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比较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以行动或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先进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模拟演练法、现场展示表演法、案例分析研究法、情景角色扮演法,其教学过程组织是根据典型学习任务灵活变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以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教师把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融入教学活动设计,与学生共同组建工作“任务”并自始至终带领学生完成“任务”的全部过程,教师通过“任务”与学生积极互动,并通过“过程监控”进行知识传递,主导学生进行“任务”分析,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全部过程来看,书本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升华到感性认知,又通过不断实践操作形成理性认识,并最终回归到实践活动当中去。

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经管类专业的技术核心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策略方法,使其具有客户寻找、客户获取、客户维持、客户升级的管理技能,并将之运用于本专业的学习及岗位实践,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和适应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虽然职业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有一些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对于《客户关系管理》这门课程来说,存在以下两个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

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讲授《客户关系管理》这门专业课程时,仍然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一些教师能够在讲解理论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案例分析,但其案例大多缺乏典型性与实效性。这样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缺乏实践性

一方面,就客户关系管理这一工作本身的性质来说,需要工作人员有比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正是因为这样,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设想学生可以工学交替,一旦面对实际情况,由于受相关资源的束缚,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另一方面,针对《客户关系管理》这一课程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没能为学生提供让他们深入到企业中亲身体验相关岗位技能的机会,致使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三、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就是教师组织的教学过程应该和实际工作过程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强调能力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行动导向教学的模式是以行动为导向,以任务进行驱动,开始时以完成某一项相关任务为突破口,学习实践者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相关工作角色的模仿,在工作模仿的过程中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不断地总结,从而达到在实践中获取知识、锻炼和提升技能的目的。行动导向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行动的主体,这是行动导向教学重点强调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进行自主的学习,也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能够更准确地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更加开放

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中,以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团队的形式替代学生孤立学习的状态而对其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为了使学生学习取得更好地效果,教师应为学生设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教师应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然后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最后,学生通过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一同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针对教学中的一些设计性项目,教师可以对其答案不做具体的规定和标准,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是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全面培养。通过实际的相关行动,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各项能力,例如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四、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应用策略

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在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进行课程实施:

1.课程“任务”设计

本课程以客户服务与管理能力为培养核心,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基础,根据岗位工作流程将课程内容序化,并结合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中,将客户关系管理工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筛选出来,建立学习性工作任务,并将此“任务”作为课程的内容,再针对每一个独立“任务”进行再“前沿研究”、“练习与思考”、“案例分析”、“自测试题”的过程制定。

2.课程“任务”组织

本课程以专业工作岗位具体的工作逻辑作为其编排结构的依据,从而使学生习得的认知心理顺序能够和工作实践顺序相适应。组建项目小组3-4人,并推行“任务组长负责制”的特有管理模式,由教师提出若干个“任务”设想,然后与各个小组沟通并讨论,最终确立该“任务”实施过程及目标,再由小组制定工作计划,设计工作过程及方法,并得到教师认可,小组全体成员还要共同商议并制定“组规”。要求小组遵守课堂纪律,共同参与并完成“任务”,积极开展课外拓展活动。

3.课程“任务”演练

根据工作任务特点,把课堂布置成为“任务”的工作情境,模拟企业“工作报告会、项目论证会、项目评估会、产品介绍会”开展实训活动。学生从设定的情境入手,自行选择客户关系管理活动相关的角色。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要根据“任务”的具体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现场的模仿与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组织参与的团队应不少于两个,一个团队扮演顾客,另一个团队扮演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而班级剩余的同学作为观察者。

4.课程“任务”考核

以往的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下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考核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不对学生进行期末考试,而采取过程性考核模式。“任务”考核。由于采用“任务”方法进行教学,“任务”组内所有学员贡献不同,因此,在考核“任务”结果时,特别要注意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性。第一,任务小组内“任务”要责任到人,并且分工明确;第二,在互相交流经验和汇报问题时必须加强环节和过程性提问,要求任务组所有成员必须熟悉该“项目”的情况。理论知识考核。在课程改革中,由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后,考核成绩主要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定,这就淡化了对以往理论知识的考核,所以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抛弃”。因此,在“任务”考核完成过程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兼顾理论知识的理解,将每个“任务”考核结束后加入每个“任务”所涉及理论知识的考核,这样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

五、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传统教学背景下的行动导向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存在本质区别,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时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本位性质上。以项目(任务)教学为例,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时依然停留在给学生的预期设计的项目或任务上,学生们只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规范按时按期完成就可以了。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没有完全起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作用,忽略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过程性的能力培养。

2.行动导向教学普遍适用性的误区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不同专业课需要构架不同方式的教学模式分类体,才能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定位。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客户层建设方面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创新的方法、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一种从“工作实践”之中去“认识、实践、总结、分析、再认识”的教学方法,它是针对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而采取的教学创新模式,并不适用于理论性、知识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要从“一切适用教学导向法”的误区中跳出来。

3.考核评价体系制约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

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部分学校仍然以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体系,即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并非关注教学能力成效的培养,这无疑给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推进设置了阻碍。所以,有必要及时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考核评价体系融入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之中,这样才能将行动教学导向法进行全面应用和推广。

4.高职院校教师素质难以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至今没有经过专业化、标准化的教师资质学习,教育教学的综合理论及实践能力没有达到要求,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质并不是经过系统的专业考核,只是一种常规的认定。二是一些专业核心课教师并不具备“双师素质”,职能结构单一,达不到应有的水平,难以通过现代职业教育技术的方法进行课程讲授。三是面对学校的教学任务及行政事务,很多专业教师不能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在教学中不能体现课程应具备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缺乏岗位知识的前沿性。针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应在以下三方面制订改善措施:一是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路径来提高教师素质,规范教师执教的专业技能,培养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创新能力。二是根据岗位标准中,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要具备从事一定时间的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院校不仅要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还要求教师定期回到院校继续参加教学工作,并且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经常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三是院校制定相应的师资培训方案或制度时,要根据教师的年龄、职称、专业等特点对现有师资进行分层化、分批次培养,同时,要引进一些有绝对经验来自于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进行课程教学。

作者:李君 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