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园林建筑中自然节能措施探析

古建园林建筑中自然节能措施探析

摘要:文章介绍朱家角课植园内一堵分隔墙的功能特点,感叹其先进的环保理念;特别是其“廊中分隔墙”的设计,与现在的全封闭砖墙通廊相比,不但大大节约了成本,更有效降低了碳排放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碳”模式,为我们今后的建筑优化设计带来深刻启示。

关键词:古今相融;课植情深;零碳模式;细分有深度朱家角有一堵墙,其貌不扬,说它古老,却还不足百年,也未见特别的建筑艺术亮点。虽不起眼,却很别致。自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它,笔者就被激起了好奇心,开始了在老建筑中寻觅现代科学的探索,从建筑功能角度,先后给它起了“风雨墙”和“风雨凉暖墙”两个名字。它的建筑理念相较当今零碳建筑的环保理念,有过之而无不及。

1风雨凉暖墙

朱家角课植园始建于1912年,这堵墙便是园中分隔科读区与生活起居区东西两边联廊的中心分隔墙,它将联廊分成了南北两条通道。这便是它的独到之处。其所在的联廊也称碑廊,因镌刻着“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的诗文墨宝而得名(图1)。因为这堵墙的存在,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凭藉着建筑前后的檐廊,都能无碍于科读区与生活区的通行(图2);尽管联廊是敞开式的,但只要在避风的一侧行走,任它风吹雨打,仍可闲庭信步(图3)。当然也不难想象,严冬酷暑下,它所带来的舒适感。联廊中间有个南北贯通的通道。冬日,西北风下雪花飘飘,入廊较深,为防其飘过隔墙门洞阻碍通行,故在北向修了个半坡厅亭,既有迎宾入内园的热迎之气,又有有柱雨棚留雪驻足之意(图4)。站在廊墙西端顺墙东望,可感受到它的凉暖和清新。廊墙将廊分为南北两廊,按是否晨迎朝阳而分,南为阳、北为阴,是谓阴阳两廊。冬日走阳面,可沐浴阳光的温暖,刺骨的寒风被拒墙外;夏日择取阴面而行,清凉怡人,入廊的骄阳热浪由墙挡之(图5)。

2零碳下实现的更多功能

与建造全封闭的排窗半砖墙通廊相比,这堵廊中分隔墙的建造成本可节约2/3以上。它节约了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相对于现在概念,就是在负碳下实现了更多目标。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全封闭的通廊,但整体的功能效用有了大幅度提高。房地产的价格从本质上讲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的。虽然两种不同的通廊都有风雨风雪无阻的功能,但是,若通廊是封闭的,则需在廊的东西两端及中间设置与其他檐廊通道间的分隔门,大小约8处,与其它的敞开式檐廊通道间达不到整体统一的建筑效果;且日常维护成本相差颇大,玻璃木廊窗平日里的清洁维护及损耗所产生的费用比分隔墙高出了许多倍,小修、中修和大修的频率也要快得多。这就决定了两者在日常维护使用成本上的大幅差异。由于这堵廊中分隔墙的存在,冬日里,阳面的温度在墙处集聚并向墙内渗透,营造着暖洋洋的一面;阴面的冷潮则被墙所拒,不可逾越。这墙成了名副其实的“冷暖墙”,分隔着两重天地。夏日里,这堵墙又起着分隔凉热的作用,效果也是封闭式廊道不能同比的。此外,这堵墙使通廊保持着全敞状态,与相联建筑房前屋后的檐廊构成了风雨、风雪无阻的通道,令人时时感受室外的自然。称之为“风雨凉暖墙”,既是建筑功能的直接反映,也是四季皆宜的全面体现。因为有了它,春风徐徐廊中可迎,秋雨阵阵廊中可闻,夏季荫凉廊中可纳,冬日温暖廊中可取。

3感悟建筑设计中的微妙

建筑设计讲的是规模数量、功能效用、空间分布与表现形式,求的是一种最佳协调,将更多的冲突在设计中变为一致、和谐与相容。这堵墙以现在的设计理念而论,是一堵外墙,虽在建筑中,却像围墙一样没有内墙面。但在其功能效用上,它却有着不确定的内外墙面。根据不同的气候,与使用者亲和的一侧即为内墙面,另一侧则为外墙面,其内外墙面有着不确定性。此墙凭借着沿廊居中一坐,妙趣自来,实现了诸多原本难以实现的功能,其使用价值远远超出了原本造价。这就是建筑部件合理空间分布的功能效用!

4与世博主题相合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环保节能、低碳零碳成为当今建筑的发展方向。笔者以为,低碳建筑好,零碳更好,但在实现这些目标时,与现有同类建筑相比较,它的碳排量要大得多,且投资成本也会大大增加。所谓“零排放”,就其过程来讲,就是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原料或燃料,从而通过循环利用形成生态系统。这需要前期投入大量成本,再考虑设备在长期使用后的更新投资情况,以我国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其实无法实现真正的“零排放”。尽管如此,这种低碳、零碳模式仍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实践的目标,且将对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产生积极影响。再看课植园内的这堵墙,在提升功能效用的前提下,“碳排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准确地说,同比情况下,它实现的是负碳,是在没有增加任何费用和碳排情况下实现的。它为我们今后对建筑的节能优化设计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这是名人始料之外,客观呼应的精彩!

5结语

朱家角课植园的这堵墙,正反映了上海世博会主题的内涵,是与世博会有着深远而又微妙关系的独特的廊中墙。建筑文化古今相融,抽象有高度,细分有深度。建筑学子有机不可失,留足课植,细分尽见其深;抽象可观纵横微妙。

作者:王建忠 单位:上海建经投资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