当前一些新型号的研制已全面采用了基于MBD的全三维产品设计,飞机产品设计已全面实现三维无纸化设计,取得了产品从二维模拟量到全三维数字量的革命性突破,也为进一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零件制造部门使用MBD数据已较为顺利,大大减少了因工人对图纸理解偏差导致的质量问题;然而装配工艺设计部门依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装配工艺的规划和设计,导致三维数字化的产品数据在装配工艺设计阶段出现断层,使得三维数字化的产品设计数据无法准确顺利地往下一级流动,需要大量的人员手工参与,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被破坏,装配指令(即AO)的编制完全采用文字或者插入少量图片的方式进行表达,工人现场使用时还需参照大量设计技术文件以及各类工艺性文件,可读性和操作性极差,一线操作者意见很大,普遍存在师傅干什么徒弟干什么的情况,无法起到指导现场操作的作用。因此装配工艺设计部门需要适应全三维数字化设计的新形势,采用基于MBD的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进行装配工艺的设计和规划,利用设计部门在VPM协同设计系统中设计并发放的产品三维数模,通过数据接口将产品数据导入装配工艺设计系统中,并将产品三维数模的路径关联到每个零件上,在三维可视环境下进行产品的装配工艺规划及工艺设计,直观地反映装配状态,最后生成现场使用的三维可视化装配指令指导现场生产。

2基于MBD的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的设计过程

基于MBD的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不仅仅是指编制三维装配指令,而是贯穿飞机设计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个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工艺系统接收产品初步设计数据,分析产品结构特点,与设计人员协商初步确定工艺分离面并制定初步的装配方案,然后在三维仿真软件内进行装配方案可行性的初步分析,制定总体装配方案,分析可能的装配难点和重点。第二阶段:工艺系统接收产品较高成熟度的MBD设计数据,在三维仿真软件内对重点部位(必要时对全部)结构件、管路、自动化装配设备等进行装配过程和人机功效的详细仿真分析,发现并解决产品、工装以及工艺方面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如图1~图3所示;这个阶段的工艺工作主要包括:装配顺序的创建和优化;装配路径设计和优化;装配工艺过程仿真模拟、人机功效模拟、自动化定位及制孔设备等的工作仿真。利用三维数字化仿真软件对产品的组件或部件进行装配过程规划,确定组件或部件内零组件的装配顺序;按照工厂现有装配条件和装配单元工作内容,进行装配路径的仿真和优化;最后在数字化装配仿真系统中进行零组件或自动化设备的装配过程及人机功效的仿真模拟,分析装配工艺过程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发现并解决数字化产品模型装配过程中所遇到的产品、工装以及工艺设计中的各类问题,同时也可以进行工具等的选型工作[2]。第三阶段:接收设计部门的最终三维MBD设计数据,创建顶层MBOM以及PBOM等工艺数据,在数字化工艺设计系统中进行装配工艺的详细规划和细节设计以及资源库的创建,在三维可视化的环境下进行零组件以及标准件的划分,在全三维的环境下对装配指令进行工步级的细节编辑,最终生成现场使用的三维可视化工艺指令。

3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的架构和工作模式

3.1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的架构

本文所述的装配工艺设计系统是基于达索公司的DELMIA软件平台进行开发的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DELMIA软件平台分DPE和DPM两个工作环境,DPE侧重数据管理和工艺规划,DPM则提供一个三维可视化的环境便于产品数据的划分和装配仿真等工作。由于DELMIA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且目前MBD设计标准不统一,故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客户化定制和开发,本系开发了多种辅助工艺设计工具以便工艺设计人员只需极少的文字输入即可完成工艺设计,所有关键数据均直接继承自产品MBD数模,保证了工艺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此系统中最为复杂难度最大是MBD数模中标准件的处理和划分,由于大型飞机标准件数量都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件以上,采用实体建模将会产生天量的数据,因此目前飞机标准件设计大都采用点线等元素进行简化表达,无法使用DELMIA中标准功能进行标准件的工艺规划,因此系统开发了一套专门处理标准件模型的工具,本系统也是国内目前唯一实现了对以点线表达的标准件识别和划分的系统,如图9所示。本系统依托VPM协同设计平台提供MBD产品数据,在DELMIA中完成PBOM的创建、顶层MBOM的划分、三维装配指令的设计并向协同平台提供底层MBOM以及三维装配指令等数据,由系统平台进行管理和发放。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的流程及架构如图4所示,整个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始终保持设计数据的一致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同时本系统可给生产管控系统(MES)以及ERP系统设置数据接口[3]。

3.2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的工作流程

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主要由需要工艺管理部门和各车间工艺设计部门使用和管理,工艺管理部门和各车间工艺设计部门必须紧密协同才能顺利开展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同时工艺管理部门需要给予车间一级足够的权限,毕竟车间一级工艺人员对产品设计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工艺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三维装配设计系统数据的顶层设计,其利用DELMIA中的DPE环境下的数据接口进行EBOM导入,通过对EBOM的重组增加工艺组件和路线定义等形成PBOM;在PBOM的基础上构建顶层MBOM;根据各厂际分工要求进行大部件级的顶层工艺组件的划分,如图5所示。各车间工艺技术主管接收工艺管理部门下发的数据,进行各车间内部工艺面的进一步划分并将之分派给具体每个工艺员;工艺员接收工艺主管分发的具体某个装配单元的数据,进行本装配单元装配工艺的层次划分以及具体工步的分解,在DPM三维可视化的环境中中进行零组件及标准件的划分,然后在DPE环境下进一步进行装配可视化修饰等细节编辑,但对于装配工艺所需飞机装配技术条件、材料、工艺规范文件等全部采用专门开发的工艺设计工具进行创建以保证编制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最后直接在DPE中输出结构化和标准化的三维装配指令并提交审批,经过审批的装配指令发送到协同平台进行统一进行发放及管理,以上过程见下图6~图14所示。三维装配指令审批发送到系统平台后由工艺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不属于装配工艺设计的范畴,本文不再赘述。

4基于MBD的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的优势及要求

4.1基于MBD的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的优势

1)采用基于MBD的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彻底解决了制约装配工艺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数据准确性、完整性的问题,整个装配工艺的设计完全基于设计的MBD数模,保证了与设计数据的一致性;2)工艺人员在三维可视化的环境下进行装配工艺的规划、仿真和设计,使得装配工艺设计更加直观更有操作性,通过装配路径仿真、人机功效仿真以及自动化设备工作仿真等可提前发现存在的设计、工装及工艺规划包含的问题并提前予以解决,大幅减少现场实际生产时的各类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并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三维可视化装配指令设计系统使工艺人员完全从枯燥的文字编辑以及事后数据校对中解放出来,工艺人员只需关注装配工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无需花大量精力进行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检查;3)在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中输出的三维装配指令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字化的装配指令,工人只需在系统输出的三维可视化装配指令中进行简单操作即可,无需查找大量的图纸、设计技术文件以及其他工艺性文件,做到了可见即所得、所得即所需的效果,同时工人还可在装配指令的三维视图中对轻量化的设计数模进行各类尺寸的直观测量,便于工人现场操作的进一步了解;4)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可输出装配部门准确完整的底层MBOM,有利于ERP以及MES系统的实施和管理;5)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可以与装配知识库系统紧密集成,使得公司积累的知识在装配工艺设计时顺利地的共享和调用;6)工艺管理部门可利用DELMIA软件平台中DPE模块对整个装配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下游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利于工艺设计部门编制完整准确的装配指令。

4.2基于MBD的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的要求

1)基于MBD的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要求有准确、完整及规范的且严格执行的MBD数模,产品设计数据是所有下游数据的源头,设计数据是否准确、完整及规范是决定三维装配工艺设计系统是否顺畅和准确最关键的要素。因此产品设计部门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与制造部门协商过的MBD设计标准和规范且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必定会导致整个下游其他系统的数据的混乱和实施困难[4]。2)工程制造部门也须有严格的与设计部门MBD设计标准和规范相协调的各类工艺规范且必须严格执行,用以支撑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本文所述的装配工艺设计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发现产品设计标准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传统二维设计模式的思想,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基于MBD的三维数字化设计要求,而且设计人员没有严格执行现有标准化要求,特别是以点线表达的标准件模型存在大量的格式错误等不规范设计,导致系统开发比较缓慢,仅为了解决标准件数模处理和划分就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因此产品设计应开发专用的标准化设计工具和数据库用以支撑基于MBD的产品设计,同时需要借助专业化的软件工具对MBD产品数据进行标准化等项目的批量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产品数据错误。3)工艺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工程经验,熟练理解并掌握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所涉及的理念和软件使用要求,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系统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只是工具,它本身无法识别工艺设计和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些都必须由工艺设计人员依靠经验和知识确定。

5结束语

三维工艺设计范文2

1.零部件截面草图――结构的骨架

零部件的实体建模基本命令首先是绘制一截面形状,然后对此拉伸、旋转、扫描或放样形成基本特征,以此多次实体叠加或求差形成零件基体,增加附属特征形成零件。大型零件的基本特征一般在几十至几百个,如果每个特征之间没有一定的关系,修改零件尺寸将涉及所有相关特征尺寸的一一修改,这将使设计尺寸变更变得极其困难并极易引起混乱,那么,用什么方式控制所有的基本特征有序地变化呢?

由此引入截面草图控制的概念,用二张或多张不同方向的零部件草图控制所有基体特征的草图和特征起止点,并使各特征之间完全独立,这样便形成零部件草图的完全控制。形象地说,以零部件截面草图为骨架、以基本特征为肌肉、以附属特征(圆角、道角等)为皮毛形成零部件,由此建立特征之间有序的连结关系。

2.零部件截面草图≈零部件视图

零部件截面草图与视图极为相似,由于它只表达截面形状和起止点,无须表达过渡形状及实体相贯线,所以它是视图的简化。又由于大多是同一方向视图的合成,所以它有可能是多张视图的整合。当然,截面草图平面有方向要求、草图有约束要求,这也是它们的不同点。

零部件截面草图约等于零部件视图,这与传统二维设计紧密结合。完全是基于这一点,且由于它符合设计习惯,客观上起到了参数化设计界面的人机对话界面的作用,为这一方法带来强大的生命力。

二、大型铸件的设计

按设计流程、方法和实例依次介绍进行描述。

1.设计流程

参考工艺制造过程,按以下顺序建模。

①截面控制草图;②铸件基本体;③凸台、孔腔;④加强筋;⑤铸造圆角;⑥机架工;⑦连接孔;⑧力学仿真。

2.设计方法

(1)截面控制草图。

控制实体的多张草图,按实际零件确定方向、张数,推荐使用绝对坐标系平面。为避免尺寸重复输入,草图之间添加线段的几何约束关系,并以结构树前面的草图尺寸为准。草图的绘制一般在实体设计中逐步添加、完善。实体中各特征草图引用其中部分线段生成。

(2)铸件基本体。

基本体特征一般由拉伸命令生成,草图平面一般为绝对坐标系平面,草图由控制草图转换生成,拉伸起止点为控制草图点或草图平面,特殊情况下允许采用成形到下一面。特征之间相互独立,由控制草图完全控制。

(3)凸台和孔腔。

凸台由拉伸命令生成,孔腔一般由实体拉伸后自然生成,装配孔一般有加工圆面和铸造圆面,推荐使用子午面草图旋转切割生成。

(4)加强筋。

考虑视图生成时筋的不剖问题,加强筋一般需采用筋特征命令生成。由于定义筋草图平面不能为实体表面,四面接触的筋需对基体进行切割、填充的特殊处理。另外,筋特征的镜像应单独进行,不能采用实体镜像,否则视图剖视时筋不能完成。

(5)铸造圆角和斜面。

铸造圆角很多,推荐采用先立后平、先大后小的特征次序。铸造斜面可用拔模特征生成,它特别适用于具有复杂边界的斜面。

(6)机加工。

一般为拉伸、旋转切割,受截面控制草图控制。

(7)连接孔。

一般为底部螺纹孔、销孔,底部螺纹孔位置推荐为视图草图控制,孔特征由异型孔向导生成,同种规格的孔由草图阵列生成,便于螺栓自动装配。

(8)力学仿真。

①简化模型:在完成实体模型的基础上,保留主要的受力实体,忽略、压缩连接孔等细小特征,取消内力较小的凸台、倒角和圆角,以便于单元自动划分,缩小单元规模。

②单元网格划分:对简化模型进行自动实体单元划分,一般按系统推荐单元大小进行,精度不够或划分失败时,扩大单元规模再次划分。③边界处理:边界处理是建模的关键之处,受力大小和作用点除按设计载荷外,还要考虑受力处引起的高应力影响,一般要做平均化处理,避免人为的高应力。约束除限制弹性体的刚体运动外,还要考虑正确的模拟弹性变形,避免人为的多余约束。④计算并分析结果:结果是否正确要进行分析,首先变形后弹性体连续,其次变形分布规律正确,最后应力与经验估计相符。

三、设计实例

1.万吨压机上横梁

(1)结构特点。

上横梁大致为箱形梁结构,可分为上下箱盖、中间筋板及起吊柱,建模特征构成划分为基本轮廓、空腔、凸台、加强筋与铸造圆角、机架工和连接孔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

(2)设计流程。

①绘制三个方向上的截面控制草图,考虑结构的对称性,建立1/4的实体模型并镜像生成,实体建模顺序参考铸造木模的制造过程依次生成。先建立上下盖板的前视方向上草图,其线段均为前视截面控制草图部分线段的参考引用,再拉伸生成上下盖板,拉伸起止点为俯视截面控制草图的对应点,然后拉伸生成中间实体,旋转切割生成中间油缸、侧边油缸,拉伸切割生成侧部空腔、工艺孔,用筋命令生成加强筋,旋转生成起吊柱,镜像生成零件基本体,在此基础上完成加强筋、铸造圆角等特征。②拉伸切割生成机架工的键槽、拉柱、配合面,最后用异型孔向导生成连接螺纹孔。③实体建模完成后,进行力学仿真,首先压缩细小特征螺纹孔,忽略低应力区的键槽、拉柱孔以简化模型,其次加入设计载荷和约束,自动划分有限元网格,最后计算变形、内力并进行承载能力分析(图2)。

2.穿孔机机架

(1)结构特点。

机架为整体铸造结构,由牌坊、上下箱体和各种凸台组成。建模过程分块制作,最后进行力学仿真,如图3所示。

(2)设计流程。

首先完成牌坊的侧视、俯视控制草图,生成牌坊各个特征,组合为牌坊整体,然后生成上下箱体、各种凸台,最后进行力学仿真,如图4所示。

四、大型焊件的设计

按板焊件和型钢焊件介绍。

1.板焊件的设计

(1)设计流程。

参考工艺制造过程,按以下顺序建模。

①装配控制草图;②骨架零件;③辅助零件;④加强板、吊耳等;⑤机加工;⑥连接孔。

(2)设计方法。

1)自顶向下为主的设计方法。

首先绘制装配控制草图,它类似于装配体视图,包括钢板零件的主要尺寸和装配位置。在装配体环境下建立零件,引用控制草图的部分线段建立零件草图,拉伸草图成为零件,拉伸起止点由控制草图确定,这样实现装配控制草图对零件主要尺寸的控制,其标准件和子焊件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装入。

2)钢板零件尺寸的控制。

钢板零件的主要尺寸、配合尺寸由装配控制草图完全决定,焊接坡口、角部焊接的开口等局部尺寸由零件内部决定。

3)焊接坡口的显示。

钢板零件可建立是否带坡口两种配置,装配时不带坡口,以避免装配体工程图中大量多余边线的出现。

4)机加工。

焊后加工部分,若只在装配体中表达、零件中无体现,则用装配体特征建模。若零件中进行预切割,需要在零件中表达,在零件中建模,后者是否由装配体控制草图决定视具体情况确定。

5)连接孔。

一般为底部螺纹孔,推荐由异型孔向导生成,同种规格的孔由草图阵列生成,便于螺栓自动装配。

6)力学仿真。

简化实体模型,自动单元网格划分,酌情边界处理,计算并分析结果。

2.轧管机上横梁的设计

(1)结构特点。

上横梁由几十个零件焊接组成,主要零件为前后钢板、上下钢块和各种支撑板、连接板,以安装轧辊、承受轧制力,如图5所示。

(2)设计流程。

首先完成主要零件的设计,其次完成轧辊支撑板、各种连接板、加强板的设计,最后进行力学仿真,如图6所示。

3.型钢焊件的设计

(1)设计流程。

参考工艺制造过程,按以下顺序建模。

①型钢空间布置草图;②型钢段的装入;③接头处理;④加强板、底板等;⑤机架工;⑥连接孔。

(2)设计方法。

1)型钢空间布置草图。

采用3D草图建立,布置线为圆钢的轴线、角钢的直角点边线、方钢的中心线、工字钢的中心线或底部对称点线。

2)型钢段的装入。

型钢形式和尺寸在企业定制的型钢库中选择,布置线与型钢的重合点、方向可做一定调整,长度由空间布置线自动确定,断面尺寸相同、长度不同的钢段一般在一个命令中完成。

3)接头处理。

型钢段的接头可相互切割,也可斜边对接,或规定焊缝,即可在型钢装入时确定,也可在装入后确定。

4)加强板和底板等。

角板、封口板可直接加入,其余钢板处理同一般特征。

5)焊后加工。

按零件的切割特征处理。

6)连接孔。

一般为螺栓孔,与板焊件相同。连接孔上下部分的其中一侧孔推荐由异型孔向导生成,同种规格的孔由草图阵列或其他阵列命令生成,以便于螺栓自动装配。

7)力学仿真。

用焊接模块设计的型钢类零部件自动采用杆梁类单元处理,载荷和约束一般加在节点上,单元截面参数自动处理,各段需进行杆或梁定义,节点及连接杆梁需进行检查,约束不仅保证结构不做刚体运动,还需保证结构为稳定结构(静定或超静定结构)。

4.起重机吊架的设计

(1)结构特点。

吊架为起重机大梁和司机室的连接装置,由角钢、圆钢、槽缸、钢板焊接而成,如图7所示。

(2)设计流程。

首先绘制型钢的空间布置草图,然后定义主要型钢各段截面、辅助型钢各段界面,然后进行接头处理,建立钢板零件、机加工,最后进行力学仿真,如图8所示。

五、机加工件的设计

1.设计流程

① 基本体控制草图; ② 基本实体( 坯料或基本外形);③机加工;④螺纹孔;⑤倒角、圆角;⑥力学仿真。

2.设计方法

(1)基本体控制草图。

回转类零件的子午面,通过截面控制草图,锻造类零件通过主要截面或形状控制草图。

(2)基本实体。

通过旋转、拉伸和放样及它们的组合完成基本外形。

(3)倒角、圆角。

一般用特征命令生成,不建议在草图中出现。

(4)机加工。

开孔、键槽、齿型、油孔和退刀槽型等,一般按局部特征处理,不受基本体草图控制,若特征草图相同,位置不同,应避免重复输入,用派生草图处理。

(5)螺纹孔。

建议用异型孔向导打孔,同种规格的孔用圆周阵列或草图阵列命令生成,为螺栓的自动装配打下基础。

(6)力学仿真。

机加工类零部件采用实体模型分析,方法方式和铸件相同。

3.轴的设计

(1)结构特点。

典型的传动轴、传递齿轮运动,包括键槽、倒角、圆角、退刀槽和螺纹孔等特征,如图9所示。

(2)设计流程。

建立子午面控制草图,选装生成基本体,建立退刀槽、键槽和连接孔,最后进行力学仿真,如图10所示。

六、特殊形状系列锻件的设计

1.设计流程

① 基本体控制草图; ② 基本实体( 坯料或基本外形);③机加工和附属特征;④系列尺寸变量名修改;⑤配置特定的文件属性的定义;⑥系列表生成;⑦系列表内容编辑;⑧各配置生成和检查;⑨力学仿真。

2.设计方法

(1)基本零部件。

建立系列零件之一的全部特征,方法与机加工件相同。系列部件之一的所有零件和配合,其中所属零件中应包含所有的尺寸规格和全部配置。

(2)尺寸变量名修改。

尺寸变量名易于交流,应有一定的含义,或与规范、样本的尺寸名称相符。尺寸变量包括草图、特征、配合的尺寸。

(3)配置特定的文件属性的定义。

文件属性在自定义和配置特定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配置优先。对系列零部件而言,各配置应定义规格名称、重量和材料等属性。对外购件或简化标准件,由于实际重量与模型重量不符,还应再修改软件内部变量“SW_Mass”,即赋值质量,不仅保证明细表重量正确,也保证装配体重量求和正确。

(4)系列表生成。

插入空的设计表,选择需要的尺寸变量或部件所属零件配置。

逐一定义配置名称,和对应的尺寸大小、零件规格。

(6)各配置生成和检查。

系列表完成后自动生成配置,逐一核对检查各配置尺寸规格。

(7)力学仿真。

与机加工件相同。

3.系列吊钩的设计

(1)结构特点。

该件属于典型锻件,吊钩横断面有严格要求,如图11所示。

(2)设计流程。

建立正视方向的截面控制草图、各横断面草图,旋转生成钩柄,放样生成钩体,然后拉伸生成锁口、钩孔等特征,最后进行仿真,如图12所示。

三维工艺设计范文3

基于三维模型的设计管理模式以载人航天器三维模型为基础,搭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工作平台,为三维模型提供一个传递环境。以三维模型为中心,将设计思想、设计参数均反映在三维模型中,直接使用三维模型指导生产,进行技术状态管理。并行协同设计平台搭建如图1所示的并行协同设计平台,航天器的三维模型分层次分模块存储在Intralink协同设计平台下。多个设计师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设计空间中,针对航天器三维模型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界面上进行工作,及时地进行设计协调[1]。这使得各分系统人员可以介入总体设计并确保分系统的技术要求得到满足,工艺设计也可以提前介入,在设计阶段开展可制造分析,及时发现产品的设计、制造、维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并将意见反馈给设计人员。同时,在完成载人航天器某一舱段设计后即可开展工艺、工装设计,无需等待所有舱段的设计工作完成,使设计与工艺并行地进行工作,缩短了工艺等待时间,从而有效地保证研制质量,提高研制效率,降低研制成本。基于三维模型的技术状态管理基于三维模型的技术状态管理以载人航天器三维模型和数据库为中心,覆盖载人航天器的全部研制阶段,如图2所示。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信息一方面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设计库中,另一方面反映在载人航天器三维模型中,在三维模型中即可查看航天器当前的设计状态。当完成航天器的平台研制后,平台三维模型随之建立并受控,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应性修改,完成型号三维模型的建立,实现平台与具体型号的并行管理。在进入航天器装配阶段后,设备、电缆和管路的安装状态信息通过车间看板系统进入到AIT实施数据库中,驱动实物三维模型,使得AIT实施状态实时反映在三维模型中,通过查看三维模型即可随时了解到设备、电缆以及管路的安装信息,从而实现基于三维模型的技术状态管理。三维模型受控管理模式为保证三维模型版本的正确性、唯一性,需要对三维模型进行严格控制。模型受控通过AVIDM文档管理系统中的模型说明文件送审流程和Intralink协同设计平台中的模型基线锁定共同作用实现,如图3所示。设计人员完成三维模型设计后,针对需要受控的模型进行基线锁定,并在Intralink协同设计平台选择相应审批人进行审签,同时在AVIDM文档管理系统对模型说明文件进行审签流程。设计人员在两个流程都审批通过后,为三维模型创建基线,将三维模型进行冻结,从而实现三维模型的受控。

三维下厂管理模式

基于三维模型的设计管理模式以三维设计模型为核心,改变了传统的制造、装配模式。通过对三维设计模型的受控管理,将其直接下发到制造部门,制造部门将受控的三维模型导入到三维工艺编制系统,编制相应的三维工艺,指导产品的加工制造。避免了产品三维模型的再建立,保证了设计部门与制造部门数据的关联性,提高了产品的研制质量,大大缩减了产品研制周期[2]。基于三维模型的制造模式基于三维模型的制造模式,设计部门对三维模型进行必要的标注,将设计要求、工艺技术要求、尺寸与公差、材料特性、检验要求等统一表达在三维模型中。通过模型受控的方式将版本唯一的三维模型发到制造厂,工艺部门接收后直接将设计模型应用到工艺设计、工装设计、数控编程、车间操作看板、车间检验看板等制造环节。工艺部门通过与三维模型特征相关联的工艺编辑方式,实现工艺说明与模型展示的有效关联。工艺编制完成后,允许工艺以结构化方式、表格方式等形式输出,包括工艺卡片、作业指导卡。由于利用了三维模型,可更直观来表示工艺过程,使得工人很容易地理解工艺规程。编制完成的三维工艺信息直接发放到车间现场,在车间设置数字化设备,指导加工和检验。基于三维模型的装配模式基于三维模型的装配模式是在航天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Intralink协同设计平台的定制生成标准BOM(BillOfMaterial,物料清单)[3]功能导出装配设计信息,以标准excel表格在AVDIM文档管理系统中存储并受控,至工艺部门。装配工艺部门依据三维模型和BOM信息开展结构化工艺设计,在BOM信息中提取工艺参数,结合预先定制的结构化与参数化工艺模板,自动生成参数化装配工艺规程文件。与此同时,工艺部门利用三维模型制作关键工序的三维装配指导视频,并在此基础上加注适当的工艺指导信息,使其能够作为装配操作的辅助指导文件。三维模型、三维装配指导视频,与相应的装配工艺工序文本内容相挂接和关联,从而使得装配工序文本内容和操作视频内容相互对照,形象、生动地帮助操作人员理解操作的要求和要点,避免产生理解偏差。基于三维模型的装配模式如图5所示。管路三维下厂模式载人航天器管路系统形状复杂、接口关系多,而且管路制造精度要求高。采取参数化、自动化三维快速设计,不仅可以避免人为低级错误,还可大大提高设计效率。设计师依据管路原理参数关系表详细设计管路,得到管路三维模型,模型唯一确定了管路的所有形状信息,达到精细化设计。依靠三维模型,在设计过程中即可充分考虑制造工艺性、装配工艺性以及管路系统阀体操作工效性,得到最优的设计结果。将设计完成的管路三维模型给制造部门和装配部门,制造部门使用管路三维模型作为输入,应用数控技术进行管路的数字化制造,而无需在实际舱体上进行取样,提高了生产效率。装配部门参考管路三维模型与航天器数字化样机进行装配工艺的编制,指导操作人员进行安装,保证设计意图的实现。电缆三维下厂模式采用三维数字化方式进行电缆设计及下厂,能够大大提高设计效率、降低人为失误率,优化电缆铺设路径,提高设计质量,得到更加精确的电缆长度值,减少电缆重量[4]。电缆的三维下厂模式如图7所示,电缆三维设计分为电气原理设计和电缆三维模型设计两部分。完成电气原理设计后,通过软件自动生成舱段接点表、电缆连接关系表以及下厂节点表。电缆三维模型设计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以电缆连接关系表作为输入条件,通过建立电缆骨架模型的方法实现电缆设计过程中的参数传递及数据管理,并进行电缆路径的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电缆连接关系,建立详细的电缆三维模型。建立电缆三维模型后,进行干涉检查及走向优化,并自动生成电缆分支长度图。设计完成电缆三维模型后,在Intralink协同设计平台中完成模型的受控,使用模型说明文件对需要成形制造的电缆进行专门说明。将电缆三维模型、分支长度图及模型说明文件给电缆制造部门,指导制造部门进行电缆工艺设计及加工;同时电缆的三维装配模型给装配部门,指导装配部门进行电缆装配工艺设计及实施,最终实现电缆三维数字化的快速设计、精细化制造及可视化装配。直属件三维下厂模式直属件是载人航天器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设计加工制造具有典型性和通用性,研究直属件三维下厂模式对其他产品的三维下厂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直属件三维下厂模式如图8所示,设计部门对直属件进行三维设计,按照三维标注相关规范进行三维标注,并在三维模型中添加相应的设计信息,如名称、代号、产品代号、材料、阶段标记等。三维模型设计完成后,为保证制造部门的生产需求,生成相应的轻量化模型(*.pvz),并在Intralink协同设计平台中实现三维模型和轻量化模型的受控。在设计过程中,工艺人员对三维模型进行工艺审查,设计师可根据工艺审查意见及时修改三维模型。三维模型修改完成后,设计人员将受控三维模型的版本号填入装配直属件配套表,形成模型说明文件,并在AVIDM文档管理系统中实现受控。制造部门接收到受控的三维模型和模型说明文件后将其导入工艺系统中,工艺人员在此基础上编写工艺文件,工艺文件及简化三维模型传递到车间加工看板,工人依此进行加工、检验。

应用效果

基于三维设计模型的数字化设计管理模式在某型号的载人航天器研制过程中进行了实际应用,采用数字化设计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研制效率,减少产品研制过程中因数据转换而形成的中间环节,系统地提高了产品研制过程中的质量保证能力,缩短了研制周期。数字化设计管理模式相比传统二维模式,差错率大大降低。在传统二维设计模式下,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紧固件设计不合理,设备和结构之间干涉、管路固定点不足,电缆分支长度余量偏长等问题。在数字化设计管理模式下,通过三维模型进行直观的设计和干涉检查,能够有效地避免以上问题,降低设计差错率。同时,对比传统二维模式与数字化设计管理模式,研制周期大大缩短。以直属件、管路、电缆为例,直属件从设计到下厂由原来的540人天缩短为240人天,管路从设计到下厂由原来的450人天缩短为150人天,电缆从设计到下厂由原来的1080人天缩短为450人天,研制周期仅为原来的40%左右。

结束语

三维工艺设计范文4

关键词:三维动画设计;数字艺术;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快速发展,数字艺术设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数字技术通过借助计算机科学软件,制造出了图像、文字、音频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并利用各种艺术设计方式,创造出了静与动相融合的图文艺术,同时结合数字化电子技术,搭建了一个可供设计者自由创作和想象的设计平台,既为动画设计注入了创新的力量,也促进了动画设计内容的丰富化,同时也为三维动画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数字艺术设计中积极应用三维动画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三维动画的内涵

随着当代数字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三维动画设计便在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了。三维动画设计中的运动和动画是密切相关的,动画设计的根本就是运动,而运动的艺术体现便是动画。通过连续播放不同的画面来达到动态的画面感,这便是传统动画设计的原理,而数字艺术设计中的动画设计理念与它也是大同小异,只不过数字艺术设计中的动画设计在动画的处理及设计过程中利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制造出传统动画设计无法制作的艺术效果,这便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借助数字电子技术,数字艺术设计中的动画设计能够将动画设计的运动效果、光景效果、画面失调和纹理等自由地进行改变,而且其动画设计的输出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1]。

动画设计的表达方式及发展方向的创新都离不开数字艺术电子技术的支持,另外,数字艺术电子技术也促使动画设计在运动、画面、纹理和光景等多方面的表达效果得到了提升,为设计者对动画的主观思想表达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使动画设计的发展得到了新的飞跃。数字艺术电子技术为三维动画的设计创建了一个真实的三维空间场景,实现了动画设计生动化及形象化的提升。当今时代数字电子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了,三维动画设计软件中也引进了不少先进的运动原理,这使得在三维动画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只须将动画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好即可,无须对每一帧画面进行设计,便可实现动画的自动转变和动态画面的形成。此技术方式不仅让三维动画中各画面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自然,提高了画面的整体动态感,而且也使三维动画的设计效率得到了提升。利用三维动画设计软件,首先设计静态的画面,其次在运动学理论的基础上,把关键转折点的画面设计出来,最后结合整体的画面,将三维动画效果表达出来。因此,三维动画是为了数字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2 数字艺术设计中的三维动画教学

2.1 艺术设计中的三维动画教学改革设计

数字艺术设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造力。数字艺术设计学生先要接受艺术设计基础设备课程教育,培养其审美思维和感性认识。接着就可以积极应用三维动画的表现语言,作为数字艺术教学的重要工具,其能够对学生的三维空间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2]。

在数字艺术设计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掌握虚拟空间中的各种艺术造型元素,例如物体运动变化、光照、色彩等,避免学生将操作技术和艺术思维割裂开来。因此在数字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中应该将图形图像专业英文专用术语、传统艺术感性思维和计算机虚拟艺术表现语言、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2.2 数字艺术设计中三维动画教学的具体内容

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将学生分为两大类,设计有梯度的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①第一类学生虽然对三维艺术具有较大的学习热情,但是具有比较薄弱的计算机基础。对该类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针对性的指导,诱发和保持其学习兴趣。②第二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系统,初步了解三维艺术语言,甚至有一定的三维动画技术基础。计算机工具适应能力可以设定难度更高的教学内容,并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

在数字艺术设计中应用三维动画教学还要解决专业英文专用术语问题。当前我国大学尚未开设针对图形图像专业的英语教学,而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该类术语的讲解[3]。

与此同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对知识点范围进行拓展。在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逐渐将三维动画作为数字艺术设计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涌现出了数量较多的教材,可以将内容比较全面和详细的辅工具手册和具有较强的艺术针对性的教材进行结合使用,第一类教材适用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三维动画基础之后再使用第二类教材。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保持实用主义的教学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同时使用网络教学作为辅助。数字艺术设计中的三维动画教学课程内容比较复杂,具有较大的信息量,应用网络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网络资源,并建立相关网站,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精神和能力。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师生之间也可以开展网上互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院、省级、全国举办的不同级别的艺术设计大赛,教师要为学生作品策划、作品修改方面的帮助,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3 结语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迅速发展,数字艺术设计中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离不开三维动画设计了。三维动画设计在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各种计算机软件,将图片、文字和音频等艺术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三维动画是为了数字艺术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数字艺术设计中积极应用三维动画教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傅存诏.数字艺术设计中的三维动画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

三维工艺设计范文5

在三维动画设计中,每一帧的动画画面都是一个真实的三维空间场景,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这个三维空间。近年来,我国的数字电子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很多三维动画设计软件都引入了先进的运动原理,设计者在设计三维动画时,不需要设计三维动画的每一帧画面,只需要设计出动画运动关键转折点的画面,通过关键转折点的画面设计,将三维动画的每一帧连接起来,形成动态的画面。这种做法大大提高设计者的工作效率,也使得整个三维动画设计衔接非常流畅,不会出现断层的感觉。因此,通过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可以先设计出静态的场景和模型,再利用运动学理论,设计出关键转折点的画面场景,整合起来最终实现三维动画效果。

二、数字艺术设计中三维动画设计的应用分析

1.广告三维动画设计

广告三维动画设计是三维动画设计中最主要的一种类型。广告三维动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吸引消费者、引导购物的多种商业化广告效果。由于广告三维动画设计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因此要求设计者要富有创意的在短时间内完整展示广告的意图,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震撼。在广告的三维动画设计中会应用多种特效,例如滤镜效果、粒子效果、环境效果等,在广告的设计镜头中讲究运动和特写,最终实现较好的广告动画效果。

2.影视三维动画设计

影视三维动画设计多用于一些特技效果的影视作品中,通过动画设计合成影片中需要的特效,或者通过三维动画设计制作特殊效果的影视片头。影视三维动画设计需要结合影视作品的内容,根据影视作品的具体画面,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应用三维动画设计软件,还需要结合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软件,最终实现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魔幻影视效果,给人们巨大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近年来,三维动画设计在影视作品制作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为了创造震撼的影视效果,都引入了三维动画设计,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影视作品展示方式,给人们更加广阔的视觉享受空间。

3.游戏三维动画设计

三维动画设计在游戏开发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游戏的场景、人物、行为活动等都是通过三维动画设计制作完成,游戏三维动画设计注重真实性和细腻性,在游戏开发过程中,利用三维动画设计力求使人物的穿着搭配、一举一动都真实化,因此在游戏三维动画设计中,多利用环境效果、透明度效果、运动效果等,不断追求游戏场景的生动形象性。

4.工业三维动画设计

工业三维动画设计是VR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设计领域发展着重要的作用。利用三维动画设计技术可以很好地模拟工业的布局流程和工业的加工过程,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种接近于真实的工业画面,设计多种多样的工业项目,设计不同的工艺布局方案,修改和调整都非常的便捷。同时可以通过三维动画展示全方位的工业设计方案,结合多方面的意见和想法,在真实的工业活动之前做好方案规划设计,保障工业工艺的成功率。5.建筑三维动画设计建筑三维动画设计主要是建筑师利用三维动画设计技术,展示建筑物建设完成之后的效果,是一种对未来建筑物设计的效果展现。三维动画设计技术利用有限的视觉设计效果来展示无限的设计空间。近年来,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三维动画设计技术在建筑物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可以利用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先设计出建筑物建设完成后的效果图,使人们对于这个建筑物有个整体的效果认识,建筑三维动画设计在建筑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三、数字艺术设计中三维动画设计过程

三维工艺设计范文6

关键词:平面设计;实体三维空间;拓展

在中国,“平面设计”是翻译于“graphicdesign”,“graphicdesign”是不带有维度概念的词,但中译后的“平面”一词,使我们对其的理解局限在二维上,使其平面设计概念也变得模糊化,含义变得狭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于“graphicdesign”的拓展[1]。加勒特•埃克伯说:“人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人生最伟大的体验之一,就是置身在这个完美的三维体量之中”将“平面设计”融入三维,观者能更好地体验、感受、理解设计师所要表达的“平面设计”作品。所以平面设计的概念应该包括基于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基于虚拟三维空间的平面设计和基于实体三维空间的平面设计。将平面设计向实体三维空间效果拓展,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感官体验效果,同时还能增加与观者的互动性、融入性,增强观者的想象空间,拓展观者的思维。因此,本文结合三维空间的理论,以及应用于平面设计的“三维空间”实体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平面设计向三维设计拓展的必要。由此,研究二维、三维空间与平面设计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激发设计者创作的多样性,表达设计者所想表达的设计内容,也能够使观者能动地,带入性地了解作品,理解设计者的设计主题。

1平面设计中的“三维空间”与实体三维空间

在“平面设计”中,三维空间可以简单地分为虚拟三维空间和实体三维空间。虚拟三维空间是指依旧在二维的平面设计范畴内,利用错视觉的引导,所产生具有明确的轮廓的虚幻空间。换句话说,就是二维的平面设计里的“视觉”三维。

1.1二维设计里的“视觉”三维

“视觉”三维指的是视觉感官上平面内的“立体”空间。点线面、明暗、色彩作为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它的变化往往能使平面设计具有律动感和空间感,使画面具有“立体”空间效果。图1是由KurtWenner(美国)通过透视原理在同个水平面内利用人的视错觉关系描绘了这幅立体街头绘画(3-DStreetPainting)——三维立体画《Reections》。它是利用人眼立体视觉的特点产生描绘的作品,利用人眼视觉空间的延续性,将二维作品以伪三维的形式展现,使作品的表现力丰富,意境深远。但是依旧没有脱离二维空间的局限,以一种平面的、单一的面的空间形式存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的三维空间,“立体”的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师乔尔森泰说过“设计师在不断通过明暗手法、矛盾空间、色彩色调、叙事结合的手段来强化三维效果时,其实都被手法欺骗了眼睛”。也就是说,在“平面”二维空间内的制造出来的“视觉”感官的三维效果,是基于虚拟三维空间的平面设计。

1.2实体三维空间与平面设计

三维空间的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可指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所构成的空间[2]。三维设计是新一代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设计平台的基础,它是建立在平面和二维设计的基础上,让设计目标更立体化,更形象化的一种新兴设计方法[3]。平面设计向三维空间拓展既需要设计者突破“平面设计”的字面含义,更需要设计者不拘于既定思维,突破球星。与印刷形式的平面设计相比较,包括实体三维化的平面设计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拓展空间,以书籍为例,书籍即是二维也是三维。就页面来说,每一页都是两个二维面的贴合,但翻阅的过程则是一个三维过程。1.2.1立体书籍封面单以页面来说,通常可见的书籍设计属于印刷作品,惯性在于无法摆脱传统的二维平面的束缚,通过印刷文字、图形对视觉感官的刺激来传达信息。而将二维的设计作品与实体三维空间中的真实元素相融合,如图2是来自拉脱维亚设计师艺术家MandarinDuck的书籍封面设计,除了增强视觉效果,也可以更全方位,多角度传递设计信息。图2设计师通过增加二维平面设计中没有的触觉体验,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与吸引力。1.2.2书籍内容立体化强化阅读的三维空间感,使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想象转变为一个观感过程,则在书籍中融入三维设计元素,例如图3Sabuda,Robert创作的立体书《绿野仙踪》的表现手法,给故事书建造了一个可看,可触碰的具体空间,使静态的书,具有动态的“趣味”效果。不管是表现形式,还是传达功能上也拓展了平面设计的领域。实体三维化的平面设计能够打破传统束缚,增强感官体验;融入观者参与,更好传达信息;增强趣味性,吸引观者目光。实体三维设计能够更好地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进行贯彻,通过与观者的互动过程中,使作品更好地被了解,也更好地了解观者的需求[4]。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对观者来说只是以“局外人”的视角,看设计作品,因此不能很好地融入设计作品,甚至去影响设计作品。但是在遵循互动行为时,利用现代新型媒体手段或者融入观者的行为动作使平面设计完整等,来实现必要的互动性设计。总之,突破传统的印刷形式,空间束缚,使平面设计形成多方位可见,互动性强的实体三维化的平面设计。

2平面设计向实体三维设计拓展的方式

本身存在的空间(平面)+媒介=实体空间(三维)。本身存在的空间指的是通过印刷形式的二维平面设计作品。二维平面只是平面设计中的形式之一,对细致刻画作品的内在含义,是难以做到“完美”的。因此,设计者必须通过对引入媒介来探索平面设计的“实体三维”空间建设。通过“实体三维”建设的研究手法打破印刷形式的品面局限,从二维走向三维,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立体空间的多角度重新认识印刷形式的二维设计和实体媒介相结合的多样性表现,从真正意义上突破二维空间的传达设计,达到实体三维化设计[4]。陈逸飞先生在创立逸飞集团时说过:“我们致力于打破视觉局限,颠覆视觉惯性,创造一种全新的、“大视觉”的视觉文化。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视觉艺术已经突破了传统平面美术的束缚,它的外延正在无限地扩展。”由此看来,平面设计突破印刷形式需要引入媒介[5]。对于媒介的映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手法:运用材料本身的特性、手工艺的技法技巧,光与影与人的关系,突破二维平面设计的限制,真正实现三维视觉空间的立体设计。简单地将“媒介”分为以下3种:

2.1材料的运用

利用材料本身所属的三维空间在平面上设计,突破了传统、二维的印刷设计的范畴,平面设计师利用各种材料、工艺形成新的平面设计,即实体三维化的平面设计,在保留材料、工艺自身属性的基础上,改变了印刷形式的平面设计的视觉观感,创造出实体三维效果。图4原研哉设计的梅田医院视觉指示系统,巧妙地将印刷作品和实物进行结合,将作品中的印刷主体物或重点表达处用实物代替,能更直接、更有效地表达设计作品所要表达的重点、主题,也更具创意。将印刷与实物结合,拓宽平面设计领域。

2.2工艺技术

工,巧饰;艺,艺术。工艺可以理解为“巧饰的艺术”,那么工艺技术就是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艺术品的方法、技术。用“工艺”的方式,结合材料的特性,来寻求生活和艺术相结合,使平面设计脱离全印刷的平面形式。在技术发展的今天,工艺技术不再那么复杂,图5是爱沙尼亚设计师EikoOjala的剪纸作品,就是依靠剪纸这种工艺技术完成的作品,使平面的山水画破纸而出,光影效果强烈的三维视觉感官,使作品的既视感更为强烈。

2.3媒体运用

“技术启发艺术,艺术挑战技术”当平面设计遇见光时,通过光艺术,使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丰富,视觉效果新颖,光的可变性也是平面设计变为具有动态效果的独创性设计,媒介也从实体材料扩展到了光学。开启了平面设计创作的新“空间”。图6是EMart的3DQRCode创意,利用正午时光的照射与长短不一的code的阴影形成一个完整的二维码。正是这种三维的效果使EMart中午时段的销售额大大提升,而且也带来了更大的曝光率。实体三维化的平面设计拓展方向在于打破印刷形式的二维束缚,但是印刷形式的二维设计也是推动平面设计由二维向实体三维设计拓展的有利因素,传统设计中在乎运用明暗颜色、虚实对比等并非是落后的手段,如果将其与真实效果结合,就能够完整地凸显三维效果[6]。

3结束语

设计无定式[7]。纸和印刷相结合的“平面”设计确实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技术的发展,对平面设计师的要求在发生着变化。用空间的眼光看待“平面设计”,打破平面设计“平面”化的既定思维,将平面设计从二维空间向实体三维化空间拓展。实体三维化平面设计讲的是二、三维,虚实的结合。将实体材料放置于印刷作品中,形成一种新的视觉感官的平面设计。平面设计突破空间限制,突破单一的印刷形式,赋予更多的真实效果,实体视觉刺激,如此才能为其拓展更广泛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牛玉慧,刘方林.平面设计的空间性研究[J].包装工程.2007.11.192-194

[2]百度百科

[3]百度百科

[4]孙斐.二维平面设计中的三维视觉空间表现[J].美术大观.2010.11.206

[5]黄婷.平面设计向三维空间拓展研究[J].包装工程.2011.05.18-21

[6]姜昕.平面设计向三维空间拓展研究[J].艺术科技.2014.1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