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分析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分析

摘要:得益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已经逐渐普及应用在了众多行业和领域当中。在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手段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管理效率并减少因人为操作疏漏而引起的误差。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拓展教学渠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转型正处于关键阶段,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有待改善的方面。本文结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改进空间进行深入分析。从优化顶层结构,加强信息整合和规范信息化管理体系等方面给出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思考和建议。希望以此促进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路径;模式创新

近年来,信息化教学手段已在高校教学环节中普及应用。这类高校的教学模式不仅提供了师生之间沟通交互的便捷通道,也有利于授课形式的创新升级。诸如网络慕课、翻转课堂、AutoCAD课程等新型教学模式都为高校课程改革增添了活力。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并在保证教学管理效率的基础之上,积极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将院校自身赋予特色的科学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融合,重新配置相关的数字教学资源。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可控制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教学管理资源的利用和优秀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持。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转型应落实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并顺应时展趋势,持续推进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

一、协同创新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

(一)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方向

在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和实践目标,高校教师应结合自身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及对于信息化教学管理内容的反馈和预期,总结和归纳出关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和改进方向。在推行信息化改革之前,校方应积极倾听教师的心声和建议。结合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需求,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的主体方向及相应管理细则的转变路径,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以管理为重的原则,挖掘信息化管理体系相关的涉及教学元素与资源整合配置的内容。并在前期的管理逻辑拟定环节中有针对性地逐一细化分解。[1]对于管理难点,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方面的应用优势。通过易于统筹规划和安排实施的切入点和引导角度提升实际的教学管理效果。考虑到信息化管理方式的适用性和匹配度都与教学管理质量及教学环节的开展有着直接关联,在设定管理考核内容及指标时需要主动听取管理对象的意见。只有与教学需求挂钩的管理形式才能让教师等管理对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从而建立良性循环,逐步提升高校教学活动的整体效率和水平。

(二)通过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营造优质管理环境

保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实施效果除了管理模式本身及辅助信息手段的设定之外,还取决于校内教学管理的开展环境和实施氛围。良好的管理环境和校内教学秩序的塑造主要由教师群体负责引导,由于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改进路线设定偏差或忽视了教学环节对于管理模式的实际需求就容易导致最后的信息化手段应用效果不佳,管理实施条件不够充分。另外,教学模式很容易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固化。缺乏创新意识也容易让管理措施丧失其根本能动性。为此,教学管理者应注重将教学基础内容和课程编排等进行进一步融合,并通过组合创新的方式提升教学管理环境的秩序和发展动力。最后,针对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可通过校内的教学质量评比,学生评教反馈统计等路径收集具有可行性的改进优化对策,并在此基础上从信息化教学管理环境营造的方面采取有效举措。此外,高校可有针对性地组织院系、专业或课题组的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管理相关的讨论会和研讨会。通过良好的科研学术及人才培养氛围的创造,强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的实践效果。

(三)调节和优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的顶层框架结构

回归教学管理本身的出发点,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应重点推行以研究为本的教学培养逻辑。所有的教学环节及教学管理模式都应紧密配合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核心培养理论,从而通过一系列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组合使用和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实现管理层面的统筹。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中,除了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持以外,应重点对系统软件功能、管理流程和常用模板等进行完善,确保教学管理相关的各模块软件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匹配性和稳定性。高效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应具备信息交互、数据传输、文件存储等基本功能,然而由于早期的设计方式限制,因系统顶层框架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管理效果差、功能缺失等情况均会影响教学管理的整体质量。[2]为此,在新一阶段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顶层设计的合理性,根据高校教学管理的功能需求和常规操作流程重新优化顶层软件结构,并保证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这样即便后续需要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新增功能,只需要直接添加相应的功能模块并进行数据同步即可实现其功能,不必重新更改系统组成结构。此外,这种信息化教学管理软件平台也保证了日常教学、授课等事务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精简了不必要的繁琐流程和低效率的人工操作。

二、关于教学管理信息化实践的思考

(一)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

在高校内部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改革除了需要全员的共同参与之外,还必须遵循规范标准的制度来执行。高效协同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创立必须要在具体措施落地前完成,在一系列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中,应在充分了解教学管理目的及核心管理目标的基础上,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协同培养的模式针对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建立起标准且规范的体系,以此确保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地稳步推进。这一过程中要先行明确学校的实际教学管理要求和预期实施路径,再结合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本身的情况切实做好管理模式信息化转型等基础性工作。[3]此外,还要注重对于教学管理过程信息化效果的监管与考察,保证校内教师能够主动参与,积极完成教学管理改革任务。可以在实行信息化管理模式后的固定时间段对实际取得的管理效果和师生反馈情况开展调研活动,使信息化改革的效用能够落到实处,进而对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工作的水平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

在固定的教学管理体系之外,为了使日常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更加有序和规范,还需要结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资源的重组。并配合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开展要求和条件进一步完善校内的管理规章制度,由此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质量及管理模式创新的实际效果。通过完善规章制度等手段能够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目标通过可行性路径得以实现。另外,在信息化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可以采取民主化的方式。通过多维管理手段保证信息化改革工作具有丰富、多样化的落实应用效果。[4]例如,设置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对教师在信息化改革方面的付出及成效进行年终述职、绩效考核、校内巡查等形式多样的考核。此外,在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规章制度中还可设立关于教学效果的奖惩机制和教学成果的验收标准流程,用于对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的应用效果及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反馈。此举也可提升教学管理者对于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改革工作的响应积极程度,并在日常管理环节中更加关注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与课堂反馈,共同强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与创新的效果。[5]

(三)借助信息化管理模式促进学科融合

高等教育模式下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要多学科间的协同融合机制来辅助实现。而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及信息化转型的实际应用效果,可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打造数字化共享管理学习空间。借助数字化的管理思想,在一个共享平台之上不仅可以完成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率。[6-7]例如,针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进行推广和尝试。通过现有一系列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的重新组合应用,将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本身进行匹配对应,从而建立起具有独特优势的融合式教学管理模式。不但教师可借助这类新型的教学理念,在传统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灵活机动地引入新内容,尝试新模式,还可以给教学管理工作者带来诸多便利。最重要的是在达成教学管理目标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让教学效果同步得以提高。最终在高校教学环节中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式教学管理环境,帮助各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知识网络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通。以信息化共享模式、融合学习等新型模式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搭建起了交互式管理平台。[8]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对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改革与探索的实践路径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及核心影响因素。主动立足于信息化管理体系,并始终伴随着教学管理思想和实践方式的创新。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构建起人才培养的信息化平台。在后续的教学管理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更加关注管理水平的增效和提高方式。通过规章制度和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健全,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得以稳步落实和推进,进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孔雪 单位:沈阳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