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导论课程范例6篇

计算机导论课程

计算机导论课程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7203

0 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前驱课程和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完备知识体系的概述。国内许多高校在大一都开设了该课程, 然而不同高校在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类型学校及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发现,该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全面认识,没有一个整体逻辑体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为使学生更好地建立专业思想和学习方法,本文对《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

1 教学目标

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应符合实际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把握计算机导论在应用型的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导职业。

计算机导论涉及的知识范围大而广,新生不可能掌握所有内容,尤其是具体理论及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应切合实际。在研究教材及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目标:①系统了解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应用前景,为后续课程学习、发展奠定基础;②新生面对一切既新鲜又充满疑惑,应为其学习方向进行良好的引导,激发对专业的兴趣;③培养学生的思维、团队协作、创新及知识重建能力和探究精神;④认知计算机领域解决问题的一般技术方案,从理论上升到应用,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追踪当前热点课题和研究方向;⑤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了解就业岗位的特性,具备改善就业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构建是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教学内容应以全局的视野将知识进行整体串联,学科框架、课程知识、重要知识点、实践能力及相互逻辑联系向学生讲明白透彻,深刻理解计算机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树立科学的方法论,达到教育目标。

2.1 教材内容与特点

目前各高校计算机导论教材版本多种多样,基本都是依据CCC2002中相关内容和精神,或参照ACM和IEEECC2005编写,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入门知识。主要特点是:

(1)课程以专业课为一章构成。将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各为一章节进行编写,专业课缩合拼凑成教材,没有逻辑体系。

(2)将“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添加进去。没有把握计算机导论的专业基础性质,与课程要求不符。

(3)强调理论、实践少,知识与实验教材内容更新滞后;前沿理论和新技术涉及少、更新慢。

(4)有的侧重广度,强调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科学的广泛理解;有的侧重深度,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并解决问题,强调计算机编程;有的则兼顾广度和深度,强调广度的中心主题,深度贯穿于广度之间。

(5)以科普体裁体例编写。与传统教材不同,它采取通俗的文字,以普通故事或典型问题等方式介绍。

2.2 教学内容构建

计算机导论课程比较抽象,教学内容构建没有统一的规范。教材的选择不应拘于某种标准,应通过比较选取一本主要教材,辅以参考教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堂设计。采取72学时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构建采取理论―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设计,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提出课题,再追求细节,结合教学实践,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充实、改进,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计算机导论理论内容包括:①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有计算机产生和发展、计算机系统、数据编码和存储、冯・诺依曼模型、计算机体系结构与数据组织、多核技术、计算机应用领域等;②计算学科。主要有计算机学科定义、计算学科划分、知识体系、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计算机产业与创新;③操作系统与网络计算。主要有操作系统体系结构、通信与组网、网络协议、安全、网格计算等;④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有程序概念、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基本结构、算法与复杂性、语言实现等;⑤数据库。主要有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与设计、数据挖掘等;⑥软件工程。主要有软件工程学科、软件开发模型、设计方法、测试与文档编制等;⑦智能系统与人工智能。主要有智能与机器、知识与推理、语言处理、智能计算等;⑧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主要有图形学、图形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与设计、多媒体技术;⑨离散结构与数值计算。主要有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数值计算、高性能计算、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模拟等;⑩社会和职业道德。主要有计算机与道德、职业方向等。

(2)实验教学内容。开设实验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课程特色,针对大一学生,需编写实验指导书,并对原理进一步讲解,通过丰富实例,从实验向实践过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可以灵活进行,包括内容与实验顺序。设计的实验如下:①计算机部件认识与组装,网络硬件,组网与环境配置;②安装虚拟机,在虚拟机上安装操作系统与驱动程序,操作物理磁盘上的文件;进程调度、进程管理实验;基于Windows的网络通信验证程序;③信息安全实验,比如以流行的杀毒软件为实例;④程序设计实验(开发平台与语言环境)、数据结构实验等。主要包括数据操作,理解指令系统的组成,掌握机器指令的格式,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结构化程序设计,熟悉程序结构,掌握C语言编写的方法;加深理解递归及迭代的概念,掌握用C语言编写递归及迭代程序的方法;算法综合练习,熟悉结构化程序设计在算法中的应用;理解二分查找法的思想;⑤数据库实验:建立数据库程序、数据库编程;⑥软件开发过程;⑦计算机图形绘制与动画制作;⑧设计网页、构建简单的网站、操作数据库表等内容,认识HTML。

3 教学方法

计算机导论的特点及在计算机专业中承担的角色,决定了在教学中需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课程对授课的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对计算机科学发展、学科特点、知识结构等有一个整体把握,需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的经验体会,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深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理清思路,转变学习观念与方法。

(1)基于知识背景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的知识与其背景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欲望,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与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意识。

(2)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索。例如,计算机学科的基本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引入图论, 梵天塔问题引入递归、算法复杂性问题等,将问题抽象形式化,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

(3)专题式教学方法。涉及到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可由不同的老师做专题讲座。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该方法可将密切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体现教师的专业性,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打破以往孤立的授课方式。

(4)团队式教学方法。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展开相关问题讨论,对一些问题进行大胆的探讨,使学生既融入学习氛围,又培养了团队意识。课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建立轻松的学习环境。

(5)实验教学主要以演示、模拟为主,演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有的实验并不要求学生会做出来,通过观察来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验中体会。实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基础差的学生也是一个促进带动。

4 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反过来又促使教学的改进。计算机导论课程重在“导”,强调总体上的理解,而不是试图要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详细讲解,因此,应建立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过去那种依赖“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模式。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加大平时成绩(60%)的考核力度,如问题式教学时的课堂表现、资料收集与整理、团队教学参与情况及总结报告、实验操作技能等;考试成绩(30%);学习该课程后个人总结及未来规划(10%)。在多元考核体系下使学生自主的参与进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既轻松学习,又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语

《计算机导论》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在教学上却是一个难点。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计算机导论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问题的反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从学生反映来看,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方法能有助于更好地吸收课程知识,在学习该课程后对计算机专业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改变了过去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袁方,王兵,等.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1(1).

\[2\] 张晓如,张再跃.计算机课程教学与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9).

\[3\] 任子亭.地方本科院校软件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4).

计算机导论课程范文2

关键字:计算机导论;课程设计;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引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大杂烩,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组成原理”,“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的专业课程内容各取一节。另一种是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介绍,基本上与非计算机专业讲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没有区别。

近年来,通过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专业教学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科学本质缺乏比较全面的认识。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比较差。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该课程肩负着“开启专业之门、引领学习生涯”之重任。主要讲述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为将后学习《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打下基础。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能以一种统一的思想来认知计算机科学的本质,教育和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法论。

我们从课程的定位与意义出发,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为:(1)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兴趣;(2)充分展示计算机领域能做什么,但不深究怎么做;(3)让学生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4)培养学生学科全局观及随着学科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5)能让学生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在该领域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

2.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课时安排

“计算机导论”主要是为计算机专业新生开设,使他们对计算机学科整体有一个了解。我们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特别要区别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的不同,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进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我们要注意科学性、适用性、实用性,要有全局意识。“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下列几大部分:

(1) 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学科的背景、发展历程、信息化社会的特征以及信息化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并初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范畴和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并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2)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包括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冯・诺依曼机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等。

(3) 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概念,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软件的分类、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算法与算法分析,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

(4) 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SQL概述,几种新型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5) 对通信与网络知识的描述:主要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基本方法和网络协议以及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管理知识。

(6) 人与计算机:包括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领域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人脑与电脑的关系。

(7) 学科展望:计算机学科的前沿知识,发展前景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内容。

具体的章节安排与课时设置可参照下表1.1:

表1.1课程设计表

章次 内容 总学时 课堂学时数 实践学时数

1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4 4 0

2 计算机硬件系统 4 2 2

3 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工具软件 10 6 4

4 计算机应用软件 20 8 12

5 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 2 2 0

6 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2 2 0

7 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4 2 2

8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1 1 0

9 计算机技术新发展 1 1 0

总计 48 28 20

3.课程特色

3.1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同事注意实践操作的训练,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投过技术抓理论。

3.2把当前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融入教学。积极跟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更新实验平台,更新教学方法。

3.3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期末理论和实践考试都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习。

3.4基础性强。“计算机导论”是其他后续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既要防止过于简单,也要防止过于复杂。如果课程内容简单化,使之等同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就会背离该课程的教学意义与任务。反之,如果课程内容太复杂,就会把计算机导引课提升到计算机原理课的水平。第一门课就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容易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望而却步,给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障碍。

通过以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可以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进入大学就能对自己今后学习的主要知识、专业方向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后续课程构建一个基本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刘莉,陶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课程整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4)

计算机导论课程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导论课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72-02

计算机导论是关于整个计算机学科综述性导引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它主要讲述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要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概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好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各门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明确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建立学科框架基础。

一 高职高专计算机导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内容包括概述、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等,具有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集中的特点。而对于高职高专类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由于学制短(通常是2~3年)、学时有限,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作用认识不够,有的是学过就忘,认为本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帮助不大;另外,有的学生觉得内容太多理论性又太强,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还有的认为难度太大,学不懂。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出现很大的障碍。

二 分析问题的原因及改革建议

1.教学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学内容不适宜

目前在教学中对计算机导论的定位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将导论的学习等同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操作初步),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日常的Windows操作、打字及Office办公软件就够了,而对于计算机理论的学习因为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较多、学生缺乏兴趣就讲得很少甚至不讲。显然,这种定位降低了教学要求,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主旨相去甚远,当然也就完不成导论课的重要任务。另一种是将导论课设计成一门纯理论课,理论教学过于复杂,使刚入学的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教师所讲的众多计算机理论内容。这种情况下,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花很大的力气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做详细的讲解,但由于面对的是大学新生,这种教学效果往往不好。由于课时的限制,每堂课都组织得非常紧张,新的名词、概念、理论过多,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打击了学生日后学习的信心,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导致教学内容难把握

由于现在的院校基本都是面向全国招生的,这就导致入学的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其一,在入校前,存在家庭经济条件、对电脑接触时间长短等差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本身就很喜欢电脑,从而选择了该专业,因此这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很高;有部分学生对电脑没有多大了解也不是很感兴趣,只是由于家长的决定才被迫选择了该专业;有部分学生对电脑毫无兴趣,甚至讨厌电脑;还有部分学生是由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没有自己的想法,更无所谓兴趣。其二,由于地域城乡教学水平的差异,很多地区的高中甚至初中和小学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有的甚至还学习了一些软件编程的知识(C语言程序设计),而一些农村来的学生,基本上没碰过电脑,这给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依据

上海市每年都组织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简称计算机一级),旨在检测和评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考试时间一般固定在11月份,学生处于大二第一学期前半学期。考试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使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基础。而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安排很难覆盖到考试要求的所有内容,这就造成计算机专业学生一级考试的通过率还不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计算机导论课内容恰好能涵盖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时间上刚好在计算机一级考试之前。笔者就组织了课题组老师进行多次讨论,看能不能将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内容完全融合到计算机导论课中。这样既可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通过率来考核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样学生也可以通过是否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作为检验该课程的学习成果。

计算机导论课应该能够使学生学到相应的一些实用技术而不完全是枯燥的概念介绍。实用技能的学习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也是其最感兴趣的。但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是最基本的,在学习、生活中又是最需要的,使其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学习、工作带来方便。因此,本课程总体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将知识点的介绍融入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并结合上海市一级考试的考点要求,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4.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方案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的设计充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将实践教学明确放在重要的位置,更好地体现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通过拓宽知识面和强化理论性教育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体设计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按学习情景(学习项目)的教学顺序描述教学内容,按学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说明学习目的和要求,特别要突出能力要求。具体方案如上表所示。

三 结束语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好把握,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不高的现象,主要讨论了上海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在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和体系设计上的改革方案。整个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具体的知识点融合到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同时将计算机一级考试的通过率也纳入到计算机导论的课程考核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龙.计算机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计算机导论课程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这几年,计算机学科教育飞速发展,培养规模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全国有600多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每年毕业生超过六万人,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就业压力。计算机学科本身又是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这给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如何应对飞速发展的专业知识?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从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我们应突出“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作用。

2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并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此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主要专业课程的一个简洁压缩版,在整个计算机学科专业教育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新生刚开始接触计算机学科的时候,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有的学生以前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比如学过Office基本操作或者BASIC编程,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在大学计算机专业能学到什么,应该学到什么。而“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来到大学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相关的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第一印象,影响他们以后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科学导论”介绍了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相关学科基础、核心概念、典型方法、基本问题,这门课程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在今后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辅助作用,也能使学生了解一些计算机专业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由此可见“计算机科学导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引导性课程。

3当前“计算机科学导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对“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基本目标认识不足

目前,部分教师容易陷入到对“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所涉及专业知识的讲解中,从而导致一些刚进入大学、刚刚接触计算机学科以及缺乏计算机学科理论基础的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巨大困难,容易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2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不完善

当前,“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基本上还是仅有课堂学习,缺乏足够的实践动手操作,而且师生间的交流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没有多少帮助。

3.3人文教育的忽视

在计算机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计划中都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原理、操作等技术方面的内容作为主要目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计算机的设计原理、如何使用互联网或怎样进行更深入的编程、规则设计。不仅仅是学校,学生家长更关注的也是学生在学校是否学到了真正的技术,是否能够凭此获得一份好的工作,这种片面的追求直接导致了教学中人文精神关注度的弱化。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越来越多的网络黑客,数字化犯罪数量的与日俱增,信息垃圾的泛滥……

4 “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当前“计算机科学导论”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教育改革方案:

4.1认清“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基本目标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两个基本目标是认知和导学。

(1) 认知。“计算机科学导论”应该看成一种高级科普教育,而不应该像专业课程一般深入讲解。

对于刚上大学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中的关于其他专业课程方面的知识是难以理解接受的,如果深入讲解这些在导论中出现的知识,会使学生感觉一头雾水,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效果事倍功半。相反,如果对于这些专业方面的东西仅仅做一个概括的说明,使学生知道这是以后将要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计算机学科的详细介绍上,讲授相关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 导学。“计算机科学导论”是整个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一门引导性课程,所以此课程的教学应尽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更多的努力,让学生在兴趣中看到计算机学科的定义、学术范畴、学科概貌、专业方向以及学科前景,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方式去认知和学习学科专业知识。

4.2完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

尽管国家很早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中、小学巨大的应试压力使得这一政策难以得到彻底实施,大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应试压力,所以,从大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付诸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合乎市场需求的现代大学生。而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课程教学上。

以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为例,经过课程教研组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这几年的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首先,这门课程近几年突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增加了十多个学时的上机练习;另外,这门课程还增加了学生PPT自我展示部分的实践环节,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经验,应该继续保持并得到发扬。

4.3加大人文教育的关注

大学不应该仅仅能够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作为计算机学科的引导性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中应该着重关注人文精神的传播。

所以,在“计算机科学导论”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教学对主体“人”的关注。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科学知识纳入人文教育,使二者相互融合地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过程中要鲜明地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理解技术是人的能力的延伸,也包含了人类的道德、价值等精神内涵在其中,而不是完全冰冷的客观物体或技术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主动获取、处理、生成和免疫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警惕对物质、技术的依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交流,自觉地让自己融入社会,不能固步自封、封闭自守;在与计算机的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与周围人的联系、沟通,不能因为长期在孤独的环境下工作而产生人情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

5结束语

实践证明,“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授课关系到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关系到学生对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概貌的了解,关系到学生兴趣的培养。优质的教学方法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昭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在计算机教育中的作用[J]. 计算机教育,2008(8):52-53.

计算机导论课程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导论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入门课程,是对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综述。通过教学,学生可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结构有一个了解,明白自己的专业领域将要学习哪些内容,为深入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奠定基础。

1传统医学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近几年,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从教学内容上,?訩是专业核心课的大杂烩,将"数据结构"、组成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核心课程进行简单的罗列,使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把握。?訪直接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这2种都达不到计算机导论学习的目的。②在重视程度上,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注重照本宣科,无法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既能让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体系,又能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改革

2.1教师选择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综述,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学科,那么我们可以组织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讲授《计算机导论》课程,每一位老师讲授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内容,从而保证教学的高水平。各个教研室可以以本教研室的研究方向为题,为导论的某章涉及的学科开设小型的讲座或报告,从而使学生可以了解该学科的前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材选择 选用优秀的教材,甚至是国外的优秀教材,并使用双语教学,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提升,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

2.3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参考已有著作以及文献中关于"计算机导论"内容选取的基础上,"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2]:计算机发展简史、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这样的一种内容选取模式,囊括了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内容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能够较好地适应"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定位。

计算机发展简史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学习研究的的启示。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相关软件的使用扫除障碍。计算机组成知识、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内容,组成了计算机专业基本的框架,对这些知识的概括性学习,学生可以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个大概性的了解,为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兴趣。

2.4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性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好的理解理论讲授的内容[3]。"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的实验,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为以后的日常工作、论文写作打好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实验,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打开机箱观察计算机的各组成部件,对CPU、主板、显卡、风扇、数据线等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和维护能力。"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的实验,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状态、网络连接、环境配置、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参观我系自主开发的一些软件,了解他们的性能、开发的过程以及经验教训。"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的实验,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使用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计算机病毒的查杀等能力。实验课程的教学与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具体,复杂的知识变为简单,从而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学生初步掌握了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了解了操作系统、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了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从而加深对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2.5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但是在不丢弃的前提下,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每一章的内容可以分组进行报告或者讨论。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轮流对某一章的内容,通过搜集资料作概述性的报告,或者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并给予引导。

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建立"计算机导论"课程网站,通过这个平台,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在线的交流。"计算机导论"课程网站可包括理论教学区、实验指导区、自测习题、学习讨论区等。理论教学区应包括"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课件以及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程录像等指导性信息;实验指导区应包含每一章的实验指导、注意事项、实验内容;自测习题用于学生自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习讨论区用于当前上课学生之间的学习探讨、教师学生间的交流,也包括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

2.6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意见 特别是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所讲课程的哪一块比较感兴趣,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认识。

上述改革内容是我院在多年"计算机导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方面的改进,并已经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方,王兵,李继民,等."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149-152.

计算机导论课程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

1引言

大学期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之一《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基础的计算机技能,以便于以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方便实施和讲解,因而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课。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其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清楚自己的不足和所不理解的知识点,老师也能了解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这门课的掌握情况,进而方便老师进行教案设计,为下节课讲解提供依据[1]。计算机课程所重视的应该是创新,但现在各大高校计算机课程却都以理论知识验证为主,形成重验证轻创新的偏差学习,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且在程序设计上没有重大突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并没有被发掘。教学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计算机的课程设计正逐渐转向正常,学生的创新意识正不断被发掘和刺激。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积极主动参与能力为目标,进行计算机程序类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2]。

2当前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情况

2.1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庞大学生容易失去信心

例如Java技术中所包括的技术规范范围复杂且庞大,在实际运用中也受到众多条件限制,大学生必须付出更高的学习成本来进行技术规范的理论学习。然而若真正意义上进行程序设计,又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与实际贴合,力不从心,失去信心。

2.2严重缺乏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性较差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现阶段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依然是PPT展示,老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依旧是被牵引的一方,加之课程内容多,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性较差。

2.3计算机课程实践模式单调,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经验

现阶段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授课方式仍以理论课为主,上机实际操作课时较少,且上机课也只是进行理论知识验证,关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却很难实现。

2.4考核方式仍以试卷为主

这种考查方式只能确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和概念的理解认识,但对于实际操作却并不能完整体现,进而也无法实现创新意识体现的最终目的。

3改革教学方法,加大激励制度

老师的教学任务重点不是讲解,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案设计上,只有明确的教案设计,才能针对性进行训练,才能依据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具体应用确定教学重点。此外,老师必须建立互动课堂,只有与学生有足够的互动,才能更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知识讲解[3]。特别是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要依据学生潜力做合适的引导,从而刺激学生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调动学生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热情。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在毕业离校后,大都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程序项目开发,特别是在小组开发程序设计的途中,重视团队彼此的配合默契,通过互相探讨、阐述自身观点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方式来提升小组成员之间对于程序项目开发的动力。为积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可以适时增加一些类似讨论课题的交流活动方式来进行程序设计,并进一步提升运用[4]。对学生进行启发性问题挖掘,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时,提前让学生完成课本内容预习任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启发性引导。比如,计算机课程中所指的对象是什么意思;类和封装又指的是什么;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调查人群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认识,且要依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登记和处理,以小组团体的形式整体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为今后更深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4重视学生的实验预习和准备情况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进行教学实践时,由于学生缺乏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对计算机的不熟悉,容易出现慌张、不知所措的情况,进而导致计算机课程不能顺利进行。形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并未按老师要求进行课程预习和前期知识回顾,这些无法顺利完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深入的感知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导致各种状况发生。为解决此类问题,老师必须加强自身知识能力,除此之外就是要正确认识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际重点内容,老师还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安排,以吸引更多学生专心听讲,以完整的知识武装自己。计算机课程的专业较多,因而实验课内容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老师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并调整课程内容讲解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在上课时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中难懂的问题[5]。避免盲目从众,还可以依据学生自我兴趣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理论思维创新并验证实验结果。所以,老师要依据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方式来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独特方式,学生也可以积极主动的选择可以激发创新思维的各类课程活动方式,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项目设计,进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

5通过上机试验提升综合项目的设计能力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一门重视实践的课程,因而上机实践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为提升学生对于课程设计的整体感知和理解,老师有必要在第一次上课时就给学生进行整体理论框架知识简述。并依据课程实际进行详略得当的说明,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可以为该课程理论知识实践奠定基础。

6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6.1对于实践中常见问题的分析解决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中,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自己难以解决的代码错误问题以及操作错误问题。这些问题若没有老师帮助解决,学生很难进行下一步的程序设计。计算机实践课程通常都是大课,70人左右同时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若是只由老师单独进行辅导,实在难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也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对此,若采取“老师为主、学生互助”的方式则可以极大提升计算机课程实践效率[6]。老师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有耐心的解决,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在指导练习时可以让周围的学生一起参与起来。比如:针对实践课程代码编程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积极鼓励学生建立讨论组,通过沟通交流相互讨论的方式,发现实践问题所在,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效果。老师也要从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课中总结经验,以更完善的辅助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

6.2课堂知识向课外知识的纵向延伸

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老师就可以把课程知识进行纵向延伸。学生依据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运用在课外知识纵向延伸上。同时学生还可以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这样可以极大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也更有创新性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兴趣[7]。

7学生要善于进行自我总结并自我评价实验结果

老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评判标准,并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解进行基础评估,若学生自主的进行实践内容的准备、实践课题的总结和经验积累,则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想法合理的提高分数。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时,老师要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方式为自己负责,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可以与同学商量共同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的进行总结和知识归纳。

8考核方式优化改革

(Nuclearsystemoptimizationreform)现阶段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通常以笔试成绩为主,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要求记忆的东西过多,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内容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设计,这也就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试卷上并不能完整的展现。虽现在强调平时成绩,但其所占的小比例并不能改变期末成绩,期末成绩仍然是最终判断标准[8]。

8.1增强实践方面的考核优化改革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把实践课分为几部分进行考核,并依据各个阶段的平均成绩判定实践总成绩。实践部分的分数仅占总成绩的37%。这也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设计风格理念,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程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8.2期末考试方式优化改革

在日常考试中,通过程序设计的方式给每位学生分发不同的考试题目,学生要依据题目要求进行相关程序设计,从分析题目入手,结合代码规律,独立且完整的完成实践考试。期末成绩改用答辩的方式进行,重视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灵活转变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分析水平,从而增强学生运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结论

总而言之,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一门重视实践的课程。尤其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老师只做一个引导人,并通过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和规律的方式科学合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所以,老师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中要持续围绕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教学上的优化改革,从而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的教学质量。

作者:刘琴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汪平,蔡劲松.基于能力导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相关性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6(06):72-75.

[2]张雪松.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2):194-195.

[3]耿姝,逯柳,王树芬.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09):50-53.

[4]钟文峰,晏志英,胡荣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通信,2016(09):277-279.

[5]袁凤玲.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03):52-53.

[6]杨日璟,焉德军,辛慧杰.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03):27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