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劳动视野下高职教师管理

情绪劳动视野下高职教师管理

摘要:教育不仅是技术性和认知性的活动,也是教师的一项情绪劳动。教师的情绪劳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师生关系的建构、校园环境的创建有重要意义。当前教师管理缺乏对教师情绪劳动的关注。在教师管理中应当注重人文关怀,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情绪劳动,在进行薪酬设计时考虑情绪劳动的质量。同时建立教师情绪管理与疏导机制,让教师情绪劳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关键词:情绪劳动;教师管理;人文关怀

教师的社会期望是教书育人,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道德素养。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具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人格影响力之外,教师的情感与精神状态也对教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教师本身的职业特征与需要而言,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情感的付出者。只有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并传达给学生,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师在参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参与着情绪劳动。已有的研究表明,情绪劳动(emotionallabor)是教师专业实践的一个普遍特征。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实施改革,教师都要为管理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表达付出大量努力[1]。教师管理关系着教师的自我发展,也是学校教师队伍的成长与教学质量的保证。当前在教师管理中应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与需要。然而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往往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忽略了教师在个人的教学活动中所付出的各种劳动,尤其是更为隐蔽的情绪劳动。因为,教育不仅是技术性和认知性的活动,也是教师的一项情感劳动[2]。在教师管理中,管理者需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以及所付出的情绪劳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其职业获得感、幸福感。

1教师的情绪劳动及其地位

情绪劳动(emotionallabor)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霍赫希尔德(A.Hochschild)提出,专指对情感及相关行为的调控,用于描述在人际互动中,为有效表达情感而进行的计划和努力。情绪劳动是个人为促进有效的人际沟通,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中对自身情绪、情感的管理,它要求个体表达情感或者压抑情感,从而为创造一个符合他人预期的感情情绪与身体状态。情绪劳动的特点是:要面对面或声音对声音地与他人接触,需要工作人员去制造他人的情绪状态,允许雇主通过训练与监督的方式对员工的情绪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3]。当情绪劳动与教师的职业属性相联系时,能够发现教师的教育实践包含着大量的情绪劳动。教师情绪劳动有着丰富的内涵,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教师情绪劳动的内涵

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情绪劳动是指教师在教学环境中,因工作需求而调节自我情绪所付出的心力[4]。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情绪劳动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管理以表达出适合教育教学活动的情绪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情绪劳动是教师运用情绪进行的自我表演。即使情绪劳动是奖励性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仍然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情绪[1]。由此可知,教师情绪劳动首先代表着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是教师为满足教学需要与社会期望所开展的自我情绪的调控。这种调控既包括主动的情绪调控(自身与职业角色相融合,自愿与自觉融入教学环境之中,发挥教学的最大价值),也包括被动的情绪调控(教师为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或荣誉的努力)。据此,笔者认为,教师情绪劳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为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或为达成一定的教学效果而对自身情感、情绪所进行的主动控制或被动控制。按照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社会与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日常交往与生活就如戏剧表演一般,为满足不同的交往需要,人不得不戴上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说,教师的情绪劳动也是教师“戴上面具”所付出的努力与劳动。

1.2教师情绪劳动的意义

情绪劳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内部状态(情绪体验)、内部过程(情绪调节)和外部行为展示及规则(情绪表达)。根据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的一致性程度,情绪劳动可以分为:表层动作,即保持内心的情绪体验不变,只改变外在的情绪表现;深层动作,即通过改变内心情绪体验以使之与表现要求一致。就教师而言,教师的情绪劳动处于表层动作或深层动作对于教育教学有着不同的意义。教师对于情绪本身的管理与控制的程度分别对教育教学带来不同的影响。情绪劳动对于教学与管理都具有积极意义,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应有的精神状态。然而情绪劳动也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给教学之外的其他活动带来消极影响。总之,教师情绪劳动性质具体取决于教师在特定教育情境中针对特定教育对象体验和表达的情绪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有利的则属于积极、合意的情感,反之则属于消极、失意的情感。

1.2.1情绪劳动的积极意义

合乎情境的情绪劳动对于教育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长期浸润于教育实践活动中,面对着参差不齐的教育对象,同时还不得不处理教学活动中不可预见的意外事件,再加之教师本身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具有多样性,既有来自家庭的生活压力,也有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更有来自学校的工作压力。在面对各类教育事件的时候,教师与学生需要有效互动,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在复杂的环境中付出情绪劳动,使自己的情绪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当教师以深层动作的情绪工作时,即内心情绪体验与表现要求一致的时候,教师的情绪劳动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积极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教师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学生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习的压力与困难。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情绪劳动为教师自身创造了有利于教学的条件,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到教育事业中。从教学的效果而言,情绪劳动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能够从容面对教学任务,以适度的方式表达特定的内容,真正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交融,在把握“度”的状态之下,发挥出教师与学生各自最佳的认知水平与精神面貌,而此时的教育状态和教育效果无疑是最佳的。

1.2.2情绪劳动的消极意义

当教师处于浅层动作的情绪劳动时,教师的情绪劳动不仅带来积极意义,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教师的情绪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具体的情境中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师的应激行为。从表面来看,教师的情绪是符合教学或教育活动的预期的,但教师的深层次的情绪却是并非如此。教师情绪劳动并不是简单地压抑情感。过度地压抑自身情感会危害身心健康,最终导致情感情绪失控。教师进行不适当的情绪劳动,缺乏自我的真情流露或缺乏必要的情感疏导,极易导致教师在同事交往、师生交往或在教职工大会中情绪失控乃至崩溃的现象发生。对于教师的情绪劳动,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宣泄出口与疏导,通过有效地指导使得教师实现情绪劳动与自我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

2影响教师情绪劳动的主要因素

从已有研究来看,教师情绪劳动的前因变量概括起来分为两类:组织变量和个体变量。组织变量包括学校管理制度、班集体的整体情况、教师群体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教师个体变量,包括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智力、职业认可度等方面的影响。

2.1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教育教学得以正常运转的核心力量,作为强有力的制度力量,无形地塑造着校园的环境与氛围,时刻影响着教师的情绪,对教师情绪劳动带来较大的影响。校园环境与氛围是教师情绪的“心理调节器”,良好的、科学的、民主的管理制度深入人心,有助于教师情绪劳动的开展;而不合理的学校管理有碍于教师情绪劳动的发挥,从而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育效果。在学校管理制度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教师管理制度,如教师薪资的安排、教师的职称管理、教师评价体系等等,均对教师产生直接的影响,不仅影响着教师能否专注于教学,更影响着教师个人所焕发出的精神状态。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师管理制度必然导致教师情绪劳动难以发挥,也不利于整个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2.2班集体的整体情况

班集体的整体情况是影响教师情绪劳动的一大因素。教师职业的一大特性是既要面对个性化的个体,也要面对具有整体性的集体。从主观而言,教师对自己的付出都有着一定的目的与期待,当不断的智力劳动与情绪劳动仍然难以获得自身所期待的效果,或者班集体出现与教师相对抗的行为时,教师情绪劳动的价值则被淹没。若班集体的整体表现符合教师的预期,那么教师在自身的劳动中获得了成就感与荣誉感,继而会良性地表现为可持续性的惯性动作,甚至深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及时调整情绪以表现出最佳的情绪状态。总之,班级整体的情况与教师情绪息息相关,当班级的情况与教师心理预期相平衡时,教师的情绪劳动才可能发展成为可持续性的自觉的劳动。

2.3教师的个人因素

教师情绪劳动的发出者是教师,教师个人因素是影响情绪劳动的主导因素。从教师个体素质而言,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教学经验、教育理念、情绪智力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到情绪劳动的质量。从教师生涯规划来看,具有明确职业目标,将教育当做自己一生事业的教师,能在教学中不断成长,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关注学生的需要与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合理发挥情绪劳动,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师个人经验方面,具有多年教龄的教师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学生,能更加敏锐地感受到学生情感的变化,在适当的时机表现出合理的情绪。除此之外,教育理念的好坏也同样影响着情绪劳动的质量,若以教师既定的进度为主,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则教师个人的情绪劳动难以真正到位,也无法符合教育教学的目标;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师生互动与生成,则能够促使教师发挥情绪劳动的最佳状态,真正符合教育情境与需要。由以上分析可知,教师情绪劳动关系着教育质量的好坏,教学的整体氛围。而在当前教师管理的背景下,忽视了对教师情绪劳动价值的探讨,也缺乏对教师情绪劳动进行相应的指导。因而在教师管理中,需要以情绪劳动理论为依据,开展更加有效的教师管理。

3以优质管理提升教师情绪劳动的积极意义

3.1注重人文关怀,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

学校管理者需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以民主的形式开展校园管理。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执行者,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执行力的高低。所以学校管理者不能忽略教师应有的决策地位。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的任何制度与决策都有可能对教师的利益(不管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教师管理中,应当施以人文关怀,关注到教师的合理需要,尤其是其情感的需要,主要包括教师的决策地位、对教师的评价以及教师的闲暇时间的安排等。科学的教师管理应当是把教师看做“工作人”与“生命人”的统一,既要严格要求工作,也要关注教师的生活与情感,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真正有荣誉感、成就感。当教师自身的情感需要得到了满足,教师才能够真正以饱满的情感情绪面对学生与教学。

3.2关注情绪劳动,薪酬设计要考虑情绪劳动的质量

情绪劳动作为一项教师劳动付出,对于教学质量、教学活动的展开、良好师生关系建构有积极的作用,应当对此给予相应的报酬。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才能促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获得感,从而以更加良好的状态面对未来的工作。在薪酬的设计中,应当考虑到各个教师在情绪劳动方面的质量,以情绪劳动质量的高低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项目,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付出,从而提高教师在情绪劳动方面的积极性,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教学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

3.3建立教师情绪管理与疏导机制

建立教师情绪疏导机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教师情绪劳动质量的培训,从技能角度提高教师个人因素的控制力;二是加强对教师情绪的疏导,建立心理宣泄场地或沟通条件,从外部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情绪劳动的培训方面,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有情境模拟法和角色扮演法,这些方法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对提高情绪劳动技能方面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这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让教师学会在适当的时机表现出最佳的情绪状态。然而,技能的学习最终只能是表层的技能的“表演”,要达到深层的自然流露,则需要从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优秀教育经验的借鉴以及实践的自我反思等角度进行提升。当教师将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的情绪劳动才能够真正有质量、有感染力。在教师情绪疏导方面,应主要从建立情绪疏导的场地或沟通环境方面进行。例如建立教师运动场所或者心理抒发场所,也可以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来消除教师心中的不满情绪,通过专业心理疏导来抒解教师心中的压抑情绪,等等。

参考文献:

[1]尹弘飚.教师情绪劳动:一个象征互动论的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8):27-33.

[2]赵鑫,熊川武.教师情感劳动的教育意蕴和优化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5):17-21.

[3]张一楠.情绪劳动研究对教师管理的启示[J].河南教育(中旬),2010(2):10-11.

[4]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的探索性工作[D].重庆:西南大学,2007.

作者:陈卓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