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控制措施

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控制措施

摘要:当前处于改革期的国有企业,面对自身沉重的历史包袱及国家财税体制制度重大改革、强烈的市场冲击等复杂环境,其风险管理整体水平表现出极不均衡的现状。本文探讨了目前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控制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控制措施

一、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一)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指交易对象未按合同中约定履行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指通过科学地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识别、衡量、控制和管理经营单位面临的客户和供应商的信用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

信用风险一般会通过账款余额增加表现出来。比如各项成本、呆账、坏账的增涨,资金使用效率、流动资金总额降低,优质客户减少。将直接导致企业利润下降,持续发展的机遇受限。

(三)引发信用风险的原因

引发信用风险通常包含两部分原因,一是外部原因,包含整个社会信用制度的不完善、行业经济发展现状等诸多因素及客户供应商的原因。外部原因中有些因素属于不可控的风险,但在事前对客户供应商进行信用等级评估管理,能有效识别,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二是内部原因,指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没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这部分原因属于可控因素。

二、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整体水平上极不均衡

尽管近年国有企业在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处于改革期的国有企业,面对自身沉重的历史包袱,国家财税体制制度重大改革及强烈的市场冲击等复杂环境,其风险管理整体水平表现出极不均衡的现状,亟待健全管理体系。目前,大型国有企业基本已建立专门的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有专人从事风险管理工作。但大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对于风险控制的意识仍然薄弱。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亟待强化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身的监管机构,对企业业务控制应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业务是否遵循规章程序,是否能为企业实现经济目标。但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对于内审审计的认识不够到位,认为内部审计与企业经济发展并无直接关联,使内审工作变成走过场,弱化了内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三)企业风险控制应对策略有待加强

由于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及企业内部审计作用发挥不到位,使得企业风险控制应对策略也十分滞后。许多未开展好债权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企业,未能有效跟踪监控债权对象,在出现客户供应商破产、客户供应商的股东发生重大变故或异常等情况时,无法及时进行风险预警,面对风险事件束手无策,造成了巨大损失,使国有资产流失。

三、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强化“防范-监管-应对”的三步骤风险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应在现有风控体系基础上,强化“防范-监管-应对”的三步骤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风险信息监控及报送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国家财产。建立重大风险事项应急报送标准:例如合同违约风险。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单个合同、单个客户(供应商)累计涉及违约金额超过一定金额且违约期限超过一定期限则列为预警对象。完善重大风险事项报告流程:当触发预警时,风险管理人员、业务负责人、涉事部门应及时报告上级部门,采取账款催收、法律诉讼、坏账处理等应对措施。

(二)提升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效力

国有企业自身要发展,则应加快“三供一业移交”、关闭亏损子企业等瘦身健体工作的实施,积极推进企业的深化改革。企业财务部门应严格控制两金占用(即企业产成品占用资金和应收帐款资金)和带息负债的增长,加强资金回笼,提高资产运行效率,加大应收款项管控力度,进一步规范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和健全客户的信用管理体系。

(三)应持续强化企业风险控制的应对策略

国有企业在强化防范、监管机制基础上,更应加强风险事件的应对策略,当风险事件发生时,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例如,企业可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选派有经验的人员充实风险管理岗位。及时对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遵循性、合理性、健全性。加强风险识别能力,通过完善企业风险事项识别体系的构建,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凌勇.基于信用管理视角的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控制[J].企业改革与发展,2017,(11):119-120.

[2]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3):52-53.

作者:陈争 陈秉正 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