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在现今旅游行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是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对旅游类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的核心所在。近年来,我国不断地有高等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因此,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要在培养过程中创新自身的特色。本文综合桂林市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将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不同类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型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了核心课程的设置与结构体系,分析了创新课程体系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当前,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全域旅游”“品质旅游”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旅游管理类人才如何适应当前的旅游新环境,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旅游类行业和人才转变提升的过程中,拥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即在人才的培养上,既保持了高等专科学校的行业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又具备本科教育中的理论与创新的培养。因此,高校要积极应对当前旅游行业的变化需求,遵循行业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创新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类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调研

(一)调研对象

基于地域条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影响,笔者选择桂林市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当地的旅游院校、师范院校和理工院校,在高校类型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以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设计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选择题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和代表性,更好地反映出5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二)问卷调查的具体数据

在前期调研阶段,共投放调查问卷600份,共有36名教师参与调查,占总数的6%;共有564名学生参与调查,占总数的94%。其中收回问卷数为6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数为583份,有效率约为97.17%。

二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特征

(一)课程体系“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依托优势学科,打造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只有借助优势学科,丰富的学科资源,才能建立特色的课程体系,帮助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但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不是仅依靠高校的一流学科或特色专业就可以,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在繁复课程体系中打造专业特点,有利于创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实际调查的3所高校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缺乏亮点,所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偏向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主,事实上,这类课程体系所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在具体的行业工作中无法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无法体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独特性。经调查结果显示,仅19%的受访者认为所在高校的课程体系突出了重点和特色,高达5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课程定位模糊,表现出“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的特点。

(二)课程体系设置无法满足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质

旅游管理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注重实践技巧、技术。而专业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后,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但是,在调查的高校中,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课题体系设置,以理论教学课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质。经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访者认为所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传统,高达87%的受访者认为所学的专业实践课占比过低。因此,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过于落后。

(三)课程体系结构一味迎合社会需求

为了使学生更好就业,更好地适应社会,高校的课程体系内容开始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但实际上,这种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综合性能力的培养。针对用人单位需求培养学生,虽然让学生掌握了企业的技能,快速适应市场,但由于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综合性的技能,不利于在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容易让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景感到迷茫和无助。经调查结果显示,36%的受访者对为了就业感到迷茫,有30%的受访者有较明确的工作计划和安排,仅有21%的受访者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由此可知,一味迎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创新和综合素质。

三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措施

(一)设置灵活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创新改革是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改革的重点,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规范要求,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模块,其中,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突出了专业性和灵活性的融合,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中突出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和旅游消费者行为四门核心课程,同时各具体专业核心课程由“4+X”构成,比如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由“4+3”(4+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由“4+3”(4+酒店管理概论、酒店运营管理、酒店客户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由“4+3”(4+会展概论、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由“4+3”(4+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论)等构成。同时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类核心课程也可以由“4+4”“4+5”“4+6”的模式构建,总体要求科学把握“4+X”的构成核心课程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在旅游管理类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方面,更要突出新时展需求与专业发展、学科发展的要求灵活开设具有本院校自己特色和拓展延伸专业知识相关的课程体系,在这个模块中更应体现出专业方向的选修特点,所以方向模块确定纪要科学论证把握,又要灵活根据需求进行协调把控。

(二)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有效落实

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开发,是必须基于现实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根据专业特点、特色、特性,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紧密关系,加强与行业对接,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听取行业精英、行业专家商讨,共同开发适合专业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特性以及创新创意的一些应用型、实验研究型、技能实践型、思维拓展型、交叉融合性等创新类专业拓展课程,满足学生不同选修方向及自身总体提升的人才培养需求。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更加与当地旅游企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密切联系和互通交流,让行业专家、精英能进入高校与学生、教师的对话与沟通交流,同时也能让高校专业教师、学生能更深入地与旅游行业的接触和实践,不断拓展和提升自身的社会阅历与专业行业感悟,提升学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水平。

(三)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很大程度上与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密切相关,专业专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程度。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任教师队伍存在梯级队伍,层次结构,学科专业交叉性差异化明显,“旅游管理+”及“+旅游管理”的学科接入特征突显,“行业+旅游管理”及“旅游管理+行业”的特性存在融合衔接,教师本身来源渠道、来源专业、来源学科、来源阅历、来源学历背景的复杂性,使得教师本身的专业理解和专业素养不同。同时,在教师本身的自身提升、学历提升、行业知识提升、职称晋升、职业资格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学习、旅游新业态发展等各方面的表现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所以,对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和改进,需要对专业专任教师进行专业素养提升培训、分层分级提升、分层分级效考核办法,整体提升旅游管理类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课程改革创新开发的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永利.“专升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4):104-107.

[2]张欣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8):222-223.

[3]朱强,梁福兴,刘芙蓉.广西高校特色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3):198+200.

[4]丁玉娟.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对比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64-65.

[5]王丽霞.智慧旅游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优化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8):168-170+221.

[6]杨芳.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研究[J].高教学刊,2019(10):148-150.

[7]生延超,刘晴,廖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科研团队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24):106-108.

作者:韦家瑜 韦少凡 单位:桂林旅游学院 西江旅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