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

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

  《四川省“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

  自然灾害百万受灾人口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一五”时期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 以内;全省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 以下;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 以上;天气预报可用时效达到7天以上,精细化到乡镇的灾害性天气落区和强度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 5% 以上;常规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 以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能够监测 1.5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全省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和监测预警系统,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每个城乡基层社区确保有1名灾害信息员。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0个以上。

《四川省“十二五” 能源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

《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1―2015)》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四川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

《四川省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四川省“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

新兴产业

《四川省“十二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力争达到5%以上,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突破 60 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 100 个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重点产品,培育10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在“十 二五”期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0 亿元,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增加就业等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四川省“十二五” 能源发展规划》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32% 左右,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41%左右。有调节能力的水电站占水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60% ,6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占煤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50% 。小煤矿数量减少20% 以上,煤矿总数控制在 1100对左右;形成2-3个1000万吨以上、10个100万吨以上生产规模的大企业集团,产量占全省的50% 以上。

单位GDP 能耗比 2010 年下降幅度大于16%,下降到0.874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5% 以上。

服务业

《四川省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计划完成10000亿元,年均增长10%。其中,完成住宅投资8000亿元,年均增长10%。

城镇住房建设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新建商品住房250万套,新建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户区150万套。

住房供应结构明显改善。到2015年,保障性住房供应比重由2010年的10%提高到20%。商品住房供应中,中小户型住房比重达到70%以上。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底,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

物业管理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大厦)物业管理面达到100%,旧住宅小区(大厦)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6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物业管理国家示范小区(大厦)”力争达到20个,“省级优秀小区(大厦)”力争达到100个。

《四川省“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展览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15%,到2015年达到600个,其中国际展览10个,规模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10个、3万平方米以上的20个,1万平方米左右的中型展会100个;展览面积年均增长率15%,到2015年达到450万平方米。会议场次和与会者数量年均增长率15%以上,到2015年,举办国际性会议25个、全国性大型会议36个以上;打造定期举办,且参与人数10万人以上的品牌大型节庆文化活动10个以上;2015年,培育壮大10-15个品牌国内乃至国际较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培育2-3个本土品牌展会进入部级展会行列,力争每年有1-2个大型国际性、部级经贸展会在四川省举行或落户四川省;规划建设50万平方米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到2013年,成都室内展览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绵阳、乐山、雅安、宜宾、泸州、南充、广元、遂宁等市,规划建设适合当地会展业发展的10万平方米以下中小型展馆;到2015年,形成以行业协会为指导、专业展览公司为主体的办展格局,市场化展会实现90%以上;2015年,会展业直接收入72亿元人民币,拉动经济社会效益力争突破500亿元人民币,会展业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1―2015)》

健全四大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旅游业基础标准、旅游业要素系统标准、旅游业支持系统标准和旅游业工作标准四大业务领域标准,形成完善的旅游业标准体系;建立四大运行机制,建立旅游标准动态优化机制,形成科学研制、动态提升、不断优化的旅游标准制修订工作制度,建立旅游标准化组织协同机制,建立旅游标准化宣传推广机制,建立旅游标准化监管评估机制;形成四个创新突破,在旅游标准自主创新和领域拓展、旅游标准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旅游品牌培育和质量提升、旅游标准化理论的研究与标准体系的构筑等四个方面形成新的突破;实现四个有效提升,有效提升旅游行业规范度和旅游标准领域覆盖率,有效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产业地位,有效提升旅游强省建设能力和旅游国际竞争力。

社会民生

《四川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十二五”期间,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 以内。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就业率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到“十二五”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达到2300万人以上,劳务总收入达到 215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大致调整为38:27:35。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54万人。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 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 以上。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50% 。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00万套以上,改造棚户区 30万户左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5% 、70% 、80% 。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00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总量达到2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75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700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以上,参保人数达到218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0万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60岁以上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普遍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待遇,并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职工医保达到75%以上。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5000万张,覆盖人口约60%。

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99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52万人。引进国(境)外人才的层次和数量能够适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

各类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以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更加完善,以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为基础的预防预警机制基本建立,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健全,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服务流程科学规范,服务队伍素质优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四川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

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5.6‰左右,人口总量控制在9200万人(约束性目标)左右。普及学前1年教育,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7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到80%;出生缺陷发生率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1‰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3/10万以下。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至110左右。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覆盖率达到85%。

开发区

《四川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

2015年全省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3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7500亿元以上,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 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到2015年末,开发区累计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60万人以上,销售收入过 1000亿元的开发区达到6个以上、过500亿元的达到10个以上。

到2015年末,开发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提高到80% 左右;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 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 以上,开发区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40% ,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50% ,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0% 。

农业发展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

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重点转化国家或省级农业科技成果260项,奖励农作物及畜禽水产良种转化项目20-25个,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0-15家;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60%以上;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推广应用面达到85%以上。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全省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3.8%,到2015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2240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力争达到2500元;全省猪、牛、羊、家禽和兔出栏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5.0%、20.0%、20.0%、25.0%、35.0%;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45.0%;治理退化草地1亿亩,草地植被盖度提高10个百分点,草原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恢复。

交通运输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

铁路:力争新增铁路新线25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 2200公里,进出川铁路4条,通车总里程达到6000公里,形成11条进出川铁路大通道。实现成都至重庆1小时左右通达,至西安、兰州、贵阳等周边省会城市 4小时左右通达,至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8小时左右通达。

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700公里,进出川高速公路 11条,通车总里程达到 6350公里,形成 18条进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网络化。累计建设干线公路14162公里,其中建成二级及以上公路83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9.3万公里。

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范文2

县政府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后,我单位非常重视,立即开会研究,学习上级文件,认真组织规划,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

农业农村局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班,实行责任分工,通过收集资料,下乡调研,征求意见,开门问策,进行科学谋划。

二、制定工作思路

根据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规划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以“6个提高”为目标(1、提高农产品质量,2、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生产效率,4、提高农民素质,5、提高市场竞争力,6、提高农民收入),以“十大举措”为抓手(1、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2、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

3、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4、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5、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6、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7、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8、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9、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10、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十四五”规划初稿已出,全局集体讨论了2次,征求意见稿已改了3次,初稿紧密结合《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河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结合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结合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初稿共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发展方向(6化 1布局区域化,2生产标准化,3经营规模化,4发展产业化,5方式绿色化,6产品品牌化);(四)发展十大举措;(五)保障措施;共计谋划58个项目,其中动植物保护工程7项,农业生态环保工程1项,蚕菌业1项,人居环境8项,水产品2项,农业病虫害防治2项,菜蓝子工程2项,中药材1项,现代农业7项,发展集体经济2项,高标准农田2项,农产品冷链物流1项等,总投资78.69亿元。

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范文3

一、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努力克服宏观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影响,着重抓产业引导和扶持,抓项目建设,抓优质服务,抓调度协调,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二、“两化融合”深入推进。

坚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截止2020年,我市的新材料有限公司和老坛酸菜有限公司获得了部级两化融合贯标证书。着重发展电器产品、机械和电子、网络和通信设备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以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软件产业;进一步深化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销售以及生产业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的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建设,加快了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步伐,2015年至2020年间,共建设移动网络基站1072个,WLAN热点4048个,数据宽带网专线526个,铺设光缆1800多公里。网络无缝覆盖市范围全境,为我市40多万人口提供优质网络服务。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电子商务、旅游等各个方面,构建全面共享的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了免费无线信号的试点工作。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三五”以来,我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大力培育发展信息产业,蓝剑饮品完成了产品溯源系统,十四五期间,我市所有的食品企业都将使用源头溯源系统,保障食品安全。突出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机械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优势产业的集群基地,发展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四、立足规划先行。

一是以工业和信息两大板块为基础,既有分项目规划,又有“两化融合”规划。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快速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创新升级能力,践行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范文4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关系到的长远发展。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动员各方力量,科学编制全市“十二五”规划,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等下,市发改委主任和市长还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领会,狠抓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发展的快慢。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把握发展规律、找准发展方向、凸显发展重点、强化发展措施,实现科学跨越、和谐崛起,就必须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客观审慎地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和认真论证。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精心编制符合实际和未来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才能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一)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承接“十一五”发展良好局势的需要。“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编制了全市整体规划和15个重点专项规划,完成13个重点课题调研,建立了近300个项目的项目库。由于各项规划起点高、看得远、考虑全,五年来,开发了一大批好项目,循环经济试点载入国家、省、市各级规划纲要;20多个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100多个投资在万元以上的项目进入市重大项目库。争资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争资1.85亿元,争资2.26亿元,争资2.86亿元,争资5.22亿元,预计今年全市争资将达6亿元,五年累计可争资18亿元,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坚持用继承的视角审视过来的办法措施,用客观的态度总结经验教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后的形势走向,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二)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抢抓发展机遇的需要。未来五年,将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优势凸显期。从国家宏观政策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深入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取向将更加凸显;从全省的发展战略看,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作为政策核心区和全省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我市在推进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上享有独特优势。从我市发展态势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以规模种养为方向的农村经济更趋明朗,以屈子文化为内核的旅游业开始升温,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如果我们认识明确、思路清楚、措施有力,编制一个富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二五”规划,与全国、全省和市的规划呼应好、衔接好,就可以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抢占先机、赢得机遇。

(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客观地、发展地看,我市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根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我市无论在发展速度、发展方式,还是在发展质量上,任务都十分艰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如何形成有利于“两型”建设的体制机制,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如何争取项目支持,如何应对“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都需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

(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加快项目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我市之所以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有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当前,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工作,要发展抓项目已经成为不争的共识。但与此同时,项目工作形势也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国家决策程序和宏观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项目建设的科学性、计划性、规范性不断增强,大量的项目将在不同层次的规划当中予以确定,机动项目、机动资金将越来越少。随着规划约束性的不断增强,靠跑关系、靠临时行动,促成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可行性将越来越小。把项目挤进规划、靠规划落实项目将成为今后项目工作的主要切入点。我们必须通过编制“十二五”规划,把关系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大项目千方百计挤进全国、全省和市的规划盘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起到打基础、谋长远的作用,才能使“十二五”规划不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简单本子。

二、理清发展思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

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军全省五强”的总体思路。实践证明,这个工作 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省、市的战略部署,也符合我市的实际,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思路,努力把这一工作思路转化为加快发展的规划蓝图,做到“五个突出”:

(一)突出项目支撑作用,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要紧跟国家、省投资方向,精心筛选和编制好项目。一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要突出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湿地保护、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农村能源、环境治理方面的项目。二是交通电力项目。要突出通乡通村公路、市级公路、乡村客运站所、旅游专线和农村电网项目。三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突出水域综合治理、农田灌溉等项目。四是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项目。要突出屈子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十二五”时期,要确保全市争资30亿元,力争50亿元;开发重点项目400个,力争150个进入市级规划、60个进入省级规划、6个进入部级规划。

(二)突出工业强市,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规划编制要进一步明确我市工业强市战略的主攻方向,立足和挖掘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积极探寻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深化落实“一园两廊”的工业平台体系,真正发挥工业平台主战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入园、要素聚集的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的服务功能,增强工业园区对项目的聚集力和承载力,同时,要规划好107国道和201省道工业走廊建设,不断发展规模经济,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三)突出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业是的优势所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扎实践行“农村城镇化、居住社区化、农民工人化”理念,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上取得实效,重点扶持已经成形的牛、猪、林、菜、稻、薯等六大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实力进行调整优化,做优做特加华牛肉、蓉泰薯业、及时春金银花、长乐情甜酒、天井茶叶等龙头企业。要在培训农民、输出劳务上下真功夫,整合市内各类培训资金、项目,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技能、市场意识和增收致富能力。规划好农村住宅建设、公益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切实改变农村面貌。

(四)突出城镇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要突出新市工业新城和沿江旅游新城的发展定位,编制好城市道路、供气、供热、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将我市打造成长株潭城市群及武汉城市圈的美食、休闲、娱乐及节会中心城市。要编制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挖掘和利用屈子文化、江湖泊水面等特色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编制好现代流通和服务网络项目,规划城乡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五)突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还会动摇经济发展的根基。“十二五”规划编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推进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抓紧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抓住“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环节

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要立足课题调研,做深前期研究。调研课题是理清发展思路的前提和基础,课题研究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成败。今天会上,有30个重点调研课题分解落实到了相关部门单位,这些课题包括发展的总体思路、区域环境、发展目标、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城乡统筹、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环境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总体来看,这些课题基本涵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部门务必组织最精干力量、整合最优势资源、花最大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确保今年4月上旬完成课题调研工作。

二要立足规划统领,做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及制定年度计划的依据。我们要拿出主要精力,在研究30个重点调研课题的基础上,按照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衔接上位规划、已有的中长期规划和专业规划,在空间布局、约束性指标方面避免“打架”,力争使总体规划起到提纲挈领、统揽全局、指导发展的作用。一方面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特别是经济运行情况,认真掌握了解国家“十二五”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另一方面要全面摸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并做到有机结合。

三要立足细化落实,做实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对总体规划的落实。因此,编制专项规划一定要切实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按照市里的安排,初步确定组织编制生态建设、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发展、财政发展、商贸物流发展、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建设、交通建设、人才发展、教育体育发展、社会保障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民政事业发展、节能减排等30个重点专项规划。这30个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牵头完成,专项规划的好与坏,决定我市总体规划质量的高与低,各部门一定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编制,按期如质完成。

四要立足操作可行,科学制定规划指标。一般来说,五年规划都会进行中期评估,个别部门和地方的指标因为某些原因在中期会作出调整。但我们希望“十二五”规划在制定初期就能进行充分测算,尽量在中期评估时不再做出调整。为此,在编制时,要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指标,加强民生、人文、资源、环境等发展指标研究,重点突出约束性指标。发改部门要与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统计部门加强沟通衔接,对指标参数作细致论证和测算,确保指标体系科学、完善,既要有前瞻性,又要符合我市的发展实际。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今天开始,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立即行动,认真抓好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里已经成立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职能,确定具体工作人员,定期通报进度、研究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各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工作班子;一把手要切实加强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及时了解编制进度,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其他部门也要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联系协调,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提供情况。

二要广泛参与,集中民智。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要特别重视提高“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规划初稿形成后,要注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要注意吸收不同的意见,努力使“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加深认识市情、探索发展思路的过程,成为形成共识、凝聚人心的过程,成为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的过程。

三要主动对接,争取支持。这是我们做好“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说,我们的项目若挤不进国家和省、市规划盘子,那么我们的规划还没有实施,就已经失败了一半。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务必拿出跑项目的精神、经费、精力对接上位规划;务必要早请示、勤汇报,随时进行衔接沟通;要拉出工作清单,逐项进行落实,确保更多的请求、更多的项目进入上级规划当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对接靠实由发改局牵头,各部门参与配合;专业规划的对接靠实由对应部门负责,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凡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必须全力以赴挤进相应的规划盘子。

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范文5

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集中和引导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支柱产业集群

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铜产业这一事关全局的战略产业结构升级,巩固和发展传统特色产业支柱型产业地位,提高优势产业竞争优势,强化支柱和优势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转换产业发展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和引导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工业支柱产业集群。因此,建议“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好“六个基地一个经济示范区”,即:建设好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绿色电力能源基地、节能照明基地、绿色水工卫浴基地、印刷电路及电子产品基地、眼镜及微型元件加工贸易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突破目前我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

二、依据区位和枢纽优势,建设陆路口岸城市,打造华东地区大宗产品集散地

一是进一步增强我市交通枢纽地位。切实发挥交通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促进作用,加快组织实施好我市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他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道建设规划,推动和完善铁路、公路、水运等联运体系建设,形成对外快捷、对内畅通、主干相连、四通八达、层次分明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确立我市区域物流中心的地位。因此:1)在铁路建设方面。在现有铁路网络的基础上,配合杭长客运专线及其站点建设,合理预留城际铁路节点、站点,积极谋划至景德镇、九江(南昌)环鄱阳湖城际铁路网工程。积极促成皖赣铁路复线和鹰梅铁路建设项目早日开工建设;2)公路建设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区对外交通体系,形成高速公路与国道等主要过境交通干线间的便捷联系。通过东西外环线建设,降低过境交通对城区环境干扰。实施市城际公交建设项目,构建月湖、余江、贵溪、龙虎山四区间的快速交通连接体系。同时抓紧高铁客运站至龙虎山景区、贵溪市区和余江县城的快速通道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加快“四区合一”体系的形成和信江新区的开发建设。3)航道、港口建设方面。努力促成信江三级航道其他枢纽开工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投入使用。规划建设市集装箱中转站、市中型货运站、市综合货运码头、集装箱码头等项目,尽快形成更加强大的枢纽功能,带动大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力争“十二五”规划期末,我市基本实现铁路、公路结构网络化,干线客运快速化,货场、港口作业机械化、铁路运输高速化。

二是利用国家实施海西经济区规划的有利时机,加快陆路口岸建设,加紧建设海关、商检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好与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出海口岸的海铁、陆海联运体系,带动周边地区和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的建设。

三是利用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引进大型专业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市现代物流园、保税物流园区等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物流服务体系,形成集报关、仓储、装卸、运输、电子商务、物流金融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

三、从调整城市功能入手,把建设成赣东北地区和环鄱阳湖经济区中心城市

按照“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建设大城市框架的战略构想,以月湖中心城区为中心,以统一功能布局、资源综合利用为手段,联合贵溪市城区、余江县城区和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各自资源,把建设成赣东北地区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

一是按照“四区合一”战略,从调整城市服务功能入手,整合月湖、贵溪、余江、龙虎山四地间城市资源,逐步形成城市资源四地共享,城市功能协调统一的大城市框架体系。利用皖赣铁路扩能改造的契机,促成铁道部批准、贵溪两地在童家设置统一的客运站。并逐步使、贵溪两地城市供水、城市供气、城市电网和城市路网等资源形成统一供应服务体系,并统一规划建设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大型文化活动及大型商品零售市场,加速月湖区与贵溪市两地的联接。应在满足城市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按照大都市城镇体系的综合部署,合理配置服务区域的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

二是利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推动四地协调共同发展。根据四地各自优势,科学规划统一的经济开发区、居住休闲区、金融商贸中心和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利用高效的城市路网,以及320国道、鹰雄大道、206国道等主要交通轴线,加速“东联、西进、南控、北跨”的大城市框架的形成。

四、进一步绿化美化环境,把建设成五A级国家新兴旅游城市

一是加速信江主航道、泸溪河、白塔河、罗潭河流域生态修复及整治,积极做好洪五湖生态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根据今年特大洪水灾害的影响,编制好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按照“一大四小”具体要求,加大我市山地、丘陵、平原地区绿化建设力度。力争“十二五”规划期末将我市建设成山河秀美的部级生态绿化城市。

二是按照“景城互动”原则,从资源合理配置,功能协调一致,发展大旅游的角度,做好龙虎山景区和市区相关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保护核心区,优化景区边缘环境,开发建设好龙虎山景区旅游设施建设原则,做好香炉峰(余家)旅游接待设施和大型娱乐休闲设施建设规划。同时开发建设好洪五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和大型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加快上清古镇保护性开发建设,规划建设中国道教养生基地。

三是做好旅游产品开发,有效延伸我市旅游产业链。在龙岗新区规划建设好余江玉产业和木雕工艺产业基地,开发一批旅游高端产品,壮大我市旅游产业。

通过上述三方面努力,力争“十二五”规划期末,把我市建设成五A级国家新兴旅游城市。

五、实施“幸福”建设工程,加快和谐建设

加大各类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改善设施条件,调整布局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力争“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公平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力争“十二五”期间国家批准在我市建设一所全日制大学,优化我市教育结构。进一步挖掘以道教文化为主线的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好会展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实施社区及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

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范文6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十二五”规划启动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今天。这是事关我市发展大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金祥同志对全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安排安排。孙晓文副主任就做好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讲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领会讲话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大意义,认清形势。

各级党委、政府驾驭发展全局、提高执政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发展意愿的重要体现。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是区域发展的龙头。事关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和《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顺利实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全市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市“十一五”规划指标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口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4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其余各项指标也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实现规划目标。一是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77.8%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为7585元,比“十五”末增长81%大口径财政收入35.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2倍,年均增长21.6%二是投资和消费拉动作用强劲。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2.8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4倍,年均增长35.7%近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7.7亿元,十五”期间累计总额的2.6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5倍,年均增长18.1%三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证体系进一步完善,近四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四是可继续发展能力不时提高。2009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近四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低于7‰的规划目标。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五是人民生活继续改善。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32元,比“十五”末增长42.7%年均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4元,比“十五”末增长55.1%年均增长11.9%

(二)科学编规“十二五”规划。市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人均占有率低、主导产业贡献不够突出、基础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等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市存在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发展不快的问题;从工业化进程来看,国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而我市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的阶段;从城乡结构看,市山区面积大,农村人口多,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从“三驾马车”结构看,市外贸入口总额太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微乎其微,而消费水平不高及其拓展空间有限,改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较弱。从投资结构看,市国有投资比重在50%以上,比发达地区高出20多个百分点,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的能力还较弱,社会投资能力缺乏;从市场的主体来看,市大部分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缺乏较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产品竞争能力弱,同时大企业少,还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三是区域竞争面临新的压力。市虽然在加快推进“关中—经济区”次核心乡村和陇东南区域中心乡村建设步伐,但是小城市、大农村”小马拉大车”格局还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区域综合竞争力不强。四是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近年来,尽管我市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不通、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仍是制约我市“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市面临着继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的难得机遇。二是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继续实施以及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市面临着转变投资拉动型经济的难得机遇。三是国家实施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和省重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市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战略性产业将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四是东中部地区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随着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步伐将呈加快趋势,市面临着衔接产业转移发展的难得机遇。五是建设“关中—经济区”机遇。关中—经济区”建设是建国以来我市迎来的最大战略机遇,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构筑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总之。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发明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二、明确“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理清思路。

相对于以往规划编制,编制“十二五”规划。难度更大,主要是因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不时深入,规划在体制、内容、方法上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因此,科学必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

(一)理清“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十二五”规划是深入推进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战略和全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五大战略(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发挥七大优势(交通区位、制造加工业、特色农业、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突出重点(优化经济布局,打造新的增长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关注改善民生;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围绕一圣地(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打造一枢纽(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三大基地(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种示范基地)打造五大品牌(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乡村、区域现代物流中心乡村、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乡村、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乡村),奋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二)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规划的灵魂。同时兼顾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一是十二五”规划目标要与《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目标相衔接。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2020年,经济区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的比重超越1/3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因此,全市“十二五”规划指标要与《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省上《实施意见》和我市《实施方案》坚持一致。二是要合理设置发展指标。要根据规划目标,合理设置发展指标,更加重视民生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重点突出约束性指标。三是要科学测算指标参数。各职能部门尤其是发改、统计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最大限度地分析掌握全省、全市以及关中—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对指标参数作细致论证和测算,目标值设置既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又要符合我市的发展实际。

(三)突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

打造新的增长极。依照《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战略和全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1优化经济区域布局。结合我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培育新的增长极,重点构筑“一核、二轴、四互动”空间布局,形成以轴线为纽带、以走廊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的区域经济布局。

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围绕“巩固加强农业、做强做大工业、提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2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抓紧研究制定重点行业的专项规划,提出转方式、调结构的具体措施。要唱响“工业强市”第一战略、工业经济”第一经济主旋律。特别是要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真正谋划好、建设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拉长产业链条,集中力量在一些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上率先实现突破,建成几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型骨干企业和产业,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依照重点产业培育方向,实行差异化政策,个性化扶持,促进重点产业快速壮大;依照“空间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集群”总体要求,加快产业集聚,做大经济总量。

促进可持续发展。国家和省上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中,3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的新概念,这是指导我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新理念,必需在十二五”规划中充分体现、全面落实。要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推进经济社会继续健康协调发展。要抓住机遇,用好政策,深入研究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完善清洁生产机制,积极推进构建火电减排、节能建筑、工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资料等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新概念,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努力改善发展条件。一是加快构建陇东南区域交通枢纽。进一步加快交通建设,形成公路、铁路、民航三位一体,布局合理、四通八达、内活外畅、快捷便当、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对接,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城际间的快速通道,形成12小时的区域交通圈,推进与陇东南其他各市及关中地区的联结互动。二是培育陇东南煤电化工基地。依照全省陇东南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全力推进资源整合,依托平凉、庆阳、陇南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把建设成为陇东南煤电化工基地,成为西电西气东输、陇东煤炭西南输出通道。三是提高水资源保证能力。十二五”末,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7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75万亩;解决农村平安饮水人口132.49万人,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加快缩小城乡差异,5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快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总缆,实施好农村饮水平安、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水电代燃料、农村公路、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改造,支持农民建设平安节能环保型住房,搞好垃圾、污水处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依照“小城镇、大战略”方针,以县城及中心城镇为重点,依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乡村为依托,形成辐射联动的乡村群。三是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依照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优化结构、释放活力的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立足富民强县(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具有县域特色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着力解决县域经济总量小、自主发展能力差、综合竞争力不强、特色主导产业不明显的问题。

注重改善民生。十二五”规划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背景下编制的五年规划,6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和谐发展。要着力解决我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强化“注重民生、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要研究建立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运行机制,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安定有序,形成经济充溢活力、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友好、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时深化改革开放,7进一步深化改革。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活力的法宝,激活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改革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要认真研究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市场体系、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证体制改革等问题;同时,要更加关注农村综合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如何掌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都要在规划中予以总体设计和安排。对外开放上,要深入研究我市的优势和差距,理清思路,找出特色,创新方式,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推动我市与经济区各城市、东中部地区交流与合作。

不时夯实发展基础。经济要发展,8重视项目谋划。社会要进步,关键要有大批的项目支撑。近几年能够坚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有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并且这些好项目、大项目挤进了国家、省规划的盘子”项目从哪里来,项目从思路中来。近几年,市高度重视项目谋划工作,每年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动员全市上下合力抓好项目谋划。项目谋划就是要积极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善于“无中生有、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就是思路要与国家的宏观形势、宏观政策进行谋合、对接。因此,规划要体现思路,规划要靠项目来实现,有了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加快经济发展也就有了可靠保证。

三、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加强领导。

实质上就是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准确定位、认真求证和科学决策,编制“十二五”规划。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市发展的大局上,高度重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

精心组织。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一要加强领导。坚决克服“经济发展是硬指标,规划编制是软任务”错误思想,真正把规划编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扎扎实实抓紧抓好。一把手要亲自研究部署规划编制工作,及时了解规划编制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实际困难和矛盾。要明确责任分工,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研究和编制规划。

形成合力。市发改委作为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牵头部门,二要上下联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编制的协调、组织、督查职责,与上级部门搞好衔接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部门、县区政策信息和发展布局的指导。各县区、各部门要根据市政府确定的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布置,明确各自职责,尤其是要认真抓好28个重点专项规划和7个县区规划的落实,确保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进行。

营造氛围。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三要加强宣传。也是全市人民比较关注的事情。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集中宣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规划造势。要广开渠道,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通过在政府网站开辟专栏,公开在报刊征求意见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广泛征集规划的意见建议,使规划的过程既是一个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民主参与、集中民智的过程,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使公众的诉求得到合理回应。

广纳谏言。一个科学的规划,四要科学民主。应当是一个以人为本、尊重民意、集思广益的规划,决不是几个工作人员加加班,少数领导拍拍板,就能完成的事情。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等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使规划决策更科学、更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