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内科范例6篇

心脑血管内科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1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临床内科;观察;治疗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在生活和饮食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尝试西方的饮食习惯,摄入了很多的糖分,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随着糖尿病肾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明显增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危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形成了很大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能够有效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的蔓延[1]。本研究选择了我院在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我院在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患者63例,女患者57例,患者年龄在41~67岁,平均年龄为54岁。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为无大血管病变的,观察组的患者为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因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患者的饮食习惯、病史、生活习惯、治疗、保健进行监测,对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调查。

1.3观察指标 患者空腹血糖的浓度超过7.0mmol/L为糖尿病;存在典型心绞痛史伴有发作性ST-T改变症状的或者心前区不适史的为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变主要有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在P

2结果

2.1两组患者饮食习惯比较 两组患者在饮食规律方面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饮食控制方面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吸烟情况比较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观察组有吸烟史习惯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吸烟情况有明显的差异(P

2.3两组患者低血糖情况比较 经过统计分析,观察组的患者低血糖的发作史更高,和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和患者的饮食习惯关系很大,在脑梗死的患者中,盐量的摄入是一个比较主要的影响因素[2]。此外,在本次的研究中,我们发现,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是并发冠心病的患者,这与患者吸烟的习惯关系比较密切,在观察组的患者中吸烟的患者是对照组吸烟患者的1.5倍左右,所以吸烟也是危害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了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不能忽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在临床研究中,患者血糖波动性的升高也会造成低血糖的发作,而低血糖波动幅度的频繁变化和高血糖与低血糖交替幻化就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3]。

2型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①相关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对药物的用法和剂量掌握准确。②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对其饮食和营养能量的摄入进行控制。③对一些不需要依赖胰岛素的患者,也就是空腹血糖没有超过16.7mmol/L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采用运动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对于需要依赖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期之外使用运动疗法[4-6],帮助患者稳定病情,这样也能够有效避免低血糖的症状出现。

综上所述,患者饮食习惯、吸烟史和低血糖发作是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要采取上述的治疗方法进行积极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吕亚林,王向阳.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与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05):22.

[2]韦艳田.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诊断观察[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3,34(01):33-35.

[3]魏书娈.内科观察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9(24):127-128.

[4]赵岚.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J].亚太传统医药,2010,25(12):115-116.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2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改善血液黏稠凝聚 维护血管内皮功能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著名心脑血管病专家、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以岭委员指出: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所致死亡者约占总死亡构成比45%左右,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我国每年由于心血管疾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及劳动力损失逾2000亿元,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病发病因素中遗传性只占15%,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有效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的。

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心脑血管病,更有效地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我们采访了吴以岭教授。

记者:吴教授,作为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里的专家,在您看来,要想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吴教授:要想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病,应该主要从我们的生活方式着手。首先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症、糖尿病等这些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

记者: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在哪里呢?

吴教授:要想有效地治疗心脑血管病,关键要抓住四个方面:(1)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使血栓不容易在心脑血管内形成;(2)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消除心脑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3)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使在血管内形成的血栓斑块不容易脱落堵塞小血管;(4)心梗、脑梗发生后,要注意用药物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中医学领域络病研究的权威,刚刚出版的您主编的《络病学》一书,把“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研究”作为重要章节进行了深层阐述,并且络病理论的代表药也成了目前医学界的研究热门。您可以结合您的研究,给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做一个科普性的解释吗?

吴教授:好的。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个时期,医学界治疗心脑血管病多采用活血化淤药物,主要针对血液的黏稠凝聚,这是对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动脉血管本身的治疗却没有引起重视。

络病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包括络脉淤阻与络脉绌急两大病机。络脉淤阻表达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动脉硬化阻塞,络脉绌急表达了血管自身病变,如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容易形成的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等。要有效地治疗与预防心脑血管病,不仅要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更要消除血管自身的病变,因为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这也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代表药物通心络胶囊,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它可以调脂抗凝,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溶解血栓,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从而达到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脑血栓的目的。同时,它的调脂抗凝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还可以预防易患心脑血管病人群冠心病、脑血栓的发生。

这几年来,国内许多医学专家都深入研究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机理,发表500余篇论文,无一例外地证明了通心络胶囊的临床价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是:血脂代谢异常,脂类物质在血管壁沉积;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黄元伟教授等,通过喂养高胆固醇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动脉硬化指数,保护血管内皮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罗海明教授等,通过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GP2b/3a受体活性影响的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梗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2周时,存在较温和的抑制血小板GP2b/3a受体活性的作用,对避免不稳定斑块处血小板的进一步积聚,防止病情恶化与反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冠心病、脑血栓发生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发生的主要原因。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缺血的主要目标。

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郭静萱教授通过对改善和修复血管内皮为重点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能改善细胞外基质的代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生、降低血液中缩血管因子ET水平,升高血液中扩血管因子一氧化氮水平;能够显著改善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全面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有效防止心脏事件的发生。

北京友谊医院贾真教授等,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内皮功能的影响,发现通心络可明显升高血清一氧化氮含量,降低血清内皮素,认为其能有效缓解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与改善内皮功能,解除冠脉痉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等,研究通心络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内皮功能损害及其机制的实验,结果表明,通心络可预防高胆固醇饮食兔的血管内膜增殖,能一定程度改善内皮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曾定尹教授等研究证实,通心络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能抑制内皮素―Ⅰ合成释放,从而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同时可使血管组织血管内皮因子表达增强,减轻高血压时内皮功能损伤。

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血栓在心脑血管内形成后的脱落更是心梗、脑梗发生的直接原因。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吴宗贵教授等,采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构建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通心络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机制。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对于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这也是中药复方成分的优势所在。

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3

急性脑血管病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脑循环障碍和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中风。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每年新发脑卒中者近200万人,每年因此死亡150万人,患病率约达1.788%,是中国人口第2位死因,城市居民死因第l位。每年因心脑血管病造成的各类经济损失接近1000亿元。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普遍走低。2002年全国18个省市36家医院调查了64558位脑卒中患者,40-4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占全部青年脑卒中的六成。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生活行为和环境因素的改变,使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防治和监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迫在眉睫。

急性脑血管病临床上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80%,临床常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脑溢血或出血性脑卒中,是颅内血管破裂出血,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出血可来源于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坏死和破裂引起出血,但以动脉出血最多见。发病率为60-80/10万人口,占我国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急性期死亡率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临床上根据病因将出血性脑卒中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又称为非损伤性或自发性脑出血;继发性为损伤性出血。根据出血部位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等。根据出血的时间分急性与慢性出血。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最常见病因,其次是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动脉瘤、烟雾病、脑动脉炎、原发或转移性肿瘤、溶栓或抗凝治疗所致脑出血、梗死后脑出血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年发病率为5-20/10万,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其次为脑血管畸形,还有高血压性动脉硬化,也可见于动脉炎、脑底异常血管网、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抗凝治疗等。有9%-30%的患者原因不明。SAH是卒中引起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急性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多见于脑外伤后。现介绍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使急性脑卒中诊断更为准确和快捷,更有益于治疗方案选择与预后判断,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能根治脑卒中。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血管病较为肯定的四种方法――卒中单元(SU)、超急性期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抗凝治疗,除作为卒中治疗模式的SU可用于急性出血性卒中,其余的治疗方法仅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因此,20世纪脑卒中治疗理念由单一治疗方法转变到重视整体综合和个体化的治疗,

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眼底动脉硬化、颈动脉狭窄、肥胖、药物滥用、口服避孕药或抗凝剂、体力活动减少、饮食(高盐高脂摄入)、脑血管病家族史等也与脑卒中发生有关。在上述因素中,高血压病是引起脑卒中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科学地控制血压,可以减少或延缓脑卒中的发生。

由于社区医生或全科医生往往是这些患者最常接触和最先接触到的医务人员,其紧急救护措施对患者的预后又十分重要,所以,社区医师和全科医师在脑血管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4

记者:吴教授,您在20多年的科研医疗生涯中,创立了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方法,从血液保护、血管保护、心脑缺血保护三方面入手构筑心脑血管病防线,应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也很前沿的防治思想,您能具体谈谈吗?

吴以岭教授: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主要由血液和血管两大病变形成,血液病变主要是血液粘稠凝聚造成心脑供血不足或中断。血管的病变主要存在四个病理环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微小血管损伤等,这些都可以造成冠心病、脑梗塞。急性心梗、心肌缺血坏死后还可以出现心室重构、再灌注心肌无复流,脑梗塞后因脑缺血会出现脑水肿、缺血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损伤等继发病变,所以说,防治心脑血管病,必须从血液保护、血管保护、心脑缺血保护三方面同时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记者:为什么运用络病理论能解决血液、血管、心脑缺血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吴以岭教授: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理机制是络脉瘀阻、络脉绌急和络虚不荣。络脉瘀阻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阻塞,络脉绌急相当于冠状动脉血管痉挛,络虚不荣相当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心脑供血不足。而络脉瘀阻、绌急、不荣恰恰是由于血液、血管的病变造成的。因此,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不仅可以解决血液、血管的问题,更能保护缺血的心肌和脑组织。

记者: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治疗可以执简驭繁,那选用什么药物才能同时起到血液保护、血管保护、心脑缺血保护作用呢?

吴以岭教授:通心络胶囊是络病理论的代表方药,对于心脑血管具有独特的三大保护作用,从而可以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病。血液保护作用表现为降脂抗凝、抗血栓形成;血管保护表现为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冠脉痉挛、抑制血管内膜增殖、抑制炎性因子、稳定易损斑块;心脑缺血保护体现在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梗面积、减少心梗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抑制心室重构、减轻脑缺血后引起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促进梗塞区毛细血管新生。因此说,通心络胶囊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有效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中西医专家对通心络胶囊进行了300多项实验,验证了通心络胶囊的三大作用。

浙江医科大学黄元伟教授等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动脉硬化指数,保护血管内皮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罗海明教授等研究发现,急性心梗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对避免不稳定斑块处血小板的进一步积聚,防止病情恶化与反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这充分证明了通心络胶囊能全面解决血液病变,具有良好的血液保护作用。

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郭静萱教授实验发现,通心络能够显著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全面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中国医科大学曾定尹教授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能有效缓解血清素诱发的冠脉痉挛。

急性心梗、脑梗大血管疏通后微血管已经遭到破坏,如何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北京阜外医院杨跃进研究员等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能明显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和微血管的完整性,减少急性心梗再灌注心肌无复流面积。重庆医科大学董为伟教授等研究发现,通心络能够通过促进脑缺血半暗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大量表达而促进毛细血管新生。

通心络胶囊独特的对血液、血管、心脑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使其不仅治疗血管病疗效卓著,而且在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病中应用范围广,可以有效预防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冠心病、脑梗塞的发生,心梗后服用通心络胶囊可以防止再发。

记者:据我所知,通心络胶囊的超微粉工艺提升项目在2001年被列入发改委“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您能否介绍一下,和普通通心络胶囊相比较,超微粉通心络胶囊具有什么特点吗?

吴以岭教授:中药超微粉技术是近几年国际上新兴的中药加工高新技术,超微粉加工的药粉粒度非常细,为5~10μm,而传统加工的药粉颗粒在150~200μm,所以说超微粉人体吸收非常好。超微粉通心络胶囊是应用超微粉高新技术对原通心络胶囊的工艺提升,它只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能(粒度)而不改变化学结构,而且提高了动物药材中蛋白质类热敏性有效成分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和原通心络胶囊比较,超微粉通心络胶囊具有“三不变、三提高、两减少”的特点:“三不变”是指处方不变,适应病证不变,服用方法不变;“三提高”是指工艺提高,药理活性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两减少”则指的是胶囊型号变小服用更为方便,患者胃肠反应也明显减少了。大量深入的临床研究表明:与原通心络胶囊相比,超微粉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恢复期中风病的临床显效率都有明显提高。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5

高血压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治疗的进步,虽然能挽救大部分的病人生命,其死亡率仍然较高。从前主要为开颅手术,创伤大,如今倾向微创手术,创伤小,效果满意。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科采用颅内或脑室外穿刺引流并尿激酶应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9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08例,女182例,平均年龄57岁(44~78)岁,均有高血压病史。意识障碍按照GCS评分6~8分271例,8~10分92例,11~15分27例。全部经CT证实,出血量38~100 ml。其中基底节区293例,脑叶97例,破入脑室者127例,第Ⅲ、Ⅳ脑室铸型者27例。发病至手术时间最短8 小时,最长4天。

1.2 手术方法:CT定位选择血肿最厚处为穿刺点。根据血肿中心与穿刺点的距离选择合适的一次性血肿腔引流装置,规格根据血肿腔血量的多少来定,电钻动力钻孔,穿透硬脑膜,缓慢将引流管推进至血肿中心,抽出血肿腔血量的1/3左右,无菌生理盐水等量置换后,固定引流管。术前根据血肿大小选择放置一根或两根引流管,破入脑室者,可行侧脑室引流术。我科采用乳胶引流管,柔软,对脑组织创伤小,术后2 h尿激酶2万单位溶于2 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内,夹闭引流管2 h后开放引流,每12 h 1次,严格无菌操作。经反复注入尿激酶和引流,动态复查CT脑扫描,观察血肿清除及脑受压反应情况,确认血肿消失,即可拔管,连续外引流5~7 d,拔管后若为脑室内出血,还应反复做腰穿或行腰大池引流术,放出血性脑脊液,至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正常为止。

2 结果

术后24 h复查头颅CT,10例原出血灶已基本排空,115例原出血灶所剩1/3,另有265例原出血灶所剩1/2,分别在术后5~7 d内逐渐排空。有3例并发急性心衰死亡,2例并发肾功能衰竭死亡,另有1例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肺部感染,于术后12 d死亡,1例颅内感染死亡,其余病情逐渐稳定,多数出院时能在他人扶持下行走;19例术前肢体偏瘫,肌力0级者恢复到Ⅲ级、Ⅳ级不等,有8例仍有严重肢体功能障碍,其中伴运动性失语者2例,转入内科治疗。

3 讨论

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已有大量的报道。由于开颅时间长,失血多,所引起的损伤、水肿反应重等使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致残率高。脑出血早期破裂的血管主要靠血肿压迫止血,当开颅清除后使脑内压突然降低,压迫止血作用消失,易使原发出血灶再出血。开颅手术需要分开脑组织暴露血肿,等于2次损伤,加重了对局部硬化小动脉的牵拉和扭曲,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和再出血的危险性。

本组390例患者采取颅内血肿腔穿刺引流术,一次性直接穿透颅骨及硬脑膜后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运用尿激酶溶血以达到溶解血凝块,解除脑室梗阻,充分引流的目的,手术操作简便,脑损伤轻微,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6

专家:一旦得了脑梗五年内复发率高达59%。因此像你父亲这样的再次复发就是必然的结果。脑中风再次复发的死亡率很高,幸存者78%会出现致残。你父亲二次脑梗后出现的以上症状就是常说的脑中风后遗症。出现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梗所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系统、语言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器官,导致半身不遂、语言障碍、肢体麻木、口歪眼斜、吞咽困难等症。所以要想治疗脑梗后遗症,就要先消除堵塞的斑块,保持血液畅通,使症状得以缓解;另外要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避免再次出现梗塞。如果再次复发患者的生命就很难保证了。

建议服用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制的专门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圣科益心康。该产品通过清除血块,疏通血管,建立侧枝循环,达到营养脑细胞,修复脑神经,缓解症状,恢复功能的目的,同时它能快速修复血管内皮组织,清除血液垃圾,确保出血和梗塞不再发生。

问:老伴二次脑出血后,行走时偏瘫侧上肢向胸部勾紧,同侧下肢在地上“划圈”,还能治吗?

专家: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粥样硬化,血管变薄变脆,一旦颅内压过高,就会导致颅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造成脑水肿,压迫脑神经,这是中风中最凶险,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病变。治疗脑出血,要结合出血量采用不同的方法。出血量不多可利用自然吸收的方法;出血量过多则需要在CT等监测手段的配合下,采用立体定位手术方法,清除血肿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术后患者往往会落下严重的后遗症,出现偏瘫或半身不遂。

您老伴的情况是典型脑出血后遗症。由于压迫神经导致偏瘫,引起上肢向胸部勾紧,下肢在地上“划圈”。现在首要的是要修复损伤的脑组织,营养脑细胞,恢复机体功能;另外要抓紧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避免出现再次出血或梗塞。建议你试试圣科益心康。这个产品首先能帮助患者疏通血管,消除栓塞,营养脑组织,改善半身不遂的症状;同时它可以修复损伤的血管组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确保脑血管病不再复发。

不搭桥治心肌梗塞

2002年4月。林老师觉得胸闷、气短、胸口疼痛,但因为工作忙就没放在心上。一次在给学生讲课时,她突然觉得胸口剧烈疼痛,喘不过气了,胳膊也沉得抬不起来。医院确诊为心肌梗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去求医问药,可林老师的病越来越重,不到半年心肌梗塞就发作了两次。2003年,病情急剧恶化,医生说,只能尝试心脏搭桥手术了。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远在北京读博士的儿子,从同学那里得知了圣科益心康的消息。它是部级权威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制的,富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认的可以逆转动脉硬化的清血溶栓素。林老师的儿子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个疗程。没想到,奇迹真的出现了!才半个月。林兰就明显感觉到胸不闷气不喘,睡眠也踏实了,身上也有力气了。不到两个月,整个人气血畅通,能出门散步了。去医院复查血脂已经正常,心脏各种指标都已经好转。医生惊讶地连声说:“这真是太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

脑出血没再复发

上一篇诗词点评

下一篇考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