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土情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范文1

关键词:乡土情结;土地意识;勤劳观念

中图分类号:F33/3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21-1

今夏,在假期期间,我回到家乡河南走访农户,原本的目的是了解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和非农就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参与土地市场和非农就业市场的意愿,可是,随着调查的深入,让我感触最深的,更让我永远无法释怀的,就是家乡农民那种对土地近乎生命般的珍惜与不舍。

在以往的很多调查和研究中,都把农民当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尽管有些提及了农民的土地意识和恋土情结,但是都是从经济方面去考虑心理的保障需要,而没有真正的去理解、感受。事实上,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整个农民阶层的意识,数辈传承的勤劳观念。

而调查初期的我也完全按前一种认识去理解农户的行为,在土地的流转上只是一味的从经济收入上去考虑,极少从心理和传统的观念以及意识的影响去思考,在交流中往往感觉农户出现一些前后矛盾甚至无法理解的行为或者做法,例如尽管一些农户的农地亩均年收入只有三四百元,但是他也不愿意以每亩五百的价格流转,虽然这样既省工又省力,但是再怎么解释他们也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而他们自己又说不清理由。而且这种行为在为数不少农户身上发生,我疑问不解,可是调查必须继续,随着与更多农户的更深入的交流沟通,更多的在田间地头的长谈,感觉心里不断的清晰、明朗,又经过反复的思考、查阅文献,我开始有所顿悟:在家乡的农户心中,土地不仅仅是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更是农户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已渗入到农户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早已从他接过父辈锄头的那一刻,这种情结已经扎根心怀,那种传统的土地观念也继承下来,并随着与土地更多更亲密的接触,这种情怀还会不断加深,最终就建立了如同亲人般不离不弃的情感。乡土情结是农民对生的本能和渴望。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的立身之本,拥有土地便拥有了未来生活的可能,一旦失去土地便要委身于人。而且这种情结是可以培养的,随着从事农业活动的时间的不断延长,农户对土地会有更多难以言喻的情结,他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思想意识,都已经深深扎根在土地上,时刻心心相通,与土地订立了那种患难与共、不舍不疑、无形的永恒的契约。也正是在这种恋土情结的影响下,部分农户投资的理性经济决策偏向于保守,在流转租金等于甚至高于其自身耕种收益并且剩余劳动力可实现非农就业的情况下,仍然将大量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到自己的土地上,而不愿流转土地、获得可观流转金。不过,对于那些耕种时间稍短,年富力强的农户来讲,恋土情结的影响就比较小,在租金略低于土地年收益的情况下,他们就愿意流转土地,因为这样就能外出务工,综合经济收益更高。

而访谈中,最让我感动的,即感到可贵又感到可气的,就是老一辈农民那种近乎傻的勤劳的品质和土地意识。愿意劳动,观念中始终有那种勤劳致富,土地就是家庭的根本保证,经济利益已经不是农户追求的最终愿望,而好像是那种不离不弃、无法割舍的、与生俱来的土地意识,从表面上看去,好像是由于保障问题而困扰了农户的土地流转问题,缺乏养老保障,缺少固定的收入来源,没有固定的工作,但是不能笼统的归为乡土情结,我们应当理解它,尊重它,重视它,因为这是一种农民文化。由于农户们本身长期与土地的联系,已经将生活扎根其上,难以舍弃,土地不仅仅是家庭的资产,也是农户的工作,更是心里的慰藉。春去秋来,夏末冬初,随着农作物的生长,犁地、播种、施肥、上药、收割的循环,农民已经养成在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那种不变的心理感应,田里害虫伤害粮食果蔬那种牵挂,地旱盼雨的那种期待,收获后粮满仓溢时心里的喜悦……而尽管农户本身并没有意识到土地有如此多的功能,但是这种土地意识以及那个深深禁锢在农户心中,这是中国农民所独有的,也会中国农民传统的勤劳品质所形成的,土地拥有的多种功能性,财产属性,工作属性,保障功能,正是土地意识的具体体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许是这种“勤劳致富”的思想最好总结。而且随着农业的机械化,农户的从事农业工作的年龄得以延长,七八十岁的老农,只要能干农活,总不愿闲着,仍然坚持下地干活,这种勤劳精神是那么让人敬重,那么让我动容!大块的土地精耕细作,而小块闲余的土地上种些蔬菜,时不时的整理,一年不闲,一月不歇,月月有农活,地可歇,人不闲,简直是勤劳到极致!也正是这种品质才保证粮食的年年丰收增产,让所有国人都能吃饱。而这种品质和精神正在随着土地的大规模流转,,逐渐消去,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正逐步蚕食着我国农户的土地意识和勤劳精神,改变着我国的农村生活结构和农业生产条件,滋养乡土情结和土地意识的热土正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慢慢逝去,而相应乡村文化也正转向虚无!可喜亦可悲,可喜的是农民最终成功转型为非农产业工人或者农业工人,收入随之增长,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小康化;可悲的是土地意识、乡土文化可能随之消亡。有得亦有失,也许这正是中国农业的未来吧!

土地的流转与否,不仅取决于农户的意愿,还与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土地的职能具有多元性,不仅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还受区域文化、农户家庭状况以及非农就业状况的影响,综合考虑才能解决流转问题。但是,单纯考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假如最终土地流转问题解决了,那么农户的恋土情结,深层次的土地意识,传统的勤劳品质以及乡土文化的命运又将如何,又将如何存在呢,又能飘向何方啊?有得有失,有失有得,这不仅是农民的抉择,也是国家的抉择。

乡土情结范文2

【关键词】师陀;《结婚》;都市文化;乡土情结

文化地理学家迈克・克朗曾说:“长久以来,城市多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因而,小说可能包含了对城市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不能仅把它当作描述城市生活的资料而忽略它的启发性,城市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地,对城市地理景观的描述同样表达了社会和生活的认识。”①师陀的《结婚》同样如此。当我们跟随小说人物的视角去观照彼时的上海时,我们不仅领略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后的十里洋场景象,而且饱览了各色人物的命运沉浮。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人山人海、红尘万丈的大都市,人们纷至沓来,把它视为攀爬人生之巅的起点。胡去恶,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员,在深切地体认了这一职业的低微和无望之后,怀抱着改道困窘生活,重拾自我尊严的冀求,纵身跃入投机发财的滚滚洪流中。生活的挤压和年轻的傲气激荡起他对金钱的魇求,雄雄野心急速膨胀并成功背叛和压制了淳朴本分的特质,威逼他一步步走向沉沦毁灭的末日晨昏。为完成去恶这一疼痛的精神蜕变,师陀有意安排了小天堂咖啡馆、股票交易所、大东茶馆等都市空间。

首先是小天堂咖啡馆。这是钱亨第一次约见胡去恶商量借债事宜的场所,也是去恶真正贴近上海肤脂的首次尝试。在这里,去恶业已深入骨髓的自卑和孤独显露无遗。他为了表示自己也是老顾主,不敢看饮食单,甚至自觉女招待和茶房只对他傲慢,而对其他客人周到如“医院里的看护”。可以说,去恶这种自我施加式的不公感是他积习已久的自轻自鄙心理的无形投射。他在投寄给恋人佩芳的信中,真实地倾吐了自己在上海的生存姿态:“两臂夹紧,尽量缩小自己,使人家不看见我的丑样;我的脚也忽然害羞,似乎觉得它没有踩马路的资格。它应该钻进小胡同,找个地缝躲起来。”切肤的自卑感如影随形,刻骨的孤独感也步步相随:“在几百万人口的上海,他举目无亲,像条断缆人船,载浮载沉,被卷来卷去。他冷了,饿了,病了,死了,谁关心他?谁想到他?”困守在此番孤苦无依的境遇下,人心是柔软的、脆弱的、渴爱的。当去恶不小心将茶水泼到“老处女”的衣服上时,遭到“老处女”喋喋不休的怪罪,田国秀巧妙地替他解了围。在人人自顾不暇已成为现实逻辑的上海,去恶意外接收到的这份温暖的人情,稀薄却能让人松弛戒备。因而他轻信了钱亨等人,一头钻进他们设好的圈套中,落得个血本无归,债务累累的下场。

其次,弄堂也是上海公共空间的重要成分。弄堂里的股票交易所虽然简陋、陈旧、污浊,却挤满了梦想通过投机股票来发财的旧式商人、银行职员、无业游民、小报记者等各色人物。在这里,去恶的投机欲望也被迅速挑拨起来,他不愿再去学校教书,而是沉迷在投机成功的幻想世界里:“现在我也是上海市面上的人,说不定从今天起,就日高月升,发达起来。”当钱亨帮他净赚了二百元时,他更是认同了金钱至上的生活观念:“钱真是好东西,有了钱便有了快乐。”此时的去恶,高升发达的热望置换了投机成功后欲与佩芳结婚的初愿。

最后,大东茶馆在去恶的精神蜕变中同样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现阶段的去恶已被城市法则同化,他全然褪弃了自卑拘谨的交际缺陷,取而代之的是谈笑自如、老练圆滑的处世策略。当他赴约迟到时,仅凭三言两语就使自己顺利跨越了尴尬的屏障:“你想我敢不来?既约下你,还有张小姐、打可特黄,三位大贵客,你们肯赏脸,就算看得起我来了。管他刮黑风下雹子,我也不能爽约。”从这番客套话中,我们看到,去恶以前低到尘埃里的卑微相荡然无存,反让人错觉他是交际高手。酒足饭饱,去恶酩酊大醉,醉酒对其而言,是一场彻底的解脱,也是十足的沦落。它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解构了过去生活的痛苦,稀释了未来谋生的艰辛,与此同时,它钝化了脆弱的意念,催眠了残缺的情感。之后的去恶自觉地绵延了这场迷醉,他转而追求田国秀而自动疏离昔日的恋人佩芳(一个乡下的穷小学教师)。然而,他们的爱情也只是为了各取所需:去恶是国秀离间佩芳,报复表哥钱亨的工具;国秀是去恶跻身上流社会,实现金钱梦的人梯。爱情神话在这种秘而不宣的契约关系中彻底消解,沦为裸的交易品。当国秀与钱亨和解,去恶金钱梦灰飞烟灭的时候,他们互相利用的价值也一同被摧毁。

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中提到西方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称为亚普罗式,一种称为浮士德式。亚普罗式的文化安于接受既定的秩序,浮士德式的文化则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把生命看成阻碍的克服,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②胡去恶在都市中摸爬滚打,凭靠的正是这样一种浮士德式的精神,但由于他缺乏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和适应都市文化进步因素的健全心理,使得钱亨吞没了他的款子,两部书稿被田国宝署名出版,田国秀与他也终成陌路。物质世界轰然倒塌,情感宝塔也彻底崩溃的去恶再次被这个世界毫不留情地中伤了,他走投无路,绝望之下,迷狂地捅死了钱亨,自己也被巡捕当场击毙。师陀择取了上海的诸多公共空间,轮番上演了小人物夹缝求生的垂死挣扎,揭示了人在上海这一“毁人炉”中的心理焦灼,精神异化和人性扼杀。

自1931年离开故乡河南后,师陀先后寓居在北平、上海,对都市的异化功能存有深刻的洞察和体会。然而,在他的反城市心理的表象下,始终潜隐着深重的乡土情结,他毫不避讳地说:“我是从乡下来的人,说来可怜,除却一点泥土气息,带到身边的真亦可谓空空如也。”③师陀的乡土情结使他于内心深处隐隐抗拒着都市,因此当他将小说的创作视点由乡村生活、文化风俗乃至社会生态的书写摇摆到都市社会时,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和乡村的追念便成了这一抗拒心理的外显者。小说中,林佩芳的纯朴自尊与田国秀的浮夸轻薄,折射出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城市,传统/现代,爱情/欲望之间的多重摩擦。佩芳实则代表了一种恬淡、静谧、诗意的田园生活,与田国秀指涉的浮躁混浊的都市构成了二元对立。去恶最终面对的是佩芳与国秀的全面落空,这也从侧面彰显出师陀的矛盾心理:既不能认同现代都市,也无法认同自己原初所属的那片乡土。

去恶在都市魇求与乡土情结的拉锯中两败俱伤,此番终局正如唐所言是“乡村与都市的两种性格的纠缠与争持的结果,也就是作者对乡村的留恋与对都市失望的表现,两个世界,两个时代不能调合,重合;乡村不能进入都市,与都市融合,和静的乡村时代不能与冒险的都市时代并存。”④这样,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在走向都市的同时,眷恋着心中的故土,一同遭遇着诗人叶赛宁所说的“走出了乡村,却走不进城市”的身份认同问题。

注释:

①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

②.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62-63.

③师陀.《黄花苔》序[A].刘增杰.师陀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9.

④唐.师陀的《结婚》[A].刘增杰.师陀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05.

乡土情结范文3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这样来赞美石榴花的鲜红火辣。没错,盛开的石榴花像一团团火焰一样。我想摘下一朵,却又怕被烧伤了手。在这参差的树枝上,无序地罗列着一团团石榴花。他们有的已经芬芳吐艳,有的还在含苞欲放,有的欲破蓓蕾,有的破蕾初绽……充满着强烈的生命力,好似一个个活泼的小娃娃在树上笑着,闹着。红花簇簇绿叶映衬,一片美轮美奂尽收眼底。

石榴花的花像不像玫瑰那样浓郁,是一种清风淡雅的感觉。微风轻起时,一缕幽香钻进鼻孔,沁人心脾。淡淡的花香招来了五彩斑斓的蝴蝶和勤劳的小蜜蜂,他们伴着石榴花,翩翩起舞,给这静态的美增添了几分动感和活力。我信手摘下一朵石榴花放在鼻上,细细地闻了闻,一股甜甜香香的气息直钻进鼻孔,又扩散到全身……

我正陶醉时,突然看到一朵石榴花飘飘零零的落下。我的心一颤,难道石榴花的生命旅途就这样结束了?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原来石榴花的凋落,是为了明年更好的生长……

乡土情结范文4

2、锅里放少许油,放入备好的洋葱、姜片、柠檬皮丝,微微爆香。

3、放入青口,加水漫过三分之二青口,大火关锅盖煮。

4、大火烧开打开锅盖,用手把刚刚的柠檬挤汁滴进锅里。加入料酒少许。盖锅盖继续煮。

乡土情结范文5

【关键词】路面结构;土基;沥青路面;设计

0 前言

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说道根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指导思想对路面设计,从全寿命成本研究的方向出发,对技术经济进行相关对比,明确路面设计方案。还需调查掌握沿线路基优劣,清楚确定土质、路基干湿种类,对很差地质路段给出相应措施的基础上,综合设计路基路面。

CJJ 37―19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上有相关条例,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最好≥20MPa,不到万不得已情况下不能30MPa,重交通和特重交通公路土基回弹模量当>40MPa。在此对于土基对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作用进行相关分析,还总结了优化路面结构设计的部分措施。

1 路面结构的概念设计

路面结构设计的作用是以最少的寿命周期费用得到一种路面结构。它在设计使用期间可以依目标可靠度,符合预定的使用功能要求。沥青路面结构层路面结构设计的一般任务,是参考路面承受的交通荷载状况和环境情况,得到各种层次的技术要求,对路面结构的组合作出相关设计,其中有地下水的影响及处理、土基处理模式、垫层材料、基层材料类型与参数大小以及面层的种类和材料的一般组成等。

沥青路面结构层能够简化为面层和基层。至于特重交通和重交通的道路,垫层能够与土基一块作为路面的基础,归属到土基的范畴;对中等交通和轻交通的道路来说,垫层却能够当做底基层材料考虑,具有次承重层的功能。

基层一般承受由面层传下来的车辆竖直荷载,还把它传入到垫层和土基中,拥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基层是路面较好使用特性的必要条件。有一定结构强度的路面能够有效地抵抗不同因素的不良干扰,从而使路面使用性能的衰变过程得到变长。弯沉基本上反映土基和基层厚度等对使用性能的作用,是路面结构计算的理论依据。很多研究成果显示,面层质量是确保路面初期使用性能的重中之重,但弯沉是确保中后期路面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

2 土基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分析

2.1 路面结构计算参数选取

在此采用SHELL设计法的Bisar程序对路面结构应力作出相关研究。 SHELL设计法把多层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当作基础。研究对象选取通常应用的经典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至于面层沥青混合料,能够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取值;为方便力学研究,基层回弹模量取规范中1500MPa。

2.2 计算模型

在应用多层弹性体系得出理论弯沉时,全依圆形均布荷载来加载。计算时依层间完全连续思考,荷载应用重型货车走向花纹轮胎在标准胎压额定载荷工况下的获得值,圆形均布荷载当量圆半经有效接地面积推导,R为(有效接地面积/π)1/2,均布荷载P根据对应工况的平均接地压力获得值,胎压、有效接地面积和算得的面积折减率以及平均接地压力。

2.3 土基回弹模量变化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分析

为得到对比研究土基回弹模量变化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干扰,土基回弹模量应用40、48、60、80MPa 4种状况,产生相应的4种结构组合 A、B、C、D,对路面结构力学作出相关分析。

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沥青层顶部的剪应力是造成路面车辙和开裂的关键原因;《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以弯拉应力当做控制结构层疲劳开裂的指标;而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弯拉应变是路面疲劳开裂的关键原因。

所以,对于以上几种结构组合,从沥青面层最大剪应力、路面结构层层底最大弯拉应力、路面结构层层底最大弯拉应变3个方面来研究。

至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的弯拉应力起关键控制的效果,沥青层的弯拉应力没有控制性能;如果土基回弹模量的变大,基层和底基层层底弯拉应力降低20%左右。从而得出提高土基回弹模量对降低基层底面拉应力具有显著的效果。

在路面结构大体一致的状况下,土基回弹模量增大,剪应力变化不是不多,剪应力变化趋势基本一样,沥青面层剪应力最大值一般在中面层。整个沥青面层的应力都为压应力,而在沥青中面层已产生弯拉应变。基层与上面层层底弯拉应变降低约20%。从而得出提高土基回弹模量能够降低基层及面层的变形,进而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得到延长。

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以符合轮载作用下应力和应变随深度逐渐减小的规律。为此《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层组合设计,提出恰当控制层间回弹模量比的要求,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回弹模量比最好在1.5~3.0之间;基层与底基层的抗压回弹模量比最好不要>3.0;底基层与土基的回弹模量比最好在2.5~12.5之间,简单推算要求土基回弹模量≥48MPa。

3 提高土基回弹模量的措施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对路基回弹模量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从理论分析能够得出,一样的路面结构,如果土基回弹模量的增加,路面结构层各方面的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路面的理论寿命也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在土基和路面结构层间铺垫层,是一种增强土基回弹模量的方法。此时垫层材料能够完全应用当地材料,像粗砂、碎石、煤渣、矿渣等粒料,厚度能够为30~80cm,对材料大小和级配等无需要求过于严格。

结构层为一般是指路面结构层与土基之间的过渡层,把上面的汽车荷载传达到土基,再降低土基回弹变形。通过验算,土基回弹模量为48MPa与土基回弹模量为30MPa、加铺一层28cm风化砂的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相当。

别的一种增强土基回弹模量的方法就是对天然土基做出相关处理。规范提到,潮湿、过湿的路基,对地基最好采取换填砂、碎石渗水性材料等措施,还能添加消石灰,对材料进行固化处理,安设土工合成材料,进一步提高路基排水功能等,进行综合治理。石灰土处理路基需提高模量,在工程中得到大量运用。

4 结语

1)垫层和土基的回弹模量对面层内的剪应力尚无明显的干扰, 然而对面层内的弯拉应力以及弯拉应变影响较大。因此,应用相对小一些模量的基层、相对大一些模量的土基和垫层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结构组合。

2)在同一种路面结构中,若果土基回弹模量的变大,路面结构层各方面的力学特性获得显著改善,路面的理论寿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在一定的状况下,当使用多种措施增强土基的强度。

3)在路面结构层下设置粒料垫层当做路基填料,能够尽可能地应用当地材料,工程造价不可能增加太多,却能够很好地改善路面结构的使用特性。

然而对于含水量较大,处于潮湿、非常潮湿情况的土基,应用特定深度的碎石换填或掺灰处理,简单而容易操作,效果显著,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

4)地方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参考地方市地区实践经验得出,快速路以及主干路土基顶面竣工一般情况下弯沉值≤250,次干路和支路土基顶面竣工通常情况下弯沉值≤300;对应土基回弹模量依次是48MPa和39MPa,具有很好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乡土情结范文6

说是路,也可称之为堤,而家乡的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避塘”。你瞧,因为水的缘故,这路的名字也变得别具一格了。而我,更喜欢称它为“塘路”。

塘路全长1.5公里,塘基以条石垒叠,塘上铺砌长约2米的青石板。它犹如一条项链,横贯于碧水涟漪的镜湖之上,并有天济、普济、德济、平济、中济五座石桥和一座座石廊路亭散落其间,恰似这项链上的粒粒珍珠。

塘路始建于明代,乃当时渔民为躲避风浪而建,经清代几次修缮,至今犹存,系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嘉庆山阴县志》记载,当时的镜湖周围四十里,有村落二十余座,村民外出,常驾舟穿梭于湖上。天启年间,有一位石匠泛舟湖上,忽遭风浪,覆舟而落于湖中,幸得村民相救,才幸免遇难。于是,他决心修筑一条避塘于湖上,将镜湖分为内外两湖,既方便村民外出行走,又可供船只躲避风浪。由于镜湖水深浪高,历经十余年,没有筑成,石匠抑郁而死。会稽张贤臣被这种精神深深打动,终于在崇祯十五年建塘六里,完成了这项造福于民的工程。

岁月流逝,如今,故乡的人们对塘路的过去已不甚了解。只有塘路上那斑驳的青苔还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去。人们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风疾浪高的日子,那一叶叶在浪尖上颠簸的渔舟,依着塘路那敦实的肩膀,得以平安返航;记不清有多少返乡的游子,踏着多少次在异乡魂牵梦萦的石板路,欣然回家团聚。然而,在风雨里,在涛声中,她依旧默默地,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深爱着故乡的人们。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多少个思乡之夜,我多么希望能像诗仙李白那样在梦中飞回她的身旁,像以前那样,光着脚在塘路的青石板上狂奔,欢笑;让那多情的浪花溅湿我的衣衫;让那润湿的空气亲吻我的脸颊。车轮呀,请转得再快些吧!

啊,故乡的塘路,你听到我心灵深处的呼唤了吗?在泪眼朦胧间,我仿佛又见到了你。暮色苍茫,渔歌悠扬,夕阳下,你依旧美丽如初,温柔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