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保兑仓风险管理研究

供应链金融保兑仓风险管理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中小企业由于资信不足,一直存在着贷款难的问题。据银监会的测算,大型企业通常能顺利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贷款覆盖率高达100%;而面临资金压力又身处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仅为20%。根据山东省有关部门统计,该省中小企业的数量将近70万户,小企业在70万户中所占比例为99%,这些小企业创造了山东省GDP的60%,但它们的贷款余额只占山东省企业贷款总数的23%。创造较高的GDP却获得较低的融资额,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小企业确实面临融资难的现实困境。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出现,为众多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带来希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供应链金融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该融资模式的出现,打破了商业银行对单一贷款企业的信用评估传统方式,将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规模、商业信用、物流监管、信息传递进行综合考虑,尤其关注与具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建立商业关系的核心企业的资信水平。供应链金融为国内外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开拓了新的竞争市场,成为众多银行主要的竞争领域之一。任何创新不仅面临新机遇,同时面临新挑战,如何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获取利益的同时能降低供应链中潜在的风险是商业银行制定相关政策的关键。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为银行拓展收入来源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始料未及的风险,主要包括: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合谋获取银行贷款的风险、监管方没有尽到监管义务的渎职风险、物流企业在货物运输过程面临的货物灭失的风险、宏观政策、法规的变化对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协议、合约涉及的具体条款与参数的设置带来的风险、参与者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违约现象带来的风险等。这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参与者的收入与未来的合作意愿。因此,建立一个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商业银行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提出以后,学术界对该创新业务风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分析。Smith(1987)对商业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行研究,指出:商业信用能促使中间商在贴现支付与全额支付之间做出抉择,这一抉择反映了销售商对购买商违约风险的担忧。因此如果销售企业对购买者是否违约风险的了解只是来源于市场,销售企业将会提前对该风险产生警惕意识。在无法挽救的投资中,关于购买者违约风险的信息对于出售方而言是有价值的。朱怀意等(2006)将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具体分为需求不确定性、供给不确定性、制造不确定性三种。郑霞忠等(2012)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将风险归纳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体包括商业银行、融资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企业;外部风险则包括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研究认为:风险主要来自银行、核心企业、法律三方面,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资信等级、法律盲点是风险控制点。二是供应链金融风险度量分析。胡海青等(2011)研究了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其中使用了支持向量机方法,指出:通过考察整条供应链运转情况能有效评估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融资企业违约概率,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减少银行损失,保证供应链业务的顺利进行。何娟、刘苗苗等(2012)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获取数据并实证分析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建立了存货质押业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三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分析。Bardia(2004)对包含如下假设的合同进行研究:汇率不确定、供应商变换选择、订单数量具有弹性、利益共享、供应商反应选择,并分析影响供应商和生产商灵活签订合同的因素,同时,将生产商的供应视为一种风险资产的组合,运用组合理论分析如何降低风险。章玲(2014)对中小企业的优势以及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认为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才能提高商业银行对企业放贷的概率,从而提高解决企业资金缺口的概率。现有的文献给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框架,但很少文献从其具体运作模式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本文从保兑仓运作模式,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与关键合约参数的控制分析。

三、供应链金融保兑仓模式的风险管理分析

在保兑仓融资业务实际开展过程中,为了保障企业之间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对企业合作的协议、合同进行规范是必要的。参与企业必须签订有关合同,例如《:商品购销协议》、《保兑仓业务三方合作协议》、《保兑仓业务四方合作协议》、《发货通知书》、《退款通知书》等。保兑仓融资模式属于预付款融资,该模式参与各方包括:供应商、融资企业、商业银行、仓储监管方。它是原材料仓单质押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先领票后取货。票是指商业银行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货通常是指原材料。作为融资企业的中小企业先获得银行贷款采购原材料,再将原材料交由物流企业做质押,作为卖方的上游企业有时也承担货物评估、监管作用。

(一)供应链金融保兑仓模式的风险识别

保兑仓业务受到宏观因素影响。行业风险是伴随着行业整体的交易环境、科技变化、利润水平和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企业所处区域环境的经济、法律环境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成为企业面临的区域风险。供应链金融保兑仓融资模式的参与者在各自行业中都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本就将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视为应对行业竞争的创新业务,物流企业也将供应链金融业务视为拓宽市场的措施,各方参与者都将面对同一种压力,即行业竞争。由竞争对保兑仓融资模式业务开展产生的不确定性称之为竞争风险。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关系能对保兑仓融资模式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如果上下游企业协调不顺畅,将会给整条供应链带来协调风险。协调风险的出现会导致节点企业之间的连接不畅,进而导致物流层面的运作欠佳。因而,协调风险能从企业之间的合作层面到物流运输层面影响具体保兑仓业务的风险大小。虽然保兑仓融资模式非常注重核心企业在面对剩余原材料的情境下回购原材料的保证意愿,然而信用风险依然是贷款人关注的一项重要风险。四方保兑仓融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用风险,即物流企业并没有对货物进行监管,或者承担了监管责任但是没有将真实信息传递给商业银行,或者监管过程中出现监管失误情景。用于业务的抵押物变现风险是保兑仓业务面临的又一重要风险。若质押物的价格发生了波动,或者变质,变现风险会相应增加。对于质物来说,银行应选择价格稳定,不宜于变质,且具有明确的规格,较高的标准化程度,便于计量的抵押物。由于保兑仓融资模式参与主体较多,流程设计较为复杂,因而实际运用中难以避免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包括合规风险、流程风险、具体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是法律、政策等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风险;流程风险是指保兑仓业务流程中标准化和信息化方面的欠缺造成的风险,保兑仓融资模式中涉及许多步骤,每一步骤的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的高低都将影响业务顺利开展;具体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具体操作风险,具体操作风险与具体的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密切相关。

(二)供应链金融保兑仓模式的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风险评估的核心工作。指标体系为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应考虑到:第一、保兑仓模式中的系统和非系统风险;第二、保兑仓中融资企业的业绩与未来发展;第三、融资企业和供应链系统的发展状况。一套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对具体风险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否则,容易产生错误的评级以及难以保证评级的客观公正。对保兑仓融资模式的风险来源有充分认识后,须确定相应指标对不同风险类型和风险来源进行考察。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银行通过对指标体系评分,即可对供应链金融保兑仓模式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对融资企业进行放贷。具体方法可以采用层级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以及统计平均数法等。例如,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时,主要采用宏观与行业风险指标、供应链系统风险指标和担保物风险指标等三大类指标。它分别对三大类指标设定基本线,对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进行审核。该审核方式简单直接,一方面节省了审核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潜在的违约风险。由于风险管理得当,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于2008年被银监会评级为2B级,位于所有城商行的监管评级中前列位置。

(三)供应链金融保兑仓模式的风险控制

保兑仓融资模式的风险的来源很多,它不仅涉及到各个参与方,而且涉及到银行和供应链上企业等组成的金融系统结构,同时与业务风险、周围环境以及许多非系统风险均存在一定关系。在保兑仓业务开展过程中,风险大小往往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保兑仓业务的风险控制应做到关注各个环节的同时也要关注整体。保兑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既要注重业务的各个环节,利用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其风险,保证各个控制对象有序运作,同时,利用环境因素进行战略上的控制,保兑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由此可见,保兑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协同性、环境依存性,即风险控制系统应多层次、多角度控制,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控制,各子系统同步控制同时交互信息进行协同控制,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应该及时反馈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四、供应链金融保兑仓模式的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设计

保兑仓融资模式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包括风险的战略系统建立和运营风险控制系统建立。保兑仓融资业务的风险战略控制系统的建立应该既包括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平台,也包括集成信息平台和技术平台。

(一)创建制度创新平台

从宏观角度来看,要建立与相关法律法规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标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要制定风险可控的流程规格。保兑仓融资业务涉及各参与方的利益,同时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随着业务的开展不断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保兑仓融资业务的复杂性。因此,为了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在业务监管上可能出现的混乱,规范合同条款,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和操作,使融资业务有章可循,是保兑仓模型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认为,保兑仓模式70%的违约问题,均与业务流程不太统一和规范有关。

(二)创建组织创新平台

保兑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还应进行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包括组织之间的关系创新和组织内部的创新。传统业务组织形式主要为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的构成形式,而供应链金融保兑仓融资业务组织形式是核心企业、融资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企业形式,或者商业银行、核心企业、融资企业形式。商业银行为了能够减少对供应链运作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应主动和物流企业合作,以实现资源和核心能力互补。组织内的创新则要求参与融资业务主体在内部结构和部门设置上与保兑仓业务匹配,设立专门的保兑仓融资业务与运营部门,建立与业务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

(三)构建集成、综合的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保兑仓业务的主导者应构建一个集业务运营、数据收集、风险控制为一体的多方共享信息系统,提高业务运转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业务效率,真正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综合统一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还能帮助企业快速获取新的行业政策与企业数据以及抵押物、质押物的动态信息。此外,共享信息平台有利于参与者对业务流程进行实时全面监视。如2012年以来,平安银行使用“供应链金融2.0”系统,通过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和融资企业在线信息的整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有效控制风险。“供应链金融2.0”的推出,有效地降低平安银行的风险。2013年6月,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至不足0.4%的水平。

(四)构建集成技术平台

建立综合集成的技术平台需要满足两方面:第一、综合控制业务风险;第二、针对不同风险,实施不同的控制措施。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应合作开发用于甄别保兑仓融资业务模式及合作企业的选择技术、业务风险评估技术、风险预警技术,还应合作制定违约处置措施,同时,银行贷款管理水平也要得到保证。对于保兑仓业务而言,建立集成技术支持平台不仅需要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的联合开发,还须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对技术平台的深入认识。只有调动多个参与者的力量才能建成综合、集成、灵敏的技术支持平台。

(五)构建日常运营风险控制体系

从宏观战略层面构建风险战略控制体系保证体系的整体性,然而在业务开展中,还需要从微观层面构建具体的日常运营风险控制系统。进入执行过程,银行根据购销合同要求核心企业将货物运送到物流公司,并向核心企业支付到期承兑汇票。融资企业,按照保兑仓合同,支付一定保证金,获得部分货物的提货权。在合约执行过程中应该对借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重点关注,对融资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不定期检查,如果融资企业出现违约情况,应迅速控制融资企业的资金流与物流,停止授信。在执行过程中还要对物流企业合约执行情况进行关注,防范物流企业的道德风险。对抵押物或质押物的价格风险的控制,应该有专人收集、监控价格数据,并对价格趋势进行预测,设定警戒线,当价格下降到一定位置或者下降的幅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应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及时防范。合约保证金方面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范。每笔融资业务终了后,商业银行负责清算。银行通过融资企业在银行所设账户收回贷款的本金与利息,将各项服务费用划到物流企业在银行的指定账户,融资企业最终所得为扣除本金与利息、运输费用、相关手续费用、物流企业的监管费用后的余额,合约终止。

作者:李学军 樊华 左仁淑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四川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