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文儿歌范例6篇

三字经全文儿歌

三字经全文儿歌范文1

1.更易于激发阅读的兴趣。低段是孩子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他们对一切都很新奇,也乐于尝试。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为孩子呈现了更多的文章,能使学生得到更多元、丰富的阅读体验,也更易于唤醒他们的阅读兴趣。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同时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阅读的时间,而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真正爱上阅读。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十分开放,合作、讨论、交流、质疑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而这些方式符合了低段孩子好动、好说、好想的心理特点。

2.更有效实现阅读的保底量。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低段的课外阅读总量规定为五万字。这五万字虽不多,但对低段孩子而言却十分不易。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中一二年段的课文(包括语文天地中的拓展阅读)总共才约三万字。低段学生因受识字量的限制,课外阅读较有难度,需要家长陪读。对于重视家校配合的家长,其孩子的阅读量必定不在话下,但对一些工作忙碌或对阅读本身不重视、不感兴趣家长而言,要让孩子阅读完这五万字,却犹如水中捞月一般。在群文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有序组织下可通过“听读”“看拼音读”“分享读”等形式,阅读到大量课外的文本。

3.更好地促进思维发展。群文课堂倡导多元发散思维,让孩子在丰富的交流碰撞中去构建自己对议题的认知。低段小朋友处于想象力与创作力异常丰富的阶段,群文课堂的教学能为他们的灵动思维提供最好出口,让他们诗一般的语言和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得到尽情释放,也能推动他们更快更好地建立学习间的联系,发现学习方法,感受学习乐趣。

二、低段群文阅读教学的操作

1.议题扣“趣”。群文阅读教学议题应具有趣味性。低段的学生对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和拟人化的生活事物等尤为感兴趣。因此,在确定议题时,应尽量挑选一些有趣的童话、儿童诗、儿歌、寓言、神话等作为切入点。如议题“童话中的不可思议”,选择《猫小花和鼠小灰》《书本中的蚂蚁》《梨子提琴》《豌豆公主》四篇故事为一组,感受童话中离奇的想象。那些平时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或令人不可思议的情节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感受童话故事中抓住事物的特点夸张化想象的魅力所在。在孩子们兴致盎然的学习状态下,引导他们发现“故错”的手法,感受颠倒的乐趣及儿歌的韵律。

2.文本力“简”。群文阅读教学围绕着一组选文所贯穿的议题展开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学生在过程中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理解,而是通过多文本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来看待同一个事物或问题,形成强烈的思维张力,极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阅读效率。因此,群文阅读在课堂中一般要同时推进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文本。低段的学生识字量不够,阅读能力相对低下,因此,所选文章不能太长,内容不能太复杂。同时,在“简”中求“精”,挑选一些经典的、比较有文学价值的“美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广泛阅读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审美力。采用幻灯片展示等多种方式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尽量避免一节课的文本阅读都用同一种方式进行。

3.方式求“活”。低段学生天真烂漫,自我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对有兴趣的事物却可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求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如游戏、竞赛、情境营造、表演、动手操作等,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二届全国群文阅读教学大赛中,温州市的曹海棠教师执教二年级群文阅读课《一圈一圈往下绕》时,选择了五个文本:《房子里有箱子》《需要什么》《我底下有什么》《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打瞌睡的房子》,让学生感受环绕诗的好玩有趣、不同的表达形式以及写作手法。教学中,教师先出了一个俄罗斯套娃,让学生上台演示套娃的特点,然后出示一组诗歌:《沙发》《房子里有箱子》《花一朵》,让学生从中找出具有俄罗斯套娃特点的文本,并试着将自己的发现画“图”表示出来,再借用手势的大小和声音的高低读出《房子里有箱子》这一文本的特点与趣味。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一圈一圈往下绕”这一特点,采用“玩”(玩俄罗斯套娃)、“找”(找环绕诗)、“画”(画环绕诗结构)、“读”(带动作读出环绕诗特点)等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感受环绕诗的特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字经全文儿歌范文2

关 键 词:儿歌 节奏 韵律 音乐性 学龄前儿童

儿歌,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专供低幼儿童吟唱的一种简短诗歌”。儿歌起源很早,它源自民间,是民间歌谣的一个分支。在古代,儿歌被称作童谣,也叫“孺子歌”“小儿语”,是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的、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直到“五四”以后,“儿歌”一词才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固定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儿歌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属于传统儿歌,它就是流传于民间的儿童歌谣;而其他大部分作品则是现代成人作者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洁的韵语。

由于儿歌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识字不多的学龄前儿童,所以,它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要感知特点的语言艺术。这一是因为儿歌在本质上是与吟诵相联系的,所以它就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性;二是由于儿歌只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才便于孩子记忆和背诵,才能使孩子更早地接受音乐美的熏陶,所以,儿歌在创作的时候就非常注重音韵的谐美、动听。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曾讲过一件趣事。有一次,她正给孩子诵读儿歌。当读到“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时,就立刻停住了,但是孩子们却马上准确地接上“奶奶唱”三个字来。当冰心问他们如果改成“奶奶念”可不可以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顺口”。冰心为此感到惊诧,为什么根本不懂音韵的孩子却能够如此准确地选用“唱”字呢?原来,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汉语发音,对于音韵的和谐有着一种直觉的向往,那么,从听觉的直感出发,他们觉得与“棒”字韵母相同的“唱”字读起来既顺口,又响亮,所以,他们便认为这个字是对的。而这种对于音韵和谐的直觉的向往,就是学龄前儿童音乐性的萌芽。

(一)儿歌的音乐性可以培养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

德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源泉。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而优秀的儿歌作品往往都是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充满了音乐性的优美的文字。所以,儿歌这种诉诸孩子听觉的文学样式,就是通过“好听”这个途径来实现儿歌对于儿童音乐能力的唤醒的。

如陕西儿歌《排排坐》,就是一首节奏感非常鲜明的儿歌。

排排坐, ×××︳

吃果果, ×××︳

你一个, ×××︳

我一个, ×××︳

妹妹睡了留一个。 ××××︳×××︳

在这首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音节,音节构成诗句,诗句因为停顿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节拍。一般说来,三字句停顿两次为两拍,五字句停顿三次为三拍,七字句停顿四次为四拍。由于不同节拍停顿的错落变化,念唱起来,儿歌就具有了鲜明的节奏。

儿歌同时又是押韵的,押韵的目的是使音韵和谐,充满韵律,增强音乐性。

刘饶民的儿歌《春雨》,则是一首韵律很优美的儿歌。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

我要发芽。” ××××︳

梨树说:“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

这是一首连句押韵的儿歌。儿歌以拟声的修辞方法,双声叠韵的词语,反复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儿歌呈现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音乐的美感,创造了富有音乐韵律的境界。孩子听起来悦耳动听,像听音乐;读起来琅琅上口,像唱歌。这里儿歌的音乐美如小溪般流畅,纯净而美丽。儿歌是诗,也是歌,它给未谙世事的孩子带来的熏陶,是非常美好的。说儿歌是“天籁”,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花散月前,无心起舞”是非常贴切的。儿歌这种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的节奏感是多么的相似呀!

别林斯基说:“音乐能以它那世界的谐音充实儿童的幼小心灵,培养起他们对已经脱去了偶然性的奥秘的预感。音乐能给幼小心灵插上灵巧的翅膀,使其能从低洼的山谷扶摇直上,达到灵魂向往的快乐国度……”(见《新年礼物》)。可见,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音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节奏和韵律是音乐的最基本要素,而儿歌就是这样一种充满了节奏和韵律感的、富于音乐性的文学样式。

(二)儿歌的音乐性可以陶冶学龄前儿童的性情

儿童对于儿歌的欣赏,无需过多的分析,主要表现在对于儿歌的整体感受上。无论是静静地聆听、配乐朗诵,还是自吟自唱、边玩边唱,都可以通过儿歌的音乐性来更好地识别、体验儿歌的情感基调,激活儿童的想象,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去欣赏和感受。

这种欣赏和感受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有的只是那动听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琅琅上口的语言;这种欣赏和感受让儿童入耳、入心,让儿童身心愉悦地接受美好的道德情感。

如陈伯吹的摇篮曲《小宝宝要睡觉》:

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吟唱摇篮曲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孩子一种亲切温柔的安全感,让襁褓中的孩子神经松弛,感受到特有的舒适,悄然入睡。吟唱摇篮曲时,大人总是深情地注视着孩子,轻轻地拍着孩子,或慢慢地摇着摇篮,口里呜呜地哼着歌儿,营造出一种祥和、温馨、静谧的氛围,把成人最美、最温暖的感情,倾注于柔和、美好、动听的旋律中,在情绪和气氛上对孩子构成一种暗示,从而诱导孩子入睡。”《小宝宝要睡觉》这首摇篮曲,是写给躺在摇篮中的孩子的。虽然他们还不可能理解歌词的含义,但摇篮曲却以它和谐的声调和轻快的旋律,却可以直接唤起孩子的美感,让他们从母亲温柔的低吟中,感受到爱和美,受到最早的美的熏陶。

再如鲁兵的儿歌《好乖乖》:“老公公/八十岁/请您坐下来/给您捶捶背。”儿歌4行16个字,用通俗、简短、易记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如何尊老、爱老,什么时候运用“请”“您”这样的礼貌用语。短短儿歌,明白如话,但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再如金志强的儿歌《鸟》:“小鸟小鸟/喳喳叫/绿了绿了/春天到。” 这首儿歌,只有4行14个字,却把春天的特征通过声、形、情、色形象地传递给了孩子,同时也给孩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儿歌那和谐的声韵、琅琅上口的语句、丰富多彩的内容、易唱易记的形式、短小的句式、鲜明的节奏感,正好符合孩子的审美特性,这就使得成人可以利用这些儿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当孩子渐渐长大,到了既能聆听又能唱诵儿歌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从儿歌中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获得新的感知和认识,得到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品格和美的的陶冶,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儿歌的音乐性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开启心智

儿童认识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寓教于乐。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就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儿歌。这首儿歌音韵优美,节奏明快。形式上模拟火车行进的节奏,这大大满足了儿童模仿开火车、乘火车游戏的需要和愿望。孩子们模仿着火车鸣笛的声音,模仿着乘坐火车的感觉,那种兴奋和快乐可能会终身不忘。而在玩中获得的乘坐火车的常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谦让和礼貌,也会使他们应用到生活中去。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具有游戏性质的儿歌,来弥补自己知识、经验的不足,来预演自己的人生。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儿歌使孩子获得了全身心的精神,伴随着孩子快乐地成长。此时,儿歌作为游戏的载体,就可以使孩子在玩乐之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再如鲁兵的儿歌《小刺猬理发》: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

儿歌运用简短的句式、明快的节奏、悦耳的音韵、拟声的语言,把一个头发又长又乱的小朋友比喻成小刺猬,形象十分贴切,而且富有情趣。如果作品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用小娃娃的形象,那么,孩子就会立刻捂住耳朵,生气地说:“你在写我。”他们就不愿意听了。所以即使是批评孩子的儿歌,最好也能做到寓教育于情趣之中,这样孩子会更乐意接受。

儿歌以丰富的题材、有趣的形象,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儿歌以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记忆,在记忆中认知,在认知中长大。正如褚东郊所说:“儿歌的流传,因为不借文字,全凭口授,所以必须有和谐的音调,以便易于记忆。”

(四)儿歌的音乐性可以提升学龄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在儿歌的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而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如《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这首儿歌抒发了儿童对妈妈依恋、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儿童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

又如郑春华的儿歌《轻轻跳》: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孩子总是喜欢把万事万物都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在他们眼里,会跳的小兔,会跑的小狗,都应该是懂礼貌、关心别人的人;那娇嫩的小草更应该是得到保护的对象。作者从孩子这一心理特征出发,把真挚的感情融进诗句里。“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在大人看来十分稚气,对孩子来说却是那样合情合理,正是这种稚气,才把孩子那种童心的美真实地再现出来,才使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那种纯真的感情,同时也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

儿歌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潜移默化,就在于润物无声。它不是对孩子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听赏念唱的愉悦中接受知识,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兴奋中获得美感。这就是潜移默化,这种潜移默化对他们以后的教育和人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儿歌的音乐性给学龄前儿童的听赏念唱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孩子们边玩边唱、反复吟诵,这种幼年时代的强化记忆,对于孩子所产生的教育和影响,有时可以说是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有多少成人,一提起《丢手绢》《编花篮》《找朋友》《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就会引发他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就会引领他们回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过去世界”,体会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人们借助儿歌,在孩子的心田播下至真、至善、至美的种子。这种子生出的藤蔓、花朵、果实,将在他们心中保存到须发斑白、老态龙钟的时候。所以,很多人到了成年,甚至鬓发斑白,仍然能记起儿时的歌谣。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幼年背诵的东西,好像用火印烙在大脑上似的,就是完全记不起来,它的痕迹也永远不会消灭。因为构造上的改变一经固定在生长的脑里之后,这个改变就成了常态组织的一部分,营养的代谢、作用还照例维持它,因此它像伤后的瘢痕一样,会毕生存在着。”这就是儿歌对于学龄前儿童的作用。正如明代吕坤说:“童时习之,可以终身体认。”可以说,儿歌是孩子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和启蒙者。“它随着母亲的乳汁,渗入幼儿的心田,它像一只美丽的百灵鸟,为孩子们带来欢乐,陪伴他们度过整个幼年的美好时光。”儿歌在儿童的学龄前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学龄前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滋养着孩子的身心,伴随着孩子们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沐明.幼儿教育词典 [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14.

[2]郑光中.幼儿文学教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91.

三字经全文儿歌范文3

关键词:幼儿师范 声乐教学 民族声乐 宋祖英演唱风格 儿歌演唱

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在幼儿进行学习的初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儿教师不仅要拥有广泛的知识和专业理论,还要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全面的艺术技巧,而歌唱则在其中占据较大比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在电视和媒体上各种声乐大赛已成为大众的热门话题,更多幼师学生对新涌现出的民族歌唱家和民族声乐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宋祖英就是幼师学生喜爱并崇拜的一位歌唱家,她甜美的音色、醇美的演唱、柔美的风格、俊美的形象打动着每一个学生。

在幼儿师范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最为贴近儿歌演唱教学,就民族唱法的特点来说声音甜美、吐字清晰,音色清脆明亮,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容易运用在儿歌演唱的教学中。宋祖英在演唱方式上积极追求创新,既避免了传统民族唱法的不足,又善于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精华,形成了适合中国人的民族唱法。

幼师学生在儿歌演唱的教学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演唱时情绪平淡、音色暗淡无力、吐字不清等现象,从而影响其将来教唱幼儿,使得幼儿唱歌的情绪不能很好地被激发。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打破以往陈旧的的教学模式,借鉴最先进的民族演唱方法,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特点,探索出科学的儿歌教唱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幼师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儿歌演唱的教学。

一、宋祖英民族演唱风格

(一)清雅、脱俗的演唱风格

宋祖英的歌声是甜美细腻、音色清纯、动人心弦。宋祖英在演唱中会投入很多的感情,因此会增加演唱的吸引力。她在扎实的吐字归音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总结,渐渐解决自己在中低音音域所遇到的难题,扩展了音域的同时,还丰富了演唱的表现性。她的歌声,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空灵与清澈,还具有西方美声唱法的浑厚与圆润。她采用的是“全通道下支点”的演唱方法,使其不管进行高音还是低音演唱时都能达到平衡稳定,此外,她不仅熟悉此方法的使用,而且还高质量的地进行此方法的实践。

(二)“通道”与“支点”的巧妙结合

宋祖英曾师从金铁霖教授,经过科学的声乐练习,她慢慢从青涩走向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善于改变自身缺点,能够对气息和共鸣腔进行合理的协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凸显自身特点。她的声音既具有中音区的圆润,又有高音区的洪亮,兼具民歌的柔美细腻与美声的穿透性。宋祖英的演唱还有一个特点,即她对不同歌曲会进行不同的演绎,根据歌曲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处理,但是她的歌声又是始终处于和谐状态。

(三)专业的吐字归音方式

吐字归音是中国传统说唱艺术中最常提及的一种发声方法。声乐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在遵循这种方法的同时,也要有更准确的专业方式。没有语言的音乐不能成为歌曲,而歌词往往承载着演唱者想要传达的感情,语言是演唱者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的载体,使演唱者与观众之间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因此,语言的正确表达就要求歌唱者能够准确地吐字、咬字,使歌曲的演唱顺畅、和谐。

宋祖英扎实的基础以及勤奋的日常练习和实践使她渐渐摆脱了湖南口音的限制,使观众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其所要表达的感情。即使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观众也能听懂她所唱的,这就是她长久以来追求的目标。她对于吐字、咬字的把握非常到位,夸张字头、字韵饱满是她演唱时吐字的特点。宋祖英的不断积累与努力,从量变到质变,使她的演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幼儿歌曲演唱的特点及其对宋祖英民族演唱风格的借鉴与应用

幼儿歌曲的情绪都比较欢快且字词读起来相对简单,生僻的字词很少,加上幼儿的发声部位尚未发育完全,因此演唱要讲究自然流畅,没有过多的硬。在演唱时,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三种基本的共鸣方式要相互配合,要放松喉咙,不能过于僵硬,以此达到歌曲演唱流畅自然美好的要求,这样便于幼儿的学习和模仿。

在日常的幼儿师范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宋祖英演唱的“声、情、字、味、表、养、象”的七字方针,要做到放松、不夸张、有轻松的感觉,符合幼儿天真烂漫的心理,不过多地运用技巧,以促进幼儿更好地进行演唱的学习。

三字经全文儿歌范文4

一、冀东民歌音调来源――

“老呔儿”调方言

冀东民歌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有深沉有力的渔民号子,有悠扬奔放的山歌,有喜庆热闹的秧歌调,还有遍地流传的叫卖调和各具风采的小调。冀东民歌不但旋律委婉流畅,而且具有其他民歌没有的润腔和装饰音,如卷舌音、嘟噜音、呼噜音、喉控音、鼻控音等等,在河北民歌中可谓独树一帜。

冀东民歌演唱家刘荣德先生曾说:“民歌的音乐语言是生活语言的升华,民歌的旋律离不开当地人们的自然音调。在民歌中,字调、语调是直接影响音调的部分。音乐旋律的高低、顿挫、旋律线的走向等,都与生活中的字调、词拍、语调有着密切关系。”①可见,冀东民歌的音调来源应是当地人们的日常方言和语调。冀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内冀鲁次方言区中的一个方言分支。②它与普通话的最大差异不是词汇和语法,而是语音差异。在语音方面,冀东方言的声调差异最为普遍而明显,同时在音变、句调等方面均与普通话有明显不同,因此冀东方言常被外地人评价为“老呔儿”话,这种“老呔儿”味在昌黎、滦南、乐亭的方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声调

语言声调是唱腔的基础,对唱腔旋律起到了一定的支配作用。冀东民歌音乐使用的正是带有“老呔儿”调的冀东方言。声调是冀东方言与普通话差别最大的一个方面,其中,阳平调(第二声)与普通话差别最大,也是“老呔儿味”的主要表现之一。下面举例说明冀东民歌中的字调影响旋律的例子:昌黎民歌《闹花灯》

歌词中“龙”的发音是先上挑、再下滑,这正是冀东方言的一大特点,这样就使得冀东地区的语言天然地带有音乐性,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可见,每个字的声调(始点调值和终点调值)和字与字连接时的声调相对值差作用着旋律的进行。当然,相对声调值差不是一个很严格的数值,往往会受到情绪等的支配。在冀东民歌中,声调的升、降音程较小,没有大幅度的滑进。旋律多小三度上行,大三度上行显得生硬,这是声调作用的结果。正如上句乐谱中6和∷形成的小三度音程,就是标准“老呔儿”语的声调,可见,正是这种老呔儿调的语言风格造就了冀东民歌迥异于其他民歌的独特韵味。

(二)句调

普通话的句调少曲调,而冀东方言的句调多曲调,一句话中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多,特别是句末常将音节拉长并提高音高,再逐渐降下来。

如《闹花灯》中的一句:

可见,冀东方言多曲调的句调,对民歌旋律有重要的影响,使得冀东民歌听起来回旋萦绕、委婉动听。由于方言中先挑下滑的句调特点,深刻影响了冀东民歌“高抛低落”的旋律线,形成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长长的拖腔。

二、冀东民歌旋律特点――回旋萦绕婉转流畅

冀东民歌委婉流畅、丰富多彩,让人百听不厌,其独特的风格与它的旋律特点密不可分,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一)中起高抛低落、回旋萦绕的旋律线

冀东方言除了“老呔儿”调的上挑下滑的声调和多曲调的句调之外,还存在一种变调现象:在“阴平+去声”连读的情况下,将阴平读成近似普通话的阳平。例如:开会kai35 hui51。这样自然增加了声调抑扬顿挫的乐感,也为民歌的旋律增加了回旋萦绕的特色。由于“老呔儿”声调的作用,旋律进行还产生了富于色彩的变化音,例如《绣灯笼》中的一句唱词“粉皮墙上”的“粉”字加了一个八分音符的前倚音5,这个音并没有对音阶、调式构成起到作用,完全是富于地方风味的色彩音。它多出现在平声、上声、去声的一些变调字的声调上和一些较低声调值的字与字的连接处。又如《绣灯笼》中所唱的“莺莺”的旋律为“32 35”,正与冀东方言的声调走向一致。

刘荣德先生将冀东民歌的旋律线条特点归结为“中起高抛低落,呈抛物线状”③。所谓中起,是指从中音区起唱,这样使得旋律朗朗上口,如同人们说话一样方便、自然。高抛是指旋律逐步向高音区域挺进,轻松而自然,为旋律的高潮逐步做铺垫,利于演唱者发挥嗓音。低落是指在最高音后,旋律逐步下落,并降至低音区。整个过程如同抛物线一样,虽有高有低,但是循序渐进的,既增加了旋律的流畅性,又保证了演唱者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利于演唱。例如,《绣灯笼》开篇的乐句(见下面的谱子),正是从中音3开始,逐渐向高音区上行,在高音1达到旋律的高潮,之后旋律又下行,降至中音1,此乐句才收尾。整体来看歌曲的旋律线是中起高抛低落,并且旋律回旋萦绕,优美感人,耐人寻味。

(二)委婉、华丽大拖腔的巧妙使用

在冀东民歌中,很多乐句中都巧妙使用了委婉、华丽的大拖腔,大拖腔将民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妙不可言。如前所述,冀东方言常将一句话的句尾音节拉长并进行变调,这种先挑下滑的变调对冀东民歌旋律中高抛低落的华丽大拖腔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闹花灯》中的一句

由于大拖腔多应用于句末,很多情况是用在句末的语气词和叹词上,这样更加重了歌曲的表现力度和情感色彩。这与冀东方言有一定联系,相比普通话,冀东方言灵活使用语气词,如咧、呗、哇,以及叹词,如阿的、嗯哪。

(三)口语化润腔的装饰

由于受“老呔儿”语调的影响,冀东民歌中多上挑下滑的润腔装饰。这也与冀东民歌灵活运用口语化的衬词有关。由于冀东方言在语素上,有些单音节成词语素被改为多音节成词语素,定位语素比普通话多,再加上构词比普通话多用“前缀”和“后缀”,使得冀东方言多使用口语化的润腔加以装饰,丰富旋律,使得旋律更具戏剧化、幽默感。例如《绣灯笼》这首民歌用了许多装饰音?穴倚音、滑音、颤音?雪和衬字,一方面使音调更为圆润、生动有趣,一方面增添了不少生活气息。又如《捡棉花》基本形式是四个乐句,三、四相叠,中间有衬词,旋律上挑下滑个性鲜明,衬词与众不同,如“游哇”、“呀呼嘿”等引人入胜,听起来格外富有乡土气息。

三、冀东民歌的演唱技巧

要想把冀东民歌唱得韵味十足、委婉动听,就应该认真总结冀东民歌的演唱方法,研究其演唱技巧。本文由于篇幅关系,仅从气息运用、咬字吐字和技巧性润腔几个方面简单探讨冀东民歌的演唱技巧,希望能对唱好冀东民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气息的运用与咬字吐字的要求

冀东民歌的老艺人们常说:“干活要有劲儿,唱歌要有气儿”。可见,民歌唱法也和西洋唱法一样讲究用气,注意气息的支撑和控制。在冀东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气息与歌唱的民间口诀,如“腹要满,胸要空;头上顶,脚下蹬;均匀松气有节制,气从丹田往上升。”冀东民歌演唱家曹玉俭曾向弟子讲授过:“吸气好比吃东西,吃多了撑得慌,吃少了饿得慌。用气好比过日子,不能用得净眼毛光,要留些家底。这样唱起来才能从容不迫,像小河流水一样,哗啦啦一个劲地响,不断线,不打贲儿。”④这些深奥的歌唱技巧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出,既通俗易懂,又说得恰到好处。

冀东民歌的演唱非常讲究咬字、吐字的方法,要求演唱的民歌要达到字字清晰入耳的标准。冀东老艺人们常说:“咬字如刁虎,吐字如吐钉,行腔如行云。”“快要有字儿,慢要有味儿,哭腔挂抽气儿”,“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拉腔如抻面”。⑤这样演唱的民歌才能达到字正腔圆,唱得清,送得出。“以字行腔”是冀东民歌演唱的重要风格之一,要求“快要有字儿,慢要有味儿,悲伤挂叹气儿。短腔亮字,长腔亮声”。唱民歌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撑,并且吐字、咬字清晰准确,达到字正腔圆,才能使得歌声悦耳感人。

(二)技巧性润腔的唱法

较之于普通话,冀东方言多儿化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格,所以要想唱好冀东民歌,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

第一种是卷舌音。冀东民歌很多是以儿化音收尾的,显得亲切、自然、生动。唱儿化音的时候,舌尖要卷起,贴近硬腭,并保持适当的放松,不宜过于紧张、僵硬,如《小小门楼》(秦皇岛民歌)中每个乐句收尾音,如“楼”、“高”、“掏”、“猫”都加入儿化音,唱得幽默、风趣。

第二种是嘟噜音,又叫花舌音。冀东民歌中经常遇到“呼”、“嘟”、“N”等衬字,一般要采用“嘟噜音”的唱法。演唱时口腔要放松,尤其是舌头放松平躺于口中,气息冲击舌头,舌尖上下颤动。唱“N”时舌尖较平直,而唱“呼”时舌尖卷起,并且“呼”的嘟噜音是冀东民歌中一个非常出彩的润腔,大大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为作品增色不少。如《绣灯笼》中的“呀呼嘿”的“呼”字,就要唱出这种效果。

第三种是滑音。滑音在冀东民歌中经常出现,特别是那些抒情民歌更为显著,滑音增加了民歌的味道,起到圆滑行进的效果,演唱时要处理得当。滑音包括上滑音、下滑音和上下滑音几种。唱上滑音时,要提气,支点上移,声带拉紧,滑音过后再放松;唱下滑音时,支点下移,声带逐渐放松。如《捡棉花》中的“游哇”的“哇”字采用上滑音唱法,从中音“6”上滑到高音“1”。而《绣灯笼》中的“上边绣哇”里的“上”字则采用下滑音唱法,从高音“1”一直下滑到中音“3”,“边”字又下滑到低音“6”,下滑的速度并不快,要唱得从容不迫、自然得体。

第四种是颤音,唱法是喉头稍为紧张,造成有节奏的颤动,近似波音效果。如《茉莉花》中的“好”、“朵”字便应唱出这种效果。

第五种是控音,包括喉控音和鼻控音。喉控音用喉腔控制发音,如《茉莉花》中“谁也比不上它呀”的“它”字,就是采用喉控音将“它”字母音控切两次,便形成“它哈哈”的音乐效果。鼻控音是用鼻腔控制发音,如《捡棉花》中“游哇”的“游”字的唱法,就是用鼻腔将“游”字的母音切断两次,形成“游呼呼”的声音效果。

除了以上五种,还有倚音、重尾音等等,多是由于语气、感情需要而添加的,既丰富了旋律,又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易于百姓接受和欣赏。这种特殊演唱技巧,要多听老艺人们的演唱,仔细琢磨,反复练习,才能唱出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编《昌黎方言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世杰《著名昌黎歌手――曹玉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昌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昌黎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1986年版,第127―128页。

[3]唐山市文化局戏曲研究室编《唐山戏曲资料汇编・戏曲资料全集》,1985年内部印刷,存唐山市文化局。

①刘荣德、刘殿明《冀东民歌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②赵立新、戴连第《唐山方言与普通话》,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③同①,第110页。

④同①,第329页。

三字经全文儿歌范文5

【关键词】儿童歌曲;演唱方法;结构特点

儿童歌曲在儿童日常生活中具有调节情绪,吸引注意力,保持身心健康,训练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等多重作用,这在年龄幼小的幼儿中作用非常明显,从幼儿身心发展的五大领域来讲,儿童歌曲首先体现了唱的功能,唱歌是人的天性,当音乐响起时,人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进行动作和跟唱,在唱的过程中,语言的学习和练习就体现了出来。儿童歌曲都是阳光快乐的,通过儿童歌曲的演唱,会使幼儿感受到美,学会辨认美丑善恶,突出了艺术性的特点。与此相适应的是儿童歌曲的演唱方法,它的演唱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幼儿,都是与成年人的音乐作品演唱方法是不同的,儿童歌曲的演唱,呼吸方法、共鸣腔体、咬字吐字、歌曲处理等虽然都有应用,但它首先要注重的是儿童的适应性和参与度,这与流行音乐、美声歌曲、民歌作品的观赏性和表演难度是完全不同的。

一、儿童歌曲的结构特点

儿童歌曲按照年龄划分,可以分为低幼儿歌、幼儿歌曲、儿童歌曲等;按照节拍划分又分为二拍子儿歌、三拍子儿歌、四拍子儿歌等;按照歌词划分又可以分为节日儿歌、叙事儿歌、励志儿歌等;按照特点可分为民族(地方)儿歌、创作儿歌、外国儿歌等。诸如此类的划分还有很多,现主要以年龄划分和节拍划分来分析儿童歌曲结构,这也是儿童歌曲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划分形式。

(一)明确节奏为主的低幼儿歌

低幼儿歌较适合1-3岁幼儿,该年龄段幼儿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语言真正形成的时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学说的话中有连续音节和类似的词逐渐增多,可以说一些简单的单字,并逐渐过渡到单词句、双词句并向完整句发展。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儿歌与幼儿语言发展相适应,这种儿歌有无旋律儿歌和简单旋律儿歌两种,无旋律儿歌如《辈分歌》(家族歌或称呼歌)中,以简单的固定节奏为依托,进行歌词的不断变换,节奏形式以前八十六节奏型和八分音符节奏型为主,用节奏的重复和歌词的变换来表达;另一种是简单旋律儿歌,其以最基本的五度或八度大调音阶上行和下行作为音乐进行的旋律,以八分音符节奏为常见节奏形式,乐曲一般为四二拍,每一乐句四小节,每一乐段多为八小节、十二小节、十六小节,一般作品多为两个或四个乐段,这种儿歌唱起来简单,朗朗上口,演唱没有难度容易广为传唱。

(二)旋律简单的幼儿歌曲

旋律较为简单的儿歌适合年龄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幼儿认知能力、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迅速发展,可以边做边想,模仿能力和模仿意愿强烈,但是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外界因素所感染。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儿歌节奏明朗,旋律较为固定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其中还照顾到幼儿语言发展特点,从念唱逐渐过渡到歌唱,歌曲前半部分为无旋律儿歌,后半部分带有旋律,歌词较为重复并有一定叙事性。例如儿歌《爱我你就抱抱我》《数鸭子》等,这种儿歌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歌唱,在年龄较小的幼儿歌唱时,以整首儿歌依照节奏念词为主,年龄稍大,可以进行先节奏念唱再有旋律歌唱,最后过渡到可以整首歌曲进行歌唱。这一类歌曲演唱难度较低幼儿歌有一定提升,但整体几乎无难度,歌曲旋律相对固定,易学易唱。

(三)抽象且具体的儿童歌曲

6岁以上儿童身心发展逐渐健全,有了独立思考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但是对于人生的目标和未来的方向较为迷茫,该类儿歌以励志为主,歌词内容较为具体,内容描述一般比较抽象,例如《小海军》这首儿歌教导儿童学习叔叔保家卫国,但是军舰炮艇只能在电视等媒体上看到,现实中很难接触到,所以它既有抽象的部分也有具体的目标。在歌曲旋律上,逐渐由易到难,并逐渐趋向于成人音乐作品,演唱难度有了一定要求。

二、儿童歌曲的演唱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歌唱作品一般是流行歌曲、民歌和美声歌曲这几种,它们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多彩的听觉盛宴,使普通人在生活之余可以欣赏到优美的音乐,歌唱者也以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为练习目的,这其中包含了歌唱中的姿势、呼吸的支持、腔体的共鸣、发声方法、歌唱的共鸣、咬字吐字以及歌曲的艺术表现等等。儿童歌曲作为主要为儿童创作的歌曲,其较窄的音域、简单的节奏、明快的旋律、浅显的内涵等对歌唱者提出了较低的要求,但如何使幼儿能够跟着歌唱者主动参与活动,在平时的练习中的关注点是哪里,是值得歌唱者揣摩的具体问题。

(一)儿歌演唱中的呼吸

区别于成年人声乐作品演唱基础中呼吸的吸气、呼气、气息支点和换气,成年人在演唱儿歌过程中,只需要注意吸气时快速吸气,没有必要像专业演唱那样吸得那样深,在呼气演唱时尽量控制气息输送的平稳和均匀,用近似说话时的气息力度去歌唱,对于儿歌中出现的节奏明快的长短跳音和顿音等只需要在保持均匀呼气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就可以了,当然,对于换气的要求在所有歌唱作品中都是一样的,就是在气口快速的换气。由于儿童歌曲的演唱难度较低,并且音域一般处于自然声区部分,所以在日常的呼吸练习中,只需要做一些快吸慢呼的练习,同时感受在呼气时气息的对抗与气息支点的位置就已经足够了。

(二)儿歌演唱中的共鸣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并传播的,优美的声音是建立在共鸣之上的,一个优秀的歌者,除具有优美的嗓音外,还需要有充分的共鸣对声音进行美化和修饰,人体的共鸣又分为了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他们分别对应了歌唱中的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儿童歌曲的音域一般处于自然声区,也就是中声区,所以在演唱儿童歌曲时,只需要注重口腔共鸣的修饰作用,即在歌唱过程中,注意口腔的打开、牙后咬肌的张开、下巴的自然放松,在口腔充分共鸣的条件下,可以适当练习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采用哼鸣的形式,例如练习上下行五度音阶唱m这个音,m音在哼唱的过程中嘴唇是闭合的,所以声带产生的声音在口腔中会充分振动共鸣,使练习者能够深刻体会到共鸣在口腔中的表现,同时也能为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感受做出铺垫。

(三)儿歌演唱中的咬字吐字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音乐是文字语言的升华,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这就决定了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演唱儿童歌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字正腔圆”,要做到字正腔圆、吐字准确清晰,就要了解普通话的规律性,即声、韵、调;其次知道所唱歌曲中的字哪些是开口音、哪些是齐齿音、哪些是合口音;最后还要唱好每一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做到咬字正、吐字清、归韵准,这就需要歌唱者在练习儿童歌曲的过程中,对歌词中出现的字进行细致的揣摩,并且在揣摩中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字与气的关系和用法、字与声音共鸣的关系、字与歌曲情感的关系。

(四)儿歌演唱中的表现形式

歌唱艺术归根结底是人的艺术,在歌唱中需要充分考虑听众的感受,儿童歌曲的演唱不仅仅是需要幼年儿童学会欣赏歌曲,而是需要通过成年人使用歌唱的方式,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参与并配合成人的教导,学会学习知识并主动探索世界,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在充分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尝试以此来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歌唱中,首先歌唱声音的音量要适中,声音过大容易吓到幼儿,过小不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从而缺乏参与的兴趣;其次音色要优美,优美的音色需要充分共鸣的修饰外,还要字正腔圆,最后是歌唱中要注意面部的表情和肢体的动作,儿童歌曲一般有具体的描述或事件的叙述,内容对于成年人浅显易懂,怎样根据歌曲内容作出应有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也是促使幼儿进行参与的关键。

三、结论

总之,儿童歌曲创作和演唱的目的是与成年人作品完全不同的,它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需要儿童进行参与,以促进幼儿从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身体健康、探索科学、美丑鉴赏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带领幼儿的成年人在歌唱中除具有最基本的歌唱素质外,不应以提高自身歌唱技能为中心,而是以提高自身感染力、影响力,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为中心,以歌唱的形式带领幼儿进行各种活动,在娱乐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徐维洁.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声乐技巧在儿歌演唱中的运用[J].当代音乐,2020,(02):54-56

三字经全文儿歌范文6

【关键词】幼儿 文明交通 感知 体验 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04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车辆的增多,人们面临的道路交通问题愈来愈多,更需要全体交通参与者实施文明礼让,在注重安全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交通文明行为。我园以实践研究为出发点,在行动中摸索实践,探索出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养成幼儿文明交通的行为习惯,完善幼儿文明交通教育方案,为幼儿文明交通教案提供范例。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活动,增强教师和家长的文明交通意识,促使其文明出行,从而营造“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文明交通社会氛围。

一、针对幼儿认知特点,筛选并制定出对幼儿进行文明交通教育的目标

对幼儿进行文明交通教育如果缺乏相应的目标,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就变得更为随意,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教师们经过反复的研究、分析,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在大量的文明交通内容中,筛选出了适合幼儿的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确立了对幼儿进行文明交通教育的目标。该目标具体包含交通标记的认识、文明交通行为(行走、乘车、驾驶)规范的了解等方面的内容,为教师针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指引了方向,规范了教育内容,使针对幼儿的安全教育落实到了可以操作的层面。

二、让幼儿初步感知文明交通知识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我们对幼儿的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而应该结合幼儿的生活、学习让幼儿逐步获得知识,为此,我们首先让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对我们要进行的安全教育内容进行感知,根据培养目标,通过文明交通教育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对文明交通的好奇心,进一步让幼儿感知文明交通知识。校园环境:文明交通宣传栏、十字路口情景模拟、楼道宣传画等;班级环境:各班创设了各种宣传画、文明交通特色学习区、家长园地文明交通专栏等。让幼儿对其有初步的印象或了解,为后期的文明交通教育做铺垫。

三、通过集中活动,对幼儿进行文明交通专题教育

仅仅让幼儿去感知交通标志及交通规则,并不能真正提升幼儿文明交通行为,为此,我们在幼儿感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基本的交通知识,引导幼儿正确的认识文明交通行为。

1.在集中活动中,通过创编的交通儿歌、“三字经”、改编经典歌曲等形式,对幼儿进行文明交通知识教育。如:童谣:《交通安全拍手谣》;三字经:《交通三字歌》、《交通规则》、《文明儿歌》;儿歌《交通法规歌》、《行路儿歌》、《小手拉大手》《马路上的车》、《公交车上》、《过马路》、《安全带》、《安全第一我知道》、《小猫咪过马路》、《交通安全很重要》;改编流行歌曲:《幸福拍手歌》、《爸爸去哪儿》、《对面的宝宝看过来》等。

2.邀请交警来园对幼儿进行文明交通知识教育。围绕“文明交通礼仪”主题,每学期邀请交警来园开展“文明交通联谊活动”,幼儿现场学习向左转、向右转、停止、直行等交通指挥手势,还集体表演了“三字经徒手操”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幼儿增强安全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四、通过学习区活动体验,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文明交通的认识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认知过程是通过直接经验为基础,环境的创设虽然能够渗透文明交通知识,专题教育活动能够加深幼儿对文明交通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但不足以让幼儿进行内化,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区角游戏让幼儿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进一步了解文明交通的规则并对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内化。为此,教师利用美工区画一画交通标志图,利用益智区开展道路交通拼图,交通安全棋比拼等活动;利用图书区进一步了解文明交通的相关知识;利用区角游戏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进行体验,加深幼儿角色扮演体验,对文明交通知识的了解;教师利用交通模拟区,在操场创设十字路口、人行道、交警指示台、信号灯、车道等情景,让幼儿进一步内化对交通知识的认知。

五、开展专题活动,促进幼儿文明交通行为的养成

1.趣味性游戏。各年龄班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谁对谁错”、“文明交通知识抢答赛”、“文明交通故事会”等游戏,让幼儿进一步熟悉文明交通规则。

2.节日主题活动。利用元旦、六一及12.2全国交通安全宣传日等节日,开展“情境现文明”、“创新唱文明”、“秀图宣文明”等全园性的教育宣传和实践体验活动。

3.“文明交通亲子手抄报”评比活动。以“保护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幼儿和爸爸、妈妈将如何正确的在马路上行走、如何识别交通信号灯等内容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家长与孩子掌握文明交通安全常识,褒扬文明交通的好人好事以及批判违法违规的不文明行为等。

4.“文明标兵”和“文明宣传员”评比活动。让幼儿走出幼儿园,来到附近街道,向周围的行人宣传交通规则,提醒成人注意交通安全。孩子们还准备了自己设计的宣传单发放给街边的行人,向他们讲解宣传单的内容,展示自我机会,同时也带动了行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与文明同行。

上一篇画龙点睛

下一篇冬天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