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解析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解析

[摘要]完善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方式是保障我国基础建设稳定发展的前提,然而我国大量土木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难以适应土木工程领域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施工单位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得分析,从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方面提出具体解决对策,以期为土木施工工作提供有力参考价值。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

一、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全面开展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缺乏极具专业性、理论性、系统性探讨和研究,致使大量土木工程施工单位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一)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健全度较低。完善的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体制应配置功能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项目管理部门,同时依据工程施工具体需求分别调配不同数量的专业人员参与到管理工作中,进而保障施工中多项要求。然而,部分土木工程施工单位过于追求项目的逐利性,为节省人力资源,降低投资成本,大量削减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数量,造成管理部门人员紧缺,功能性无法良好体现。

(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存在违法乱纪现象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带领下,全国各级政府建筑行业管理部门加大对土木工程施工重视度,相继下达多种关于施工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然而,部分建筑单位面对相关规定时,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将政府部门的审查考核视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虽然国家《建筑法》明确规定,在总承包单位开展分包项目前,应经建设单位认可,且受分包单位必须符合相关条件和资质,但是仍有大量施工单位存在违法分包和转报现象,加大实际施工过程中管理难度,同时极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问题。此外,违法转报和分包极大地破坏了建筑行业市场秩序,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对我国整体建筑行业品牌文化造成负面影响,大幅降低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性及可信度。

(三)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对核算工作不重视

土木工程项目具体施工过程中,部分核算工作人员过于重视核算速度,忽略企业中标后工程质量和工程核算质量,造成工程管理与工程核算工作难以产生实质性作用,加大工程难度,对施工企业造成不利影响,降低企业品牌影响力。对施工单位自身而言,存在成本管理过于粗放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成本核算基础环节薄弱且不受重视。部分项目经理认为成本核算属于财务部门的工作,导致其他企业内部部门难以密切配合成本核算工作,甚至大量施工单位没有配置专门的成本核算人员。

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发展趋势以影响因素分析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管理方式。近年来,由于一体化经济、信息化经济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时期多元化需求。

(一)土木工程一体化采购趋势

未来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将逐渐向一体化交易与采购方式偏移,随工程项目整体规模的连续扩张,大型土木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时长要与几十甚至上百家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此时建设单位普遍采用雇佣人员全权负责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同时,建设单位的主要目标是压低投资成本,要求施工单位在最短的工期内完成整体施工并投入使用。因此,一体化交易与采购方式可使总承包商将上述工作交于实力强劲的分承包商,并通过协议或合同机制将施工管理相关任务与承担风险转移到分承包机构。此外,制约一体化采购方式发展的因素较多,例如土木工程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不断集成化的项目治理方式、建设单位对施工进度和服务质量的超高要求等,同时,风险分担不明晰和等问题也对一体化采购方式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土木工程全球化施工趋势

随市场经济全球化进度的不断推进,土木工程施工单位不再受地域因素束缚,国际工程承包成为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普遍现象。近年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整体规模持续走高,尤其在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对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需求巨大,为我国建设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其造成巨大挑战。例如,难以估算的投资成本和回报、差异性文化带来的管理难题等。首先,在全球化施工背景下,工程施工单位在全新的环境中完成施工项目,难以把控影响成本的多种因素,为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严峻考研。其次,项目管理工作普遍由多个国家人员共同完成,无论是价值观方面或是文化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加大了土木工程施工的管理难度。

三、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具体解决对策

随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土木工程施工大水漫灌式的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管理需求,在我国不断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施工方式已不再试用,因此为确保土木工程施工有效开展,应针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而改善管理环境,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性。

(一)土木工程安全管理改进策略

1.施工现场以人为本,降低安全事故发生频率

安全事故是在土木工程施工实际开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施工单位应提高对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重视度,在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相关救援措施,并在事故现场快速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人为破坏的发生。一方面,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事故处理的培训力度,使施工人员面对安全事故时,能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另一方面,在安全事故发生后人员抢救的过程中,土木工程项目负责人与相关人员应及时赶往事故现场,管理并配合有关部门对事故起因的调查工作,并应积极反省自身,从事故中汲取经验,降低未来土木工程管理中事故的发生概率。待事件处理完毕后,施工项目部应制定相应调查分析档案,记载事故发生原因,处理结果,人员伤亡程度以及经验总结等。此外,现场施工人员是土木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主体,在施工开展前期,应对全部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入职安全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以“安全生产”作为指导方针,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强其安全意识。由专业并具备相关等级资质的安全员担任课程教师,讲授通信工程安全类基础知识,安全防范的重要性,以及应对意外情况的紧急措施等,使现场施工人员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充分发挥管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思想改变行为,从根本上治理安全意识薄弱带来的安全隐患。

2.制定科学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现场安全等级

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整体施工中的关键内容,是具备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管理工作,主要管理对象包含生产中的全部环节。因此,施工安全人员应秉持“安全生产”的根本原则,拟定符合实际施工情况的综合性治理指导方针,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安全计划、策略和具体方法。通信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着重强调的是生产安全,并严格对其进行把控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管理监督等方式,保障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首先,应确立科学合理的安全施工目标,以目标为核心,围绕目标制定相应规定,并按规定严格要求施工人员行为。其次,施工单位在选取分包组织时,应通过系统性管理制度的构建,拟定先进科学的客观评价体系,继而选择符合自身与建设方的合同要求、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具备相应资质的土木工程施工分包单位进行施工,以制度制定规范,以规范约束行为,实现提高安全等级,降低安全事故频率的安全管理最终目标。

(二)土木工程质量管理改进策略

1.构建先进质量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管理内容

完善稳定的管理制度是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施工单位应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有国情和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现实发展情况,构建合理、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并根据相关规定及合同要求强化质量管理制度内容。一方面,施工单位应加速质量责任体系的建设,将质量管理实质性工作渗透于项目施工全过程,并着重注意建筑工程完工后的收尾工作,及时发现、找出、处理工程质量问题并制定合理改进策略。另一方面,应构建施工建材、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设备以及现场环境的控制体系,制定优质的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与施工现场管控机制,以严格制度要求施工人员按照硬性标准进行具体操作,对施工现场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和安全问题等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和隐患排查。

2.实现施工技术较低,提高工程整体质量

为确保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整体质量,施工单位应从施工行为主体更层级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着手。首先,通过聘请业内权威性专家定期开展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教育,提升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管理技能和意识,转变施工人员传统思想,提高对质量要求的重视度。其次,在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自身方面,应与管理人员完成施工工艺技术交底,促使管理人员了解并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具体流程、技术指标和管理需求,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前对整个工程的环境、质量的管理过程进行精准识别判断,并加以有效控制和策划,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具体情况的浮动与变化,进行差异性管理。最后,指导书交底是保障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实质性方式,是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环节。因此,施工单位应开展作业指导书交底工作,促进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人员对具体操作内容与工程管理规范形成统一性认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保障施工现场人员安全、工程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制定科学性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施工现场安全质量。其次,应构建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实现施工技术交底,进而提升工程项目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小青.关于如何加强当前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7(44):154-155.

[2]张义杰.关于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2):59-60.

[3]徐超.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S2):149-150,155.

作者:潘琦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