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病人的风险管理

输液病人的风险管理

1社区代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1病人因素

许多代输液病人年龄大、患有多种慢性病、病情复杂,由于一些大医院床位紧张或病人因各种原因拒绝住院而从大医院开出治疗用药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点代输液。

1.2护理人员因素

①药物性能不熟悉。外配药物代输液的药品种类多,护理人员对病人带来输液的药物性能不熟悉,一些针剂拆分包装后无药品说明书,给输液安全带来了隐患;近年来临床新药越来越多,且联合用药多,而有些新药在280种注射液的药物配伍禁忌表上找不到,使社区护理人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困惑。②护理人员对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能力不强。③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对代输液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解释及宣教工作不到位。

2管理对策

2.1严格按外配药物代输液的流程操作

组织护士学习浙江省卫生厅2009年印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外配注射药物的指导意见》,透彻理解文件精神。外配药物代输液首先应有全科医师对病人病情进行诊查,根据病人提供的门诊记录、注射说明或处方(含病人姓名、药物名称、用法、用量)、医疗机构发票和药物,并审核药物质量无误后,在知情告知并医患双方在知情告知单上签字的前提下,方可使用。原则上需要皮试的药物和中药针剂须在首诊医疗机构使用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期间必须密切观察药物使用后的反应,防止药品过敏和输液反应的发生。护理人员应与全科医生共同做好病人的解释宣传工作,让不符合代输液要求的病人明白不能在社区医疗机构代输液的原因,说服病人到首诊的医疗机构输液。

2.2认真检查外带药物的质量、数量及有效期

根据医嘱认真核对病人带来输液的药物名称、浓度、数量、剂量及有效期;检查药物的质量,如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痕,液体有无混浊、沉淀、絮状物、霉点、袋装液体有无漏气等。

2.3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

①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是社区的六位一体工作,注射、输液只是社区护理工作的一部分。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只有基本药物,社区护理人员对病人从大医院带来的药物作用及性能不熟悉,只有不断学习新的药物知识,才能保证代输液病人的安全。将一些常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录入在护理站的电脑上,并不断更新维护,护理人员在接待病人时可以随时查阅药物性能,并告知病人输液的注意事项。②社区代输液病人疾病种类较多,针对护士对一些专科疾病的知识掌握不全面的问题,科室将近期代输液病人的疾病知识作为业务学习、小讲课的内容,使护士在接待病人及输液巡视时能够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相应的知识宣教及病情观察,增加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及满意度。

2.4加强护理人员的应急救护能力培养

中心护理部将输液中常见的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的应急处理流程下发到各站点,请科室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并考核,护理部每月一次到站点检查护理质量并进行护理应急能力现场模拟考试,护士不仅要回答抢救流程,还要将抢救所需药物及仪器设备迅速准备到位并会熟练使用,做到一人一讲评,年终进行分析总结,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节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并列入下一年度的护理持续质量改进计划。

2.5输液后安全告知流程

采用"告知、指导"的方式。即告知药物作用、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输液注意事项,告知病人输注速度调节的作用、穿刺肢体体位以及穿刺点观察,并进行疾病相关保健知识的宣教。

2.6加强输液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将一些年老体弱、患有多种疾病、病情较重又不肯住院治疗的病人安置在离护士站较近的位置输液,便于护士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后30min内加强巡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小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方便社区居民静脉输液,在接受外配药物代输液的同时也增加了护理风险。通过严格按外配药物代输液的流程操作,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学习及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认真核对外带药物,做好输液病人的相关疾病知识宣教等管理措施,使社区代输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确保社区外配药物代输液病人的安全。

作者:侯秀丽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笕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