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浅论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浅论

[摘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现代教育发展和完善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突破口和落脚点。分析当前“1+X”证书制度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关键词]1+X证书;课程体系;土木工程专业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各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启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即“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学生在校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高就业领域。本文以此为背景,就实施“1+X”证书制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构建依据、构建框架、保障措施等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目标缺乏连贯性。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1+X”证书制度强调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课程内容需要前沿知识和新技能的及时补充,以便保证获取“X”证书中的实操的考核,目前普通高校存在课程目标性不明确,且存在一定的与新知识技能脱节的现象,在“X”证书的等级中,初级、中级、高级从技能要求和工作岗位任务上是依次递进的,这就要求在课程安排上按照市场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并且保证相互之间的贯通。

1.2实践性课程内容偏低。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以理论型课程为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实践性课程比例偏少。“1+X”证书制度下,因需要获得“X”证书,必然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实践型课程,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便获取相关证书。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中级考评表为例(见表1),其证书获取考核知识理论知识占20%,而专业技能实践考核高达80%,考核的权重不同,决定在校开设的课程内容的权重。

2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

2.1“X”工作岗位。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典型工作岗位群进行分析和归纳,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土木工程企业进行调研,邀请不同岗位人员代表(施工员、工程师、项目经理、企业经理、行业管理人员)和各届优秀毕业生代表共同召开专业论证会,确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初次就业岗位和若干年职业发展后所对应的拓展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如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工作任务要求和技能要求,获证后的工作岗位从技术员、技术管理者到企业管理者逐渐上升。

2.2“X”职业能力及职业标准。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不同等级证书的职业技能要求、工作任务,再通过比较对照,确定与这些职业技能能力所对应的工作领域及工作岗位。通过分析,我们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应具备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其中,基本职业核心能力应达到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施工设计的职业标准要求,拓展职业能力则应达到评审员、BIM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结构师、注册建筑师等职业资格标准要求。

2.3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应紧密联系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强调在扎实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注重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以便所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合地方经济和市场需求。

3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以理论型课程为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但存在一定的与新知识技能脱节的现象。“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应建立在行业背景之上,强调技术技能类课程的比重。通过课程使学生直接掌握市场岗位的职业技能,部分课程全部转换为训练类技能课程,注重向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转变,注重地方经济发展,关注行业需求动态,从行业革新需要来设计课程,在开设“必需、够用”的理论课程基础上,调整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1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其总学时应达到一定的标准。除必修课外,还可设置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类课程,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传统文化传承精神”的“中国建筑发展史”等。

3.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类。从培养过程而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及专业拓展课程是依据职业岗位成长、职业能力要求和行业标准要求依次进行设置的,符合职业岗位成长规律,直接表现为课程排序。为实现“X”证书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相结合,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于大多数学生刚刚入校,专业基础薄弱,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构造课程简单易学,操作性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将绘图员、混凝土工、钢筋工、砌筑工等初级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其中。中级岗位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在初级岗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递进升级,如加入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技术、建筑结构、工程原理等知识较难理解的课程,课程内容深度方面,将工作领域的不同工种中的中级、高级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其中,难度增大,以实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另外,课程体系设置应考虑专业知识与职业技术标准初中高级衔接。以“X”证书(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入门到熟练的职业成长规律,确定了“土木工程制图与识图”“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和“BIM建筑设计软件运用”6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要求,确定了“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CAD”“土木工程施工组织”“BIM理论及其应用”“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6门专业基础课程;最后根据职业技能发展能力及专业应用方向,开设“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建筑”“建筑方案设计”“BIM建筑设备软件运用”“BIM与其他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等专业拓展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工作岗位规划进行选修。

3.3实践性教学环节。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评价,如BIM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评价内容权重表(见表2),加大在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实习、实训、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行业背景,创新实践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教学方法,完成课内外实验、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强化提升学生接触和运用一线知识的实践能力。如“BIM理论及其应用”课程,中职阶段已有BIM模型构建、BIM数据及文档的导入导出实操实训,高职阶段因为标准的提高,就要采用新手段,进行BIM项目实施规划及控制实操实训或实训工程综合软件模拟实训等,完成实施项目案例报告的演示实践。

4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4.1确保校企课程协同开发。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办学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企业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化的延伸和二次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中具体开设哪些课程、何时开设、课时量多少、课程目标等,均需要高校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企业相关人员不定期进行交流,共同参与确定,对不同课程可基于职业的课程标准,按照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形成有机衔接的完整课程体系。

4.2构建自身的教学资源库。目前,高校各专业多规定选用国家规划教材。规划教材具有适用性,但往往由于规划教材更新慢,出版时间长,许多知识点比较滞后,不能紧跟专业要求。因此,可根据企业的需求,校企双方依照市场的实训项目,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建设丰富的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构建自身的资源库,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4.3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1+X”证书制度下课程体系的构建,务必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高超、能够准确把握行业先进技术理念、深入研究专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教师团队,满足“X”证书的培养需求。另外,通过引进行业企业技术能力、技能大师等途径,将极大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技能。

5结语

构建“1+X”证书制度下课程体系非常必要,它不仅是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土木工程专业职业标准教育落实到学校的需要,更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重视职业标准的融入,以便更好地获得“X”证书。

[参考文献]

[1]蒋代波.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时代背景、制度功能与落地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12):14-17.

[2]董楠.关于试点院校落实“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营销界,2019(5):252-253.

[3]肖凤翔,邓小华.国家资格框架要素论[J].教育研究,2017(7):37-43.

作者:郭秋兰 张小义 王成元 李之洪 孙博 单位:新余学院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