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有利条件与挑战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有利条件

1.先进的教育理念工学结合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学做合一、知行并进。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因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育者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理念更加先进,比如,我们提出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基于工作工程导向和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与课程设计等等,探索和尝试记忆力教育模式向创造力教育模式的转变。

2.多样的教育载体传统教育模式下,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趋于学理性、知识化、政治化,缺乏现实感和感召力。然而,工学结合模式下,由于校企时空的转换,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和网络载体等教育载体承载的内容更新颖、更真实、更丰富,与学生职业发展、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3.生动的教育形式工学结合模式下,真实的情境、鲜活的案例给学生带来了生动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尤其是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和实训,一方面为学生提高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学生增加专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增强职场体验和生活体验,提升职业素质和思想素质提供了实践平台。

4.多元的教育主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担当起了教育学生的重任。然而,学校领导和老师由于长期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往往从学校教育的角度,以教育者的身份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教育和管理经验,而企业的领导、管理层和师傅则更多的从企业管理和员工培训的角度,往往以管理人员的身份来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管理。因而,在两种教育方式下的对比下,会给学生更丰富的感知和体验。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挑战

1.学生的活动空间扩大,管理和教育难度加大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和企业、社会的接触更加频繁,如何动态跟踪学生的思想变化,敏锐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及时反馈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有效地解除其工作、思想、生活中的困惑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相对于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而言,学生对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也会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状态,尽快适应时空转换,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

2.学校、企业和社会作为不同的教育主体,教育思想、方式方法会差别明显,对学生的适应性是个巨大考验工学结合背景下,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的知识积淀、能力锻炼和素质提升集思广益、献计献策,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学校和企业作为不同的教育主体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方式方法会有所差异。一方面是企业和社会对学生以往学习、思想和生活情况的了解比较少,另一方面相对于学校而言,企业和社会对学生肯定是和其他职业人和社会人一样,高标准、严要求,不会因为学生的身份而降低对他们的要求。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能否实现角色转换,适应新环境是个巨大考验。

3.在企业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变数很大,随时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有具体的策划方案,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和意想不到的问题。因而,一方面指导教师要使学生在知识、思想和心理上做好充足准备,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做好各方面的功课,以及和其它教师的协调配合工作,从而更好地胜任社会实践指导工作。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从学校的领导层来看

问题表现为:社会实践前轰轰烈烈,实践中松松散散,实践后草草收场。一是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完全是为了装饰门面、敷衍了事。二是学校的功利色彩比较浓厚,开展社会实践完全是为了学校、团队和学生评奖服务。三是学校缺少组织和实施社会实践的工作体系以及对社会实践的质量监督、考核评价和效果反馈机制。四是学校平时忽视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往往在暑假前“大批量”的社会实践项目匆匆上阵。五是有些学校把团委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区别对待,往往顾此失彼,没有通盘考虑。

(二)从学校的教师来看

问题表现为:有些教师非常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学生团队太多,参与指导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些教师功利心理比较重,为了评定职称或应付领导等需要,在社会实践团队中挂“空名”,没有尽到指导教师的责任;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在学生社会实践上能有所作为,但苦于缺少学校物质、精神和制度上的支持;有些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些教师为了实践而实践,缺乏理论指导;有些教师缺少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反思。

(三)从学校的学生来看

问题表现为:大部分学生有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素质和能力的诉求,但有畏难、惰性和功利等心理;有些学生对学校和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项目没兴趣,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游离于社会实践团队之外,插科打诨,对实践的目的、意义、步骤和工作安排不明确,团队合作意识不强;有些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不及时和老师沟通,很多疑惑没有消除;有些学生为了应付学校和老师的检查,杜撰调研报告或制造虚假总结材料。

(四)从企业和社会来看

问题表现为:企业和社会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够,认为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无法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校企社合作的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养成教育;企业和社会包括大学生实践基地,比较被动地配合学校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双方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和目标。

(五)从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部门来看

问题表现为: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不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激励企业、社会支持和参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不给力;组织高校开展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交流和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等等。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解决对策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在增强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促进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坚持、教育部等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党政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共同围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展开交流和研讨,从明确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分工,进行整体规划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2.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以及地方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践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评比表彰制度、经费开支执行办法、团队管理办法、基地管理办法、校级重点团队遴选办法、宣传报道奖励细则等制度。

3.拓宽培养大学生广泛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和培养品格的渠道,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改革发展,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特长,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贯穿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大众化。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考评机制

1.为了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倡导社会实践单位、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实践团队以及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考评,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合作育人的良好局面。

2.“建立必要的和规范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有机结合,使实践活动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有内容可考,确保实现预期的学生社会实活动目标,保障社会实践质量”。在社会实践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制定全面、系统的德育考评标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相关教育和指导。

3.除了参照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新闻报道、实践日志和实践单位鉴定等文字、图片资料之外,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考核,包括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吃苦耐劳精神、服务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另外,还需及时做好社会实践结果的总结、反馈和表彰工作。

(三)积极搭建和有效利用校企、校社、校政密切合作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1.结合高职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建立教育体验基地、社会服务基地、勤工助学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等类型不同、功能各异、优势互补的社会实践基地,协调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2.在建设实践基地时,要坚持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每年或定期对学校在实践基地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帮助。同时,加强与实践基地单位领导及负责人的定期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基地建设和使用情况,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3.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拓展大学生实践的社会资源,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促进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规范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

(四)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渗透,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1.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常态化,必须和日常的教学活动、团学活动和管理活动紧密相连,从而使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真正内化与心、外化于行。

2.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安排不是断断续续、杂乱无章、可有可无的,要按阶段、有步骤、分层次地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系统安排和整体设计。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学校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无论是班主任、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要团结一心,竭尽全力地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服务。

(五)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和服务体系

1.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指导能力,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相关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训。

2.社会实践之前,及时做好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和维权知识、方法和技巧的培训。

3.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咨询和服务中心。

4.在学校现有的经费、人员和制度支持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支持。

作者:刘兵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