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点评范例6篇

诗词点评

诗词点评范文1

[关键词] 诗文理论 文词 气韵 文体尊卑

一、诗文理论

胡应麟的诗文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诗学著作《诗薮》中,现代学者认为《诗薮》是诗学批评体制发展过程中的集大成之作。为了更好地理解其诗文理论对戏曲小说研究的影响,现简述其主要诗论如下:

1.“体以代变”、“格以代降”的理论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的理论是胡应麟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诗薮》提出,诗体随时代而变化,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这些诗体出现在不同时代,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新的诗体,这就是“体以代变”。而诗体的格调、品级也会下降,胡应麟所说“格以代降”指诗体随时代变化而品级代降。按胡应麟这种观点,他推崇时代靠前的作品,越靠前越优秀。

2.注重文词

胡应麟对宋诗评价不高,认为“宋人专用意而废词”,就不如唐诗具有那种色泽神韵充溢其中的美。

宋人以道理言诗,不注重语言修饰,故胡应麟批评宋诗“专用意而废词”,缺少文采色泽,即使“根干屈盘,而绝无畅茂之象”,胡应麟认为宋诗和唐诗相比,声与色俱亡。可见,胡应麟非常重视诗歌由意象气韵表现出来的文采。

3.虚构

胡应麟认为诗歌是一种“假借立言”的创作,不可拘泥事实,如果一定苛求事实的真确,则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论诗赋创作时,胡应麟批评了因拘泥事实而穿凿附会的曲士,楚辞汉赋本来是想象丰富的文学,其虚构性很强,子虚乌有,无计可寻,不能用真实性考查。

虚构是文学的本质特征之一,胡应麟在论诗赋时就注意到文学作品这个特点,虚构也是小说的文学特征,在这一点上,诗赋与小说有共同之处,所以胡应麟能提出关于小说虚构理论的一些精彩批评也就很自然了。

二、胡应麟诗文理论对其小说戏曲理论的影响

从胡应麟的诗文理论看,他常从作品的文学特征出发,比如,作品的情感特征、虚构性,注重文词的修饰,而反对理性对文学的束缚。这和他的小说批评也是一致的。他对小说也常从情感、虚构、语言这几个方面评价,如评价唐传奇“绰有情致”、“纪述多虚”、“藻绘可观”,批评宋小说“彩艳殊乏”。胡应麟很少从教化的角度评论文学作品,而是从文学的特质出发。作为诗文理论家,其诗论难免会影响其戏曲小说的研究,比较直接的影响有:

1.将诗文理论直接运用于小说戏曲批评

“气韵”是古代文论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气”和“韵”是胡应麟诗文理论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如《诗薮》中提及“魏之气雄于汉,然不及汉者。以其气也。晋之词工于汉,然不及汉者,以其词也。宋之韵超于汉,然不及汉者,以其韵也。”又如,评林贞耀的诗:“先生之治诗才高而之以法,气厚而标之以韵,骨澹而永之以思,情与景适象与境。”有无“气韵”成为胡应麟评价诗文的一个标准。胡应麟将“气韵”这个诗文理论中的词汇用于《世说新语》的批评:“刘义庆《世说》十卷,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

2.通过诗文的风格判断小说作者

通过文体风格判断小说作者是胡应麟进行辨伪的一种方法,而这种辨伪方法是从诗文理论中借用过去的。胡应麟的辨体理论以“本色”为核心,认为诗体的形式、作者的风格都是相对固定的,胡应麟曾说:“文章自有体裁。凡为某体,务须寻其本色,庶几当行。”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固定体制,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会有差别,也就是胡应麟所说的不同的“面目”,正是这种体制、风格之间的差别为文体辨别提供了标准。胡应麟曾批评郎瑛不辨诗文面目,才会误把《剪灯新话》的作者当成杨维祯,而杨维祯和《剪灯诗话》作者瞿佑诗风差别很大。

3.通过小说中诗歌水平的高低评价小说

胡应麟很关注小说戏曲中的诗歌,他评价唐传奇中的诗“诗词大率可喜”。因诗词不足论,“格律卑弱亡论”,胡应麟便称《剪灯新话》、《剪灯馀话》“鄙陋”:

若今传《新》、《馀》二话,则鄙陋之甚者也。二书骤读之类村学究小知声律者,不足当大雅一噱,夷考其人,实皆国朝名士手笔,《新话》则瞿广文宗吉,《馀话》则李方伯昌祺也。瞿,国初钱塘人,所著诗集、诗话今传,格律卑弱亡论,而才情缥缈,工语绝多,词尤婉缛,今诗词附见《新话》者亦绝不足言。

胡应麟又因《琵琶记》用韵与古韵不通,用字不雅而批评《琵琶记》“似村究声口”:

汪司马颇取此诗,谓《西厢》诗无一成语者,《琵琶》此首差可观,然“瑜”字与“姿”字古韵绝不通,又宋弘二语大似村究声口,仅胜王、关可耳。

由此可见,胡应麟对小说戏曲的批评常从诗词格律用字的角度去褒贬,诗词水平的高下成为胡应麟评判戏曲小说的标准。

4.文体尊卑

胡应麟诗论中的“格以代降”的观点也体现在小说批评中,如评《赵飞燕别集》“其文颇类东京,而末载梁武帝答昭仪化鼋事,盖六朝人作而宋秦醇子复补缀以传者也。第端临《通考》、渔仲《通志》并无此目,而文非宋所能,其间叙才数事多俊语,出伶玄右而淳质古健弗如”,在胡应麟看来“淳质古健”的作品只有汉人才能写出,宋代品格下降,宋人写不出汉人“淳质古健”的作品。

胡应麟“格以代降”的诗论让他对诗体之后出现的文学体裁表现出一种轻蔑的态度,他认为词曲不如诗文重要,而且愈趋愈下,“汉文、唐诗、宋词、元曲,虽愈趋愈下,要为各极其工。然胜国诗文绝不足言,而虞、杨、范、揭皆赫史书,至乐府绝出古今,如王、关诸子,亡论生平履历,即字里若存若亡,故知词曲游艺之末途,非不朽之前著也”。胡应麟对词曲表现出极大蔑视,“然诗至于律,已属俳优,况小词艳曲乎?”此外,对创作传奇的作者评价也不高,“高则诚在胜国词人中似能以诗文见者,徒以传奇故并没之”,认为高则诚的诗文成就因为写作传奇的缘故而埋没,也就是认为诗文地位比传奇高。

胡应麟的这种文体有高下的观念和他崇尚古雅的复古文学思想有关系,他认为时代越靠前的文体越古雅,格以代降,随着诗体的俗化,离“风雅”的传统越来越远,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愈趋愈下,所以胡应麟对明代传奇评价也不高,认为它们“俚俗”,“本朝新、馀等话本出名流,以皆幻设而时益以俚俗,又在前数家下。”可见,胡应麟在品评文体时常流露出诗文理论中的崇尚风雅的复古思想。

胡应麟对小说的批评研究,多从小说本身的文学性,如文词特点、情感性、虚构性等多角度评价,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但作为明代诗文理论家,他又受时代影响,有很大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四库全书本).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3][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明]王世贞.州四部稿(四库全书本).

[5][明]王世贞.州续稿(四库全书本).

诗词点评范文2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120-01

根据最新的有关中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必考的古诗词数量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越来越重要了,然而,在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到我们许多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上,更多的只是要求学生背诵。可是从平时的默写、测验及中考情况看,默写时出现错别字的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带理解性的默写题错误率就更高了,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读懂古诗词。因为学习古诗词,读懂是基础,读不懂,更别谈欣赏了,写错别字就可想而知,所以要减少他们的失误,一定要教会学生读懂古诗词。

一、在学习中领略古典诗词的美

1、以读促学,领会古典诗词的意蕴美

初中课本所选的古典诗词,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许多是被历代传颂的名言佳句,是诗词中之精品。反复的朗诵,感受古典诗词的意蕴美,才能读出情感,感受美感,领会意蕴。《初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初中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其中50篇是必考。古典诗词的学习一定意义上是记诵之学,只有通过大量的记诵,使学生在背诵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才能达到积累之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典诗词学习的基本切入点。诵读的直接效果是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的特定氛围;诵读的次数多了,还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和感受,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教师可以在节奏、速度、表情等上作具体指导,并给学生示范,或指定学生诵读表演。

2、咬文嚼字,品鉴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古代诗人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选择最恰当的语言表达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诗的形象鲜明,意境优关,感情动人。古人对字句的锤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教学古典诗词,要反复推敲诗词中的关键词,感受语言的艺术关。

二、在创作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磨枪上阵,学以致用,这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我们除了教会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古典诗词。创作古典诗词非常艰难,但如果学生能迈出这坚实的一步,感受到其中的创作乐趣,那么,学生就会发自内心的去学习,去欣赏古典诗词。

1、仿写。学写古典诗词要从仿写开始。开始仿写,要从简单的五言绝句开始,然后逐步加大难度。万事开头难。在学生眼里,仿写古典诗词对于他们而言面临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一字一句的教他们,慢慢的他们便会爱上学写古典诗词的。

2、创作。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古典诗词创作必须要学习基本知识,才能创作。创作古典诗词我们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不能强求学生要到达一个怎样的高度,毕竟古典诗词创作是非常讲究能力和技巧的一项文学活动。如果学生创作出来的古典诗词五花八门,我们应给予肯定。尽管他们创作的这些诗歌离古典诗歌的标准有很大距离,但对他们这种创作热情,还是要给予充分肯定,有些打油诗写得还是蛮有味道的。

三、在评价中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

学生古典诗词创作的评价,是我们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学生的创作,我们更多的是对其创作过程给予鼓励。

1、课堂评价。我们评价学生创作的古典诗词,主要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进行。课堂评价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评。这是学生展示自己作品,陈述自己创作动机的最佳途径。二是他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最后各小组形成统一评价报告,进行汇报,评价的方式、内容不受限制。三是教师评。教师评价学生的要以鼓励为原则。可从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给予点评,但更多的是抓住学生古典诗词创作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也只有这样,学生创作古典诗词的热情才会持续下去。

2、展示评价。为了激发学生创作古典诗词的热情,也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创作古典诗词,背诵古典诗词。可将学生优秀的作品稍作修改,让学生自己设计版面,配上画,用镜框装裱好挂在教室里。这种评价,一方面让学生充满成就感,鼓励更多的学生学写古典诗词,另一方面,也可以装扮教室,让教室弥漫着书香气息。

四、在运用中体会古典诗词的神韵

诗词点评范文3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这几个方面就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内容。概言之,凡诗歌鉴赏题不外于考查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这几方面的内容。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复习近两年的诗歌鉴赏高考试题、熟悉考点,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二、分析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熟悉考点

全面审视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可以看出,试题命制完全遵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规定的考点,在检测考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的"初步"二字上设题。典型题例有:意象选择、意象分析、词语运用、诗眼评析、辞格识别、句章理解、手法探究、情景关系、意境鉴赏、内容分析、情感表达、观点评价。

以上只是一个大体的分类。事实上,一道试题关联的内容往往可能同时涉及两个方面。从今年诗歌鉴赏试题的考点看,表现手法、思想情感、语言特色依然是题干中的三个高频词语,明确这一点,对备考2011年的诗歌鉴赏无疑具有借鉴作用。

三、诗歌鉴赏试题的解答误区:(重点)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是考“文学底蕴”“文化修养”,也是考“思维意识”“思维品质”,再说得透彻些,是以“文学”为依托,考查学生调动必备的语文知识、原理,沿着科学的思维路径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诗文阅读难在哪,应该是:第一,作品难懂;第二,题目难懂;第三,难于作答。所以诗歌鉴赏要求我们考生有四种意识:整体意识、语言意识、审题意识和表达意识。

一种意识是全局的意识、整体的意识,也就是语文学科的语境意识。

诗歌虽然很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一个完整生命,所以有些学生把某一句孤立的理解,脱离整体来理解这是不恰当的,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整体的把握,局部问题要依托整体得到解决。

诗词点评范文4

该考点是同学们阅读古代诗歌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旨的概括和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知识汇总】

1. 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人、事、物或所阐释道理和写作用意的总和。对内容主旨的评价既包括诗歌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也包括诗词中常识典故传说的评价、背景现实的评价和经历主张志向的评价。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按内容分类,古代诗歌大致可分为写景抒情、山水田园、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即事咏怀和羁旅行役等七类。

2. 思想情感的评价,就是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情境,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如政治、思想、人生等方面)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并能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表达积极情感的大致有:欢乐、恬淡、闲适、仰慕、迷恋、激愤、寄情山水、热爱自然、坚守节操、登高览胜、蔑视权贵、忠于爱情、归隐田园等。表达消极情感的大致有:寂寞、伤感、忧愁、惆怅、孤独、烦闷、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惜春迟暮、羁旅乡愁、忆友怀旧、离愁别恨、相思相知、恋人情结、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等。

3.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景物风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诗人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考查方式】

考查题型均为简答题,属主观表述题,分别考查或综合考查诗歌内容主题、思想感情、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可和表达技巧等方式交叉融合考查。

“对内容主旨的概括和评价”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①这首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②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

③这首诗(词)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对思想感情的评价”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①结合诗(词)句,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②××句诗(词)蕴含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③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④作者为什么要写某物?作者借此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①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②有人评价这首诗(词)……,也有人评价这首诗(词)……,你同意哪种看法?

③这首诗(词)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例题讲解】

例1 (2012·南京一模)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 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题目 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析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一句是说“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我又岂能忘却自己的衰老和内心的悲伤呢?”“能忘”句以问句形式将诗人内心的愤郁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面对“夜饮”也排遣不开。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许多同学答成:“表达了诗人虽感年老体弱,却感激朝廷恩德,以在边城作将为荣的心情。”属于答非所问,因为此句考查对“迟暮心”的理解。

答案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诗人因迟暮衰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

例2 (2012·江苏卷)

梦 江 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题目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

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析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的悲戚和哀伤。解题时应结合诗句仔细品味。比较多的同学答成:“游子离家在外,有家不能归的惆怅怨恨之情。”属错误理解。“梦江南”属词牌,与内容无关,而许多同学把主人公当成游子,未能结合原诗仔细品读。

答案 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例3 (2012·南京市中华中学月考卷)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祖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簪祖:古代官吏的服饰。②榜(pēng):摇船的用具。

题目 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

分析 本题既考查了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也考查对别人观点态度的判断能力。

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自在,但字里行间却隐含着强烈的忧愤孤寂。如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开头两句却从反面着笔,说自己久为做官所“累”,而以这次贬谪南荒为“幸”。看似豁达开朗,实则暗含辛酸之意。“闲依”“偶似”相对,一则包含无所事事的寂寥,二则说明诗人并非真正淡泊、闲适的隐士。“来往不逢人”一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也含有孤独、寂寞的味道。典型错误答案:诗人对自己能来到边地,过着隐居生活感到非常幸运,所以“不怨”。但这种生活让自己产生来往不见人的孤独,所以“怨”。答题未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人的情感理解浅显化,赏读不够,也未能结合诗句评析。

答案 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了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庆幸被贬谪,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却又隐含着贬居时的抑郁孤寂,故言“怨”。诗中字字句句都是写被贬谪之后的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却又暗含苦闷之情,所以是“不怨而怨”。

【方法归纳】

解读诗歌时,必须确立“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备考策略。

“宏观把握”,就是要做到:①知人论世,通解文字。“知人”也就是了解作者,掌握其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审美情趣等;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掌握作家所处的时代风貌,从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特征。②投入情境,体物动情。要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体察诗人所表现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把握哲思之趣,体味境界之妙。

“微观切入”,也就是掌握一些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技巧。具体来说,①关注题目。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类别、线索、内容、感情基调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如杜甫《倦夜》中“倦”既暗示了作者彻夜未眠,实写“身倦”;又是为国家而忧心,点出“心倦”。②关注注释。命题者有时在原诗之后附加注释,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从而降低阅读难度。关注这些注释,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注释中出现“隐居”,则可大致推测出“全诗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思想感情”。③关注用典。从用典入手,有助于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如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运用了“鸿雁传书”这个典故。“鸿雁”带来的不是好的消息,而是边疆的战火,由此引出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愤慨和忧愁。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卖松人

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②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③尘!

【注释】 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翠楼:泛指富贵人家。③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1) 试分析诗中“松”的形象,并说说诗人所寄寓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贫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②俭③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 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②时世:当代。③俭:通“险”,怪异。

(1) 本诗题为“贫女”,但有人说本诗写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贫女。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 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春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花

陈涣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①似妇人。

【注】 ①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摈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1) 同样是咏梅诗,都抓住梅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王冕和陈涣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点评范文5

关键词:新批评;文学本体;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65-02

一、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特异性,诗歌真理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科学化和系统化冲动的形式主义文论流派,“新批评”的理论家们从一开始就试图在为文学寻求自身的独特定位,找出使“诗”之所以为“诗”的“文学特异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其文学原理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论。十八世纪末以来“泛科学主义”的流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严谨的实验科学方法来验证分析,“真实性”是科学的终极旨归,但却恰恰和文学背道而驰。因此,“新批评”的“诗辩”最终落实到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之上,或换言之,文学与其他活动有什么区别?对此,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是自足的超然于现实世界的,他们彻底切断了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瑞洽慈认为只要文学作品能够让我们产生前后一致的情感反应,它就是“真”的,而无关作品和现实的关系,这也明显的体现出他的读者反应心理学的印记。只是他的观点却又回到了唯美主义的老路上,他的“非指称性伪叙述”论自然也遭到新批评派全体的一致批评。

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新批评派的观点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他们反对唯美主义者简单的割裂;他们也反对瑞洽慈的“前后一致的可接受性就是真”的观点,因为两者的观点都会使科学独享“真理”的尊荣。新批评派诸家都反复强调:诗歌传达的知识“从根本上或本体上是特殊的知识”,并且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完美的知识”。新批评的“诗歌真理观”是其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在这一点上新批评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兰色姆认为科学把握世界的一般性,所得到的只是世界的“骨架”;但“诗”是具象的来把握世界,是一种具体真理,是世界的“肌质”。只是兰色姆的观点虽然颇有创见,却也有失之片面之嫌。不少新批评家们在此基础上结合艾略特的“感觉性融合”论,认识到诗歌的真理性在于两者的融合,让新批评的诗歌真理观有了辩证法的印记。可以说,新批评对诗歌真理的坚持是意味深长的,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让文学在实证科学思想泛滥的时代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并进而与科学并驾齐驱。

二、文学本体论

(一)作为形式主义文论的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最基本的含义是认为文学是一个客观、独立、自律的客体,这个客体是作品本身,对文学的任何解读都应紧紧围绕作品,无需诉诸于作品之外的东西。兰色姆对于这个客体又继续做出区分:“一个逻辑的构架”和“各部的肌质”,并且认为两者是无关的。正如兰色姆这篇论文的题目――《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所说,文学就变成了和数学一样的思考推理,一种纯形式的逻辑,这即是真正的“本体”。新批评派的形式主义特质在此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兰色姆的文学本体论是有理论渊源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艾略特的“非个性”理论,这一理论是对十九世纪以来浪漫主义倡导的“天才说”和“个性说”的否定,在其著名论文《传统和个人才能》中:“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他认为就诗与诗人的关系看,诗人只是工具,把感觉、情感、词句、意象等东西组合成一首诗而不带自己的个性。这个论点被新批评派继承,用作割断作者和作品之间脐带的利器。只是,细究艾略特“非个性”论的原意,却发现新批评对它的继承是一种“误读”。在那两句名言之后,艾略特写道“自然,只有有个性和感情的人才会知道要逃避这种东西是什么意义”,可见他并不否定创作过程中诗人情感的参与,“非个性”的真正含义是“更大的个性”。但在兰色姆这里,“非个性”变成了“无个性”。到了后来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著《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则将新批评的文本中心论在理论上发展到极致,新批评理论的弊病也更加显露无疑。

(二)突破形式主义范囿的另一层本体论

如果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仅限于上述第一层含义的话,那它也只是俄国形式主义的老调重弹,不会受到后来研究者的如此重视。使新批评区别于它的俄国亲戚的是他们在尽量封闭文学本体的同时却又悄悄给文学作品留下了通往现实世界的出口。新批评派一方面认为诗即是本体性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认为诗歌是具有认知力的客体。这两层意义的相互对立是新批评理论的矛盾之处,也正是它比其他形式主义流派更复杂和深刻之处。新批评派对诗歌“认知力”的坚持源自他们为诗歌价值“正名”的强烈冲动,他们不愿意将诗歌看作是满是不实之言的“伪科学”,但他们也不愿让诗歌变成悬浮于现实之上的虚幻之境。这样的矛盾再次回到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对此浪漫主义理论家柯尔律治在两者之间加入了诗人的“投射”,认为诗人创造了一个自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进去,所以文学的的本体存在和它对现实的反映可以并行不悖。但新批评由于对之前长期盛行的表现论的矫枉过正,其理论并没有“投射”(即自我表现)的地位,再加上他们对诗歌真理的不懈坚持,最终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

三、对立调和结构中的文学本体

(一)瑞恰慈的“包容诗”

文学辩证结构的观点并非新批评的独创,而是有着一贯的理论源流的。距离新批评最近也最直接的理论源头是瑞恰慈“冲动的调和及平衡”的论点。瑞恰慈从他一贯坚持的心理学角度提出:较之于普通人,“诗人具有整理经验得过人能力”,他将诗歌中组织冲动的方式分为两种:“通过排斥或通过包括,通过综合或通过消除”,并且认为“包括能力”是“各门艺术中一切最有价值的经验的一个普遍性特征”,而用“排斥”组合的诗歌往往是不稳定的,经不起讽刺的观照。基于此,瑞恰慈提出“包容诗”和排他诗”的概念,他以英诗中的名作为例,认为丁尼森的《冲激,冲激,冲激》、雪莱的《爱情哲学》、司各特的《挽歌》都是“有限的或者排斥性”的诗,并不是最伟大的诗篇;而济慈的《夜莺颂》、邓恩的《圣路西日的夜曲》才是真正的伟大诗篇。瑞恰慈的这种理论可以说是新批评最重要的理论源头之一,因为它为几乎为新批评的“反讽说”、“悖论说”、“张力说”以及“文学本体论”等重要论点都或多或少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张力论”及其引申

一般都认为新批评派中对瑞洽慈“对立调和”思想发展的最成功的当属艾伦・退特的张力论,但是退特的张力论在提出之初是着眼于诗歌的语义层面,尚未涉及到诗歌广义上的辩证结构,在他的理论中“外延”是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而“内涵”则说的是暗示意义,是附属于文词上的感彩,这种分类类似于瑞洽慈对于语言的两种用法的分类。张力论提出之后,受到新批评派的激赏,梵・奥康纳在他的《张力与诗的结构》一文中认为张力存在于“诗歌节奏和散文节奏之间;节奏的形式性和非形式性之间;个别和一般之间;具体和抽象之间;比喻,哪怕最简单的比喻的两造之间;反讽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散文风格和诗歌风格之间”。经过这样的引申,张力论就从语义层面解放出来而变成了对诗歌本体中存在的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概括了。于是,符合张力论要求的诗歌才是真正的“包容诗”,超越了瑞恰慈所提出的只是立足于心理经验方面的“包容诗”了。张力论还是对新批评一直坚持的诗歌真理观的有力支撑。维姆萨特认为不应将张力论只看作文本结构层次和局部细节的表述,而是把存在于诗歌内部方方面面之间的张力结构看作是对现实世界辩证的结构的隐喻。或者可以说,诗歌就是在恰巧新批评自己无比推崇的隐喻的层面上实现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理的表达。

四、语义学影响下的批评方法论

(一)一种微观的实践的语义学批评

新批评的文学批评毫无疑问属于文本中心式批评,但从文本语言角度进行文学批评的流派不止新批评一家。结构主义也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文本语言上,只是他们认为文学批评研究的是“语言的文学工艺学”,而文学只是一种“符号学现象”,并且提出艺术符号的“自指”特性,从而将文学研究限制在声音、韵文、写作技巧或者语法成分和句法结构的范围内,属于“纯语言学研究范畴”。新批评反对这种研究,他们的研究属于“语义结构研究”。他们提出的“悖论”“反讽”“隐喻”等都涉及到作品之中复杂的语义关系――无论是一个词指定意义和暗示意义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词和整个语境的语义关系,或是两个词之间语义的异同关系。新批评对语义的研究使他们不但不否定文本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还承认了文本对现实的认知功能。

在新批评看来,文本由词构成,每个词汇都有确定不移的字面义,同时会引发联想义,文学作品的本质就是词汇多种含义相互交织而形成的“语义结构”。由于“语境”的存在,词的含义会产生变化,语言的字面义会被扭曲、扩展、压缩和变形。这样文学作品的“语义结构”就变得更加复杂和丰富。新批评的批评实践正是对文本语义结构的细腻分析,是在瑞恰慈语义学研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有学者将其批评实践定义为“一种微观的实践的语义学批评”。

(二)含混、隐喻、悖论以及反讽

新批评派中首次对诗歌语言的复义性质做出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总结的当属燕卜逊的《含混七型》。他在书中分析了大量来自古典诗歌的例证,证明复义是诗歌的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段。他将 “含混”定义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含混七型》在当时西方文学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第一次将瑞洽慈的语义学理论真正应用于批评实践,是新批评早期重要的实践范例。

隐喻、悖论和反讽是新批评诗歌语言研究的重要术语,这些概念都有着“含混复义”的内核。新批评十分重视隐喻,隐喻的结果是文本语义结构的多重性与朦胧性。语义的冲突、语义的矛盾统一于作家采用隐喻的独特行为,统一于文本本身。“反讽”和“悖论”最能体现诗歌语言的含混性。在布鲁克斯看来悖论是文本中的语义矛盾的情况,相矛盾的语义互相碰撞,斗争,从而产生语义朦胧的效果,不同于科学文体中一一对应的语义情况。反讽所代表的也是一种语义的变迁,在特定的语境下,语言的能指和原来的所指断裂开来,指向另一个不同的所指,从而使诗歌语言中的符号系统变得模糊多义。所以说,悖论和反讽在布鲁克斯这里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指向诗歌语义结构的含混朦胧的性质的。所以可以清晰的看出,新批评的批评实践是紧紧的围绕着语义层面展开的,而瑞洽慈的意义就在于将语义学引入文学批评,给后来的新批评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诗词点评范文6

1.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与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PPT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能随口背诵出一两首含有春、花、秋、月的古诗词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古诗词是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如今古诗词鉴赏成为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考点,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专题复习。

(二)板书课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三)2012年古诗词鉴赏考题回顾(以桂林市中考语文为例)。PPT课件展示:

·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每小题3分,共6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7.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8.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参考答案:7.D ;8.C)

教师分析:同学们,2012年桂林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总赋分为6分,以选择题(客观题)的形式呈现。考核的两个方面是“内容理解”和“赏析”,涉及到这首诗的字词理解、诗人的感情把握、词语的表达效果、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内容。

(四)明确中考古诗词鉴赏的考点、答题原则和命题趋势(以桂林市中考语文为例)。PPT课件展示: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三大考点:

1.字词赏析(主要是关键字词、名句、典故等的理解和评价)

2.情感体味(联系创作背景、诗人的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等)

3.品味鉴赏(从某一角度,如: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或评价)

答题原则:1.调动积累,记忆理解;2.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命题趋势:根据《2013年桂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细则(语文)》,201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考题2题,赋分5分,题型和往年不同,全为主观题。

(五)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指导,练习巩固。

1.专题指导一:字词赏析。PPT课件展示:

例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考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见”是看见的意思。南山是在诗人采菊的间隙,不经意间闯入诗人的眼帘,这美景不是诗人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之见。这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答题模式指导:字词本义+语境意+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心境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题: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学生答题,教师巡堂,了解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在班里交流答题结果,教师评价,学生参与评价。

(参考答案:“割”是切断、划分的意思。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奇险,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2.专题指导二:情感体味。PPT课件展示:

例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考题: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对早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答题模式指导: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赞美什么。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考题:品析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先进行答题尝试,教师巡堂了解学生答题情况,让两位学生到黑板展示答题结果,学生点评,教师评价。

(参考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无比热爱之情。)

3.专题指导三:品析鉴赏。PPT课件展示:

例三: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考题:请你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自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简要评析其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题模式: 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 +意象的……特点+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考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王国维誉为“天然奇偶”,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到黑板书写答题结果,看看谁答题用词精准,答得流畅,答得圆满,教师评价、总结。

(参考答案:这两句话对仗工整,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六)方法拓展:识记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所蕴含的感情。PPT课件展示(要求学生朗读后,抄写下来):

明月: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暮色: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流水、落花 :常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子规、猿啼: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鸿雁:常借指书信,常寄托思乡怀人的情思

折杨柳:送别、留恋、伤感。

篱笆、鸡啼、犬吠:田园的闲适、悠然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身

(七)谈收获:同学们,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在学生的畅所欲言后,教师小结本节课(课件展示总体板书),宣布下课。

(八)总体板书。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三大考点:字词赏析、情感体味、品味鉴赏

答题原则:调动积累,记忆理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