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浅析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浅析

【摘要】人类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在此背景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处于风险之中。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也时刻倍受风险的侵袭。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总结我国高校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现状,总结出了高校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高校师生的危机意识较为薄弱、高校安全保障队伍专业性不强、高校危机管理主体单一、应急决策不科学和应急预案过于滞后等问题。并且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强高校师生的危机管理意识、加强高校安全保障队伍的专业性、建立主体多元的危机管理机制、加强临时决策的科学性和避免预案的“鸡肋效应”等。以期为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借鉴,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校;风险社会;危机;危机管理

自从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就开始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度。根据国家数据网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在1999年为159万,2009年为639万,而到了2018年为790万。这意味着越来越多且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可以进入高校。这就导致我国高校内外部环境变得日益错综复杂,高校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特别是高校的安全管理。加之近年来我国高校频发安全事故,更加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研究高校的危机管理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师生的安全起着极大的影响。

一、风险社会的含义简析

“风险社会”这个概念是著名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提出的,它是工业化、现代性和全球化发展的产物。针对“风险社会”这个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定义有所不同。以劳(C.Lau)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者认为:“风险社会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出现了其他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吉登斯认为:“所谓的风险社会是指由于新技术和全球化所产生的与早期工业社会所不同的社会特征,它是现代性的一种后果。”虽然对风险社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我们总体可知作为工业化、现代性和全球化的产物,现代风险不仅有着全球化的趋势,还有着不可感知的特征。正如贝克所说:“今天,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而文明的风险一般是不被感知的,并且只出现在物理和化学的方程式中。”

二、风险社会背景下高校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校师生的危机意识较为薄弱

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于高校的老师来说,科研水平与自己的前途直接挂钩,特别是对一些工作在二、三本学校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学校大部分的精力和投入都体现在对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上,相比之下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则缺乏一定的重视。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就是另外一个家,而家无疑是安全的、无需防范的,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下,势必会产生松懈的心理,进而导致安全意识的缺失。

2、高校安全保障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的安保力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一些民办高校中这一现象更是明显。在人员分布上:高校的安保力量主要是由保安和各个宿舍的宿管人员组成。在保安方面,传统的观念认为,所谓的保安就是身体强壮,满身肌肉人员,因此很多安保人员都是非专业出身;而在宿管安保方面更是不用说了,大多数是由老龄人或者退休人员组成。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原有的安保人员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高校的安保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强劲的体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条件的缺失,也是造成我国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3、高校危机管理主体单一

目前各高校的危机管理主体主要是以各级领导为主,安保力量为辅。当危机发生后,以高校的力量很难对危机进行及时、全面、有效的处理,包括在危机恢复阶段,高校在各方面都呈现出“无能为力”的状态。因此,仅仅依靠高校单一力量来实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恐怕很难做到。

4、应急决策不科学和应急预案过于滞后

(1)逐级上报,错过危机管理的最佳时机。由于危机具有高度的时间紧迫性,因此当危机发生后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不然可能会引起其他“连带效应”,造成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危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一些决策者在危机发生后怕因为决策失误而承担责任,并没有立即做出应急应对。而是采取逐级上报的措施,这样一来不仅会“贻误战机”,反而还会为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时间。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2)应急预案过于滞后。尽管很多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危机应急预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急预案与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由于管理者在预案制定时缺乏弹性以及应急预案本身并不能完全预测到突发事件的所有情形,有时会导致应急预案无效的情况。这时应急预案就可能会成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因此,应急预案更新不及时、预案内容缺乏弹性都是造成我国高校危机管理陷入困境的原因。

三、风险社会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1、加强高校师生的危机管理意识

正如乌尔里希•贝克所说:“在风险社会中,对恐惧和风险的处理成为必要的文化资格,而对这种它所要求的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育制度的核心任务”。作为学校危机管理的主体,各级领导者首先要起到带头作用,积极学习相关安全知识。其次对教师人员进行危机管理方面的培训;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只有实行这种自上而下的措施,才能真正地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师生的危机应对能力。

2、加强高校安全保障队伍的专业性

高校安保人员是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针对安保人员专业素养低下的现状,笔者认为首要的办法是从根源上改变,即首先从人员招聘开始。在安保人员招聘这一方面,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把关”,要针对不同的岗位、职责进行层次化的人员招聘。同时提高安保人员的准入要求,确保在专业素养这块过关。其次是人员培训这块,高校可聘请知名人士对招入的安保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再次,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对那些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扬,树立榜样;针对工作中失误的安保人员要给与相应处罚。只有实行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才能在确保安保人员的专业性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安保人员的责任意识。

3、建立主体多元的危机管理机制

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涉及的范畴比较广、管理难度较大,若仅仅依靠高校来开展工作,以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现状,恐怕并不能够全面地应对危机。因此,需要建立多元主体的危机管理机制,即以政府、社会组织、学校进行协同管理的三者联动机制。在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明确各方的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实现以政府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指导、社会组织为辅、学校积极参与的“铁三角”关系。这样一来就能促使各方都能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避免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三方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

4、加强临时决策的科学性和避免预案的“鸡肋效应”

(1)加强临时决策的科学性。科学的决策是将危机风险降到最低的前提,由于危机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即使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也不能确保危机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基于此,在设置危机管理机制时,应该创立智囊团团队,为危机临时决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2)避免预案的“鸡肋效应”。为了避免实施预案时陷入“鸡肋效应”,在制定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制定不同的备选方案。在针对某一可能发生的危机而制定预案时,要尽可能多地制定“子预案”,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危机进行全面的预备。②预案要具有灵活性。在严格实行应急预案的当中,如果发现预案的某一程序或阶段并不能完全适用当前的危机状况时,管理者应该果断跳过该程序或者该阶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③预案要不断修改、调整。当危机来临时,管理者应该根据在预案实施过程中,危机发生的程度和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红.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高校应急危机管理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2]郭浩,李兰英.风险社会的刑法调适——以危险犯的扩张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2(04)

[3]王宏宇.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3

[4]梁润.多校区高校安保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5]周健.风险社会视域下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社会风险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08)

作者:杨海飞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