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土木工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土木工程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1

一、土力学实验课的特点

由于土体材料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在实际工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测定土的基本工程性质,包括物理指标(如含水率、干密度、孔隙率)和力学参数(如摩擦角、内聚力等),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是建筑物基础设计和边坡加固设计的主要依据。土力学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学科,其理论体系与工程实践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实验方法是实际工程中确定土体分类、力学特性、压缩性质等的主要方法,为此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土工实验方法标准。另外,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被提到意识日程中了,在此背景下地下工程得到了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更复杂的与岩土相关工程问题急需要解决,而实验手段是解决这些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之一。借助土力学实验课,学生能够掌握标准土工实验方法,并且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为日后参与复杂工程项目或者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土力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是,在土力学实验课中,往往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5人,在以往的实验课中发现每个组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有人忙于实验、有人什么也不做只是袖手旁观,而最后成绩是以小组实验报告为评分依据,组内所有学生分数一样,造成做与不做实验的学生成绩都一样的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势必会造成消极影响,同时有失公正。二是,由于近年来学校不断扩招本科生,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实验室教师人数没有按比例增加,实验室场地、实验设备也没有相应地增加且设备陈旧更新较慢,例如对于那些常规的实验仪器,每个小组可以分配一台进行实验,但是由于教师人数有限,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不能同时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有时会延缓某些小组的实验进程,影响学生的实验进程和积极性。而对于像三轴仪这样比较贵重的仪器,一般土工实验室只有1—2台,不能够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围在一起观看教师在三轴仪上进行的演示实验,学生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三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实验教学被看成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另外,目前在本科课程中多数的实验课部分不计入到课程的最后成绩中,也不计学分,这样就使很多学生认为只要理论课学好就可以获得好成绩、做不做实验都无所谓。有些学生甚至不愿意参加实验课而选择逃课,或在实验课开始时教师点名之后就离开了。偶尔还会发现实验报告有抄袭现象,实验课难以实现其初始目的,即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技能训练,反而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观察实验现象不仔细、数据记录不真实和不规范、处理实验数据不严谨和不科学等。四是,土工实验以基础性实验为主,按照实验课计划,每个小组实验的内容一样,学生是按部就班地根据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全面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目前,土工实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虽然适合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但对于那些有创新天赋的优秀学生来说这些常规性的实验可能过于简单,因此在制定实验教学计划时除了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外,应该考虑增加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内容的制定上可以让这些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参与设计或自主设计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项目。五是,在实验中遇到一些难点问题或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有差异时,常规做法是实验室教师找到解决办法或做出解释,学生只是被动听教师的讲解。而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教师最好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学会自己对一些实验现象做分析,然后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借此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土力学实验课的改革措施

1.面对本科生扩招的实际情况,增加实验室的师资和仪器设备的投入

鉴于目前本科生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而实验室教师师资不足、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和老旧的现状,学校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增加实验室师资数量、提升实验课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并在硬件设施上应该增加投入,扩大实验室规模,增加和更新已有的仪器设备,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创造有力条件。

2.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从传统的“以实验指导书设定的固定实验内容为标准和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逐步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导”的模式中来。在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从实验项目的设计到实验过程的实施,学生是主体,实验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适当的辅导。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除了保留一些固定的基本实验项目以外,还应该增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验内容,而这些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发挥创造力自行设计,也可以和专业任课教师一起讨论后进行设计。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有助于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提高实验教学地位,改变现有实验课成绩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无论任课教师还是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课堂理 论教学的重视,认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是主从关系,所以在课程的最终成绩评价中实验课成绩所占的比例很低或者不占分数,这种思维会影响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失去实验教学的意义,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是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加大实验学时,增加实验课成绩在专业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或者实验课单独考试。在实验课考试中,可以有具体仪器操作,又有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在实验课考试中重点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入研究生助教机制,发动研究生参与本科实验教学

在土力学实验课中,由于实验室师资不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实验教学实践中采用研究生助教助管的方式让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实验。研究生助教制度在国外大学中有悠久的历史,在国内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土力学的实验课中研究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一个实验小组分配一台仪器,一名研究生负责一台仪器并向使用该仪器的小组演示仪器的具体操作方法,这种模式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每个实验小组中出现的操作问题。历年的经验表明,这是解决师资不足、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研究生而言,参与教学环节也是培养领导才能和管理技能、锻炼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的一个机会。

5.开放实验室,引入教学型实验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机制

教学型实验是以基础性实验为主,注重训练学生操作实验仪器的规范性和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而研究型实验注重对学生创新性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一种提升。在土力学实验课中,除了认识性、验证性的基础性实验外,还应该考虑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为那些高年级本科生中成绩优秀、对科研有极大兴趣的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开放实验室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实验条件,以实验室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进行科研训练。学生可以研究助理的身份帮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中的一部分内容,同时培养锻炼自身的科研思维,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另外,本科生实验课以外的时间仪器设备多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能够与研究项目相结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效率,而且为培养高层次研究型创新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6.多种改革方法并用,有效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土力学实验课中每个班级、每个实验小组采用同一种土体样本加工的试件进行实验,由于这些试件各项物理参数和力学性质基本一样,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个别小组有相互抄袭数据的现象,并且很难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的试验中可以选取多种类型的土体样本,每组随机分配由不同土样制作的试件,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相互抄袭数据的现象。实验室中有一些数量极少、价格比较贵的实验仪器,如土工三轴压缩仪,无法安排本科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往的做法是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和讲解,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很多大家围挤在一起观看时,后面的学生看不见也听不见教师的演示与讲解,教学效果比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配合播放实验视频资料等方法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可以建立虚拟实验室并引入虚拟化实验教学模式。虚拟实验室是建立在网络上的一个开放的实验平台,实验者可以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依据实验大纲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利用虚拟实验室的模型库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这种模式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可以在未来实验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针对本科生土力学实验课的设备资源是有限的,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可以考虑与其他实验室联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例如国家重点实验室资金投入多、设备精良,可以尝试让大学生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开展一些综合性和研究性土力学实验,解决土力学实验室设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拓展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求学进取的精神。

作者:孙华飞 单仁亮 孙强 高峰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二)

一、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中所讲授的力学课程内容大多系五、六十年代由前苏联引进的内容,教学起点低,不少地方存在重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根据东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03~2005级学生对力学课程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其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较差。以单门课程为中心进行教学,对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衔接考虑不充分,淡化了力学体系的整体与综合性,造成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

2)实验与工程应用环节薄弱。由于学时少,内容多,在内容安排上挤掉了实验和实践环节学时。

3)科学前沿理论与陈旧教学内容的矛盾十分突出。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与教学内容多年不变形成巨大反差。

二、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力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分别于2002年10月在宁波、2003年10月在烟台召开了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工作(扩大)会议。会议认为:目前弹性力学的教学符合实际需要和课程基本要求,可以不再做具体指导意见,而结构力学的教学需要适当规范。例如,在理论力学教材中,力学基础与大学物理中的相关内容重复出现,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在理论力学、大学物理和结构力学中一再重复等;在结构力学教材中,如渐近法、图解法、无铰拱内力计算等应用较少的内容仍然占了相当篇幅,而一些新结构、新理论却相对较少,这与现代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不相称。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及计算结构力学等单门课程,按其内容重新组合,形成三大模块,即基础模块、工程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优化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可满足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各模块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可统一系列课程的改革要求;注重与前修、后续课程的衔接,可避免不同单门课程内容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解答,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提高力学教师的自身素养。如何设定三大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及相对应课程学时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以东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深入研究了三大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教学内容的调整措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针对新的培养计划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力学课程教学次序的优化调整———以材料力学教学为例

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知识渗透能力,对力学课程教学的次序进行了优化调整,以材料力学教学为例予以说明。在我国高校中,材料力学的教学进程大多以“拉伸→剪切→扭转→弯曲”为主线,且每种基本变形都按“内力→应力→变形……”的次序进行讲解,对每种基本变形问题,又都采用“平面截面假设→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静力平衡条件→应力公式”这一相同的推导过程。显然,这种按基本变形进行多重循环的知识体系,教学起点较低,内容重复多。为了突出对学生归纳能力和知识渗透能力的培养,对教材内容的次序作了以下调整:1)对作为材料力学入门教学的轴向拉压变形,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时,以便学生初步接受并基本掌握内力、应力、应变等重要概念,并从中抽象出材料力学普遍用于研究各种基本变形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在讲授完轴向拉伸变形之后,不必急于开始第二种变形即剪切变形的教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集中讨论结构在各种变形条件下的共性问题,如内力、应力、变形等,然后参照轴向拉压变形的研究方法,总结出研究杆件各种变形所需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这样做可以简化相似的推导过程,强化概念理解,突出各类变形的共性。

2、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提高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基于东莞理工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校学生的力学课程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知识扩展能力。举例如下:

1)转变教育观念,能力培养至上。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培养,不求教学中教学大纲涉及的知识点面面俱到,力求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力学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2)采用启发式教学,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习力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学生将来从事各种有关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理论部分,应联系周围事物以及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精讲。在授课过程中,时时考虑学生的反映,有针对性的按课程的重点难点分层次设问、引导,让学生通过思维得出结论,进而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对于例题仅讲授解题思路,列出解题步骤,突出例题的形象性,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至于具体推导或计算可由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在课下完成。在习题讨论课上,教师作引导,让学生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的热情,相互交流各自的见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目的。

3)制作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融为一体,这种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情景性教学环境,使传统教学中枯燥抽象、用单一语言文字和图形讲解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令学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板书时间,增强授课效率,达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绝不能代替教师授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有着现代化教学无法替代的内容,因此只有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各自的特长,收到最佳教学结果。

4)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以欧拉临界荷载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为例予以说明。针对《材料力学》中理想柱的失稳问题,给出了利用相同的四阶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和不同的边界条件,求解各种柱端情况下欧拉临界荷载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其知识要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知识扩展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重教学环节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创造学中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设计和创造性活动等概念,要求任课教师从创新教育问题的提出、探索和解决三个方面,认识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创新教育模式的建立过程,进而在课堂讲授中贯穿创新思维教育、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强调知识的更新和发展,支持并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研究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自由度、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以及更多的成才机会。

3、力学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实践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将具有良好基础知识、思维活跃的优秀大学生吸收进课题组。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刺激学生展开自学,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再到创造的互通,收获较大。针对每个学生所独具的视角,进行有目的的引导。鼓励学生撰写专题论文,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力学学科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教学阶段向实际工作之间转换的最好锻炼机会,是进入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领域的开始,也能为将来独立工作进行职业准备。为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在确定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将来可能从事的专业,选择了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题目,以巩固所学的力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4、力学课程培养计划的修订

在2006年5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接受广东省教育厅的学位评估后,针对专家提出的“该专业学时偏多”的意见,制定了新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新培养计划大幅度减少了三大力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但教学内容变化不大,这无疑对力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新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理论力学、结构力学为例。

1)理论力学方面:增加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的课时,即将原大纲的20学时改为26学时,让学生非常熟悉力、力矩和力偶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计算力系主矢和主矩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建立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系统的力平衡条件和力矩平衡条件等内容,为材料力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构力学方面:加强入门教育环节,即一方面要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信心,排除他们对本门课程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学习方式方法的教育,这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基础部分的课堂教学,即在学好理论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尤其是梁的内力图绘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静定结构的内力、位移计算的课时,让学生熟练掌握静定结构内力图的绘制和位移的计算,为学习后面的章节打好基础;注重结构力学与具体工程实际相结合,即结合工程案例进行结构力学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科研成果改革教学内容,即结合任课教师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在教学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今后有志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前述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已在东莞理工学院2006~2011级土木、工管两专业的力学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好评。实践证明:在我校现有力学课程体系的教学中,应用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好力学课程,掌握更多的力学知识;从我校在2010年第三届中南地区结构力学竞赛中的成绩优于同类院校、近三年土木工程专业9名同学考上研究生以及2008~2010级力学课程期末考试优良率和满分率均较高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教学改革的效果。我们深信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具有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的空间以及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供同类院校工科专业的力学教师借鉴。

五、结语

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大力学课程教学体系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力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科学前沿理论与陈旧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较差的问题以及工程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的问题,提出的系列改革措施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好评,认为有一定的新意和实用性。

作者:马崇武 秦怀泉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三)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现状及特点

实、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学生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对计算过程及所采用的方法等没有把握,如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计算简图?这个公式或这个方法有一些什么限制条件或应用的范围?学生在使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时,只会按步骤操作软件,而不注重基本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是机械性地记住某些参数的取值,而不明白参数的概念和设计意义,更不知软件的结构设计、求解的过程,对专业的知识点掌握只停留在表面上。(2)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毕业设计是对本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更全面的综合,涉及到多门课程的综合问题,虽然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已经对整个建筑物的结构、构造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各门专业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是停留在孤立的范围,并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好地、有机地组合起来。对毕业设计的整体思路没有领会,缺乏条理性,完全依赖老师的指导,哪一步引导不到位,设计就停滞不前,影响进度。(3)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脱节,学生对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标准图集、构造节点了解甚少,在设计中遇到问题时,总习惯翻阅教材套用有关内容,而不是仔细研读设计规范中的相应条款,有些甚至不会使用设计规范、设计手册,以至相当数量学生的设计成果“不错但不能用”。这些问题给毕业设计的组织和进行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专业技术生涯的发展,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强化工程结构、工程经济的概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工程师的类型和素质要求

1.工程师的类型。工程师按职责范围可分为研究(R.E.)、开发(Dt.E.)、设计(Dn.E.,包括规划)、制造(M.E.,包括施工)、试验(T.E.)、生产运行(P.E.)、营销(S.E.)、工业管理(I.E.)以及教育等诸方面。

2.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对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包括4个方面:(1)有较坚实的科学、技术理论基础(数、理、化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2)有较宽广的其他知识面(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环境、美学、方法论等)。(3)具备设计能力(指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制订)、制造能力(指生产工艺、技术设施、主持生产运行)、开发能力、管理能力、评价能力(指技术、经济、质量、效益的评价等),以及相应技能。(4)具备明确的工程意识(实践、协作、管理、信息、市场经济、竞争、创新等)。

三、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怎样使学生学以致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毕业设计这一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具备工程师应有的基本能力,二是引导学生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投入社会的思想准备,完成从学生过渡为从事工程师工作的自我心理准备。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素质。

1.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能否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关键在于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采取“公布选题,双向选择”的做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鼓励学生到科研能力强的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与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以提高其设计兴趣,激发其创新精神,增强其适应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2.定期开展毕业设计专题讲座,增强工程意识。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可定期举办相关专题讲座,讲解设计技巧和工程项目设计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贯彻和了解新规范内容和建筑前沿新知识,如《结构设计一般原则》、《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等。主讲的有教师以及企业、设计单位的相关专家,目的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纠正错误。实践证明,这些讲座的效果非常显著,深受学生的欢迎,可明显提高毕业设计的效率。

3.采用“双导师制”,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工程素质。学生要在毕业设计期间较好地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达到可实施的施工图要求,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关键还需要有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又是优秀的工程师。鉴于此,学校可从校外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工程师与校内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使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

4.树立标准意识,加强对规范条文和标准的理解和运用。现行设计标准和规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进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必须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的设计标准。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现行规范、标准,就必须将土木工程的建设标准、规范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毕业设计中去,许多教材或参考书虽对规范的条文加以解释或用例题示范,但都不足以代替规范原文。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要养成从规范或标准中找设计依据的习惯,重视阅读规范原文和有关的条文说明,这样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掌握规范和标准,并学会运用。

5.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根据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设有建筑结构组、结构施工组等。每组有8~10名组员,每组都有固定教室,并指定1名学生担任组长,全面协助指导老师与学生间的工作。做设计期间,组员之间有问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以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力。答辩时互相鼓励,支持,并帮助其他组员挂图、取图、拍照,充分发扬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小组成员之间既增加了友谊与了解,加深了信任,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对于学生工作之后尽快进入角色是很有帮助的。以上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受到较全面的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应加强在毕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其综合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使用各种有关的专业标准、规范和图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早日成长为优秀的土木工程师。

(四)

一、煤矸石活性的影响因素

对于煤矸石的内部结构,其内部结构存在的缺陷越多,反应活性就越高。风化煤矸石和新鲜煤矸石中都具有稳定的结晶结构,内部各质点的排列顺序条理,但是结构越整齐,活性越低,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活性。

二、活性激发方法

1、机械活化机理

在处理粉煤灰、矿渣、煤矸石方面,机械活化具有很好的效果。其主要目的是将颗粒变小,这样做可以起到密实增强的作用,由于细小的颗粒可以填充硬化结构的毛细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会增加颗粒的比表面积,以及点缺陷、结构缺陷会在部分颗粒表面出现,甚至会出现错位的现象,氧化硅和氧化铝的无定形程度增加,颗粒表面的自由能也会增加,活性因此就会增加;同时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石膏以及氢氧化钙的量减少,加速水泥水化产物与混合材的再次反应的进行,从而促进了水化产物的增加,提高了强度。煤矸石机械活性的影响因素有煤矸石颗粒的分布以及水泥颗粒分布,它们的组合对于煤矸石的活性是一个重要的参数,40μm~80μm的煤矸石颗粒可以提高水泥的后期强度,其机理为:这种粒径的煤矸石颗粒,对坍落度的损失影响很小,可以帮助促进煤矸石在水泥体系中物理堆积作用的发挥;其次颗粒度的增加也会影响煤矸石的活性,颗粒越大,则煤矸石反应没有进行的部分越多。而在水泥中主要以物理填充为主,使得机械活化后煤矸石活性的效果会低于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

2、热活化机理

煤矸石的化学成分与粘土十分的接近,属硅铝质原料。因此可以按煤矸石里铝的含量进行分类,有三种分别为:低、中、高。煅烧后煤矸石活性一般是按自然煤矸石中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含量来决定的,即未煅烧的煤矸石中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其处理后的活性也就越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由于煤矸石中的碳会影响水泥的耐久性、强度以及需水量,煅烧后一部分碳会被燃尽,因此提高了煤矸石的活性;还有就是煅烧后高岭土组分发生了化学变化,相比自然煤矸石,生成了更多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从而提高煤矸石的活性。煤矸石热激活的影响因素有煅烧的温度,不同地区的煤矸石需要不同的适宜温度,但是一般都在700℃~1000℃之间,主要是考虑到煤矸石内部成分的区别;还有就是冷却方式的选择,一般认为冷却速度越快,其活性就越高;煅烧物料的形态以及煅烧时间也会影响煤矸石的活性,煤矸石的形状比较大时,其内部的碳不易被充分燃烧,会增加煤矸石水泥的需水量,对其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煅烧时间越长,会使得本来活性很好的煤矸石由于二氧化硅和三氧化铝重新生成莫来石来降低煤矸石的活性。

3、微波辐射活化

煤矸石里面物质吸收微波,温度升高,而且在同一微小的区域内,周边的矿物由于具有不同的性质导致升温速率是不同的,从而在煤矸石内部存在一定的温差,会使一部分升温的矿物膨胀,裂缝会在矿物之间产生,此外,微波矿物的有效反应面积可以相互促进吸收,并且可以促进吸收微波矿物的单体解离,同时又可以使煤矸石发生化学反应、相变以及晶型的转变。而且这种加热方法对煤矸石的煅烧比较充分,需要的加热时间比较短(只要介质体不是很厚)。波长能量的不同以及辐射时间的长短会使得煤矸石的辐射活化效果不同,主要是由于煤矸石中的矿物对温度这一因素非常敏感。因此,在进行微波辐射活化时,应对波长的能量以及时间加以认真考虑。

4、化学活化

通过引入化学试剂使得煤矸石的活性提高,一般是加入一些可以加速水泥水化产物与煤矸石的二次反应的碱性试剂。加入碱性试剂主要是为了反应的不断进行,使煤矸石中的Al—O键和Si—O键被破坏,而使得结构解体,最后产生新的物质,是一种高强度无序的结构材料。其中碱性试剂溶于水中水解出来的碱性离子与溶液中的其他离子进行交换,也不会造成结构的破坏。一般影响化学反应主要是反应进程,对于反应进程,起关键作用的是激发剂的类型和掺量。而煤矸石的化学激发剂也要一个最佳的掺量来促进反应的进行,激发剂用量少时,水化反应速度减慢,但是在没达到最佳掺量之前,反应速度会随着激发剂掺量的增加而加快;如果激发剂含量太多,过快的速度会在表面形成一层膜来保护未反应的物质,而阻止反应的进行,同样会使反应速度降低。文献表明,不同的激发剂所确定的最佳掺量也是不同的,其中王聪就对水玻璃和氢氧化钠的掺量进行过研究,得到氢氧化钠的最佳掺量为10%,而水玻璃的最佳掺量为6%~8%之间,其强度有比较高的增加速度。而朱明秀得到的水玻璃的最佳掺量为4%,其中水玻璃的模数导致这种数据的差异。

三、结语

通过对煤矸石活性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活化方式对煤矸石活性的影响作出简单描述,煤矸石活性提高的方法若采用热化学或者机械激活,其主要原理是增加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来提高的;而微波辐射主要是通过煤矸石内部温度的提高来使煤矸石的活性增加。一般来说四种方法是混合使用的,目前混凝土中掺煤矸石,所使用的活化方法具体是:自然煤矸石首先通过颚式破碎,之后将破碎后的试块在球磨机中加工一段时间,具体控制在5h,然后放入箱式电阻炉中,将煤矸石加热到600℃,650℃,700℃,750℃,800℃,850℃,900℃。加热到规定的温度时,不要立即冷却,一定要保持恒温7h,之后取出自然冷却,然后进行再一次的细磨,放入之前的球磨机,继续研磨3h,活化过程结束,之后进行各种试验研究。

作者:毛黎祥 单位: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五)

一、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的方法

1、从管理上保证设计的安全性

管理人员在选择设计单位时,一定要选择有保障、实力较强以及管理先进的设计单位。因为这样的设计单位一般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先进的设计设备,同时他们也具有先进的管理,并且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都较高。因此,这样可以在设计中更好的提高设计质量,以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2、对相应的理论进行完善和提高

在设计中要对相应的设计理论进行完善和提高,即要求对一些概念性设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保持设计思路的清晰。所以,现在的概念结构设计已经成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的主要设计思路。

3、注重对设计文件的说明

设计文件的说明主要是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提供指示,设计者应该注重说明的表述质量要既简单又准确,这样才能使不同素质施工人员都能了解设计的内容。尤其在复杂的设计中更应该注意文件的说明,以保证在施工中结构的安全性和设计的安全预期方向一致。

4、在设计中做到准确全面

在设计中,应该使用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对整个结构设计项目进行细分,这样有助于将设计的子项目逐一进行完善和审核,也可以保证在设计中不会遗漏任何项目和计算内容。然而,许多设计事故多是由于设计中某一项目或计算参数的遗漏造成的。因此,在设计中对整个过程进行细致而严格的管理、监控和审核就很有必要。

二、提高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经济性的方法

1、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性评估

对设计方案、造假等进行综合性评估和选择,就是要在项目设计前就对经济性进行一定限度的控制,其目的是为了更大地降低成本,需要专业的设计部门做出的设计报价形成一个清晰的经济性指标。

2、设计思路要灵活,降低工程结构造价

在建筑物设计中,尽可能地要求设计人员采用灵活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不要千篇一律地利用标准图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虽然可以降低设计工作量,减少失误率,但是缺少创新性,也不利于降低工程结构造价。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利用合理的结构设计方式既能保证安全性又能保证经济性。

3、在施工中协调好各个相关部门的合作关系

在施工过程中,协调好各个相关部门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准确的资料和信息,这样也可以降低成本。我们都知道,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施工问题,一般都含盖大量的辅助性资料和工作,如数据监测等。因此,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时与多个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合作,这样他们能获取较为全面的资料和数据,以便提高设计的经济性。

4、设计中应当控制多参数设计的安全积累问题

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多参数设计的安全积累问题,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就会涉及到成本大和安全因素,包括材料、面积和钢筋数量等,这些参数都会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所以,在设计中需要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就是要通过参数的变化和选择性进行综合衡量,尽可能地用主要的参数来控制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协调,这样所选择的参数更准确、可靠。在经济学评价中,对于多参数问题,往往都是利用比例关系采用一个主要参数来表示其他参数,也就是利用某个方程来表示必要值,而其他参数的必要值也由此参数来获得,以此来控制经济性。

三、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时,应该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只有以安全为前提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经济性。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要求遵守安全设计规范,同时提高土木工程设计人员识别质量安全的能力,以确保每一个建筑设计结构的安全性。以建筑物的安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节约成本。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以保证建筑安全性和经济性为根本的,只有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实现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王海波 单位:西安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六)

一、土木工程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

1.施工操作问题

施工操作问题主要是技术选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土木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素质低、施工操作技术不熟练、对于各种规章制度不了解、选择不完善造成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在工程施工建设中经常会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缺陷,给工程的施工带来严重的影响。

2.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对所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的生产行为。不断发展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标准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往在施工项目管理上陈旧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得到改变。一般而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方面施工的质量不高。施工的质量不仅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而且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屡次发生的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2)没有规范管理合同。因为我们国家的建筑市场不完善,即使我们制定的合同存在不合理的条款,一般施工的企业也会接受,这些企业为了盈利,导致影响工程的质量;违约现象特别严重,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需求,随意修改合同中的条款,严重影响建设行业的秩序;合同规范管理不完善,管理人员缺少法律意识,这样企业的法律风险提高了。

(3)工程监理方面比较窄,而且一些工程的监理人员素质较低,经验不足,缺少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承包商通常把工程监理人员当成质量检验员,这样使工程监理的作用大大减弱;工程监理的范围狭隘,监理应该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起一定的作用,并且根据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具有可行性,从而能够保证工程顺利的进行。但是现在的工程监理限于施工的阶段。工程监理市场无秩序,施工单位随意的压低价格,工程监理为了能够得到项目而接受这样的价格,这样会使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下降,工程监理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使监理市场非常混乱,限制了监理事业的发展。

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进步,我国的土木工程发展迅速,并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为了完善土木工程的管理体制,促进整个行业管理上的成熟应加强工程管理。

1、加强对人的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管理。管理人员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注重细节管理,用心管理,才能发现细节问题,同时,要改善决策方式,加强管理中的民主化和集体化,加强和施工人员的交流,促进人员关系的和谐。

2、建立专门的物料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

应建立专门的物料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以确保建筑用料的质量和安全。材料进场前应检查其规格、型号、产地、外观、性能指标、数量等参数,对于一些重要材料,还应该委派专人到现场进行监督。

3、严格执行施工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开拓市场需要靠好的信誉,好的信誉来自于工程建设的质量。工程建设的质量相当重要,必须从国家大局出发,从“用户至上”的宗旨出发,从企业发展的方面看,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当前,“豆腐渣”工程遍布各地,损害人民的利益,也使自己丢去市场。广大职工也因局部质量问题,企业揽不到任务导致职工息工待岗,甚至出现了企业倒闭,职工失业的状况。有的工程局因为出现一起质量事故受到制裁,一年丢掉10多亿元的任务订单。而质量搞好了,多创几项优质工程,多创几项鲁班奖项目,企业信誉大增,工程中标不断,企业职工都受益。所以,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必须要不断研究。施工质量的严格要求,必须以“过程精品”来保证总体质量完整,也就是现在的业主和施工单位经常提到的“开工必优,一次成优,全面创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应该进行以下控制:

(1)按照一些企业质量要求,贯彻质量创优的方针和目标。贯彻方针政策:“兑现合同承诺,留下时代精品”,质量的目标:单位工程一次性验交合格率为100%,单位工程的优良率要求达到本行业的先进水平。争取国家级、省部级优质工程。在每项工程招标时,对质量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施工过程中企业根据自身的质量方针和项目的具体的质量标准要求,制定质量规划,并且认真的去实施。

(2)控制质量必须以“PDCA”循环的工作方法,持续改进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以“过程精品”保整体创优。总而言之,有许多控制施工质量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质量目标进行施工,严格贯彻标准要求,坚持控制质量管理过程。按照“PDCA”循环的方法,规范运行,对阶段、系统、因素进行控制,遵循科学的控制方法,落实岗位责任,增强责任心,就一定能够把施工的质量控制好。

4、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控制

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中,包括高空作业和地下作业,在保证铁路、公路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施工,有很多是立体交叉作业等,城市施工和山区施工都有,而且现场的不定因素太多,施工条件差,危及人的安全的因素太多。因此,安全管理相当重要,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企业的兴衰有关。所以,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安全问题必须严格控制。一般而言,实施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几点:

(1)加强安全管理制度。①消除麻痹思想。②明确企业领导者的责任。③明确项目经理的责任与义务。④实施“施工企业安全资格认可证”和“安全施工许可证”制度。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经理必须承担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的责任,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严格执行先安全、再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使责任、措施、组织这三大部分都要安全。为了使项目经理对安全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某部门规定项目经理必须进行培训和考试,把考试分数作为评标指定之一,使安全生产落入人心。同时也要对队长、班组长和操作工人进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把安全目标分解到岗,落实到人。

三、结束语

土木建筑工程产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工程的施工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土木工程项目中,保证正常的施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是一项既艰巨而又漫长的系统性任务,因此需要广大施工单位和相关负责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施工进度控制以及技术控制方面有高度的重视,才能保证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黄鑫 单位: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

(七)

一、中国建筑节能方面的主要问题

1、对建筑节能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这是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中国建筑节能措施的应用范围和节能目标的实现。在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土木建筑发展迅速、层出不穷,然而有的开发商对建筑节能的认识不够,导致其不够重视,主观积极性也不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节能领域相关措施的推广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有的开发商在自身经济利益的趋势下,盲目地追求建筑本身样式上的新奇,过分注重建筑风格,使得很多建筑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自然条件,造成了建筑物在节能方面的局限性和相关无法弥补的不足。

2、建筑节能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应该说建筑节能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多方面知识,对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也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建筑节能贯穿于土木功能建筑的全过程,包括设计、施工、维护、材料、人员、装备等。一方面中国在建筑节能方面起步较晚,这不光使得中国在建筑节能的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在短时间内还会越来越大,同时也造成了国民对建筑节能的认识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继续大力宣传和普及建筑节能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中国从事建筑节能的研究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还比较缺乏,专业人员不足使得相应的科研成果较少,而施工管理人员的缺乏又造成了建筑节能监管的不到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中国土木建筑节能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二、开展土木工程建筑节能的几点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建筑节能知识

目前中国大多数人对土木建筑节能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建筑节能往往是开发商或者一些单位部门应该考虑的事情,并且往往是以牺牲个人的生活标准和层次为代价。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但严重影响了建筑节能的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为营造建筑节能氛围制造了障碍,还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和节能措施影响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普及建筑节能知识。建筑节能不是要降低建筑标准和使用水平,因此将建筑节能片面地理解为“低标准”和“简易房”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相反,建筑节能是国家大力提倡和开展的一项能源政策,它不光适应了社会发展对能源提出的新要求,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建筑节能主张在保证居住条件和环境安逸舒适的基础之上,采取新技术新方法,科学合理地利用能源,降低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这不仅降低了生活成本,还从侧面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层次和质量。

2、加快技术创新开展建筑节能措施的研究

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技术的实现要紧紧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建筑的性能和节能水平,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指标,真正做到建筑过程中不浪费,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程度,保护能源。从建材的选择开始,就要考虑到节能性,在建筑过程中,建材的使用等要尽量选择技术含量最高的方案,节约材料的消耗,争取在建筑过程中少用甚至不用不可再生的资源,充分利用绿色能源。利用性能良好的建筑能源,是现实能源高效利用的前提和保障。节能建材要求具有相当的强度和耐性,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在建筑中使用的水管等都要求配备防水、隔声等专用功能。要实现土木工程建筑节能,坚决不能使用具有污染性的建材,清洁能源是首选,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3、加强管理机制确保建筑节能措施的落实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建筑节能指标,并且也有配套的法律法规进行监控和控制,但是由于建筑节能提出时间较短,国内仍然存在着执行不力,监管不严的问题。国家也未能建立完善的节能技术创新鼓励和扶持政策。目前中国的土木工程建筑节能进程比较缓慢,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应的法制体系和鼓励政策决定的。所以,制定推进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政策成了当务之急。当然,还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相应的节能标准,政府对现有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并建立强大的监督约束体系。抓紧建设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支持体系。结合中国国情,吸收利用国外的建筑节能成功经验。对于那些提前实现中国建筑节能标准或是超额完成建筑节能要求的施工单位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政策上的扶持。国家可以设定相应的节能建筑标志制度。

三、结语

在土木建筑中提倡使用节能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层次,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够改善大气环境,降低环境污染,极大地缓解当前能源消耗上的紧张局面,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在建筑节能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加快技术创新,还要大力普及节能措施,使新技术及时惠及人们的生活。

作者:岑喜平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八)

一、毕业设计的作用

1)在知识上,应能综合应用各种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于实际工程,并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使理论深化,知识拓宽,专业技能延伸。2)在能力上,培养调研、收集、加工、整理和应用各种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工程设计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规范,提高工程设计计算、理论分析、图表绘制、技术文件编写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综合素质方面,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协调合作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的指导要点

1、提出合理的设计要求

①掌握桥梁设计的设计程序和结构的计算方法,能综合考虑影响设计的各种因素,能处理好桥梁的总体与细部关系。②掌握与桥梁设计有关的设计规范,并能够正确使用规范对桥梁作准确的计算。③认真编写计算书,其内容包含设计方案的比选及确定、上下部结构设计、施工图绘制。设计文件应当正确、完整、规范。对于结构计算应附计算简图,并包括手算部分和程序复核部分。

2、做好选题,避免抄袭

每年会有部分学生抄袭别人。由于工程类毕业设计数据繁琐,内容复杂,老师检查起来耗时费力。所以我们要从选题上杜绝抄袭,从制度上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毕业设计雷同,均不让通过。①选题既要保证基本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培养能力的工程训练,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题目不宜过大,难度要适中,其任务量要保证中等水平的学生,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毕业设计时间和基本要求,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为宜。②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选题应注意有理论深度和实际价值,应尽量满足学生自己提出的高难度设计方案,尽量结合科研与实际工程,以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各类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有较大提高,鼓励优秀学生有所创新。一人一题,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一座桥梁的计算书与施工图。

3、鼓励自学,加强辅导

完成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需要“学习者”与“服务者”共同参入。工程类毕业设计任务繁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自学能力、运用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大学四年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毕业设计阶段尤为显著。单凭所学的几门课,完成一座桥梁的毕业设计,对于学生来讲难度非常大,他们必须还要自学大量的桥梁设计规范及和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学生必须明白这一点。一开始,学生普遍说不懂规范、不会做,希望老师从头讲解。而教师可以只讲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先看,自己想办法,看不懂再找老师,老师只回答具体的问题,这样可以逼着学生自己看书。单方向的讲授,学生听不进去,收效甚微,还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思想,真正能学到东西的还是靠自学,老师对其思考过的问题进行点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双向互动。同时针对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开设毕业设计专题讲座,针对设计中某一部分进行系统讲解。还可实行听课卡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讲座的出勤率。学生的相互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的学生不愿请教老师,愿请教学生,我是赞成的,对于给别的同学讲解的“学生小老师”而言,对他自己也起到理清思路的锻炼,讲的和听的学生收获都很大,他们之间相互学习的效率很高。

4、建立合理的考勤制度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的日常管理已由班主任转交给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了,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毕业设计情况,指导老师应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严格要求,耐心指导,热心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毕业设计中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平时考核工作。其中的考勤是一项让老师和学生都头疼的事情。“法太宽则守法者少,法太严而执法者稀”是较难调和的矛盾。如果不考勤,学生就会散掉,难以管理,甚至有的学生不做;管理太死也有弊病,不利于学生设计过程中自主性的发挥,也不利于独立自学能力的养成。考勤的目的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因此考勤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要围绕这个目的进行。我认为老师在考勤时可采用“宽严相济”的原则。对一些特殊情况可灵活掌握,如学生出去找单位;或参加研究生复试;或结合具体工程做设计,由设计院配相应的人员指导。而对自我约束不好的同学更要勤加督促。

5、积极推进设计进度

由于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又缺少实际经验,开始时均感觉无从下手,存在“等”、“靠”现象:等别人先做,靠老师教,这样很容易延误进度。作为老师要断绝同学“等”的念头,每人题目不一样,只有自己做。毕业设计是实践环节,关键要学生自己去摸索。学生第一次做,错误是正常的,不要因为错误多就停滞不前,尽快做出来让老师看,通过老师批改,达到获取正确知识和熟练掌握的目的。

6、对阶段性成果及时检查

工程类毕业设计内容多,难度大,不是一朝一夕能赶上的,一旦落后,补起来非常困难,开始要严格,绝不能等到最后才交计算书和图纸,拖到最后,老师来不及看,学生做得稀里糊涂,答辩时再发现问题已经晚了。老师一定严格要求学生分阶段按时完成相应任务量,阶段性检查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避免学生完不成设计。在每年的指导过程中,我把工作分成几部分:如桥梁上、下部分,每一步又可分为布置、计算模式、内力计算、组合和配筋验算等,叫同学分阶段做,老师分阶段检查并督促学生改正,步步为营。尽量让同学提前交初稿,留有足够的批发、修改时间。

7、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系统考虑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工程创新和实践能力,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依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教学、课程考核及毕业设计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课程教学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又是毕业设计的基础,设计中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前面两个环节加以解决。①毕业设计工程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抱怨理论知识不够,但事实上我们的教学科目中已经包含了设计中的必备基本知识。原因就是他们在大学的学习当中没有意识到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应该从大二开始就要告诉学生们毕业设计的大体内容。这样,他们就会潜意识地储备相应知识。②在教学中,老师应针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的力学计算,在相应的课程教学中重点讲解,并增加实际工程的讲解,让学生平时和实习时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资料,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反之,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③增加现行规范的讲解。工程设计是知识的应用,和理论相比有很多规定和构造要求。与很多同学的纯力学思维相冲突,就是因为对规范的不了解。所以无论在平时教学还是在毕业设计阶段要插入规范的使用讲解。④做好知识的回顾。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不明白处,再去听听相关的专业课,对综合理解所学知识,对做毕业设计均非常有帮助。

8、抓重点、抓关键,设计过程“先搭架,后装修”

开始不要纠缠细节,尽快完成主体设计,一些细枝末梢可以后完善。这种设计模式强调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关键出来了,框架搭好了,对设计的核心内容也就心中有数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对设计核心概念的理解把握能力,而且可以让设计按时保质完成。

9、严格要求、热情帮助,教学相长

指导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确保设计的进度和质量。由于缺少实际工程经验,学生开始做设计时,不会、犯错都是很正常的。指导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热心帮助,对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讲解。作为指导老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亲、可敬、可信的榜样,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无言地激励着学生。大部分学生存在力学概念较差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加强辅导和讲解,尤其是针对难点的专题讲解。作为指导老师,我们不可能样样精通。所以我们让不同课程老师解答学生碰到的不同问题。对桥梁工程而言,有些问题需要结构力学、基础工程、结构设计原理、CAD等课程老师一起解决。必要的工作是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物质基础。我们系配备了大量硬软件设施,同时和校外设计、科研、施工等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较多可用资源,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对于设计中的问题,根据难易程度划分成不同等级,对于难点和重点要多次讲解,对共性问题进行罗列和分析。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老师也能得到很大的进步。学生的一些思路是新颖的,对老师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在资料方面,学生所收集的资料也丰富了老师的知识。

10、重视过程学习

严格规范毕业设计过程管理,通过实施过程管理来解决这些问题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工程类毕业设计是一个整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工程经验的过程。每年设计结束后,学生会说,如让我再做一遍,两周就搞定。说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设计要领、掌握了专业规范、掌握了CAD绘图等,毕业设计就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毕业设计的艰难历程正是学生们突飞猛进的大好时机,一定要抓好设计的过程。

11、注重设计的规范性

工程类毕业设计主要是结构设计,工民建专业的毕业设计又可划分为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无论建筑设计还是结构设计必须符合现行规范,符合国内通用图例。指导老师最好能提供一套规范、通用的模板,这不是鼓励学生模仿,而是使设计更加规范化,有利于设计文件的工整、规范。因为所提供的模板只是格式和计算模块,核心问题和具体计算还得由学生自己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12、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当前学生总结的能力偏低,论文格式也不规范。指导教师应当积极鼓励每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再撰写一篇论文,这对学生今后发展大有帮助。写得差也要写,必须动笔,要求高才能进步快。

13、做好答辩工作

很多学生惧怕答辩,指导老师要认真做好学生们的答辩准备工作。①要对学生的成果负责,保证学生计算书和图纸的正确。对毕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为A、B两级,A级是关键错误,B级错误是次要错误,并以此划分毕业设计优劣的等级,答辩时,杜绝出现A类错误。一旦出现,将参加当年的二次答辩,再不通过,就参加下一年的答辩。②对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答辩前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设计成果心中有数,对所用理论熟练掌握,树立学生答辩信心。③注重平时,老师在阶段成果检查时要让学生讲解计算步骤和所有知识概念。④公开答辩场所,鼓励同专业的其他毕业生和低年级学生去听,这是老师给学生上的最有效的一堂专业课,出题难度可大一些,除毕业设计的东西,涉及专业的问题都可以提,当然老师比较辛苦,要准备大量不重复的题目。答辩结束后,一定要让学生改正错误部分,只有通过修改才能学到东西,才能使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

14、做好总结

指导老师一定要重视和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总结工作。对自己在指导过程中好的体会要及时写下来,为课程教学和下一届毕业设计做好服务。对学生有好的思路、做法也要及时归纳总结,对自己也是一个启发和提高的过程,事实上,本文的好多建议就是学生提的,该文也可以说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每年的毕业设计答辩一结束,每位指导老师先自己总结,全院的指导教师再专门开会总结经验、不足和对策,不断提高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结语

总之,教学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大爱。只有重视并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每一环节,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由量变到质变,得到层次上的提高。

作者:张永宏 高公略 张三柱 单位:江苏淮海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九)

一、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土木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质量较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国一些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无法满足业主对于工程质量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一般情况下,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钢筋长度不合理、砌筑砂浆匹配度的设计不合理、砌筑与砖砌体纵横墙的施工不能够一致、钢筋成形绑扎的方式错误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建设质量。

2.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就目前来看,我国一些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建筑企业,没有充分的重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关的工程监理部门;一部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中虽然成立了相应的监理部门,但是在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上存在诸多的不足,一些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化管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经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比较薄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导致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下降。

二、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强化措施

土木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非常重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关系着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而且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中的所涉及的各个环节都比较繁杂,导致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困难;一旦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某一环节在质量管理上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对整个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针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g二解决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安全隐患。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强化,必须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安全管理。建筑企业应当重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工程监理,建立一个高素质、专业性的质量管理团队,合理的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施工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进行监理;还要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明确管理人员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规范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操作行为,使每一个施工人员佩戴相应的施工设备进行施工,对施工现场进行及时、有效的清理,引导施工人员正确的操作机械设备,加强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意识,使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够按照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2、提高土木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质量。建立健全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制度,落实土木工程施工项目每一个环节中的质量管理工作,施工单位要根据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目标与质量管理方案,还要重视施工现场建筑材料与机械设备的合理管理,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还要定期的检查机械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的运作状态,防止施工材料与机械设备质量问题造成工程事故的发生。

3、提高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与综合素质。土木工程项目中的建筑企业,应当对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分别进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在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理论与管理水平,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施工水平,规范施工人员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操作行为;建筑企业还要针对培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制度,提高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在工作上的积极自主性,确保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

三、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2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姚治平先生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土建工程中的结构控制概念,并在论文“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概念”以及以后的论文中都相应的指出了:应用结构的控制系统是一个解决土木工程这种安全性问题的可替代的方法,这为结构理论在土木工程中防震问题中提出了全新的方向。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在土木工程的结构控制的方式、实验以及工程的应用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工程结构控制概念可以解释为:通过对工程结构施加相应的控制体系,通过控制体系和结构来共同承担受震的作用,以此来调节和降低工程结构中的振动效应。

二、隔震控制技术

(一)隔震控制技术原理

在土木工程的建设当中,隔震控制技术就是对由地震所产生的振动对建筑的整体结构的隔离作用。工程中的防震体系基本都设置在工程结构的最底部和基础工程顶面之间,使得上部的结构和基础相分离。通过隔震体系来隔离地震波所产生的向上冲击力,延长工程结构的基本周期,从而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是的工程整体的加速度变下,通过隔震系统来分担地震所产生的能量,以此来达到减震的作用。通过地震的反应图谱可以看出,随着周期的变大,加速度的反应谱慢慢的减小,通常在底层建筑的刚度很大,所以说周期变短,在发声振动的时候,输入其中的加速度很大,要是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增加和延长工程结构的基本自震周期,让其还礼场地中的卓越周期,让工程结构的基频处在地震产生高能量的频段以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物输入的加速度。通过地震的反应谱可以看出,当周期变大的时候,反应的位移将会增加。

(二)对橡胶支座的运用

当前用在建筑防震中的橡胶支座是由橡胶片与薄片增强钢板,通过粘合和硫化加工而成的,通过现代化橡胶的化工技术的加工制造。它在水平方向上的刚度比较低,而在垂直方向上的刚度很高。这种规格的橡胶支座最早是在桥梁施工中被应用。建筑和桥梁施工所应用的橡胶支座在结构上基本是相同的,都有相同的结构动力学的标准和要求,也同样的具有耐久性、稳定性以及包含防火在内的耐受性等,在地震产生的能量冲击下,橡胶支座会隔离建筑体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而在垂直方向上基本保持不动。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隔离因为地铁或者是公交所产生的高频率的振动,同时还可以防止工程结构不会受到地震或者是其他原因产生振动的影响。

(三)铅芯橡胶支座运用

土木工程中铅芯橡胶支座主要应用在叠层上,橡胶支座中间的圆形孔当中加入铅之后制成的,这是对橡胶支座技术中的一大改进。因为铅具有较低的屈服点以及很高的可塑性能力,可以使铅芯橡胶支座中的阻尼比达到25%~35%之间。铅芯它具有提升支座吸收能量的能力,保证支座具备湿度的阻尼,同时还具有增加支座的原有刚度。控制风反应能力以及抵抗微震的作用。

三、耗能减震技术

(一)耗能减震技术原理

土木工程中的结构耗能减震技术主要是在结构中的某部位安装耗能设施,经过耗能设施产生的摩擦,产生弯曲的弹性滞回的形变耗能或者是吸收地震中输入结构的能量,以此来降低主体结构当中的地震反应,有效的预防了结构产生的损坏或者是倒塌,以此来达到减震和控震的目的。而在装有耗能装置的底部结构我们称之为耗能减震结构。工程中的耗能减震结构都具备明确的减震机理、减震的效果较为明显。安全性能较高、经济较为合理、技术较为先进以及试用的范围较为广泛等特点。

(二)常用的摩擦设施

摩擦耗能器是依据摩擦做工所产生的能量的原理而制成的,当前应有很多种的不同的构种类的摩擦耗能器,例如Pall型的摩擦耗能器、限位摩擦耗能器以及摩擦筒制震器,摩擦滑动对应的摩擦节点在剪切铰耗能器等多种耗能器,摩擦阻尼的种类非常多,但是都具有较强的滞回的特性,滞回环为矩形,耗能的能力较强,工作的性质相对稳定。

(三)钢弹可塑性耗能器

运用软钢具备优良的屈服性能,运用其进入弹性的可塑范围之内的优良滞回特性,当前我国已经研发出来很多种的耗能装置,比如加劲阻尼设施、锥形的钢耗制震器、圆形或者是方框形的钢耗制震器、双环耗能节能器,加劲圆环状耗能器以及低屈服点的钢耗制震器等等,这种耗能器具备优良的滞回性能以及稳定性能,耗能的能力较大,长期稳定可靠而且不会受到环境和温度的影响。

(四)粘弹性阻尼器

所谓的粘弹性阻尼器就是通过粘弹性以及约束性钢板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它是一种主要和速度相关联的减震装置。比较常见的粘弹性阻尼器主要是由两个T型的约束钢板,通过一块矩形的钢板夹在其中而成,T型的约束性钢板和中间的钢板产生了相对性的运动,使得弹性的材料产生一种往返型剪切滞回形变来提升结构中的阻尼,消耗输入其中的振动能量,以此来减小结构当中的振动反应。当前。消能减震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不但适用在新建的结构中,同时又可以用已经存在的建筑抗震的加固和维修当中。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渐开始采取消能减震的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国家有二十多个,比较早的在土木工程中运用消能减震技术的国家有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最近几十年以来,各个国家对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减震的控制和实验研究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并且在隔震支座的功能和改进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并研制出了较多的隔震系统中的新型材料和部件,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结构减震控制是可以有效的起到隔震的作用。

四、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3

相比材料力学课程的枯燥而言,理论力学可以说是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系统相对简单的课程,是入门课程,而且它和大学以前学过的物理、数学结合得较紧密,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轻松一些。而材料力学则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如果能让学生感到精彩,他们就会学得不亦乐乎;若这个世界让学生觉得乏味,他们就会自暴自弃。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已学过土木工程概论,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仍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内涵比较模糊,对材料力学在土木工程力学“家族”中的地位也不甚明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绪论这部分内容必须给予重视。然而一些教师不注重绪论的讲解,仅作一些简单的介绍,甚至一笔带过直入正题;学生则更是不重视。笔者认为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将严重影响该课程的后续学习。笔者在绪论部分的教学中,除了介绍课程的基本信息、目的要求、主要内容外,还特别向学生介绍了课程知识的应用前景和学习方法。应用前景包括该课程与后续结构力学、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的关系,该课程知识在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等专业课程,以及土木工程二级学科中的应用情况等。学习方法包括如弄清基本概念———思考、观察、读书、实验,注重知识获取过程———公式推导,认真完成作业———理解、体会、举一反三等。最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书籍和学习网站,供其课外阅读所用。

二、优化课程,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坚实的力学理论基础。材料力学是力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明确工程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发挥着夯实基础和启蒙引导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以及学时分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实验课程不受重视、实践教学机会较少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改革显得刻不容缓。

(一)整合教学内容,力求主次分明

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有固体力学、材料学、电磁学等诸多学科,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主次分明,要抓住课程主线和重点,同时也要紧密联系土木工程专业,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最需要的知识。传统材料力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一般为“拉压→扭转→弯曲→组合变形”,其规律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种教学次序较为经典,但也存在教学起点低、内容重复多、课时量大等缺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立足于土木的房建结构,对其各个部位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将这些构件简化为力学模型,然后再思考这些模型的共性,对其应力、应变情况进行集中分析比较。比如框架结构的柱,除了受压以外,还受什么作用?设计柱的时候,长细比对其有什么影响?柱的截面形状到底选哪一种才好?又比如阳台和雨棚,除了弯曲之外,还受什么作用?如何去改善它们的受力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归纳—演绎的模式,始终抓住“外力—内力—应力—变形”的主线,以“内力图—应力状态—强度理论”为具体内容,强化知识的贯通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各种基本变形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重点学习拉压、扭转、弯曲和组合变形,而对超静定、压杆稳定等问题可作适当的简化。还可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力求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存在较多缺陷,比如单一的注入式难以实现教学互动等,因此,课程教学方法应整体转型,根据课程内容由单一方法转变为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组合。如由教师提出话题,与学生进行课题讨论。这种讨论并不只限于“答案”的讨论,而是从“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由权威灌输过渡到质疑理解,经历求解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问题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引入一些重要概念的时候,先阐述概念的产生背景,提供一个恰当的案例,由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话题的讨论;最后对概念进行实践运用,挑选典型练习,从模仿性练习到创造性练习。鼓励学生抓住本质溯本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不是依葫芦画瓢。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安排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形成学习小组,自行阅读相关参考书。对一些课后题和教材的某些章节,可由各小组代表分别为全班学生讲解,教师仅进行总结评价,比较各种解题方法和讲解模式,引导学生找出最优方式。此外,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推荐学生观看爱课程网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邓宗白教师主讲的材料力学漫谈;阅读刘鸿文的《材料力学》,徐芝纶的《弹性力学》;利用校内网下载《力学与实践》杂志的有关材料力学论文等。另外,学院还为学生专门安排每周一次2学时的答疑课,一般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式。利用这些机会,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内心想法等,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手段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的出现,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课件制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课件中穿插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增加有关材料力学领域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与工程案例。比如在讲解压杆稳定这部分内容时,以塔吊为例,可向学生提问:塔吊为什么要采用附着这一措施?附着应该设在什么位置?又如播放冷兵器时代的影视视频时,可提问:如果青铜兵器和钢铁兵器碰在一起结果会如何?如何提高兵器的战斗能力?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理论公式去思考。由于这些技术和内容与课程要求联系紧密,使得该课件不仅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更像是一本讲故事的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除多媒体之外,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简单的小道具。比如用几个砝码和三合板片就能演示梁的弯曲、截面的几何性质、压杆稳定等。此外,为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设计许多通俗易懂的小实验,粉笔、书本、教室的各种建筑材料等都可以拿来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实例进行讲解。

(三)重视实验实践,力求学以致用

实验教学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实验设备数量和实验课时的限制,材料力学课程实验只开展了纯弯曲梁正应力、电测法测定材料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实验、悬臂梁静应变三个实验。而且由于是分组实验,个别学生往往滥竽充数,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应付了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同时也充分发挥设备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实验报告中添加实验小结一项,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不少于200字的总结,内容可以是对实验的认识、误差的分析或其他相关感想等,严禁出现雷同,促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实验,并有所收获。如有学生在实验总结中这样写到:“实验虽看似简单,但眼高手低,在将理论转化为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以此类推,使我认识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之间的差异。”此外,还要求每位学生在期末完成一篇材料力学课程小论文。内容可以涉及教材任何一部分的知识,但须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相联系。这就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调研→分析→理论→应用的思路,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三、综合评价,改进传统的考核机制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4

传统的土工试验采用分散教学的方法,一般分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内容主要包括密度、含水率、液塑限、固结、直剪试验等,一般为8个学时。传统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有:

(一)内容有限且分散

除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开设自选实验和演示现场测试实验外,一般高校只开设以上必选试验项目,内容有限且分散。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学,强调教会学生各个指标的测定方法,而分散的教学模式割裂了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传统模式过于注重“是什么”和“怎么做”,忽略了“为什么”的引导,缺乏对指标的物理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和总结,没有给学生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二)实验指导教师不足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指导教师有限,一般每个指导教师同时指导30名左右的学生完成试验。有的学校要求理论授课老师参与到实验教学中,但指导教师仍相对不足,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

(三)学生参与积极性差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土工试验只是土力学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对土工试验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很多学生并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试验完成后只是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完成试验报告,没有总结和思考。从实验准备、实施到分析总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没有得到发挥。因此,这样的土工试验仅仅只是完成任务,无法达到预期的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的效果,更不用说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型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传统土工试验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以下教学模式。

(一)将土工试验作为单独必修课

改变传统土工试验为土力学课程组成部分的现状,将土工试验设置为单独的必修课,以此增强学生对土工试验的重视程度。必修课分为两部分,即常规指标测试和综合性试验。常规指标即前述必选试验,采用视频演示和实验室内操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各常规指标的测试方法。实验室内操作时,将学生分为5个一组,每组配至少1名老师或研究生指导。土的渗透特性、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并称为土的三大特性。将三大特性分解为若干个专题,形成综合性试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科研项目一般都以土力学为基础,因此这些专题还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设置,让教师和所指导的研究生都参与到土工试验教学中来,以此增强土工试验教学师资。将研究生作为土工试验辅助教师,还可对锻炼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还可将大的综合性试验分解为若干个子题,供学生选择。

(二)集中时间开展综合性试验

为避免土工试验分散的不利影响,采用集中时间开展综合性试验的方法。每个班以3周为一个周期错开开课,以免造成设备和人员紧张的现象。在一个周期内,集中在上午、下午或晚上的时间开展试验。将一个班分为若干组,每组5人左右,每组选定一个子题。综合性试验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工作:第一段3~4天为试验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小组选定子题并初步确定试验方案;第二段10天左右为试验实施阶段,包括完善试验方案、按照试验方案开展试验;第三段7天左右为试验结果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将试验成果总结为试验报告,并汇报展示。

(三)注重研究成果的整理

针对每个周期结束时的各小组的汇报情况和指导老师的意见与建议,每组对试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对试验报告进行完善。学期结束时,将所有学习土工试验课程的小组集中在一起再次汇报,根据研究成果和汇报情况集体评分。将专题试验周期内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将学期末集中汇报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按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给出总评成绩。

(四)后期实践活动

除了土工试验实践环节以外,学生大四下学期还设有毕业设计环节。另外,很多高校还设置有大学生科研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开展科学研究。这些活动都是土工试验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通过土工试验课程中综合性试验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和其他科研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指导综合性试验的过程中,还可发掘表现优秀、有潜质的学生,在毕业设计和其他科研活动中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我校开展了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凌云计划”项目等,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单“凌云计划“项目,全校每年就有400多名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在土工实验课程中,通过综合性试验的完成,可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学术上的了解。在后期毕业设计和科研活动等实践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指导,而学生在后期实践活动选题时方向性也会更加明确。

三、以“土的渗透特性”综合性试验为例

(一)子题设定

假设一个班30人,初步指定3大组分别进行土的强度、变形和渗透三大综合性试验专题,每个综合性试验专题大约有10人参加。首先将所有学生集中,讲解三大试验专题的主要内容;然后划分小组,针对某一专题讲解子题的主要内容。渗透特性是土体非常重要的工程性质,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包括土粒特性(粒径大小及级配、孔隙比、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流体特性(水的动力粘滞系数,饱和度)等。结合笔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渗滤液与土相互作用机理及裂隙衬垫材料防渗性能研究”和“固结过程非饱和黏性土孔隙结构演化规律及其对水力特性影响机制”等,设置“土的渗透特性”综合性试验专题。根据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该综合性试验专题下设“矿物成分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土样含水率及干密度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流体特性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和“非饱和黏性土渗透性”等子题。将专题、子题及相应的试验任务书告知学生,供学生选择。

(二)试验准备

试验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小组选定子课题并初步确定试验方案。将渗透特性综合性试验专题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完成该专题下的子题。学生完成选题后,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弄清楚相关概念,并布置初步确定试验方案的任务。为弄清楚渗透特性相关的基本概念,采用提问的方法。例如:什么是土的渗透系数?为什么要研究土的渗透系数?渗透性能与变形和强度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到土的渗透系数?各种渗透系数测量方法有什么优缺点?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问题并布置任务后,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确定试验方案。给学生详细讲解查阅文献及相关规范的方法,以及确定试验方案的方法。

(三)试验实施

完善学生给出的初步试验方案,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试验方案。要求学生遵循《土工试验规程》等规范的规定,严格操作,完成试验。以“矿物成分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子题为例,要完成这个子题,学生需要开展的试验主要有:击实试验、含水率和干密度测试、变水头渗透试验等。每一种试验都有老师或研究生指导,随时答疑。

(四)试验结果分析

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方法及时整理试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出现的问题。对于“矿物成分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子题,要求学生给出矿物成分与黏土渗透性的定量关系,并能初步分析渗透性变化规律的机理。还可以给出引申分析的主题,如基于试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如何利用黏土的低渗透性进行防渗”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将分析和讨论得到的结果整理成完整的研究报告,并做出PPT展示。

四、教学效果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5

1.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和兄弟院校的实地考察,召开专题研讨会,集思广益,正确认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明确注册工程师制对人员素质、业务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

2.在前期调研考察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土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进行问题研讨,设计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适应性的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建立教学管三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新机制,努力开发和利用人的创造力,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教学管理决策权、监督权,实现教、学、管三方在教学管理中的目的共同、手段互助和平等协商。

(2)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核心教学工作

A.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核心课程课时量适当增加,非核心课程课时量适当减少,增加实践环节课时量,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认识实习等,达到总学时的30%。B.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采用案例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C.鼓励教师根据生源状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编写适合的应用型本科教材。教材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3)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适应应用型教育的需要,组建校企结合、职责分明、梯队合理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A.倡导教师把论文写在项目上,研究做在实践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B.要求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名校进修经历”两种经历。C.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措施(引进来,就是引进施工设计等生产单位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办讲座和指导实践教学;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生产企业兼职、学习或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

二、预期实施效果

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注册工程师制度有机结合,明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基于项目的学习,培养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具备扎实的本专业的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或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6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毕业设计的目的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展所学专业的知识面,加强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等。隧道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有:

1.通过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基础如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等和专业知识有机的融会贯通,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弥补自身的不足,巩固所学知识;

2.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完成的综合性作业,它能够让学生重温本科阶段的各科内容,对隧道工程及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毕业后的工作和深造提供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3.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文献的查阅和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亲力亲为、敢为人先的精神;

4.隧道工程的实际工程中,仍然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5.检验学校在本科四年的教学成果,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土木工程涉及广泛、内容庞大,毕业设计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大综合大贯通,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本身专业素养的好坏。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实习方面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时通过动手去亲自体验和实践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但如今很多高校的毕业实习已经背离了这个基本思想。以隧道工程为例,我们可以指出的有:首先,出于安全、经费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大部分高校的隧道工程系不让学生亲自参与,而仅仅局限于现场参观,他们毕业实习基本上都是在已经建好的隧道中进行参观,指导教师现场讲解,对于正在施工的部分基本上是不会允许学生进去的。这样对学生来说没有现场见过隧道的施工就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不能根据现场所见的到各种施工情况联系书本上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显然这不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其次,很多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即将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有的是时间去实践。而把毕业实习更多的看成去完成学校交给的一个任务。同时在这段时间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而忽视了毕业实习。最后,学校在毕业实习的投入不足。由于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相对较高,很多高校把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而忽视了毕业实习的投入,导致学生的实习地点不具代表性,没有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现场指导甚至没有动手的机会,这也无形中使学生认为学校也不重视毕业实习,学生本身就会更加怠慢。

(二)指导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很多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更加倾向于后者,甚至学校会给老师下达任务,如必须发多少篇论文,必须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必须获得多少奖项等,这就导致了很多老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自己的科研项目上,而很少投入精力去检查学生的毕业质量。

(2)隧道工程中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工程项目,所以他们一般都把时间精力放到自己的项目中去了,甚至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

(3)部分老师没有实际工程经验,有部分隧道工程老师甚至没有参与过隧道的设计和修建等,另外部分老师缺乏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三是许多老师把往届毕业设计的题目稍加修改甚至不改就给本届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即使做不出来也可以去会抄往届的设计,而不会独立的去思考和解决毕业设计中的问题。

(三)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2)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很多毕业设计几乎都是一个套路,很少有创新的地方。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往往会忽视相互交流的重要性。由于每个人的题目都有部分差别,因此大部分都是自己埋头苦干而忽视了同学间相互交流的作用。

(4)缺乏把知识相互串联起来的能力。

(5)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存在抄袭问题。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完成毕业设计有困难,就在其他学生做完毕业设计后抄袭别人的。

(6)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清楚。很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是能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的前提,他们是为了拿证而去被动地完成毕业设计,认为只要设计合格了就可以毕业了。而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好坏不关心,仅仅只是能过通过答辩就行。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与思路

(一)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用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设计。在毕业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应该有问必答,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去寻找答案。指导老师应该避免高高在上德高望重的思想,积极和学生探讨所遇到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浮躁错误的态度及时进行批评并督促学生改正。

(二)提高指导教师素质,改善指导方法

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应对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提前培训,讲授怎样定题怎样辅导等问题。各老师也可以分享往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供其余老师扬长避短。同时应进行岗前的思想培训,提高老师对设计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应不断总结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问题,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为后续指导提供经验指导。另外还应注意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通病,指导过程中着重强调该类问题。对待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尝试不同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例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定期进行隧道设计讲座、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对同一工程进行多方案的设计,来多方面探索最适合本届学生的指导思想。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重在引导而不是直接告知。直接的告诉答案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这不利于培养他们自己寻找资料和答案的能力。老师可以在大方向上为学生导航,而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毕业设计的管理能力

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的事情,也是学院乃至学校的事情。学院和学校的教学管理部分应该加大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例如,在毕业设计时,应该随时抽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必要时可以邀请除指导老师以外的隧道工程系老师进行提问抽查。管理部门同时应该认真听取老师、专家和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毕业答辩是检验学生设计好坏和老师指导好坏情况的最终体现,院校应该切实深入实际,把握答辩这个最后的关卡,在最后这道线上做好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答辩之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答辩评判标准供老师和学生参考,答辩时一旦发现某个设计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应该认真彻查找出问题并认真修改设计,直到达到能够通过答辩的水准。

(四)多带学生去现场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7

一、当前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教学管理的现状

在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不注意听讲,经常玩手机和游戏、听歌曲、看视频等,学生出现这样的课堂听讲现象主要是因为,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课时设置的时候,课时的数量很少,导致教师很难完成土木工程教学任务,所以,在这种土木工程开设课时少的情况下,导致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低下。第二,教材内容缺少权威性能,没有突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点性。在当今的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教材中,在编写教材的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土木工程教材中的知识点混乱,缺少一些学生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从这一点上就能反映出缺少土木工程教材的权威性和教学的重点,没有针对性。一方面,缺少教材的创新性。在土木工程教材内容中,大多数的教材内容都是理论知识,没有突出土木工程的专业的特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上来讲,根本没有提高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另一方面,缺少土木工程教学特色,在教材编写的制定内容中,根本就没有体现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专业的学习目的,书中内容的知识体现的专业性太强,造成学生所学专业与相结合的不够,根本就没有满足培养人才目标要求。第三,学校把专业教学放在第一位,在教材的编排上,注重理论知识的编排,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管理质量下降。

二、针对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管理的现状提出的几点教学管理的改革思路

1、教师要转变思想教学观念,通过激励的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信心。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通过采用激励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来激励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同时,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以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来激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兴趣。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教学的根本,改变现状应从改变教师开始。在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管理中,有很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教师由于刚走出校门,没有过多的教学管理经验,所以高职院校要鼓励这些年轻的教师要多参加一些有关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和培训考试等,多到一些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实际工地去考察,不断汲取老教师的经验,多听老教师的课,多与老教师交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因材施教。另外,高职院校还要聘请一些有关有经验的工程师到本院校来进行演讲,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3、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传统陈旧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管理中,教师还在沿袭着陈旧的教学方法。土木工程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管理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起到辅导学生的作用,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互现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全新的教学理念带进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管理课堂中来,用于指导教学。

三、结束语

从以上的阐述中,不难看出,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教学管理改革是一项不断反思,不断革新的教育工作。我们只有高度的重视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教学管理改革这项工作,认清当前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教学管理的现状,然后根据现状进行对其采取正确的改革思路措施,这样才能提高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教学管理质量,从而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只是对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教学管理改革阐述了自己几点淡薄的观点,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同行加以指正批评,同时也衷心的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有更多的人士能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作者:王岩 单位: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土木工程地质教学

1提高土木工程地质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是引导人们不断萌发创新意识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最原始、最直接的原动力。在这种原动力的促使下,人们的自发性和积极性、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的兴趣能被充分地、持续不断地调动起来。大学同一个班的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多个省份或不同的城市。我国幅员辽阔,工程地质种类很多也较复杂,因此,第一堂课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工程地质特点自我演讲一下,以引起学生对工程地质学这门科学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感到这门科学就是自己身边的各种环境与工程建设的相结合的一门学问,把科学具体化,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亲近感,让学生能感受得到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就在身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自己以前所看到的,没有引起自己注意的那些事物,然后串联起来,进行深刻体会后,使之与专业融合在一起,有了熟悉的感觉,就容易提高学习的兴趣,有了最初的入门基础意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思维活跃,思想的源泉才会不断冒出,创新意识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出来。

2引入经典的、孰知的工程地质案例进行探讨,启迪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最好能多引入经典的工程地质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这些案例最好也是大家孰知的,这样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经过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们的思考与讨论,容易取得共识;很多新奇的点子往往在与别人相互争论时,很容易闪现出来,学生从中即增长了见识,也学到了如何进行思考,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自己的见解,不再是人云亦云的学习。这样的工程地质案例有很多,例如:大家孰知的道路塌陷,突然出现一个大土洞,还可能有汽车掉进去,这个大家都在新闻网站上或电视上看到过,这个不良的地质现象容易引起学生探索具体原因的兴趣,促使大家去解决问题,如何在以后的建设中防治类似的现象发生,如在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路段或重要路段建立定期的地质雷达扫描制度;再比如,南方有些省份有很多农田在一场大暴雨过后,会突然下陷,并冒出大量的水来,这个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地质现象,还有思考如何加以利用,从而把不利的现象变成有利于人们的事物;有很多人把这样的有水出现的农田塌陷改造成鱼塘,据说这样的鱼塘养出来的鱼比较鲜美。此类地质塌陷问题还可以更深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我国南北方地质塌陷的不同特点与共同点,进一步思考不同的防治重点与特点。这样的工程地质案例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学生们很喜欢讨论这样的工程地质案例,并都能经过班级的集体讨论后,得出令人感到新颖的点子或结论,还鼓励大家在课后,自己动手研制可以做此类实验的装置,并做实验进行对比,找出更好的防治此类工程地质现象的方法与措施。这个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与动手实践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学问从发现问题开始,同样创新实践也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学生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与实践。让学生摒弃如“就该是这样的”或“似乎就是如此”之类的想法,要有自己的判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对于土木工程地质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可以通过应用地质科教影视片再现地质现象,让学生尽量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工程地质现象,但是观看地质视频不能仅仅只是欣赏,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发现问题的眼光去看,要能发现问题,或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在质疑和解释质疑过程中发展属于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4开展丰富多彩的地质实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

湖南科技学院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历史名城,具有丰富的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景点。特别有利于土木工程地质的野外教学,结合我校近几年土木工程地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经验,具有永州特色的工程实践实习路线可选择:朝阳岩洞→愚溪→小石潭记遗址→小石城山记遗址→古零陵楼→萍洲岛→大陂岩→月岩洞,这条路线不仅离学校近,节省开支,而且这条路线及其附近的地质内容比较丰富,包括课堂上所讲的主要内容。参观这些工程地质景点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陶冶工科学生的文化情操。野外地质实习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学生们探索知识的好奇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学生看到野外的地质现象往往会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当发现有些现象不好解释或不理解时,就会提出问题,仔细研究,相互讨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5结束语

湖南科技学院作为地方普通院校,学校定为于应用型和区域性大学,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已有四届学生接受过《土木工程地质》创新改革课程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培养了一批喜欢该门课程的学生,学生们也很喜欢问与工程地质相关的问题。相信随着我们学校不断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质量会不断得到提高,有力地推动我们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作者:靳鹏伟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与建设管理系

第三篇: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

1探究性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

1.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进度确定讲授的知识点或学习对象,就可以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创设与此知识点或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或学习对象的学习。

1.2启发思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学应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使探究性教学取得成效,首先教师要确定学习对象,然后根据学习对象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引人思考、并与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1.3自主探究

由于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使得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而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加。大学生不再需要现成的知识和“张口吃食”的被动学习方式,他们更渴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处获取信息,也可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他们从别的学生处理知识的态度和方式以及别人对知识的解释中,获得新的知识,使自己的认识由浅入深。在这种情形下,课堂讲授时间不断减少,相应地,课堂讨论、提问、质疑、练习、实验、分组讨论等时间会显著增加。

1.4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环节是与前面的自主探究环节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经历过认真的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后,才能搭建起为其他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才会有高质量的合作交流。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或合作,有利于成员之间观点和感情的交流,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1.5总结提高

在充分思考与高质量合作交流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探究成果对那些富有启发性、引人思考、并与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自己学习成果进行认真分析与归纳,并联系实践,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2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帮助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探究性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2.1精选学习对象

扬州大学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一般是在本科3年级第1学期开设,理论授课40学时。为了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精心挑选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实用性的土木工程施工教材。但是,教材在与时俱进方面往往会滞后,因此,教师有必要对现场施工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信息进行关注,并将这些信息第一时间补充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又能了解社会实践中最新科技的发展。

2.2精炼探究性教学的启发性问题

启发性问题要指引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问题的质量关乎着探究性教学是否能取得成效。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肩负主导地位,他们直接影响启发性问题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知识来满足探究性教学的要求。教师拥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精炼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模板工程”这一章的探究性教学中,“如何支模才能使模板变形最小”比“模板是由哪些组成的”更具有启发性。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很强。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将繁杂的施工工艺、机械设备、技术要求等信息用文字、数据、图片、音响、录像等体现出来,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以加强学生对陌生的实践过程和难以想象的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了发挥了高校与社会的潜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和实习。例如:2013年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到杭州市国际博览中心施工现场进行认知实习,施工教研室教师进行了现场指导,并针对现场施工提出了许多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思考。这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加强团体协作精神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即使一个较小的工程项目都涉及很多施工工艺复杂、机械设备繁杂以及技术要求高,这需要现场项目部管理人员之间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建成。分组讨论或交流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小组组员之间的相互协作,讨论或交流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之间团体协作精神得到了锻炼。

2.5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作为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手段,而且在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不应只局限于试卷成绩,还应考虑学生的理论学习、现场实习、分组讨论成果、课外自主学习情况、回答问题等多方面,通过比重不同分配系数,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方法,既全面考核了探究性教学的成果,又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结语

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探究性教学探索适合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新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与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取得感性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中汲取知识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与了解。

作者:马洪伟 殷为民 单位: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四篇:土木工程识图教学策略

一、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识读工程图实例的典型活动强化识图技能训练

我结合识读工程图实例的典型活动,向学生阐述、讲解公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的具体阅读方法和步骤:先详细阅读图纸设计说明,重点关注说明中有关材料的选用、技术指标,有关重点部位的关键技术要求。然后看道路的结构组成、管道位置、标高、管径等。看剖面图时,重点看管道、检查井、沉泥井、集水井等的标高、位置、管坡度是否与平面图相对应;看平面图时看管道、检查井、沉泥井、集水井等的标高、位置、管坡度是否与立面图相对应。如此,自然有利于学生在加深主观印象的同时,实现对于“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图的识读”这一专业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掌握,真正收获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授课时理论知识浅显易懂,贴近生活体验

相较于语、数、外等公共基础学科来讲,《土木工程识图》科目具有强烈的专业性特征,不但理论性、逻辑性较强,而且知识点也较为抽象、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是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科理论知识,不注重知识点同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一来会给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带来较大的困难与挑战;二来,将会严重制约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及实践运用愿望的滋生及蓬勃发展,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土木工程识图》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及弊端。

其实,任何课程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现象的总结、升华与归纳,中职《土木工程识图》这一课程同样也不例外。《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识图教学大纲》更是提倡“生活化”的先进教学理念,大力倡导“教师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并逐步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土木工程识图》一线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具体知识点同中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形成密切的联系,以此为学生营造熟悉且亲切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实现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更好认识与理解。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讲解轴测投影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型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形体,课前准备好的模型和按难度程度递进的任务单,按照试一试、评一评、讲一讲、比一比、理一理的环节进行。试一试环节,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试一试根据三视图和模型绘制出长方体的正等轴测图。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将难点分解,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还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更有成就感。使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变难点为趣点,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评一评环节,对学生绘制的长方体进行评比,比速度、比质量。用幻灯片进行投影,共同指出典型问题并纠正。讲一讲环节,被评为最佳绘图能手的学生总结正等轴测图的作图步骤,教师用课件展示作简单总结。(1)定原点及坐标轴。(2)定出A、B、D点。(3)过B点作x轴平行线,量取C点,并连接各点,得长方体底。(4)过A、B、C、D点量取高h,并连接各点,即得上底面长方形。(5)擦去多余图线。比一比环节,课件展示,第二个模型并给出任务单2,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根据三视图和模型绘制出垫块的正等轴测图。比一比速度和质量。理一理环节,被评为最佳绘图能手的学生总结正等轴测图的作图步骤,教师用课件同步展示。理一理环节不仅能找到问题所在,而且能很好地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堂课的收获。总结时主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指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全班绘图能手,激励学生绘图的欲望和兴趣,并顺利构建新知。

三、应在土木工程识图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识图教学大纲》将德育摆在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教师在土木工程识图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必须积极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从而为其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受到市场经济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建筑工程者在工作实践中有时会采取投机倒把的勾当,其建筑质量根本就无法得到充足的保证,如此既给人民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浪费,弊端重重。鉴于这种情况,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会针对当代中职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诚实守信”“集体主义”等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此使他们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能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使自己能正确地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进而树立公民意识、集体意识,自觉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四、小结

《土木工程识图》课程在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中占据着绝对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这一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以上仅为我个人关于《土木工程识图》这一课程教学有效策略的初步认识及理解,不到之处,还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教,多多指正。

作者:崔婷婷 单位: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

第五篇: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

1《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改革目标

土木工程是各类建筑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统称,其主要指导思想是“大专业、宽口径”,这也使得我国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正式规范于“大土木”的框架。而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土木”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只停留在日常的房屋建筑、桥梁等具体构筑物上,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内涵,以便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因此,“大土木”培养模式下必须通过《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向学生介绍“大土木”的总体情况,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指明方向。《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介绍“大土木”专业的综合知识构成及主要内容。因此,本《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为有效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更好的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具体表现为:①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学科体系,熟悉和掌握土木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构造、项目管理、材料等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及工程意识,初步确立正确的专业工程方法和思想;③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热爱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情及责任心,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应用专业课程打下思想基础。

2《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改革内容

(1)教学模式改革

鉴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知识面多、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同时,结合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年轻化趋势明显、研究方向单一、且缺乏工程经验等实际问题。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将一改以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只由一位教师单独授课的教学模式,尝试组织该校几个土木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的专任教师合上该门课程的专题化“团队教学”模式,这样《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不同章节不同专业领域的内容便可由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授课。因此,通过专题化“团队教学”模式的改革,可有效避免单独由一位教师来浅显的讲授该门课程内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主要讲授的是房屋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等专业领域的总体情况,与工程实际问题结合非常紧密,其课程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多,而教学学时少的矛盾非常突出。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本课程改革中将全部采用基于多媒体的“专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一方面,可通过工程现场拍摄的工程录像、图片等影像资料来系统地讲授理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动画来展示一些较为抽象的施工工艺、过程等,以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课后,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辅导答疑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②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大土木”专业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已经对房屋建筑、桥梁等实际工程有一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有效结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实际特点,通过周边房屋建筑、桥梁等实际工程对学生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如在讲授房屋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梁、柱、板构件时,可让学生对教室的结构进行观察,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谈一下房屋建筑中有关荷载传递的路径问题,然后教师再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可让学生很快的了解基本构架的概念,并熟练掌握荷载传递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而在介绍桥梁、房屋建筑等实际工程时,可以让学生来讲授有关内容,然后由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启发、互动式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工程实践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对“大土木”专业各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系统介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各建筑的相关结构及材料,本课程改革将适当的安排一些工程现场教学,如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当讲到某一工程相关知识时,授课教师将尽可能在课余时间带领感兴趣的学生去相关工地现场给他们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该工程的相关专业知识,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3)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办学的立校之本,而考试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作为一门考查课,其涵盖内容多、工程信息量大的教学特点,使得单一的传统理论考试形式对其缺乏了灵活性,而灵活多变的结课论文考核方式却体现出较大的优势。因此,本课程改革将充分结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实际特点,在课程结束时将采用结课论文的期末考核方式。同时,授课教师在设计论文题目时应注重题目的综合性,除了考查学生对“大土木”专业相关学科方向的了解外,还要体现学生对“大土木”专业的认识及热情。这样,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理论考试限制学生思维空间的问题。

3结语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作为“大土木”专业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效果。本文正是鉴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内容多、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充分考虑地方院校年轻教师缺乏工程经验等实际问题,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专题化“团队教学”体系,不仅有效的解决了青年教师因缺乏实际工程经验,无法高质量的单独胜任教学工作这个问题,还可有效的解决《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传授的信息量有限,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等问题。该课程改革成果对于地方院校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陆仁强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与建设管理系

第六篇: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1创新人才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中国的两大发展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才战略和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就是以教育为本,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国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身上。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普及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满足当代人需求的时候不以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为代价。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就是必须坚持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但是主要还在于各行业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国两大战略的提前实现。

2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融合到土木工程专业当中,使得新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更多的应用。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出现的新情况,培养行业的创新人才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包含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欲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

2.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创新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一种理智的思想;一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创新人才首先要有创新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创新活动的过程有一种探索性,这种探索性决定了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才有可能成功,而且大部分的创新往往是在失败的基础上多次实验才能找到成功的道路,这样就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有不怕失败的精神,才能够有所创新。其次,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将来大多数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的创新人才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否则他们的成果不合格会给广大老百姓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创新人才实事求是的态度本身就极具价值,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还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再次,创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视野要开阔。土木工程是多学科融合的一个专业,需要广阔的视野,将很多知识相互作用,才能有所创新。一个人拥有多学科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在学科之间进行联想、类比、运用,全面考虑,才能在学科之间摩擦出火花,取得创新。最后,创新人才要有团队精神。土木工程专业要求完成一项任务、一个作品需要多人的合作,一个人单枪匹马很难完成任务。在创新过程中,不能与人很好的合作将会是整个团队的效率下降,甚至成为整个团队前进的阻碍因素。因此,优秀的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团队精神,善于交流。

2.2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在外界的刺激下,创新人才能够迅速的捕捉到新情况,自发的产生要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欲望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起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是没有创新欲望就不会产生创新意思,萌发创新的动机。创新欲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培养学生求知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基本素质,有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刻苦钻研,不断努力,保持积极进去的态度。不断的学习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创新欲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新事物既有好奇心,又有怀疑的态度。一个人对一个事物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才会去进行思考,失败了也会重新思考,直到弄清事情的原委。好奇心有的天生就有,有的学生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后天培养的好奇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养成的,对新生事物产生一定的怀疑,不盲目的听从他人的意见,也不怀疑一切。高等院校要培养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敏锐的质疑能力和对新事物产生持之以恒的兴趣。

2.3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人们在从事创新活动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新观念的思维活动的总称,这些思维活动具有新颖、独创、模糊等特点,是创新活动的核心。高等院校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起着主导的作用。创新思维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直觉。直接又称为灵感或者是突发思维,在思考过程中,不受逻辑和传统思维的约束,能够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活动中体现了突发性、跳跃性、直接性。值得注意的是直觉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通过后天培养出来的,是人们在进过长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后养成的一种思维活动。第二,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对应,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收敛思维是一种求同思维,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寻找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首先围绕问题发挥想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法展开思路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运用分析、综合、演绎思维寻找最优方法。

2.4创新能力

人们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称为创新能力。在建筑业,大多数建筑产品都不一样,充分表现出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创造能力。高等院校在新形势下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指人才能够熟练准确的运用文字进行流畅的语言表达,这是创新人才的基本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准确的进行专题报告、实验方案、论文撰写、答辩、演讲等,还能够与创新能力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第二,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主要是培养创新人才观察事物整体和局部的能力,观察事物瞬间变化和缓慢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记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并且能够把这些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第三,独立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独立的制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这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的能力,独立的进行科研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是阅读的能力,包括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的从书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人才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第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对一个问题进行分解、分析、找出关键点、解决关键难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运动和静止的思考方法,部分和整体的思考方法,否定之否定的思考方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第五,良好的领导能力,创新人才往往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才,在科研过程中还要扮演组织和领导的角色。任何难题的攻关都需要高超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还需要将科研成果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一个合格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卓越的领导能力。

3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

土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效、学生共同努力的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本文根据设定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转变观念

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就需要创新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先要明确创新人才的内涵,以创新为己任,树立合理的创新人才观念。在继承我国传统教育中有利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精神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创新人才,减少目前学历热、证书热等不良现象。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要转向创新教育的观念。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观念要与时俱进,教育功能要实现从强调培养社会化的个体向培养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方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的理念,要和社会化培养结合起来,不能简单的只培养个性化的学生,这样往往会走到另外一个极端。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培养能力的教育。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试能力极强,学习能力一般,和工作不能很好的对接。高等院校把学生当作主体,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创新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怀疑精神的创新人才。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承;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知识的创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只注重知识的传承会使学生头脑中只有传统的知识和思维方法,不会有创新,只注重知识的创新没有知识的传承则会使学生没有根据的创新,最终是没有用的创新。因此,高等院校要把两方面结合起来培养创新人才。

3.2营造良好的环境

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转变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要向社会放权,从“刚性管理”过度到“柔性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分配当中的作用。政府要弱化管理,更加法制、透明、高效,学校的学术地位要提高,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术地位的制度,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高等院校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非常复杂,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评价涉及面就比较广,时间上也需要有延续性。对创新人才的评价内容要通盘考虑,突出合作、交流、资源的应用情况等,兼顾系统性和全面性。评价主体要实现多元化,政府、社会、学校都要参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对其评价也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评价的过程中加强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从多个角度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3.3教学改革多元化

教学改革首先就要从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开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课程设置的创新开始,确立全球化的课程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材,结合学校目前的优势,巩固基础课程,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把厚基础与宽口径相结合,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课程的改革主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课程向多样化转变,除了基础课程必修以外,其余课程全部选修,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第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要和其他学科的课程结合起来,做到综合化设置课程,新形势下的土木工程是和其他多门学科的融合,因此需要设置综合化的课程;第三,课程想创造性方面转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专业知识,还能接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的改革要注意专业课程和人为课程相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大多数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这在有些方面将约束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事土木工程方面的创新要注意人文知识的学习,因为一味的学习专业知识,使得专业知识越巩固,创新性的思想就越难产生。有重要贡献的创新人才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其成功的基础就是拥有渊博的知识。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和人文学科的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做到既博且专,培养的学生能够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指导科研工作、创新工作。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另外一个方面是需要重视实践,最好是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基地。创新不仅需要进行各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还需要学生主动地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研究,创新才有可能成为其自身的一种能力。教育相当于是理论学习,学生进行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地方就有可能产生创新。

最后,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培养创新性老师。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需要教学的创新,教学的创新关键在于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高等院校的老师大部分存在“近亲繁殖”的现象,教师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学术创新收到阻碍,不能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因此,高等院校要实行开放办学,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生。

4结论

(1)明确定义了创新人才的概念,指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2)研究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欲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3)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要从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学改革多元化等方面展开。

作者:陈文学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七篇: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一、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在近10年时间,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国家百所高职示范院校的建设,带动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并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有了“2.5+0.5”、“2+1”和“1.5+3个0.5”等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产学结合上的时间分配不同。而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在2010年启动的百所高职骨干院校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取得了新的突破,从原来的只是产学结合时间上的不同,向着更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内涵发展,于是就有了“项目导向工学单元紧配合”人才培养模式、“德技双馨、岗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岗定教、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二、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人才培养的行业背景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北疆,长期以来,路桥建设相对全国严重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公路建设计划,投入1000亿元,建设各级公路66991公里,覆盖全省13个地市及50%县城的高速公路网,实现公路建设跨越式发展。哈尔滨市政府投资近千亿元,实施城市道路提档升级、三环路全部贯通、出城口道路改造等多项城市交通工程。此外,哈尔滨地铁1号线、哈大齐客运专线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随着路桥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交通部政府网站信息显示,目前全国路桥行业人才严重不足,全省公路建设技术人才缺口每年都在5000人左右;据黑龙江省高职院校数据平台显示,目前,我省仅有8所高职院校招收本专业学生,每年毕业生大约1000人,实际缺口约为4000人左右,急需加大培养力度。而土木工程建设其他行业的人才需求,更是与日俱增,黑龙江省建设行政部门对我省的建设行业的统计调查显示:在黑龙江省现有的31个城市中,在建筑勘察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市政给排水与环保企业等建设行业的从业人员有60多万人,按照目前国家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总体水平标准,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员比例应该占从业人员的15%。但目前,在上述建设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比例仅占从业人员的8%,按照缺口比例7%计算,大约缺少4万多人。因此,培养土木工程建设行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和改革,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企业创新并实施了土木工程类专业“1.5+3个0.5”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四段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半,然后到施工企业实习半年,在回到学校学习半年,最后半年进行增强技能训练、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并就业。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实际就业率连续多年100%,专业对口率95%以上,双证书获取率100%。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2009年获得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单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被批准为央财支持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随着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进一步修改和论证,及其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力度不断加大,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也显现出来,一是第一段的1.5年全部在校学习时间太长,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强调工学交替的形式,没有显示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内涵。经过进一步的市场调研,校企合作创新了“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平台,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构建基于路桥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融入职业道德标准及岗位工作标准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结合黑龙江省寒区特点,采取季节分段的工学交替教学方式,校企共同培养满足路桥施工一线的技术与管理岗位扎实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适合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适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体现专业特点。

作者:程桢 孙汝君 杨化奎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去向统计分析

通过笔者所在高校2008届-2012届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学生毕业后去向统计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施工单位,这是主要的毕业去向;二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三是其他的一些方向,包括设计院所、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及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单位,或者选择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本科在毕业后从事施工仍然是该专业毕业生主要的选择方向,所占比例维持在65%-75%之间,尤其是男生居多;选择考研的比例随各年的就业大环境有所波动,所占比例在10%-20%之间;选择其他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但基本比例在10%-15%之间,其中以女生居多。

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

根据上述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毕业去向的统计分析,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应的选题方向分为三种类型:基本型、科学研究型和工程实践型。在毕业设计的内容安排上,将毕业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第二部分为针对毕业去向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毕业设计选题环节

A.通过与设计院的联系与合作,充分收集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和地形、地质、水文等其他设计原始资料,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与工程实际情况相一致。B.针对上述三种毕业设计类型,提出每种类型的学生选题建议:基本型适合毕业后从事施工方向的学生;科学研究型适合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工程实践型适合已经确定工作单位并且未来从事的工作已经确定,可以将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C.将毕业设计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三种类型均一样,为道路、桥梁或隧道等结构物的基本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二部分针对三个选题方向分别制定不同的完成内容:基本型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概预算;科学研究型针对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或目前的课题进行选题并开展研究;工程实践型针对未来实际工程开展专题设计或专题研究。D.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实行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选择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形成自主选择为主、调剂为辅的双向选择机制。

(二)毕业设计过程控制环节

A.日常指导方面。根据毕业设计类型对教研室教师进行分组,同时针对工程实践型毕业设计聘请企业指导教师,实行指导教师值班制度,学生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解决;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指导教师每个星期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设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建立当面答疑和网络答疑相结合的指导模式,缓解学生人数多设计室不足造成的不足。B.过程检查方面。建立一套毕业设计过程检查管理办法,界定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和教研室的职责和分工,时间上形成指导教师每周至少检查一次设计进度、教研室不定时抽查和期中随机抽取学生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进度慢和设计质量差的学生,提出推迟答辩或直接进入二次答辩的预警。C.设计成果提交方式和提交时间。将原来的在答辩前提交全部设计成果的方式改为分两个阶段提交设计成果。根据第一部分设计的时间安排,在完成第一部分设计内容后,提交第一分册设计成果,对第一阶段设计成果进行期中考核,将考核结果和设计成果存档在教研室;在完成第二部分设计内容后,答辩前提交第二分册设计成果,第一分册和第二分册共同构成设计完整成果。

(三)毕业答辩环节

A.答辩分组。针对学生多教师少的现实,根据教师的职称和指导方向进行答辩分组,保证每组答辩教师职称和指导方向上的均衡。在学生分组上,以自然班级为基础,同时避开指导教师所在的分组,保证指导教师不评阅和参与答辩自己所指导的学生。B.答辩成绩评定。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面,指导教师成绩、期中考核成绩、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相互独立,最后汇总到答辩小组形成总成绩。每个答辩小组学生的优秀和良好成绩人数按规定比例控制上限,而不及格人数控制下限。随机抽取每个答辩小组部分优秀、良好、中等和及格的学生,加上每个答辩小组的所有不及格学生,参加由所有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组成的二次答辩,最终成绩以二次答辩的结果为准。

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及效果评价

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已经连续实施了四年,涵盖了笔者所在学校该专业的所有学生,其中2009届6个班级,共172名学生,2010届7个班级,共189名学生,2011届9个班级,共245名学生,2012届6个班级,共178名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选题的自主性和毕业设计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毕业设计选题实行了学生结合自己未来毕业去向自主选择,同时部分情况存在双向选择,因此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非常慎重。同时学生在内心上把毕业设计作为自己走向下一段人生旅程的一个很关键的阶段,从思想上达到了对毕业设计的正确认识,态度较为端正,杜绝了应付、混学分的想法,使得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完成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二)选题的针对性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由于选题是针对学生毕业去向完成的,同时第二部分完成的内容又和下一步的工作或学习生活紧密相关,部分学生的选题完全是结合自己的毕业工作开展的(例如有单独完成基坑设计、风力发电基础设计、软土地基处理设计方案必选与评价等各种类型的选题),所以学生的设计变成了“真题真做”,设计成果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两阶段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的第一部分内容为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由于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均完成了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而第一部分设计内容中部分内容是课程设计的指示,因此学生在完成第一部分设计时难度不大,基本能按设计任务书按时完成相应的设计内容。而第二部分为针对性设计,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这就杜绝了学生的“等、靠、抄”想法,学生自然会抓紧时间完成。另外,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和教研室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体系,能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随时把握。由于在第一部分完成后需要提交正式的设计成果,并且作为期中考核的主要依据,三个月的毕业设计就变成了两个阶段的分别考核,这相比以往毕业设计中“进入状态慢、先松后紧、最后突击”的现象有很大改观。

(四)严格考核制度和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

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毕业设计考核机制和成绩评定是对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很好的促进。在毕业设计最后的成绩评定中,指导教师(10分)、两名评阅教师(20分)、中期考核小组(20分)和答辩小组(50分)分别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并且做到上述几个成绩相互独立,“背靠背评定”,最后答辩之前前三部分成绩已经形成并存档密封,答辩完成后四个成绩汇总后形成最后的设计总成绩。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上,严格按照以下四个基本做法:1.指导教师不评阅自己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2.两名评阅教师评阅成绩分差在4分以上者要第三名教师进行评阅,然后取三者平均值;3.指导教师避开学生中期考核分组和毕业答辩分组;4.全体教师参加的“二次答辩”成绩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上述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基本上能保证每个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有效避免了成绩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实践证明,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从内心上认可,这对于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解决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的师生比偏小的现实情况下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的难题。

(五)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毕业设计完成的内容都是依据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完成的,因此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应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在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2.如何处理好使用设计辅助软件和基本手算能力的训练。由于毕业设计属于大学教学的一个环节,不完全等同于设计院完成的设计,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复习和应用。因此学生既需要通过毕业设计夯实专业基础,又需要和当前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大趋势相适应,因此处理好二者关系对于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

新形势下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是国内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的毕业设计进行改革和实践,创新性的提出了可实施的改革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提出了基于毕业去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达到了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的有机结合,又实现了毕业设计对学生毕业后工作或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储备。2.提出了两阶段毕业设计的管理办法,把学生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既达到了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又有助于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设计质量的提高。3.制定了科学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对学生毕业设计在成果的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过程的评定,同时避免了评价的简单化和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毕业设计是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上述研究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土木工程人才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易富 张二军 赵文华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第九篇: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

1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方面

1.1.1实习基地较少由于安全等因素的问题,很多单位不愿接收学生实习,所以实习单位主要为少数长期合作的企业。目前,校区在张家港的实习基地主要为江苏德丰建设集团。1.1.2与实习单位沟通不够虽然实习基地目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但是对于实纲、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现场实习指导人员要求等与实习单位的沟通欠缺,很难保证实习效果。另外最后的实习考核评语等也缺乏科学性,缺乏公平公正。1.1.3实习模式需待改变为了便于管理,在实习过程中,校区采用的实习模式为集中实习,即:由指导老师统一组织和安排在实习基地单位的工地实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问题,生产实习的安排与实习工地在时间上有时难以协调统一。另外,随着学生实习人数的增加,实习经费也会增加。同时,集中实习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1.2实习单位方面

1.2.1实习单位不愿接受目前采用的集中实习模式,一般一个实习工地安排十名左右学生实习,人数较多,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并不能给项目带来利益,反而增加了风险负担,给施工单位造成压力,因此多数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1.2.2现场实习指导人不重视对于接收实习的单位,虽然安排了现场实习指导人,但存在着很多指导人并不重视,甚至不指导学生,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不关心,放任自由。

1.3学生方面

1.3.1实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吃苦,心理上的落差有些学生实习目的并不明确,开始时热情很高期望值很高,觉得能够真正接触实际工程,但是到真正实习的时候会因为实际情况,比如每天重复一些简单枯燥的劳动而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影响了学生实习积极性。另外,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这个学期正好是考研学生最紧张的一个学期,因此有些考研学生就以考研为重,觉得实习不实习不重要,缺乏了实习主动性和积极性。1.3.2学生人数增加,实习效果下降实习的时候是按组分配工地,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导致实习工地较多同时也比较分散,而校内指导教师较少导致去工地检查的次数就少,再加上现场实习指导人的不重视,导致部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缺乏约束后经常不去实习,严重时还会带动其他学生不实习,实习效果下降。

2基于校区实际的生产实习的改革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区的实际情况,对生产实习进行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2.1实习模式从集中实习转变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结合为了让学生能尽快适应未来的就业工作岗位,鼓励学生采取分散实习的形式,到就业单位实习。所谓分散实习是指学生可以自己或者通过家人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不过由于实习只有两周时间,很多单位不愿意接收这么短的实习,因此对于参加分散实习的同学可以将实习时间调整到第六学期末的暑假进行,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可以使想在实习单位就业的学生更好的了解单位了解岗位,更好的锻炼自己,有利于以后的择业和就业。对于无法参加分散实习的学生,学校则统一安排集中实习,安排指定实习工地进行实习。目前这种实习模式已经实践了一次,学生普遍反应分散实习效果较好,有更多的实习时间能够更好的了解工程实际,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2.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设稳定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完成生产实习的一个必要条件,张家港有不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应加强与地方建设单位联系。也可根据往届学生就业情况,针对性选择就业单位联系,有了往届学生良好的就业表现,一些就业单位也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通过不断扩大并逐渐形成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为实习单位积累指导实习经验,降低学生实习时的安全风险,同时带队教师越来越熟悉实习基地,能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学校可聘请实习单位中一些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工程师等给学生做讲座、授课等,同时学校还可利用自身优势,比如技术、人才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展产学研基地的建设。

2.3加强校内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针对目前校区师资力量不足,同时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缺乏相应的实践知识,指导能力有限的弊端,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积极引入有工程背景、实践经验丰富,同时又具备教学能力的教师。另一方面,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训,从而增加工程经验。同时随着教师队伍的强大,可以指派多名教师进行生产实习指导,从而减轻指导压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既有利于教师实习指导,同时也有利于科研教学等。

2.4制定科学规范的生产实习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制定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生产实习管理制度以及考核标准是生产实习能够顺利完成的一个制度保证,从学校及校内指导教师到实习单位及现场指导人员的职责要求,从实习内容、实习纪律到实习成果的要求等,从实习准备(包括实习的宣传、分散实习、集中实习的统计安排等工作)、实习动员、实习期间检查制度到实习结束时的考核标准等,涵盖方方面面,做到有据可依,并使得最终的考核形式更科学全面。

3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8

学科支撑专业,专业细化为方向,方向培养人才,因而也就催生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党员培育模式。其中,工科学生党员培育模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必须指出,工科专业及其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在政治理论素养上,都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系部和班级乃至宿舍建设中,他们都是活跃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班主任和辅导员学生工作“大合唱”小提琴手的作用。对于如此重要的角色,无论从常理来讲,还是从创新工作思路来看,都应该在实际工作和宣传工作上加大投入力度,从而开辟出一块属于工科学生党员的“红色土壤”。带着这样的理论预设,我们就内地工科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展开资料搜集,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渠道搜索。我们发现,涉及工科学生党员培育的图书仅有一册题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创先争优标杆工程:学生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标兵》在档,其中谈到了将学生党员培育融入“标杆工程”和“卓越工程”的实际成效;在期刊文章方面,我们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输入“工科学生党员培育”,搜索到唯一一篇题名为《工科学生党员人文素质培养探究》的学术文章,但从严格意义上而言,作者谈及的是工科学生党员的人文素养的建构问题;我们还查询了多所著名的“985”和“211”理工科高校,无论在学生工作板块还是党团建设板块,对培养工科学生党员的模式的宣传与报可谓凤毛菱角,绝大多数的内容均为“表彰”“会议”、“学习”等,几乎“千校一面”。个中缘由或许出于保密工作的需要,但从学生党员培养及其效果宣传上的视角来看,我 们认为这项工作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在实践上,“工科学生党员培育模式”一直处于被遮蔽或者是“不在场”的状态。惠州学院是一所地处珠三角腹地的第二批本科A类高校,历史悠久,群英荟萃,在多年的办学经验中摸索出一条国际化办学和主动融入地方的发展路子,在所有招生专业中,理科和工科专业面占到近50%。其中的建筑与土木工程系所开设的专业均为工科专业,注册在读的全日制学生960余人,学生党员115人,学生党员占学生比率为10.64%。近年来,我们以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的身份指导了工科学生党建工作。应该说,高校学生党建是一项常规工作,只需照章办事和循序渐进即可,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止步,而是以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为指针,主动将各项工作与“卓越计划”相对接,实现了工科学生党员培育模式的“格式塔”式的转换,一种具有地方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工科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得以出场。

二、工科学生党员培育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工科学生党员的培育在各大高校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是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因为他们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已经先验地决定,他们必定成长为创新发展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是推动民族国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和创新型迈进的中流砥柱。为此,各级党的组织部门都应该,也必须将他们紧紧团结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和才智,但在实际培养工科学生党员的过程中,也存在“五重”“五轻”的失衡现象。

(一)重发展轻培养

一些高校在发展工科学生党员时,能够按照相关要求积极推选入党积极分子,也能及时组织召开支部大会表决预备党员转正。这些工作从面上来看不存在任何瑕疵,但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部分单位往往是宣传上无比重视,行动上无比迅速,但培养上无比混乱,重点不明确,培养不到位,从而为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种下了毒瘤。

(二)重精专轻博识

专业化是人类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趋势,但从哲学的层面而言,专业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恰恰相反,很多专业甚至是叠加的、跨越的,纯粹意义上的“专业”那只能是形而上学的胡说。但在发展工科学生党员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时候人们还是没能跳出专业的藩篱,忽视了对非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忽略党的政治理论的学习,顶多是考试的时候搞突击应付形势的需要。

(三)重智商轻情商

IQ和EQ原本是心理学的专有名词,用于解读不同类型人群和个体处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差异。一般而言,IQ和EQ都是常人所必备的两种素质,但是囿于专业限制,很多工科学生党员在学习上表现得很优秀,但在接人待物方面则浑身是刺,言行举止违反常态,很不利于团结协作,需要组织予以持久的培育。

(四)重数量轻质量

每名学生党员都必须编入相应的支部过组织生活,但每个支部的建立必须基于一定数量的党员。与文科学生党员人数众多不同,工科学生党员相对较少,因而为了保证已经搭建的支部的稳定性,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也会作出让步,允许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稍逊一筹的同学进入组织,如此一来,数量底线是守住了,但质量的红线却难以达标。

(五)重平衡轻指标

发展学生的党员,组织部门的指标是一根不可缺少的指挥棒。每年每期发展多少,均摊到各总支和支部学生人数是定额的。但是由于工科学生党员底子薄,在个别支部很可能出现“尾大不掉”和“光杆司令”的两类情况。对此,按照既有的思路,只能将上级给定的指标从优势明显的支部分摊一分部照顾劣势的支部,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劣势明显的支部由于拥有了富余的指标但却苦于推选不出完全合格的人选,于是降低准入就成为不二选择,这样就又退回到了“重数量轻质量”的循环怪圈,从而失去指标的基本意义。综上可知,工科学生党员的培养,应当引起重视,同时必须在培养方式上力求创新,建构一套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的方法论体系,这样既能增长专业知识,又能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三、工科学生党员培育的路径谋划

(一)紧扣“一个价值”,提升学生党员思想建设水平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学生党员,它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这一点在地方高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方高校学生的地域性特征显著,同时,新时期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认知能力和情绪秉性等差异性较大,因而党建工作需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并将之嵌入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工作中去。所谓普遍性,是要将人才培养纳入党的建设工程,时时抓,事事抓,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但高校党建又不能照搬照抄党政机关的模式,而是要注重理论性、思想性和多样性,这叫普遍性中的特殊性。所谓特殊性,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又不能陷入教条,需要凸显主线和轮廓,朝着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推进,这叫特殊性中的普遍性。当前,在国内的一些高校中,校园文化氛围中既有充溢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也涌动着各种思潮,有的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核心价值观话语空间有限,因而高校学生的价值认识薄弱就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短板之一,很有必要引起重视。建土系学生党支部力求平衡党建工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坚决捍卫高校党建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首要的举措是紧紧围绕“一个价值”抓学生党员思想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专业价值认知能力。建土系党总支通过打造“卓越党支部”、“党员示范岗”、“党员监督岗”、“党员服务岗”等载体,实现了党建工作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专业价值认知水平,实现了价值“二”而“一”的互通和统一。具体做法是,抓住新生入学契机,建立临时党支部,由新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经过军训的历练和适应性教育的培养,逐渐成长为“标杆人物”,为新生树立了榜样;同时,要求每名学生党员都要阅读一定的党建刊物阅读量,及时领会各级党委精神,掌握时事动态;要求作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认识,谈谈自己的困惑,激发自己的思考;要求学生党员做成长计划,规划好大学四年各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任务。召开民主生活会和主题班会中去,大家谈心得、讲体会、说认识,支部书记和班主任再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从而提升了学生党员的政策理论素养,拓展了学生党员的理论视野,明确了人生奋斗目标。坦率地说,在一些高校中,宿舍是党建工作的盲区。为了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建土系以学生党员为抓手,将党建工作做深做实,重心下沉,触角延伸至每个宿舍,让每个宿舍都能看到学生党员的身影。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和服务精神,又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效的扭转和改善了学风。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播音员,人人都可以借助网络终端设备发表各种言论,各种能量在虚拟世界对冲,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在网络领域,党的建设不去占领这块高地就必然被其他势力所占据。为了不给党建工作留有空隙,建土系将党建工作搬到网络上,组建网上党支部,搭建网络党建虚拟平台,利用QQ、飞信、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既巩固了以往二维党建的红色土地,又抢占了大量的三维乃至多维时空,实现党建工作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和网络型的转变,构建了网络文明,传播了正能量。实践证明,学生党员的思想得到了引导,人格得到塑造,精神面貌得到了改观,尤其是每位学生党员都能勇争先锋,整个系、年级、班级和宿舍的整体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二)融合“二维视阈”,凸显学生党员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已久,但系里创新工作思路,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打通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与人文综合素养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文”“理”视阈的深度融合。以建筑学专业育人模式为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走访调研,对以往的育人模式进行改革,将着力点放在融合专业域限上,“即始终坚持‘知行合一、文理兼容、系统优化、实践创新’的特色办学道路,探索‘建筑学、哲学、文化学、艺术学相结合’的途径和校企结合的模式”。系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组织堡垒作用,将党建工作模块有机地嵌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去,在润物细无声的党建工作中,实现了专业视角由刚性融合向柔性融合的转变。社会评价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试金石,从走访毕业生的过程中得知,相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工科学生的交际能力较为薄弱。事实上,这一现象在本系以往的学生党员中也普遍存在,系党总支积极思考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文理兼容”育人模式的提出,无疑拓展了在工科学生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新视野。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办学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是生存之道;又由于惠州地处粤东,本土文化气息厚重,这里聚集了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等文化元素,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资源丰富。来自这些区域的学生对本土文化耳濡目染,尤其对于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具备天然优势。系党建工作巧借力,依托岭南建筑文化优势,大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班会、民主生活会等机会向学生推荐和展示本土文化,以提升专业认识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还挖掘“双导师制”的制度优势,老师指导、学生组队,积极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及社会调查,并撰写专业性的调研论文,一些成果在省市和学院评比中脱引而出,一些则修改完善得以正式发表,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果。这些成果很好地检验了“文理兼容”的人才培养理念。系里还全力打造一支卓越的政工队伍,对学生党员的能力素质进行再提升。这支伍人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较好的教研能力,以他们为圆心,以学生党员为半径,构建“卓越基层党组织”。此举意在激发学生党员的学习热情,从跨专业的视角尤其是文化的视角细化工科专业知识结构。将人才培育模式和党建工作模式相统一的创新举措,既能避免“两张皮”的现象,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党员加强专业学习,同时也能让学生党员身体力行地践行创新育人模式的时效性,从而形成了以党建工作推动人才培养的特色。但从根本上来说,党建工作模块融入“文理兼容”的育人模式,不是要扭转专业育人方向,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党建工作而忽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殊性,而是为了锦上添花,从而在“点”“线”“面”上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举“三面红旗”,彰显学生党员先锋角色

高校党建工作必须有周密的部署和科学的安排,也即要有顶层的路径设计,这样既能确保开展的工作不跑题,又能确保专业人才在日趋同质化的激烈竞争中胜人一筹。建土系开展了系列学生党员活动;实施“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创建卓越党支部;时下又主动将党建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工科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群众性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1.实施“一面旗帜”书记项目工程

系以此为推手,以学生党员为核心,开展“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党员承诺签名活动、“追求卓越谋发展,服务师生促和谐”、“打造卓越品牌,亮出“党员名片”的主题活动。在“一面旗帜”的引领下又相继在三个学生党支部中开展“自我完善,助我成长”成长报告活动、“一对一,一帮一”志愿服务活动、“躬于实践,追求卓越”专业实践活动、“求知求实,开拓创新”科技创新活动、“树标兵立榜样,亮出党员名片”先锋示范等活动。学生党员通过该培育工程既强化了专业能力,又在先进性上做出了表率。

2.实施“卓越之星”成长计划工程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并推动“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建土系启动了“卓越之星”成长计划之“卓越党员”系列活动。根据党总支的要求,依托“卓越之星”这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以研讨会、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等方式挖掘学生党员成长的兴奋点。“卓越之星”成长计划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与惠东住建局、惠州呈斯意特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人才培养工作,创建学生党员校外实践基地、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共同培育学生党员。学生党员通过成长平台,既探索到了专业前沿知识、强化工程实践技能,也激发了学生党员积极进取、实践创新的动力,成长为“卓越党员”。

3.实施“协同创新”党员堡垒工程

学生党员在高校党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开展党建工作的堡垒基础。建土系建立了“校企协同”、“师生协同”、“专业协同”的党员培育创新机制。在校企协同方面,根据企业的要求,系里考核和选拔优秀学生党员赴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再将实习情况反馈给学校,为学生党员的培育提供了参考;在师生协同方面,为每个班级均设置一个专业教师党员示范岗,由班主任担任,班主任为非党员身份的,需另外配备一名党员老师进行辅导。在专业协同上,以每个专业为一个支部,架构为一名支部书记和四名支委,各学生支部成员之间密切横向联系,同时还打破年级界限,亮出党员身份,由高年级的党员帮扶低年级的党员,“传”“帮”“带”作用更有助于树立党员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式”、“回路型”和“网络式”的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在这个机制中,老师指导学生党员,联系学生党员,也联系了学生;而学生党员也通过这种方式联系了本年级、本专业、本宿舍的学生,强化了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