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升值范例6篇

货币升值

货币升值范文1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影响;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49-02

人民币升值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了,同等数量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能买到更多单位的商品,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是由汇率反映出来的。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1.外部原因。人民币升值首先是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政府认为,中美长期的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贸易作用得不到发挥,反而使中国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因此迫切要求人民币升值。其次是来自日本的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萧条期,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日本政府认为中国商品低价向国外销售,不仅使日本的经常项目处于逆差状态,也给日本国内市场带来了通货紧缩的威胁。因此,日本极力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改变其国内经济持续不景气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状态。最后是来自欧盟的压力。美元兑欧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与其挂钩的人民币对欧元也相对贬值,近年中欧贸易持续增长,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导致欧盟企业对中国商品的成本上升,企业出现亏损,于是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承担美元贬值的部分后果。

2.内部原因。首先,中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双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内部原因。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同期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率,这奠定了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经济基础,促进了人民币的升值。最后,中美利差的倒挂也进一步促使人民币升值。

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增强人民币的支付能力。人民币支付能力的增强可以减轻中国偿还外债的压力,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力,降低中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的时候会变得更富竞争力。 此外,国民出国学习、培训和旅游探亲的机会也因此而受益。

2.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的升值,将导致流向出口部门即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向资本密集型部门流入,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向有利的方向调整,最终资本会转向投资国内市场,当货币升值后,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增加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3.有利于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币值的升贬与其综合国力的兴衰密切关联。因此,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经济综合实力强、经济形势好的信号,有利于增强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以及改变他们对政府行动和经济运行的预期,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为人民币成为区域化、国际化货币创造有利条件。

三、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1.出口将受限,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出口厂商的生产成本会相应的提高。在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出口的利润将下降,不但会影响到出口厂商的积极性,也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一国的国民收入减少。

2.迎合投机资本预期,制造资产泡沫,同时可能引发部分国际游资外逃。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升值预期,会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吸引更多的非直接短期资本的流入,增加对地产、股市等投资和投机,制造资产泡沫,甚至将制造虚假繁荣,误导经济向非理性方向的发展。

3.使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

4.使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给中国各级政府带来巨大挑战。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背景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要求中国政府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同时汇率形成机制必须是合理的,有利于中国金融稳定,人民币升值要在人民币经常项目放开,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走向国际化硬通货的大前提下逐步实施。

四、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国际“热钱”大量快速流入,冲击中国货币政策。中国国际收支2002年不仅出现“双顺差”,且总体顺差增长强势。第一,经常项目下经常转移大幅增加;第二,其他投资项目下的贸易信贷差额从多年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中资本金的汇入增长迅猛,高于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增长速度;第四,银行结售汇顺差全面大幅度增长,其中含有大量的无实际交易背景的结汇行为。致使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受到冲击,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与货币供给结构发生改变。

2.提高存贷利率的两难处境。存款利率的提高使得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进一步拉大,加快国外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对外汇贷款需求进一步加大,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即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使得提高存款利率的效用大打折扣。如果对存款利率不做调整,则会使得通胀加剧。在资本成本较低的时,且这种资金成本扭曲持续下去,并辅之以政府部门的投资冲动,将加剧部门行业低效率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最终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并形成缺乏有效需求的生产能力过剩。

3.基础货币供应大增使得经济过热,通胀加剧。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国出现了“双顺差”,导致国家外汇供给极大增长,使得因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供应极大增加。基础货币大增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其释放贷款的能力加强,不仅会进一步促使实体经济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经济进入“过热”,也会造成通胀的加剧,对货币政策实施增加了难度。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预期,央行必须干预外汇市场,投放更多基础货币。两难境地使货币政策的冲突越发加剧。

五、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使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协调,为中国汇率改革营造一个宽松平和的外部环境,可考虑从以下几点着手:

1.要坚持人民币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方向。要坚决顶住外界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压力,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坚持人民币小幅度渐进升值的方向;同时要积极采取建立人民币浮动区间调节机制等应对措施,增强各项措施的透明度,稳定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入流出监督。

2.继续深化汇率市场改革。人民币升值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升值趋势而非升值压力,这就需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汇率制度,使汇率能真实反映外汇供给状况。可以从改革结售汇制度、推进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兑换改革、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加强国际游资监管力度和外汇风险管理来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

3.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依赖于具体的经济金融结构和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央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增强公开市场引导信贷和利率调控能力,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对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4.资本不完全流动下重视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目前在中国资本项目不完全管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是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频率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受到了挑战。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明显加快,使得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货币制度有效性之间协调和选择成为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沈玲,张春秀.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原因及影响的分析[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2006,(4).

[2]黄其畅.浅谈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及中国的汇率政策[J].金融经济,2006,(6).

[3]原利斌.浅谈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科学之友,2007,(7).

[4]陆前进,刘德斌.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基于企业成本收益变动机制研究[J].财经研究,2007,(6).

货币升值范文2

马克思强调,金银本身不是货币,自然并不产生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同一民族的输入者和输出者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对立的,可是在汇率中,民族商业却获得了存在的假象。同时通过汇率、行情表及商业经营者之间的通信联系,每个人都可以知道其他人的一切活动情况,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活动与之相适应。

由于贵金属是当时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也由于黄金本身具有价值,因而贵金属的国际流动所决定的汇率就是两国金币的含金量之比。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价格与汇率理论

按照经典的“一价定理”,在经过汇率折算后,除了运输成本以及其他必要的交易费用,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应当一致。尽管由于外汇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短期汇率由供求决定,但从长期来看,一国货币的价值是其经济健康程度和长期经济增长能力的体现,因而内外价值的升贬方向是一致的。

此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汇率对国内物价指数的传导作用。所谓汇率传导机制,即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内部物价的相应变动。汇率变动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传导影响消费价格。直接渠道是通过进口商品价格传导。人民币升值,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将变得较便宜,这将可能传递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和消费价格(CPI),生产商和经销商可能会相应地降低产品价格,进口商品对国内消费者来说变得较便宜。间接渠道是通过出口商品传导。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商品对外国买家来说变得较昂贵,国产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从而导致出口、工业生产及总需求有所减少,从而使国内商品价格有下调压力。根据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消费价格影响的完整推演应当是:将提高出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出口总额将下降,进口总额将上升;我国的贸易顺差将减少,外汇储备的增加将减少;流入国内的钱相对减少了,本币升值将导致国内货币供应紧缩,从而给过热的经济发展降温,可以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率。

(三)初步认识

本文所谓货币的购买力,其实就是货币的相对价值或货币价值。货币的购买力通过其他商品的价格水映出来同一商品,其价格水平越高,货币的购买力越弱,其价格水平越低,货币的购买力越强。一般而言,本国居民对外国商品与劳务的需求衍生出对外国货币的需求;同时,外国居民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需求衍生形成外汇的供给。外汇的价格则决定于由此形成的供需均衡。在这种由实质经济所衍生的外汇供求分析中,应满足货币对内价值是对外价值的基础这个原则。在目前世界范围内信用货币本位时代,一国商品与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作为该国货币价值的名义锚。故一国物价水平越高,该国货币的购买力就越低,货币价值就越小;那么由其对内价值所决定的对外价值——本国货币汇率就越低。反之则反是。

当前人民币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的现象阐述

我国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人民币的内外价值走向出现差异,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倾向持续增大;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国内按购买力计算的对内价值趋于下跌;二是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也持续上涨,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由前述得出图1,图2。

2005年7月,中国央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兑美元价格开始了每年3%—5%的小幅升值,目前,人民币这种升值依然强劲。然而,国内人民币的购买力却呈现另外一种情形。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就是该国货币的对内购买力,其大小由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决定,因此货币的对内购买力通常与一国国内物价水平呈反向相关关系。自2002年以来,尤其是2004年以后,衡量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指标,消费物价指数CPI呈现持续上扬的走势。进入2007年下半年后,消费物价指数(CPI)持续保持在5%以上,全面的通货膨胀压力骤然增加。尽管从2008年5月份开始CPI增速下降,但是过高的PPI指数依然不可忽视。通过PPI传递给CPI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

当前人民币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的内在联系

本文试图用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给出一个解释,采用的模型是经典的“汉堡包理论模型”。同一家公司,比如麦当劳,在中国和美国生产汉堡包,汉堡包的定价:假设在中国生产一个汉堡包定价为4元人民币;而在美国生产一个汉堡包的定价为1美元。由于生产技术、工艺及原材料消耗是一样的,同时联系商品的价值,就会有:中国的一个汉堡包=美国的一个汉堡包;那么从货币的购买力来说,就是4元人民币的购买力=1美元的购买力,一个汉堡包值4元人民币或者值1美元,也就是说,4元人民币与1美元进行交换是等价的。这就是人民币与美元的真实汇率。当然,这只是简化,以便讨论。但是这个时候外汇市场上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为1:8,而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合理应该是1:4,那么,就是说人民币兑美元低估,也可以说美元兑人民币被高估了,为了使汇率能真实反映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就必须进行调整。基本的调整方法有三种:A汇率变动,从1:8调整到1:4(人民币对外兑美元升值);B调整中国汉堡包的价格,售价从4元人民币提高到8元人民币(物价上涨);C调整美国汉堡包的价格,售价从1美元降到0.5美元。这里A、B、C三种调整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组合使用。

货币升值范文3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中国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84-02

本文的写作意义主要如下:第一,通过货币对内经济影响和对外经济影响的相关理论阐述,为中国当前货币问题和通胀问题的成因、影响寻找理论依据。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尚不成熟,对货币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的认识也不够深刻,此文通过整合当今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对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加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第三,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如何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并对应采取何种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几项意见建议。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第一,自 2005 年 7 月 21 日启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几年来持续呈现小幅上扬态势。特别是2008 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近期更是升至 6.3 元人民币兑一美元。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多,人民币汇率走势格外引人关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汇率出现小幅反向变化,但是,仍旧超过 2008 年的值。而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却与日俱增,即使行政干预出手仍不能制止。信贷扩张和外汇占款过多是导致货币超发的主要因素,而实际利率过低所引发的投资过快增长是信贷扩张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升值是相对于其他货币而言的,通俗的意思就是:中国人的钱值钱了,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比如在国际市场上原来一元人民币只能买到一单位商品,人民币升值后就能买到更多单位的商品,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是由汇率直观反映出来的。从汇改以后的情况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尤其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间,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2%和5%。

第二,中国近十年来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顺差,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顺差国,这是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国家都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以支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一些西方国家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所以日本、美国、欧盟等不断对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他们认为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急剧扩张的出口额向全球输出了通货紧缩,中国的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价”抢夺世界市场,导致国际市场上廉价商品的供应能力大大增加,从而引起这些发达国家物价下跌、制造业等发展出现萎缩、企业大量倒闭,带来了严重的失业现象。因此他们要逼迫人民币升值,并进而将这一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问题,宣扬所谓的“中国”,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现在美国为了压低利率,促进投资通过连带的财富效应增强消费信心,扩大支出,最终通过刺激经济来解决美国严重的失业问题,执行过度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让世界为美国的经济买单,却将危机的矛头指向中国。尽管很多经济学家指出人民币汇率并不是目前全球通货紧缩的原因,而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良影响,但是部分国家依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做文章。

第三,中国政府为了缓解这样的贸易摩擦,减少贸易战,也采取措施进行汇率改革。企业和地方政府引进外资以后,由于外资不能在中国市场上直接流通,必须要通过商业银行交给中央银行以换取相应的人民币,所以,中央银行不得不更多地发行人民币对冲外资,这样进入市场的人民币总量就会增加,物价在短期内迅速上涨也就成为可能,换句话说,进来的外资越多,物价上涨就越快。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投机的外资不但不撤离,反而会越来越多,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如果人民币贬值,投机外资会迅速撤离,那么,市场上大量的人民币无法在短时间内撤出,必然造成经济危机。

2005年以前,我们的外汇储备是靠自己廉价的商品和劳动换来的,里面并没有太多的投机成分,所以相对安全。如今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民币升值以后国际游资疯狂投机的结果。这种结果,既导致了国内物价的飞涨,又给中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时间大量贸易顺差,而形成巨额的外汇储备时,国内市场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商品从国内市场大量被输出到国外,另一方面为收购出口所得外汇,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投放量。这样也会形成流通中通货过多,引发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可能对美、日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中国出口产品多为生活必需品,物美价廉,在经济萧条时,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扩大了消费。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产品的价格将被抬高,从而造成国外消费者福利水平的下降;这只能使他们进一步压缩开支,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抑制需求、打击消费,不利于美、日等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首先,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国内经济以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对原材料的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国内通胀客观上推高了国际市场上各种大宗商品的价格,包括原油和铁矿石等。制造业成本提高,使得一些制造业向低成本的国家转移。其次,国内通货膨胀造成了国内资金向国外的大规模投资和转移,国内资金去海外投资热情高涨,海外并购增加。 通过对本章分析,可以看出当人民币升值对外购买力增强,同时国内发生通货膨胀造成大量资金外流。这时中国货币在国际上异常活跃,会给正在复苏的世界经济造成不稳定因素,同时是病态的人民币世界货币化,也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不利影响。所以怎样能使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并且能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抑制通货膨胀,这就需要有力的对策与措施。

笔者认为中国应该采取新型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配合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情况下政府实施对人民补贴的方式。具体措施如下,中国采用美国的个税征收方式,即没有税收起征点凡是有收入者都征收个人所得税,之后由退税机制再按个人收入把已征得的个税返还给个人。中国采用此种税收方式后,按个人实际收入情况进行反退。而当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时,中国政府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部分加强政府对外购买,特别是加强关于民生的食品物品,之后以个税返回的方式对中低收入者直接反退“原来应返税额加上多购买计划退回的实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物价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但是购买与个税反退都要保持在一点的比例之上,不能疯狂购进,而影响国内市场供应情况。从总体上看,人民币升值压力将是长期趋势,但不一定是都是坏事。人民币升值可增强国内对人民币资产价格的信心,缓解通胀预期的压力。人民币的强势必然导致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强烈愿望的上升,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增大,一旦人民币国际化达到了一定程度,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国际货币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但是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压力是不容忽视的,在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同时,政府是否能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至关重要。本文考虑了人民币升值与国内通货膨胀加速并存对经济的影响,并从市场发展、分配模式、新型税收方式等方面给出了相应对策。希望中国经济能在世界大变革中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 熊连庆.对人民币汇率选择取向的再探讨[J].当代财经,2004,(4).

[2] 陈彪如.人民币汇率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35-136.

[3] 王元龙.当前人民币升值论评析及其应对[J].国际金融研究,2003,(8).

[4] 马勇,高翔.现行汇率制度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制约[J].国际金融研究,2003,(8).

[5] 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56-57.

[6] 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00,(1).

[7] 刘华,王仁祥.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思考[J].特区经济,2007,(4):20-21.

[8] 钱峻峰.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中国国情国力,2007,(3).

货币升值范文4

关键词:IS-IM-BP模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3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75-03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和升值原因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央行废除原先钉住单一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当日一次性升值2%,自此人民币汇率进入上升通道。2007年5月,央行决定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从3‰扩大到5‰,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从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变为1美元兑6.83元人民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08年7月到2010年6月保持了基本稳定。此后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重拾汇率弹性。2012年4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再度扩大,由5‰扩大到1%,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功能和汇率弹性进一步加强。从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到2013年7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到惊人的34%。

人民币升值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将本国制造业的衰退和失业问题与人民币汇率水平联系在一起,认为中国廉价产品大量出口导致本国的通货紧缩,通过对中国政府施压,强迫人民币升值,进而限制中国商品大规模输入,扭转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从而增加本国的就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出口导向性发展战略,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产品大量出口,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人民币由此面临升值的压力。

二、引入开放经济的IS-IM-BP模型

IS-LM-BP模型是包括了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的四部门经济模型,通过在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IS-LM模型中引入国际收支平衡BP曲线,形成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IS-IM-BP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框架。

(一)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曲线

1.IS曲线的推导。在开放经济下收入恒等式为:y=c+i+g+nx,其中消费函数为:c=α+β(y-t),投资函数为:i=e-dr,净出口函数为:,整理可得:

2.中国IS曲线的特点。IS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β、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d和边际进口倾向γ。首先,我国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且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倾向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以应付未来的意外事件和养老,消费意愿不强,造就了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其次,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受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影响很大,因而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最后,在居民整体偏向储蓄,消费意愿不强的情况下,边际进口倾向也较低,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我国的 曲线比较陡峭。

(二)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LM曲线方程

1.LM曲线的推导。实际货币供给量()由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实际货币需求由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ky)以及投机需求(A-hi)构成,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有:=A+ky-hi,其中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即:i=γ+π

整理有:

2.中国LM曲线的特点。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对国民收入的敏感度k和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名义利率的敏感度h。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资本市场规模较小,金融产品品种和投资渠道较为单一,加上居民的投资观念欠缺,大部分收入用于储蓄,使得名义利率的变动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影响较小;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预防性货币需求在居民收入占较大比重;当收入提高时,居民进行商品交易时交易量和交易额更大,需要的货币更多。按理说我国的LM曲线比较陡峭。但刘玉红根据2000-2006年的宏观数据进行动态估计,得出我国LM曲线斜率约在0.2-1.0之间。究其原因,我国的名义利率水平长期在低位波动,处于准流动陷阱阶段。

(三)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BP曲线方程

1.BP曲线的推导。国际收支差额BP等于净出口减去净资本流出,即:BP=nx-F,其中资本净流出函数为:F=σ(rw-r),σ为国外实际利率与国内实际利率之差对资本净流出的影响系数。在国际收支平衡时,即BP=0。整理得到

2.中国BP曲线的特点。BP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γ和资本净流出对国外和国内实际利率差的敏感度σ,在我国实行资本项目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国外和国内实际利率差对资本净流出影响非常小,边际进口倾向相比资本净流出对利率差的敏感度而言显得较大,因而BP曲线也很陡峭。实际上刘玉红根据2000-2006年宏观数据进行动态估计得出我国的BP曲线斜率在2.2-3.2之间,也就是说BP曲线比LM曲线更陡峭。

三、模型的运用

在我国的IS-LM-BP模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假设我国处于初始均衡点E(y0,r0)。在国内外因素使人民币名义汇率上升的情况下,实际汇率也随之上升,国内产品相比国外产品更为昂贵,致使出口减少,从而IS曲线左移到IS';同时在国内实际利率不变时,资本净流出保持不变,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净出口也应该不变,故进口必须减少,又进口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因而BP曲线也向左移动到BP'。新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点为点A(y1,r1),在国内市场均衡点A决定的利率水平r1下,对应的国际收支曲线上国民收入小于均衡点A处的国民收入y1,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然而由于我国具有巨量的外汇储备,短时期内的国际收支逆差是可以维持的,因而假定国际收支的顺逆差不会导致人民币汇率自动调整。

(一)财政政策

如图1所示,如果强调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的均衡,政府可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IS'左移到IS",使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与货币市场平衡曲线LM决定的均衡点B在IS"曲线上,新的三重均衡点为B(y2,r2),相比人民币升值后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点A(y1,r1),国民收入和利率均较低,国民收入的降低使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情况下,经常项目顺差,而较低的实际利率使资本净流出,资本项目出现逆差,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国际收支在点B平衡。较低的利率虽然促进投资增加了总需求,但紧缩的财政政策和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抑制了总需求,总的结果是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下降,以经济增长减缓甚至衰退为代价谋求三重均衡是不可取的。

如果强调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为初始状态y0,政府可以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使IS'右移重新回到IS,此时国内市场均衡利率为r0。在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上,和r0相匹配的国民收入小于y0,故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相比人民币升值后的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点A(y1,r1),实际利率从r1重新回到r0,实际利率的上升抑制了投资,扩张的财政政策对投资有挤出效应,但总的来说,国民收入仍然增加。国民收入的增加使进口增加,在出口不变的条件下,净出口减少,国际收入恶化,但实际利率水平提高,资本净流入,国际收支改善,相对人民币升值后国内均衡点 处国际收支水平,不能判断国际收支逆差是否扩大。

(二)货币政策

如图2所示,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去实现国际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平衡,在LM向左移动到LM',使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与产品市场均衡曲线IS决定的均衡点B在LM'曲线上。在三重均衡点B(y2,r2),相比人民币升值后国内市场的均衡点A(y1,r1)点,实际利率上升而国民收入下降,较高的实际利率促进资本的净流入,资本项目出现顺差,较低的国民收入减少进口,使净出口增加,经常项目也出现顺差。在三重均衡点形成的过程中,国际收支改善,最后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较高的实际利率抑制投资,人民币升值降低净出口,国民收入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大幅下降,经济陷入衰退,这种政策是不可取的。

如果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下的国民收入为初始状态y0,而放弃国际收支平衡,可以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LM向右移动到LM",新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点为C(y0,r3),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大幅降低,进而刺激投资促进国民收入,利率相比人民币升值后的国内市场均衡点a(y1,r1),实际利率下降而国民收入增加,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都出现逆差,由此可见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但是牺牲一定的外汇储备发展经济有一定的可行性。

四、结论

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出口会受到很大的抑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但考虑到我国有巨大的外汇储备,能够支持一段时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逆差,政府实行藏汇于民就应该将外汇储备用来发展经济。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能够使国内外市场都达到均衡水平,但是以经济的衰退为代价是不可取的。因此,政府不应该刻意追求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均衡,而应以牺牲一定的外汇储备来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 丹尼斯·R·阿普尔亚德、小艾尔佛雷德·J·菲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刘玉红.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7.

货币升值范文5

我们认为今年垒球外汇的波动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1、人民币和美元的关系;2、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3、全球经济增长前景。

人民币“紧盯”美元

自2008年下半年起人民币开始紧盯美元,我们预计,中国政府至少会在2009年继续保持这一策略。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很小,这是因为从2008年夏季开始出口严重下滑。今年前4个月,中国出口增幅平均下降20.5%。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同样很小,这是因为:对贬值或贬值预期所引发的资本外流的担忧。小幅贬值对带动出口的作用有限,但若大幅贬值会遭到贸易伙伴的报复行动。

我们预计年底时人民币/美元汇率仍将维持在6.83附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人民币“紧盯”美元实际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该策略有助于稳定美元,这对金融动荡时期的美国和全球经济尤为重要。

多数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对美元升值

蛰伏的全球过剩流动性的流动决定了新兴经济体和大宗商品出口国对美元的汇率。自今年3月或4月起,多数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对美元升值,这是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的结果。预计下半年这种趋势将会持续并得以强化。我们的判断基于两个重要因素全球流动性过剩和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

目前全球的过剩流动性还处在蛰伏状态。但蛰伏的资金正开始流动,并且这种趋势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强化。

金融动荡一旦趋于稳定,盈利能力将会成为目前蛰伏着的全球过剩流动性关心的主要问题,目前安全性是最优先考虑的。资金会流向何处?我们认为最有可能会流向两个方向:1)流向大宗商品。2008年11月以来我们就已经预计到这种趋势,过去几个月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2)经济前景看好的新兴经济体。预计中国和印度今年经济增长分别为8.2%和5.2%,2010年分别增长8.7%和6.3%。因此,预计国际资本会在前景看好的新兴国家追逐更高回报率完全合理,导致这些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升值。此趋势已在4月和5月逐渐显现,并且会在09年下半年进一步强化。

货币升值范文6

关键词:货币升值地产泡沫宏观调控

自2002年人民币升值预期出现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扬就成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并于2005年成为了宏观调控的对象:央行在取消了实行多年的房贷优惠利率后,接连出台了国八点、国八条、七部委新政、调整住房转让营业税等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但在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北京、广州、深圳的房价再次强势反弹,有的城市涨幅高达25%。于是又招来了九部委《意见》和“国15条”,宏观调控浪潮再次席卷整个房地产市场。我国房地产市场为什么会这样 “高烧不止”?它将向何处去?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走向又会如何?这些问题成了国民心中挥不去的疑云。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走在与当年日本货币升值相类似的经济运行轨道上,我们也将面临相似的国内国际问题,它们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无疑会成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应对策时的重要参考。因此,对日本货币升值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货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提高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的判断力。

日元升值下日本房地产市场表现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出了战后援助计划,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并繁荣起来,逐步形成了日元潜在的升值压力。1971年12月日本调整汇率,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8日元(升幅16.88%),并以此作为标准汇率,上下浮动2.25%,这是日元持续升值前最初一次较大幅度的调升币值,从此开始了长达19年(1972—1990年)的升值之旅:首先是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日本从固定汇率制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转变,日元从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250日元,升幅达约16%-19%。然后是1985年12月的“广场协议”后,日本政府和美国一起大规模干预日元汇市,日元兑美元汇率随之急剧攀升。1985年底突破了200∶1,1987年初再突破150∶1,到1988年初已逼近120∶1。在1985-1996的10年间,日元汇率由250∶1上升至87∶1,升值近3倍,1995年,日元曾一度达到80∶1的水平,平均每年上升5.2%。

可以说,伴随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重型、大型产业的高速发展,导致对工业用地的需求剧增,日本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因而日元升值前,日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还是比较平稳的。1971-1973年日元升值后,日本房地产业和股市一样开始升温,日本市街地价指数迅速上扬,1973年和1974年分别上涨25.1%和23%,尤其是1985年广场协议后,股价连续5年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地价连续5年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股价涨幅大于地价涨幅,但这都远高于GDP年均5%的增幅。1987-1990年,住宅用地价格年均上涨14.41%,商业用地价格年均上涨15.6%,尤其是1985—1990年6个大城市的土地价格指数,短短5年就飞涨至原来的3倍。有资料显示,1986-1989年房价提高了2倍,1985-1990年日本地价总市值上涨了126%,1990年日本地价总值最高是名义GDP的5.5倍。

日本政府为了抑制过热的经济,开始实行紧缩政策,阻止银行向投机者贷款。1989年11月25日,日本银行将贴现率提高到4.25%。1990年8月再次提高到6%,同时紧缩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宣告了泡沫时代的终结。日经平均股价从1989年12月至1990年1月的3.8万日元暴跌为1990年2月至4月的2.9万日元。1991年,日本房地产价格和股市同时暴跌。据统计,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大城市中各类物业的价格平均下降了50%,特别在东京银座地区,商业性房地产包括写字楼和商铺及其用地的平均价格仅为1990年泡沫高峰时的25%,低于1983年的水平;而住房及其用地的平均价格是1990年的40%,接近1983年的水平。房产泡沫的破灭让银行产生了巨额的坏账,金融业遭到了沉重打击。日本经济从1991年后走向了长期的衰退。

日元升值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表现在地价上,已从上面第二部分中可以看出,表现在房价上,则可以从下面两图(图1、图2)的走势对比中可以看出。图形对比显示,随着日元的不断升值,东京房价不断上扬,日元升值越大,房价涨幅越多,直到泡沫破灭,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才告结束:日元升值,房价下跌。

正由于日元升值对房地产市场的推动作用,日元升值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导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罪魁恶首”。当然,货币升值并不必定导致房地产泡沫,如当时货币升值的德国并没产生房地产泡沫。

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借鉴

根据逻辑分析和对比日本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货币升值对房地产价格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容易产生房地产泡沫,影响经济发展。货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及国民经济的影响路径如图3所示。

日本沿着上述路径走过了升值历程。日本政府由于在房地产泡沫形成前没有采取及时的管理措施,而在泡沫形成后又采取了过激的灭火措施,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失去整整十年”。

日本经验教训表明,在货币升值下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物价指数。我国已出现日本当年的情形,就是由于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与之紧密相关的大宗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幅度已经非常大。但是受到住房消费的挤出效应影响,一般消费品的价格却依然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还没有完全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来,但房地产价格已居高不下。所以,我们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避免政策的滞后。

第二,加强对银行进行房地产贷款的监管。要通过控制土地储备贷款的发放、规范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用途、强化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管理、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的管理等方式来抑制过热的房地产,降低银行风险。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管是抑制房产泡沫政策是否有效的关键。

第三,紧缩政策的程度不宜过大。过大的力度会加剧房地产的动荡,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冲击。在运用利率、税收政策的时候不应 “一刀切”,而应该根据房价、收入水平等有区别地制定。要提高购买高档房的成本,重点监控高档房的交易资金情况。

第四,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要加强监控,以防范外资大量流入流出,冲击房地产市场。有资料显示,已有不少外资流向东部沿海城市购买房地产。一方面是预期人民币升值,赚取汇兑收益,另一方面赚取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收益,这对当地房地产市场影响非常大。

第五,加强对地价的监管。政府部门应对土地价格进行及时的统计和公布,以保证市场信息的公开性,杜绝土地市场的“黑箱操作”和“地下交易”,并完善土地税制,充分发挥土地税收对土地资源合理使用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卡尔弗利.从股市到楼市的繁荣幻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滇庆,于宗先、王金利.泡沫经济与经济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周旭霞.从日本泡沫经济看我国房地产.中国房地产报,2004-8-27

4.冀志罡.日本房地产溃败1991.中国房地产报,2005-6-13

5.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政府长期调控的主基调——调整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上海证券报,2006-6-16

上一篇写雨的诗

下一篇秋天何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