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论文范例

土木工程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1

一、土力学实验课的特点

由于土体材料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在实际工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测定土的基本工程性质,包括物理指标(如含水率、干密度、孔隙率)和力学参数(如摩擦角、内聚力等),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是建筑物基础设计和边坡加固设计的主要依据。土力学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学科,其理论体系与工程实践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实验方法是实际工程中确定土体分类、力学特性、压缩性质等的主要方法,为此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土工实验方法标准。另外,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被提到意识日程中了,在此背景下地下工程得到了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更复杂的与岩土相关工程问题急需要解决,而实验手段是解决这些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之一。借助土力学实验课,学生能够掌握标准土工实验方法,并且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为日后参与复杂工程项目或者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土力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是,在土力学实验课中,往往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5人,在以往的实验课中发现每个组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有人忙于实验、有人什么也不做只是袖手旁观,而最后成绩是以小组实验报告为评分依据,组内所有学生分数一样,造成做与不做实验的学生成绩都一样的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势必会造成消极影响,同时有失公正。二是,由于近年来学校不断扩招本科生,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实验室教师人数没有按比例增加,实验室场地、实验设备也没有相应地增加且设备陈旧更新较慢,例如对于那些常规的实验仪器,每个小组可以分配一台进行实验,但是由于教师人数有限,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不能同时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有时会延缓某些小组的实验进程,影响学生的实验进程和积极性。而对于像三轴仪这样比较贵重的仪器,一般土工实验室只有1—2台,不能够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围在一起观看教师在三轴仪上进行的演示实验,学生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三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实验教学被看成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另外,目前在本科课程中多数的实验课部分不计入到课程的最后成绩中,也不计学分,这样就使很多学生认为只要理论课学好就可以获得好成绩、做不做实验都无所谓。有些学生甚至不愿意参加实验课而选择逃课,或在实验课开始时教师点名之后就离开了。偶尔还会发现实验报告有抄袭现象,实验课难以实现其初始目的,即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技能训练,反而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观察实验现象不仔细、数据记录不真实和不规范、处理实验数据不严谨和不科学等。四是,土工实验以基础性实验为主,按照实验课计划,每个小组实验的内容一样,学生是按部就班地根据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全面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目前,土工实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虽然适合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但对于那些有创新天赋的优秀学生来说这些常规性的实验可能过于简单,因此在制定实验教学计划时除了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外,应该考虑增加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内容的制定上可以让这些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参与设计或自主设计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项目。五是,在实验中遇到一些难点问题或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有差异时,常规做法是实验室教师找到解决办法或做出解释,学生只是被动听教师的讲解。而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教师最好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学会自己对一些实验现象做分析,然后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借此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土力学实验课的改革措施

1.面对本科生扩招的实际情况,增加实验室的师资和仪器设备的投入

鉴于目前本科生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而实验室教师师资不足、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和老旧的现状,学校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增加实验室师资数量、提升实验课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并在硬件设施上应该增加投入,扩大实验室规模,增加和更新已有的仪器设备,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创造有力条件。

2.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从传统的“以实验指导书设定的固定实验内容为标准和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逐步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导”的模式中来。在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从实验项目的设计到实验过程的实施,学生是主体,实验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适当的辅导。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除了保留一些固定的基本实验项目以外,还应该增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验内容,而这些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发挥创造力自行设计,也可以和专业任课教师一起讨论后进行设计。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有助于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提高实验教学地位,改变现有实验课成绩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无论任课教师还是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课堂理 论教学的重视,认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是主从关系,所以在课程的最终成绩评价中实验课成绩所占的比例很低或者不占分数,这种思维会影响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失去实验教学的意义,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是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加大实验学时,增加实验课成绩在专业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或者实验课单独考试。在实验课考试中,可以有具体仪器操作,又有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在实验课考试中重点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入研究生助教机制,发动研究生参与本科实验教学

在土力学实验课中,由于实验室师资不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实验教学实践中采用研究生助教助管的方式让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实验。研究生助教制度在国外大学中有悠久的历史,在国内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土力学的实验课中研究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一个实验小组分配一台仪器,一名研究生负责一台仪器并向使用该仪器的小组演示仪器的具体操作方法,这种模式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每个实验小组中出现的操作问题。历年的经验表明,这是解决师资不足、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研究生而言,参与教学环节也是培养领导才能和管理技能、锻炼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的一个机会。

5.开放实验室,引入教学型实验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机制

教学型实验是以基础性实验为主,注重训练学生操作实验仪器的规范性和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而研究型实验注重对学生创新性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一种提升。在土力学实验课中,除了认识性、验证性的基础性实验外,还应该考虑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为那些高年级本科生中成绩优秀、对科研有极大兴趣的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开放实验室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实验条件,以实验室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进行科研训练。学生可以研究助理的身份帮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中的一部分内容,同时培养锻炼自身的科研思维,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另外,本科生实验课以外的时间仪器设备多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能够与研究项目相结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效率,而且为培养高层次研究型创新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6.多种改革方法并用,有效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土力学实验课中每个班级、每个实验小组采用同一种土体样本加工的试件进行实验,由于这些试件各项物理参数和力学性质基本一样,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个别小组有相互抄袭数据的现象,并且很难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的试验中可以选取多种类型的土体样本,每组随机分配由不同土样制作的试件,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相互抄袭数据的现象。实验室中有一些数量极少、价格比较贵的实验仪器,如土工三轴压缩仪,无法安排本科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往的做法是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和讲解,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很多大家围挤在一起观看时,后面的学生看不见也听不见教师的演示与讲解,教学效果比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配合播放实验视频资料等方法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可以建立虚拟实验室并引入虚拟化实验教学模式。虚拟实验室是建立在网络上的一个开放的实验平台,实验者可以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依据实验大纲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利用虚拟实验室的模型库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这种模式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可以在未来实验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针对本科生土力学实验课的设备资源是有限的,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可以考虑与其他实验室联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例如国家重点实验室资金投入多、设备精良,可以尝试让大学生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开展一些综合性和研究性土力学实验,解决土力学实验室设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拓展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求学进取的精神。

作者:孙华飞 单仁亮 孙强 高峰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二)

一、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中所讲授的力学课程内容大多系五、六十年代由前苏联引进的内容,教学起点低,不少地方存在重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根据东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03~2005级学生对力学课程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其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较差。以单门课程为中心进行教学,对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衔接考虑不充分,淡化了力学体系的整体与综合性,造成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

2)实验与工程应用环节薄弱。由于学时少,内容多,在内容安排上挤掉了实验和实践环节学时。

3)科学前沿理论与陈旧教学内容的矛盾十分突出。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与教学内容多年不变形成巨大反差。

二、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力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分别于2002年10月在宁波、2003年10月在烟台召开了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工作(扩大)会议。会议认为:目前弹性力学的教学符合实际需要和课程基本要求,可以不再做具体指导意见,而结构力学的教学需要适当规范。例如,在理论力学教材中,力学基础与大学物理中的相关内容重复出现,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在理论力学、大学物理和结构力学中一再重复等;在结构力学教材中,如渐近法、图解法、无铰拱内力计算等应用较少的内容仍然占了相当篇幅,而一些新结构、新理论却相对较少,这与现代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不相称。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及计算结构力学等单门课程,按其内容重新组合,形成三大模块,即基础模块、工程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优化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可满足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各模块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可统一系列课程的改革要求;注重与前修、后续课程的衔接,可避免不同单门课程内容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解答,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提高力学教师的自身素养。如何设定三大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及相对应课程学时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以东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深入研究了三大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教学内容的调整措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针对新的培养计划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力学课程教学次序的优化调整———以材料力学教学为例

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知识渗透能力,对力学课程教学的次序进行了优化调整,以材料力学教学为例予以说明。在我国高校中,材料力学的教学进程大多以“拉伸→剪切→扭转→弯曲”为主线,且每种基本变形都按“内力→应力→变形……”的次序进行讲解,对每种基本变形问题,又都采用“平面截面假设→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静力平衡条件→应力公式”这一相同的推导过程。显然,这种按基本变形进行多重循环的知识体系,教学起点较低,内容重复多。为了突出对学生归纳能力和知识渗透能力的培养,对教材内容的次序作了以下调整:1)对作为材料力学入门教学的轴向拉压变形,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时,以便学生初步接受并基本掌握内力、应力、应变等重要概念,并从中抽象出材料力学普遍用于研究各种基本变形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在讲授完轴向拉伸变形之后,不必急于开始第二种变形即剪切变形的教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集中讨论结构在各种变形条件下的共性问题,如内力、应力、变形等,然后参照轴向拉压变形的研究方法,总结出研究杆件各种变形所需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这样做可以简化相似的推导过程,强化概念理解,突出各类变形的共性。

2、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提高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基于东莞理工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校学生的力学课程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知识扩展能力。举例如下:

1)转变教育观念,能力培养至上。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培养,不求教学中教学大纲涉及的知识点面面俱到,力求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力学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2)采用启发式教学,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习力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学生将来从事各种有关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理论部分,应联系周围事物以及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精讲。在授课过程中,时时考虑学生的反映,有针对性的按课程的重点难点分层次设问、引导,让学生通过思维得出结论,进而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对于例题仅讲授解题思路,列出解题步骤,突出例题的形象性,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至于具体推导或计算可由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在课下完成。在习题讨论课上,教师作引导,让学生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的热情,相互交流各自的见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目的。

3)制作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融为一体,这种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情景性教学环境,使传统教学中枯燥抽象、用单一语言文字和图形讲解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令学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板书时间,增强授课效率,达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绝不能代替教师授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有着现代化教学无法替代的内容,因此只有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各自的特长,收到最佳教学结果。

4)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以欧拉临界荷载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为例予以说明。针对《材料力学》中理想柱的失稳问题,给出了利用相同的四阶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和不同的边界条件,求解各种柱端情况下欧拉临界荷载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其知识要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知识扩展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重教学环节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创造学中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设计和创造性活动等概念,要求任课教师从创新教育问题的提出、探索和解决三个方面,认识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创新教育模式的建立过程,进而在课堂讲授中贯穿创新思维教育、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强调知识的更新和发展,支持并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研究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自由度、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以及更多的成才机会。

3、力学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实践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将具有良好基础知识、思维活跃的优秀大学生吸收进课题组。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刺激学生展开自学,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再到创造的互通,收获较大。针对每个学生所独具的视角,进行有目的的引导。鼓励学生撰写专题论文,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力学学科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教学阶段向实际工作之间转换的最好锻炼机会,是进入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领域的开始,也能为将来独立工作进行职业准备。为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在确定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将来可能从事的专业,选择了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题目,以巩固所学的力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4、力学课程培养计划的修订

在2006年5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接受广东省教育厅的学位评估后,针对专家提出的“该专业学时偏多”的意见,制定了新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新培养计划大幅度减少了三大力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但教学内容变化不大,这无疑对力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新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理论力学、结构力学为例。

1)理论力学方面:增加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的课时,即将原大纲的20学时改为26学时,让学生非常熟悉力、力矩和力偶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计算力系主矢和主矩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建立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系统的力平衡条件和力矩平衡条件等内容,为材料力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构力学方面:加强入门教育环节,即一方面要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信心,排除他们对本门课程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学习方式方法的教育,这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基础部分的课堂教学,即在学好理论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尤其是梁的内力图绘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静定结构的内力、位移计算的课时,让学生熟练掌握静定结构内力图的绘制和位移的计算,为学习后面的章节打好基础;注重结构力学与具体工程实际相结合,即结合工程案例进行结构力学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科研成果改革教学内容,即结合任课教师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在教学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今后有志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前述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已在东莞理工学院2006~2011级土木、工管两专业的力学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好评。实践证明:在我校现有力学课程体系的教学中,应用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好力学课程,掌握更多的力学知识;从我校在2010年第三届中南地区结构力学竞赛中的成绩优于同类院校、近三年土木工程专业9名同学考上研究生以及2008~2010级力学课程期末考试优良率和满分率均较高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教学改革的效果。我们深信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具有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的空间以及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供同类院校工科专业的力学教师借鉴。

五、结语

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大力学课程教学体系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力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科学前沿理论与陈旧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较差的问题以及工程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的问题,提出的系列改革措施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好评,认为有一定的新意和实用性。

作者:马崇武 秦怀泉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三)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现状及特点

实、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学生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对计算过程及所采用的方法等没有把握,如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计算简图?这个公式或这个方法有一些什么限制条件或应用的范围?学生在使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时,只会按步骤操作软件,而不注重基本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是机械性地记住某些参数的取值,而不明白参数的概念和设计意义,更不知软件的结构设计、求解的过程,对专业的知识点掌握只停留在表面上。(2)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毕业设计是对本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更全面的综合,涉及到多门课程的综合问题,虽然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已经对整个建筑物的结构、构造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各门专业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是停留在孤立的范围,并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好地、有机地组合起来。对毕业设计的整体思路没有领会,缺乏条理性,完全依赖老师的指导,哪一步引导不到位,设计就停滞不前,影响进度。(3)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脱节,学生对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标准图集、构造节点了解甚少,在设计中遇到问题时,总习惯翻阅教材套用有关内容,而不是仔细研读设计规范中的相应条款,有些甚至不会使用设计规范、设计手册,以至相当数量学生的设计成果“不错但不能用”。这些问题给毕业设计的组织和进行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专业技术生涯的发展,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强化工程结构、工程经济的概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工程师的类型和素质要求

1.工程师的类型。工程师按职责范围可分为研究(R.E.)、开发(Dt.E.)、设计(Dn.E.,包括规划)、制造(M.E.,包括施工)、试验(T.E.)、生产运行(P.E.)、营销(S.E.)、工业管理(I.E.)以及教育等诸方面。

2.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对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包括4个方面:(1)有较坚实的科学、技术理论基础(数、理、化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2)有较宽广的其他知识面(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环境、美学、方法论等)。(3)具备设计能力(指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制订)、制造能力(指生产工艺、技术设施、主持生产运行)、开发能力、管理能力、评价能力(指技术、经济、质量、效益的评价等),以及相应技能。(4)具备明确的工程意识(实践、协作、管理、信息、市场经济、竞争、创新等)。

三、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怎样使学生学以致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毕业设计这一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具备工程师应有的基本能力,二是引导学生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投入社会的思想准备,完成从学生过渡为从事工程师工作的自我心理准备。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素质。

1.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能否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关键在于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采取“公布选题,双向选择”的做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鼓励学生到科研能力强的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与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以提高其设计兴趣,激发其创新精神,增强其适应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2.定期开展毕业设计专题讲座,增强工程意识。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可定期举办相关专题讲座,讲解设计技巧和工程项目设计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贯彻和了解新规范内容和建筑前沿新知识,如《结构设计一般原则》、《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等。主讲的有教师以及企业、设计单位的相关专家,目的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纠正错误。实践证明,这些讲座的效果非常显著,深受学生的欢迎,可明显提高毕业设计的效率。

3.采用“双导师制”,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工程素质。学生要在毕业设计期间较好地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达到可实施的施工图要求,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关键还需要有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又是优秀的工程师。鉴于此,学校可从校外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工程师与校内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使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

4.树立标准意识,加强对规范条文和标准的理解和运用。现行设计标准和规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进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必须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的设计标准。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现行规范、标准,就必须将土木工程的建设标准、规范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毕业设计中去,许多教材或参考书虽对规范的条文加以解释或用例题示范,但都不足以代替规范原文。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要养成从规范或标准中找设计依据的习惯,重视阅读规范原文和有关的条文说明,这样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掌握规范和标准,并学会运用。

5.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根据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设有建筑结构组、结构施工组等。每组有8~10名组员,每组都有固定教室,并指定1名学生担任组长,全面协助指导老师与学生间的工作。做设计期间,组员之间有问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以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力。答辩时互相鼓励,支持,并帮助其他组员挂图、取图、拍照,充分发扬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小组成员之间既增加了友谊与了解,加深了信任,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对于学生工作之后尽快进入角色是很有帮助的。以上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受到较全面的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应加强在毕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其综合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使用各种有关的专业标准、规范和图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早日成长为优秀的土木工程师。

(四)

一、煤矸石活性的影响因素

对于煤矸石的内部结构,其内部结构存在的缺陷越多,反应活性就越高。风化煤矸石和新鲜煤矸石中都具有稳定的结晶结构,内部各质点的排列顺序条理,但是结构越整齐,活性越低,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活性。

二、活性激发方法

1、机械活化机理

在处理粉煤灰、矿渣、煤矸石方面,机械活化具有很好的效果。其主要目的是将颗粒变小,这样做可以起到密实增强的作用,由于细小的颗粒可以填充硬化结构的毛细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会增加颗粒的比表面积,以及点缺陷、结构缺陷会在部分颗粒表面出现,甚至会出现错位的现象,氧化硅和氧化铝的无定形程度增加,颗粒表面的自由能也会增加,活性因此就会增加;同时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石膏以及氢氧化钙的量减少,加速水泥水化产物与混合材的再次反应的进行,从而促进了水化产物的增加,提高了强度。煤矸石机械活性的影响因素有煤矸石颗粒的分布以及水泥颗粒分布,它们的组合对于煤矸石的活性是一个重要的参数,40μm~80μm的煤矸石颗粒可以提高水泥的后期强度,其机理为:这种粒径的煤矸石颗粒,对坍落度的损失影响很小,可以帮助促进煤矸石在水泥体系中物理堆积作用的发挥;其次颗粒度的增加也会影响煤矸石的活性,颗粒越大,则煤矸石反应没有进行的部分越多。而在水泥中主要以物理填充为主,使得机械活化后煤矸石活性的效果会低于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

2、热活化机理

煤矸石的化学成分与粘土十分的接近,属硅铝质原料。因此可以按煤矸石里铝的含量进行分类,有三种分别为:低、中、高。煅烧后煤矸石活性一般是按自然煤矸石中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含量来决定的,即未煅烧的煤矸石中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其处理后的活性也就越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由于煤矸石中的碳会影响水泥的耐久性、强度以及需水量,煅烧后一部分碳会被燃尽,因此提高了煤矸石的活性;还有就是煅烧后高岭土组分发生了化学变化,相比自然煤矸石,生成了更多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从而提高煤矸石的活性。煤矸石热激活的影响因素有煅烧的温度,不同地区的煤矸石需要不同的适宜温度,但是一般都在700℃~1000℃之间,主要是考虑到煤矸石内部成分的区别;还有就是冷却方式的选择,一般认为冷却速度越快,其活性就越高;煅烧物料的形态以及煅烧时间也会影响煤矸石的活性,煤矸石的形状比较大时,其内部的碳不易被充分燃烧,会增加煤矸石水泥的需水量,对其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煅烧时间越长,会使得本来活性很好的煤矸石由于二氧化硅和三氧化铝重新生成莫来石来降低煤矸石的活性。

3、微波辐射活化

煤矸石里面物质吸收微波,温度升高,而且在同一微小的区域内,周边的矿物由于具有不同的性质导致升温速率是不同的,从而在煤矸石内部存在一定的温差,会使一部分升温的矿物膨胀,裂缝会在矿物之间产生,此外,微波矿物的有效反应面积可以相互促进吸收,并且可以促进吸收微波矿物的单体解离,同时又可以使煤矸石发生化学反应、相变以及晶型的转变。而且这种加热方法对煤矸石的煅烧比较充分,需要的加热时间比较短(只要介质体不是很厚)。波长能量的不同以及辐射时间的长短会使得煤矸石的辐射活化效果不同,主要是由于煤矸石中的矿物对温度这一因素非常敏感。因此,在进行微波辐射活化时,应对波长的能量以及时间加以认真考虑。

4、化学活化

通过引入化学试剂使得煤矸石的活性提高,一般是加入一些可以加速水泥水化产物与煤矸石的二次反应的碱性试剂。加入碱性试剂主要是为了反应的不断进行,使煤矸石中的Al—O键和Si—O键被破坏,而使得结构解体,最后产生新的物质,是一种高强度无序的结构材料。其中碱性试剂溶于水中水解出来的碱性离子与溶液中的其他离子进行交换,也不会造成结构的破坏。一般影响化学反应主要是反应进程,对于反应进程,起关键作用的是激发剂的类型和掺量。而煤矸石的化学激发剂也要一个最佳的掺量来促进反应的进行,激发剂用量少时,水化反应速度减慢,但是在没达到最佳掺量之前,反应速度会随着激发剂掺量的增加而加快;如果激发剂含量太多,过快的速度会在表面形成一层膜来保护未反应的物质,而阻止反应的进行,同样会使反应速度降低。文献表明,不同的激发剂所确定的最佳掺量也是不同的,其中王聪就对水玻璃和氢氧化钠的掺量进行过研究,得到氢氧化钠的最佳掺量为10%,而水玻璃的最佳掺量为6%~8%之间,其强度有比较高的增加速度。而朱明秀得到的水玻璃的最佳掺量为4%,其中水玻璃的模数导致这种数据的差异。

三、结语

通过对煤矸石活性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活化方式对煤矸石活性的影响作出简单描述,煤矸石活性提高的方法若采用热化学或者机械激活,其主要原理是增加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来提高的;而微波辐射主要是通过煤矸石内部温度的提高来使煤矸石的活性增加。一般来说四种方法是混合使用的,目前混凝土中掺煤矸石,所使用的活化方法具体是:自然煤矸石首先通过颚式破碎,之后将破碎后的试块在球磨机中加工一段时间,具体控制在5h,然后放入箱式电阻炉中,将煤矸石加热到600℃,650℃,700℃,750℃,800℃,850℃,900℃。加热到规定的温度时,不要立即冷却,一定要保持恒温7h,之后取出自然冷却,然后进行再一次的细磨,放入之前的球磨机,继续研磨3h,活化过程结束,之后进行各种试验研究。

作者:毛黎祥 单位: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五)

一、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的方法

1、从管理上保证设计的安全性

管理人员在选择设计单位时,一定要选择有保障、实力较强以及管理先进的设计单位。因为这样的设计单位一般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先进的设计设备,同时他们也具有先进的管理,并且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都较高。因此,这样可以在设计中更好的提高设计质量,以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2、对相应的理论进行完善和提高

在设计中要对相应的设计理论进行完善和提高,即要求对一些概念性设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保持设计思路的清晰。所以,现在的概念结构设计已经成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的主要设计思路。

3、注重对设计文件的说明

设计文件的说明主要是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提供指示,设计者应该注重说明的表述质量要既简单又准确,这样才能使不同素质施工人员都能了解设计的内容。尤其在复杂的设计中更应该注意文件的说明,以保证在施工中结构的安全性和设计的安全预期方向一致。

4、在设计中做到准确全面

在设计中,应该使用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对整个结构设计项目进行细分,这样有助于将设计的子项目逐一进行完善和审核,也可以保证在设计中不会遗漏任何项目和计算内容。然而,许多设计事故多是由于设计中某一项目或计算参数的遗漏造成的。因此,在设计中对整个过程进行细致而严格的管理、监控和审核就很有必要。

二、提高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经济性的方法

1、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性评估

对设计方案、造假等进行综合性评估和选择,就是要在项目设计前就对经济性进行一定限度的控制,其目的是为了更大地降低成本,需要专业的设计部门做出的设计报价形成一个清晰的经济性指标。

2、设计思路要灵活,降低工程结构造价

在建筑物设计中,尽可能地要求设计人员采用灵活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不要千篇一律地利用标准图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虽然可以降低设计工作量,减少失误率,但是缺少创新性,也不利于降低工程结构造价。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利用合理的结构设计方式既能保证安全性又能保证经济性。

3、在施工中协调好各个相关部门的合作关系

在施工过程中,协调好各个相关部门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准确的资料和信息,这样也可以降低成本。我们都知道,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施工问题,一般都含盖大量的辅助性资料和工作,如数据监测等。因此,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时与多个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合作,这样他们能获取较为全面的资料和数据,以便提高设计的经济性。

4、设计中应当控制多参数设计的安全积累问题

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多参数设计的安全积累问题,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就会涉及到成本大和安全因素,包括材料、面积和钢筋数量等,这些参数都会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所以,在设计中需要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就是要通过参数的变化和选择性进行综合衡量,尽可能地用主要的参数来控制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协调,这样所选择的参数更准确、可靠。在经济学评价中,对于多参数问题,往往都是利用比例关系采用一个主要参数来表示其他参数,也就是利用某个方程来表示必要值,而其他参数的必要值也由此参数来获得,以此来控制经济性。

三、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时,应该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只有以安全为前提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经济性。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要求遵守安全设计规范,同时提高土木工程设计人员识别质量安全的能力,以确保每一个建筑设计结构的安全性。以建筑物的安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节约成本。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以保证建筑安全性和经济性为根本的,只有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实现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王海波 单位:西安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六)

一、土木工程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

1.施工操作问题

施工操作问题主要是技术选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土木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素质低、施工操作技术不熟练、对于各种规章制度不了解、选择不完善造成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在工程施工建设中经常会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缺陷,给工程的施工带来严重的影响。

2.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对所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的生产行为。不断发展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标准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往在施工项目管理上陈旧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得到改变。一般而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方面施工的质量不高。施工的质量不仅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而且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屡次发生的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2)没有规范管理合同。因为我们国家的建筑市场不完善,即使我们制定的合同存在不合理的条款,一般施工的企业也会接受,这些企业为了盈利,导致影响工程的质量;违约现象特别严重,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需求,随意修改合同中的条款,严重影响建设行业的秩序;合同规范管理不完善,管理人员缺少法律意识,这样企业的法律风险提高了。

(3)工程监理方面比较窄,而且一些工程的监理人员素质较低,经验不足,缺少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承包商通常把工程监理人员当成质量检验员,这样使工程监理的作用大大减弱;工程监理的范围狭隘,监理应该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起一定的作用,并且根据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具有可行性,从而能够保证工程顺利的进行。但是现在的工程监理限于施工的阶段。工程监理市场无秩序,施工单位随意的压低价格,工程监理为了能够得到项目而接受这样的价格,这样会使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下降,工程监理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使监理市场非常混乱,限制了监理事业的发展。

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进步,我国的土木工程发展迅速,并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为了完善土木工程的管理体制,促进整个行业管理上的成熟应加强工程管理。

1、加强对人的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管理。管理人员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注重细节管理,用心管理,才能发现细节问题,同时,要改善决策方式,加强管理中的民主化和集体化,加强和施工人员的交流,促进人员关系的和谐。

2、建立专门的物料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

应建立专门的物料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以确保建筑用料的质量和安全。材料进场前应检查其规格、型号、产地、外观、性能指标、数量等参数,对于一些重要材料,还应该委派专人到现场进行监督。

3、严格执行施工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开拓市场需要靠好的信誉,好的信誉来自于工程建设的质量。工程建设的质量相当重要,必须从国家大局出发,从“用户至上”的宗旨出发,从企业发展的方面看,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当前,“豆腐渣”工程遍布各地,损害人民的利益,也使自己丢去市场。广大职工也因局部质量问题,企业揽不到任务导致职工息工待岗,甚至出现了企业倒闭,职工失业的状况。有的工程局因为出现一起质量事故受到制裁,一年丢掉10多亿元的任务订单。而质量搞好了,多创几项优质工程,多创几项鲁班奖项目,企业信誉大增,工程中标不断,企业职工都受益。所以,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必须要不断研究。施工质量的严格要求,必须以“过程精品”来保证总体质量完整,也就是现在的业主和施工单位经常提到的“开工必优,一次成优,全面创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应该进行以下控制:

(1)按照一些企业质量要求,贯彻质量创优的方针和目标。贯彻方针政策:“兑现合同承诺,留下时代精品”,质量的目标:单位工程一次性验交合格率为100%,单位工程的优良率要求达到本行业的先进水平。争取部级、省部级优质工程。在每项工程招标时,对质量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施工过程中企业根据自身的质量方针和项目的具体的质量标准要求,制定质量规划,并且认真的去实施。

(2)控制质量必须以“PDCA”循环的工作方法,持续改进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以“过程精品”保整体创优。总而言之,有许多控制施工质量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质量目标进行施工,严格贯彻标准要求,坚持控制质量管理过程。按照“PDCA”循环的方法,规范运行,对阶段、系统、因素进行控制,遵循科学的控制方法,落实岗位责任,增强责任心,就一定能够把施工的质量控制好。

4、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控制

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中,包括高空作业和地下作业,在保证铁路、公路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施工,有很多是立体交叉作业等,城市施工和山区施工都有,而且现场的不定因素太多,施工条件差,危及人的安全的因素太多。因此,安全管理相当重要,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企业的兴衰有关。所以,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安全问题必须严格控制。一般而言,实施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几点:

(1)加强安全管理制度。①消除麻痹思想。②明确企业领导者的责任。③明确项目经理的责任与义务。④实施“施工企业安全资格认可证”和“安全施工许可证”制度。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经理必须承担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的责任,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严格执行先安全、再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使责任、措施、组织这三大部分都要安全。为了使项目经理对安全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某部门规定项目经理必须进行培训和考试,把考试分数作为评标指定之一,使安全生产落入人心。同时也要对队长、班组长和操作工人进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把安全目标分解到岗,落实到人。

三、结束语

土木建筑工程产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工程的施工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土木工程项目中,保证正常的施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是一项既艰巨而又漫长的系统性任务,因此需要广大施工单位和相关负责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施工进度控制以及技术控制方面有高度的重视,才能保证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黄鑫 单位: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

(七)

一、中国建筑节能方面的主要问题

1、对建筑节能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这是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中国建筑节能措施的应用范围和节能目标的实现。在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土木建筑发展迅速、层出不穷,然而有的开发商对建筑节能的认识不够,导致其不够重视,主观积极性也不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节能领域相关措施的推广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有的开发商在自身经济利益的趋势下,盲目地追求建筑本身样式上的新奇,过分注重建筑风格,使得很多建筑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自然条件,造成了建筑物在节能方面的局限性和相关无法弥补的不足。

2、建筑节能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应该说建筑节能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多方面知识,对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也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建筑节能贯穿于土木功能建筑的全过程,包括设计、施工、维护、材料、人员、装备等。一方面中国在建筑节能方面起步较晚,这不光使得中国在建筑节能的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在短时间内还会越来越大,同时也造成了国民对建筑节能的认识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继续大力宣传和普及建筑节能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中国从事建筑节能的研究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还比较缺乏,专业人员不足使得相应的科研成果较少,而施工管理人员的缺乏又造成了建筑节能监管的不到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中国土木建筑节能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二、开展土木工程建筑节能的几点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建筑节能知识

目前中国大多数人对土木建筑节能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建筑节能往往是开发商或者一些单位部门应该考虑的事情,并且往往是以牺牲个人的生活标准和层次为代价。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但严重影响了建筑节能的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为营造建筑节能氛围制造了障碍,还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和节能措施影响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普及建筑节能知识。建筑节能不是要降低建筑标准和使用水平,因此将建筑节能片面地理解为“低标准”和“简易房”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相反,建筑节能是国家大力提倡和开展的一项能源政策,它不光适应了社会发展对能源提出的新要求,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建筑节能主张在保证居住条件和环境安逸舒适的基础之上,采取新技术新方法,科学合理地利用能源,降低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这不仅降低了生活成本,还从侧面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层次和质量。

2、加快技术创新开展建筑节能措施的研究

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技术的实现要紧紧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建筑的性能和节能水平,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指标,真正做到建筑过程中不浪费,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程度,保护能源。从建材的选择开始,就要考虑到节能性,在建筑过程中,建材的使用等要尽量选择技术含量最高的方案,节约材料的消耗,争取在建筑过程中少用甚至不用不可再生的资源,充分利用绿色能源。利用性能良好的建筑能源,是现实能源高效利用的前提和保障。节能建材要求具有相当的强度和耐性,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在建筑中使用的水管等都要求配备防水、隔声等专用功能。要实现土木工程建筑节能,坚决不能使用具有污染性的建材,清洁能源是首选,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3、加强管理机制确保建筑节能措施的落实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建筑节能指标,并且也有配套的法律法规进行监控和控制,但是由于建筑节能提出时间较短,国内仍然存在着执行不力,监管不严的问题。国家也未能建立完善的节能技术创新鼓励和扶持政策。目前中国的土木工程建筑节能进程比较缓慢,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应的法制体系和鼓励政策决定的。所以,制定推进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政策成了当务之急。当然,还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相应的节能标准,政府对现有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并建立强大的监督约束体系。抓紧建设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支持体系。结合中国国情,吸收利用国外的建筑节能成功经验。对于那些提前实现中国建筑节能标准或是超额完成建筑节能要求的施工单位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政策上的扶持。国家可以设定相应的节能建筑标志制度。

三、结语

在土木建筑中提倡使用节能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层次,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够改善大气环境,降低环境污染,极大地缓解当前能源消耗上的紧张局面,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在建筑节能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加快技术创新,还要大力普及节能措施,使新技术及时惠及人们的生活。

作者:岑喜平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八)

一、毕业设计的作用

1)在知识上,应能综合应用各种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于实际工程,并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使理论深化,知识拓宽,专业技能延伸。2)在能力上,培养调研、收集、加工、整理和应用各种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工程设计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规范,提高工程设计计算、理论分析、图表绘制、技术文件编写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综合素质方面,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协调合作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的指导要点

1、提出合理的设计要求

①掌握桥梁设计的设计程序和结构的计算方法,能综合考虑影响设计的各种因素,能处理好桥梁的总体与细部关系。②掌握与桥梁设计有关的设计规范,并能够正确使用规范对桥梁作准确的计算。③认真编写计算书,其内容包含设计方案的比选及确定、上下部结构设计、施工图绘制。设计文件应当正确、完整、规范。对于结构计算应附计算简图,并包括手算部分和程序复核部分。

2、做好选题,避免抄袭

每年会有部分学生抄袭别人。由于工程类毕业设计数据繁琐,内容复杂,老师检查起来耗时费力。所以我们要从选题上杜绝抄袭,从制度上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毕业设计雷同,均不让通过。①选题既要保证基本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培养能力的工程训练,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题目不宜过大,难度要适中,其任务量要保证中等水平的学生,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毕业设计时间和基本要求,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为宜。②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选题应注意有理论深度和实际价值,应尽量满足学生自己提出的高难度设计方案,尽量结合科研与实际工程,以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各类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有较大提高,鼓励优秀学生有所创新。一人一题,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一座桥梁的计算书与施工图。

3、鼓励自学,加强辅导

完成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需要“学习者”与“服务者”共同参入。工程类毕业设计任务繁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自学能力、运用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大学四年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毕业设计阶段尤为显著。单凭所学的几门课,完成一座桥梁的毕业设计,对于学生来讲难度非常大,他们必须还要自学大量的桥梁设计规范及和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学生必须明白这一点。一开始,学生普遍说不懂规范、不会做,希望老师从头讲解。而教师可以只讲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先看,自己想办法,看不懂再找老师,老师只回答具体的问题,这样可以逼着学生自己看书。单方向的讲授,学生听不进去,收效甚微,还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思想,真正能学到东西的还是靠自学,老师对其思考过的问题进行点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双向互动。同时针对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开设毕业设计专题讲座,针对设计中某一部分进行系统讲解。还可实行听课卡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讲座的出勤率。学生的相互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的学生不愿请教老师,愿请教学生,我是赞成的,对于给别的同学讲解的“学生小老师”而言,对他自己也起到理清思路的锻炼,讲的和听的学生收获都很大,他们之间相互学习的效率很高。

4、建立合理的考勤制度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的日常管理已由班主任转交给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了,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毕业设计情况,指导老师应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严格要求,耐心指导,热心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毕业设计中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平时考核工作。其中的考勤是一项让老师和学生都头疼的事情。“法太宽则守法者少,法太严而执法者稀”是较难调和的矛盾。如果不考勤,学生就会散掉,难以管理,甚至有的学生不做;管理太死也有弊病,不利于学生设计过程中自主性的发挥,也不利于独立自学能力的养成。考勤的目的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因此考勤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要围绕这个目的进行。我认为老师在考勤时可采用“宽严相济”的原则。对一些特殊情况可灵活掌握,如学生出去找单位;或参加研究生复试;或结合具体工程做设计,由设计院配相应的人员指导。而对自我约束不好的同学更要勤加督促。

5、积极推进设计进度

由于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又缺少实际经验,开始时均感觉无从下手,存在“等”、“靠”现象:等别人先做,靠老师教,这样很容易延误进度。作为老师要断绝同学“等”的念头,每人题目不一样,只有自己做。毕业设计是实践环节,关键要学生自己去摸索。学生第一次做,错误是正常的,不要因为错误多就停滞不前,尽快做出来让老师看,通过老师批改,达到获取正确知识和熟练掌握的目的。

6、对阶段性成果及时检查

工程类毕业设计内容多,难度大,不是一朝一夕能赶上的,一旦落后,补起来非常困难,开始要严格,绝不能等到最后才交计算书和图纸,拖到最后,老师来不及看,学生做得稀里糊涂,答辩时再发现问题已经晚了。老师一定严格要求学生分阶段按时完成相应任务量,阶段性检查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避免学生完不成设计。在每年的指导过程中,我把工作分成几部分:如桥梁上、下部分,每一步又可分为布置、计算模式、内力计算、组合和配筋验算等,叫同学分阶段做,老师分阶段检查并督促学生改正,步步为营。尽量让同学提前交初稿,留有足够的批发、修改时间。

7、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系统考虑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工程创新和实践能力,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依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教学、课程考核及毕业设计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课程教学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又是毕业设计的基础,设计中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前面两个环节加以解决。①毕业设计工程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抱怨理论知识不够,但事实上我们的教学科目中已经包含了设计中的必备基本知识。原因就是他们在大学的学习当中没有意识到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应该从大二开始就要告诉学生们毕业设计的大体内容。这样,他们就会潜意识地储备相应知识。②在教学中,老师应针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的力学计算,在相应的课程教学中重点讲解,并增加实际工程的讲解,让学生平时和实习时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资料,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反之,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③增加现行规范的讲解。工程设计是知识的应用,和理论相比有很多规定和构造要求。与很多同学的纯力学思维相冲突,就是因为对规范的不了解。所以无论在平时教学还是在毕业设计阶段要插入规范的使用讲解。④做好知识的回顾。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不明白处,再去听听相关的专业课,对综合理解所学知识,对做毕业设计均非常有帮助。

8、抓重点、抓关键,设计过程“先搭架,后装修”

开始不要纠缠细节,尽快完成主体设计,一些细枝末梢可以后完善。这种设计模式强调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关键出来了,框架搭好了,对设计的核心内容也就心中有数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对设计核心概念的理解把握能力,而且可以让设计按时保质完成。

9、严格要求、热情帮助,教学相长

指导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确保设计的进度和质量。由于缺少实际工程经验,学生开始做设计时,不会、犯错都是很正常的。指导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热心帮助,对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讲解。作为指导老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亲、可敬、可信的榜样,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无言地激励着学生。大部分学生存在力学概念较差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加强辅导和讲解,尤其是针对难点的专题讲解。作为指导老师,我们不可能样样精通。所以我们让不同课程老师解答学生碰到的不同问题。对桥梁工程而言,有些问题需要结构力学、基础工程、结构设计原理、CAD等课程老师一起解决。必要的工作是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物质基础。我们系配备了大量硬软件设施,同时和校外设计、科研、施工等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较多可用资源,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对于设计中的问题,根据难易程度划分成不同等级,对于难点和重点要多次讲解,对共性问题进行罗列和分析。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老师也能得到很大的进步。学生的一些思路是新颖的,对老师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在资料方面,学生所收集的资料也丰富了老师的知识。

10、重视过程学习

严格规范毕业设计过程管理,通过实施过程管理来解决这些问题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工程类毕业设计是一个整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工程经验的过程。每年设计结束后,学生会说,如让我再做一遍,两周就搞定。说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设计要领、掌握了专业规范、掌握了CAD绘图等,毕业设计就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毕业设计的艰难历程正是学生们突飞猛进的大好时机,一定要抓好设计的过程。

11、注重设计的规范性

工程类毕业设计主要是结构设计,工民建专业的毕业设计又可划分为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无论建筑设计还是结构设计必须符合现行规范,符合国内通用图例。指导老师最好能提供一套规范、通用的模板,这不是鼓励学生模仿,而是使设计更加规范化,有利于设计文件的工整、规范。因为所提供的模板只是格式和计算模块,核心问题和具体计算还得由学生自己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12、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当前学生总结的能力偏低,论文格式也不规范。指导教师应当积极鼓励每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再撰写一篇论文,这对学生今后发展大有帮助。写得差也要写,必须动笔,要求高才能进步快。

13、做好答辩工作

很多学生惧怕答辩,指导老师要认真做好学生们的答辩准备工作。①要对学生的成果负责,保证学生计算书和图纸的正确。对毕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为A、B两级,A级是关键错误,B级错误是次要错误,并以此划分毕业设计优劣的等级,答辩时,杜绝出现A类错误。一旦出现,将参加当年的二次答辩,再不通过,就参加下一年的答辩。②对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答辩前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设计成果心中有数,对所用理论熟练掌握,树立学生答辩信心。③注重平时,老师在阶段成果检查时要让学生讲解计算步骤和所有知识概念。④公开答辩场所,鼓励同专业的其他毕业生和低年级学生去听,这是老师给学生上的最有效的一堂专业课,出题难度可大一些,除毕业设计的东西,涉及专业的问题都可以提,当然老师比较辛苦,要准备大量不重复的题目。答辩结束后,一定要让学生改正错误部分,只有通过修改才能学到东西,才能使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

14、做好总结

指导老师一定要重视和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总结工作。对自己在指导过程中好的体会要及时写下来,为课程教学和下一届毕业设计做好服务。对学生有好的思路、做法也要及时归纳总结,对自己也是一个启发和提高的过程,事实上,本文的好多建议就是学生提的,该文也可以说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每年的毕业设计答辩一结束,每位指导老师先自己总结,全院的指导教师再专门开会总结经验、不足和对策,不断提高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结语

总之,教学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大爱。只有重视并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每一环节,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由量变到质变,得到层次上的提高。

作者:张永宏 高公略 张三柱 单位:江苏淮海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九)

一、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土木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质量较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国一些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无法满足业主对于工程质量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一般情况下,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钢筋长度不合理、砌筑砂浆匹配度的设计不合理、砌筑与砖砌体纵横墙的施工不能够一致、钢筋成形绑扎的方式错误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建设质量。

2.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就目前来看,我国一些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建筑企业,没有充分的重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关的工程监理部门;一部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中虽然成立了相应的监理部门,但是在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上存在诸多的不足,一些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化管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经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比较薄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导致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下降。

二、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强化措施

土木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非常重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关系着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而且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中的所涉及的各个环节都比较繁杂,导致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困难;一旦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某一环节在质量管理上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对整个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针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g二解决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安全隐患。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强化,必须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安全管理。建筑企业应当重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工程监理,建立一个高素质、专业性的质量管理团队,合理的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施工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进行监理;还要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明确管理人员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规范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操作行为,使每一个施工人员佩戴相应的施工设备进行施工,对施工现场进行及时、有效的清理,引导施工人员正确的操作机械设备,加强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意识,使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够按照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2、提高土木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质量。建立健全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制度,落实土木工程施工项目每一个环节中的质量管理工作,施工单位要根据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目标与质量管理方案,还要重视施工现场建筑材料与机械设备的合理管理,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还要定期的检查机械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的运作状态,防止施工材料与机械设备质量问题造成工程事故的发生。

3、提高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与综合素质。土木工程项目中的建筑企业,应当对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分别进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在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理论与管理水平,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施工水平,规范施工人员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操作行为;建筑企业还要针对培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制度,提高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在工作上的积极自主性,确保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

三、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2

1.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和兄弟院校的实地考察,召开专题研讨会,集思广益,正确认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明确注册工程师制对人员素质、业务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

2.在前期调研考察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土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进行问题研讨,设计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适应性的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建立教学管三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新机制,努力开发和利用人的创造力,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教学管理决策权、监督权,实现教、学、管三方在教学管理中的目的共同、手段互助和平等协商。

(2)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核心教学工作

A.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核心课程课时量适当增加,非核心课程课时量适当减少,增加实践环节课时量,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认识实习等,达到总学时的30%。B.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采用案例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C.鼓励教师根据生源状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编写适合的应用型本科教材。教材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3)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适应应用型教育的需要,组建校企结合、职责分明、梯队合理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A.倡导教师把论文写在项目上,研究做在实践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B.要求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名校进修经历”两种经历。C.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措施(引进来,就是引进施工设计等生产单位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办讲座和指导实践教学;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生产企业兼职、学习或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

二、预期实施效果

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注册工程师制度有机结合,明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基于项目的学习,培养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具备扎实的本专业的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或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3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姚治平先生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土建工程中的结构控制概念,并在论文“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概念”以及以后的论文中都相应的指出了:应用结构的控制系统是一个解决土木工程这种安全性问题的可替代的方法,这为结构理论在土木工程中防震问题中提出了全新的方向。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在土木工程的结构控制的方式、实验以及工程的应用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工程结构控制概念可以解释为:通过对工程结构施加相应的控制体系,通过控制体系和结构来共同承担受震的作用,以此来调节和降低工程结构中的振动效应。

二、隔震控制技术

(一)隔震控制技术原理

在土木工程的建设当中,隔震控制技术就是对由地震所产生的振动对建筑的整体结构的隔离作用。工程中的防震体系基本都设置在工程结构的最底部和基础工程顶面之间,使得上部的结构和基础相分离。通过隔震体系来隔离地震波所产生的向上冲击力,延长工程结构的基本周期,从而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是的工程整体的加速度变下,通过隔震系统来分担地震所产生的能量,以此来达到减震的作用。通过地震的反应图谱可以看出,随着周期的变大,加速度的反应谱慢慢的减小,通常在底层建筑的刚度很大,所以说周期变短,在发声振动的时候,输入其中的加速度很大,要是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增加和延长工程结构的基本自震周期,让其还礼场地中的卓越周期,让工程结构的基频处在地震产生高能量的频段以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物输入的加速度。通过地震的反应谱可以看出,当周期变大的时候,反应的位移将会增加。

(二)对橡胶支座的运用

当前用在建筑防震中的橡胶支座是由橡胶片与薄片增强钢板,通过粘合和硫化加工而成的,通过现代化橡胶的化工技术的加工制造。它在水平方向上的刚度比较低,而在垂直方向上的刚度很高。这种规格的橡胶支座最早是在桥梁施工中被应用。建筑和桥梁施工所应用的橡胶支座在结构上基本是相同的,都有相同的结构动力学的标准和要求,也同样的具有耐久性、稳定性以及包含防火在内的耐受性等,在地震产生的能量冲击下,橡胶支座会隔离建筑体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而在垂直方向上基本保持不动。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隔离因为地铁或者是公交所产生的高频率的振动,同时还可以防止工程结构不会受到地震或者是其他原因产生振动的影响。

(三)铅芯橡胶支座运用

土木工程中铅芯橡胶支座主要应用在叠层上,橡胶支座中间的圆形孔当中加入铅之后制成的,这是对橡胶支座技术中的一大改进。因为铅具有较低的屈服点以及很高的可塑性能力,可以使铅芯橡胶支座中的阻尼比达到25%~35%之间。铅芯它具有提升支座吸收能量的能力,保证支座具备湿度的阻尼,同时还具有增加支座的原有刚度。控制风反应能力以及抵抗微震的作用。

三、耗能减震技术

(一)耗能减震技术原理

土木工程中的结构耗能减震技术主要是在结构中的某部位安装耗能设施,经过耗能设施产生的摩擦,产生弯曲的弹性滞回的形变耗能或者是吸收地震中输入结构的能量,以此来降低主体结构当中的地震反应,有效的预防了结构产生的损坏或者是倒塌,以此来达到减震和控震的目的。而在装有耗能装置的底部结构我们称之为耗能减震结构。工程中的耗能减震结构都具备明确的减震机理、减震的效果较为明显。安全性能较高、经济较为合理、技术较为先进以及试用的范围较为广泛等特点。

(二)常用的摩擦设施

摩擦耗能器是依据摩擦做工所产生的能量的原理而制成的,当前应有很多种的不同的构种类的摩擦耗能器,例如Pall型的摩擦耗能器、限位摩擦耗能器以及摩擦筒制震器,摩擦滑动对应的摩擦节点在剪切铰耗能器等多种耗能器,摩擦阻尼的种类非常多,但是都具有较强的滞回的特性,滞回环为矩形,耗能的能力较强,工作的性质相对稳定。

(三)钢弹可塑性耗能器

运用软钢具备优良的屈服性能,运用其进入弹性的可塑范围之内的优良滞回特性,当前我国已经研发出来很多种的耗能装置,比如加劲阻尼设施、锥形的钢耗制震器、圆形或者是方框形的钢耗制震器、双环耗能节能器,加劲圆环状耗能器以及低屈服点的钢耗制震器等等,这种耗能器具备优良的滞回性能以及稳定性能,耗能的能力较大,长期稳定可靠而且不会受到环境和温度的影响。

(四)粘弹性阻尼器

所谓的粘弹性阻尼器就是通过粘弹性以及约束性钢板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它是一种主要和速度相关联的减震装置。比较常见的粘弹性阻尼器主要是由两个T型的约束钢板,通过一块矩形的钢板夹在其中而成,T型的约束性钢板和中间的钢板产生了相对性的运动,使得弹性的材料产生一种往返型剪切滞回形变来提升结构中的阻尼,消耗输入其中的振动能量,以此来减小结构当中的振动反应。当前。消能减震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不但适用在新建的结构中,同时又可以用已经存在的建筑抗震的加固和维修当中。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渐开始采取消能减震的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国家有二十多个,比较早的在土木工程中运用消能减震技术的国家有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最近几十年以来,各个国家对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减震的控制和实验研究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并且在隔震支座的功能和改进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并研制出了较多的隔震系统中的新型材料和部件,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结构减震控制是可以有效的起到隔震的作用。

四、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4

传统的土工试验采用分散教学的方法,一般分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内容主要包括密度、含水率、液塑限、固结、直剪试验等,一般为8个学时。传统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有:

(一)内容有限且分散

除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开设自选实验和演示现场测试实验外,一般高校只开设以上必选试验项目,内容有限且分散。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学,强调教会学生各个指标的测定方法,而分散的教学模式割裂了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传统模式过于注重“是什么”和“怎么做”,忽略了“为什么”的引导,缺乏对指标的物理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和总结,没有给学生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二)实验指导教师不足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指导教师有限,一般每个指导教师同时指导30名左右的学生完成试验。有的学校要求理论授课老师参与到实验教学中,但指导教师仍相对不足,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

(三)学生参与积极性差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土工试验只是土力学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对土工试验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很多学生并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试验完成后只是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完成试验报告,没有总结和思考。从实验准备、实施到分析总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没有得到发挥。因此,这样的土工试验仅仅只是完成任务,无法达到预期的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的效果,更不用说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型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传统土工试验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以下教学模式。

(一)将土工试验作为单独必修课

改变传统土工试验为土力学课程组成部分的现状,将土工试验设置为单独的必修课,以此增强学生对土工试验的重视程度。必修课分为两部分,即常规指标测试和综合性试验。常规指标即前述必选试验,采用视频演示和实验室内操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各常规指标的测试方法。实验室内操作时,将学生分为5个一组,每组配至少1名老师或研究生指导。土的渗透特性、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并称为土的三大特性。将三大特性分解为若干个专题,形成综合性试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科研项目一般都以土力学为基础,因此这些专题还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设置,让教师和所指导的研究生都参与到土工试验教学中来,以此增强土工试验教学师资。将研究生作为土工试验辅助教师,还可对锻炼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还可将大的综合性试验分解为若干个子题,供学生选择。

(二)集中时间开展综合性试验

为避免土工试验分散的不利影响,采用集中时间开展综合性试验的方法。每个班以3周为一个周期错开开课,以免造成设备和人员紧张的现象。在一个周期内,集中在上午、下午或晚上的时间开展试验。将一个班分为若干组,每组5人左右,每组选定一个子题。综合性试验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工作:第一段3~4天为试验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小组选定子题并初步确定试验方案;第二段10天左右为试验实施阶段,包括完善试验方案、按照试验方案开展试验;第三段7天左右为试验结果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将试验成果总结为试验报告,并汇报展示。

(三)注重研究成果的整理

针对每个周期结束时的各小组的汇报情况和指导老师的意见与建议,每组对试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对试验报告进行完善。学期结束时,将所有学习土工试验课程的小组集中在一起再次汇报,根据研究成果和汇报情况集体评分。将专题试验周期内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将学期末集中汇报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按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给出总评成绩。

(四)后期实践活动

除了土工试验实践环节以外,学生大四下学期还设有毕业设计环节。另外,很多高校还设置有大学生科研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开展科学研究。这些活动都是土工试验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通过土工试验课程中综合性试验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和其他科研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指导综合性试验的过程中,还可发掘表现优秀、有潜质的学生,在毕业设计和其他科研活动中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我校开展了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凌云计划”项目等,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单“凌云计划“项目,全校每年就有400多名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在土工实验课程中,通过综合性试验的完成,可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学术上的了解。在后期毕业设计和科研活动等实践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指导,而学生在后期实践活动选题时方向性也会更加明确。

三、以“土的渗透特性”综合性试验为例

(一)子题设定

假设一个班30人,初步指定3大组分别进行土的强度、变形和渗透三大综合性试验专题,每个综合性试验专题大约有10人参加。首先将所有学生集中,讲解三大试验专题的主要内容;然后划分小组,针对某一专题讲解子题的主要内容。渗透特性是土体非常重要的工程性质,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包括土粒特性(粒径大小及级配、孔隙比、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流体特性(水的动力粘滞系数,饱和度)等。结合笔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渗滤液与土相互作用机理及裂隙衬垫材料防渗性能研究”和“固结过程非饱和黏性土孔隙结构演化规律及其对水力特性影响机制”等,设置“土的渗透特性”综合性试验专题。根据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该综合性试验专题下设“矿物成分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土样含水率及干密度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流体特性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和“非饱和黏性土渗透性”等子题。将专题、子题及相应的试验任务书告知学生,供学生选择。

(二)试验准备

试验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小组选定子课题并初步确定试验方案。将渗透特性综合性试验专题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完成该专题下的子题。学生完成选题后,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弄清楚相关概念,并布置初步确定试验方案的任务。为弄清楚渗透特性相关的基本概念,采用提问的方法。例如:什么是土的渗透系数?为什么要研究土的渗透系数?渗透性能与变形和强度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到土的渗透系数?各种渗透系数测量方法有什么优缺点?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问题并布置任务后,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确定试验方案。给学生详细讲解查阅文献及相关规范的方法,以及确定试验方案的方法。

(三)试验实施

完善学生给出的初步试验方案,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试验方案。要求学生遵循《土工试验规程》等规范的规定,严格操作,完成试验。以“矿物成分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子题为例,要完成这个子题,学生需要开展的试验主要有:击实试验、含水率和干密度测试、变水头渗透试验等。每一种试验都有老师或研究生指导,随时答疑。

(四)试验结果分析

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方法及时整理试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出现的问题。对于“矿物成分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子题,要求学生给出矿物成分与黏土渗透性的定量关系,并能初步分析渗透性变化规律的机理。还可以给出引申分析的主题,如基于试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如何利用黏土的低渗透性进行防渗”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将分析和讨论得到的结果整理成完整的研究报告,并做出PPT展示。

四、教学效果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5

相比材料力学课程的枯燥而言,理论力学可以说是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系统相对简单的课程,是入门课程,而且它和大学以前学过的物理、数学结合得较紧密,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轻松一些。而材料力学则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如果能让学生感到精彩,他们就会学得不亦乐乎;若这个世界让学生觉得乏味,他们就会自暴自弃。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已学过土木工程概论,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仍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内涵比较模糊,对材料力学在土木工程力学“家族”中的地位也不甚明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绪论这部分内容必须给予重视。然而一些教师不注重绪论的讲解,仅作一些简单的介绍,甚至一笔带过直入正题;学生则更是不重视。笔者认为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将严重影响该课程的后续学习。笔者在绪论部分的教学中,除了介绍课程的基本信息、目的要求、主要内容外,还特别向学生介绍了课程知识的应用前景和学习方法。应用前景包括该课程与后续结构力学、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的关系,该课程知识在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等专业课程,以及土木工程二级学科中的应用情况等。学习方法包括如弄清基本概念———思考、观察、读书、实验,注重知识获取过程———公式推导,认真完成作业———理解、体会、举一反三等。最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书籍和学习网站,供其课外阅读所用。

二、优化课程,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坚实的力学理论基础。材料力学是力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明确工程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发挥着夯实基础和启蒙引导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以及学时分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实验课程不受重视、实践教学机会较少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改革显得刻不容缓。

(一)整合教学内容,力求主次分明

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有固体力学、材料学、电磁学等诸多学科,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主次分明,要抓住课程主线和重点,同时也要紧密联系土木工程专业,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最需要的知识。传统材料力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一般为“拉压→扭转→弯曲→组合变形”,其规律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种教学次序较为经典,但也存在教学起点低、内容重复多、课时量大等缺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立足于土木的房建结构,对其各个部位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将这些构件简化为力学模型,然后再思考这些模型的共性,对其应力、应变情况进行集中分析比较。比如框架结构的柱,除了受压以外,还受什么作用?设计柱的时候,长细比对其有什么影响?柱的截面形状到底选哪一种才好?又比如阳台和雨棚,除了弯曲之外,还受什么作用?如何去改善它们的受力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归纳—演绎的模式,始终抓住“外力—内力—应力—变形”的主线,以“内力图—应力状态—强度理论”为具体内容,强化知识的贯通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各种基本变形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重点学习拉压、扭转、弯曲和组合变形,而对超静定、压杆稳定等问题可作适当的简化。还可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力求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存在较多缺陷,比如单一的注入式难以实现教学互动等,因此,课程教学方法应整体转型,根据课程内容由单一方法转变为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组合。如由教师提出话题,与学生进行课题讨论。这种讨论并不只限于“答案”的讨论,而是从“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由权威灌输过渡到质疑理解,经历求解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问题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引入一些重要概念的时候,先阐述概念的产生背景,提供一个恰当的案例,由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话题的讨论;最后对概念进行实践运用,挑选典型练习,从模仿性练习到创造性练习。鼓励学生抓住本质溯本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不是依葫芦画瓢。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安排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形成学习小组,自行阅读相关参考书。对一些课后题和教材的某些章节,可由各小组代表分别为全班学生讲解,教师仅进行总结评价,比较各种解题方法和讲解模式,引导学生找出最优方式。此外,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推荐学生观看爱课程网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邓宗白教师主讲的材料力学漫谈;阅读刘鸿文的《材料力学》,徐芝纶的《弹性力学》;利用校内网下载《力学与实践》杂志的有关材料力学论文等。另外,学院还为学生专门安排每周一次2学时的答疑课,一般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式。利用这些机会,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内心想法等,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手段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的出现,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课件制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课件中穿插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增加有关材料力学领域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与工程案例。比如在讲解压杆稳定这部分内容时,以塔吊为例,可向学生提问:塔吊为什么要采用附着这一措施?附着应该设在什么位置?又如播放冷兵器时代的影视视频时,可提问:如果青铜兵器和钢铁兵器碰在一起结果会如何?如何提高兵器的战斗能力?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理论公式去思考。由于这些技术和内容与课程要求联系紧密,使得该课件不仅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更像是一本讲故事的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除多媒体之外,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简单的小道具。比如用几个砝码和三合板片就能演示梁的弯曲、截面的几何性质、压杆稳定等。此外,为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设计许多通俗易懂的小实验,粉笔、书本、教室的各种建筑材料等都可以拿来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实例进行讲解。

(三)重视实验实践,力求学以致用

实验教学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实验设备数量和实验课时的限制,材料力学课程实验只开展了纯弯曲梁正应力、电测法测定材料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实验、悬臂梁静应变三个实验。而且由于是分组实验,个别学生往往滥竽充数,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应付了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同时也充分发挥设备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实验报告中添加实验小结一项,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不少于200字的总结,内容可以是对实验的认识、误差的分析或其他相关感想等,严禁出现雷同,促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实验,并有所收获。如有学生在实验总结中这样写到:“实验虽看似简单,但眼高手低,在将理论转化为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以此类推,使我认识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之间的差异。”此外,还要求每位学生在期末完成一篇材料力学课程小论文。内容可以涉及教材任何一部分的知识,但须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相联系。这就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调研→分析→理论→应用的思路,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三、综合评价,改进传统的考核机制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6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毕业设计的目的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展所学专业的知识面,加强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等。隧道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有:

1.通过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基础如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等和专业知识有机的融会贯通,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弥补自身的不足,巩固所学知识;

2.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完成的综合性作业,它能够让学生重温本科阶段的各科内容,对隧道工程及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毕业后的工作和深造提供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3.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文献的查阅和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亲力亲为、敢为人先的精神;

4.隧道工程的实际工程中,仍然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5.检验学校在本科四年的教学成果,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土木工程涉及广泛、内容庞大,毕业设计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大综合大贯通,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本身专业素养的好坏。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实习方面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时通过动手去亲自体验和实践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但如今很多高校的毕业实习已经背离了这个基本思想。以隧道工程为例,我们可以指出的有:首先,出于安全、经费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大部分高校的隧道工程系不让学生亲自参与,而仅仅局限于现场参观,他们毕业实习基本上都是在已经建好的隧道中进行参观,指导教师现场讲解,对于正在施工的部分基本上是不会允许学生进去的。这样对学生来说没有现场见过隧道的施工就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不能根据现场所见的到各种施工情况联系书本上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显然这不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其次,很多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即将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有的是时间去实践。而把毕业实习更多的看成去完成学校交给的一个任务。同时在这段时间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而忽视了毕业实习。最后,学校在毕业实习的投入不足。由于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相对较高,很多高校把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而忽视了毕业实习的投入,导致学生的实习地点不具代表性,没有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现场指导甚至没有动手的机会,这也无形中使学生认为学校也不重视毕业实习,学生本身就会更加怠慢。

(二)指导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很多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更加倾向于后者,甚至学校会给老师下达任务,如必须发多少篇论文,必须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必须获得多少奖项等,这就导致了很多老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自己的科研项目上,而很少投入精力去检查学生的毕业质量。

(2)隧道工程中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工程项目,所以他们一般都把时间精力放到自己的项目中去了,甚至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

(3)部分老师没有实际工程经验,有部分隧道工程老师甚至没有参与过隧道的设计和修建等,另外部分老师缺乏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三是许多老师把往届毕业设计的题目稍加修改甚至不改就给本届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即使做不出来也可以去会抄往届的设计,而不会独立的去思考和解决毕业设计中的问题。

(三)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2)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很多毕业设计几乎都是一个套路,很少有创新的地方。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往往会忽视相互交流的重要性。由于每个人的题目都有部分差别,因此大部分都是自己埋头苦干而忽视了同学间相互交流的作用。

(4)缺乏把知识相互串联起来的能力。

(5)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存在抄袭问题。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完成毕业设计有困难,就在其他学生做完毕业设计后抄袭别人的。

(6)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清楚。很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是能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的前提,他们是为了拿证而去被动地完成毕业设计,认为只要设计合格了就可以毕业了。而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好坏不关心,仅仅只是能过通过答辩就行。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与思路

(一)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用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设计。在毕业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应该有问必答,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去寻找答案。指导老师应该避免高高在上德高望重的思想,积极和学生探讨所遇到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浮躁错误的态度及时进行批评并督促学生改正。

(二)提高指导教师素质,改善指导方法

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应对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提前培训,讲授怎样定题怎样辅导等问题。各老师也可以分享往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供其余老师扬长避短。同时应进行岗前的思想培训,提高老师对设计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应不断总结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问题,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为后续指导提供经验指导。另外还应注意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通病,指导过程中着重强调该类问题。对待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尝试不同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例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定期进行隧道设计讲座、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对同一工程进行多方案的设计,来多方面探索最适合本届学生的指导思想。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重在引导而不是直接告知。直接的告诉答案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这不利于培养他们自己寻找资料和答案的能力。老师可以在大方向上为学生导航,而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毕业设计的管理能力

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的事情,也是学院乃至学校的事情。学院和学校的教学管理部分应该加大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例如,在毕业设计时,应该随时抽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必要时可以邀请除指导老师以外的隧道工程系老师进行提问抽查。管理部门同时应该认真听取老师、专家和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毕业答辩是检验学生设计好坏和老师指导好坏情况的最终体现,院校应该切实深入实际,把握答辩这个最后的关卡,在最后这道线上做好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答辩之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答辩评判标准供老师和学生参考,答辩时一旦发现某个设计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应该认真彻查找出问题并认真修改设计,直到达到能够通过答辩的水准。

(四)多带学生去现场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7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包括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两部分内容,主要研究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共性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原理及施工过程及其相关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的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知识,培养学生解决一般施工技术问题和施工组织管理的能力,为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施工、咨询、房地产等行业、岗位提供基础性的知识和工程训练。以常州工学院(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2009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为例,就业调查显示超过75%的毕业生从事施工技术与管理的相关工作,岗位适应能力要求高,并且需要尽快独当一面,因此课程“知识+技能+能力”的行业、岗位价值取向特征突出,课程地位重要。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和施工实习)。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对工程的认识,培养培养解决施工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不仅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平台。同时,通过实践环节,还可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施工技术和管理岗位的适应期。但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实习学生对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掌握了解不足,缺乏施工实践能力,不能及时进入实习状态;对实习学生情况的调查显示实习中学生面对施工项目感觉无从入手,不能发现、预测施工中的问题。两方面的信息综合表明施工实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课程理论学习阶段学生没有建构起项目施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施工能力训练不足,这说明理论教学无法支撑实践环节的教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的问题。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是施工实践的总结,涉及的知识广而博、跨度大、逻辑性弱,实践性强。以施工技术理论教学内容为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屋面等分部分项工程包含内容广泛,并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多为施工工艺和施工操作过程,实践性极强。同时,施工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广泛应用于施工实践。另一方面,囿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施工感性认识和经验缺乏,同时课堂教学环境脱离真实施工环境,因此,传统封闭的“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施工课程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造成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例如,一些施工工艺过程、施工机具机械操作等知识点脱离施工现场很难 讲授清楚,仍是“图上学构造,书上学使用”,因此造成学生对部分学习内容一片茫然,逐渐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失去与工程接触、交流的机会,能力的培养因此也无从谈起。

2课程改革思路与内容建设

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要求以工程实践和学生发展为价值导向,教学贯穿全面的工程训练,为学生提供知识、能力的完整框架。针对以往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建设从理论教学环节入手,以实践环节需求导向理论教学环节建设,理论教学内容以施工项目为主线,以工程训练为路径使得学生掌握知识,从理论教学环节即注重培养工程思维和工程意识,从而给予实践环节教学以有力支撑。施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依托联合培养企业工程实践展开课程内容建设。课程教学以企业真实的工程施工项目为载体,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学生认知特点与对施工案例进行加工完善形成教学案例。选用的案例要求与实践环节将要接触的施工项目类似甚至相同,注重两个环节整体性、系统性,避免各环节的脱节,真正做到两个环节相互验证,互为支撑。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结构跨度大、章节之间逻辑性弱的特点为将施工项目划分为多个案例提供了有利条件。限于理论教学课时,施工技术教学内容中场地平整、基坑工程、工程降水、混凝土工程、预应力工程、结构安装工程等施工内容由于技术性突出,危险性大,对施工目标控制起到决定性作用,应作为施工案例建设的重点,非重点章节适当鼓励学生自学,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施工技术部分主要章节土方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和结构安装工程为例说明案例案例设置情况。

3课程理论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环节创新

探究教学做到了“回归实践”、“回归问题”、“回归学生主体”的三重回归,很好地契合了现代工程教学需求。探究性教学的思维是过程是认识现实问题→方法研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符合人们思维规律。本科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施工时没有工程经验,所以了解施工项目、认识工程施工问题是学生首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施工项目、认识施工问题的过程是接近工程、与工程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对工程的好奇与兴趣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逐渐建立起丰满的施工项目的概念和工程责任感,进而激发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主体意识,激励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探究式教学实现“回归实践”、“回归问题”、“回归学生主体”,可较好地解决课程理论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而疏离学习主体和工程实践的问题。课程理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绪论或“章节导论”,将其作为“课程导论”或作为章节教学“回归实践、回归问题”环节,使得学生接触、了解工程,认识工程问题,因此其重要性突出。绪论是课程教学的开端,首先起到课程“导论”的作用。通过这一环节介绍课程“地图”、课程规划甚至与课程相关的职业展望,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充满好奇,认为课程学习有价值,目标值得期待。各章节以“章节导论”作为第一个教学环节,作用有二。其一,通过这一环节引入真实、典型施工案例,以案例作为学习章节内容的工程背景和载体,将学生带入工程情景,明确工程师责任,并以此提出本章节涉及到的施工问题。其二,通过该环节介绍本章节内容在完整施工项目中可能的“入口”和“出口”,不同的作用和应用,使学生建立“整体和局部”认识。在第一环节基础上,第二个环节讲授施工案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组织)过程及工艺标准。通过该环首先使学生掌握分部分项工程一般的施工工艺(组织)过程及工艺标准。与此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挖掘案例中预先设置的施工问题及章节子问题(知识点K),使学生知道施工问题和知识点(K)在哪里、产生于何处、应用于何处。在第三环节中讲授第二环节中所设置的知识点(K)原理。第三环节继承“接受性”教学方法,作为探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接下来的第四个环节是学生在以上三个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的综合学习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以课后大作业为手段,即以一般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问题作为章节设计性作业,引导、驱动学生复习、收集相关资料、同学之间讨论、反思等,进而找到解决方案,完成探究过程。这一环节以提交作业为成果,但过程和能力评价多于结果评价,以合理的方式促进学习者工程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的施工课程理论教学的四个环节围绕现实施工项目展开,符合人们认知规律,贯穿全面的工程训练,教学生动。以土方工程章节“场地平整”的教学为例,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引入某公园场地平整工程作为施工案例,包括图片、施工技术资料、技术、管理岗位设置等。通过该场地施工前后图片对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如何将天然场地通过施工改造成公园场地?场地施工过程中有哪些关键问题要解决?”等施工问题,将学生带入施工情境、带入岗位,而后第二环节介绍场地平整主要施工工艺过程:场地测量→土方挖、填、运输及运输机械→场地验收。在施工工艺介绍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设置的知识点(K):场地设计标高与初始场地标高、方格网法土方量计算、挖填土方调配运输方案、土方施工机械性能等。在掌握场地平整施工工艺和知识点“出处、用处”基础上在第三环节中讲授知识点(K)原理。在第四环节中布置类似场地的“场地平整施工技术方案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设计场地平整的施工工艺,绘制“挖填土方调配图”,完成自主学习过程。

4课程考核过程化

考核方式具有导向作用。课程考核方式是否科学、有效,影响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及对课程的评价。针对以往理论课程考核只重视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试成绩的问题,本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提高章节设计性作业合计分数在课程成绩中所占比重,由30%提高至50%,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重视自主学习。期末考试试题综合性题目分数占试卷分数比重由以往20%提高至40%,通过综合性题目进一步考察、评价学生能力情况。

5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8

1.1粘土浆材。

粘土浆材主要的成分就是黏土和亚粘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吸水性好、粘结力强,所以稳定性较高,因为粘土和亚粘土所含水的比例不同其粘结力和稳定性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所以在我们具体的使用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比例的搭配来进行粘土浆材的拌合,但是这种材料的使用也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其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达不到一些特殊部位灌浆的要求,因此,有时我们通过在粘土浆材内添加一定量的水泥来提高粘土浆材的强度和应用效果。

1.2水泥基浆材。

水泥基浆材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取水泥搭配而成的一种灌浆材料,我们都知道水泥的种类和型号也有很多,因此,采取不同的水泥型号配合而成的水泥基浆材在性能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我们最为常用的主要是硅酸盐水泥,在配置的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二水石膏的话能够更进一步的加强其应用效果,但是这种浆材也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在注入的时候容易出现稀释现象,不容易被注入。

1.3化学浆材。

化学浆材是我们常常用到的第三种浆材,相对于前两种无机浆材来说的话,化学浆材一般粘度都很低,沉淀物少,固化时间可以人为地进行调节,主要用于一些裂缝的灌注,尤其是在一些地下灌注工程中使用的最多,并且由于其不溶于水的特性使得其耐久性能极强,但是这种化学浆材价格较高,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毒性,一般来说不做单独使用。

2.土木工程灌浆技术的施工要求

灌浆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虽然能够解决很多原有的施工技术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其施工要求也更为严格,一旦要求达不到的话就很容易影响施工的质量,导致灌浆技术施工的失败。

2.1灌浆的压力因素。

灌浆施工中浆材流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就是我们施加的灌浆压力,所以,灌浆的压力对于整个灌浆施工来说格外重要,尤其是对于灌浆的效果影响最为重大,因此,我们需要实现规划好灌浆施工所需要施加的压力大小,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浆材在流动的过程中因为周围的环境因素所造成的阻力对于压力计算的影响,尤其是在不同的地质中浆材的流淌扩散的阻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另外,不同材质的浆材所需要的压力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化学浆材所需要的压力比其他浆材要小得多,这就更需要我们进行事先的调查研究,最终确定一个最为恰当地灌浆压力,以便达到最好的灌浆效果。

2.2扩散半径和有效的扩散距离。

灌浆施工中浆材的扩散半径和扩散距离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这里所说的扩散距离并不是指浆材实际的扩散距离,而是指的浆材的有效扩散距离,而能够影响到浆材的扩散半径和有效扩散距离的因素主要是地层的渗透系数和压力,此外,浆材本身的一些黏性和扩散能力也能够影响到其扩散的具体状况,所以我们可以参考这些因素后采用一些公式来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浆材扩散半径和有效扩散距离的约值。

2.3浆材的凝固时间。

最后,浆材的凝固时间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浆材的凝固时间主要是由浆材本身所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往这些浆材中添加必要的凝固剂来改变其固有的凝固时间,最终使其能够按照我们实现规划好的时间进行凝固,虽然我们一般对于浆材的凝固时间没有一个苛刻的规定,但是越符合科学凝固时间凝固的浆材越能够确保土木工程灌浆的效果。

3.土木工程的灌浆施工方法

在土木工程中灌浆技术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但是总的来看可以分为堵水防渗灌浆和加固灌浆两类,但是具体细分的话就包括很多的不同方法,具体来看的话,当前常用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灌浆施工方法。

3.1填充灌浆法。

填充灌浆,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一些大型的灌浆施工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地下洞穴的灌注最为合适,效果也最好。

3.2渗透灌浆法。

渗透灌浆法主要是运用到土木工程中的一些无法大范围的改变当地的地形和地质条件,进而采取的直接把配置好的浆材灌注到我们需要填入的裂缝当中,尤其是对于深层次的裂缝最为适用,此外,在一些砂砾层中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进行浆材的灌注。

3.3压密灌浆法。

压密灌浆法从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主要就是通过给浆材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浓度变大,进而增大其外侧的压力,最终迫使浆材进行地底层,这种方法对于一些粘质的土层最为适用。除了上述的三种常用的灌浆施工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的方法被应用在土木工程中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比如电动化灌浆法和劈裂灌浆法也是我们土木工程施工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