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系统研究

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系统研究

提要:人才是解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科技创业人才在扩大科技开发合作、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科技与社会融合发展方面有独特优势和资源,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提出现有文献研究的贡献及在区域方面研究的不足,为接下来的研究明确方向。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生态系统

一、引言

人才是解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科技创业人才在扩大科技开发合作、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科技与社会融合发展方面有独特优势和资源,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科技创业人才的引进、成长、生根和结果,既离不开自身的艰苦努力,同时更需要有人才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予以支持。比如美国移民小组曾通过法案,撤销外国科技人员在美工作限制;英国向信息技术人才放宽“劳动许可证”制度。在考察北京工作时也强调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目前全国各地高度重视科技创业人才,也出台了相关措施。2015年3月由科技部人才中心联合北京市科委、天津市科委及河北省科技厅在北京共同举办2015中国科技创业人才投融资集训营活动,致力于培养国家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2015年上海市人才工作推进会公布要将上海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此将深入开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规划工作。南京市出台了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等。中国人才集聚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能力、规模和素质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围绕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打造科技创业人才高地,是以北京为中心,强化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和京津冀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需求,更是京津冀打造新增长级对人才建设的需求。但是,目前人才结构、素质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不相适应,吸引人才的环境欠佳,科技创业人才的匮乏及人才浪费现象的严重,势必会影响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为此要制定适合京津冀地区发展的人才战略,提高科技创业人才的储备和质量,发挥科技创业人才的优势,便有了科技创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必要性,对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建设及优化的研究便应运而生。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的研究首先从人才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开始,然后侧重人才生态系统的界定、构建及评价。相关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结果。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高技能人才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评价。

(一)科技创业人才。最初学者们关注了高技能人才。国外的学者主要从不同方面论述了高技能人才移民对移入国和移出国的影响及相应的政策,或者从企业层面分析高技能人才对其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适应和改善。我国的学者研究了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治理经验为我国的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杨伟国等(2006)从德国技能人才的现状入手,主要是利用OECD的数据分析德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值的差距,分析了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一方面企业的用人需求发生变化,对普通技能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IT人才有更多需求,尤其是后两者的需求更大;另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生育人口减少、教育体制改革落后等到指定的技能劳动力的短缺。德国政府从鼓励生育、职业培训、引进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其中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政策收效最大,不管是培训位置还是开办职业培训的企业数量都有大幅增加,不足的是培训课程仍脱离现实,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转型需要。李援越(2010)从宏观的角度以生态学视角分析了我国高技能人才存在的失衡现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高技能人才的组成结构失衡、高技能人才教育体系结构失衡、高技能人才区域性分布失衡,进而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生态失衡的相应对策。

(二)人才生态系统。国外的相关研究是从英国的生态学家Elton(1927)提出的生态位、数量金字塔等生态学经典概念和植物学家Tansley(1935)提出的“生态系统”概念展开的。Tansley认为不仅包括生物,还包括环境的复合体、生物和环境无法分开,一起形成了一个共生的单位,就是生态系统。May(1976)发展了部分生态学的基础性理论,这些理论为生态学后期的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接下来,生态学理论及其研究从自然领域扩展到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随着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对商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系统、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及人才生态系统、高技能人才生态系统、专业人才生态系统的研究。1、人才生态系统的界定。层生态学的代表Attfield(1992)认为,生态问题仅仅是社会进程中某个因素或者某些因素所导致的,如人口、技术、经济等。该理论仅是针对污染的治理和资源耗竭的应对,将人与环境截然分开。与该观点不同的是,Naess(1973,1995)提出深层生态理论,他倡导用整体、联系的视角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强调人类这种具有“生态智慧”的群体,会努力在生物圈中寻求实现共生最大化和多样化的“小生境”。颜爱民(2007,2011)出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概念,并对该系统的内在结构、基本功能和演变规律等类生态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戴勇和范明(2008)从知识链的角度,提出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是基于知识型员工与环境互动关系而生成的稳定结构。王昌国、沈邦仪(2013)认为人才生态系统是人才系统与环境生态系统交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复合系统,是受自然、社会与自身思维影响和控制的生态系统,是人才生态论研究的主要对象。2、关于人才生态系统的构建。国内学者经历了从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到人才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前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了人才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人力资源规律、钻石模型、学科交叉等,一些学者从人才本位的职能转化、人才生命系统和人才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人才群落等人才生态因子等方面研究了人才生态系统,后期的学者主要从高校、医院的视角研究了不同机构、行业的人才生态系统。3、关于人才生态系统的评价。李锡元(2006)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勒温的心理力场理论构建了人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层。周方涛(2012、2013)研究了区域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区域内2010年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评价。黄梅(2008、2009)借鉴了管理熵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熵流分析的角度,以熵变关系作为检验和判断人才生态区发展方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影响人才生态区熵流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人才生态区发展模型,以此来监测人才生态区运行状况。

(三)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通过研读前期的文献,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文献并不是很多,有一些文献集中在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界定、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评价、科技创业人才培养及政策制定、科技创业人才的地位和作用等。但是也有学者如周方涛(2012)在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参照自然生态系统框架,确定了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基本逻辑框架,将创业生态环境分为创业支撑环境、经济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服务环境四个子环境,科技创业人才居于该环境之中。作者还深入分析了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特征,包括主动协同特征、多重交互特征、规模效应递增特征即科技创业人才的创业活动具有正的外部效应、产业扩大效应、环境容量提升效应,结合我国目前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取得的成就,包括科技人才公共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基本成型,人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才创新创业氛围基本确立等,提出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科技创业人才自身综合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创业生态环境有机协调程度与科技创业的内在规律要求相比还不适应、科技创业人才受制于创业生态环境的程度比较高,从物质、生活、机制、身份等多方面看,科技创业人才还没有得到相对自由。

三、研究述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国外对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在实践研究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研究的重点是从组织出发,分析影响人力资源生态系统运行的可能因素,指导组织不断适应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实现成长、发展。而真正与社会属性相结合的人才生态系统研究还不太多。国内的研究虽较国外晚,但是对人才生态学的研究却开展的比较深入,这可能与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有关。从人才生态学的主要概念和作用,到人才生态位、人才生态链、人才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评价及优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在逐渐增多,但是过多停留在概念借鉴方面,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企业人才生态系统研究较多,区域人才生态系统研究偏少;另外对某种特质人才生态系统如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研究更少。所以未来的研究可能会趋于研究某个区域,正如本文前面所论述的,比如上海、北京,或者京津冀地区人才生态系统的研究。另外,目前的分析比较多的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科技创业人才的特征和属性,如周方涛(2012),更多的文献分析的是高技能人才,少数研究区域人才生态系统的文献关注点主要是人才培养、人才环境、人才评价等,接下来区域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构建、动力机制、评价及优化的系统研究可能是一个方向。

作者:杜辉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