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对策研究

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

甘肃祁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大,范围广,社区居民多,居民对资源的依赖性极强,使得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之间的冲突也十分明显。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和谐发展,是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对祁连山保护区的社区调查,提出了当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在社区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保护区管理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促进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

自然保护区和周遍社区是相依相符,不可分离的,而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却始终困扰着保护区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甘肃祁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社区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促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具体管理对策,为大型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提供参考。

1自然保护区概况

甘肃祁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祁连山北麓,东邻永登县,西接肃北县,南靠青海省,北临河西走廊,地理位置为东经97°25′~103°46′,北纬36°43′~39°36′。地跨张掖、金昌、武威3市的肃南、民乐、甘州、山丹、永昌、凉州、古浪、天祝8县(区),东西长600km,南北宽50~120km,总面积265.3万hm2,是全国大型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有西北特有的树种-青海云杉,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是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区内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据调查野生脊椎动物共有28目63科286种[1],分布有雪豹、马麝、藏野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甘肃马鹿、蓝马鸡、猞猁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9种;保护区还是我国雉鸡类集中分布地区之一,据调查有11种。特有昆虫分布有20种,其中祁连山高山绢蝶为世界珍稀种。此外,保护区内分布有焉支山4A级旅游景区、马蹄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天祝三峡部级森林公园、“七一”冰川等优美的生态景观和悠久的人文景观,为开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

2社区概况

据调查统计[2],保护区实际管辖范围内现有37个乡(镇)、236村、34162户、14.4万多居民,主要有藏族、裕固族、回族、土族、汉族等17个民族,其中,农业人口13.2万人、占91.4%,非农业人口1.2万人、占8.6%。其中藏族和裕固族为居住人数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区内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社区经济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主,人均收入不均衡,其中保护区西段肃南县人均纯收入6772.4元/人,保护区东段天祝县人均纯收入2010元/人,人口主要居住于林区边缘地带,属农牧交错带,附近居民兼营农牧业生产,对保护区生态影响较大。

3存在的问题

3.1人口压力大,社区经济落后

保护区周遍分布有人口14.4万人,社区人口密度为0.05人/km2,在全国部级自然保护区中属于人口密度比较大的保护区[3]。据调查保护区内古浪县人口密度最大,肃南县最小,其中古浪县境内保护区面积18410km2,社区人口18575人,人口密度1.0人/km2;肃南县境内保护区面积1895650km2,社区人口26496人,人口密度0.01人/km2。由于社区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加之保护区处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民收入主要靠农牧业,社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人们传统的“靠山吃山”的观念依然存在,给保护区自然资源造成巨大压力。

3.2林牧、林农矛盾突出

一是由于保护区成立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土地权属不清,大多地方存在林牧“一地两证(林权证、草原证)”现象,造成林地和草地互相重叠,导致林业和牧业部门互相争夺土地权,既不利于生态保护,也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二是林区内由于人口逐渐增长,毁林毁草开荒增多,给资源管护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林牧、林农矛盾造成双方争夺资源,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造成了严重破坏[4]。

3.3管理体制不顺,有法难依

保护区下辖22个自然保护站在行政区划上分别隶属武威、张掖、金昌三市八县(区),受地方和管理局双重领导。这种特殊的管理体制,给保护区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社区管理,双方没有建立社区共管共建机构,在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机构间存在许多矛盾,地方政府倾向于资源开发,发展地方经济,保护区管理部门倾向于生态保护,当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出现矛盾和冲突时,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难以做到严格独立执法,保护区管理部门缺乏权威性。

4对策措施

4.1加强社区宣传,提高居民思想意识

祁连山林区居民大多都居住在林缘附近,信息闭塞,思想落后,生态保护意识差,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所以,只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思想意识,让居民认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引导居民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参与到自然资源保护中,达到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减轻生态压力

通过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限制,耕地减少、砍伐、采集等活动受限,使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得到损失。而这种损失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赔偿以及补偿。应尽快实施《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试验示范方案》,并完善相应的补偿法律制度,构建合理的补偿机制,使社区居民的损失得到补偿,从而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4.3发展社区产业,提高居民收入

要利用祁连山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种苗、养殖等社区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减少居民对自然资源的摄取量,缓解人口众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

4.4加强法制建设,增强依法管理能力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甘肃祁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教育社区群众自觉遵守,特别是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必须受到自然保护区有关规定的约束,不得从事与自然保护区相悖的生产经营活动,防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也是搞好社区参与的重要保证。

4.5建立社区共管机构,促进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社区涉及8个县(区),37个乡(镇),面广人多,社区管理基本靠地方政府,没有固定的社区共管委员会或管理机构,保护区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建立共建共管组织,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力,围绕自然保护、资源利用、生产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作,要把保护区的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中,做到保护区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

作者:王小芳 车宗彩 崔冬龙 单位:甘肃祁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杨全生,刘建泉,汪有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甘肃祁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0.

[3]苗鸿,欧阳志云.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管理:问题与对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D].2000,37.

[4]车克钧,杨全生.等.祁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与持续发展[J].甘肃林业科技,2000(9):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