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木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木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1
一、“卓越计划”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与原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现有的本科教学模式,这些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在于实践性教学,其实现的基本支撑是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设计、创新项目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实现的平台是与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实践。
二、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基地建设问题
实践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是实践教学的保证。实践基地应以校外为主,产学结合是开拓校外实践基地的重要途径。目前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积极性并不很高,大多数企业都在安全方面存在顾虑,尤其是接纳生产实习的施工企业,这是制约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瓶颈。有些企业就算接受了实习学生,在安排实习工作的时候,也是选择一些相对安全的工作任务,学生实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何寻求一个有效的产学合作模式,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企业和学校双赢,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关键。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结构不够完善
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基地的计划安排、考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集中进行的为期4周的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第7学期开学伊始,但支撑生产实习的相关课程例如高层建筑结构、砌体结构等专业课程,同样安排在第 7学期进行,因此存在着“先实习后上课”、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进度不匹配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模式有待加强和完整
目前的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或即使有办法但没有真正落实和执行,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极少有学生实践课考核不及格,更不会因实践课不合格而毕不了业。由于学生本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压力,如果再加上缺乏监督管理,将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把实践课当成一回事,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是实践效果得到加强的保证。
(四)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单一
在多年的本科教学中,土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的问题一直存在。学生接受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主要是依靠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各类实习过程中的参观讲解、以及各类设计中指导教师的答疑解惑,学生自身参与的工程实践内容仅限于测量实习和简单工程材料实验,缺乏“真刀实枪”开展工程实践的培养环节,因此,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往往难以保证。
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一)基本思路
根据国家“卓越计划”的精神,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以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主要实施对象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以培养现场工程师(主要从事现场施工和管理)和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和结构设计)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设方案
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平台,培养方案中应明确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打破原有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公共课,大三、大四主要学习专业课的模式,着力将课内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与安排,压缩课程理论课时,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在大学四年中不断线,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构建了“三模块、六环节、十六专项”的新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详见图1所示。
2.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1)改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
①充分利用土木工程实践训练中心;②充分利用绿色建筑工程研究中心;③继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条件;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来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实验内容不能多是演示性、认识性实验,而应该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提升实践教学软实力――重点夯实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力
①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出发点,试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创造到设计院等实践单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注册工程师考试;②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③将校外企业的工程师或行业资深土木工程师请进来,举办系列讲座,定期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取长补短;④定期下派,加强教师实践能力锻炼,提高教师在“教”与“用”方面的整体素质;⑤针对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的教学环节,组建一支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土木工程师共同组成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实行“双导师制”指导,既能发挥校内教师的理论教学指导水平,又能发挥校外工程师丰富的实践能力的指导优势。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设计。采取项目教学的形式,将该门课程或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明确的“工程项目”布置给学生,采取分组的形式,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明确项目任务――确定工作计划――成员分工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等五个阶段,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查阅资料,组织实施,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对核心重点课程的课程设计,采取现场答辩考核等措施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去,切实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目标。
(2)生产实习。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一线施工工地,以工程师助理的身份参与工程建设。为了让学生在生产实习中,能真正学到实践知识,达到实践锻炼学习的目的,改革传统的学校统一安排联系实习的模式,目前采用学校统一安排和学生自主联系实习两种形式。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一般一个工地安排的学生人数偏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自主联系工地实习,人数偏少,可以做到一个技术员指导1~2名学生,便于沟通和交流。
(3)毕业设计。“卓越计划”下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应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和建筑企业均指定一名导师指导毕业设计,这样,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与企业工程师交流的机会,便于教师了解行业最新的动态,尤其是青年教师;另一方面,企业工程师的工作和指导方式和学校老师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的情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
(4)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建模模型大赛、各类主题的社团活动,营造浓厚的工程实践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水平。重点通过结构设计大赛、建筑模型设计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级大学生SRP项目的形式进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
(5)其他。主要以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为主,可以学生自己选题、自己选择指导教师,也可以由学院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师,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或研究的思路,选择学生;学生通过接触工程一线或社会,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专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收集新的研究思路并与指导教师进一步交流,会使学生和教师两方都受益。
土木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2
第一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引企入校的工程质量检测站,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二阶段(0.5学期,夏季),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程测量等专业技能训练,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及要求的感性认识。第三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部分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道桥施工现场、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工场、道桥工程管理实训室、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站等实训基地,以土木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施工、工程检测等职业能力。第四阶段(0.5+0.5学期,夏、秋季),生产实习阶段。校、企、学生三方签订生产实习协议,学生在企业施工现场进行工程测量、材料检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训练,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校选派教师进行巡回检查,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管理。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第五阶段(0.5学期,冬季),学生回校学习再提高,依托路桥工程管理等实训室,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为主,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综合职业能力,并进行拓展课程的学习。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建设厅的职业资格考试。第六阶段(1学期,春、夏季),学生全部到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施工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给排水工程技术、供热通风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需求,选择毕业设计内容,进行顶岗实战,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以企业为主,校企共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负责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学校老师分片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熏陶,能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此阶段学生基本实现预就业。
2“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试点班进行实施,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看,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试点班级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路桥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单进行相应的资讯,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然后小组分工进行任务的实施,并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工程测量技能就有提高一步,团队协作意识也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为学校测绘校园平面图和新地界的工作中,积极报名参加,并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学生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点班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中,学生到施工现场感受到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责任重大,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回到学校学习时,责任心明显增强,明确了学习目的和今后的工作目标,都能够认真主动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又因为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试点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脑、眼、耳、手共用,教师由授课变为引导、答疑、解惑,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靠自己资讯和团队协作来完成,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谁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试点班的第一学期就安排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将企业中真实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识图技能训练,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实战演练”,因此,学生的建筑识图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3“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
土木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3
目前,矿山机械生产实习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在取得一定实习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实习质量,亟待解决。
(一)实习单位缺乏积极性,生产实习难以开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多数企业以创造最大产值,追求最大利润为根本目标,大学生来单位实习并不能创造经济价值,反而会给企业带来生产上和管理上的诸多不便,特别是矿山机械生产实习,实习环境多为煤矿生产现场及煤机制造一线,危险因素较多,安全风险较高,极易危及学生人身安全,严重时还会影响整个矿井的正常生产及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导致越来越多的厂矿企业不再愿意接收大学生来厂(矿)进行生产实习;即便同意安排学生实习,也缺乏积极性,多为应付搪塞,给实习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困难。
(二)实习模式不合理,影响实习效果
由于经费和实习条件的限制,矿山机械生产实习已经演变为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浏览,基本上“上午一车间,下午一车间,两天一工厂”;而企业安排的工作人员也多为临时指派,大部分时间只是充当“向导”;学生只是疲于奔波于各车间之间,对机械设备只能从外观、功能上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并不能真正达到掌握设备原理、结构、设计理念等实习目的。整个实习过程在匆忙、无序中进行,缺乏必要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更谈不上实习的合理性和系统性,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效果。
(三)生产实习缺乏知识准备,难以把握重点
在实习过程中知识准备的缺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带队教师和企业指导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或对实习现场的设备、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等没有提前进行了解准备,以至于无法回答学生的提问,更谈不上为学生现场剖析、讲解;(2)学生没有专业知识的预备,在实习过程中看到陌生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现场,大部分同学都只是在“看热闹”,即使有少数同学会留心学习,但由于基本知识的缺失,也会让他们无法准确把握实习的重点。
(四)教学与实习内容脱节
矿山机械生产实习中,教师和学生会遇到一种尴尬的局面,那就是“课本上讲的东西现场找不到,现场用的设备课本上却没有讲”。课堂教学与实习内容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课本知识的更新严重滞后于现场设备,比如现代化矿井主副提升机基本都已采用电机直联主轴装置的拖动方式,而课本上还停留在电机+齿轮减速器+主轴装置的驱动模式;(2)矿山机械教学与现场联系不够密切,教学内容把握的重点与煤矿生产现场不符,例如教材上的关于矿井压气设备主要介绍活塞式压气机的原理及结构,而现代化矿井的新型压气机多采用离心式或螺杆式结构,已较少采用活塞式压气机。
二、生产实习的改革措施
鉴于目前矿山机械生产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一)明确各方权与责,建立新型实习关系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严格遵守实习纪律,服从企业工作人员和带队教师的安排,最大程度地避免干扰实习单位的正常生产秩序;学校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联系,明确生产实习目的和责任,争取实习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在履行必要的实习手续和支付应有的实习报酬的同时,还要给予实习单位招聘毕业生,职工培训及科研合作等方面的优先权;企事业单位要具有社会责任感,理解生产实习环节的意义和必要性,积极为高校生产实习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条件,为高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建立一种学生、高校及企业之间三方和谐共赢的新型实习关系。
(二)改革实习模式,做好知识准备
鉴于矿山机械生产实习的单位多位于远离城市的偏远乡村,宜采用蹲厂驻矿的实习模式,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每天需要奔波往返于校企之间,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实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排除网络、游戏、娱乐等外界干扰,使学生们能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实习任务。矿山机械生产实习的对象是煤矿机械装备以及整个矿山生产系统,包含设备众多,涉及知识面广,涵盖了机械工程、电气自动化、采矿工程、通风与安全、土木工程、地质水文、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企业带队人员和学生等矿山机械生产实习的参与者都必须具备充分的知识准备。因此做好知识准备,是矿山机械生产实习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1)调整专业课程安排。除了要在实习之前需要完成《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等基础课程之外,还要将《采掘机械》、《提升运输机械》等矿山机械专业课程安排在生产实习同一学期(三年级第二学期),这样可以利用专业课向学生传授矿山机械专业知识,为学生打下必要的实习基础,而后续专业课程也可以对生产实习内容进行复习和深入。此外,专业课程的教材也将是矿山机械生产实习不可或缺的优秀指导资料。(2)学校安排矿山机械相关专业教师带队,实习单位也应指派业务能力强,表述能力好、熟悉现场环境的工程技术人员协助指导;指导人员还要提前对实习内容进行了解,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学生也要根据不同实习场所做好预习工作。
(三)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现场教学
(1)生产实习要密切联系现场实际,兼顾现有矿山装备水平和先进科学技术,统筹规划课堂教学和生产实习,及时对专业大纲、教材、实践内容以及指导材料进行调整、更新,确保学生能够紧跟矿山机械的发展步伐。(2)指导教师要结合后续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把握重点,开展现场教学。借助于现场设备实物,加深学生对矿山机械设备的理解。(3)开展现场互动交流,指导教师针对每天实习不同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问题去车间、下矿井寻找答案;学生遇到问题,由指导教师或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解答,鼓励学生去多看、多问、多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4)整个现场实习过程中,还要加强管理,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同时,还保证现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进行科学考核,掌控实习质量
实习考核是保证生产实习质量的重要一环,要完善质量监控,严格考核程序,进行科学考核。考核内容涵盖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乘车、出勤、住宿、参观、学习等各个环节。考核的方式包括:(1)考勤及实践表现;(2)书面总结材料(作业、实习报告等)及质量评定;(3)个人汇报和答辩。为了保证矿山机械生产实习考核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力度,细化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实习考核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单位的带队人员共同完成,并且允许学生对有异议的成绩进行申诉,成绩不合格者则需要进行重修。
三、结论
土木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培养模式;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K2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6?0187?04
大学本科教学的目的是为用人单位培养适合岗位所需的专业人才。用人单位招聘的首要条件不一定是具备了多么扎实的理论知识,最看重的倒是很快就能顶岗做事,能够设计新产品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的实用型人才。教高[2007]2号文件指出: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1]。为此,本科应用型专业必须结合就业工作,科学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有用人力资源[2]。面对当前人才市场出现的供需矛盾,如何使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实际需要恰到好处地衔接配合起来,很好地解决就业难、人才招聘难的矛盾是当今大学本科教学必须着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意义
近年来,高校本科应用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大学最后一年的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三环节上仍存在着的问题。在现行的本科应用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大学最后一学期一般都是安排毕业实习5至6周,毕业设计10至12周,而实际上这段时间学生的重心主要用在了谋
职找单位[2]。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本来是大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这一环节没抓好,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就将成为抽象的空中楼阁。由于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跟不上,不仅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实际上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在高校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作为教学内容,由教学管理部门主管;就业则由学生工作部门主管。由于就业工作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学校的硬任务,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于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往往让位于就业。这样一来,毕业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大多是很欠缺的,难怪许多用人单位对当今的大学生质量提出种种质疑,发出了无奈的叹息。
理论知识要真正掌握,理论知识要能运用于生产实践,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习是十分重要的,实习同时也是后期毕业设计的重要准备阶段。然而现在的毕业实习,往往名存实亡,成了一种走过堂或虚拟的计划。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追逐自身眼前的经济效益,担心吸纳学生实习会影响生产,降低单位经济效益,因而不愿意、甚至拒绝学生实习。由于学校难以找到接纳大批实习学生的单 位,分散的实习生又不便于统一管理和指导,于是只好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实习。结果,这一重要的实习过程就成了实际上的放长假,学生最后只要交上一份由某单位开出的实习鉴定就了事了,真正成了有名无实的实习。当今大学的校外实习环节已被严重简化和弱化了。这一环节的质量评价指标也是严重缺失的。由于这一教学环节的缺失,今天的本科应用型专业学生都普遍没得到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这恐怕也是目前应用型工科专业教学上最薄弱的环节了。
工科学校的毕业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数本科学校针对这一环节的做法是,由专业教师提出一系列题目再让学生自由选题;毕业设计多在学校完成,大多成为了一种不必联系生产实际的校内独立作业。一般是根据所学专业知识,针对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一些资料,再通过一番从理论到理论的推演论证,从逻辑上去实现设计目的。教师给出的题目为了便于指导往往单一而偏小,学生难以得到真正的综合性训练,此外题目重复,通常是多人同题,整体知识覆盖面窄,更重要的是,指导的只有学校单一的理论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容易脱离实际。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学生多而指导教师少,一般每位教师要指导八个左右的学生,甚至十几个课题,老师无法给予细致周到的具体指导。这些教师除负责毕业设计指导外,一般还有繁重的教学工作,导致这些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具体指导。这种缺乏生产现场的毕业设计由于缺少实践平台,往往只能进行纯理论分析[3],其结果做得再好也不会有很大价值。最严重的问题是一些学生根本无心认真进行设计。这阶段的学生大多迫于就业的压力而忙于寻找落实工作单位,而对必须认真进行的毕业设计却无暇顾及,造成很多毕业设计不规范,脱离实际,缺少创意,质量并没过关。这样一来,毕业设计对学生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本科应用型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来就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学生攻读这些专业的目的就是能在相关单位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岗位,这两者本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由于教学与实际的脱离,学生不能通过扎实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出应有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大大降低了毕业生的人才质量,也给他们的就业增加了难度。因此,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这三者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这三者配套设计出一套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其内在的规律不断加以改进,本科应用型专业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适用的专业人才来。现在的大学生就 业难,并不完全是企业不要人,其实企业也普遍反映人才紧缺,只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企业招不到合适人 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大学提供的人才不太中 用。
二、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的设想
(一)基本思路
“三位配套”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谋职作为毕业前期的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的整体安排上使三者配套,有机衔接,进行统筹安排,以获得最佳效果。具体做法是:将这三个阶段的工作适当提前,把三者融合为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整体,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设计项目或课题,每位指导教师负责5?6名左右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全程的管理、指导和相关服务。
“三位配套”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目标是通过三者的有机整合,有效提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4],使学生不仅具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通过这一过程使其获得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适应生产需要的设计能力,进而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通过深入生产一线的毕业实习可丰富专业知识的内涵,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同时也预先为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平台和想象空间,可大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了解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可使专业知识与毕业设计有机地融入企业生产实践之中。这样的毕业设计可具体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核算和管理,为了提高设计的价值,将促使学生认真进行市场调查与开拓,争取各种与提高设计价值相关的调研工作,也迫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流程及工作要求,从而可大大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综合素质,实现毕业后的优质就业。这种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毕业设计,必将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运行机制
1. 制定科学培养方案
为了提高研发能力和专业技能,加强职业素质培养,要在大学前三年不放松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着重抓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为此,必须切实推进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模式的改革。这种模式相对传统模式有两点必须明确:① 果断精简部分课程,尽量减轻学生前三年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各专业主课应在前三年紧凑安排,以减少最后一学年的课业负担,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前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最后的谋职就业。② 突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谋职三者的配套结合和时间上的连贯性。这是新的培养模式最突出的的特色。
大学最后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最终目标是实现优质就业,为企业输送真正有用之材。实习、设计和就业这三者在时间的安排上可以预定先后顺序,但不必事先划定明确的阶段界限,以利于联系实际灵活安排,同时这三者也是互相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实习和设计的过程是学生了解生产一线情况,获得实践经验,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而这正是为了就业,即真正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的先决条件[5]。
2. 一体化模式的统筹安排
为了实现以上培养方案,必须在大三暑假前就开始布置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做好先期实习准备工作,让他们在正式实习前进行一些调研活动。大三结束时学校应确定指导教师。实习单位的确定仍可采用学校统一安排和学生自找单位相结合的办法落实。大四开学后,学校应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具体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认识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优质就业的关联性。大三结束时,有就业意向并初步落实学生的实习单 位。与此同时,大四第一学期初就应要求学生开始酝酿、确定毕业设计的方向,以便学生能够及早开始构思,提出设计的总体框架。
正式进人实习单位后,实习生可一边深入企业见习、实习,一边结合单位的实际对原设计规划作出调整,并逐步进入具体的设计操作阶段。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请教学校指导教师外,应该尽可能地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指导教师。
3. 教师角色与作用
在毕业前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指导教师应明确以下职责:①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和审定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工作计划和设计方案。② 根据专业和选题,与实习单位联系确定实习的部门和岗位,以尽量使实习岗位与学生的专业和设计选题方向相吻合。③ 根据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需要,负责与实习单位沟通联系,为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④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志趣以及实习单位的用人需要,指导并推荐学生就业。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完成与单位业务相关的设计,设计成果可大大丰富实习的内容[6]。这一方面有利于实习和毕业设计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使设计内容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方向吻合,企业可以从中获益。这样自然也会大大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4. 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要使本科应用型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实现预期目标,那么制定各项内容的质量评价指标,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十分重要。笔者认为,一体化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至少应确定以下六项评价指标:① 毕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② 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③ 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④ 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指标。⑤ 实习基地建设评价指标。⑥ 人才质量评价指标。
在以上几项评价指标中,实习成绩应着重看完成工作的效果和单位员工尤其是所在岗位指导人员的反映。毕业设计除了看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外,更要看设计是否有创新和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尤其要看实习单位的评价。是否能凭此设计顺利地找到接收单位也应该是一种重要的评价,这也是检验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当然,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确定还有待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和不断修订完善。
(三)基本建设与管理
1. 长期合作实习基地建设
“三位配套”一体化模式得以实施必须保证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拥有能与学校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为了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建立校、企共同发展的联合体,创建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
对于学校指导教师来说,通过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习和进行毕业设计,可以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技术的需要方向,从中获得企业一线生产单位的最新信息;通过与学生一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可以获得一些与企业联合研发的科研项目,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也为产、学、研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既可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保障,也使企业在人才、技术、科研等方面获得强力支撑。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本科应用型专业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关系到这类专业教学质量和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要保证这一环节教学质量,除拥有与学校配合良好的实习基地外,是否拥有一批胜任实习指导和设计指导的教师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体化模式的质量保证也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一批相应的双师型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要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自身除了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担任指导教师期间,指导教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还要了解学生实习工作和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需要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合理确定就业目标,担当学生的就业导师。
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作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人,他们还有责任巩固和发展校企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够主动为实习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技术上的难题。所以,培养和造就一支工作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确保这一培养模式的人才质量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从学校内部选拔、培训指导教师应该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也就是通过选拔、安排校内现有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一段时间,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通过顶岗作业的方式让他们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生产,通过培养锻炼他们是完全可以造就这种双师型指导教师的。
3. 模式的管理
“三位配套”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项全新的教改课题。这一改革涉及到学校和实习企业,涉及到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外聘指导教师,也涉及到就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种种关系,同时还牵涉到学校内部教务管理和学生工作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一系列的关系,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并强化这一制度的执行。对此,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制定出系统的管理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环节的管理措施和具体责任。
笔者认为,在校企的合作上,首先要从经济利益的平等互惠关系上去相互协商,达成协议,通过签订合同保证实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次,高校应组建一个专门的毕业生管理处,专管毕业班的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和谋职就业。在管理权责上,大四最后一年的毕业生明确由毕业生管理处实行“三位配套”的一
体化统筹管理。再次,在指导教师的管理上,必须建立三项基本制度:① 建立资质认可制度,只有具备了胜任资质的人方可担任指导教师。② 实行指导教师聘任制。③ 明确指导教师在各个环节的责、权、利,并在薪酬分配上予以应有的补偿。第四,制定大四学生管理办法。① 制定并明确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② 制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级评定标准。③ 制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施操作规程。④ 制定学生就业意向和实习意向的书面承诺制度,以便为学生确定实习去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7-2-17).http://.
[2] 周庆元, 包文姝. 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3): 229?230.
[3] 齐文春, 王云. 工科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4, (01): 32?34.
[4] 张玉平, 秦惠洁, 黄振宝. 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03): 172?173.
[5] 刘文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探析[J]. 华章, 2009, (07):19?23.
[6] 唐文联.拓宽就业渠道之途径探索[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9, (03): 54?57.
Researches on trinity of practice, design and working pre-graduation specialty training mode for colleague students
CHEN Xiao-bin, ZHAO Hu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5, China;
Department of CN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5,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and the talent demand in the talent market. One reason for this obvious contradiction is the lack of good graduation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design, which means lack of the trinity of graduation practice, graduation design and working experience. So, the specialty training mode for the trinity of graduation practice, graduation design and working experience is certainly of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settlement. This model can not only 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enterprises to recruit the required talents, but also open a broad channe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be employed successfully.
Key Words: applied specialty; specialty training mode; graduation practice; graduation design; trinity of practice, design and working