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范例6篇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范文1

一、小组讨论式

美术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有关制作方法、绘画步骤以及材料工具使用多元化的问题,甚至在欣赏课中存在的一些观点上的分歧,如果仅靠教师的教,既不能让学生理解透、掌握好,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常常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实践体验,探究发现,使学生在小组的范围内学习、讨论,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积极思考,发表见解,逐步形成对问题方法的认识,从而构建多方面的知识体系。在教学《笔筒与笔架》一课时,我们主张以简练、实用、新颖的设计为主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拓宽创作思路,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美观奇特的笔筒与笔架。

二、互动交流式

互动交流式是在体验、探究、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包括了小组内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对问题分散的认识成为系统的认识,制作方法的单一性成为多元化的制作方法,而且可以让学生狭隘的思想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更为多样性,为美术制作、美术活动、美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一堂《风景刻纸》的美术课中,通过让学生交流创作心得,互相学习刻纸艺术的造型表观及剪刻技法,进一步活跃学生的创作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小组表演式

在美术活动中,为了深化学生的体验感悟,常常把制作好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再创作表现,通过自己编导、自由表演、自己欣赏、自己评价的体验表演活动,促进学生创编、想像、表演、交流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体现了造型与表现的课程标准精神,让学生从小树立学习美术是为了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思想,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小鸟找家》这一课中,当学生创作完作品之后,通过小组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把创作的图意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又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创作情感,丰富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四、合作创作式

许多美术作业仅靠一人之力很难做得很好,如果通过集体合作制作,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常围绕一个主题,或小组合作创作,或班集体合作创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或一幅组画。这样既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也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共同品尝丰收的喜悦。例如,在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校园组画创作比赛中,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共同完成一幅代表本班水平的组画作品参赛。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认真构思想象,明确分工责任,创作出一幅幅气韵生动、含义深远的环保组画作品。

五、比赛评选式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常采用小组比赛评选的形式,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组内形成合作学习的机制,在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参与竞争的意识,感受竞争活动的乐趣,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益。另外,对于各个小组的比赛可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创作完美术作品后,通过小组间的展示,交流比赛,最后可评选出最佳设计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优秀小组……,使每一个小组在不同方面都获得奖励与鼓舞。

六、师生互动学习式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平和的心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范文2

关键词: 美国俚语 美语交流 研究学习

一、引言

俚语,尽管在大多数解释中被定义为一种非正式的、低俗的语言,但是它在美国社会的日常交往中却产生深远的影响。所谓的“正统”英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美国俚语满足了民众的需求,不断发展壮大,正逐渐成为美国文化中一种新的流行趋势。研究俚语对于更好地进行美语交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纵向看来,美国俚语从产生、发展至今,已经经历几百年历史。美国,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容纳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不同种族群体。俚语正是其文化的结晶,被美国群众普遍认同。横向看来,俚语存在于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学生、军队、流浪者等,他们都有不同的生活领域。美国俚语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真实生活,是美国社会文化的传承物。同时,美国社会对于俚语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表示其对非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通俗生动的俚语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对民族融合起到了间接作用。

二、学习和掌握美语交流中的美国俚语的目的及必要性

美国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场合。早期的俚语主要是在罪犯、吸毒者和流浪者这些社会的最底层中使用。随后,俚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像新型的音乐和个性的服装一样,在摇滚乐者、学生、军人中流传开来。如今,美国俚语已经成为美国英语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社会各个阶层都喜欢使用的一种简洁而生动的表达方式,甚至在美国政界,俚语也成了他们交流及表达幽默和讽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俚语,作为英语语言的一个分支,以口头的形式真实地反映美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

研究美国俚语在美国社会中的流行程度、产生的文化、历史等背景因素及其在美语交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美国俚语展现美语交流中的方方面面,有助于英语语言学习者灵活地运用和掌握美国俚语。

三、研究美国俚语的重要意义

美国以其相对丰富的物质和土地资源,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的综合国力上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是一个融合了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大熔炉,语言和文化都比较丰富。因此,更好地了解美国社会有助于英语学习者自然地接受美国英语在运用中的表达方式,减少由于思维方式不一样而带来的困惑。美国俚语作为一种时尚,从另一个侧面细微地反映了社会在不同阶段内呈现出的各种特点或问题。美国俚语的幽默、生动为枯燥的语言增添了色彩,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现在为止,关于对美国俚语研究的成果也有不少,大部分是从研究其起源和发展及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且,涉及的层面都比较广泛。

四、国内外对于美国俚语所作研究的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中国国内对于美国俚语的研究,最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比较权威也比较全面的研究著作之中,学者冯建(1987)的《现代美国俚语浅析》不仅论证了俚语与文化的关系,而且从更深的层面上分析了俚语是如何流传与消亡的。他在论文里提出“橡筋效应”和“秤杆效应”,分别说明促使俚语产生的内部词义的关联和俚语存在与消亡的原因。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学者冯建对于俚语的研究不能扩充到社会各领域。近十几年来,由于美国俚语的广泛流行,国内学者对其研究的范围也有所扩大。丁兰天(2002)在《当代美国青年俚语的文化倾向》中通过对美国青年这一社会群体的语言特征分析,探究不同时期青年人的生存、文化和历史状况。另外,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亚文化在世界上对各个民族的影响逐渐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吴丽兴(2002)在论文中指出,俚语作为一种行话,反映了社会的不同集团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同时俚语源于各种行业和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于俚语的定义,大多包含贬义的成分。朗文字典(2004)把俚语定义为非正式的粗话,尤其是在像罪犯、吸毒者和在校学生这样的群体中使用。然而,时代的发展证明俚语已经在向大众化延伸。彭元峰和孙佩捷(2002)在《美国俚语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特色》中,从美国社会的发展探究美国俚语在不同时代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并充分说明美国俚语不再局限于下层社会,而是作为一种流行趋势被大众所接受。杨金秋(2001)论述了俚语本身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接近说话人双方的亲密感。赵俊平(2004)指出,美国俚语不再给人粗俗的感觉,相反,使听者感觉更加随意,亲切。因此,和美国俚语有关的各种讨论和研究更不断涌现。传统的关于美国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修辞、语义和字典编纂。国外对于俚语的研究大多是从美国历史和亚文化角度论证的。美国俚语伴随着美国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壮大。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被融入美国文化中,因此,美国俚语在美国广泛流行。

可见,美国俚语如今已经具有广泛性。国内对于美国俚语的研究在文化领域也展示不少成果。而且,学者们从语言学的修辞特征方面,也对俚语作了不少研究:委婉性、比喻意义和夸张效果等(彭元峰,孙佩捷,2002)。美国俚语产生在美国这样一个大杂烩的多民族社会中,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它不断地发展、消亡、再发展。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美国民众态度和观念的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俚语被各阶层所创造并被使用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中,而俚语同时又能达到其所特有的生动的语言效果和其他一些社会功能。美语交际中不断消亡和衍生的俚语突出反映美国社会的发展特点,并暗含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美国俚语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一旦脱离其社会文化语境就不可能对美国俚语做出全面、深刻的论述。因此,对美国俚语在美语交流中的使用研究与了解有利于研究者更全面客观地理解美国文化和历史,并运用美国俚语增强人们对英语的语用能力,从而实现与以英语为母语者更有效的交流。

参考文献:

[1]丁兰天.当代美国青年俚语的文化倾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15(3).

[2]冯建.现代美国俚语浅析[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7(5).

[3]彭元峰,孙佩捷.美国俚语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特色[J].东北大学学报,2003,5(1).

[4]吴丽兴.美国俚语刍议[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6).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范文3

[关键词]互动电影;数字媒介;技术觉醒;审美突破

经济的高质稳定发展使得社会不断革新并催生新的科学技术。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各行各业出现新的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介蓬勃发展,传统电影艺术与流行游戏技术结合而成的互动电影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电影技术的觉醒和新的审美突破。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载体,而游戏是另一种精神娱乐载体,互动电影则是电影与游戏相结合的新产物。电影与游戏的结合让互动电影在传播过程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另外,观众在观看电影后所进行的相关讨论也促进了互动电影的二次传播,使得互动电影具有更广泛的受众和更大的传播潜力。与传统电影相比,互动电影带来新的技术觉醒和审美体验,其不同的结局处理方式更具有互动优势,极具开放性和艺术张力。

一、互动电影相关的概念界定

(一)数字媒介

数字媒介是一个新兴概念,是伴随互联网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其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数字媒介指以数字技术使人与事物产生联系、发生关系的媒介[1]。狭义的数字媒介指一种新的设备,是利用新技术对以数字为基础内容进行处理和储存以及运输和接收的现代科技设备。互动电影作为游戏技术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显然具备这种定义的属性,无论是技术载体,还是内在联系,数字媒介或者对数字媒介的应用都可认为是互动电影诞生的基础。

(二)交互电影

从交互电影的名称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从字面意思来看,交互指交替、相互的意思。该词语最早出现在《京氏易传·震》中:“震分阴阳,交互用事。”[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该词语出现更广泛的含义。交互是交流和互动的结合,交互电影是目前众多数字平台重点打造的功能状体,其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在新的数字平台上,使用户除了获得想要的信息或数据,还能够实现与平台的交流和互动,满足更多的需求。

(三)互动电影

基于上述概念的解析,互动电影的内涵逐渐清晰,其结合了新的数字媒介,是通过传统电影艺术和游戏技术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具有一定交互特点的电影新样态,以交互叙事的方式进行创作的电影类型[3]。当然,不少学者对这个概念也进行了构建和阐述。克里斯·克劳福德认为在两个或多个叙事主体之间,彼此能够进行交流、倾听、思考和发言,并形成一种对话机制,就是所谓的互动叙事。互动电影是艺术作品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信息输入、处理到输出”的整个过程,并在特定的平成互动,以动态的影像实现观众与画面的互动,因此“互动”是该电影艺术的核心和关键。互动电影的诞生与传统电影艺术、游戏技术密不可分,两者将电影观众与游戏玩家的双重体验相融合,产生新的电影美学体验和意义。虽然目前学界对互动电影的概念界定还未形成统一标准,但是其内涵逐渐趋于一致,即指观影者能够成为电影的角色介入电影的环境,并持续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剧情发展的电影,其中蕴含三个核心元素—电影、游戏和互动[4]。

二、互动电影的技术觉醒与审美突破

作为传统电影艺术与游戏技术的融合与展示,互动电影既具有传统电影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因此其审美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性和现代意味。罗伊·阿斯科特认为,“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征是联结性和互动性”。由于互动行为的完成,互动电影具有一种极致的沉浸审美特点,并利用电影的视听效果,融合新的数字技术,具有全方位的交互之美,突破以往审美的束缚。第一部互动电影是196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捷克馆公映的《电影自动机》(Kino-Automat,又名《一个男人和他的房子》)[5]。该电影播放到关键情节时,相关工作人员会询问观众接下来的电影走向,并通过座椅按钮进行下一步,其开启了互动电影的历史。

(一)技术觉醒下的极致沉浸之美

沉浸是语言学概念,指将物品浸泡在水中,而将其运用于美学范畴,则指全神贯注地融入某种情境,达到一种几乎忘我的状态,同时沉浸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感受[6]。从互动电影的观看体验来看,其所具有的独特沉浸之美是在技术觉醒下的审美突破。首先,审美距离的消解。哲学意义上的美具有非功利性的特点,是不具有利益与关系的一种状态和心理感受,由欣赏者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产生,即布洛认为的“距离美”。在“距离美”的理念中,审美主体与客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现象作为审美客体不能与审美主体即现实的自我产生联系,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审美客体的本色而使其更富有美感[6]。传统电影艺术是该美学理论的最好阐释,电影屏幕隔开了审美客体与观众的距离。而互动电影的诞生打破了这种传统电影艺术的距离之感,使电影艺术进入一种“介入”之美。互动电影是审美主体的介入和参与,其甚至可以改变电影剧情的走向和发展。审美主体的身体介入改变了美学非功利性强调的“距离感”,注重身体和感官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要求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仅是听和看,还要主动使身体感官介入审美情境,使审美距离不断缩小直至交融互动,从而生成一种沉浸之美。比如,在经典的互动电影《夜班》中,观众可以在关键节点选择不同的按钮,从而主导电影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此时的观众不再是单纯地听和看电影,而是成为剧中的角色之一。其次,极致的沉浸体验。互动电影由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主体不仅能获得强烈的视听感受,而且能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达到一种由外而内的沉浸体验之感。在电影的整个互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观众的情感沉浸状态的产生。情感沉浸本身是游戏领域的专业术语,在游戏的过程中,随着游戏情节的推动和游戏角色的变化,玩家会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这与在观看传统电影产生的情感较为相似。当然,在游戏领域,这种情感沉浸更多的是游戏玩家对游戏角色命运的关心。而互动电影利用这种情感沉浸与观众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互动电影的剧中人物在虚构的世界中具有和正常人类相同的情感构建,而随着观众的参与与互动,观众与剧中角色建立情感联系,并产生移情和共鸣,从而进入情感沉浸状态。与传统电影不同,在互动电影中,观众总是迫切地想要找到正确的选项,帮助剧中角色解决出现的难题,由此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例如,互动电影《底特律:成为人类》就具有这种沉浸之美,该电影是“游戏+电影”的互动模式,整部作品由“玩游戏”和“看电影”两个部分组成,并且两个部分的内容都能实现互动,无论是“看”还是“玩”都能让观众更好地融入电影场景,产生良好的沉浸体验。最后,互动的情感交流。互动电影通过交互技术和情感的融入,能够让审美主体产生强烈的“心流”,进一步推动其与电影内容融合与互动,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交流。如果说前文所述的互动是一种参与动作,那么情感交流的出现则可实现动作到内核的质的转变。“心流”的概念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他认为当人们完全投入所从事的活动时所获得的整体感就是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达到完全无视其他事物的状态[7]。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游戏,还是传统电影内容,都能够使审美主体达到这种状态,而将游戏与电影相结合,则会使审美主体产生更强的心流体验。游戏本身是一种较强的互动性事物,那么心流理论同样适用于以游戏为基础的互动电影。与游戏相结合的电影可实现现实与虚拟的交叠,使审美主体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强烈的心流互动。比如,互动电影《黑镜》系列的圣诞特辑《黑镜:潘达斯奈基》,其中设置了五种主要结局,所有的情节支线总时长为5个小时,观众观影后意犹未尽,并且期望找到更多不同的结局。此时,观众不再是单纯地享受视听,而是期望与剧中角色和虚拟世界建立更强的情感交流,实现人的主观意志的转移,这也是互动电影的主要审美突破之一。

(二)技术加持下的全方位交互之美

互动是互动电影的生命,也是其与传统电影形成鲜明对比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观影者积极参与互动,并且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情感交流,这赋予电影新的主题,让电影具有新的审美。这种互动不仅发生在观众与作品之间,还体现在观众与创作者之间。互动电影互动效果的产生源于技术的加持,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开启了互动电影新的审美体验历程。第一,实现观众与作品的审美交流。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而电影作为文学的视听表达,同样符合审美的四个要素,互动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类型也具备以上特点。比如,《黑镜:潘达斯奈基》就通过技术打破了传统戏剧和电影中“第四堵墙”的限制,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真正交互。在《黑镜:潘达斯奈基》的观看过程中,观众全程都掌握剧情走向的选择权。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的部分情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观众在剧本中的重要地位。比如,主角斯蒂芬在编程遇到瓶颈时数次“觉察”到观众的存在,并不断地询问:“谁在那儿?”随后,斯蒂芬在情绪失控时更是直接向四周呐喊:“谁在控制我?”这个时候会出现选择按钮,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电影内容,继续引导剧情的走向。这实现了观众与作品的交流。第二,实现观众之间的审美互换。互动电影除了能实现观众与剧中角色或作品的审美交流,还可以实现观众之间的审美互换。与传统电影不同的是,互动电影的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参与剧情和引导剧情走向,并且在电影结束后,观众之间可以互相交换观影体会,实现更多层面的审美互换。这种审美互换得益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因为传统电影只能到电影院观看,而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互动电影利用互联网平台,能迅速积累大量的粉丝和受众,每当市场出现新的互动电影作品,都会迅速吸引大批观众观影,他们在获得观影体验后会在网络平台分享、讨论剧情并提出自身感受,或者与他人探索更多的剧情线索和结局,这增加了观众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另外,在短视频等数字媒介中,更多的观众会将互动电影剪辑成新的短视频并加入精心的解析或评论,吸引更多的用户观看该互动电影或参与讨论。这实现了互动电影的裂变与二次传播,甚至观众基于视频内容所的弹幕可超越时空限制,为观众之间的互动构建出一种奇妙的共时性关系,使观众独自观看视频时会产生一种多人共同观看视频并抒发共同情感的审美心理。第三,实现观众与创作者的审美交谈。除了上述内容,互动电影还能够实现情感的升华,通过作品这一中介实现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审美交谈和情感互换。一方面,互动电影的创作者基本为庞大的制作团队,包括编剧、摄影、美工、导演、后期等,与传统电影不同的是,互动电影由于自身的融入,通过交互装置实现剧情的创作,表面上看观众是在与作品交互,实际上是在和主创人员进行交互,因为互动电影的剧情发展都是编剧或导演提前设定好,再拆分组合而成。因此,观众在表面上通过自主选择来确定互动电影的一个故事分支,实际上其是在与影片创作者进行意识交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对观众参与剧情的数据搜集与分析,影片创作者可对互动电影进行不断的创新与调整,获得更多创作经验。比如,导演伊恩·霍华德的代表作品《甜蜜的潜行》(SweetStalking)由不同的电影片段设计而成,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手中的操作仪器对众多的片段进行择取,再重新组合变成一部新的电影,导演利用蒙太奇理念来引导观众创作,实现了和观众的互动。

三、结语

在技术的加持下,互动电影的出现消解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新奇的观影模式和独特的视听体验让互动电影迅速发展。互动电影具有极致沉浸和全面互动的美学体验,但是其不足也较为明显,技术的不成熟和升级的困难让互动电影的发展道路更加漫长。在未来的发展中,互动电影要不断地升级技术,并借鉴传统电影的内容优势,深耕技术和内容,实现更好的交互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嗣慧,王颖.基于数字媒介的字体形态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6):62-63.

[2]杨晓雨.公共空间与交互艺术:以悉尼灯光艺术节为例[J].公共艺术,2021(02):93-101.

[3]张成.数字媒体时代互动电影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传媒,2019(14):67-71.

[4]金鑫.以移动端为代表谈互动视频对电影的冲击[J].现代电影技术,2018(12):14-21.

[5]施畅.互动电影崛起:媒介脉络与游戏基因[J].当代电影,2020(09):113-118.

[6]谭秀梅.关于群众戏剧创作和表演中审美距离的一点思考[J].参花(下),2018(05):129-131.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范文4

一、 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就将极大地阻碍师生间的顺畅交流和和谐的关系,从而会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以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较量,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英语教学,不仅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语言交流,更是三者之间的感情交流。作为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他们求新、求异,学生的每一个创新,教师都要认真地去倾听,认真地看待,我们不能强迫学生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去思考,我们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教师一直要铭记在心的,也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始终要贯彻实施的。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表现和个性,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无限的发展,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海洋里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多的语言训练,和更多的创造。于是,师生之间有了心灵的默契,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灌输和接受,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愉快的学习。

二、 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英语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交流的氛围。

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合作学习除了小组学习,还可以打破课堂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组合学习。

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英语教学是一门交流的学习,英语课是用英语进行语言交流的课,英语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交换意见、获得发展。交流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出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激励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师生间、同学间必然有交流,必然有合作,否则,语言就得不到充分的训练,语言在教学中就成了枯燥无味的东西。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际和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三、 教学过程的和谐美——自然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一气呵成。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范文5

关键词:社交媒体;军事领域;主要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社交媒体是指人们利用数字化通讯技术,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信息以及参与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谈话的一种方式。”…美军指出,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高效性、透明性,并能够提供反馈及提升信任度”[2]。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社交媒体日益在社会、政治、经济、外交及军事等领域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今,遍及世界各地的社交媒体已经深入美军的工作和生活,据美军公共事务部门2009年对空军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空军现役军人、文职及家属中,使用YouTube的高达69%,使用Facebook和Myspace的分别为50%和75%。40%的空军人员希望空军在社交媒体领域担负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像对待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一样,美军对社交媒体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拒绝到接纳,从限制到开放,从放任到监管,从无序到有序的曲折过程。随着社交媒体影响力逐步扩大,美军最终认识到,作为信息化和民主化的时代产物,社交媒体代表着一股不可阻逆的趋势,“使用社交媒体的益处将超越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为此,2010年2月美国国防部了一项指令型备忘录:《基于互联网能力的社交媒体的安全与有效使用》,为军队使用社会化媒体提供指引,并承认“基于互联网的能力对于国防部的作战行动是不可或缺的”。目前美军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呈官方和非官方两种形态。本文结合美军对社交媒体的阐述、规范及使用,将其在美军军事领域的功能主要概括为:信息功能、沟通互动功能、战略传播功能、危机沟通功能以及信息作战功能等五大功能。

一、信息功能

美军认为,对信息的及时有效是社交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新媒体的语境中,以往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受众’逐步成了消费者乃至传播者,传统的‘你传我受’的方式被革命性地颠覆成为‘你传我传大家传,你受我受大家受’的双向乃至多向交互传播的方式。”

首先,由于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人人可以借助社交媒体成为新闻的者,及时快捷地捕捉身边的新闻事件,并实时将信息送达世界上每个地方。美《陆军社交媒体手册》指出,“社交媒体能够使遍及城镇、国家和世界的驻军保持联系并传播陆军重要指令和信息。陆军成员的每一次加入都会加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并使其更加明晰。无论他们何时何地想看、读或听,陆军的情况都能够忠实并直接地传递给美国民众”。甚至领导者还可以将社交媒体作为接收指令以及传达部队信息的方式,并不断更新,利用社交媒体给下属下达指令。在战时,社交媒体还具备战情跟踪功能,社交媒体可随时让公众知晓战况,并可使官兵与家属保持联系以及帮助消除负面新闻报道和不实报道。驻阿富汗美军在Twitter上的一次美军在阿丧生的消息,比正式新闻稿早了数小时,令传统的新闻媒体大为失色。美国陆军少将奥蒂尔诺是社交媒体的早期提倡者,在他多次驻扎伊拉克期间,其Facebook成为一个现成的信息来源,并为他的粉丝和其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讨论的机会。

其次,美军认为,社交媒体是一种更为高效的信息平台,“拥有多种交流平台的社交媒体能够瞬间将世界联网”,比之传统媒体,社交媒体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透明度。同时,社交媒体的信息方式体现了一种人人参与的民主化倾向。国防部负责研究新兴媒体的资深专家杰克·霍尔特则认为,“社交媒体营造的民主化环境,让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声音到网上……它对外表现为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第三,美军鼓励士兵在不违反作战安全(OPSEC)的前提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讲述自己的故事”。美海军部规定,海军部人员在信息时,应该严格遵守海军部相关法规以及政治方面的规定。“海军部人员应遵守相关法规及政策,如个人行为准则、作战安全规则、信息安全规定,个人信息识别规定、联合职业道德准则和向公众信息的相关规定。违反法规或政治方面的规定会受到纪律处分”。

二、交流互动功能

美军认为,有效的交流有助于一致意见的达成和军事任务的完成。社交媒体所提供的良好互动平台有助于促进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取得信任、达成共识。

首先,社交媒体是与家人朋友联系沟通的渠道。美军认为,社交媒体在保持家人和士兵互相联系方面,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对于队伍发展乃至战斗力的生成至关重要。美军可以通过Facebook、Myspce等社交媒体与家人与朋友进行在线交流、视频通话以及传发邮件。美军著名的家庭战备小组在Facebook上建有平台,为士兵及其家属提供最新的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该网页的访问者也十分活跃。他们经常跟帖完善已有的论坛公告。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范文6

现代设计的发展要蕴含一定的情感,这是大势所趋,即通过视觉来传递设计理念,实现情感的体现。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与情感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利用各方面学科,比如心理学、设计心理学、市场营销学、传播学、社会学、视觉设计美学、色彩学等的知识,分析了如何发觉人们的内心情感,使大众认识和理解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从而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

关键词:

现代设计;视觉传达;视觉文化;社会美学

设计师对于情感表现的认知是当代社会人性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薄如纸。随着经济改革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已经开始遵循“利益至上”的理念,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淡。这种社会的变化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很多专家的注意,作为设计师,应主要思考怎样设计出体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作品,使人们可以快速接受设计产品的理念,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使人们感受不同的情感,以改变人们之间的关系,让社会变得温暖起来。

1视觉传达设计与情感理念的关系

视觉传达就是以对视觉对事物和事件的了解进行判断。在现代社会中,视觉传达已经成为信息传播最为普遍的方式。视觉美学已经可以代表现代美学,视觉概念在目前可以确立它的“统治”地位,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中已经慢慢转变为了视觉文化,用视觉传达表达已经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视觉符号可以给设计师一定的直观性,比语言符号有更强烈的效果,能更快、更明了地注入设计师的思想,使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不再拘泥于听到的,而是更直观地去寻找设计灵感。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现代人类社会已经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所传达的信息更加丰富,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它已经从静态化转向动态化,国际领域非常重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它是展示各国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加强了各国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促进了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两国文化的交往,增加了各国民族间的友谊。一个好的设计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这个所谓的“灵魂”就是情感理念,设计作品只有具备了自己的情感理念,才能更好地展现给大众。在艺术设计这个广阔的领域,情感与设计必须相辅相成,两者的结合可使作品更具有灵性,在人类的生活活动中起到了推进的作用。视觉传达设计联系着情感,视觉传达设计既包含着情感,也体现着视觉传达设计本身。视觉传达设计包括了多种情感,这些情感既能通过直观感受来发现人们内心中的情感和对情感的发泄方式,也可以更深层次地发现社会大群体的情感交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情感能激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情感,能使人们得到更多的体验。在广告设计中,情感理念也一样占据着灵魂地位,人们了解信息时,广告也是其中的一种,可以更加直观地使大众了解它所介绍物品的属性。如果广告中注入了情感理念,则能使作品更加生动化,使大众更能接受物品,进而购买这件物品,并使大众了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上,应以设计师的情感理念为基础烘托主题,从而发挥设计师的艺术感染力,这必定会成为此领域中的发展趋势。趋势的形成可以使作品更加长久地被人们记住,情感价值具有丰富的视觉传达效果。有一种能体现情感理念的设计,即标识设计。标识是人们能直观看到的,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其他领域和国家利益上也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就显示出了它的重要作用。标识设计一定要能体现出品牌的气质、灵魂和理念,必须注入情感理念。

2情感理念的作用

一个好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能将人们引向生活美学、技术美学和社会美学的思考。设计师应该更加关注人的情感,以情感与作品的结合为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升华,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从而融入生活和社会,使大众更易接受。视觉传达设计与情感理念的结合可以使人们更多地注重情感交流,加强了人们内心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表现一个好的作品过程中,也需要去发现这个作品的多样性特点,深层次挖掘其内涵。

2.1交融和共生

视觉传达设计与情感理念是密不可分的,缺少了任何一方面就显现不出设计的灵魂了。视觉传达设计利用了设计者与受众者的情感交流,交流本身就是设计。只有用情感交流,才能设计出具有情感化的作品,这样的设计才能使作品与人类感情相互交融。设计者将自己的作品加入想表达的感情,可使作品更加生动,更具有生命力,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好作品。

2.2互动

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应将内心情感注入作品中,这样作品就有了灵魂和情感,从而展现出视觉传达设计与情感理念之间的互动性。它的情感是没有办法测量的,只能靠人的思想和心灵去感知和体会,这样就能产生互动,人们可以通过与作品的互动来感受物品所带来的情感及其属性,设计的魅力就在于此。

2.3刺激和回忆

外界的刺激也是情感的一种体验,人们内心都有许多隐藏的情感,有的不想记起,有的确实已忘记,但这些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受到刺激后可重新被记起,并作为经验进行下一次社会活动,这就是刺激回忆。喜爱的物品和深刻的情感可以唤起人内心身处的回忆,这就是人们喜欢复古物品的原因。

3结束语

视觉传达设计必须具有情感化和艺术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审美是美与情感的交互,以人们内心情感的需要和精神需要作为依托,最终创造出使人们感到快乐和愉悦的作品,视觉传达设计与情感理念的融合可以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和情感的释放。

参考文献:

[1]詹伟锋.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研究[J].艺术研究,201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