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宣言范例6篇

运动宣言

运动宣言范文1

一、产生

1894年6月23日,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倡导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法国巴黎成立。德国、瑞士、荷兰、瑞典等共12个国家的代表团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由顾拜旦起草的《奥林匹克》。内容包括:业余主义和职业化、比赛项目、组织工作等等。从此,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在《奥林匹克》的指导下,在不断壮大和辉煌中度过了一个多世纪。

然而,也许有更多的人并不知道,早在1892年,曾经产生了一部十分珍罕的体育文献――《奥林匹克宣言》。在这一年的11月25日,正值法国田径协会成立5周年,顾拜旦作为这一组织的秘书长,在纪念大会所在地法国巴黎的索邦大学发表了重要演讲。在这次演讲中,顾拜旦首次正式提出一项伟大的创举,那就是复兴奥林匹克运动。

早在公元前776年,历史上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举行,但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天灾、战争,曾经非常繁荣的古代奥林匹克会址成为一片废墟,于是神圣的奥林匹克运动也随之在人类活动中消失。古代奥运会“凋谢”了,但奥林匹克精神并没有消失。自18世纪起,英国学者钱德勒发现了古代奥运会的遗址。人们开始受其影响试图为恢复奥运会而努力。1850年前后,希腊人扎帕斯在希腊国王的支持下,于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召开了第一届泛希腊运动会,此项活动一直持续到1889年。在此一关键时刻,承担复兴奥运会重担的顾拜旦走上了历史舞台。顾拜旦在此时响亮地提出“充分接触大自然,进行激烈的体育竞技。”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顾拜旦的主张一经提出,立即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医生认为这会损坏人们的健康;教师认为体育活动会破坏学校的纪律;教会更是激烈攻击,他们担心体育精神会使人们的瓦解。此种反应在今日看来真是令人难以理喻。然而,顾拜旦没有退缩,他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深入各国进行调查与宣传。他先后到达英国、美国,遍访欧洲,在作了大量社会调研并经深思熟虑后,终于在1892年11月25日向全人类奉献了珍罕的《奥林匹克宣言》,并非常明确地提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经过两年的努力,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正式成立,更令人振奋的是,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希腊成功召开。但由于种种原因,顾拜旦的这份珍贵宣言稿却如石沉大海,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其踪影。

二、重现

时光飞逝,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在这一百多年中,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人类一项重要的活动。这项运动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激励下不断发展与进步。这当然依赖了全社会及全人类的支持与重视,当然也离不开体育界人士做出的重要贡献。当人们对《奥林匹克宣言》似乎已经淡忘之时,在上世纪90年代,一位杰出的法国外交政治分析家费朗索瓦・达马先生出乎意料地发现了沉睡在一个保险柜中百年的珍罕体育文献――由14页手稿组成的《奥林匹克宣言》。这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的被遗失、遗忘了一百多年的手稿。为了向世人宣传这份伟大宣言的神圣观点,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诞生100周年之际,达马先生向世人公布了这件手稿。

手稿首先受到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重视,在专家的认真研究与鉴定后,确认其真实无疑。于是《奥林匹克宣言》首次译为英文被分发给各国奥委会。在小范围内,专业人士目睹了这份珍罕文献的全文,体验到了顾拜旦的努力及伟大功绩,同时共同沐浴了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神圣之光。

然而,这份充满传奇色彩的珍罕文献只是在少数人中传阅,并没有被全社会及更多的人所了解,它的深刻内涵也没有被认真研究与揭示,奥林匹克宣言的神秘面纱仍没有被揭开。

三、传播

时光又过去了5年,直到2001年中国成功取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几名与达马有过接触的中国人,包括法中友协副会长郭凝及邓壮、董强等人提出了一个惊人计划;让奥林匹克宣言从北京传遍世界。

本世纪初,在顾拜旦的故乡及《奥林匹克宣言》产生的浪漫之都巴黎,几位华人与达马先生进行深谈后,达马先生同意由中国完成《奥林匹克宣言》传遍世界的伟大工程。如何使之传遍世界,首先要依靠出版业和媒体。经过不断策划,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2007年8月8日,《奥林匹克宣言》的复制品连同国家奥林匹克博物馆的藏品一起来到北京,开始了在中国境内十几个城市的巡展。这是珍罕的《奥林匹克宣言》首次以逼真的复制品向世界亮相。同时,《奥林匹克宣言》出版及向全球首发的策划正在实施。一支由五人小组翻译的中文《奥林匹克宣言》经过十几次修改并最终翻译成功,这件以中文再现的珍贵《奥林匹克宣言》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准备,《文明》杂志也在作着宣言向全球首发的准备。2008年1月1日,正值顾拜旦诞辰145周年,《奥林匹克宣言》以中英法三国文字在《文明》杂志全文发表。为了纪念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北京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刘淇分别写来贺信。他们在贺信中表达了热切祝贺之意,对中国为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做出的特殊贡献表示充分肯定。首发仪式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北京2008奥运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出席并讲话,来自各行各业的145名知名人士分成16组全文宣读了《奥林匹克宣言》,至此珍罕的体育文献《奥林匹克宣言》终于在北京2008奥运年的第一天正式由中国人向全球传播。此后,经过筹划,2008年5月19日,《奥林匹克宣言》国际高端论坛在北京举办,法国嘉宾达马一行从巴黎来到北京共同举办了此次论坛。会上,国内各界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极有价值的论文,为宣言从北京传遍世界增添了新的光彩。

四,珍罕

之所以讲顾拜旦先生于116年前发表的宣言是珍罕的体育文献原因有二。

首先,经过100多年的埋没,《奥林匹克宣言》终于于发表演讲后的百年重新问世,这由14页纸质文献组成的珍罕之物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得以完好保留确实不易。要知道,一般纸质印刷物或手写物,如果没有用科学方法保护,经过50年就会遭到损坏。这是由于空气中含有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另外还有不少虫类,它们都会严重侵犯纸质物品,因而在没有严格保护措施下,纸质物会发霉、变质、遭虫咬甚至腐烂。但此件文献却躲过了天灾、人祸,最终能完整保存下来,这不能不说其十分珍罕。

其二,说它珍罕是它本身的理论及内容有着十分珍罕的价值,在宣言中,顾拜旦以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及正确预见性和完善指导性的伟大政治家身份,为19世纪至20世纪的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社会及人类发展问题提出一系列相关理论及结论和意见。这些观点逐一被以后的现实所验证。在宣言中,他围绕中心问题即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指出了不同国家的态度。他创建性地提出,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大众化和国际化,人类要以一种和平竞争的手法促进社会进步并且避免战争。他对青年寄托了热切的期望,认为青年是推动世界体育运动继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运动宣言范文2

[论文摘要]160年前,《共产党宣言》作为第一部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著作公开发表。《宣言》进入中国,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程。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重温《宣言》的基本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永放光芒,并使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转换成亿万中国人民的政治信仰和理想具有重大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1848年 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下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如今我们回顾这部伟大著作,它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一经在中国大地问世就引导了那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运动,成立了新中国,展开了持久广泛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还是回到经典作家自己的论述中。早在 1883年《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就说过,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问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列宁也认为,《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了《宣言》的实质就是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者从此可以用新的世界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宣言》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全人类最终解放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 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 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

《宣言》发表后,在世界各国普遍传播开来,首先在欧美各国的国际工人运动实践中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改变了人类的精神风貌。正如列宁卢斤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2、《宣言》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五四运动前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宣言》在中国广泛传播。这是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必然选择,也对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和解决中华民族命运问题的思想武器起了重要作用。

而其中文全译本的最初翻译、出版,对促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1920年陈独秀和李大钊相约在上海和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已开始筹划翻译、出版《宣言》全文。1920年 1 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显然是把《宣言》思想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最早尝试。建党后,把革命的重心放在领导工人运动方面,则是这一尝试的深化。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也以《共产党宣言》为题发表布告,强调土地革命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把中国革命重心放在农村。很清楚,这是把《宣言》精神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质的飞跃。正是这一飞跃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成功之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早期形式。“中国化”概念起初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而言的。在 2O世纪 20—30年代,以李达、艾思奇、胡绳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化、大众化的运动,延安整风也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尝试。处于深重苦难之中的中国劳苦大众,经过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比较、鉴别和批判。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真正是改造旧中国、改变自己命运的强大精神武器。显然《宣言》在中国的早期广泛传播,是中国民族革命的选择,是中国大众的选择;它契合了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心愿。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提出只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实际,本来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主张。《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精辟地论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宣言》是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不管最近 25年来的情况发生 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的;他们依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补充、修正、深化自己的理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共产党人也是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1938年,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1941年毛泽东曾说:“记得我在 1920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 问题的方法论我只取 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毛泽东在其整个革命生涯中,以《宣言》的“阶级斗争”思想和阶级分析方法指导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的思考。毛泽东一直强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大众化是《宣言》的实践意义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实践目标。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 =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日常生活、习惯思维和信仰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上述两层含义实际上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然有联系,但也有区别;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要求大众化。但并不会 自然而然地完成大众化。中国化的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被中国民族文化认同和吸收的过程,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中得到创造性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大众化的实质则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的是社会主义实现路径或手段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的是人们根本的信念和人生观问题。推动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在群众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升华 、提高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晕。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宣言》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普及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因此,重温《宣言》思想 ,探讨《宣言》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意义极其必要。

1、《宣言》所做出的“两个不可避免”的论断,对认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宣言》宣称:“《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存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 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今世界表现为更加发展的形态。

在空间范围上显现为全球性的特点,在形式上也有新的变化,但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只是剥削手段更加隐蔽,剥削范围更加扩大,剥削程度更为深化而己。《宣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论断,在当今世界更令人惊醒。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全球化运动,“替代”运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出现的、以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对新的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以及拉丁美洲的“新社会主义运动”,都预示着“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回归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主义”,“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兴起等等。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在当今世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因此,《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两个不可避免”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于我们指导人民大众投入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坚信共产主义理想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宣言》中“两个决裂”的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大众对于共产主义本质的理解,促进人民大众自觉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价值。《宣言》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第一个决裂”强调了共产主义所有制与私有制的根本对立,申明了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的决心。“第二个决裂”是对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否定。早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复阐明,共产主义不是以一种私有制否定另一种私有制。不是以另外的方式分配私有劳动及其成果,而是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在《草稿的一页》中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不提出任何新的私有制理论。他们只是旨定这样一个历史事实://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从 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社会生产力 的//发达的社会//发展。因此不再//适应工业本身的发展//” 这里马克思已经把变革私有制当作发达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明确了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目标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说:“不是重建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 “ ”否定了私有制,当然就否定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哲学、宗教、道德、文学、法律等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宣扬的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协作、博爱等理性原则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反对私有制度,却依然以资产阶级抽象的爱的原则、人性原则建立新制度。否定私有制却不否定私有制度下的社会意识形态,怎么能够真正消灭私有制呢?

“两个决裂”思想的实质就是深入阐发共产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和生产力状况出发,不排斥市场经济,施行多种所有制,也就是要辩证地理解“两个决裂”,把消灭私有制看作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底线是不能离开公有制为主体。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 ,必须纠正一段时间以来对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轻视和漠然,不要忘了人民需要的是建立在公有制观念之上的人道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社会意识。

3、《宣言》所做的“两个绝大多数”的论断,对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毫不讳言社会主义是为无产阶级谋取利益,《宣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283)《宣言》揭露了资产阶级为所有人谋福利的谎言。资本的秘密在于为资本家积累财富,而创造财富的工人,“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 E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1](P284)因此,必须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社会,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保障用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的动力基础。但是,目前存在着漠视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存在着与民争利的现象,这就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内在动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人民群众,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本”。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是以人民大众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工具。而是以人民大众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无论无产阶级运动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和目标。

4、《宣言》中“两个世界性”的观点,对于人民大众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并掌握分析社会发展趋势的方法具有指导价值。“两个世界性”的观点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指出“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索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后提出的。“两个世界性”就是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和精神生产的世界性。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了。古老的民族:被消灭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13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致使物质生产、消费和精神生产趋于世界性的描述,是在一种趋势预测中暗含着对同一性和同化的忧虑。“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并非 1848年已经被资本主义所改造的世界;他们从逻辑上预言了’世界注定将被资本主义所改造。”[10](P129)今天,我们在对外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在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治理经验时,应保持清醒头脑,警惕资本本性扩张所造成的同化问题。今天,以资本不断寻求增值为特征的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外延更加广大,内涵更加丰富,这完全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虽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在发展程度上已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正是朝着他们在《宣言》中所揭示的趋势而展开的,资本的全球化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 司的扩张、失业的增加 、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对金融市场的日益依赖、精神生产的模式化、意识形态的同化等等,都是以活生生的现实——验证《宣言》的预言。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中,给予人民大众以理性警觉,领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原理和预测方法,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2007.10.25.

[7]赵汇.全人类解放的伟大旗帜——《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主要观点和意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6,(0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运动宣言范文3

关键词:实事求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1日

《共产党宣言》从它诞生起,已经走过了160多年的历程,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文献,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内涵。160多年来,社会在飞速变化,实践在不断发展,《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并没有过时,其根本原因是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共产党宣言》无论是它的具体内容,还是它分析事物的方法,始终都坚持和表现了实事求是的观点。它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现成的理论,更是具体分析复杂事物的方法。

一、《共产党宣言》坚持和体现了实事求是的观点,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对待《共产党宣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对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阐述,始终没有任何个人的主观臆测,而是严格地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展开的。尤其是在作阶级分析时,既坚定不移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以争取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又坚持了实事求是,采取了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资产阶级的本性和它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开拓了世界市场”,“创立了巨大的城市”,“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后,它又客观地指出“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对于无产阶级的分析,《宣言》也从实事求是出发,不仅说明了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奴役的处境,而且还揭示了它的远大前途和历史使命,“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用暴力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运动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开创了世界工人运动的新时代。在它的指引下,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逐步发展成为自为阶级,工人运动也由自发运动逐步发展成为有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导向的自觉运动。《宣言》开创了社会主义学说的新篇章,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开辟了人类解放和发展的新道路。《宣言》中阐述的许多基本原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如《宣言》注重生产力的思想,两个必然的思想,以及马、恩对待《宣言》的自我批判精神等许多理论,现在看来仍然是正确和适用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相结合,是《共产党宣言》自始至终的立足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还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是说,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宣言》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

《宣言》作为一个历史文献,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国情的差异,对《宣言》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的应用,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宣言》曾指出“资产阶级时代,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中间等级不断向两极分化”,然而从历史发展和当今现实来看,阶级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简单化”,中间阶级也与马克思、恩格斯预计的不同,不是逐步缩小,而是在不断扩大。实践证明,只有把《宣言》的基本原理同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各国实践具体结合起来,《共产党宣言》才不会过时。

二、以实事求是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立足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对客观事实进行研究,对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进行整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通过对社会和历史的事实实事求是的研究,他们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概括,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它严格地以事实作为自己的根据。

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变动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必须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本本出发,离开本国实际和时展来谈论马克思主义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条充满激烈斗争的曲折道路。世界无产阶级的现实实践活动中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来自实践的新的挑战,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未来,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并论证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中国革命。邓小平认真研究了当代中国与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强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序。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多种场合继续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又结合新的条件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能适应实践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的科学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正是依靠和运用这种科学精神,一代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地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

三、以实事求是的观点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正确认识《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和东方社会主义挫折的事实,向《宣言》所讲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提出了严重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继续生长,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将新科技的成果运用于生产领域,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仍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它能够不断地变革其生产工具,从而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克服那些陈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种变革和调整,虽然是不自觉的、自发的,但正因为它有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使资本主义能保持生产力的不断增长,从而使它有可能在较高的起点上缓解社会矛盾,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与此同时,在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政治上的过分集中等原因,使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就是要承认资本主义今天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的结论,完全是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个最根本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得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继续发展,并没有这个规律,它只是证明了当资产阶级改革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资本主义不会灭亡。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会发现,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本无法容纳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没有消失,资本主义走向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宣言》中得出的“两个必然”的结论与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全面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对“两个必然”实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实际出发,坚持历史的必然性与发展的曲折性相统一。

《共产党宣言》的生命力,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能真实地反映客观规律,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就永远不会过时。

运动宣言范文4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波兰;民族革命;民族独立;民族问题

一、研究从《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

《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它的产生不是偶尔的,而是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的三个条件下产生的。

(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的条件下。《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前夕,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有了高度的发展,在英国、法国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已经充分暴露,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

1847年在欧洲爆发的经济危机,进一步促进了革命运动的高涨,广大工人群众的革命实践证明,空想共产主义理论不能指导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的需要,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写了《共产党宣言》,系统地、全面地阐释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取得巨大成效的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革命理论工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其理论原理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在争取得巨大成果基础上产生了《宣言》。

(三)马克思、恩格斯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的实践中。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恩格斯为争取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了广泛而艰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经过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上马克思、恩格斯捍卫并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经过长时间的激烈辩论,全体代表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委托他们两人草拟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四)如此历史背景下,波兰民族的命运引起马克思、恩格斯关注。1863年马克思明确指出:“恢复波兰,就是消灭俄国,剥夺俄国取得世界统治权的资格。”正是通过对波兰多次起义的关注,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波兰问题的一系列观点。1849-1849年革命、1863年抗俄民族起义恩格斯都曾关注并发表了观点,此时马克思正在为病魔所折磨,他以最大的毅力战胜病痛,以最大的热情密切关注波兰局势的发展,频繁通信交换对波兰起义的看法。

二、《共产党宣言》中涉及波兰的历史事件体现的主要观点

(一)《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历史事件计21件,其中关于波兰有两处论述。一处在《宣言》第四部分的第四自然段克拉科夫起义事件,另一处在1892年波兰文序言的第四段波兰独立事件。1.《宣言》正文中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事件。1846年波兰克拉科夫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的起义,起义被俄国和奥地利军队镇压下去失败了。克拉科夫起义是波兰第一次民族民主革命,是欧洲1848年革命的前奏。虽然起义失败,但是马克思说:“…给整个欧洲作出了光辉的榜样。”2.1892年波兰文序言:波兰独立事件。波兰地处俄国和西欧之间,是抵挡俄国干涉、镇压欧洲革命的天然屏障。波兰人民发动过多次起义,争取波兰独立,这些起义在欧洲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波兰建国1000年的历史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连绵不断的战争,国家从统一到分裂,又到被瓜分,丧失独立和遭受外族入侵,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到了1794年、1830-1831年、1846年、1848年和1863年这几次起义。

(二)《共产党宣言》及序言中波兰民族独立运动所蕴含的重要思想。1.波兰大工业的发展为波兰民族复兴提供了新的保证。波兰被俄、普、奥三国瓜分以后,波兰人民从1830年到1863年发动过多次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由于沙俄军队的残酷镇压和波兰贵族的腐败,起义均失败了。情况发生转机是波兰工业迅速发展以后,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迅速传播,工人政党的建立,这使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迅速传播,工人政党的建立,这使波兰人民拥有了无穷的生命力,使波兰民族复兴事业有了新的保证。2.波兰民族独立只有波兰无产阶级才能挣得。波兰的民族独立和统一的任务历史地落在波兰无产阶级的肩上。只有波兰工人阶级争得民族独立,这种独立才有完全的保障。恩格斯说:“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也就是说,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必须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被压迫民族的援助下,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三、运用《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原理看现实民族问题

(一)《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精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贯穿其中,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论这个原理说明,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从波兰1863年前后的工业发展了革命就胜利了这个基础出发,说明人类社会进步的唯物史观。波兰民族独立中的可取经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现实民族问题。1.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尽快转变到现代的生产方式,《宣言》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高度概括,深刻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精神面貌。只有用物质资料生产作为根源,作为基础,才能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2.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增强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从而引起整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少数民族地区尽快转变发展方式,社会发展走上现代化之路。

运动宣言范文5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宣言》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不是通过工人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而是由西方传教士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介绍过来的。西方传教士是为了向中国人民兜售西方的宗教教义,而资产阶级改良派则是为了鼓吹西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学说。然而,就在他们兜售和鼓吹的过程中,却先后不自觉地、零星地、甚至是歪曲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内容介绍给了中国人民。

在中国史籍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是1899年2月出版的《万国公报》。这是英国传教士威廉士于1887年在上海创办的刊物。该刊很早就登载过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日内瓦大会的消息。随后,它又介绍欧美各派社会主义,并把它们通称为“大同学”和“安民新学”。

1899年3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第121期上发表了《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该文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吾侪若不早为之所,任其蔓延日广,诚恐遍地球之财币,必将尽入其手。然万一到此时势,当即系富家权尽之时。何也?……”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文报刊上。而文中关于“马克思之言曰”后的文字,则是对《共产党宣言》中的“资产者与无产者”一节的内容意译。(今译“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按李提摩太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一介绍,告知清政府有关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闭关锁国是不行的,同时还规劝清廷当权者接受新潮和改良。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却在无意之中曲折地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了中国。

此后,在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办的《新民丛报》、《大公报》上也相继刊登了一些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译文。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对马克思及其学说做了简要介绍。然而,这些介绍都是在所谓“更研哲理牖新知”旗号下,作为西方政治学派中的一派加以介绍的,其目的是借此向清政府施加压力,逼迫清廷实行君主立体。

在中国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同时,还十分真挚地同情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他们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用一种赞赏的态度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

1896年孙中山旅居伦敦时,就开始了探讨社会主义理论,并知道了马克思,开始萌发了社会主义思想。宋庆龄回忆说:那时“他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听到了关于列宁和俄国工人革命活动的消息。早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就对他发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了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

虽然此时的孙中山并不十分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欧洲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理论家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但由于他对社会主义有一些朦胧的认识,因而自信地以社会主义者自许,并怀着虔诚和热情四处寻找社会革命党。1905年初,孙中山访问了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书记处,会见了当时第二国际主席王德威尔和书记处书记胡斯曼。在交谈中,孙中山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并说明了中国社会主义者的目标和纲领,他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是要避免其种种弊病”,“我们要在将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为此,孙中山还请求第二国际书记处接纳他为“党的成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孙中山的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还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但他们还是大量摘译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对此较系统地进行了介绍。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朱执信、宋教仁等人都曾在《民报》上著文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摘译《共产党宣言》中有关的章节内容。

1906年1月,朱执信以笔名“蛰伸”在《民报》第2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学说,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而从事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与此同时,他还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评述。他说:“马尔克(即马克思)既草《共产主义宣言》,万国共产同盟会(第一国际)奉以为金科玉律”,“德意志之劳动者亦感于马尔克之说,起而与富豪抗”。又说:“前乎马尔克言社会主义而攻击资本者亦大有人,然能言其毒害之所由来,与谋所以去之道何自者,盖未有闻也。故空言无所裨。……夫马尔克之为《共产主义宣言》也,异于是。”他为此还专门摘译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四段内容,介绍其要点。如第一章开头译文是:“自草昧混沌而降,至于吾今有生,所谓史者,何一非阶级争斗之陈迹乎。”(今译“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结束语的译文是:“凡共产主义学者知隐其目的与意思之事,为不衷而可耻,公言其去社会上一切不平组织而更新之之行为,则其目的,自不久达。……噫,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

在同年6月出版的《民报》第5号上,宋教仁也以“犟斋”的笔名译著了《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第一次向国民介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并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结束语,其曰:“盖平民所决者,惟铁锁耳,而所得者,则全世界也。”“万国劳动者,其团结!”他所译的比朱执信译的更贴切于原文。叶夏声也以“梦蝶生”为笔名,在《民报》的第7号上发表了《无政府党与革命党之说明》一文,也在文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十条纲领。

1908年1月,在同盟会员刘师培、何震等人创办的以宣扬无政府主义为主的《天义报》第15号上,刊登了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所作《1888年英文版序言》的一部分,并加了编者按语说:“案共产党宣言,发明阶级斗争说,最有裨于历史。此序文所言,亦可考究当时思想之变迁,欲研究社会主义之历史者,均当从此入门。”随后,又在3月出版的《天义报》第16至19期合刊上,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部分译文。

上述《共产党宣言》各种版本的摘译主要来自日文,而日文《共产党宣言》全文本,则是1904年首刊于幸德秋水主编的《平民新闻》上。由此可见,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上,出现了不少曲解和误解,但毕竟给国内的知识分子打开了眼界,提供了思想武器,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迅速传播提供了条件。

“五四”运动与《宣言》全译本正式出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向海外积极寻求革命理论,热情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运用其学说观察、剖析国家命运,谋求民族独立解放,并广泛宣传,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19年4月,在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第16期上发表了署名为“舍”的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文章。文章在序言中指出:“这个宣言是Marx和Engels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在介绍《宣言》第三章“无产者与共产党”的基本内容时,作者明确指出:“劳工革命的第一步,我们所最希望的就是把无产阶级高举起来,放他们在统治的地位,以图Democracy的战争的胜利。这些无产阶级的平民,将行使他们政治上的特权,打破一切的阶级,没收中产阶级的资本,把一切的生产关系都收归政府掌管,由这些人去组织一个统治的机关。并且要增加生产的能力,愈速愈妙。”文章还着重翻译了《宣言》的十大政纲,较之《民报》的译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虽然该文对《宣言》的介绍仍有许多不准确之处,但却突出了《宣言》中有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基本思想,强调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主要任务“要增加生产的能力,愈速愈妙”等。该文的发表在思想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对即将来临的有一定的促进和影响。

的兴起,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这期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做了系统而简明的介绍,认为“自马氏与昂格思合布《共产党宣言》,大声疾呼,檄告举世劳工阶级,促他们联合起来,推倒资本主义,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做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不仅如此,在介绍唯物史观时,还专门引用了《宣言》第一章的部分内容。在担任北京《晨报》副刊编辑时,他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连续登载渊泉所译的《马克思唯物史观》一文。该文从《共产党宣言》产生谈起,并对《宣言》的结束语进行了较准确的翻译:“共产党以隐蔽主义、政见为卑劣的行为。所以我们公然向世人宣言曰,我们能够推倒现时一切的社会组织,我们的目的就可以达到。使他们权利阶级,在共产革命的面前要发抖的。劳动者所丧失的东西,是一条铁链。劳动者所得的东西,是全世界。愿我万国劳动者,团结毋懈!”

在期间,一些人也由过去介绍各派社会主义学说,转为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十月革命。当时由人主办的《建设》杂志、《星期评论》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便是他们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据统计,1919年8月至次年4月,《建设》杂志就刊载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包括译文)20余篇,成为当时国内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比较突出的刊物之一。而《星期评论》则是与《新青年》齐名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在全国学生群众中很有影响,学生和工人经常有很多人投稿”。就连陈望道所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也是由《星期评论》约稿的。《觉悟》副刊也是如此。自1919年6月以后的3年内,刊载马列主义原著及介绍苏俄政治制度的文章多达50余篇,其数量超过了《新青年》。由此可见,这3个刊物在中国早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虽然此时在国内涉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文摘译比较多,但还没有一本完整的全译本。

1920年春,陈望道由于在浙江第一师范受到守旧派的攻击,回到故乡义乌,受《星期评论》主编人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的委托,开始潜心研究新思潮,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戴季陶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思想颇为激进,曾买到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亦深知此书的分量,打算译成中文。可阅读之后,他放弃了自译的打算。因为,翻译此书绝非易事,译者不仅要熟谙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还要有相当高的中文文学修养。比如该著作的第一句话(今译“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要想贴切地译成中文就不容易。回到上海主编《星期评论》后,他便四处物色合适的译者翻译《宣言》,准备在该刊连载。《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得知此事后,便向他举荐杭州的陈望道,认为陈可胜此任。于是,戴季陶提供了日文本《共产党宣言》,陈独秀又通过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英文本(原著为德文本),供陈望道对照翻译。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曾问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最初依据什么版本译的,陈望道说主要是据英文本译,同时参考日文本。

陈望道回到家乡后在一间柴房里,开始专心翻译这部伟大的著作。由于柴房经年失修,破烂不堪,而山区早春的气候还相当寒冷,常常冻得他手足发麻。可他硬是只凭借着柴房里的一块铺板,两条长凳,一盏油灯以及老母亲送来的三餐菜饭,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终于在4月间把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中文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望道正准备把中译本《共产党宣言》交《星期评论》连载时,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星期评论》的进步倾向受到当局注意,被迫于1920年6月6日停刊。而此时,陈独秀正在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印行《共产党宣言》则是当务之急。虽因《星期评论》停刊而无法公开发表陈望道的译作,但陈独秀仍尽全力设法使它面世。陈独秀与来华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议后,通过多种途径筹措到一笔经费,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租了一间房子,建立了一个小型印刷厂承印《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一本封面印有马克思肖像和上端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由“马格思、安格斯合著,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公开出版,这也是马克思的著作在中国第一个全译本。该书刚一问世,就在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广大知识分子竞相争购。

《宣言》初版时印了1000册,即刻销售一空。一个月后,再版,又印了1000册,仍然售空。当时出版发行是借用了“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而很多读者渴望得到此书,但又苦于寻找不到“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地址,于是纷纷投书《星期评论》杂志主编沈玄庐,询问发行处,怎样才能购买到此书。1920年9月30日,沈玄庐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以“答人问《共产党宣言》底发行所”为题,复信广大读者说:“你们来信问陈译马格思《共产党宣言》的买处,因为问的人多,没功夫一一回信,所以借本栏答复你们问的话”,“社会主义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陈独秀先生给我的,独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来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马路自鸣钟对面。”就这样巧妙地回答了读者提出的问题。

运动宣言范文6

一、指导思想:

围绕20xx年市语言文字工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为目标,结合园务计划,强化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巩固语言文字工作取得的成果,进一步规范强化日常工作,根据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使之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继续深入宣传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提高全园师幼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开展多样活动,使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工作目标:

我园将继续以《以文化浸润,促师幼和谐发展》为引领,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以市级课题《民间文学智慧阅读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为抓手,将推普活动和经典诵读活动巧妙地融于日常开展的民间文学课程之中。以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认定活动为契机,将《浦东新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细则(试行稿)》为准则,积极宣传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扎实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带动工作;促进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措施内容

(一)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1、园领导及全体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做到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继续将语言文字工作成为幼儿园常规管理,并做好文字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进一步规范推普工作,并重视发挥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三结合”作用。

2、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学习,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全体教职工都积极参与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活动中来。

3、加强日常的深入化,做到语言文字工作常规化。把普通话运用能力作为幼儿园文明班评选及对教师工作的考核相结合。

(二)继续营造校园推普环境,加大语言文字宣传力度。

1、营造推普宣传氛围:

(1)在幼儿园内设计宣传标语,并根据活动的进程及时更新,努力营造一个“人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

(2)各班充分利用好家园联系栏,营造推普宣传氛围,做到家园联系。

(3)各班的教师负责班级的语言文字工作,并每班推选2-4名推普员,协助老师完成园内外的推普宣传和检查工作。

2、充分利用传媒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幼语言文字活动,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运用能力。

(1)坚持每周二、四中午开设“小喇叭”广播,通过师幼互动、人人参与提高幼儿听、说普通话的能力和兴趣。并组织“小喇叭”广播评比活动。

(2)借助网络平台及班级主页,向老师、家长及幼儿宣传“推普”的意义和作用。

上一篇婚礼主持人

下一篇情话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