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现状

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现状

摘要: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对M社区流动妇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聚焦学业发展,缺乏对孩子身、心、灵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健康意识;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非科学化———“说教式教育与棍棒教育的结合”;三是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匮乏,家庭教育能力欠缺;四是缺乏对家庭教育体系的清晰认知,教育内容单一,反感性健康教育。由此基于社会工作视阈对其进行了干预,干预策略涉及小组工作实践、个案工作服务以及社区宣传服务。

关键词:社会工作;流动妇女;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流入人口的家庭规模有所扩大。2015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规模为2.61人,与2013年相比,流入人口家庭规模增加了0.11人,超过一半的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智力发展、道德品质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家庭内对于子女的一切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精神或身体上的教育。后者指子女入学前教育,即学前教育,子女入学前由家庭负责,以区别入学后的学校教育。本文采取的家庭教育概念乃广义概念。然伴随举家搬迁式家庭流动背景下,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诸多危机,尽管流动妇女十分关注家庭教育,然缺乏正确家庭教育方式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家庭中亲子关系不平等。因此加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对提升流动妇女家庭教育意识,促进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搭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自助互助网络意义深远。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M社区是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的一个行政村,毗邻昆明火车站,是一个典型的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M社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3900余人,流动人口约8.6万,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接近1∶22。本研究结合问卷与访谈法,针对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状况向昆明M社区进行了调查访问。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8份,有效问卷204份;访谈流动妇女以及儿童共15人。调查旨在探寻目前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为后续社会工作干预提供策略。

三、流动妇女家庭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聚焦学业发展,缺乏对孩子身、心、灵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健康意识

在对昆明市M社区流动妇女的访谈中,流动妇女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有出息”,其理解无外乎两种,一是赚大钱,买房买车;二是上大学。这与流动妇女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环境紧密相连,她们迫切地希望摆脱贫困,寄厚望于孩子。但此期望使得流动妇女将家庭教育的重点让位于学校教育,关注学业成绩。流动妇女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内容是“搞好学习”。另外,很多流动妇女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注仅停留在让他不饿肚子,保障基本安全,至于孩子的调皮捣蛋、沉迷网络等显得束手无策。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非科学化———“说教式教育与棍棒教育的结合”

访谈中,当问及她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时,普遍反映的是属于说教式为主,言教多于身教。问及“孩子不听话时,您通常怎么做?”50.98%的流动姐妹选择“打他”,35.29%的人选择“骂他”,64.71%的人会选择“好好跟他讲道理”,还有11.76%的人选择生气不理他。而打骂孩子的原因,主要是不听家长的话(占66.67%)、做错了事情(占52.94%)、因为学习成绩(占27.45%),极少部分是因自己心情不好。若和孩子讲理依旧不听,33.3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很生气,骂他”,45.10%的人选择“打他”,31.37%的人选择“尝试换其他方式讲解”,3.92%的人选择“请老师给他讲”,15.67%的选择“其他”。问及“若孩子有不良行为,如说假话,拿别人东西,您会怎样?”43.14%的人选择“会生气骂他”,64.71%的人选择“批评他,要他改正错误”,2.00%的人“感到意外,但是不会责怪他”,13.73%的人选择“其他”。问及“孩子和你顶嘴、吵架,怎么办?”,45.10%的人选择“好好跟他沟通,和他讲道理”,52.94%的人会“生气,打骂他”,3.93%的人选择“不搭理他,不管他”,11.76%的人选择“其他”。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妇女采用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说教式教育”与“棍棒教育”的结合,教育方式存在不合理性、不科学性。

(三)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匮乏,家庭教育能力欠缺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妇女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模糊不清,认为是“操持家务”“算账”“让他们注意安全”“要他们好好学习”……参与调查的流动妇女80.39%的人表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困难。问及这些困难主要是什么,流动妇女中13.73%认为“与孩子关系紧张,难以开展家庭教育”,66.67%选择“自身家庭教育知识技能不足,存在一定的限制,无法更好的给予孩子家庭教育”,29.41%选择“环境太复杂,外界不良影响太大,教育起来比较吃力”,17.65%选择“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庭教育”。此外在访谈中,流动妇女普遍反映自己在监督和督促孩子完成学业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原因是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不足以应付现在日益更新复杂的学校教育。故谈及“自己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时,31.37%的流动妇女认为很有必要,54.90%的妇女觉得“有必要”,她们提到与孩子的沟通困难,管不住孩子,孩子来城里不听话了,学坏了,担心孩子受伤害但是不知道如何预防……另外还有9.80%的妇女认为“没有必要”,3.93%的妇女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我们询问她们这样认为的原因,她们觉得自己年纪也老大不小了,性格什么的都已经定型,学习这些家庭教育知识对她们来说有难度,难以改变。

(四)缺乏对家庭教育体系的清晰认知,教育内容单一,反感性健康教育

访谈中,发现许多流动妇女理解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十分单一。当问及您觉得家庭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是懵的,她们说“就是该教的教,不该教的就不教”,我们追问,那什么是该教的?她们就说“做作业啊,懂礼貌啊,注意安全啊,这些”,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辅导孩子作业”或者“长大了会赚钱”,所以她们对整个家庭教育的体系缺乏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她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而对自己孩子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却置若罔闻,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少受到危害,但是对孩子的保护教育却很有限,仅仅停留在身体层面的基本的日常的保护,如交通安全,而对于孩子的心理层面的关注却很少,她们甚至对“性健康教育”表示很反感,说拿到台面上来讲这些,很难接受。

四、社会工作干预

基于对M社区的调查研究结果,鉴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尝试以流动妇女为实践主体,以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生命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开展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流动妇女家庭教育服务,以丰富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内涵,增强流动妇女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学习生命教育的相关技巧,增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最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整个干预策略包括如下部分:

(一)以小组工作,协助流动妇女构建自助互助网络

整个小组工作的主题围绕“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进行。根据生命的三个维度,自然生命维度、精神生命维度和社会生命维度进行设计,采用参与式培训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小组工作等方法对流动妇女进行了7次培训活动(内容如下表所示),为避免采用说教式、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培训,培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如角色扮演、场景表演、知识竞赛、辩论赛、场景模拟等,同时我们利用影视声像等资料进行辅助,整个培训活动力求风趣、易懂、易学、实用。整个小组工作,旨在通过流动妇女的参与,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搭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自助与互助的社会网络平台,促进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与资本的提升,满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多元需求,协助流动人口适应环境。

(二)以个案跟踪服务,满足流动妇女个别化需求

组织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对同时参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妇女进行个案跟踪服务,即进入流动妇女家庭,全面了解其生活现状,尤其对其子女教育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和调查,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难处与问题,通过个别会谈和辅导等方式,协助流动妇女开展家庭教育之生命教育服务,并定期开展见面会,了解流动妇女的收获和困惑,鼓励流动妇女通过相互的经验分享和借鉴,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以社区宣传服务,实现对流动妇女的赋权

首先,项目组结合前期的家庭教育培训以及对流动妇女的跟踪服务,收集和总结流动妇女家庭教育之生命教育的技巧和策略,以展板的形式在流动妇女人口聚集地区以及社区宣传栏进行呈现。其次,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进驻流动人口家庭,访谈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经验,并对前期的生命教育培训的成效进行跟踪,收集其有效的家庭教育经验与故事,进行整理,形成相关的流动妇女家庭教育宣传手册。最后,项目组结合完成的流动妇女家庭教育宣传手册,吸纳M社区内流动妇女志愿者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以扩大服务对象受益面,实现对服务对象的赋权。

参考文献:

[1]谭玉伦.谈发展家庭教育的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4:63-64.

[2]王鸿俊.家庭教育[M].重庆:正中书局,1940:23.

[3]刘芳,高万红,杨月明,莫佳妮.社会工作促进流动妇女健康与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昆明市Y社区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0):33-36.

[4]刘南.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实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刘芳.生命教育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实践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3(01):77-80.

作者:刘芳 单位:云南省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