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价年度工作总结范例6篇

竞价年度工作总结

竞价年度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纺织品贸易 国际竞争力

本文首先计算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其次,计算出我国纺织产业相关年份的国际竞争力。再次,对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和其国际竞争力作相关分析。最后是对上面的分析的小结。

一、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

要进行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首先就要将环境保护量化。环境保护强度,是用来衡量环境保护的量化指标。对环境保护强度,最直接的测量就是环境成本。但我国环境保护统计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成本数据连续性不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将参照综合评价的一般原理,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来估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赵细康的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考虑到我国环境统计指标的局限性,本论文选取以下8个指标,来计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单位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2)单位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3)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

(4)单位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5)单位产值烟尘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6)单位产值粉尘排放量=粉尘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7)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8)单位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总产值

(其中工业总产值是指《中国环境年鉴》中统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本文对指标进行了线性标准化的处理,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和指标间的矛盾性,以及获取对事物的个性认识。)

这套ERS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个目标层(ERS综合指数),三个评价指标层:废水(1-3)、废气(2-7)和固体废物(8)构成的。

2.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综合指标

根据历年《中国环境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和上述介绍的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得到1995年到2004年的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从图可以看出其基本趋势是上升的。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一直在增加,我国纺织产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执行强度也不断增加。但从2002年开始,ERS增长缓慢,2004年甚至产生微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的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的连续性较好,基本可以代表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可以被用于对我国环境保护强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

二、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1.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因此,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应该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能力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并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指标的筛选。目前国际上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竞争结果分析和比较优势分析。其中,竞争结果指标主要有三种:国际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和固定市场份额。比较优势指标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劳动密集度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和Mickaely 指数。由于相关数据收集有一定难度,本文选取以上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三种,即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来对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与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做相关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MS)。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该指标是指本国某种工业品市场销售额占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即某国某种工业品的出口额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其计算方法如下:

MS = Xij / Xwj

其中,MS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指标。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滚动和世界总量波动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好的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商品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计算方法如下:

RCA=(Xij / Xit)/(Xwj / Xwt)

其中,X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类商品的出口额,Xwt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一般认为如果RCA大于1,说明该国家该类商品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大于2.5,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小于2.5而大于1.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国家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3)贸易专业化系数(TSC)。贸易专业化系数,表示一国净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力工具。TSC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它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竞争劣势以及其优劣势的程度。其计算方法如下:

TSC =(Xij-Mij)/(Xij+Mij)

其中,TCS表示贸易专业化系数,X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M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进口额。

TS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其取值落在[-1,+1]之间。TSC系数的值趋于-1,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TCS系数趋于0,说明双方因产品差异化而各有竞争优势。TSC系数趋于1,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用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可以看出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分工地位,该指标常常被用来衡量贸易水平分工度。

2.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下表为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关年鉴》中的数据计算的1995年到2004年的纺织产业三个不同的国际竞争力指标的值。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年鉴》整理计算

从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至2004年是呈下降趋势的,从1995年的24.11%下降到2004年的14.96%,下降的幅度达到37.95%。而RCA指数,虽然从数值上看是乐观的,说明我国纺织产业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从年度变化上看则不太乐观,我国纺织产业的RCA国际竞争力指数从1995年的7.98下降到2004年的2.3,下降的趋势明显,下降的幅度也很大。TSC指标则是呈上升趋势,且平均值到达到0.487,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

对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ERS和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贸易专业化系数 TSC分别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6,-0.970,0.895,P值均为零,通过检验。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分别在α=0.0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前两者)和正线性关系(后者)。

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之间分别存在较强的影响,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加,使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也使我国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下降。且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好的指标,许多学者都常常使用这一指标来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这说明环境保护从这两方面来看确实是影响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该影响是消极的。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保护强度与贸易专业化系数之间呈正线性关系,这说明,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加,我国的贸易专业化系数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即我国的纺织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上升。这一正线性关系说明了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动态影响。

四、结论

上面的实证分析分别将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作相关分析。其中,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负相关,与贸易专业化系数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6、0.970、0.895。

以上结果表明三点:第一,环境保护确实是影响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为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三个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第二,环境保护强度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环境保护强度可能会使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下降,但是同时却也增加了我国纺织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第三,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与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并未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以上分析足以说明环境保护强度对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这表现为在短期,环境保护会降低我国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降低国际市场占有率,进而降低产业国际竞争力;但是,在长期,却可以提高我国纺织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著名的“波特假说”认为,环境管制压力就象市场竞争压力一样,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或清洁产品的创新,创新的结果往往是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产生。从短期看,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内部化会弱化一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但从长期看,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利于促进一国贸易增长方式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向转化。环境保护强度低的国家本来有些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而无法出口,但是,经过本国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使得产品质量突破了发达国家形成的绿色贸易壁垒,可以创造出新的出口增长。我国绿色纺织品的出口额不断增长就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陈立敏谭力文: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J].经济管理,2003 (24)

[3]Michael 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谢卓然宗刚: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竞争力[J].经济与管理,2003(4)

竞价年度工作总结范文2

职业技能竞赛是推动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江西省高职院校在历年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是跟职业教育发达的省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问题,尤其是在竞赛项目的管理模式方面还需要发挥创新性精神,进行不断的探索。该文主要通过找出江西省高职院校在技能竞赛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式,从管理模式出发提出创新的意见建议。

1 江西省高职院校在技能竞赛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1.1 竞赛管理有待提升

1.1.1 竞赛项目管理组织流程存在内耗

根据正常的项目立项程序,一般是先由学校教务处转发收到的上级竞赛通知给各二级分院教务科,然后由二级分院根据情况通知有相关竞赛项目的教师申报立项。这一程序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竞赛的通知发到学校的时候离竞赛举行时间只有一两个月。对于一些临时知道自己获得参赛资格的学校,备赛时间就不是很充足了。

1.1.2 管理技能不高

竞赛管理人员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从组织申报到竞赛结束后的相关统计、奖励政策兑现的整个过程,竞赛管理人员需要进行筹划、沟通、组织、控制、协调和评价,以便确保项目的正常进行。而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在实际的过程中大多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积累开展工作,在技能竞赛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管理中遇到的质量、进度监控等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竞赛管理人员管理技能欠缺。

1.2 大数据挖掘与运用不足

1.2.1 大数据管理的意识还很淡薄

江西许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管理没有重视大数据的作用。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兄弟院校相比,大数据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仅凭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主观判断对竞赛立项工作进行管理。从纵向看,对于历年参赛项目的多寡、报名学生的数量、学生的能力及性格特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取得好成绩以及成绩不理想时的原因对比等数据没有做过认真的汇总和分析;从横向看,对于各个竞赛项目的参赛院校的备赛情况、学生选拔、指导教师构成、历年成绩等数据则完全没有进行挖掘和收集。

1.2.2 缺乏大数据运用管理方面的专职工作人员

大数据管理是当前比较先进和流行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类既精通大数据管理技术,又熟悉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非常稀缺。很多高职都是只有一名专职的竞赛管理人员,需要处理的事务非常多,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做这种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的工作。

1.3 绩效评价与结果优化不完善

1.3.1 过于看重结果而轻视了长期的培养过程

江西很多高职存在对于竞赛结果过度看重的情况,制定的一些竞赛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中都把竞赛成绩要求列入了考核中,无形之中就疏忽了竞赛的(申报)立项、备赛、比赛成绩评价的过程的控制。常常会要求二级分院在省级乃至部级的技能竞赛中取得既定的奖,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不客观的考核方式,这往往不利于正常发挥水平取得好成绩。

1.3.2 对竞赛重要性的认识过于片面

比赛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热情。但抱着竞赛结果至上的观念,教师为名次而教、学生为名次而学,成绩成了唯一的评价指标。而通常比赛成绩不能代表学院的整体水平,参加比赛取得好名次的学生,都是个别集中训练的结果,不是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

1.3.3 考评制度需要完善

江西省很多高职现有的竞赛管理办法着眼点主要放在对结果的奖惩上,对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况、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情况、经费的充分有效利用情况基本没有涉及到。而这些其实往往对竞赛成绩有非常大的影响,竞赛从立项到最后的总结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对整个过程制定考评标准,把责任进行分担,服务进行优化,对于打造优秀的竞赛培养团队,促进职业技能竞赛和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解决上述不足的创新性对策与实践

江西省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竞赛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竞赛管理部门的规范指导作用,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以及优秀的管理团队,加强质量和进度控制,构建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项目管理模式,以保证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统一管理。

2.1 建立健全技能竞赛项目管理机制

(1)转变观念,强化技能竞赛意识。各高校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工作,把技能竞赛工作作为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确保技能竞赛取得成效提供前提条件。

(2)要完善管理制度。应完善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应包含技能竞赛指导思想、类别与项目、竞赛申报(立项)、竞赛培训、经费安排、个人参赛与团队参赛认定准则、指导学生个人参赛与团队参赛认定准则、获奖等级认定、奖励办法、院技能竞赛节等内容。

(3)将职业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相结合,把与竞赛技能相关的课程吸纳进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与实际技能相结合, 从而通过竞赛推动课程内容、教?W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为竞赛提供更强劲有力的技术与理论基础,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

2.2 加强对技能竞赛项目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

可在竞赛项目组织中增设信息中心,用以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管理,为技能竞赛数据管理、信息分析及其他业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按照校院二级管理的思路,确定竞赛项目组织部门负责竞赛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学校技能竞赛管理机构负责数据汇总分析工作的模式。用数据为载体,竞赛项目组织部门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地采集数据,学校领导层以完整数据作为依据进行竞赛项目的组织、成本、进度、质量等方面的决策。这里的完整数据包括竞赛项目组织部门采集的校内数据,还包括学校竞赛管理部门采集的外部数据,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2.3 构建技能竞赛项目绩效评价机制

2.3.1 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

江西省各高职院校对各二级分院的技能竞赛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考核,学校也要对教务处和分院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考核。高职院校的教务处应在每年初部署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规定绩效评价的时间安排、项目进度、评价标准及评价工作要求等,各二级分院按要求组织开展自我评价,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自评报告,内容包括:项目时间、项目概况、组织实施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管理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评价结论等。

竞价年度工作总结范文3

1988年,世界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景气循环。经济增长达到4.5%的较高水平,世界贸易超前增长达到8.5%,国际金融市场十分活跃,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增长。国际建筑市场也随之出现较大增长,250家国际大承包投资商的合同成交额(营业额)达9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走出了低谷。1989年增至1126亿美元,1990年增至1203亿美元,1991年达到国际承包市场历史最高记录1519亿美元。此后的10多年内,虽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且时有反复,但总体保持增长势头未变,国际承包市场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兴盛时期,每年225家大承包商营业额均在1000亿美元以上。

从发展趋势看,估计国际建筑市场总体规模将基本保持在3万亿美元的水平之上。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建筑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工程承包的比例将不断扩大,据有关预测,2010年之前,世界每年将有2000~3000多亿美元的国际工程承包额。

二、国际建筑市场的结构分析

1.国际建筑市场的地区结构。

亚洲地区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据统计,1993年亚洲地区国际工程在全球所占份额达到33.1%,此后一直保持在30%以上;欧洲紧随其后,所占份额保持在20%以上;从增长情况看,亚洲和欧洲市场上工程合同额(营业额)基本持续正增长。与此相对应,中东、非洲和拉美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下降。1980年中东市场所占的份额曾居全球首位,达到39%,但是受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下降和战争的影响,到1990年其份额只有14%,而到1997年更降到9.48%;非洲市场主要受国际援助影响,很不稳定,由于90年代外援减少,其所占份额迅速缩减,1997年只有8.54%;拉美市场份额1992年突然由上年的32.8%降到9.4%,此后两年进一步下降到6%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拉美各国外债负担过重,发展受到制约。

未来15年,亚洲仍将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并将保持5%~6%的增长速度,亚洲的国际建筑承包市场大致保持在600亿美元左右。其中,香港地区作为独立的关税区,近年来一直是我国对外承包业的第一大市场,承包劳务每年约20亿美元,37000人。据预测,今后10年,香港作为中国大陆与世界经济交流的传统和重要的窗口,其经济增长可望保持或超过5%的高速度,国际工程的建设需求很高。具体来说,第一是政府的工程承包,如填海、公路、码头等。这类工程竞争激烈,估计效益难以很高,但对我国公司树立信誉极为重要。第二是投资开发房屋建筑,由于房地产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风险波动较大,但利润丰厚。第三是劳务需求,特别是普通劳务需求量将会很大。澳门相比之下,地域狭小,产业结构特殊,而且在过去的10多年里,基础设施、机场、码头、道路、大桥相继完成,填海建房已趋饱和,所以建筑市场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不过,随着澳门经济结构的转型,高科技含量的工程和劳务需求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日本和韩国的承包工程市场的封闭程度很高,而且都是国际建筑承包业的大国,实力很强,所以其他国家很难在日韩获得大的工程承包合同。东南亚各国,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是我国建筑公司的老市场,规模虽然不大,但增长平稳。特别是印度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强劲,建筑需求增长的前景很好。伊朗也是个大市场,工业、矿业、交通、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都有较大增长潜力,但存在着支付风险。

2.国际建筑市场的行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从国际工程市场的行业结构看,1991年工业及石油化工业工程占全部市场需求的比重为38.02%,1992年增长到51.06%,随后开始逐年降低,1995年降为29.9%;1996、1997年又开始增长,所占份额分别是31.07%、33.94%.从1994年开始,房屋建筑业所占份额一直维持在21%以上,交通运输业则维持在16%以上,电力行业较少,但大多年份也达到了9%.从国际建筑市场行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看,过去10年形成的结构变动趋势还将持续下去,总体的行业结构特征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3.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从总承包商的结构看,无论是公司数量,还是这些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发达国家在国际工程建筑市场都占有绝对优势,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1997年1998年分别有161家和155家公司被列入全球最大的225家之内,其国外营业额分别占其营业总额的85.9%和85%;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只拥有225家中的64家和70家,其国外营业额占其营业总额的比重也只有14.1%和15%.但从发展趋势看,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地位在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加强。

从总的格局来看,国际建筑市场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状。其中,发达国家的知名跨国建筑承包商始终居于金字塔的顶端部位,发展中国家的建筑企业总体上仍处于金字塔的下端,粗略估计,国际建筑市场居于金字塔上端的20%的企业,掌握着80%的市场和收益,而居于金字塔中部和底部的80%的企业,却只掌握20%的市场和收益。

近年来,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特别是扩展在20%的市场和收益。

近年来,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特别是扩展在世界各地承揽工程的地缘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筑承包商开始走向合作的道路,跨国兼 兼并活动不断增多,国际建筑市场的集中程度随之不断提高,金字塔的顶端更加尖锐。这种发展趋势对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建筑企业,正在提出新的挑战。

三、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分析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下,国际知名建筑企业为保持和提升竞争实力,在联合重组的同时,还在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一定程度上促使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特点出现新的变化。

1.从系统承包商到全方位的价值链创新。

在过去几十年里,国际建筑市场最流行的竞争格式是以各种“交钥匙”工程为代表的系统承包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将企业的利润源泉从简单的工程承包环节扩展到从设计、施工,到工程的总体设置的全部过程,使快速建立这种能力的企业获得了竞争的有利地位。经过几十年的竞争磨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形成国际市场上的总承包能力,于是建立在总承包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基础开始动摇,全方位价值链创新取而代之,正成为新条件下竞争力的核心基础。全方位的价值链创新模式的实质是将企业放置于一个远超出竞争对手范围的大环境,将企业的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以至于客户的客户都纳入企业的一个框架,通过企业自身价值链与这些密切关联的外部群体的价值链更有效的耦合,创造新的价值。国际工程承包中广泛流行的BOT模式,就是这种价值链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

竞价年度工作总结范文4

物价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从每日农贸市场的菜价到一度电费的收取,无一不受到老百姓的高度关注。

如何通过价格改革,让老百姓有更强的“获得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价格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搭建了价格工作的‘四梁八柱’。价格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抓好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祖才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目前,经济进入新常态。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对价格运行和价格工作都会产生影响,同时也提出新的要求。

胡祖才认为,今年对于价格工作而言,首先要“稳”,价格总水平和重要商品价格要保持基本稳定。其次,要把握好时机和力度,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做到改革有序推进。

改革蹄疾步稳

《经国家周刊》:物价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价格数据对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制定政策至关重要。近几年,在价格改革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胡祖才:党的十以来,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价格工作基本实现了从直接定价向建机制、强监管的转变,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胡祖才,1961年12月出生,浙江诸暨人,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总结十以来的价格工作,重点抓了以下三件大事:

一是全面深化价格改革,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建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幅缩减政府定价范围,97%左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抓住有利时机,啃了不少价格改革的“硬骨头”,电力、成品油、天然气、药品、医疗服务、铁路客运等各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

政府定价范围已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对保留的政府定价项目,已全面建立目录清单制度,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透明的政府定价机制。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和收费负担,建立了淘汰落后产能的价格倒逼机制,建立了促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的环保收费政策。

二是创新价格监管方式,大监管格局初步形成。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先后依法查处了多项价格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和垄断大案要案,特别是高通案开出了 60 多亿元的高额罚单,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力地提升了发展改革委反垄断执法地位,有力地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开通运行全国四级联网的 12358 价格监管平台,这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市场监管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体现了社会参与监管的理念,大幅提升了价格监管的现代化水平,上下协同、社会参与的大监管格局已初步形成。全面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力促进了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的逐步确立。

三是完善民生价格机制,“保基本”政策框架初步确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完善机制设计,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紧密结合我国中低收入群体人数较多的国情,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先后建立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目前,居民阶梯价格制度在省级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有效保障了居民基本生活。

新常态新要求

《财经国家周刊》: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对价格运行和价格工作都会产生影响,同时也提出新的要求。如何看待变化?

胡祖才:新常态下价格运行出现新的特征,主要有四点:

一是波动区间变化。随着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价格总水平涨幅有所下移,波动区间也在下移。2016 年,全国 CPI 涨幅刚刚达到 2%,但市场通胀预期已明显加强。如何确定价格调控目标和合理调控区间,价格主管部门需要深入研究。

二是影响因素变化。过去我国多次出现的价格较快上涨,主要是需求扩张拉动的。新常态下,总需求、总供给的关系是比较缓和的,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是结构性的,特别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部分商品的价格也会产生明显影响,去年煤炭、钢铁价格波动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就使得情况变化更趋复杂,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强。

三是运行结构变化。以前的 CPI 结构中,农产品价格影响比较大,所以一直很关注农产品价格对 CPI 的影响。在新常态下,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服务价格对 CPI 的推升作用在增强。去年服务价格上涨对 CPI的贡献达 40%,逼近食品,今年很可能超过食品。此外,一些重要商品和资产价格受到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游资炒作等因素影响导致大起大落,也会对 CPI 产生影响。

四是形成机制变化。随着“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向传统行业的日益渗透与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分享经济蓬勃发展,对价格的形成和价格行为特征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同样的商品在电商平台的价格和实体商店的价格差异很大,原因就是影响价格形成的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

《财经国家周刊》:新常态下,对价格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胡祖才: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下价格新特征新要求是一个重大课题。价格工作要做到四个“更加重视”:

一是更加重视价格监测和分析研判。要特别重视统筹国内国外情况,如今的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和价格运行的影响重大。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了专题研究,深入分析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如何通过“进口、预期、金融”三条线影响国内物价运行、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经济安全、区域发展、金融稳定,大大扩展了视野。下一步还需要加强研判。

二是更加重视价格机制、规则建设。价格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由直接定价向建机制、强监管的转变,要更加重视机制、规则建设,通过机制规则来规范政府定价行为、市场价格行为;更加重视价格、成本信息公开。同时,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要更加重视发挥价格杠杆在节能减排、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有效供给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更加重视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随着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要探索创新市场化、法治化的监管方式,引导市场主体正确使用自主定价权,促进市场价格秩序的规范。要创新价格服务方式特别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价格信息服务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质的价格信息,合理引导生产消费。

四是更加重视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要通过全面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从源头上规范政府行为,预防有关政策措施排除限制市场竞争;也要强化反垄断执法,规范市场主体竞争行为,促进价格合理形成。

有“稳”有“进”

《财经国家周刊》:价格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推进价格工作有哪些规划?

胡祖才:做好 2017 年r格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牢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稳是主基调、是大局、是前提。

就价格工作而言,“稳”首先是价格总水平和重要商品价格要保持基本稳定。其次,要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和力度,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再次,反垄断执法力度要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稳慎推进。

同时,在“进”的方面也要有所作为。一是在清费减负方面要迈出新的步伐。二是在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方面要取得新的突破,特别是要抓好已部署的各项价格改革任务的落实工作。三是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方面要取得新的进展。今年要召开党的,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把握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稳住大局,同时还要积极作为。

第二,牢牢坚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就是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有效供给,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因此,价格机制作用的发挥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需要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优胜劣汰。我们要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价格改革,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纠正价格体系的扭曲,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发挥价格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要继续发挥价格杠杆在降低用能成本、清费减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资源节约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价格工作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工作开展得好不好,群众的感受很直接。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必须坚持民生导向和底线思维,要更好统筹民生改善和价格改革,推进改革要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价格调控也要密切关注民生基本生活,确保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的突出价格问题,加大价格监管和反垄断力度,切实保障好群众合法权益。

《财经国家周刊》:根据这些原则,今年的价格工作将推进哪些重点?

胡祖才:2017 年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切实做好稳定物价工作。要高度重视稳定物价工作,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加强重要商品价格调控,落实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施好并及时完善生猪价格调控预案,稳定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要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要加强灾害、节假日等重点时段价格应急预警和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

第二,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价格改革。

一是电力价格。全面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做好区域电网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工作,合理制定输配电价水平。各个地方也要抓好地方电网和新增配电网配电价格定价工作。要积极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范围,提高市场化交易量,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合理价格、降低电价成本。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电价机制。

二是医疗服务价格。要全面落实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各项政策,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积极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进一步扩大按病种收费数量。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十分复杂,要科学论证、精心设计,实施时必须做好与医保政策的联动,确保患者负担总体不增加、医疗机构运行可持续、医务人员积极性得以调动。

三是农产品和农业用水价格。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强政策灵活性和弹性,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释放价格信号,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调整完善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政策。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四是天然气和交通运输价格。按照已出台的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办法和成本监审办法,研究制定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同时进一步扩大天然气直接交易规模,发挥交易中心形成市场价格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民航国内旅客票价市场化改革。在推进价格改革工作中,要健全成本监审制度,加强成本监审工作,扎实做好输配电、天然气管道运输、铁路客运等定价成本监审。

第三,系统开展清费减负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降低税费成本、用能成本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重点是要在清费降费上下大力气。要坚持清理规范、依法查处、健全制度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切实减轻企业收费负担。

第四,全面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实施,推动各有关部门加快建立内部审查机制,尚未出台实施意见的地方要加大工作力度,抓紧出台。加大行政垄断案件查处力度,并及时曝光,提升政府部门竞争合规意识,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落地生根。

第五,加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工作。密切关注原料药、医疗器械、电信等领域竞争状况,严肃查处各类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加大教育、医疗、旅游、停车、物业、网购等民生领域价格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竞价年度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 五力模型 饲料行业 竞争结构 饲料企业

一、我国饲料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饲料工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平均以每年25%的高速度发展。2005年,我国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饲料总产量达1.07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8,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饲料业产值达2742亿元,在我国统计的工业门类中排名20位左右。“十五”期间我国饲料业年均递增率达7.6%,目前有饲料企业14000多家。进入2006年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受挫,饲料工业的发展更是出现了消费低迷、产量下降、效益滑坡的现象,全年产量1.11亿吨,较2005年仅增长2.5%,而不是年初普遍预测的5%。2007、2008年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

二、饲料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饲料行业的竞争情况,本文试运用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进行分析。根据波特的理论,每一行业均存在五种竞争力量――买方、卖方、替代品、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这五种力量的均衡将影响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从而决定了行业赢利能力和行业吸引力。

1、买方:掌握市场主动,价格决定能力强

作为养殖终端产品,饲料的买方是广大养殖用户,包括畜牧业中的养殖场和散养农户。在养殖业中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总成本的70%左右,因而养殖户对饲料价格的关注和在意是显而易见的,买方中规模化养殖场的价格决定能力较强,但中小养殖场和散养农户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近两年养殖业疫病横行,养殖风险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这对养殖条件和技术的要求提升,给一些中小养殖场和散养农户毁灭性打击,导致生产方式快速转变,规模养殖场数量迅速增加,行业内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将不可避免,买方将进一步掌握市场主动,讨价还价能力会进一步加强。作为农产品的下游环节,饲料行业本身进入门槛低,主要表现在技术要求不高,资金量要求不大,因而很多养殖场(或曾经)自行配料(工具只要一个粉碎机和一个混合机),况且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比例很高,当自配料的成本比外购成本有较大差异时,养殖场选择自配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也导致饲料行业的利润基本上透明,买方的话语权增强。

2、供方:原料缺口较大,渠道决定作用强

饲料原料供应总体来说供需平衡脆弱,蛋白质、维生素饲料资源缺口大,存在饲料添加剂品种不全、质量差、总量不足等特点。饲料的主要原料是农产品,存在质量不稳定、不均衡、上市供应集中等固有特性,从而增加了饲料企业的仓储难度和资金占有。2007年以来饲料行业景气度不高,但原料价格飞涨,由此可以推断饲料行业对上游大宗粮食几乎不存在议价能力,亦可知行业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有限。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饲料市场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就是原料市场的竞争,谁占据了稳定供应渠道,谁就处于不败之地。许多饲料企业由于财力、信息渠道、期货行情、以及期货消化能力,使自己无法稳定供应渠道。朝三暮四,缺少和供应商谈判的筹码,而同行是冤家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导致许多饲料企业宁愿大家一起死,也不通过协作和联合的方式来共建采购渠道,这也就无法避免在采购中缺乏话语权。

3、替代品威胁较少

作为养殖终端产品,饲料还没出现真正的替代品。但由于我国传统的养殖方式是自养自给,诸多散养农户,包括一些中小型养殖场均自配农家饲料,不使用配合加工饲料,这种养殖方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饲料使用的替代,但从长远看,我国传统的养殖方式正在转变,它对饲料的替代作用将逐步退化。城市周边一些养殖户收购宾馆、酒店的潲水作为饲料替代,但总量有限,饲料来自替代品方面的威胁很小。

4、行业内竞争激烈

(1)行业企业数量众多,整体生产能力过剩。我国饲料行业准入门槛低,导致众多条件不足的新生饲料企业不断涌现,目前全国共有饲料厂14500多家,以2006年的11100万吨产量计,平均一家企业的年产量还是不足10000吨,导致目前我国饲料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考虑我国饲料总量的近期增长,饲料厂的最低产出以及由该生产能力支配的市场分配,中国饲料市场最多只能支持2000家饲料厂。面对数量众多的饲料企业,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近两年国外大型饲料企业纷纷加快了在我国的布局,他们带来充足资金、雄厚技术力量与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内的更加激烈的竞争。

(2)行业增长放缓,价格竞争激烈。近年生猪存栏量减少造成肉价持续攀高、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饲料销量有一定滑坡,行业整体增长趋缓,大部分饲料企业销量下滑严重,企业间的竞争必然加剧。绝大多数中小饲料企业,整体素质偏低、实力不足,在经营开发上“克隆现象”严重,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完全依赖价格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内无序竞争严重。在未来,规模会成为饲料企业发展的一个要素,但远远不是全部,1000万吨、100万吨、10万吨,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都会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现在还可以称得上是各有优势,且由于目前我国饲料生产的规模经济并不明显,它们将不可避免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共存,行业内的价格竞争亦难以避免。

5、行业壁垒不高,潜在竞争威胁压力大

我国饲料行业的规模经济并不显著,目前受养殖波动和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行业的规模经济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在未来应会逐步增强。饲料是一个轻资产行业,对固定资产投入的要求较低,生产所需资本投入不大,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产品整体同质化严重,因而饲料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很低。更换饲料可能会产生畜禽适口性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养殖户需要承担畜禽掉膘、患病等风险,但由于饲料产品的同质化和养殖周期较长使这种风险降低,表现并不明显,因而产品转换成本不高。

目前市场前景虽有潜力但高速发展期已过,且行业利润已经降低至平均利润率水平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但一旦利润上升、发展环境稍宽松,潜在竞争者还是会大量涌现。近几年来,国际上一些知名饲料生产企业也陆续进入我国。还有一些在伺机而动,这些也构成我国饲料行业内一股强大的潜在竞争威胁力量。

三、我国饲料企业的发展建议

面对严峻的行业竞争态势,饲料企业要弄清楚行业竞争力量对自身的影响,并据此采取对策才能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1、更新理念,强化饲料企业部管理

(1)准确定位。饲料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规模,以及企业在竞争中所拥有的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和所服务的市场,客观地

评价自己的优劣条件,准确地确定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来考虑企业的战略起点。在行业中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内专业化分工合作的特点,进行战略集中和战略放弃。对于有优势的大中型饲料企业,要牢牢抓住产业链上的高附价值、核心环节,通过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整合资源集中,利用自有品牌和实力优势进行资本运作,抓住行业整合的时机获得自身规模和数量的绝对增长,通过实力的竞争将行业中其他不具备条件的同类企业挤出该环节。对于行业中广大的中小型饲料企业,要有决心战略性地放弃,将自身不擅长或缺乏资源的部分业务转包或分包给其它企业,从而集中精力做专做精,由此获得自身成长质量的提升。

(2)突出特色理念。整个饲料行业技术更新速度较慢,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竞争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国内饲料企业在传统饲料产品领域中的获利能力已大大减弱,为获得更高的效益,必须在产品细分市场做精做细,做出特色,同时要把节约和环保理念提上日程,营造绿色产品的比较优势,以此抗争行业内激烈的价格竞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以及生活情趣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为饲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如观赏鱼、宠物饲料市场及特种水产饲料市场等均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加强饲料企业的科研工作,推动行业技术标准提升。要改变饲料行业无先进技术。饲料产品无科技含量,人人可做的陈旧观念,加快饲料企业科技创新步伐,提升饲料科技含量,增强饲料产品市场竞争力。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开展饲料加工与动物营养关系的基础研究,争取在饲料科研方面有新的突破,以此推动行业技术标准提升,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如果国家加强科技投入支持、提升饲料产晶的科技含量,提高饲料工业标准化水平并推行国际标准,在此基础上强化监管。潜在竞争者的数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2、加快产业一体化的步伐,寻求联合发展

(1)加快产业一体化的步伐。饲料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突围,必须与养殖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联手开拓市场,推动产业链一体化。这种模式注重于产业链一条龙的垂直管理,无缝地把种植业、饲料业、养殖业整个产业链结合在一起,消灭了中间商,建立直属的一条龙体系。在产业链条中,只有饲料生产企业才能够承担起龙头企业的作用,并树立统一的市场形象。才能将饲料企业做强、做大,实现规模效益,通过不断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来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

(2)共建供应渠道,寻求多赢。饲料企业之间可以在利用自身财力、信息渠道、期货行情、以及期货消化能力的基础上,互通有无,通过协作和联合的方式来共建采购渠道,以此建立稳定供应渠道,甚至可以建立采购联盟,通过联盟的合作采购增强对供应商谈判的筹码,以资源共享来降低成本,以市场同盟来抗御风险,寻求饲料企业之间的多赢。饲料企业还可以通过共建物流中心实现有效衔接,保证渠道畅通,加快物流速度,节约流通时间和成本,并有利于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提高经济效益。

3、实施“走出去”战略

竞价年度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企业竞争力;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156-03

[作者简介] 邱询,贵州财经学院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竞争力;

陈 崇,贵州财经学院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竞争力。(贵州 贵阳 550004)

一、国外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国外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经历着这样的一般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以成本和利润为中心,到此后的以投资报酬率和现金流量为中心,直至进一步发展为以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纵观其发展历程有如下几个特点:

1.民间的强力推动与指标体系的多样化。民间管理咨询师和行业组织是推动西方国家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泉。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促使其民间的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而创立了满足自身要求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西方国家的企业评价既有单项评价,又有综合评价;既有满足一般需要的通用模型,又有满足特定需要的专用模型。其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手段及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造和完善。

2.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围绕财务效益状况展开评价。西方国家的大型企业普遍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美国比较成熟的平衡记分卡体系从财务指标和顾客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及学习与成长三个方面的具体指标来全面评价企业。尽管企业将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在企业价值最大化,重视反映企业绩效的非财务信息,但是,从一些国家广泛使用的财务评价体系看,投入产出水平仍然是评价重点。

3.国有企业的财务评价制度化、法规化。通常西方一些国家政府或议会都从制度上甚至法律法规上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评价做出明确规定,指定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国有企业的财务评价工作,并且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国有企业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将企业的社会贡献纳入考核范围,与企业财务效益结合进行综合评定。国有企业财务评价的制度化甚至法律化促进了国有企业评价工作的规范发展。

4.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约束与激励是一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矛盾统一体,无论是国外大公司董事会对经理层的财务评价,还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考评,其评价结果都与经营者的报酬和聘用紧密结合。只有将完善的财务评价体系与有效的激励机制相结合,才能达到评价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通过约束与激励的有效结合,企业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财务评价体系。

二、我国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

2002年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原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原国家计委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对原有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绩效评价体系重点评价了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4方面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3个层次构成,共28项,其中定量指标20项,定性指标8项。基本指标反映绩效评价的主要情况,依据基本指标可形成初步的评价结论。修正指标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逐一修正,并据此形成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定量分析结论。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并形成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与原评价指标体系相比,该指标体系更加科学、规范,较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权重如表1所示:

三、对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模式的分析

1.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模式的特点

(1)突出企业经营效益,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主导指标。指标体系重点突出企业的经营效益,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参照了国际通行的做法,以净资产收益率(国际上称为投资报酬率)为主导指标,重点反映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运用现代财务分析技术,制定基本指标评价体系。指标体系依据现代财务分析原理,按照各项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从企业的财务状态、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4个方面,选取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密切相关、影响较大的重大指标,建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指标体系结构。

(3)以全国统一颁布的评价标准值为基准。企业财务评价体系以横向对比分析为基础,利用全国企业会计信息统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统一测算制定和颁布行业、规模等不同分组的标准值,这在我国尚属首次。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值,便于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和同区域内的比较,并减少了评价工作中的人为因素。

2.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1)评价系统采用的大部分是财务数据,基础数据只要来源于企业公布的财务资料,它评价的就是企业的财务业绩,这不但具有片面性,而且评价结果也可能会失真,达不到预期的评价作用。

(2)在指标的设置上,仍以会计收益对各项指标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具有许多缺陷:一方面,容易导致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会计利润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并将其在计算利润之前扣除,将权益资本作为收益分配处理。而企业占用的资本会产生机会成本,不考虑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就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绩效。

(3)缺乏评价风险水平的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风险也随之加大。但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对市场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不利于提高其风险意识。

(4)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关注不够。现金流动的信息更能体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因为与特定企业关系最直接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关心其创造现金的能力。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管理部门过分重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的数据,而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指标关注较少。

(5)对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测不充分。由于财务报表是对企业己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报告,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企业对未来经营状况作出合乎情理的预测。当企业根据这些信息资料对管理者实行奖惩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然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完成短期目标或达到预定的投资报酬率而采取一些短期行为。

(6)对动态发展的评价不足。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是通过年报和月报反映的,它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提供的抽象数据信息,而对于动态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甚少。所以,目前上市公司所运用的财务评价体系大多是针对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的,这就不免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企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个案为某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对该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我们将该公司2001-200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竞争力评估。

1.确定指标体系。本文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标准,以及重工业行业的特点,同时兼顾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操作性,选取了某轴承股份有限公司2001-2005年的9个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竞争力,具体指标体系如下(数据见表2):

x1:股东权益 x2:利润总额 x3:资产总额 x4:负债总额

x5:主营业务成本 x6:管理费用 x7:财务费用 x8:存货

x9:应收账款

2.因子分析。将所搜集的9项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以剔除量纲对指标的影响,修匀指标,减少指标系统之外的影响(见表3)。

而后利用SPSS分析软件包进行诸成分分析,计算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4)。

根据诸成分的确定规则,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9.647%,远远大于85%,基本保留了原来9个指标的信息。因此,我们取前3个主成分为初始因子,进行因子分析。

同时,我们利用SPSS软件得到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阵,将二者进行对比,可见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阵的结果基本一致,有3个因子意义比较明显,它们是:经济效益因子、费用因子、资金周转因子。根据因子载荷阵中指标和因子的相关关系(见表5)可知:

(1)经济效益因子包括:股东权益、利润总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主营业务成本、存货。

(2)费用因子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3)资金周转因子包括:应收账款。

由式子 Zi=αi1F1+αi2F2+αi3F3+……+αijFj+αiεi(i =1,2,……,n) (1)

可得因子得分函数:

Fj=βj1Z1+βj2Z2+……+βjpZp(j =1,2,……,p) (2)

通过回归得到每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再按贡献率的大小来加权平均,从而得到企业各年的竞争力综合得分(见表5)。即:E=ω1F1+ω2F2+……+ωjFj(j =1,2,……,p) (3)

3.结果评价。由表5可以看出:该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竞争力综合得分从2001年的-3.08212增长到2005年的9.665105,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82.72个百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竞争力综合得分虽在2001-2003年间为负值,并出现小幅下滑,但是,自2003年后由负转正,大体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总体看来,从上面分析可知:该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竞争力是不断增强的,预计在今后的几年其竞争力会保持这种良好的态势不断发展。同时还可看出,资金周转因子F3对竞争力综合得分的影响较小,不同年份间竞争力综合得分的差距主要是由经济效益因子F1和费用因子F2的变化造成的。再根据指标股东权益x1、利润总额x2、资产总额x3、负债总额x4、主营业务成本x5、存货x8在经济效益因子F1上有较大的载荷,与F1的正相关系数较高的状况,说明这些指标的变动对经济效益因子的影响较大。因此,我们应大力提高和改善股东权益、利润总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主营业务成本、存货等方面指标状况,以增大该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实力。同样,指标管理费用x6、财务费用x7在费用因子F2上有较大的载荷,其中管理费用x6与费用因子F2的负相关系数较高,而财务费用x7与费用因子F2的正相关系数较高。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该尽可能地减少管理费用,同时适当增加财务费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李显君.国富之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4]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理论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张晓文,于武,胡运权.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J].管理评论,2003,(1).

[7]王建华,王方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软科学,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