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发展美好蓝图争创现代化先行省

十四五发展美好蓝图争创现代化先行省

一、“十三五”规划胜利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4大类33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其中18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15项预期性指标绝大多数顺利完成。总的来看,“十三五”规划胜利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新征程、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四五”规划《纲要》是一部凝聚共识、汇集众智的规划

自2018年我省开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时启动,“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历时2年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门成立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袁家军、省长郑栅洁多次主持召开工作部署会、专题研究会,指导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为做好《纲要草案》起草,两年多来,我省开展了扎实的前期研究工作。先后完成60个“十四五”重点课题研究和省领导领衔的一批“十四五”至2035年的中长期课题研究,起草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积极组织谋划“十四五”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

为做好《纲要草案》起草,我省坚持系统推进。抽调精干力量,成立起草专班,省市县上下联动,部门紧密协作,《纲要草案》“两下两上”征求省级部门和地方意见。制订省“十四五”专项规划目录,围绕重点领域,同步推进一批专项规划编制,为《纲要草案》起草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做好《纲要草案》起草,我省把“开门编规划”的要求贯彻始终。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省委省政府多次组织召开专家学者、企业家、基层代表、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省级部门、市委书记等座谈会,成立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省政府领导分别带队赴基层调研征求意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组织开展公众建言献策活动,通过线上线下途径共收集人民群众提交的3156条建议,认真研究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

三、“十四五”规划《纲要》内涵丰富、系统全面,是一部符合时代特征、富有浓郁特色的规划

《纲要》依据中央《建议》和省委《建议》制定,主要阐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纲要》包括正文和专栏,约5.9万字。正文分三个部分,共16章。第一部分为总论,即第一章,主要是分析“十四五”的现实基础、发展环境,展望2035年的远景目标,明确“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二部分是分论,包括第二章到第十五章,主要是提出“十四五”发展的14个方面重点任务;第三部分是结尾,即第十六章和结束语,主要是阐明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在《纲要》编制中,遵循“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战略和战术相结合,坚持中央要求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发展和安全相结合,重点突出了五个方面内容:

(一)准确认识和把握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

“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环境面临更为深刻复杂的变化。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世界,“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加快来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巨大变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进入高质量的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将加快由中等收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深刻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

“五重机遇”凸显:一是“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为我省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带来了新机遇。二是数字化变革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快速发展,为我省发展注入新活力。三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为我省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枢纽,加快全球价值链和市场布局、加快发展转型带来新空间。四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红利以及碳达峰和碳中和实践新要求,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五是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指引,为我省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基础上,更快一步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来新契机。

同时,面临的挑战也是突出的:世界经济低迷和全球化逆流加大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风险,人口老龄化、社会转型和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频发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新的挑战。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够强劲,城乡区域发展依然不够平衡,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

但总体来看,“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将进入一个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空前、挑战空前,机遇大于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全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以确定性的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新气象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二)突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

“十一五”,我省首次把“八八战略”写入五年规划。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坚定实施“八八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作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实践的根本遵循。自“八八战略”提出以来,可以说,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其作为五年规划的总纲领、总战略。这次的《纲要》把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规划始终。既体现了我省宏观战略的延续性,表明了我省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也体现了新的工作要求,我省将按照赋予“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五大历史使命和十三项战略抓手,奋力书写“八八战略”在新发展阶段的恢宏新篇。

(三)科学确定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目标指标

展望2035年,《纲要》提出全省将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力争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聚焦“十四五”,《纲要》提出全省将率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基本建成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共建共治共同富裕先行先试取得实效,形成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同时,围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省”这个总目标,围绕努力打造“四个高地、两个示范区、一个家园”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等8个方面,设置了35项指标,其中22项为预期性指标,13项为约束性指标。

在选取和设置指标的过程中,主要是考虑了三个方面:

一是紧扣国家要求的同时体现地方特色,既满足统一规划体系和上下衔接的要求,国家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均纳入了我省《纲要》,又在具体指标选取时充分体现的特色。二是全面系统的同时突出重点,《纲要》围绕省委《建议》提出的7个方面分目标,均设置了相应的量化指标。此外,为了突出规划以人为本的导向,重点围绕人的需求来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次指标体系,社会民生类的指标是八大类里面指标项最多的一类,其次是生态环境,都是跟人的发展和需求息息相关。三是体现走在前列目标导向的同时兼顾补齐短板的问题导向,既扬长板、固优势,立足“十四五”时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目标,充分体现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又补短板、强弱项,按照在考察时提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率先突破”指示精神,加快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明确“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任务。《纲要》坚持以系统观念来谋划设计整个的经济社会发展,紧扣“十四五”及2035年目标,谋划提出了十四项重点任务:

1.“十四五”,将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聚力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加强基础研究,布局一批高水平省级实验室,积极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

2.“十四五”,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行动,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平台整合提升,打造20个以上高能级战略平台。

3.“十四五”,将全力打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组合拳,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不断增强循环畅通能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促进消费,围绕五大领域实施245个左右重大项目,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进出口协调发展。

4.“十四五”,将全面推进数字变革,建设新时代数字。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全面推进数字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改革,加快完善数字生态,打造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掌上治理之省。

5.“十四五”,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立现代地方财税金融体制,建设“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信用建设“531X”工程,实施“一带一路”十大标志性工程,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接轨国际通行规则制度。

6.“十四五”,将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大都市区建设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新型城镇化“十百千”行动,推进“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以未来社区建设为抓手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7.“十四五”,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种源安全、耕地保护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千万工程”,高标准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8.“十四五”,将念好新时代“山海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构建“一湾引领、两翼提升、四极辐射、全域美丽”的省域空间总体格局。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化大湾区,建设海洋强省,加快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让山区成为美好家园,向往之地。

9.“十四五”,将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持续优化发展硬环境。加快推进5G、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建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安全美丽的“水网”。

10.“十四五”,将实施新时代文化工程,加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之江文化产业带、诗路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文旅融合平台,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11.“十四五”,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围绕推进“诗画”美丽大花园建设,打造一批大花园耀眼明珠,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12.“十四五”,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加快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实施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健康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城乡社区“10-15分钟健身圈”,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3.“十四五”,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重要农产品保供、能源体系等方面全面发力。

14.“十四五”,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打造清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打造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法治建设成果,不断提高法治和清廉建设水平。

(五)深入谋划“四个重大”。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项目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四个重大”以专栏形式纳入《纲要》,全文共设置31个专栏,每一项战略任务基本都有“四个重大”专栏支撑。

四、聚力抓好规划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

以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集中大家的智慧,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成为人民的意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人代会审查批准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后,有力有效推进规划实施将是下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始终坚持党对规划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着力完善规划实施要素保障机制,不断增强规划实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一)强化规划责任落实和实施监测。聚焦《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重点任务、“四个重大”等内容,梳理做好责任分解,明确责任单位,细化分年度工作目标和推进举措。同时,建立健全规划监测实施机制,做好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工作,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举措。

(二)完善规划实施要素保障。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各部门加快制定与规划相匹配的财政、用地、用海、用水、碳排放、排污权、能源消耗指标等保障方案,优先保障规划提出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所需要素资源。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规划明确的重大产业、薄弱领域的支持。

(三)体系化推进规划实施。进一步健全全省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战略导向作用。省国土空间规划要为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提供空间保障,《纲要》提出目标任务很多都要在省级专项规划、省级区域规划和市县规划层面予以进一步细化落实。省级“十四五”专项规划原则上将在今年一季度前印发实施,市县“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将于近期相继提交地方人代会审查批准。

(四)继续加强规划宣传。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