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方法范例6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方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1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从古至今、从南至北,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地域拥有了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色彩的音乐文化。而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都来源于民间的智慧与积累。按照体裁,可以分为民歌、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仪式音乐五类;按地域,汉族民歌可大致划分为南方与北方,少数民族因特点鲜明按其所处位置大致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南四大片。按历史时期,可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类。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对了解华夏优秀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民族意识、陶冶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共设置了十四个中国传统音乐单元、精心挑选了数十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分别呈现于1-9年级的教学内容中。如小学阶段每学年的下半学期都设置了“五十六朵花”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三年级上册的“民族的舞步”、四年级上册的“欢腾的节日”主要介绍了不同民族的舞蹈和节日;五年级上册的“西部风情”、六年级上册的“美丽的草原”主要介绍了西部音乐和草原民族音乐;四年级下册的“学戏曲”、五年级下册的“唱大戏”主要介绍了京剧和地方戏曲艺术。而中学阶段的中国传统音乐内容都以系列单元的形式出现,如从七年级到八年级的“神州音韵”单元,以地域为划分标准介绍了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七年级下册的“八音之乐”、八年级下册的“华夏古韵”则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下册的“梨园风采”则主要介绍了戏曲音乐,包括京剧和地方戏曲;九年级上册的“曲苑天地”则主要介绍了曲艺。

在曲目选材上,则突破了单元的限制,除了上述相关的中国传统音乐单元,在其他的主题单元中也选择了为数较多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已不仅仅局限于“原汁原味”的民歌、民间乐曲、戏曲、曲艺等体裁,更有许多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创作的近现代作品,如根据民歌改编的民乐合奏《快乐的罗梭》、声乐曲《太阳出来了》;根据戏曲曲调创作的民乐合奏《京调》、声乐曲《西湖美》等。通过将“原汁原味”的音乐作品与后期经过“调味”的音乐作品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接受、了解、喜欢中国传统音乐。

笔者通过对人教版1-9年级的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梳理,发现教材在曲目的选择和内容的设置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传统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06年)、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60年)、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1911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音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既包括民歌、器乐,也包括戏曲与曲艺以及各种诗词歌赋。

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在七年级下册设置了“八音之乐”单元、八年级下册设置了“华夏古韵”单元。“八音之乐”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以及相对应的中国民族乐器与多种演奏形式的器乐曲,如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河北民间吹打乐《小放驴》、江南丝竹月《行街》等。“华夏古韵”单元在曲目选择上比较多样,包括古曲《阳关三叠》、宋代歌曲《杏花天影》、古琴曲《流水》、音乐故事《广陵散》以及现代作曲家为中国古代乐器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如骨笛与乐队《原始狩猎图》、埙独奏《哀郢》、编钟曲《楚商》等。在教材的版面设计上,这两个单元更为注重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采用大量的乐器与器乐演奏图片、中国画作品,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二、注重传统音乐的地域色彩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与音乐风格。而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使用的地方方言,以及本民族的生活习俗等息息相关。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在曲目的选择上涵盖了包括汉族二十余民族的音乐,如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鄂伦春族民歌《勇敢的鄂伦春》、四川民歌《数蛤蟆》、柯尔克孜族民歌《幸福花儿开心上》、贵州彝族民歌《阿喽喽》等。通过这些欢快的、旋律简单上口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格差异。同时,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还通过选择大众较为熟悉的经典的民歌作为主要内容,并设计与此民歌相关的拓展练习来让学生了解民歌的流传变异性。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卉含英”中就选取了众所周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唱歌曲目,将东北民歌《茉莉花》作为拓展欣赏。通过分析这两首《茉莉花》的旋律进行特点、演唱所使用的方言、衬词等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同一首民歌产生不同风格的原因。

三、注重传统音乐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以及传媒的作用,原传统音乐的单一表现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他们需要更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因此,为适应人们的需求,许多作曲家对原有的民歌、民间乐曲进行大胆地多样地改编,或将多种民族音调融入到作品中,使音乐充满民族韵味。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根据原民歌改编或根据原民族音调创作的音乐作品。如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改编的民乐合奏《阿拉木汗》、根据苗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根据达斡尔民歌创作的歌曲《美丽的家乡》、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创作的歌曲《乌苏里船歌》等。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具有民族音调风格的创作作品,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四、注重传统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

八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2

2、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教学目标: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6、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期水平。

7、学生情况分析:本人所教的八年级1至4班多数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以八2班学生为代表。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8、教材分析: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9、教学措施: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10、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11、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1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13、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14、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5、出好月考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1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7、教学进度安排。

18、周次教学内容。

19、一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0、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1、三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2、四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3、五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八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情境 创造性发问技巧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师生的双向交流仍是农村中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使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一件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见解。有效的发问技巧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陈龙安博士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一书中给我们综合归纳了创造性发问技巧有:假如、列举、比较、除了、可能、想象等六类。在此我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创造性发问技巧的运用与体会。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于“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大变革的时代》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商鞅,你该如何进行变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软性的,即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概括、发散,是一种横向的思维。另一种是硬性问题,是一种封闭性的问题,答案是有一定的“对”“错”,趋向于逻辑、精确、判断、推理、分析,是一种纵向的思维。提出问题的内容应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源于课本,所问问题应有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知识,这样就有了用武之地,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高于课本是问题内容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考。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发问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现举例如下。

一、关于“假如”的问题

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以用人、地、事、时(现在、过去、未来)的假设发问。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劫难中的抗争》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子目时有学生发问:“假如太平天国不是定都天京,而是继续北上攻打清王朝,能不能清王朝的统治?”我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后得出一个认识:农民阶级由于受经济基础和阶级属性的制约,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寻找问题的兴趣,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关于“列举”的问题

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人物或历史事件,越多越好。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一课时发问:“(1)抗日战争中有哪些主要战役?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2)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情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一问一答中进行了思想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爱憎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关于“比较”的问题

就两项或多项资料事件的特征或关系比较其异同。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时发问:日本的明治维新同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中国的有何异同?想一想,同样都是改革,中日两国为什么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政策措施的实施、国际环境讨论等方面对比讨论,得出结论: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为以后更好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做好了铺垫。

四、关于“除了”的问题

针对原来的资料和答案,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观点,得出正确结论。如在学习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后,“贞观之治”评价唐太宗是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学完本单元的基础上发问:“除了‘贞观之治’之外,唐太宗还采取哪些措施?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结论:唐太宗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对外交往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了盛世辉煌的唐帝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关于“可能”的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我提问:红军长征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学生在分组讨论后得出许多种困难和危险:军队的围追堵截;分裂红军的恶行;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缺医少药;民族隔阂,语言不通,等等。我在高度肯定学生的同时,再设问:“红军又是如何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举例说明。”学生的回答更加踊跃,答案角度也更加广泛,所举的例子更加具体生动,许多来自课外读物。学生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学会了知识的迁移,懂得了知识的重组学会了初步的创新,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有利于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关于“想象”的问题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未来的事件。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一课时,让学生想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状况,并用相关的影视资料描述出来,从而在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同学了解今天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时代在发展,新课标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历史教学的困境,教师的自觉实践至关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更新,才能培养出具备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学文科,2010.03.

八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4

历史首先表现为特定的时间之内的人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就是社会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展开。具体做法首先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材料,然后再从中整理出丰富而生动的发展情节、事件的经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教师可以把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4课的历史内容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构一个历史过程: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通过上述先后4次外国列强侵华战争的系统学习,就明白了中国逐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了。“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4项历史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构为“列举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抗击外国列强的史实。”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中的“日本的大化改新”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中的“明治维新”进行重构,比较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和给我们的启示。这样重构教材中的历史,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节省了思考的时间,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二、按照空间观念重构历史过程

空间,简单说就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环境。历史不仅是时间的延续,更是空间的展开。因此,时间和空间都是构成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基本要素。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样重构历史事实最能反映历史的本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等4课的历史内容按空间顺序重构一个历史过程:比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从革命的原因、过程、领导人、文件、性质、作用、局限性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等5课的历史内容按照空间顺序重构一个历史过程:举例说明当今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在近代建立资本主义政权的方式有哪些,并简要评价这些方式。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重构为:古代传播文明的方式有哪些,简要评价这些方式。按照空间观念重构历史应该遵循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就是被还原的历史事实不仅具有空间范围,还应该具有比较完整的历史过程即包括原因、经过、结果等主要因素在内的完整的历史史实。

三、按照内容性质重构历史过程

八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5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新课标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可塑性强的初中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在这个关键时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各科老师在教学中探索的重要课题。而历史学科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丰厚的土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学习教材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一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黄帝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尧、舜、禹的品质,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特别是引导学生了解禹的品质时,让学生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并从故事中体会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那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从大禹带领人们成功制服洪水的事迹中,领悟他勤劳勇敢的品质;从大禹因为过度劳累客死他乡中体会他为国家和百姓勇于献身的精神。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这样在内化学生的人格方面收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二、结合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虽然已是初中阶段学生,但学生对传统节日了解不多。大部分学生在节日里,除了吃,就是玩。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精彩纷呈,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历代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的屈原时,我借机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记住端午节的具体日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让学生通过调查、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并由此开展历史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了解除了端午节以外,我国还有哪些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学生兴趣盎然的回去搜集了蕴含着中国多种传统文化的的节日如春节,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等,并了解了这些节日彰显的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娱乐文化等等。这样学生更深层次地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丰富了学习生活,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让学生了解了何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后,引导学生小组探究今天的丝绸之路有没有发挥它原有的作用?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想一想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应该开发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分别说出了自己对开发丝绸之路的想法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建议在丝绸之路沿线建旅游景点,一定要保护好原有的遗迹;有的学生说采用新科技将沙漠绿化……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四、再现当时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八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方法范文6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历史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可以通过对历史教材的解析、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后作业的布置等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其在学生意志品格塑造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历史教材的解析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人格,意志方面的素材。无论中西文明,都是人类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在布满荆棘,充满艰辛的到道路上前行。虽然道路艰辛,但是人类凭借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格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历史教材中有关个人品格意志的素材很多,如通西域的张骞,求佛印度的玄奘,下西洋的郑和,环球航行的麦哲伦等等,这些人无不是经历艰苦的磨难,才最终取得了胜利。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意志和精神。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

由于历史知识是对过去记载,所以很多时候具有不可在现性,学生很难直观感知,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例如情境教学法,就是设置多种情境,如图片情境、角色情境、音像情境等,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很快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感知历史,了解历史事实,促进学生意志与品格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时候,可以播放历史电影《鸦片战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学习中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布置开放性作业

历史教师在课后,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的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例如课后阅读或者调查研究,并且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让学生去搜集战争英雄故事,或者采访一些为社会做过贡献的人物,也可以根据自己家乡改革开放的变化进行社会调查,以此来激励学生;也可以考察有关的历史遗迹,培养学生在考察过程中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并在考察之后把研究成果用表演、PPT、文字等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及其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应该重视学生的完成结果,根据完成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品行。开放式的作业,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二、在实践中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优良的品质与坚韧的意志是每个人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中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的,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教师应该结合教学、教育工作的需要,经常性地为学生组织适合的的实践活动,如诗朗诵、劳动竞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目的性,并且在课外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和历史博物馆,这是对初中生进行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课外活动。在进行组织实践活动时候,历史教师需要明确活动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毫无目的漫游,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样容易达到有效的目标。在制定活动计划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难度,从易到难有计划地进行,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容地面对困难,不断地克服困难。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对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赞扬和奖励,帮助学生树立勇气和自信,达到增强意志力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历史人物开展对学生品格意志的教育活动,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八年级下册第 1 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九年级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等课之后,历史教师可以结合红军精神、国庆节、改革开放等事件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举办与此有关的手抄报进行展览,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坚强意志和优良品格。

三、对个体差异性的恰当引导

目前,在学校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仍然按照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便是因材施教问题。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人格引导方式,以促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坚韧的意志。例如,对于班级里容易盲从的初中生,历史教师更多的应该去启发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人格;而对于怯懦胆小的学生,历史教师应该多角度地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增强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对于固执任性的学生,教师则应该从原则性和目的性方面进行培养,使他们理解偏执与任性难成大事;对于缺乏恒心与毅力的学生,教师则应该激发他们斗志,不断鼓励他们,使其形成坚韧精神。

在培养初中生意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但最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管理的方法。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步的形成,他们正在逐步地认识自我,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品质做出评价。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如下措施:

(一)制定学习计划。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制定合理的历史学习计划,其中包括每天、每周、每月以及学期的学习安排,并且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制定这个严格的学习计划本身就可以培养初中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对此计划严格执行又能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二)与比自己强的同学进行对比。进对比则可以找出差距,进而奋起直追。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有的学生可能在课堂学习方面表现很好,有的学生可能在自我约束方面表现很好。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自己周围同学做比较,善于向周围同学学习。(三)坚持自我反思。历史教师应该要求对自己每日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记录和小结,然后检查一天的行为,如果发现缺点,则进行纠正,并且要持之以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上一篇中药药剂学

下一篇诗词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