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旋转课件范例6篇

图形的旋转课件

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1

关键词:平移 旋转 说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32-01

一、课件内容

《平移、旋转》一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

二、课件设计意图

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正处于直观向抽象过度的关键时期。对于一些生活中的火车、汽车和游乐项目比较熟悉,重现这些图像是帮助学生学习平移、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和关键。另外,我根据学生爱玩爱动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新知,发展思维,从而突出了怎样平移、旋转这一教学难点。

三、课件的开发工具及使用

本课件可以在windows98以上操作系统中平稳运行,最佳显示效果为1024×768像素,课件的制作过程使用了power point软件,同时辅助使用了flash和photoshop等软件,界面设计简洁大方,清晰明了,界面以蓝色为主,通过图片和动画的使用具体形象的表明了,平移旋转的现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

四、课件的具体介绍及说明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联系实际、引入新知;利用情境、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强化新知这三部分。

第一环节:联系实际 引入新知

上课伊始,我出示火车和风车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动手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引导学生质疑: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利用情境 学习新知(分5步进行)

1.初步感知平移现象。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将这场景归类后指出哪一类是平移现象,哪一类是旋转现象。接着让学生看课件中出示的垂直升降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方式,观察移动方向的不同。然后指出他们的运动是平移现象,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2.动手操作。首先教师出示方格纸,让学生做小房子搬家的游戏,使学生明确将小房子向任意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就是指小房子上的每个顶点都平移了几个格。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只要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现象,最后让学生背诵内化。

3.初步感知旋转现象。首先教师出示风车、飞机和钟表的图片,指出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的指针的运动都是旋转。请学生观察并模仿图片中摩天轮、旋转木马的运动。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归纳: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点进行转动,就是旋转现象,最后学生内化新知。

4.判断旋转现象。看课件中钟面指针和风车围绕一点转动,可以判断它们的运动都属于旋转现象。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从而将知识拓展延伸。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强化新知

利用课件设计智力风帆游戏,游戏分三关:

第一关,填一填。

第二关,涂一涂。

第三关,说一说。

通过以上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2

关键词:图形与变换 教学设计 习题讲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74-0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经过对几何变换知识的复习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希望大家睁大你的双眼仔细看,动脑又动手,相信你一定会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放大与缩小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同学们将真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师:(出示课件谈话揭示课题)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动的船舵、飞舞的蝴蝶、行驶的小汽车三幅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板书:图形与变换

2.活动一:回顾与交流

2.1回顾整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欣赏图案: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供大家欣赏与思考,让我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出示课件)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活动――回顾与交流。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四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第四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大到小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前后同学互相交流回答)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2: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3: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4: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谁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2内化提高,建构网络

图l:行驶的小汽车利用了平移的知识;图2:稚霞酉玻双喜临门的剪纸他利用了轴对称的知识剪成;图3:顺时针方向旋。

(出示课件)师:这两个图形是什么图形?第二个图形的制作采用了哪些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出示课件)提问:这个图形采用了什么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师小结:这些都是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置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3.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练一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4页“练十”。

3.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3.1.1练十第l题。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图形。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3.1.2(出示课件演示)找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1.3练十第2题出示课件演示:你能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教师检查。)

3.1.4拿出准备好的练习画一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3.1.5练十第3题。

①先独立想一想,看图说一说。

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分别得到:圆锥、半个球、圆台、球和圆柱。圆台将在今后的中学中认识。

3.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练十第5题。

①组织学生读懂题意。

②组织学生说一说,互相交流

③组织学生汇报:这四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它们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

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教师小结:这些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我们通过平移和旋转进行变换,知道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从这道题中,你又得到哪些启发呢?(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形进行适当的变换,可必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变得非常简单。)

3.3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3.3.1练十第6题

①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②集体订正并小结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

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1。

3.3.2总结:用动态课件2总结本题。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谈一谈你的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觉得通过图形的变换有哪些好处?你有什么收获呢?

5.作业:做一做,画一画

(1)画出图A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学立场;旋转变换;教学操作

引言

数学教学在改革与反思中确立了以数学知识为资源和手段来“育”人的教育学立场. 显然,基于教育学立场的数学教学需要合适的“过程”(如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的生成过程、用数学方法和理论解决问题及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过程等).但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过程”短暂甚至缺失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在“过程”中理解知识、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及发展能力和个性. 基于教育学立场的数学教学怎样操作?笔者以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2.4旋转变换”为载体,并采用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方式进行了探索. 初步的理论求证和实践验证表明,探索中形成的教学操作方法对贯彻数学教学的教育学立场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简录用教育学立场指导其教学的过程并进行点评,供读者参考、研究.

教学过程简录及点评

第1阶段:旨在“资源生成”的“有向开放”——预习基础上的交互反馈

第1步: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课前,教师设计如下的“先行组织者”,供学生课前预习(允许合作研讨).

1. 先观察物体的运动过程,再回答问题.

(1)如图1,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何共同特点?

(2)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2. 你是怎样发现上述物体运动具有这样的特点?能否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加以说明?如果回答这个问题有困难,请你先思考下列问题:

(1)数学地看物体运动应该先把物体看成什么?

(2)图形是由点组成的,图形运动能否看成是图形上点的运动?

(3)考察图形上点运动特征的策略是什么?

3. 通过观察物体旋转运动的特征,你对图形旋转运动有何感触?

第2步:汇报交流——交互反馈

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课前布置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同时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交流,必要时,教师进行追问、激励、评析.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1)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图形,数学地看物体运动应将物体抽象成图形;图形是由点组成的,图形运动实际上就是图形上点的运动,而考察点运动的特征可从考察特殊点运动的特征着手.

(2)这样我们用抽象方法(物体图形)、一般到特殊思想(图形运动点运动特殊点运动)和一般问题特殊化的认知策略,发现了物体旋转运动的特征:各部分绕定点按同一个方向旋转相同的角度. 其实,我们用抽象问题具体化的认知策略,还可以发现物体对应的图形旋转运动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图形上所有点绕定点按同一个方向旋转相同的角度.

(3)生活中旋转现象具有广泛的存在性;图形旋转是物体旋转运动的数学抽象;图形旋转能使局部的图形变成整体的图形,能使分散的图形集中起来,能使分散的条件相互沟通.

点评:这个“先行组织者”引导下的导入性学习活动具有典型性和定向指导性. 提前思考基础上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实现“导富济贫”,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达到大致同一水平;有利于资源生成,可能会产生个性化的想法;同时交流也能满足学生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学会倾听的需要.

第2阶段:旨在“提升思维”的“互动生成”——研讨基础上生成数学方法和理论

第3步:引导探究——合作研讨

正因为这样的图形改变(旋转)有丰富的现实情景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就决定了从数学角度研究这样的图形改变的必要性.这节课的研究对象就是这样的图形改变(旋转). (揭示课题)

接着,教师依次提出以下2个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1:怎样确定图形改变后的新图形?如图2,O是ABC外的一点.怎样作ABC绕定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后的图形?(提示:可分别依据图形旋转的含义和图形旋转的特征来进行作图)

学生独立学习(允许合作研讨),教师巡视指导,约3分钟后进行交流、示范.

问题2:①指出图3改变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②问:改变前后两个图形有哪些不变关系(位置关系或数量关系)?(提示:可从整体(着眼于图形)和局部(着眼于边、角、点)多个视角进行观察)

学生独立学习(允许合作研讨),教师巡视指导,约3分钟后进行交流、评析.

第4步:建构理论——综合概括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得出旋转变换的概念、确定旋转变换后象的方法、旋转变换的性质、旋转变换蕴涵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及“三种几何变换”的异同.

(1)旋转变换的概念: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原图形上的所有点都绕一个固定的点,按同一个方向(按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做圆周运动)同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旋转变换,简称旋转. 这个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经变换所得的新图形叫做原图形的象.

(2)确定旋转变换后象的方法:①操作法——图形整体旋转(依据是旋转的含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缺点是:操作不方便. ②作图法——图形旋转化归为点旋转(依据是旋转的特征).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方便(更有“数学味”);缺点是:抽象. 但两种思想方法都有应用价值,不可偏废.

(3)旋转变换的性质: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等于旋转的角度. 旋转变换前后的两个图形的不变关系是进一步认识几何的理论基础.

(4)旋转变换蕴涵的思维方法:一般到特殊(图形运动点运动特殊点运动)和特殊到一般(特殊点运动点运动图形运动);旋转变换蕴涵的思想方法:通过图形旋转运动将局部的图形变成整体的图形,将分散的图形集中起来,将分散的条件相互沟通. 这些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5)“三种几何变换”的异同: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相同点:①它们都是过程性概念,描述的是图形运动;②它们变换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变;③它们蕴涵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都相同. 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不同点:①它们图形运动的特点不同——轴对称变换的运动特点是翻折,平移变换的运动特点是定向移动,旋转变换的运动特点是绕定点旋转;②它们运动前后两个图形的方向不同——轴对称变换改变图形方向,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方向,旋转变换改变图形方向;③它们改变前后两个图形的部分不变关系不同、应用范围不同等.

点评:这个挑战性问题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关注了四性:必要性、目的性、可操作性、有效性. 教师设置的认知提示语,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将发现的结论进行整理、补充和完善,使之规范化,并与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建立有机联系和对两种确定象的方法进行辩证分析. 这能满足学生建构性学习和理解的需要.

第3阶段:旨在“发展技能”的“尝试运用”——解答基础上的反思拓展

第5步:尝试运用——解答问题

教师在综合概括的基础上,依次提出下列4个有代表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交流合作.

问题1(辨别):如图4,正确表示将正方形X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选择与分析,必要时,教师进行追问、评析.

问题2(概念识别):①如图5,经过怎样的旋转变换,可由射线OP得到射线OQ?②图6是一双手的图片. 能否经过一定的旋转变换,使左手的图形与右手的图形重合?经过轴对称变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口述,必要时,教师进行追问、评析.

问题3(方法演示):如图7,以点O为旋转中心,将线段A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作出经过旋转变换后所得的象. 请你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法,并求出象与线段AB所成的锐角度数.

学生作图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约2分钟后进行交流、评析.

问题4(问题解决):图8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苗圃,由正方形花坛和两块直角三角形的草皮组成,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斜边长分别为3米和6米,你能求出草皮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学习(允许合作研讨),教师巡视指导,约2分钟后进行交流、评析.

第6步:做后思考——反思拓展

教师在学生用数学方法和理论解答有代表性问题的基础上,依次提出以下2个反思性问题,要求学生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1:上述问题3,作图的策略(思想)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具体使用了哪些技巧?一般地,旋转变换前后两个图形对应边所在直线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

问题2:上述问题4,解题的策略(思想)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具体使用了哪些技巧?一般地,用旋转变换的思想方法解题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给出问题的答案:

(1)上述问题3作图的策略是用图形旋转的特征,用的是用作图工具作图的方法,使用的技巧是:①先将点A、B绕定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B′,再连结A′、B′;②先过点O作线段AB所在直线的垂线,设垂足为N,然后将点N绕定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N′,再过点N′作O N′的垂线,并在垂线上取N′A′=NA,N′B′=NB. 一般地,旋转变换前后两个图形对应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或等于周角减去旋转角.

(2)上述问题4解题的策略是用图形旋转的思想,用的方法是将BE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使用的技巧是:先将BE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使分散的两个三角形变成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再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此三角形的面积.一般地,问题涉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可考虑用旋转变换的思想方法.

点评:这个有代表性问题引导下的应用性学习活动,能加深学生对旋转变换的认识,能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一般到特殊:图形旋转可以转化为点旋转;特殊到一般:点旋转可以转化为图形旋转;局部到整体:分散的图形通过旋转变换可以集中起来. 同时能发展学生的智慧技能. 特别是问题解答后的反思性学习活动,能使学生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第4阶段:旨在“拓展生成”的“开放延伸”——学习后的回顾与反思

第7步:内容回顾——交流合作

教师在解题后反思的基础上,列下“问题清单”,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合作.

(1)学习旋转变换有何意义?旋转变换有何特征?旋转变换有何特性?

(2)描述旋转变换有几种方法?确定旋转变换后所得的象有几种方法?

(3)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4)你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思维方法?获得了哪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5)你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思想方法?碰到了哪些困难?有何感触?

第8步:课堂总结——课后欣赏

教师在倾听学生交互反馈后,让学生欣赏旋转变换的自述(这部分内容可以移至课后):

Hi!我是旋转变换.我与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一样是描述图形运动的一种形式. 我运动的特点是图形上所有点绕定点按同一个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 表示我的方式有两种:文字表示和图形表示. 确定变换后象的方法有两种:操作法——图形整体旋转(依据的是我的含义);作图法——图形旋转化归为点旋转(依据的是我的特征). 我有许多性质: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等于旋转的角度;变换前后两个图形对应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或等于周角减去旋转角. 我能将局部的图形变成整体的图形,将分散的图形集中起来,将分散的条件相互沟通. 之所以人们喜欢我,是因为我是解决涉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等几何问题的有效工具. 告诉你:认识我要运用一般到特殊(图形运动点运动特殊点运动)和特殊到一般(特殊点运动点运动图形运动)的思维方法,要重视用我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你可以类比认识轴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的方法来认识我,你在认识我的过程中,还能发展智力、能力和个性.

点评:这个“问题清单”引导下的总结性学习活动,能驱动学生回顾与思考,能起到跨越性的作用. 因为它不但能使学生再认旋转变换的方法和理论,而且能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具有元认知开发的意义. 特别是用旋转变换自述的形式让学生课后欣赏的学习活动,形式比较活泼,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比教师口述的总结方法效果要好.

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4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利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构造出电机的三维实体模型以辅助(仿真)电机的结构教学使用,使得上述诸多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借助SolidWorks软件把电机结构的三维模型制作好后,在SolidWorks环境下,可直接进行缩放、三维观察,还能直接使用三维实体零件进行仿真装配、着色、局部隐藏和剖面等操作,并动态地观察可运动零部件(如电机转子)的运动情况等。同时,为方便课堂教学,也可利用屏幕录制程序,制作成FLASH放置到PPT页面上。例如,在介绍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时,如果单纯地告诉学生直流电机由定子、转子、电刷、换向器等组成,学生会觉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若借助SolidWorks软件绘制出三维的直流电机结构,如图1所示,为直流电机鼓形绕组、电刷和换向器结构三维模型示意图,该模型对电机定子和转子均做简化处理,放大电刷和换向器,突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理解电机基本构成、单叠绕组连接原理、换向器与绕组的连接关系、电刷和换向器的关系等,对学生学习掌握“转子绕组首尾相连构成一个闭合回路;电刷把电枢绕组平分为两对支路;电枢在转动时,每个支路中导体不停发生变化,但每个支路中(磁极下)导体电流方向不变”等直流电机基本原理起到积极作用。这样,教学时就可以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电机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生还可以利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自己动手绘制电机结构,例如配电变压器的铁芯截面常采用多级梯形结构,铁芯结构如图2所示,铁芯直径这一重要参数很多同学难以理解,若学生利用SolidWorks软件自己动手绘制配电变压器的铁芯,则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二、基于AutoLISP的电机旋转磁场动画模型

学习交流电机时,需要重点分析气隙旋转磁场与定转子绕组的电磁感应作用。气隙旋转磁场是基础,对气隙旋转磁场的能否正确理解是掌握交流电机机电能量转换的关键。气隙旋转磁动势或磁场是“一个正弦分布、以同步转速向前推移的正向恒幅旋转磁动势或磁场”,旋转磁场比较抽象,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若不借助一定手段,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旋转磁场的完整概念。正弦分布的恒幅旋转磁场一般使用连续的图形描述进而形成FLASH文件,但都存在操作复杂等缺点[3],这里介绍一种全新简易的利用AutoCAD绘图软件开发电机旋转磁场的方法。AutoCAD是一款得到广泛应用的二维绘图软件,可绘制复杂的工程图,AutoCAD内嵌AutoLISP高级开发语言,编制AutoLISP图形控制程序,可对AutoCAD绘图环境及图形进行各种操作。这里以笼型感应电机为例,利用AutoLISP建立电机旋转磁场。建立过程如下:新建一个CAD图,手工设置三个图层,分别在三个图层上绘制异步电动机定子、转子和正弦旋转磁场图,可把线条定义为多义线,并设定线宽和颜色以提高显示效果(如图3示)。然后新建一个AutoLISP文件(.lsp),利用AutoLISP函数语言编制图形控制程序,主要用到以下函数和命令。程序开始,利用layer图层命令依次只打开定子、转子和旋转磁场对应的图层,关闭不需要的图层,以方便复杂图形下的图形选择。然后利用ssget函数手工建立三个选择集并命名。编制循环结构,利用rotate命令对旋转磁场和转子对应图形进行小角度旋转,控制转子旋转速度略低于旋转磁场。为降低旋转转速,可编制并调用延时函数。在AutoCAD环境下加载并运行程序,即可达到预期效果。同样,该操作也可利用屏幕录制程序,制作成FLASH放置到PPT页面上。

三、基于VB的电机学互动课件制作

互动式教学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教师根据教学反馈实时调整教学策略,是广大教师最常见的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发展,如何能制作出高水平的互动式教学课件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互动式课件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对课件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电机学互动课件的制作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对电机学的教学难点和重点部分利用VB及开发出了功能强大的互动式图形程序[4-5]。现以利用VB开发三相交流绕组的旋转磁动势动态程序为例,制作过程如下:新建一个EXE文件并设计窗体,放置一些直线控件、SHAPE控件及滚动条等。在程序中,绘制三相电流波形及利用直线控件对时间进行标记,利用SHAPE控件制作定子及转子图形,电流方向分别用“+”和“·”区别,电流大小用“+”和“·”的大小进行标示,利用SHAPE和直线控件制作绕组中三相电流标记。放置一个滚动条对时间点进行控制,当时间变化时,三相绕组中的电流发生变化,合成磁动势的方向用直线控件绘制的箭头标示。编制程序时,根据滚动条定义的时间,计算三相电流大小及合成磁动势的方向,并修改电流标记控件和合成磁动势方向标记组合控件的相关参数即可。制作完毕后为一可执行文件,在PPT上建立链接,教学时点击相应链接即可打开EXE程序,该可执行文件不受电脑操作系统、软件版本等各种因素的干扰,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利用VB开发的三相交流绕组旋转磁动势动态程序图如图4示。

四、结论

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5

数学教学在改革与反思中确立了以数学知识为资源和手段来“育”人的教育学立场但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过程”短暂甚至缺失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在“过程”中理解知识、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及发展能力和个性.基于教育学立场的数学教学怎样操作?笔者以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2.4旋转变换”为载体,并采用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方式进行了探索以表明,探索中形成的教学操作方法对贯彻数学教学的教育学立场有积极的作用.

2 教学过程简录及点评

第1阶段:旨在“资源生成”的“有向开放”——预习基础上的交互反馈

第1步: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课前,教师设计如下的“先行组织者”,供学生课前预习.

1、先观察物体的运动过程,再回答问题.

(1)如图1,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何共同特点?

(2)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2、你是怎样发现上述物体运动具有这样的特点?能否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加以说明?如果回答这个问题有困难,请你先思考下列问题:

(1)数学地看物体运动应该先把物体看成什么?

(2)图形是由点组成的,图形运动能否看成是图形上点的运动?

(3)考察图形上点运动特征的策略是什么?

3、通过观察物体旋转运动的特征,你对图形旋转运动有何感触?

第2步:汇报交流——交互反馈

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课前布置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同时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交流,必要时,教师进行追问、激励、评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1)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图形,数学地看物体运动应将物体抽象成图形;图形是由点组成的,图形运动实际上就是图形上点的运动,而考察点运动的特征可从考察特殊点运动的特征着手.

(2)这样我们用抽象方法、一般到特殊思想和一般问题特殊化的认知策略,发现了物体旋转运动的特征:各部分绕定点按同一个方向旋转相同的角度.其实,我们用抽象问题具体化的认知策略,还可以发现物体对应的图形旋转运动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图形上所有点绕定点按同一个方向旋转相同的角度.

(3)生活中旋转现象具有广泛的存在性;图形旋转是物体旋转运动的数学抽象;图形旋转能使局部的图形变成整体的图形,能使分散的图形集中起来,能使分散的条件相互沟通.

解析 这个“先行组织者”引导下的导入性学习活动具有典型性和定向指导性.

第2阶段:旨在“提升思维”的“互动生成”——研讨基础上生成数学方法和理论

第3步:引导探究——合作研讨

正因为这样的图形改变(旋转)有丰富的现实情景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就决定了从数学角度研究这样的图形改变的必要性.这节课的研究对象就是这样的图形改变(旋转).(揭示课题)

接着,教师依次提出以下2个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1:怎样确定图形改变后的新图形?如图2,O是ABC外的一点.怎样作ABC绕定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巡视指导,约3分钟后进行交流、示范.

问题2:①指出图3改变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②问:改变前后两个图形有哪些不变关系?

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巡视指导,约3分钟后进行交流、评析.

第4步:建构理论——综合概括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得出旋转变换的概念、确定旋转变换后像的方法、旋转变换的性质、旋转变换蕴涵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及“三种几何变换”的异同.

(1)旋转变换的概念: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原图形上的所有点都绕一个固定的点,按同一个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旋转变换,简称旋转.这个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经变换所得的新图形叫做原图形的像.

(2)确定旋转变换后像的方法:①操作法——图形整体旋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缺点是:操作不方便.②作图法——图形旋转化归为点旋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方便;缺点是:抽象.

(3)旋转变换的性质: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等于旋转的角度.

(4)旋转变换蕴涵的思维方法:一般到特殊和特殊到一般;旋转变换蕴涵的思想方法:通过图形旋转运动将局部的图形变成整体的图形,将分散的图形集中起来,将分散的条件相互沟通.

(5)“三种几何变换”的异同: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相同点:①它们都是过程性概念,描述的是图形运动;②它们变换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变;③它们蕴涵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都相同.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不同点:①它们图形运动的特点不同——轴对称变换的运动特点是翻折,平移变换的运动特点是定向移动,旋转变换的运动特点是绕定点旋转;②它们运动前后两个图形的方向不同——轴对称变换改变图形方向,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方向,旋转变换改变图形方向;③它们改变前后两个图形的部分不变关系不同、应用范围不同等.

解析 这个挑战性问题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关注了四性:必要性、目的性、可操作性、有效性,有机联系和对两种确定像的方法进行辨证分析.

第3阶段:旨在“发展技能”的“尝试运用”——解答基础上的反思拓展

第5步:尝试运用——解答问题

教师在综合概括的基础上,依次提出下列4个有代表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交流合作.

问题1(辨别):如图4,正确表示将正方形X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6

【关键词】定积分的应用;元素法;理论探究法

〈高等数学〉第六章第六节〈定积分的应用〉重点讲述了1定积分的元素法求平面图形的面积2利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旋转体的体积。本节内容是定积分定义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是定积分概念的具体化体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定积分的具体应用,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学生能利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平面图形的面积

2)通过学习学生能利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旋转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了问题探究的方法和思维发散的方法去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和不规则体的体积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合作探究过程,引起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学习动力,最终满足学习需要,产生求知欲望。

2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对定积分概念的应用。因此教学设计上拟采用理论探究法:从学生已知的定积分f(x)dx的几何意义这一旧知入手,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动画,教师的诱导,调动学生的情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任意一个曲边图形面积如何去求?”交流讨论、探究、独立思维,从而豁然开朗的“解疑”,获得可以将任意曲边图形进行分割转化为定积分几何意义中标准形式然后解决。从而得到任意曲边图形面积的公式这一新知,完成认知结构的正向迁移。然后进一步探究和思维,顺利地完成旋转体体积的推导,并加强迁移与应用。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又一个教学情境,因势利导,激励启发学生主动体验,始终处于探索、研究、思维的氛围,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让学生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思维障碍,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3 教学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插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文体,创设情境,增强感性认识,将抽象变得具体,帮助学生认识定积分的本质及内涵。并利用课件板书相关内容,增大课堂容量。

4 教学流程

4.1 创设情境,激意

1)课件展示实际的一些资料图片。

2)教师导入(与课件播放同步):

前面我们学习了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是一个曲边图形的面积.说道面积,我们很熟悉了,因为 我们已经学习过矩形,三角形,梯形,圆等一系列图形的面积,但实际生活当中我们面对的是许多奇形怪状的面积,比如操场的面积,校园花圃的面积,公园林荫小道的面积。

3)适时设疑:

那么诸如此类的面积是如何得以解决的?

4)出示课题:《定积分的应用》。

学生产生求知欲,教师设问,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活动中。

4.2 观察思考,合作探究

4.2.1 诱导观察

1)课件动画展示在几种不同曲边图形面积的形成过程。

2)教师设疑:观察和比较这几个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 , 学生在愉快的观察、思考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

3)师生小结

得出四个结论,并在课件上出示:

(1)分割

(2)以直带曲取近似

(3)求和

(4)求极限

4.2.2 积极思维,大胆猜想

1)教师设疑:从刚才的图形面积计算中,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这种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否为个案?

想到了任意的曲边图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由具体划归为一般. 教师肯定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2)课件展示设想,并用动画描绘:

任意的曲边图形都可以分割成无数小矩形来进行计算。

3)教师追问:我们的设想成立么吗?

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思考、讨论、争辩。

4)师生小结

我们的设想是成立的.给出结论

(1)选.变量

(2)求微元

(3)求定积分(出示标题一:定积分的元素法)

4.2.3 精心研究,合理推导

1)设疑

任意曲边图形的面积得以解决,那么旋转体的体积如何去求?比如我们吃饭的碗,一个灯泡的容积等等生活中常见旋转体的体积。

出示标题二:旋转体的体积。导向第二个研究内容。

2)课件出示探究内容和已知条件

已知球体的半径为r,求球体的体积

3)设疑: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教师强调学生不急于解题,先看清已知条件,理清思绪,进行分析, 找出解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将体分割成面,再由面累加成体。

4)推导旋转体体积公式

5)理性分析,感性感知

4.3 练习反馈

(1)绕x轴旋转所成的旋转体的体积

(2)绕y轴旋转所成的旋转体的体积

4.4 拓展延伸

4.4.1 师生共同小结,把握重点

要求同学们理解理解定积分的元素法,能利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旋转体的体积。

即:

4.4.2 拓展

其它不规则体的体积能否用类似方法解决,要求学生课后思考。

5 教师结束语

定积分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枯燥无味,远离我们,而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利用定积分可以解决我们常见的一些有趣问题,所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 课后反思

本堂课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意,及时把握时机,启发、诱导、点拨,促进学生大胆猜想,独立思维,探索研究,经历体验用定积分求面积与旋转体积“再发现”过程。

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推导定积分求面积和求旋转体体积的公式。学生始终处于情境当中,自觉体验,思维感悟,质疑解题,获得了知识、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具有亲切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循循善诱,使整个教学系统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积极的心理当中,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学生得到尊重、理解、促进、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