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中信用体系构建与完善

民商法中信用体系构建与完善

【摘要】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其经济发展形态处在不断变动的状态环境,内在资源配置和市场配置均进行着紧密的变动活动。同时,国家在外部所给出的战略规划也正处在不断交锋的地位中,但也正是在这些紧密变动的经济活动下,民商法中信用体系的弊端逐渐展现。本文特选择对其信用体系的构建路径进行研究,望文中涉及到的完善类路径,可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切实可用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与完善

0.引言

从当前的发展形式来看,我国民商法的落实明显在信用体系层面产生了一定阻碍。在信用层面上产生的沟通阻碍会令法律无法实时其社会作用和监管作用,降低民众与法律之间的互动评率。故针对此,为了摆脱在民商法信用范围内产生的信用问题,政府人员与社会人员便应该及时开始对应协作,旨在通过明确矛盾主体并加以作用的形式,先对民商法的概念范围和主要特征进行明确,后再使用信用维护和重构手段。在这种手段下产生的信用体系,能够综合官方和民间两方面的力量,故本文所选定的以民商法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构建这一研究方向,明显具有提升民商法信用的实际研究价值。

1.当前民商法中信用体系状态分析

1.1民商法信用体系应有的状态简述

法律体系通常都会规定详细的信用权益具体内容,以《民法通则》为例,该通则中便已经明确标识过,即所有的民事活动都应该在遵守社会规则和信用原则的前提下开展。这种条款实际上就是建立信用体系的最优表现。而在《合同法》的范围内,也出现过与信用相关的条文。例如表明当事人若要行使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就必须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遵守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而行使。这几种例子属于比较典型的信用要求内容,但从其文字内容中我们也可看出,这种条文明显存在并不细致等问题,故也正因这一特征,才令当前民商法信用体系出现了以下状态。

1.2信息性调整关联缺乏

在现代信用范围中,能够起到特殊作用的特征当属于现代信用的“财产性”特性。这一特征实际上就表明了市场与信用将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市场就必须依靠着法律效力,通过法律的监控和调整来完成对市场平衡的维护。但就目前而言,笔者查阅多则民商法条文都并未发现能够明确行使调整作用的法律条文,与信用体系的信息相关联的调整手段更是微乎其微。

1.3民商法中与信用相关的体系未健全

民商法虽然包含许多对商业交流的监管条例,但从当前市场所需的信用体系来看,现今国家所用的民商法显然并未健全。其内容中几乎对于信用体系并无针对性,市场主体根本无法依靠民商法获得相对稳定的信用保护机制。而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即为法律建设未有效执行,故针对市场对民商法的宏观需求,望国家以及相关负责人能够尽快认识到市场主体需求的重要性,适时完善民商法中有关信用的法律体系。

2.民商法信用体系的现存问题

2.1以信用原则为核心

各个企业以及民商人员作为社会中的多方面组成部分,一旦他们并未在定义或原则的限制下而活动,就会令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处于无监管状态中。并且当前多数企业在使用信用体系时,常常会聘用社会上相对“专业”的信用人才进行监控和给出意见,而在官方无明确定义的状态下,这些所谓的专家也仅能提出一些“当事人需遵守原则”、“企业需做到不欺骗”等流于表面的定义。的确,信用体系可以作为引导从商者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原则,但在其并未与细致的法律完成互动调节作用的前提下,民商法信用体系便很难在法律和道德约束的双重管制下确认自身的调节地位。因此定义与原则未明确这一现象应尽快进行改良。

2.2信用原则法律序位较低

以商业交易的重要性来看,信用体系本应在主要地位,作为最核心的衡量机制和管束机制而存在。但当前民事立法的价值追求却明显未将信用原则作为主位。笔者对司法领域中的现有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信用原则已经成为第三行为准则,且这种现象不仅仅在债权法中出现,以物品监管为主的物权法中也出现了信用原则地位下滑等现象。在其他法律中,甚至还出现了信用原则降至底位等现象。这种现有地位明显与信用原则应有的地位不相符,故该现象必然会引发更多在民商法应用中产生的负面行为,故应尽快被改良。

2.3细致原则并未被仔细标定

十分明显的,信用原则的效用方向明显属于维护商业市场平衡,因此信用原则及其相对的法律条款必须要做到无限细致,如此才能令各个民间从商者或企业在遇到信用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查找到具有法律效应的信用维护手段,进而保障自身的应有权益。但实质上,能够与信用原则密切对应的法律条文甚少,情事变更原则和预期对应的合同法条文便属于比较显然的一种对冲现象。情事变更原则已经在信用体系以及信用原则中被承认,但合同法中却并未直接规定这一原则,甚至查找“情事变更”这一关键词后,仅能呈现出简单的词语相关内容,并无对应原则被写入。这种现象的发生虽然不属于过于严重的事件,基本仅与国家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时间线具有对应关联,但国家若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并无对应”这一现象进行改良。

2.4民商法中信用体系主、客体均存在问题

2.4.1以个人为核心

商品经济虽然在过去的中国已经成型并被应用,但实质上中国将其与法律和社会赏罚制度相关联的时间却并不长。尤其在当前现代化的社会体系中,商品交流和交易形态都产生了极大的转变,因此商品交流进程中便产生了更多的个人问题,这些细碎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法律一一关联规定,因此便需要国内各个成员重视个人消费信用体系。但就目前而言,能够做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观察的人并不多见。

2.4.2以政府为核心

政府是整个信用体系结构中的第一权利人,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政府永远具有切实的管理权威性和管理价值,因此政府本应起到信用维护等作用。但事实上我国政府却未能完善实现在限定日期内,对本应实现维护的社会信用行为进行监管。

3.民商法中信用体系的构建完善路径

3.1以信用权为核心

首先要明确的是,信用权的建立必须要限制在一定条件下,以民商法作为思考点可知,其必须建立在绝对完善和具体的法律制度下。且其必须与人格权存在一定关联,具体可以属于人格权的关联权利,但也可以作为人格权的下属分支,笔者更加倾向于将其作为分支。分支地位情况下,法律可以更加深刻的明确信用权的建立内涵,即其以维系市场平衡和维系人权制度作为成立目标。自然人必须要具有信用权,并且他们所拥有的信用权一定会受国家法律和社会赏罚制度的保护,这样才能突出信用权的权利价值,令整个社会都能够在尊重自身信用权和尊重他人信用权的前提下被落实。

3.2以加强手段为核心

3.2.1加强执行力度

针对已经完成细致建设的民商法信用制度维护体系,所有的政府以及官方信用机构、民间信用机构都必须要做到将其落实。且落实的行为尺度需要以国家法律和对应法律为准,务必要做到依法实行、违法必究。

3.2.2加强信用建设

国家在通过民商法来管制市场经济变动结构和变动趋势时,应该将信用体系作为衡量点和最核心评价手段。重点则应该在信用主体层面来实现高度建设,要着重观察市场主体的道德资本,用道德和社会赏罚机制实现全面控制,令信用体系逐步被社会各界和社会成员所认知和承认。如此才能加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实际价值,才能令企业和各个民间成员能够更加信任彼此,加速国家市场的上升速率。

3.3以政府为核心

在以政府为核心完善民商法信用体系的进程中,“操作者”可以将重点放置在建立行政法律系统的层面上。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民众信任,这样一来在市场发生大事或企业与民众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时,民众可以更加依赖政府的调控作用。这对于政府开展其他层面的调节工作也具有切实的推动作用。故针对此,政府应先从完善内部伊始,先要求政府内部成员建立维护信用体系的意识,如严格规定自身的行为以及语言方式,以法律为行为标准、以信用为行为限制。直至能够从根本层面上建立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信用、商业信用的完善意识。其次,政府的监管落实手段也需要完全以法律所规定的条款为主,要令民众信任政府,信任政府“依法办事”的行为原则。如此一来,市场便能够在政府建立完善信用制度的层面上,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本文以民商法作为研究核心,对其信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行了深入分析。民商法是维系我国商品市场稳定性的第一法律,其必须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用以维护市场平衡,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内部以及以内外部联通形式为主的商贸活动可以在更具价值的情境下展开。在建立信用体系的进程中,政府需要起到绝对的引导作用,需要为各个企业以及社会成员做出完善的行为表率,如此才能令民众放心、令企业安心,推动国内整个商品经济体系和商贸活动朝着正面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钟君.关于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6(07):132-134.

[2]赵晶.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2(30):270-271.

[3]刘斌.独立担保的商事法理构造———兼论民法典视野下的独立担保制度建构[J].环球法律评论,2016,38(02):98-115.

作者:刘蓓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